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因为在曹丕眼里,曹植不值得杀。

曹操去世之前的数年里,曾经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究竟是立曹子桓还是立曹子健,曹操一直拿不定主意。

其实原本曹操是不用这么纠结的,他曾经有一个十分中意的继承人人选,这个人便是他的长子曹昂。

只可惜,曹操因为一个女人,导致曹昂战死,顺带还死了一个侄子和一个大将。

因此,他只能重新挑选继承人,但由于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各有千秋,所以曹操就在立嗣上相当狐疑不决。

但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曹操是十分中意曹植的,也就是说,他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一方面,是曹植思路敏捷、文才极佳,每当曹操提问他时,往往能出口成章,这一点,深得曹操喜爱。

尤其是在铜雀台建成时,曹植一气呵成作下《登台赋》,连曹操看了都赞叹不已。

要知道,本身曹操也是一个文学大家,所作的诗词也是独具一格,而能被他赞不绝口,自然就能看出曹植在文学方面,确实有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曹植性情坦率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不做作,这更对曹操的胃口。

所以,曹操在某个阶段,是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甚至,他还毫不掩饰的把这种心思表达了出来。

比如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征孙权,临行之际,安排二十三岁的曹植为邺城留守,并对其谆谆教导。

他对曹植说,自己当年担任顿邱令的时候,恰好是二十三岁,算是从那个时候起,踏上了开创事业的征途。

而如今,你曹植也是二十三岁,更应该知道发奋图强才对。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

这份沉甸甸,且带着满满父爱的嘱托,至少在当时,也只有曹植能享有,相比之下,当时的曹丕,显然是不可能让曹操这么对他说话的。

由此可见,在那段时间里,在继承人问题上,曹操是优先考虑曹植的。

但可惜的是,虽说有来自父亲的特殊关爱以及高度期许,曹植的表现却相当“差劲”,他虽有非凡的文采,但不知道约束自己,尤其是在饮酒方面,丝毫没有节制。

并且,也是因为饮酒毫无节制这个毛病,让曹植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什么错误呢?曹植在某次醉酒之后,借着酒兴,曾纵马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飞奔,而这在当时,就属于十分严重的问题。

还不止于此,他又醉酒后,无视规定夜闯司马门。

这种作为,让曹操大为恼火,并对曹植大失所望,而在失望之余,曹操自然不愿再立曹植为继承人。

而正是在曹操对曹植感到失望之际,曹丕抓准时机,通过谋士的建议,在曹操面前各种表现,最终得到曹操认可,被立为了魏王世子。

不过,尽管曹丕已经胜出,但实际上,在曹操去世之前,曹植还有过一次翻盘的机会,但这次机会,却被其白白浪费了。

什么机会呢?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的一次军事安排。

当时,曹丕已被立为世子,且曹植也被雪藏,但在当年下半年,曹操突然启用了曹植,并对其委以重任。

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带兵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

其实说是去救援曹仁,倒不如说是让曹植捡人头去的,为啥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襄樊之战已接近后期阶段,关羽也是正焦头烂额,加上东吴军四处活动,因此他迟早要撤退的。

所以,曹操在这个时候让曹植出兵解救曹仁,说白了就是让其立功去的。

并且,曹操担心曹植拿不下来,还特意加派了张辽前来助阵,目的就是帮助曹植彻彻底底的击败关羽。

如此贴心的安排,再结合当时的形势,这不是让曹植镀金去是什么?

因此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曹丕已经被立为世子,按理说这种镀金的事情,应该让曹丕来才对,毕竟取得胜利的话,那可是一个极好的立威机会。

但是曹操并没有安排曹丕来,而是安排了曹植由此可以说明,在这一年,曹操对于继承人问题,又起了巨大的犹豫。

甚至按照当时的迹象来看,曹操有废掉曹丕,改立曹植的可能。

这里所说的迹象,不仅是上述提到的军事安排,当时曹操还召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曹彰,命他带兵速来洛阳。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三国志.曹彰传》

至于召曹彰来干什么,《三国志》中没说,但在《魏略》中可记载的清清楚楚,曹彰后来见到曹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种种证据表明,当时临终之际的曹操,极有可能真的是想换继承人。

但这个大好机会,却被曹植亲手浪费,在曹操委任他带兵出征时,曹植再一次喝的酩酊大醉,据说连站立都做不到了。

于是乎,曹植又一次惹恼了曹操,再加上随后不久曹操就病逝,即便他想为曹植再做什么谋划也来不及了,因此,曹植彻底出局。

而曹丕,则从邺城迅速赶至洛阳,继承了魏王之位,由此,曹魏政权进入曹丕时代。

到了曹丕继位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就迅速展开了清算行动,首先,经他出手,他的弟弟曹彰,死的不明不白。

四年,朝京都,(曹彰)疾薨于邸,谥曰威。---《三国志》

《三国志》中,只记载了曹彰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死在了自己的家中,并没有记载其具体死因。

而在《魏氏春秋》中,也仅仅记载了曹彰是“忿怒暴薨”。

总之就是,在这些记载里,对于曹彰的死因,都含糊其辞,但是在《世说新语》里,却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曹彰是怎么死的。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曹彰)骁壮...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王...进之。既中毒,....须臾,遂卒。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曹丕担忧曹彰的实力,加上其能征善战,且手握兵权,所以干脆下毒将其毒死了事。

除了干掉曹彰之外,曹丕又将曹植身边的几个谋士一一清洗。

当初,在曹操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之际,曹植身边就有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几人分别是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

除了杨修早早就被曹操诛杀之外,剩余的丁仪、丁廙(此二人为兄弟),则在曹丕继位后当年,就被曹丕下令处死,同时其家族中的男丁也全都被杀。

而另外一个杨俊,死的更憋屈。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宛县,当时杨俊为此地县令,而曹丕则以“市不丰乐”为由,意思是市场上不繁荣安乐,将杨俊缉拿,并要将其处死。

当时,包括司马懿、荀纬等大臣都为杨俊求情,甚至叩头出血,但曹丕不为所动,最终,杨俊看生还无望,干脆果断的选择了自裁。

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司马宣王、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三国志》

在做完这些之后,按照常理来说,曹丕肯定要对曹植下手了,毕竟当初谁都知道,曹植可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是,曹丕没有除掉曹植,甚至曹植还一度活的比曹丕还长。

究竟为何曹丕会放了曹植一马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了?其实并不是,曹丕最后没杀曹植,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卞太后拦了一下。

卞太后就是卞夫人,而她的一生,一共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人便是丕、彰、植、熊四兄弟。

而在曹操死后,也就是曹丕展开清洗之际,其实当时他是准备弄死曹丕的,但卞夫人却表示,希望曹丕能收手。

复欲害东阿(指曹植),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指曹彰),不得复杀我东阿。

从这个记载中就能明显看出,卞夫人是知道曹彰死于曹丕之手,但事已至此,她也无可奈何,但是她十分清晰的告知了曹丕,要他不能再杀曹植了。

而卞夫人这么做,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维护。

所以,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已经开口,如果曹丕不管不顾的执意要杀曹植,那必然会遭到了卞夫人的强烈阻止。

尤其是当时曹丕刚刚继位,一旦事情闹大,对他没啥好处,因此,他才会看在母亲卞夫人的面子上,放了曹植一马。

当然,这仅仅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曹丕认为曹植不值得杀。

这个不值得杀,有轻视曹植的意思,换句话说,在曹丕看来,曹植已经完全没有实力,也没有机会,再对他造成威胁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方面,曾经大力支持曹植的几个谋士,除了前文提到的丁仪、丁廙以及杨俊被杀之外,剩余的另外几个,则已经投诚了曹丕。

比如魏晋八君子之一的贾逵,当初他可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曹操病逝之际,却站到了曹丕这一边。

不仅及时向远在邺城通报了曹操病逝的消息,让其抓紧时间赶来,另外还斥责了当时询问玺绶所在的曹彰,称曹彰是君侯,玺绶不该是他过问的。

(曹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

还有,也是他在当时,主持了迎立曹丕为魏王的事宜,总之就是,曹丕能顺利及时继位,贾逵出力颇多。

此外还有邯郸淳等也是如此,都成了曹丕的忠实拥趸。

至于他们的立场为何转变,这个不得而知,也许是对曹植的失望,也许是抱着“良禽择木而栖”的想法,但不管如何,他们都离开了曹植。

这么一来,曹丕身边,能用的谋士要么被杀,要么改变立场投诚,所以,曹植还有什么能和曹丕叫板的实力?

而没有实力,自然就没有威胁,所以杀他也就没什么必要了。

不仅如此,曹植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在曹丕心里,失去了“被杀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曹植已经犯不上曹丕动刀了。

曹植有什么作为?首先,对自己毫无约束,无节制的醉酒,以至于误事就是一大毛病。

趁着喝醉,夜闯司马门,另外又因为喝醉,在被曹操委以重任之际,选择拒绝听从,这些都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

至于那些因为喝多了而干出的其他丑事,想必不会太少。

而这个毛病的关键,不在于喝酒,而是在于,曹植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律,更不知道什么叫节制。

而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大事者,身上基本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知道自律。

一个不知道自律的人,就算其有再大的能力,但却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导致始终沉迷其中,也就难有啥成就,而曹植便是如此。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威胁可言?

另外,曹植还有个毛病,就是“不识时务”,也可以叫做不知道“韬光养晦”,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低调发育,反而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

比如,在得知曹丕篡汉自立之后,曹植居然穿上丧服,公开为汉朝悲哀哭泣。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三国志》

曹植的这个举动,着实是奇怪的很,你说你若真的是忠心汉朝,当初你爹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候,掌控朝廷大权的时候,你咋不哭呢?

现在你哥当了皇帝,你反而装模作样的哭,这不是找不自在是什么?

而通过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曹植实在是个没啥政治水平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水平,相当之差。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人才”,还有杀的必要吗?

当然,虽说因为种种因素,曹丕并没有杀曹植,但也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在曹丕继位后,一直到曹丕去世,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曹植连续被迁封了数次。

这就导致,曹植在一个地方根本呆不了多久,这也就让他没有了形成自己势力的机会。

哪怕是到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依然还在防着曹植,史料记载,在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初,曹植认为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因此就主动上书,希望朝廷能给予他政治上的任用。

并且,当时他上书的言辞之诚恳,足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但是,曹叡对于自己这个叔叔的恳请,仅仅是在口头上称赞了一番,但却并没有对其有任何职位上的任用,反而继续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

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又一次被迁封的曹植终于明白,此生,怕是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了,而对此心灰意冷的他,开始潜心创作诗词。

三年后,曹植再次被迁封,这次迁封,更让他感到忧郁,最终在当年十一月病逝,年仅41岁,由此,一代才子曹子健,走完了复杂,且令人唏嘘的一生。

所以,要问曹丕为何在最后没杀曹植,让他得以了善终,表面原因是出于卞夫人阻拦,但实际上,则是曹植的所作所为,让曹丕相当对其轻视,认为其不值当杀,留着他还能给自己博了美名,所以,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七步诗,那只不过后人杜撰的而已。




曹丕之所以不杀曹植,是因为有一个狠角色的妈管着,当然二人之间也有一点兄弟之情存在。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子六女,儿子之中被他考虑过立为继承人的一共有四人,第一个是长子曹昂,但可惜他很早就在征张绣的时候被战死了;第二个是七子曹冲,一个可以称为神童的人物,但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剩下的两个人,是曹操卞夫人生的两个儿子,即曹丕和曹植。

起初,曹植因为才华卓越而被曹操喜欢,身边因此聚集了一大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争夺继承人之位,反而是曹丕比较尴尬,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被曹操重视。

但是,就在曹植快要被立为继承人的时候,他自己却因为任性妄为和喜欢酗酒而频频犯错,先是因为驾马车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行驶,并擅自打开司马门而受到训斥,之后又因为喝酒耽误了大军出发的时间,而让曹操对他失望至极。

而就在这个时候,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运用各种策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最终被曹操立为继承人。

从曹冲去世之后夺嫡之争开始,到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与曹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斗,而且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出于下风的,一直到最后几年才反败为胜。



可以说,曹丕在此期间是煎熬和痛苦的,他的世子之位也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一旦继位,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就是曹植,其次才是其他几个有威胁的兄弟。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他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刚刚篡汉自立的时候,远在封地的曹植听说后十分悲伤,还穿上丧服为汉朝的灭亡而哭泣,许多人怀念汉朝,也跟着他一起哀悼。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曹丕听说这事后,感到很不高兴,认为曹植想要继续与自己作对,还鼓动百姓一起反抗自己,便下定决心对曹植下手了。

关于曹丕对曹植做过什么,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曹丕将曹植抓来,让他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如果不能写成,就要问罪了。

曹植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即使写成了诗,曹丕也不一定会放过他,便决定打亲情牌,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七步诗》,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感化曹丕,最终曹丕年纪兄弟轻易,将他给释放了。



实际上,《七步诗》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曹丕与曹植之前存在亲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是曹丕放过曹植的最大理由,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其实是二人的母亲卞夫人。

卞夫人并非曹操的嫡妻,她起初只是个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后来以姿色出众而被曹操纳为妾,连续生下了四个儿子,即曹丕、曹植、曹彰和曹熊。

卞夫人虽然出身低微,却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知书达理、颇有见识,还很有头脑,在很多事情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是当时有名的贤内助,还受到曹操部下的敬重。

因此,在曹操嫡妻丁夫人离开之后,卞夫人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继室夫人,她在操持家务和抚养、教育孩子等方面都很出色,曹操因此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之中。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卞夫人的帮助,因此卞夫人威望极高,不但曹操对她敬爱有加,曹操的其他儿女对她很孝顺,文武大臣也都很敬佩她。

曹丕称帝之后,卞夫人被封为太后,居住在永寿宫,她平时不怎么干涉国事,但这不代表她没有权力。



那么,卞夫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的堂弟骠骑将军曹洪的家臣犯法,按照当时的律令,曹洪应当处死,但考虑到曹洪是贵族,曹丕如果选择特赦他,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曹洪这个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特别小气,曹丕年轻的时候曾有求于他,却没有得到他的帮助,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便打算趁机将其处死。

很多大臣上书曹丕为曹洪求情,但曹丕不为所动,卞夫人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件事,便将曹丕找来,还怒斥他说,曹洪是有大功劳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你的今日!

曹丕畏惧卞夫人,只得答应释放曹洪。

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

卞夫人担任曹丕不是真心实意的,以后还要找曹洪的麻烦,便将曹丕的皇后郭女王召入宫中,威胁她说,你赶紧去劝说曹丕,要是曹洪被杀死,我就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郭女王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跑去劝说曹丕,曹丕对她感情极深,当然得给面子了,于是心甘情愿将曹洪给释放了,但没收了曹洪家的所有财产,搞得曹洪穷困潦倒。

卞夫人也不含糊,又将曹丕找来痛骂一顿,曹丕无奈之下只得将曹洪的财产还给他。

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卞夫人贵为太后,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她的话没有人敢轻易违背,哪怕皇帝曹丕也是如此。

前面我说了,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的儿子,而卞夫人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偏爱,因此当曹丕要对曹植下手的时候,卞夫人就出面阻止了。

史书关于这一点也是有记载的,说曹丕碍于卞夫人的压力,并没有杀死曹植,而是想其他办法折磨曹植,试图以此将曹植给玩废。



那么,曹丕是怎么折磨曹植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将曹植改封。

曹丕刚称帝的时候,曹植是临菑侯,食邑万户,但曹丕很快就将其改为安乡侯,食邑也减少到八百户。

曹植本是个潇洒的公子哥,富贵生活过惯了,食邑突然大减,生活质量必定下滑,但他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后来,曹丕又屡次将曹植改封,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个人势力。

尽管曹丕后来将曹植封为王爵,但也是被迫为之的,毕竟其他兄弟都封王了,不封曹植就会显得他刻薄,对他的名声不利。

总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曹植不是在去新封地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改封的圣旨到来,而频繁地更改封地让他身心俱疲,毕竟谁没事愿意瞎折腾呢?

比如说,曹丕刚习惯了一个地方的口味,还没待多久,又得适应下一个地方的口味,这当然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他这种富贵公子哥。



第二,对曹植进行严密监视,限制其活动范围。

曹植虽然贵为诸侯王,但因为遭受曹丕打压,他无法担任官职,心中纵然有报效国家的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因为一旦说出来,曹丕可能会对他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压。

即便是在封地,曹植的日子也不好过,有地方官员监视他,还有曹丕派去的人对他严加防范,他除了待在家中吃喝玩乐、读书写字之外,也只能偶尔出去散散心,但也仅限于封地之内,其他地方是去不了的。

想当初,曹植是何等恣意人生,想干嘛就干嘛,根本没人管他,而且他性格放纵,不习惯被约束,因此曹丕对他的监视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因为处境尴尬、心情郁闷,曹植的诗风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之前的乐观、浪漫变成了痛苦、悲愤,可见曹丕对他的摧残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植除了还能写诗之外,其他才能完全得不到伸展,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来说,跟废掉了也没啥区别了。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卞夫人难道不知道曹植的处境吗,她为何不出来阻止曹丕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卞夫人毕竟住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事不都知道,她只知道曹植依然是富贵无忧的王侯,哪里知道曹植的日子并不好过呢。

更何况,曹丕是皇帝,他想要向卞夫人隐瞒曹植的真实情况,那简直太简单了,即便是曹植给卞夫人写信,或者入朝的时候前去拜见,曹丕也能提前知道并采取对策,更何况曹植极有可能根本没胆子找卞夫人申诉。

并且,卞夫人那时候年纪也大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太多精力去将每一个儿子都顾及到,因此曹植除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已经没有人可以帮得到他了。



不过,事情后来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改观了不少。

225年,曹丕南征归来,在路过曹植封地雍丘的时候,去跟曹植见了一面,史书上没有记载两人谈了什么,只知道曹丕走的时候,将曹植的食邑增加了五百户。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因为曹植表现良好,没有再搞事情了,曹丕因此感到很满意;再加上二人之间毕竟还是有兄弟之情的,所以曹丕彻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想法,而且增加了曹植的食邑。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曹植逃过曹丕的魔爪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余生除了老实做人之外别无选择,因此无论曹丕如何对待他,他都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在自己的封地里安心生活,也没有表露出半点反抗的痕迹。

因为曹植安分守己,所以曹丕的态度出现了一丝改变,自那之后就没有再改变曹植的封地了,一直到曹丕去世。



不过,曹丕去世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依旧忌惮,曹植曾多次上书曹叡,说想要为朝廷做点事情,但曹叡就是不搭理,而且继续改封曹植的封地,先是改封东阿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王。

曹植被改封为陈王后,彻底失去了雄心壮志,而是潜心在家著书立传,232年的时候在忧郁中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因为曹植的母亲还活着,所以曹丕不敢杀。

曹植和曹丕是一奶同胞,他们都是卞夫人的儿子。卞夫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这四个儿子中名气最小的就是曹熊。曹熊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但去世却最早,连生卒的年份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曹操曾经想将曹彰培养成一个文武全才,结果曹彰却说自己喜欢当将军,所以曹操也没有逼他读书,随他的兴趣。曹彰最经典的战例是征讨乌桓。

曹彰是四兄弟中第二个去世的,因为曹彰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有人怀疑这是曹丕动的手脚。我认为借曹丕十个胆他也不敢这样干,因为他们的母亲卞夫人还活着。

卞夫人是一个很能干,也很冷静的人。正因为如此,才得到曹操的欣赏,最终从妾转为正室,最后成为王后,曹丕称帝之后,封为皇太后。

为什么说曹丕不敢呢?

曹丕没有发迹之前曾经向曹洪借过钱。当年曹操征讨董卓时,幸好曹洪将马给曹操才得以逃命,不然曹操估计早就挂了。曹操对曹洪不错,但曹丕恨死曹洪了。

从史书的记载看是因为曹丕向曹洪借钱,曹洪不借,最后怀恨在心,当皇帝之后就抓住曹洪的门客犯事,然后将曹洪下狱。

知常容觉得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怎么可能简单借钱而要报复呢?这中间应该还有隐情,因为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好猜测。

当时好多大臣上书救,结果曹丕铁了心要弄死曹洪。

此时卞夫人出面了。她做了两件事,一是骂曹丕。

卞太后责怒帝曰:“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资治通鉴·魏纪二》

二是威胁郭皇后。

又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资治通鉴·魏纪二》

此时郭皇后被吓坏了,要知道曹魏是以孝治天下,对儒学抬升得比较厉害,卞夫人废掉郭皇后的能力还是有的。郭皇后日夜劝曹丕,最终曹洪逃过一难。

你想想看卞夫人在救曹洪这个外人都可以这么大动干戈,放出狠话,如果曹丕要对曹植下手,你觉得卞夫人会闭着眼睛不管吗?

显然是不可能。

曹洪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呢?

公元226年,这一年也是曹丕人生的最后一年,所以在曹丕的人生最后一年,卞夫人都还保持如此高的威信,你觉得曹丕敢杀曹植吗?

有人可能要问曹丕对曹植打压,卞夫人为什么不管?

卞夫人是一个很懂大局之人,朝政之事他是不会参与的,但是一遇到威胁到生命肯定会出手。曹丕死后,她还活着,一直活到魏明帝时期。

魏明帝在母亲文昭甄皇后被曹丕杀害之后最终能被立为太子,相信这里面也有卞夫人的影响力在。

至于《七步诗》的场景不是这么简单的,真相也并不是曹丕要以此为借口杀曹植,因为与这问题无关,所以不展开。




事实上,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掉曹植,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曹植在曹操死后没有参与夺权,使得曹丕平稳接过了曹魏大权,曹丕念着曹植的这份情,再加上曹植威胁已经越来越小了,所以曹丕才没有对曹植动手!

一、 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

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由来已久,即便是现在,大家对他俩的矛盾也是非常熟悉的,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说站在正常的角度来说,曹丕继位后杀掉曹植,也是大家能够理解的,毕竟曹植曾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嘛!但在众人眼中非常小气的曹丕,最终却选择了放过了曹植,并没有杀掉曹植,令不少人生疑,曹丕为啥要这么做呢?除此之外,既然曹丕可以放过曹植,又为何没有放过曹彰呢?

曹彰和曹丕、曹植都是一个妈生的,而且当年争继承人的主要人选是曹丕和曹植,曹彰这个人根本就对这块没啥兴趣,可以说他对曹丕是毫无威胁的!

《三国志》: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曾经询问过曹彰的志向,结果曹彰说他只想做将军,于战场厮杀,惹得曹操大笑。可以看到,曹彰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武夫,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从来没有把曹彰当作继承人培养,曹操更加关注的是曹丕和曹植。而且曹丕和曹彰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曹丕还曾教过曹彰如何说话,最终得到曹操的赞赏!

《三国志》: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总的看来,曹彰这个人其实就是个心思单纯的武将,对曹丕根本没啥威胁,因为他本身的志向就不在治国,而在于行军打仗,然而最终曹彰的死,却令人非常意外!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进京朝觐,结果突然暴毙于府邸中,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三国志的说法是曹彰暴毙,可当时的曹彰才三十五岁,正是个健康的小伙子,而且之前也没听说过他有疾病,且人家是王族,医疗条件非常好,人家在自己封地就好好的,怎么一到曹丕这里,就突然去世了呢?于是后世之人便猜测,曹彰乃是曹丕弄死的!而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曹彰,很可能确实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彰在曹操死后,有夺权的打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于是命人召见曹彰,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曹操就死了。

《三国志》: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这一份记载看起来很正常,没啥疑点,但是带着下面这三个问题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国志的这条记载充满了故事!

一、曹操临终前不去召集太子曹丕,为啥要召见曹彰呢?

二、曹操临终前,为啥没有留下诏书,让曹丕继位呢?

三、曹彰是带兵去的洛阳,而曹操召见他时还没死,也就是说,是曹操让曹彰带兵来洛阳的,那么曹操为啥会让曹彰带兵前来呢?

这三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所以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曹彰奉命前来洛阳,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曹操已经死了,之后曹彰的行为就变得非常奇怪了。他先是去找贾逵问曹操的玺绶在哪里?后又找曹植商议,说曹操召他前来,是想改立太子,传位给曹植!曹彰想劝曹植出马,立马攻占洛阳,结果曹植不愿意,于是此事搁浅,曹彰再无异动!与此同时,远在邺城的曹丕,在并没有接到曹操传位诏书的情况下,直接宣布登基为魏王了!

《三国志》: 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陈)矫曰:“王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从三国志的这份记载来看,曹操其实死得非常突然,很多事都没有妥善安排,要不然三国志不会用“群臣拘常”这四个字来描述大家的反应,很明显大家也觉得事出突然,都没做好准备。而且太子继位,一般都需要诏命,但是曹操却根本没有给曹丕诏命,这让大家非常头疼,曹操这老爷子到底想干嘛?最终,还是陈矫出马,说曹操猝死于洛阳,而曹彰曹植都在曹操身边,曹丕离得太远,应该立马以王后的诏令继位,稳定局势!最终,曹植放弃夺权,曹丕成功继位,成为了魏国之主!

看完曹操死后,曹丕、曹植、曹彰三兄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大概地推测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曹操召见曹彰,绝对不是因为爱子心切,临死前想看看儿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为何不把曹丕也叫过来看看?如果是这样,他为何让曹彰带兵前来?古代皇帝让臣子带兵回京,什么意思大家都懂吧?肯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皇帝已经解决不了了,必须以武力镇压了。那么曹操勇武一生,有啥事是他解决不了的?我想除了羽翼已丰的曹丕,其他人不足以威胁到曹操吧?对了,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从安阳曹操墓的出土来看,曹操的头骨并不完整,好像被人砍了,至于是谁干的,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所以说,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便是:1、曹操不召集曹丕前来,只召见曹彰,其实是提防曹丕,让曹彰来保护他。2、曹操临终前,之所以没有给曹丕下达传位诏书,很可能他临时改主意了,不想传位给曹丕了。3、曹操允许曹彰带兵前来,就是想以武力压服周边众人,贯彻他改继承人的计划!至于曹操之死,阴谋论的说法则是曹丕干的!(一家之言,求轻喷!)

这么一看的话,曹彰一来洛阳,发现曹操死了,然后直接找贾逵要玺绶,劝曹植对抗曹丕,其实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了,因为曹操在召他前来的时候,肯定给过他暗示

《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只不过遗憾的是,曹操死得太突然了,而曹植又不愿意重蹈袁绍家族的覆辙,所以并没有反抗,最终曹丕称王!曹丕继位以后,自然是对个中内情了如指掌,知道曹植有机会和自己扳手腕,但是却放弃了,所以没有诛杀曹植。再加上曹植本身也没啥实力了,所以曹丕念及曹丕没有夺权的这份情,放了曹植一马!而曹彰那边,曾得到过曹操的暗示,很可能知道点什么,且确实有夺权的行为,所以他必须死,于是便出现了曹彰暴毙的一幕!

说白了,曹丕不杀曹植和曹彰之死其实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曹操死后的王位变动!

二、卞太后的庇护

曹丕、曹植、曹彰三人是亲兄弟,都是卞太后的儿子,而卞太后这个人又非常明事理,她一直在庇护着曹植,所以曹丕并未能痛下杀手!

曹丕临终前,曾经想把叔叔曹洪给杀了,谁劝都不管用,最终还是卞太后出马,才成功地说服了曹丕。而据《世说新语》所说,曹丕也曾想加害曹植,结果卞太后出手阻拦,说曹丕你已经害了我一个儿子(曹彰),不要再害我另一个儿子了。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卞太后的阻拦,所以曹丕才没有杀掉曹植!《世说新语》乃是小说,并不完全可信,但这个观点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民间的。


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

曹丕篡汉,已经使他的名声受到了不小的损伤,之后的曹彰之死,更是让大家对曹丕颇有微词!虽然曹彰究竟是不是曹丕所杀,一直没有定论,但是人家一个好好的猛将,怎么来了曹丕的地盘就突然暴毙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已经背上“弑弟”之嫌的曹丕,如果再弄死了曹植,那天下人对曹丕的看法,基本就完全是负面的了。曹丕虽然是魏国皇帝,但他终究还是人,是人就得在乎舆论,所以说最终曹丕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是选择了放过曹丕。

结语

综合来看,曹丕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曹植,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二、卞太后在保护曹植,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其中第一个理由其实是最为重要的,当年曹操去世,其实曹魏政局有很大的变动,曹彰曹植就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又没有传位诏书,曹植若真想搏一把,也不是没有希望,但是最终曹植放弃了,将王位让给了曹丕,免去了曹丕的很多麻烦,所以曹丕念了曹植的这份情,最终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不好,但却没有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丕能害死亲弟弟曹彰,却对曹植手下留情,这一方面是他没有害死曹植的必要,另一方面则是两人的母亲卞夫人的极力阻止所致。


曹丕与曹植的争储之战

曹操有四个嫡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其中曹熊最小,也死得最早,所以实际上只有三个嫡子可供曹操选择,立为他魏王爵位的继承人。网络上很多人曹操中意曹冲,但曹冲虽然聪明,却是庶子,被选中的可能性并不大。

曹操对儿子们都很好,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和曹操并称“三曹”,给现在的学生们留下了许多的家庭作业。曹彰则是擅长带兵打仗,因为胡子发黄,所以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也很器重。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彰为“北中郎将”,曹植为“南中郎将”。在这三个人之中,仅仅曹彰一人立了军功。

曹操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所以导致了他的部下也形成了两派,一派拥护曹丕,主要有贾诩、崔琰、司马懿等人,另一派拥护曹植,主要有杨修、丁仪、丁廙等人。

曹操很宠爱曹植,建安十九年他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曹植留守邺城。大家都知道,当时汉献帝是住在许昌,但曹操是住在邺城的,遥控朝政,所以邺城虽然不是京师,但却是曹操的大本营。古代历来有“天子出征,太子监国”的传统,此时虽然曹操不是天子,曹植也不是太子,但曹操让曹植留守邺城,足可以看出他对曹植的重视了。


但是,曹植做了两件错事,使得曹操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第一件,他擅自叫人开了宫里的“司马门”,让他所乘的车子直驰而出。按照汉朝的法律,任何大官到了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曹操很气他这种目无法律的行为,下令将主管公家马车的官(公车令)砍头。

曹植做的第二件错事,是当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受任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时,曹操有意思叫他到襄阳樊城去支援曹仁,对抗关羽。当当曹操召见他,准备有所吩咐,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成样子。曹操于是撤销了他的军职,不派他去支援曹仁,从此之后也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工作。

曹植被放弃之后,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取得了这场争储之战的最终胜利。


曹操死后的兄弟纠葛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头风病发作,于是急召曹彰前来,但曹彰还没到,曹操就死在了洛阳。当时,曹彰在长安,相当于留守司令,手里是有军队的。而曹丕和曹植在大本营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临死前要召曹彰来,而不是太子曹丕呢?

曹彰到了洛阳时,曹操已死,曹彰张口就问曹操的玺与绶在什么地方,替曹操办丧事的贾逵说,“现在有太子(曹丕),玺绶在什么地方,不是君侯您所应该问的。”

曹彰向贾逵询问了玺绶在什么地方,显然有依仗手里的兵权,强行继承曹操魏王爵位的意思。所以,当曹丕接到贾逵的报告之后,立即在邺城行礼即位,宣布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这是很厉害的一招,曹丕继位名正言顺,如果这时候曹彰还想争夺王位,那就是谋反作乱了。

所以,曹彰就换了个思路,他对曹植说,“先王叫我回来,大概是想改立你为太子罢?”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企图联合曹植,一起将曹丕从王位上撵下去。但曹植看清了形势,一口回绝了曹彰,曹植说,“你不可以有如此想法,袁绍的兄弟争位,导致灭亡,你没有见到么?”

从这件事的经过来看,在曹操死后,想和曹丕争位的不是曹植,而是曹彰,所以两人的下场也就很不同了。


曹丕继位之后,很快就下令所有诸侯,包括鄢陵侯曹彰与临淄侯曹植,都各回自己的封国居住,不得与别的诸侯有所来往或通讯,不得于未经请准之时,擅自进京或到邺城,求见皇帝或魏王。

曹彰奉令去鄢陵县“就国”,在小地方当了个小诸侯。当年,曹丕篡位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第二年,曹丕升曹彰为鄢陵公。又一年,即黄初三年,曹丕升曹彰为王,封在任城,称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奉旨准许进京,但到了洛阳后不久,曹彰就离奇暴毙。

《魏氏春秋》说曹彰是气死的,说他来到了京城,而皇帝曹丕不召见他,他坐了冷板凳,气死了。

《世说》的说法则完全不同,曹丕召曹彰进宫陪他下棋,地点就在卞太后的小楼之中。曹丕在枣子里下了毒,曹彰吃了之后感到口渴,想喝水。大概是毒药的毒性不够强,曹丕担心曹彰喝水之后解毒,于是就让人把打水的瓦罐打破了。卞太后知道后,来不及穿鞋,赤着脚,亲自到井旁去汲水,但却不到汲水的工具。于是,曹彰被毒死了。

这两种说法,都间接指曹丕为害死曹彰的凶手,但却没有实证,所以曹丕仅有“罪嫌”,而无“罪证”。但曹丕有杀曹彰之心,是毫无疑问的。

曹丕在毒杀了曹彰以后,随即又想除掉曹植。卞太后大怒,向曹丕说:“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曹彰),不能再杀我的东阿王(曹植)!”


曹丕可能的确也有杀曹植的心,但曹植不像曹彰那样,手里握着兵权,对曹丕有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说曹丕要杀曹植,可能是因为争储时结下了仇,或者是单纯的不喜欢曹植。

曹丕篡位代汉的时候,曹植和丁仪、丁廙兄弟,穿上汉朝的服装,一边喝酒,一边大哭。曹丕知道后,十分愤怒,将丁仪、丁廙家所有的男人,不分老少,全部杀掉了。又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将曹植从临淄侯降为安乡侯,从县侯降为乡侯。

从此之后,曹丕对曹植开始了不断地迁封,虽然爵位越来越高,但封国的位置越来越偏远。曹丕将曹植降为乡侯之后不久,又升他为县侯,封在鄄城。黄初三年,再升他为王,称为鄄城王,曹植就是在赴鄄城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黄初四年,他又被改封一次,封为雍丘王。

曹丕死后,明帝曹叡即位,改封曹植“陈王”。太和六年年底,曹植郁郁而终,年纪才有四十一岁谥号“思”,所以也有称曹植为“陈思王”。


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呢?

曹丕杀死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曹彰,却放过了曹植,根本原因在于曹植并不像曹彰那样,会对他的王位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曹植野心实际上很小,他对权力也没有那么热衷,相比较之下,他更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曹操晚年的储位之争,更像是曹植被一众想要借此谋求上位的大臣所挟持。曹操死后,曹植拒绝了曹彰的建议,也能从侧面证明,曹植并不想跟曹丕争夺王位或者皇位。

,曹植在接连犯错之后,就已经退出了储位之争,曹操从未给他任何实权,所以曹植的官位虽高,但其实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大,后期仍然追随他的那些人,大多只是文人、谋士,而无掌握实权的将领、重臣。曹植就算想和曹丕掰掰手腕,恐怕也是力有未逮。

而且,曹植才华横溢,在文人之中声望很高,这不足以支持他谋反,但却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如果曹丕杀掉曹植,那么必然会对自己的声望造成很大的影响,让世人认为曹丕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皇帝,这对急需招揽人才的曹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曹丕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容不下,那别人还会死心塌地地拥护你吗?


出于以上两点考虑,曹丕就会觉得,杀掉曹植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小于留下曹植,实在没有必要对曹植下杀手。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亲生母亲卞太后尚在世。对卞太后来说,无论哪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曹丕既然当了皇帝,那么肯定要偏向曹植一些,所以她坚决反对曹丕加害曹植。

曹丕当皇帝是汉献帝禅位给他的,所以曹魏政权也保留了汉朝的很多传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孝治天下。如果曹丕不顾母亲的反对,杀害曹植,势必要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古代人是最看重这一点的,一个不孝的皇帝,如何能以孝治天下呢?


综上所述,曹丕之所以没杀曹植,并不是他有多么的顾念手足之情,更不是被“七步诗”所打动,而是因为曹植对他几乎没有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再加上卞太后的坚决反对,也让曹丕有所顾忌,这才没有下手。不过,尽管曹丕没杀曹植,可却对他进行了持续的打压,包括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是如此,导致最后曹植郁郁而终,如果非要说曹植死在了曹丕手中,也不无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东阿   建安   食邑   司马   封地   洛阳   太祖   汉朝   继承人   太后   太子   夫人   皇帝   儿子   兄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