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为什么没有一直成为国都?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西安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过国都,但并没有一直保持这个地位。以下是我对于西安未能一直成为国都的原因的解读:

1. 地理条件:西安所处位置虽然在中部地区,但在古代交通和交流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距离海洋和东南沿海地区较远,因此在外交、贸易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相对不够便利。

2. 军事防御:西安地处内陆,军事战略上缺乏天然屏障,容易受到外来侵略和战乱影响,因此在历史上多次被战争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口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例如,在唐朝时期,虽然长安(今西安)作为当时的国都,但边境频繁受到异族侵扰,造成了军事上的大量花费和社会动荡,最终国都迁至东都洛阳。

3. 发展限制:虽然西安在历史上是繁华的城市,但其发展受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唐朝时期,虽然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但这一时期同时也存在着掠夺、压榨和劳动力剥削等问题,导致了诸如黄巢之乱等严重社会动荡,最终使得国都迁至东都洛阳;在明朝时期,西安作为奉元路的管理中心,虽然一度成为国家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但后来被几次西北地区的民变和战争所摧毁,最终国都迁至北京。

总的来说,西安未能一直保持国都地位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到其自身的地理、军事和发展条件,也受到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唐代以后不再定都西安,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环境原因。

从政治原因说,长安西边无险可守,最怕游牧民族进入,汉唐两代不断向西用兵,虚耗国力,始终无法摆脱强而不盛的困局。由于将国防重点放在西方,致东北的契丹坐大,契丹是半耕半牧,所以人口数量多,经济实力雄厚,以往对付草原游牧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采取长途突袭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是汉唐的主要军事思想,可契丹是半耕(程度远远高于草原民族),有城市,能据城死守,中原军队屡战屡败。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从长安到东北又太遥远,不如定都在北京,缩短运粮的距离。事实也一再证明,游牧民族不拿下东北,对中原基本构不成威胁,一旦拿下东北,很容易鹰扬天下,所以唐代以后国防重点转向东北。

从经济原因说,唐代由两翼构成,一翼在关中,连接丝绸之路,一翼是河北地区,这是财赋重地。

关中虽肥沃,但面积比较小,不足以养活太多人,汉唐时天下税负,关中占了十分之六,由于人口大量聚集到关中,造成环境过度开发,自然灾害不断(唐代记载的水灾、旱灾等,绝大多数在关中,这可能是关中的灾情容易被记录下来,当时南方还是荒蛮之地,有灾也无人关心),到唐玄宗时,因关中粮食缺乏,每年不得不将朝廷迁到洛阳办公几个月,即“就食洛阳”,运河疏通后,江南粮食可直接进入长安,他高兴地说,从此不用再搬来搬去了。可见关中一翼已难自养。

河北一翼在藩镇割据后,基本残破,别的藩镇对中央尚比较服从,河北三镇完全独立,在文化上已与中原有别。

好在唐代中期时江南大开发,补足了东翼的消失,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其实已移到汴梁(连接关中与江南),如果不是黄巢使关中残破,左翼瘫痪,则唐政权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江南崛起,则河北加江南就成了财富重地,首都非北京就是南京,已无选择余地。

从环境原因说,从汉代到隋朝,长安地下水系恶化,所以汉长安城被废弃,移30里,建了大业城,后来将大业改称长安,故唐长安与汉长安并非是一个城市。唐代长安常驻人口估计在70万以上,生态压力极大,到了唐代末期,长安水井多苦卤(其实就是粪便等渗入井中),加上黄巢等几次重大破坏,城墙、宫殿都被摧毁,尸横遍野,环境恶化,加上唐代以后气温下降,关中平原饥荒不断,长安已不大可能再恢复昔日辉煌了。




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天子戍边的方向变化了。古代讲究天子御驾亲征,因而都城都设在防卫一线附近。汉唐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匈奴、鲜卑等民族,经过多年征战,基本平息了这些民族的骚扰。后来战线转到了北方的蒙、满等民族对中原的侵蚀,都城渐渐往东、北方向移动。

二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历史发展到盛唐,长安人口急速膨胀到百万左右。百万人的生活消费在农耕社会可是一笔不小开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平均一个人一天用一斤碳,一天就得一百万斤。我们学过的《卖碳翁》,伐薪烧碳南山(秦岭)中,就是最好的记录。都城的建设也是土木结构,日积月累的砍伐,地表资源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八水绕长安的河流成为生态灾难。长安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加之内乱,到唐昭宗开始迁都洛阳。从唐开始到20世纪九十年代,西安还缺水,可见破坏之严重,恢复之漫长。1993年,我还义务参加了黑河引水工程,至此西安才解决了时不时停水的局面。跟现在的帝都差不多,地下水几百米深的地方都用完了,到处引水,燃料也是从几千公里外的西气东输引入的。这在古代,早就不适合做都城了。从这里也能了解为什么西安从唐以后不适合做都城。





中国历史上有些城市曾作为王朝的都城,之后,有的则被废弃了,如曾作商王朝都城的亳(今属商丘)、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属河南鹤壁市),后来再没做过都城,有的继续被选作都城,比如举世闻名的几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等。而其中,黄河中游的西安、洛阳和开封,在宋以后地位极速下滑,而西安的衰落尤为显眼。唐以后,就没有王朝建都西安了。这是为何呢?


首先,气候变迁,自然环境恶化,关中平原的衰败,是造成西安衰落的重要原因。


黄河古时叫作白水,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变黄,于是,改叫黄河。经过近一千年的日夜奔流,黄河流域的生态进一步恶化。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相对不足,已经难以满足首都的需要。

【图:西安大雁塔。后人们在此神往大唐盛世,然而韩东《有关大雁塔》一诗,不仅写出了浪漫退却的现代人的精神面目,也写出了西安这座古城的荒凉落寞。】


唐代时,由于西安粮食供应不足,而从外地运粮到西安成本高、效率低。当出现粮荒时,皇帝干脆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就食”。

而气候的变迁,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没得到扭转,因此,后世王朝在建都时,很快就把西安排除在外了。


其次,经过安史之乱,唐末五代的蹂躏,西安及周围的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它在后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后世帝王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已过气了祥和圣地。

【图:西安城墙。唐代的古城已经不在了,现存的是明城墙。想一睹唐长安的风采,要到日本京都看平城京城了。西安这座久被遗忘的城,落寞衰败得只剩下“废都文化”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写出了这座古城的今生今世,思及曾经的汉唐神韵,沧海桑田,让人唏嘘不已。】


古人讲究天数命里,自称上天之子的帝王,对气数命理尤其在意。从天宝十五年之后,西安多次遭遇兵乱,被叛军或外族入侵,秦汉时期引以为豪的易守难攻的金汤之城的辉煌形象荡然无存,后世帝王对西安的兴趣就不大了。


第三,唐以后的大一统王朝,龙兴之地都不在西安附近,无论政治军事,还是心理方面,西安很快就被排除在都城候选城之外。


西安作为都城的汉唐王朝,主要的外地多在西方,建都西安出于重大的军事政治考量。此后,中原王朝的强敌不再是西部的异族政权了。而主要在北部,特别是东北地区,西安的政治军事地位随之骤降。

北宋龙兴之地在商丘,最初的势力范围在开封及其周边,西安在北宋西北边疆一带,作为都城,不利于统治全国。加上宋王朝对外战争的欲望和能力欠佳,统治者不愿意把都城放在前线。

【图:北京天坛。三千多年前,便作为燕国都城的北京,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潜,在辽金元时期,重回历史中心,再次作为都城,明清至今,多半时间都作为国都存此。】

蒙元王朝发源于蒙古草原,从内蒙河北一带南下,逐步征服全国,河北的北京曾作为辽金的都城,本身具备较好的条件,加上距离蒙古人的老巢不太远,更易为为他们所接受为新都城。

明朝最初在江淮一带发家,朱元璋顺势将都城定在南京。其后,朱棣为政治军事需要,为防御蒙古族的威胁,防止藩镇做大,重演自己夺取皇位的把戏,确定了“天子守国门”的国策,定都北京。

女真贵族建立的满清王朝,兴起于东北,为了便于统治,也方便“后撤”,照顾老巢,加上北京原有不错的基础,因而,顺势继续将之作为首都。

在宋代之后的700多年中,西安根本无法与北京甚至南京相比,无法成为都城的首选了。

【图:北京航拍图。本文图皆自网络,侵删】


第四,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已转移到南方,出于政治军事考量而成为都城的北方城市,必须具备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否则,不便于统治四方,也不便于四方物质财富的输入。

黄河流域生态恶化的后果,不仅仅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还导致了黄河漕运功能的下降,黄金水道蜕变为了黄泥臭水沟,水上运输的能力大幅下。曾让秦皇汉武引以为傲的崤函之固,反而阻碍了西安与东南及全国的交通联络。此处冀北大平原的北京,则无此问题,反倒是可以一马平川,长驱南下了。

从交通方面来看,西安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都城的可能性相应大大降低。


就说这四点,欢迎补充、指教~~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衰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还是沃野千里的地区,水源充足,耕地众多。

尤其是郑国渠修建后,这里已经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几乎年年都是丰收。

当年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高于中原地区传统农耕区黄河流域。

秦国占据关中,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粮食来源。

这是秦国军队能够顺利征服其他几个国家,并且常年征战的重要原因。

同样道理,刘邦也是利用关中地区的大量粮食,维持了楚汉争霸的军粮。

在当年来看,关中地区就是一块大肥肉,是国家最重要的兵员、粮食和其他物资来源。

然而,关中的地区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迅速衰败了。主要的表现,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简而言之不适合粮食种植了。

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学家有很多解释,比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等。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大家注意,隋炀帝建设的隋唐大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差了接近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隋炀帝刻意将洛阳以及西安,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中间枢纽。

而京杭大运河,直接不走洛阳和西安,而是从北京直接到杭州,距离要近的多。

隋炀帝绕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困难,必须依靠全国各地调拨粮食才能够维持。

为此,隋炀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运河,最终导致民变,国家灭亡。

到了唐代,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隋唐大运河存在三门峡危险河道,导致运输难以持续。

武则天时代开始,唐朝皇帝干脆就去洛阳办公,因为西安地区粮食困难。

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放弃关中地区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经沦落为西部边陲,人口日益稀少,经济落后。

到了元代,干脆直接将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西安,由此西安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带着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游玩,回来都深深失望。

这个城市破烂不堪,人民穷困,人口不过一二十万人而已,古迹所剩无几。

当时西安,沦落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市人口为430万,天津170万,北京167万,武汉170万,长春在121万,沈阳109万,南京103万,重庆为100.8万),广州约100万。

时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的观点问题。

萨沙接触过不少西安同事,感觉他们的观念同江浙一代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国都   西安   黄河流域   关中   都城   王朝   洛阳   长安   汉唐   唐代   北京   粮食   原因   政治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