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

历史不能假设。

如果非要假设,那就是粟裕指挥的话,辽沈战役的结果不会比林彪指挥的好多少,大概率,还要差一些。

论军事作战能力,我军有五虎上将,分别为: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陈赓,此话出自陈老总之口,陈老总军事不是长项,想当年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为主席拒绝,就是这个原因。

但陈毅资格老、为人正、心口直,五虎上将一说基本也是事实。如果非要计较的话,就是徐向前元帅没有放进去,毕竟,徐帅的真实战力是神一般的存在,只是他太过低调了。

回到话题,为什么说粟裕大将指挥辽沈战役不会有更出色的成绩?我们这里抛开林、粟两人的党内资历、军内地位等各种因素,纯粹就军事上进行闲聊一番。

一、两人风格不一

历史上,林、粟两人惺惺相惜,私交不错。解放战争时期,林除了粟的战报会拿来认真研究一番,其他地区的战报根本是不会不多看一眼的。

比较起来,林如果没有七、八分的把握,一般不会轻易开战的。正因为如此,东北时期,除了开始情况不熟一时被动、四平之战和陈明仁勉强打个平手以外,林彪几乎除了胜利还是胜利。

反观粟裕,战场处境实际较东北更为凶险,胜仗败仗经常交错发生,但关键时刻,总能以少胜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特别全歼国军王牌74师一役,就是虎口拔牙,非大智大勇大谋之人,断不敢有如此念想。

二、上面关系不一

淮海战役是有总前委的,粟裕只是其中一员。虽然,粟大将主席警卫员出身,但性格原因,和主席实际不是很贴近,沟通不是特别顺畅。

虽然,关于淮海战役的设想,粟裕也是直接和主席反映了观点,得到了主席的重视,才有主席对于华东地区的战略思想和作战计划的调整,但总的沟通过程实际不是高效的。

辽沈战役呢?林彪大部分是能够自己说了算的,整个指挥中心连警卫员在内也就二三十人,很多方案计划,除了罗荣桓、刘亚楼有所知情,几乎全在林彪脑海中。

更关键的是,林彪和主席不但能够顺畅沟通,还能有来有往。比如,关于是否先打锦州的问题,两人之间是有不同看法的。主席更看重战略,林彪更看重战术。当然,最后还是认识到了主席的高明,几次来回沟通之后也是服从了命令。

如果换了粟裕,应该服从的更多一些,那么,由于服从性强,就不会表达过多的顾虑和想法,主席对于战场的情况也不会有及时的、过深的了解,这对于战役显然是不利的。

三、指挥方法不一

林彪指挥部队,往往是越级指挥,不用说越过纵队指挥师了,有时直接过问到一个团也是正常的。整个战场态势,可以说,几乎就在他一个人的脑海中。

政委罗元帅原则性强、名利性弱又能包容,把部队思想工作搞的不是一般的强。参谋长刘亚楼属于执行力超强的人物,林彪很多不方便说又想说的话,刘亚楼比他说的还要多还要严厉。

这样的指挥风格,才有了胡家棚子那样的一个改变廖耀湘十万大军命运的插曲,因为东野的部队根本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纵队以下完全是根据战场情况在自我调整中不断进攻,这才搞的国军完全乱了套。

粟裕指挥部队,不但做不到越级指挥,有时直接的下属还经常不那么听话的。许世友、宋时轮、陈士渠等经常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粟裕的指令不时会被打折了执行,其对于整个战场的态势把控也就同样地打了个折扣。

一家之言,纯粹闲聊,不值一驳!




不要把粟总拉火坑来,林彪与粟裕各有所能,先进入东北的是彭真高岗,无法打开局面,毛委员才电令共产党的灭火将军林彪急转东北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举世公认,轻歩兵巅峰,其主要部队来自四野;解放战争,辽沈之后,四野所向披靡,见到东北瓜皮帽国民党军望风而逃

林粟个人作战风格迥异,强敌面前,敌强由你强,我自一旁去发展壮大强大自己,再来收拾你,这是林彪,而粟总却总是神仙仗,不要对他俩进行比较,都是战神

六几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对林彪的印象不好,因为我们从书本上来的知识就是林彪阴谋家反革命,功劳是不能提的,我看过一本老红军写的革命回忆录,书中不带个人观点,纯记事,建议大家看看,林彪的名字出现次数可能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就是毛泽东的灭火器,咱给他起外号:灭火将军

蒋介石先生称林彪为战争魔鬼,白崇喜视林彪为共军中唯一对手

林彪




在主席眼里,林彪是他最信任的将领,而粟裕是他最欣赏的将领。

林彪带过去的部队,抽调的都是新四军和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更是把二万多干部派往了东北,东北民主联军可说是兵强马壮。

在一九四六年,是民主联军最危险的时刻,当时被迫放弃四平,撤到松花江北,当时部队建制混乱,武器装备奇缺,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幸好此时停战了,使得林彪有了喘息之机。

从这以后,得到充分休整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是建立起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又得到了前苏联在东北缴获的日军武器,已经焕然一新,部队也扩大了一倍多,已经足可以与国民党军一较高下了。

粟裕与林彪相比,用兵更大胆,决心更大,气魄更强,如果是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一样也能取得胜利。

如果是粟裕指挥1947年6月的三战四平,可能就没有陈明仁的一战成名了。当时我军已经占领了城区的五分之三,以粟裕的魄力,以及精准的计算力,完全可能一鼓作气,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歼灭陈明仁的部队,解放四平。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提前解放了四平,可能会让蒋介石萌生退意,有可能在之后,国民党军全部退出东北,守住东北的咽喉山海关,这反而会让解放战争增加难度。

由于没有全部歼灭东北国军的精锐部队,使国民党军实力没有得到削弱,反而会让解放全中国的时间,延后一两年,或者更多。

陈明仁守住四平,一战成名,让蒋介石产生了错觉,以为国民党军在东北,完全可以与东北民主联军一较高下,如果增兵,完全有可能占领全东北,蒋介石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如果是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让主席更省心,因为主席先打锦州的战略构想,会与粟裕的想法高度一致,粟裕在用兵上,绝不会犹豫不决。

粟裕指挥,由于用兵坚决,会提前几天就完成对锦州的合围,很有可能会提早就攻下锦州。不过那样的话,廖耀湘的部队,可能会提前全力逃往营口,从海上逃出东北。

不过以粟裕的用兵之精,绝不会毫无防备的,可能廖耀湘不至于被全歼,但绝大部分主力会被消灭。辽沈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还是会取得全胜。




粟裕去东北搞不定彭真,东北兵源相当复杂,有投降的日伪军、土匪、有刚征到的兵,合在一起是乌合之众,林彪的大练兵才把这些兵拧成一股东北野战军。扩兵带兵打仗的全面才能林彪第一。




不要有这种假设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参考粟裕的性格,粟不可能管理好四野那些牛叉的将领。粟裕要能管理好自己三野的将领,必是元帅,正因如此所以他离不开陈毅。其次,粟来东北也不可能把11万人,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发展成百万,这就是林最牛的地方,林在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才。所以林在元帅里也排名靠前,若林参加朝战,则必是排名第二的元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辽沈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   战役   锦州   国军   联军   元帅   将领   蒋介石   国民党   战场   民主   部队   主席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