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虽然不知所踪,但他留下了血脉。

只不过,建文帝的后代活得很悲惨,尤其是他的儿子朱文圭,两岁就被关押,五十多年后才被放出来,不会说话,连牛马都无法分辨。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次子,母亲吕氏是朱标的妃子。

在朱允炆前面,还有个哥哥朱雄英,朱雄英是朱标的嫡长子,母亲是太子妃常氏,也就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

原本,朱允炆是无法成为朱标继承人的,但他的哥哥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去世,数年之后常氏也因病去世,朱标将吕氏扶正为太子妃,朱允炆因此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

洪武二十八年,朱标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年老的朱元璋感到非常伤心,并开始思考太子人选。

当时,有人劝说朱元璋从儿子当中选择一个作为接班人,但朱元璋对朱标感情很深,加之他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于是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就这样,朱允炆从一个庶子,一跃成为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可以说幸运到了极点。

朱允炆成为皇太孙之后不久,在朱元璋的主持下,他娶了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为妻,这一年他刚好十八岁。

朱允炆娶妻,意味着他成年了,可以行使皇太孙的职权了,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如此,他很快就开始辅助朱元璋处理朝政了。


不过,朱允炆的政治理念与朱元璋显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朱元璋坚持分封制,而朱允炆却认为分封制削弱了皇权,是帝国潜在的威胁;

第二,朱元璋实施严苛的刑罚,但朱允炆却认为应当实施仁政。

在这两方面事情上,朱元璋在第二件事上做了妥协,允许朱允炆修改法律,删减了一些刑罚。

但在第一件事情上,尽管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的“藩王威胁论”是对的,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会造反的。

因此,直到朱元璋去世,他都没有采取任何削弱藩王实力的措施,只是颁布了一些律令,来减小藩王对朱允炆的威胁。

但是,朱元璋的做法,依然为朱允炆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藩王实力太过强大了,让年纪小威望不足的朱允炆如坐针毡。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了,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册立马氏为皇后。

在此之前,马皇后已经在洪武二十九年为朱允炆生下嫡长子朱文奎了,因此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册立朱文奎为皇太子。


据记载,朱文奎刚出生的时候,由于当时是一个晦日,所以朱元璋很不高兴,当时他对左右说了这么一句话,“日月皆终,大凶之象”,说朱文奎的出生是大凶的征兆。

不过,当时朱元璋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把朱文奎怎么样,却没想到数年之后,他的话成为了现实。

朱允炆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建文三年,马皇后又生下一个儿子,即嫡次子朱文圭。

除了两个儿子之外,朱允炆就再也没有其他孩子了,事实上他除了马皇后这一个老婆之外,就没有其他妃子了。

建文帝继位之初,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称之为建文新政。

种种迹象表明,朱允炆将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但他之后贸然实施的削藩政策,则是一个大大的失误。

那时候,朱允炆听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采取了最为直接的削藩策略,首先削掉了周王等五位藩王的爵位,导致燕王朱棣产生了造反之心。

建文元年五月,朱棣眼看着自己就将被削,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很快就控制了北平及周边地区。


在之后将近四年时间里,朱棣与朱允炆进行了持续战争,虽然朱允炆拥有绝对优势,但他本人错误频出,尤其是使用李景隆这种不知兵的人担任大将,主将让自己失去了优势。

建文三年年底,在朱棣与朱允炆相持不下的时候,他采取了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直逼南京夺取政权的策略。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率军渡江来到南京城外,朱允炆派人与朱棣谈判,许诺割地停战,但朱棣眼看胜利在握,就没有同意。

当年六月,朱棣打到金川门下,本以为会经历艰难的攻城战,但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却打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因此得以率军进入南京。

一个争议的事情就此发生,是关于朱允炆的去向。

一种说法是,朱棣入宫之后,起初并未找到朱允炆,但后来一个宫女告诉他,朱允炆、马皇后抱着长子朱文奎跳火自焚了。

并且,在宫女的指引下,朱棣确实找到了三具尸体,只不过尸体已经烧得很迷糊了,根本无法辨认真伪。


另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其实没有死,而是逃出皇宫,到某个地方躲起来了,朱棣也知道朱允炆逃走了,但为了给自己登基称帝铺路,他对外宣称朱允炆、马皇后和朱文奎已经自焚而亡了。

而朱棣继位之后,派了许多人秘密寻找朱允炆,直到朱棣去世前的永乐二十年,才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在南方某个寺庙中的那个和尚,但不久后朱允炆就神秘去世了。

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朱允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却是不争的事实,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对建文旧臣展开了大清洗,许多人因此死去,史称壬午殉难。

而对于朱允炆的兄弟姐妹,以及唯一留下来的儿子朱文圭,朱棣也没有半点手软。

先说一下朱允炆的几个兄弟。

朱允炆一共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弟弟,哥哥朱雄英早逝,三个弟弟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允炆的这三个弟弟,地位最高的是朱允熥,因为他是朱标的太子妃常氏所生,是正嫡(也就是嫡妻所生的儿子)。

按照古代礼制,朱允熥理应成为朱标的继承人,但可惜他年纪太小,朱元璋便选择了更为年长的平嫡(继配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之后,对三个弟弟非常好,将朱允熥封为吴王,朱允熞封为衡王,朱允熙封为徐王。


朱棣称帝的时候,朱允炆的三个弟弟还没有就藩,他假装对着三个侄子很好,将成年的朱允熥改封为广泽王,还让他到封地就藩,未成年的朱允熞和朱允熙则分别被改封为怀恩王和欧宁王,继续住在京城。

实际上,朱棣对朱允熥忌惮得不得了,因为朱允熥是朱标和常氏所生,具有皇位继承资格,是个潜在的威胁。

永乐元年,朱棣彻底坐稳皇位了,便开始对几个侄子下手了,他将朱允熥召入京城,以朱允熥与朱允熞不能匡正朱允炆,并且对朱棣心怀怨恨为由,将两人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至于朱允熙,朱棣也没有放过他,而是在永乐二年的时候,让他与母亲吕氏到朱标陵园居住,其实就是变相囚禁。

永乐四年,朱允熙锁所住的府邸,突然燃起了大火,他与母亲吕氏一起被活活烧死,他死时年仅十六岁,还没有来得及娶妻。

永乐十四年,朱允熞在囚禁中去世,死时大约三十二岁,没有留下子嗣。


唯一一个留下子嗣的人是朱允熥,他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十七岁的时候,就娶了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妻,之后生育了数名子女。

朱允熥被废之后,一直在凤阳囚禁,生活过得十分凄惨,还被严格限制自由,尤其不允许与外人来往。

洪武十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谷王朱橞诈称崇阳王朱悦燇就是朱允炆,试图拥立朱悦燇为帝,推翻朱棣的统治。

这件事引起了朱棣的警觉,虽然后来朱悦燇的父亲蜀王朱椿向朱棣澄清了这这件事,但朱棣感觉到朱允炆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斩草除根,朱棣使用某种手段,将朱允炆唯一存世的弟弟朱允熥给杀掉了,朱允熥死时大约三十九岁。

朱允熥死后,他的儿孙们继续被囚禁,由于他曾经是吴王,因此他的儿孙们被称之为吴庶人。

吴庶人一直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时候,吴庶人全家大约十八人,算是个比较大的家族。


那时候,明英宗对吴庶人深感同情,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解除了对吴庶人一家的囚禁,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让他们自由婚嫁,还可以与亲戚来往,也可以做点生意,但绝不可以与闲杂人等,以及各王府之人来往。

很显然,明英宗虽然很有同情心,但对吴庶人一家还是很地提防的。

不久后,明英宗又下了一道命令,他派遣了几个太监、宫女去照顾吴庶人一家的生活,并嘱咐太监、宫女,要让吴庶人一家遵纪守法,但绝不可以欺压吴庶人,还是要以礼相待的。

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出街市交易买卖。差出内使鲁博黄父住刘敬潘成赵玉韦州,就与庶人看守门户,出入使令尔春等。须要照顾防闲,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礼优待,毋得忽慢庶。

不管怎么说,由于明英宗大度,所以吴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自由。

就这样,吴庶人一家在凤阳繁衍生息,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后,南明小朝廷这才恢复了朱允熥的吴王爵位,吴庶人这才彻底平反。


而根据《莱阳县志》记载,除了吴庶人这一脉之外,朱允熥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名叫朱文坤。

朱文坤出生年月不详,建文元年的时候被封为王爵,但还没有就藩,靖难之役就爆发了,朱棣继位后将其囚禁,永乐十五年去世。

朱文坤有个儿子,名叫朱载坤,他去世的时候,朱载坤尚在襁褓之中,被一个叫做王忠的太监带出宫外,隐藏在民间生活。

明仁宗时期,朱载坤搬迁到邑下夼(kuàng)居住,并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叫做朱家夼的村子,明末的时候全村人数大约百来人。

02,再说一下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

朱棣称帝的时候,朱文圭不过两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但他是朱允炆的儿子,因此不被朱棣所容。

永乐元年,朱棣下令将朱文圭送到凤阳的广安宫关押,号为建庶人,可怜朱文圭还没有懂事,就与外界断绝了所有联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换了好几个人,从朱棣到朱高炽,从朱瞻基到朱祁镇,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朱祁钰继位,后来朱祁镇又复位。


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朱文圭依然在冰冷的宫殿中的居住,在此期间除了几个看管她的宫人之外,他见不到任何一个人。

由于长期无法与外界接触,朱文圭成为了一个低能儿,不会讲话,也不分东安西北,更分不清牛马。

那时候,明英宗对朱文圭的遭遇十分同情,便有心将其释放,但大臣们却不同意,他就对大臣们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如果朱文圭确实天命所在,就由他去吧。

对于明英宗的态度,大学士李贤十分赞许,说他有尧舜之心,他因此深受鼓舞,就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孙太后,孙太后也很同意,就派遣内官牛玉去释放朱文圭。

朱文圭被放出来的时候,精神十分恍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对外界的事物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心。

在牛玉的安排下,朱文圭被安置在凤阳居住,孙太后允许他自由出入,并给了他二十个太监和奴婢十余人,从而照顾他的生活。

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就这样,朱文圭在被关押五十多年后,得到了难得的自由,但由于他被关押的时间太长,导致他身体出现了问题,没过两年他就去世了。

朱文圭虽然去世了,但依然留下了子嗣,他一共有两个儿子,这或许得益于孙太后赏赐给他的十几名奴婢,朱允炆也因此不至于绝后。

只不过,朱文圭的子孙依然被称之为建庶人,他们虽然恢复了自由,但一直在朝廷的看管之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建庶人一家得到的待遇,也逐渐在增加,到成华成化年间的时候,建庶人和吴庶人在凤阳的生活,已经接近小地主家庭了,有钱购买一些奴婢了。

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

并且,自明英宗之后的历代皇帝,对建庶人和吴庶人的态度,也越来越宽仁,比如明宪宗就很关心建庶人和吴庶人的生活,多次下令赏赐两家布匹和粮食。


但是,对建庶人和吴庶人的提防,却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敢掉以轻心,比如弘治年间,有个叫做缪恭的人上书明孝宗,请求册封建庶人为王爵,以奉祀朱标。

明孝宗向来宽仁,堪称千古明君,却难得一见地发了脾气,竟然下令将缪恭逮捕审讯,后来等他气消了,这才下令释放缪恭。

可见,朱棣的后人在对待建庶人和吴庶人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那就是允许他们过更好的生活,但绝不可以当官或者得到爵位,因为这样会对皇权产生威胁,毕竟皇位本该是建庶人和吴庶人一家子的。

总的来说,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对建文帝的兄弟子侄并不好,但好在建文帝和朱允熥的子孙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一直活到了明朝灭亡,这或许是这个悲剧当中唯一让人安慰的一件事吧。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55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竟燃起熊熊大火,朱棣只找到朱允炆2岁的次子朱文圭,而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却不知所踪。

朱棣一边让人灭火,一边吩咐手下,全力搜捕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可手下差不多把南京城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对父子。

等大火彻底熄灭后,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了多具烧焦的人体残骸,但这些残骸别说其生前主人的身份,就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出来。

朱棣就把宫中的太监们找过来,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残骸是谁,这时候有一个太监站出来说,这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朱棣显然不相信这个太监的话,不过他也找不出其中的破绽,只能暗自命人继续寻找朱允炆、朱文奎等人,可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这一找就是一辈子,朱允炆的下落永远成了谜。

当然了,这是后话,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讲,除了稳定皇位外,就是如何处理2岁的朱文圭,按辈分来讲,朱文圭是朱棣的侄孙。

虽然朱棣为了皇位不会在乎血脉亲情,而且朱棣也先后诛杀了所有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但如果对一个2岁的孩子下手,朱棣却害怕被指责。

而且,朱允炆只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也就是之前的太子,早就失踪了,现在2岁的朱文圭是朱允炆唯一的血脉,或许朱棣也对朱标和朱允炆心存愧疚,最终并没有选择杀了朱文圭。

可如果不杀朱文圭的话,朱棣又必须面临一个选择,如何对待这个2岁的孩子,因为稍有不慎,等朱文圭长大成人后,就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祸端。

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朱文圭废为“建庶人”,永远圈禁起来,虽然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朱文圭,却严格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而且不允许照顾他的人与之交流,更不允许任何人传授他知识。

同时,朱棣还派重兵把守在朱文圭居住的凤阳广安宫周围,完全阻隔了朱文圭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途径。

就这样,朱文圭在这种残酷圈禁下,孤独地度过了55年,由于朱文圭被圈禁时刚刚2岁,所以朱文圭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据说连牲畜都分辨不出来。

而且,由于没有与人沟通交流,也没有任何学习机会,朱文圭长大后的智力也基本维持在孩童水平,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变得痴呆了。

可以说,朱棣的这个做法,某种程度上比直接杀了朱文圭还残忍,不过好的一方面是,朱文圭从没体会过自由的滋味,或许他在被圈禁时也感受不到痛苦。

由于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所以在朱棣时期,朱允炆、朱文奎、朱文圭等人的名字成了禁忌,没人敢提这几个名字,甚至连史官的记载都是寥寥数语。

而等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样视朱文圭为威胁,也直接选择了忽视朱文圭。

不过,最终放朱文圭出来的却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即位之初并没有打算放朱文圭出来,可后来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谗言,率领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时兵败被俘。

随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就登基为明代宗,而等到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就被弟弟朱祁钰圈禁起来,过了7年与世隔绝的凄惨生活。

后来,朱祁镇在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成了皇帝,重新登基为帝后,朱祁镇对朱文圭的遭遇非常同情,毕竟他属于感同身受,于是朱祁镇就决定把朱文圭放出来。

这时候,很多大臣就进言,说绝对不能放朱文圭出来,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过朱祁镇却非常自信,他对群臣说,如果朱文圭能把我的皇位夺过去,那就是天命所归,我无话可说。

听了朱祁镇的话后,当时的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李贤,立即赞美朱祁镇有尧舜之心,群臣见此也不好找说什么,只能同意放朱文圭出来,对此《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

其实,群臣的想法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朱文圭被放出来时,已经57岁了,这在古代基本是风烛残年的阶段。

而且,他从2岁开始就被圈禁,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号召力,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他做文章,打着他的旗号干一些事,可当时哪还有建文时期的旧臣了?

果然,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朱祁镇甚至还赐给他二十余个侍从,十余个婢妾,可朱文圭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至此,朱文圭可怜的一生终于结束了,朱祁镇按照庶人的标准安葬了他。那问题来了,朱文圭有没有子嗣呢?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说这件事情,但我们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后人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我们注意看一下这两个时间,一个是1459年,另一个是1467年,因为朱文圭是这1457年去世的,所以史料中还能提到“建庶人”,应该指的就是朱文圭的后人。

而且,除此之外,在后来的弘治年间,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时期(1487年-1505年),还有一则关于朱文圭后人的明确记载:

“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只不过由于明朝那些皇帝比较忌讳提这件事情,史料中记载的才非常少。

有人认为,朱文圭恢复自由时,已经57岁了,并且很快就去世了,怎么可能有后人呢?其实,在朱文圭被圈禁的55年期间,并没有史料证明,朱棣、朱高炽等人禁止他娶妻生子。

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他在被圈禁期间,就没有结过婚。至于有人说他被圈禁得痴呆了,啥也不懂,怎么可能有孩子呢?我觉得见识少,不代表就不能生孩子,这个质疑同样站不住脚。

综上所述,结合史料记载,我认为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2010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一场“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究会议”,其中与会专家有50多人,还有多达一百余种有关建文帝踪迹的地方志和家谱。可惜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民国以后搞的,真正明清时代的证据几乎为零。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死在当年奉天殿的那场大火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毕竟根据民间传说,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

朱允炆大和尚剧照

正史记载

  • 长子朱文奎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感冒,认为晦气,这个只怕是朱棣篡位后修改《太祖实录》,为了恶心大哥朱标才这样说的吧。

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所以朱元璋的这段话,大概率是造假。

朱允炆即位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的当天,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

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 次子朱文圭

朱文圭,生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生母为已经由皇太孙妃进封皇后的马氏。南京城破之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留在了皇宫内,如何处置这个幼童,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

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

建庶人的命运极为凄惨,以他南京城破时两岁的年纪来看,对于其父皇和母后应该是毫无记忆的。而在此后的55年时间里,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座小小的广安宫中度过,这一方天地,竟然就是全部。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大明第一战神”、太上皇帝朱祁镇(即明英宗)从紫禁城外的南宫中发动政变,将皇位从弟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了回来。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杀害景泰朝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废弟弟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在弟弟死后赐恶谥“戾”。

朝局基本稳定之后,朱祁镇想起来要改善一下自己本就颇为不堪的口碑,想来想去,这位曾经的俘虏皇帝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朱文圭。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凤阳古城

这里稍作解释,引文中的“贤”,即《天顺日录》的作者李贤。英宗复辟后,李贤是内阁大学士,他和皇帝之间的对话记录,可信度极高。最终建庶人离开广安宫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居住到了凤阳城中。朝廷每月提供“廪饩(即粮食之类生活物资)”,并且允许朱文圭“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目的是“以续其后”

《明史》上说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是明显的扯淡。“未几”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泛指没有多久。打个比方,朱文圭是天顺元年十月被释放,如果他当年或者隔年去世,那么用“未几卒”是比较准确的。但事实上这位建庶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至少还活了十年。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

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

至于以57岁高龄才得以婚配的建庶人有没有子嗣呢?从此后的实录记载来看,没有一个字提到,想来是没有的。按照正常结论,建文帝的血脉至此而绝。

民间传说

  • 后裔在日本

据说有人在日本发现《曾我萧白画册》中,记载了日本画家曾我萧白的世族宗谱。曾我萧白出生于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十五年(公元1730年),是一位特异且叛逆的日本画家。根据该宗谱所记,曾我萧白的家族世系是这样的:

明太祖—懿文皇帝—秀文(画家)—蛇足—宗文—绍先—宗誉—绍详—直庵—二直庵—玉翁—绍兴—绍叔—曾我萧白

如果我们找一张曾我萧白的画作来看,可以发现其中的题款均为:“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看来曾我萧白对自己是大明皇室后裔非常自信。按这种说法,宗谱中的秀文应该就是朱允炆本人,蛇足应该就是皇太子朱文奎。

曾我萧白画作

  • 后裔在贵州

2006年的时候,来自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的一位苗族老农朱永斌,出示了一枚被疑为与建文帝有关的神秘大印,声称自己是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据朱永斌老人所说,其家族世代流传一个传说:

当年南京城破之后,建文皇帝带着皇太子一起出逃,最终落脚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后来朱文奎就与当地苗族姑娘成婚,子孙后代绵延至今。

至于那枚神秘的大印,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中国历史上自然没有所谓的“大仃国”,但“仃”在《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的意思。“大仃国”即指国家发生大难,皇帝孤苦伶仃流离失所。

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结语: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按照正史,建文帝应该是没有血脉留存了。但根据民间传说,朱允炆的子孙却有千千万。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他真的逃出南京,真的还有后代,他们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

但对于这一切《明史》似乎避讳不已,对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踪”的字样,没有过多浪费笔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当时国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阴影干预着,他的旧臣、故吏、儒生,那些没死光的,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大明表面上是换了新主人,实际上政令依然按照旧主人的进行。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棣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迁都,第二,郑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点自己的存在感了。

对于礼法森严,道德观严格的古代,礼法的束缚实际上是远超皇权的,朱棣未尝心惊胆战,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即使死了,这个人也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朝廷每一个角落,所以朱棣疯狂地想要借郑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许只有亲眼看着他死,朱棣才不会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的,据说,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这一系后代是否还有血脉传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被称“建庶人”,事情发生时他才两岁,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经57岁了。当时是明英宗掌权,他因为自己被囚禁过,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还给拨了几次款赡养他,建庶人后来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过57岁要生育也并非全无可能,所以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对于太子朱文奎的说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样神秘,所以对他的研究和推测也是很多的,根据建文帝的下落,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朱文奎继承了建文帝的大观堡,成了“堡主”,也是个和尚,而且是个隐居的和尚。

更多的专家认为,朱文奎根本没做和尚,他后来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还留下了很多后人。这种说法是2006年,逐渐清晰起来的,当时一个苗族老人,拿出一个刻着九个字的大印,坚称: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哗然。朱允炆还有嫡系后人?这9个大字是什么?

据老人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带着7岁的朱文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深山里,后来,朱文奎跟当地的苗族姑娘结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国家吗?不,中国并无这个国家。专家经过对各省县志的查阅和对历史资料的搜索,发现“大仃国”并非是国家名,而是说了一个历史事件。

“仃”字,《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国家发生灾难。皇族流离失所,帝王依然有权威但却没有执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员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这个大印给予官员一个“名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九叠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产物呢?其实这个字体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欢用的字体,那么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吗?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话,它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踪之谜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开,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在皇位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获得稍许安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凤阳   广安   苗族   明朝   庶人   天顺   皇位   次子   南京   长子   元年   血脉   后代   太子   皇帝   儿子   自由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