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能否打赢傻英雄罗士信?

在说唐系列小说中,对于武力的评级,有十三杰(一说十八杰)、四猛、四绝,其中十三杰之首是李元霸、四猛之首是罗士信。


而在十三杰中,排在李元霸之后的几位,分别是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若以武力的档次来论,李元霸是第一档,他在说唐世界群雄中,是当之无愧的战神。而宇文成都、裴元庆是二档,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是第三档。

当然,罗士信虽然不在十三杰之列,但他作为四猛之首,实力自然也非同小可。

在说唐中,裴元庆虽然排在第三,但除了李元霸之外,能轻易打败他的,还真没有几个。纵然宇文成都排在第二,位居裴元庆之前,但他们是属于一个档次,他们之间的武艺也在伯仲之间。

虽然宇文成都的整体实力可能高于裴元庆,但他想轻易的打败裴元庆,却并非易事。

罗士信的武力值也很高,那在说唐中,罗士信能打赢裴元庆吗?


若以武力而论,作为四猛之中的第一猛,自然能打赢裴元庆的。

其实,在说唐系列的小说、评书中,不管是李元霸,还是罗士信,亦或是宇文成都、裴元庆,他们都是力量型的选手,都有着千斤之力。而罗士信和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三人所不同的是,他是纯力量型,对于武功招术上有所欠缺,而李元霸、裴元庆和宇文成都,不仅力量大,而且在兵器的招术上精纯。

不过,裴元庆虽然锤法出神入化,但他如果对战罗士信的话,还是略逊一筹的。因为罗士信的力量太大了。

对于一般的对手,裴元庆几乎可以用自己的强大力量,完全的压制对手,但对战罗士信,却不行。因为罗士信的力量比他大。不管裴元庆如何的使用银锤招呼。罗士信就以力气跟你死磕,这样的话,裴元庆就受不了了。

为什么说罗士信的力量比裴元庆大呢?这是有依据的。

这里就是李元霸为比较点,罗士信和裴元庆都和李元霸交过手,并且都是比的力气。

李元霸是战神级别的人物,但裴元庆在未遇李元霸之前,却不服气,于是碰到李元霸就要动手。结果大家都知道,被李元霸几锤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当时,李元霸看裴元庆能硬接自己三锤,觉得裴元庆也算是个人物,于是就放了裴元庆。不然裴元庆就可能死于李元霸的锤下之了。

所以,李元霸是能轻易碾压裴元庆的。

接下来看罗士信和李元霸对战。



李元霸和罗士信打斗,比的也是纯力气,两人动手,直接拿着手中的武器硬碰死磕。

他们手中的武器,经过几次照面硬碰后,由于他们的力量都太大了,结果他们两个都晕倒了。从这里看的话,觉得他们是未分胜负。

但从他们之后醒来的时间看,却可看出两者之间的高低。

李元霸、罗士信都晕了后,分别被自己人带走了,但李元霸很快就醒了过来,而罗士信却停了很久才醒的。

从这就可以看出,李元霸的整体实力是略高于罗士信,也更加说明了他当之无愧的战神地位。

当然,罗士信能让李元霸晕倒过去,也间接的说明了他也不遑多让。


从李元霸和罗士信、裴元庆之间的比较来看。裴元庆是被李元霸轻易碾压的,而罗士信却和李元霸不分伯仲。如此看的话。罗士信是有打败裴元庆的实力。




打不赢!

裴元庆,隋唐第三条好汉。

他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三儿子。裴仁基生有三子,长子裴元绍,次子裴元福,老三就是裴元庆。

兄弟三人之中,裴元庆是本领最大的一个。

这小伙子模样俊俏,长得跟个银娃娃一般,刚出场时也就十二、三岁的年纪。年纪虽幼,却是双臂一晃,三千斤的巨力。

他胯下一匹抓地飞虎驹,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骁勇善战,锐不可当,人称“银锤太保”。

这裴三公子不仅能耐大,而且性如烈火,又狂又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

在御花园,他敢当着隋炀帝杨广的面,把当朝国丈扔进水里。

三打瓦岗山,他敢单人独骑,力斗瓦岗山众将。

四平山一战,十八路反王的上百名大将,哪个见了李元霸不是吓得腿肚子都哆嗦?唯有裴元庆,毫不畏惧,抡锤就干,打不过也照样打,宁可被你打死也不能被你吓死。

在隋唐十八条好汉当中,他是唯一能接李元霸三锤之人。

裴元庆最辉煌的战绩,就是两次把宇文成都打得抱鞍吐血。

虽然每一次都是在宇文成都身疲力竭的时候出的手,多少有点儿胜之不武,但毕竟是赢了,才有了“银锤两战鎏金镗,三杰反打第二杰”之说。

然而,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却在攻打金堤关之时,中了八马将军新文礼的奸计,误闯庆坠山,死在了烈火阵。

罗士信,隋唐四猛第一猛。

他是穷苦孩子出身,自幼父母双亡,被九省绿林道的北路瓢把子大刀王宣王君可收留在身边。

他身高体壮,力大无穷,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说白了,就是有点儿缺心眼儿。王君可安排他放牛为业。

罗士信放牛跟别人可不一样,牛要是老老实实的还则罢了,要不哪头牛敢不听话,他一生气,就把牛摔死。

他放牛三年,摔死的牛不计其数。

好在王君可家大业大,也不在乎那个,大不了就天天炖牛肉呗。

有一次秦琼路过王君可的五柳庄,见到了罗士信。他爱罗士信的天真烂漫,便和王君可商量,要将其收为兄弟,带回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己的家中。王君可自然同意。

罗士信自从认了秦琼为兄以后,对秦琼言听计从,拿秦琼就当自己的亲哥哥一样尊敬。秦琼也十分疼爱这个傻兄弟。

秦琼在济南大帅唐壁手下做旗牌官的时候,受到了监军官来护儿的排挤。

秦琼这一受欺负,可热闹了罗士信。

傻英雄大闹监军府,不仅把来护儿胖揍了一顿,还把他的大铁枪给夺过来占为己有。

罗士信的大铁枪怎么来的?就是抢的铁枪大将来护儿的。

罗士信跟着秦琼到了瓦岗山以后,更是屡立战功,成了瓦岗军的一张王牌。

裴元庆虽勇,但是打不过罗士信!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二人交过手。

裴元庆奉命攻打瓦岗山之时,岗山众将没有一个能是裴元庆的对手。万般无奈之下,兵马大元帅秦琼只好派自己的傻弟弟出了场。

裴元庆跟罗士信一交手,明显处于下风,十几个回合就抵挡不住了。要不是关键时刻秦琼制止,裴元庆就算不被罗士信打死,也非受重伤不可。

那今世孟贲罗士信不愧是隋唐第一猛,力气太大了。单以力气而言,他是唯一一个能和李元霸不相上下的人物,裴元庆如何能敌?




裴元庆是隋唐第三条好汉,仅次于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罗士信虽然不在隋唐十三条好汉之列却位居隋唐四猛之首。在《隋唐演义》中裴元庆和罗士信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以力大无穷著称。两人使用的都是重兵器,裴元庆使一对重达三百斤重的银锤,号称银锤太保;罗士信使得是一杆镔铁霸王枪重达二百八十斤。

裴元庆十五岁的时候就倒拔过垂杨柳,罗士信则有横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的力量。两个人年龄相仿,兵器重量相当都以力量著称,那么双方打起来谁输谁赢呢?

裴元庆在领兵攻打瓦岗山的时候曾经跟罗士信交过手。当时裴元庆锤震瓦岗山群雄,瓦岗山军师徐茂公认为裴元庆是个人才而且当时又受到奸臣的陷害于是就想把这员虎将劝降过来。

裴元庆虽然深陷被奸臣陷害的巨大风险中但他骨子里有忠君思想,而且心里也看不起瓦岗山的英雄好汉们,他认为秦琼、徐茂公、程咬金等人就是一群山贼草寇。裴元庆扬言让我投降可以但是你们得有能人来战胜我让我心服口服才行。

徐茂公于是安排傻英雄罗士信出手教训裴元庆。罗士信是瓦岗山大帅秦琼的干弟弟,有一身蛮力脑子有点不灵光,他一般都是在内宅陪伴秦琼的母亲,秦琼的母亲很喜欢这个傻乎乎的干儿子,一般情况下不让他跟着大部队出去打打杀杀怕他吃亏。罗士信基本上就是作为山寨的秘密武器来使用,不到万不得已用不着他。

面对裴元庆的挑衅,瓦岗山群雄除了罗士信之外无一人能是他的对手。徐茂公因此派出罗士信这个秘密武器来对付裴元庆。罗士信不会武术就是拿着大铁枪乱抡,裴元庆也没法跟他进行一招一式的正规战,两个人上来就是硬碰硬比拼力量。

罗士信举枪朝着裴元庆的面门就砸,裴元庆不躲不闪,举起双锤硬接。银锤碰铁枪惊天动地一声响,“嘡”火星四射。只见裴元庆脱手,两个银锤飞到高空二十五六丈那么高。裴元庆从马背上直接摔了出去,双手虎口全部震裂,鲜血淋漓,这是裴元庆自出世以来第一次吃这么大的亏。

在步下的罗士信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大铁枪同样撒手,“噔噔噔噔噔”倒退十余丈远“噗通”一声摔倒在地,再看双手虎口全部震裂鲜血淋漓。这也是傻英雄罗士信第一次吃大亏。

裴元庆恼羞成怒扑过来就跟罗士信扭打在一起,双方提起铁拳冲着对方脑袋狠锤。罗士信皮糙肉厚也被裴元庆打得眼角乌黑;可惜了裴元庆原本一个小白脸被罗士信打得成花花脸了。

两个人正肉搏打得不可开交时,秦琼及时感到喝止了双方。秦琼知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再打下去非出人命不可。此一战裴元庆和罗士信双方打了个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以平局收场。裴元庆顺利归降,瓦岗山再添一员虎将。




我们首先要清楚,《隋唐演义》是单田芳老师的评书,设定与知名度同样很高的古白话小说《说唐全传》不同,由于两部书极易混淆。了解了这点,我们再来进行后面的话题。

罗士信出战

书中裴仁基进兵瓦岗时,裴元庆曾与罗士信进行过一次较量。当时由于裴三公子武艺超群,所以尽管齐国远曾用纸糊的大锤算计了裴元庆一次,但除了士气得到短暂提升之外,对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整个瓦岗虽有几十员能征善战的战将,却鲜有裴元庆马前三合之敌,所以想要战胜他可谓势比登天。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瓦岗没有办法将裴元庆斩杀,用徐茂公的话说“宁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单纯的退敌斩将,那有的是办法,陷坑、弓箭……多不胜数,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瓦岗希望可以降服裴元庆,让他成为自己的战力,对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但是裴元庆心高气傲,想要打服他难度太大,瓦岗虽说人才不少,但是想找到一个能胜过裴三公子的太难了,于是他们想到了那个痴痴傻傻却力大无穷的“今世孟贲”罗士信。

罗士信是秦琼的义弟,也是秦母的干儿子,由于他天性痴傻,所以老太太怕他吃亏,便一直将其留在身边,不许上战场。可是裴元庆骁勇善战,又力大无穷,也就只有天生神力的罗士信能与之匹敌,所以为了请罗士信出山,徐茂公他们也是煞费苦心,轮番做老太太的思想工作,最后秦母才勉为其难,把义子借给他们用一用,但必须保证完好无损的还回来,不然就拿秦琼是问。话说这亲儿子也是够倒霉了。

巅峰对决

罗士信其实是愿意跟着哥哥打仗的,听说对方有个力气很大的小白脸,喜出望外,叫嚷着要与他碰一碰兵器。于是徐茂公设计将裴元庆引到无人之处,让罗士信与其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严格来说,二人之间不算斗将,反而像两个铁匠。瓦岗抓住裴元庆心高气傲的性格,所以提出让他和罗士信比力气。在裴元庆眼里,瓦岗不过一群乌合之众,除了耍耍小聪明,没什么本事,即便比力量,自己也不会输。此时的李元霸尚未出世,裴元庆又一直不服宇文成都,所以在他眼中即便单论力量,自己也是天下无敌的。

但是一伸手,裴元庆大吃一惊,这个憨憨傻傻的大个子力量比想象中大得多,比自己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并没有让三公子气馁,反而激起了斗志,两人乒乒乓乓对着砸了多时,最终双双栽倒,不过裴元庆已经力竭,但罗士信毫发无伤,依旧叫嚷着继续。裴元庆虽然性格不服输,但不是输不起的臭无赖,他清楚这场比斗他败了,所以愿赌服输,最终也与父亲、哥哥一起归降了瓦岗。

罗士信与裴元庆之间的实力分析

因为这一战罗士信最终胜出,所以很多书友看到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不屑一顾,毕竟已经比出了结果,再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实则不然,因为我们刚才说过,二人之间的较量仅限于力量,你砸我一下,我砸你一下,罗士信只是在力量上胜过裴元庆一筹,并不代表武艺或者说综合实力强过裴元庆。

有人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没有发挥的空间,这就是单老常说的“一力降十会”。这句话单拿出来没有问题,但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需要力量有压倒性优势。罗士信虽然较力获胜,但胜得并不轻松,只是略微强过裴元庆一点而已,这样的差距在真正交战时不足以形成碾压。最重要的是,罗士信不会武艺,没有任何技术可言,他凭借力量优势轻取来乎尔、魏文通行得通,但是在裴元庆这玩不转。裴元庆虽然也是“力量流”,但锤法精湛,武技出众,所以在真正武斗的时刻,足以凭此弥补力量上的微弱差距,反败为胜,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战场厮杀,罗士信并不是裴元庆的对手。

两人与李元霸对战的成绩

这个时候或许依然会有人提出质疑,因为除了二人之间的这场比斗外,他们各自都与李元霸交过手,罗士信的表现明显好过裴元庆。

其实这是典型的眼见不一定为实。首先,罗士信与李元霸之间依然是单纯的斗力,而不是比武,最终结果是双双昏厥,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大战后的第二天,李元霸生龙活虎,继续残杀反王联军,而罗士信一病不起,昏昏沉沉需要人抬着。可见二人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可是即便如此,裴元庆被李元霸三锤击败,怎么看也无法和罗士信相提并论吧。这就是我们开篇时所说的混搭解读,或者说混淆了两部不同文学作品的设定。裴元庆被李元霸三锤击败出自《说唐全传》,那部书中根本没有罗士信。在评书《隋唐演义》中,裴元庆与李元霸激战了三十合后,气力不加,随后又连续与李元霸对了三次锤,这才败阵而走。这不再是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实打实的武斗,而且裴元庆虽然落入下风,自感不敌,但他是主动退走,并非已经油尽灯枯,和罗士信昏迷不醒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说,两人与李元霸之间是不同方式的比斗,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论力量,罗士信确实胜过裴元庆一筹,但是论武技,两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个人觉得综合来看,在罗士信的力量无法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真正的武斗中是没有战胜裴元庆的可能的,两人若以武艺生死相搏,我看好裴元庆胜出,并且胜得不会太吃力。




在《隋唐演义》、《兴唐传》等演义小说中,罗士信被塑造成了一个憨憨傻傻、力气大得惊人的人物。西府赵王李元霸力气天下无双,手下几乎无一合之将,唯一没占到便宜的就是和罗士信的那场较量。以演义中的斗将方式,说实话罗士信真不怕任何人,当然也包括天下第三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

这儿的罗士信当然不是真实历史上那个张须陀的部下,替王君廊守卫洺水城,力战后城破被俘却拒不投降,曾被封为绛州总管和剡国公唐初名将。在创作罗士信这个演义中的全新人物形象时,完全对其进行了颠覆。罗士信仍然是王君可手下的人,只是却幸运遇上了义气无双的秦琼秦叔宝,成为秦琼的义弟。


罗士信生得高大威猛,只是面相一看就是又憨又傻,不太正常。他饭量惊人,力气也远胜常人,甚至可以倒拽莽牛尾,将之拖得连连后退。秦琼遇到罗士信时,曾见过他将两只正在打架的健牛一手一只分开后轻易揪翻在地,看得秦琼惊为天人。除了力气大,罗士信还有两样绝活,那就是拥有一对飞毛腿,全力奔跑起来比拟奔马,还有过人的水性,如同《水浒传》中的张顺、三阮兄弟一般在水底闭气很长时间。

罗士信因为智力低于常人,没法做到练就一身高明的武功,秦琼虽然有心教他,却始终苦无良策。无奈之下只能根据罗士信力气过人的特性,给他找了一把二百多斤的镔铁霸王枪作为兵器。没有对应的枪法招式,罗士信完全是将枪当成了棍子来使,一棍子砸下去,还真没有几个人扛得住。


单纯的论力气,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名除了李元霸外,罗士信和裴元庆都排得上号。绰号银锤太保的裴元庆在隋唐演义中也称得上一号人物,他出场时年龄仅仅只有十三岁,手拿一对三百斤的梅花亮银锤,天下英雄少有人能挡他几锤。


西府赵王李元霸力气天下无双,手中一对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挥舞起来,没人能扛得住一招,包括天下第二好汉宇文成都在内都扛不了一招。然而裴元庆第一次遇到李元霸时,因为心高气傲,拒绝戴上瓦岗寨与李元霸约定的标志,李元霸见他不是自己恩公秦琼一系的人,还胆敢拦截自己,于是上前与之交手,结果裴元庆竟然出乎意料地接下了李元霸两锤,只在第三锤上吐血而逃,李元霸首次见到能接自己一锤不死的人,出于英雄惜英雄之念放了裴元庆一马。

虽然从李元霸锤下成功脱身,但事实上裴元完全不是李元霸对手,如果李元霸再来一锤,裴元庆大概率是得丧命的。而在著名的“一猛一杰会一绝”中,罗士信可是和李元霸毫无花巧地兵器对碰了很多招,二人皆是被震得虎口发麻。打得性子起的李元霸难得见到一个能和自己拼力气的人,眼见罗士信抡枪砸来,于是双锤一错将罗士信的枪绞住,二人一个想绞住对方枪不放,一个想要拽出枪来,二人实打实地开始较量起力气。


如同武功高手比拼内力一样,实力等同的对手拼到了一定的时候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谁也占不了便宜。如果不是罗松赶到一枪砸开了两人的兵器,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两人都得脱力而死。


隋唐演义中的斗将和其他类型的演义小说不同,招式在这儿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有在力气相同时,招式高明的一方才能占得优势。如果力气相差太大,招式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一力破十会,一拙破万巧在隋唐演义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好的例子就是罗士信。罗士信的对战方式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使劲儿砸。

乱拳能打死老师傅,乱抡起来的粗大铁枪照样打得了高手。力气差距太大,罗士信的铁枪又太长,抡起来对手只要用武器来招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武器直接被震飞,或者直接被砸趴下,要么只能狼狈躲闪,完全不敢招架。


就靠着这种蛮不讲理的比拼方式,罗士信打败过不少隋唐演义中的名人。两战来护儿,让同是四猛的来护儿也是憋屈不已。潼关外一枪砸飞花刀大将魏文通的兵器,生擒了对方。金堤关外力战天下第六好汉伍天锡,凭力气活捉了对方。

就凭这样惊人的力气,裴元庆对上罗士信也如同那啥咬刺猬,无从下口。遇上这样不讲套路的对手,招式再高明也无用,最后只能回归本质,来比拼力气。但若比拼力气从和李元霸的对比中就已经证明了不是对手,完全是下下之策。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二人有过一次真正的较量,结果还是裴元庆吃了亏,被罗士信生擒活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隋唐   好汉   演义   武功   力大无穷   太保   成都   武艺   招式   兵器   宇文   力气   对手   实力   力量   英雄   财经   裴元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