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真的有收复河山的能力和实力吗?

只能说岳有胆魄,是军事天才,收复嘛从历史客观上看宋军已无天时地利。但杀岳飞是必然的。从古至今,功高盖主之人均为危险的人,何况一个没有缺点的军事家,皇室不害怕吗?!




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

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

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

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

一、南宋初期的形势

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

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

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

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

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

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

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

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

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

“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

(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

(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

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

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

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

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

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

二、岳飞的抗金战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

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

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

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

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

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

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

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

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

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

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

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

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

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

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

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英雄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当时岳飞被秦桧陷害,硬是下旨从战场上给强召回来,在风波亭中被杀害了。

那么今天的问题是,如果不看历史,我们想象一下,岳飞没有被杀害,继续打仗,他能收复河山,灭掉金国吗?

就我个人以为,凭借岳飞和岳家将的实力,能力,如果再加上皇帝支持的话,收复河山,是肯定没问题的。

当时有句名言,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在那时候,南宋有好多优秀的大将,当时岳飞手里也有精兵十多万。不论将才,还是精兵都远远超过金国。


当时的皇帝赵构也想抗金的,也把兵权交给了韩世忠,岳飞等人,也希望打败金兵,安居乐业。

可惜了,奸人当道,秦桧的出现,让胆子很小的赵构想通过和金兵议和,可以达到互不相犯,可以消灾避难,做个长久的太平皇帝。

当时金国表面答应了议和,拿着南宋进贡的钱财养精储锐后,几次撕毁盟约,进犯南宋。

这才让赵构生气,派出岳飞做主帅北伐,岳飞也没有辜负赵构,一路过关斩将,马上就可以收复失地了,这个时候金国又送来投降表,求和信。

赵构的胆小,自私的想法,再加上秦桧的怂恿,就这样赵构改变了以前的想法,发出12道金牌令召回岳飞,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灭金国的大好时机,也失去了一个精忠报国的大忠臣岳飞。
赵构的左右摇摆,和秦桧的卖国求荣,再加上朝廷的扬文抑武,导致了岳飞难以收复故土,所以我认为不是岳飞本事不够,实在是没给他一个机会而已。




毫无疑问,岳家军已经打垮了金国当时第一名将金兀术所率领金军的主力部队,金军已经被岳家军打的溃不成军,岳家军收复失地指日可待,恨只恨以宋高宗赵构与奸相秦桧为首的无耻之徒在如此大好形式之下竟然与金国签订屈辱的绍兴和义,并残酷的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赵构与秦桧之流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谢谢邀请,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岳飞的奏折上可以看出来。

南宋当时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作为不世出的天才统帅,岳飞毫无疑问是倾向于主战的!但是,他和主战派的文官张浚,武将韩世忠、吴玠等又不一样,岳飞的头脑永远比他们冷静,岳飞的眼光总是比他们看得更长远。

比如绍兴六年,刚刚上任不久的右相兼都督张浚召集诸将,讨论北伐之事,这应该是南宋开国以来对外态度最强硬的一次了,此时距北宋亡国的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距宋高宗赵构被金军打的逃亡海上也已经过去了七年,如今的大宋经过多年的整军经武,拥有了五支精锐部队,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完全可以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这就是张浚的底气,此时他以宰相之名都督各路军马,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北伐呼声日益高涨,可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此次北伐大计在岳飞的强烈反对下未能成行!

“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於龟山,问之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第一百七十七卷《三朝北盟会编》

当时金军并没有占领中原,而是在金与南宋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国伪齐,刘豫正是金国人立的伪齐儿皇帝。张浚这次讨伐的对象就是他,张浚这个人需要介绍一下,他是四川人绵竹人,二十二岁就高中进士,靖康之变时他是殿中侍御史,眼睁睁的看着金军烧杀抢掠并且掳走了徽钦二帝,从此他成为南宋坚定的主战派,至死不渝的那种。苗刘兵变时,张浚起兵勤王因此被宋高宗赏识并重用,宋高宗派他经营川陕收复中原,临行前张浚夸下海口:“明年上元佳节,你我君臣东京相见”。不过有些人往往都是说的好听做的难看,富平一战张浚丧师失地,消沉了多年!

绍兴五年,张浚再次被起用为右相主持军事,此后一年多来平内御外也算尽心尽力。绍兴六年,伪齐南侵被南宋击败,宋高宗赵构与张浚决定反击,这应该是赵构一生中难得的一次雄起,但是张浚北伐的主张旋即因为岳飞的反对作罢!

张浚对此十分生气,他竟然认为岳飞在养寇自重,这真是对岳飞莫大的侮辱,张浚屡次追问岳飞不可北伐的原因,岳飞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回复,这更是让二人的关系迅速恶化。岳飞何以如此反对北伐呢?难道这不是他平生之所愿吗?他这么做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简直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通。

不过咱们先不用绞尽脑汁,因为岳飞随后就给宋高宗赵构上了奏折,把原因前前后后说了个明明白白,正是从这封奏折上,可见岳飞真乃国之良将,国士无双!

岳飞在奏折中说了很多,谈及战略他详细的进行了阐述

“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之叛将。叛将既还,王师前进,彼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大辽有可立之形,金人有破灭之理,四夷可以平定,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

岳飞的战略设想十分成熟,一旦北伐,他亲自领兵攻打故都开封,岳家军的战斗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没有悬念,占领中原要地以后号召伪齐的将士归顺大宋,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前进,继而收复京畿、陕右。至于开封以东地区,可以交给韩世忠和张俊,之后岳飞分兵攻打黄河南北,肯定可以收复中原,擒灭刘豫!

谈及后勤给养之时,岳飞不无动容的说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

岳飞深知后勤对战争的重要性,他常年作战,这繁重的后勤补给让百姓吃尽了苦头,南宋初年各地频频造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环境,如果一味的进攻,必定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必须准备充分之后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

还有,岳飞体现了他一贯的谦逊作风,他不居功,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皇帝的英明指挥

"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

最后,最重要的是岳飞多次提醒宋高宗赵构,北伐大计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准备充分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岳飞戎马多年,深知军队中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加以整治,贸然出兵,则胜败不可知!

比如军队,岳飞所部打起来是没问题的,韩世忠的部队打起来问题也不大,可是像刘光世那样的统帅,他的部队能进行长时间作战吗?刘光世打起仗来历来都是脚底抹油溜得快,可是宋军中这样的将领不在少数,如果不整编军队,靠着这种素质的将领是无法取得完胜的!岳飞要的是完胜,不是一两场胜仗就满足了,他的志向很明确,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这是岳飞的目标。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持久弥坚的大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此百姓的负担减轻,大宋也才能从根本上长治久安!

这才是岳飞从根本上发对张浚出兵北伐的,张浚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人物,志向远大眼高于顶,加上此时他刚刚起复不久,急需功绩洗刷当年富平之败的耻辱。所以,他总是斗志昂扬、狂热主战,这不能说他是错的,可是有点儿不切实际。

岳飞与张浚不同,他是那个年代不世出的天才统帅,眼光长远思维开阔,他的头脑是保持冷静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他太明白军队作战是怎么回事了,一支军队若要长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精神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也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支援,少吃一顿饭的精兵都不是精兵!

宋高宗赵构接到岳飞的奏折之后,大加赞赏,张浚得知后也接受了岳飞的主张,至于当初张浚当着面追问岳飞,岳飞却不回答。我想大概是岳飞当着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不好意思揭他们的短,军队弊病岳飞清楚,张俊刘光世的部队是个什么成色他也清楚,包括韩世忠的部队也有不少问题。四人之中岳飞年龄最小,从军最晚,他跟韩世忠情同兄弟,而大将张俊则是岳飞的老长官老上司,一直提拔他重用他。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无言以对,难道把三个人直接得罪完吗?

一切烟消云散之后,皇帝和宰相都支持岳飞的计划,并且因此开始整军,果不其然刘光世成为第一个开刀对象,他部下的淮西军弊病最多,皇帝本想废了刘光世把这支军队交给岳飞,这样一来南宋五分之三军队将隶属于岳飞的麾下,假以时日则北伐大计可成。可最终这支军队却在宰相、皇帝、大将三方博弈之下,叛逃到了伪齐,让南宋再一次遭受空前严峻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靖康   富平   襄阳   主战派   岳家   奏折   中原   绍兴   精兵   河山   失地   作战   南宋   朝廷   军队   部队   实力   能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