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朱棣没有称帝,还是朱允炆称帝,那么大明会怎么样?

建文帝继续执政,大概明王朝也会是二世而亡。

建文四年,朱棣骑着高头大马进了南京城,南京紫禁城着了大火,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朱棣坐了天下,成了明朝唯二庙号为“祖”的皇帝。如果没有朱棣的清君侧,建文帝会把大明带向哪里呢?估计大明都维持不了260多年,可能早早就被取代了。

建文帝上台,一开始的政策其实还是可以,修改了很多过重的刑罚,改动了一些皇祖父朱元璋不合理的规定,缓解了一部分矛盾。但是因为四个辅政大臣,全是毛都没长齐的儒生,黄子澄,齐泰,都没有地方的工作经验,改革也有一些想当然,不然也不会上来就开始轰轰烈烈搞削藩政策。这样只在高层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就会使国家走向深渊。

经济上,可能不会有永乐时期那样严重的通货膨胀。都说朱棣一手创造了“永乐盛世”,可是这样的盛世,是建立在滥发大明宝钞的基础上的,朱棣是个马上皇帝,没有什么经济知识,没有钱,就加印大明宝钞,看看朱棣的大举动,营建北京城,六次北伐草原,五次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每一件事情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件不朽的功勋,可是朱棣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都做到了,而且还是高标准完成的,基本就是耗空了整个国家的潜力,不然之后上位的明宣宗,作为好圣孙的他,只能龟缩在北京城,没有了大动作了,下西洋也被停止了。

军事上,建文帝根本不可能有大作为,明朝初立,边境根本不稳定,除了西南有个沐王府,其他地方的藩王都是在刀口上,不然怎么会有那么的军权,结果建文帝削藩,首要目标就是手握大权的藩王,可是把这些拱卫边境的王爷拿下,中央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用来代替,不然靖难之役,怎么用一个夸夸其谈的李景隆,一旦边境王爷,尤其北方的王爷,被撤下去,那么草原铁骑会师而下,基本无人可当。再加山西南边境,那可真是遍地是外敌了。毕竟自家王爷都被削藩了,一个云南的异姓王,被削藩也是一定的。

外交上,建文帝的抠门,肯定不会有下西洋的壮举,那么海上丝绸之路,怎么维持呢?被轻视也是肯定的。

按照建文帝的意愿建设国家,最后的结局,大概也会是二世而亡。




如果当年朱棣没有发动靖难之役,没有当上皇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是无法创造像朱棣一样的丰功伟业的。

话说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的太子朱标意外去世了,朱元璋非常的伤心难受,可这么大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储君啊。要选谁做新的太子?是秦王朱樉、还是晋王朱棡、或者是燕王朱棣?

都不是!朱元璋选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原先,朱元璋的想法是让自己的儿子们当藩王,去镇守大明的边疆,让他们来保家卫国。自己的儿子嘛,再怎么样总比普通的将领要可靠得多。

但朱允炆登基没多久后,就决定着手开始削藩。这一削,把自己也给削掉了。

如果没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虽然内心不服朱允炆当皇帝,但还是很大概率会选择安分守己,安详过完一辈子的。但削藩开始了,好几个藩王都遭到毒手了,自己要是不行动,难道要白白等死吗?

幸运的是靖难之役成功了,朱棣当上皇帝了,大明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而如果是朱允炆当皇帝,是无法创造像朱棣一样的丰功伟业的。

那么,朱棣当皇帝之后做了哪些大事呢?

开疆扩土,巩固边防。

在朱元璋二十几个藩王里面,数朱棣的军事才能最为优秀。朱棣的军事才能,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还有他的岳父徐达的调教,再加上多年镇守北疆得到的许多经验,使得朱棣的军事才能非常之优秀。

当皇帝后,朱棣自然在军事和国家边防问题上下了大力气。

首先,五次亲征蒙古。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虽然元朝被朱元璋给推翻了,被赶回蒙古了,但对明朝的威胁还是一直存在的。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朱棣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大大降低了蒙古的威胁,使得大明的北部边疆变得十分稳定。

另外,朱棣还收复安南。这些军事上的举动,使得明朝的南北边防得到了巩固,并给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环境,想要繁荣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宣扬国威。

明成祖朱棣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

和欧洲探险家所不同的是,欧洲船队去航行大多是要去寻找宝藏,甚至准备去殖民,但郑和不是。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去宣扬国威,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通过下西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强大的国力,并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造就了万邦来朝!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将首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

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朱元璋是以南京为首都的。因此,南方的经济恢复得比较迅速,而北方地区多是惨败不堪的景象。

将首都迁到北京之后,不仅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北疆地区边防得到巩固。一旦北部地区有敌人入侵,天子就能够直接指挥调度。

这些是朱棣所做的几件大事,换做是朱允炆能做到吗?不能,不能,不能,朱允炆无法达到朱棣的高度。

朱允炆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懂得循序渐进的推进事情的发展,削藩的事情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些。要不要削藩?朱允炆自己拿不定主意,方孝孺和齐泰两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朱允炆两个都觉得很有道理,但也不清楚要采用谁的主意。在削藩过程中,朱允炆不懂得循序渐进,导致引火上身,最后把自己也给灭了。

另外,朱允炆没有足够的魄力,不说五次亲征蒙古,就说迁都吧,迁都的时候朱棣遇上了很多阻力,但都被朱棣给解决了,如果是朱允炆,看到阻力这么大,哪里还会继续下去,直接就结束了。




如题目所说,当年朱棣没有称帝,还是朱允炆称帝,大明的结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朱允炆上台后成功实施了削藩,包括燕王朱棣在内各家藩王都被削藩。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认为,朱允炆所带领的大明王朝的发展,绝对超不过朱棣领导的大明王朝。

朱棣画像


【1】脾气秉性和才能所决定的。1392年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朱允炆才15岁,朱元璋于1368年去世,此时的朱允炆21岁。朱允炆继承了其父亲朱标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气秉性,但是书生气过于十足,腼腆,尤其致命的一点是他毫无治国理政的经验。不像他的父亲朱标,朱元璋有意思的培育他治国理政的能力,让其监国,但是朱允炆由于尚小,并没有参与监国的工作,所以在朱元璋去世他继位后,在治国理政方面毫无经验可言。治国理政的才能与他的众多叔父相比,也是非常欠缺的,而朱允炆接受和坚持的是儒家教育和思想,一心向往的是理想的仁政,如此之治国思想在遭遇现实的挑战,其在治国方面的成绩要稍微逊色。


【2】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这意味着封在各地的叔父们不是被夺权,就是被下狱至死,这导致了朱家王朝在全国统治根基的进一步削弱,而这种削弱表面上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在削藩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削藩与稳固地方军政大权统治的关系,容易导致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一些地方有野心的部队领导会借此机会,发动叛乱起义。所以说,如何解决削藩和稳定地方政局是朱允炆所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难题。

影视剧中的朱棣


【3】来自边疆敌对势力的压力。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五次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而且自己也死在第五次北伐得胜回朝的路上,足可见北部边疆元朝的残余势力是很难铲除,以及边疆稳定的压力还是较大的。而朱允炆将燕王成功削藩,意味着燕王不会再被重用,燕京边境的防守没有一个强硬的实力派领导驻守,势必对巩固整个大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一定的威胁,而这也是朱允炆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4】对外的开拓上。因为朱允炆的书生气过于强,而且性格十分的腼腆,这样人的性格多是向内发展,对外开拓的魄力不足,尤其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之中,身边有儒家的大学者教导,所以一直秉承着仁爱的治国理念,以如此之性格来治理国家,在对外方面的能力会有所欠缺或不足,也就是开创性的魄力不足,也许在朱允炆的治理下,整个大明王朝的儒家文化传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也就是文化强国方面他会做的更好,但是对外方面,不管是战争还是交流,他都要受限于自身的性格,也就不可能成就像叔父朱棣开创的郑和六下西洋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明朝的国力和影响力。


所以说,朱允炆一直当皇帝应该是一位好皇帝,但不过这位好皇帝是中规中矩的皇帝,缺乏开创性和胆大的魄力,整个大明王朝还是会向前继续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的势头会与他自身带来的危机相伴始终,而且双方会势均力衡,如果控制不好双方力量的平衡,最终会酿成大祸。




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如果当年朱棣没有发动“靖难之役”没有称帝,那么大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带领下绝对达不到朱棣的高度,起码在朱允炆这一朝达不到

我们先从朱棣称帝够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五次北征蒙古,将蒙古打的那叫一个落花流水,而且基本上朱棣都是御驾亲征,这五征蒙古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明朝的外患,这一点换做朱允炆肯定做不到,那么外患没有解决,国内就没有可能那么快进入盛世。

另一方面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积极发扬文化事业,直接推进了明朝的文化大繁荣。此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华夏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将华夏文明推向了世界,万邦来朝

反观朱允炆,他并不懂得为君之道,更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循序渐进,在方孝孺等人建议削藩,想也没想过后果,便在没有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便贸贸然始开始削藩,最终成功挑动了朱棣的神经,以至于最终成功被朱棣篡夺了皇位。

其次朱允炆性格过于宽厚仁爱,缺少帝王该有的杀伐果断,所以一次一次放过了朱棣,最终落得一个自焚的下场。其实朱允炆的这一性格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结果要么就是做一个平庸的守成之君一辈子碌碌无为,要么便是被太监、权臣们把持朝政,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我们在来说朱棣,同样的朱棣也进行削藩,但朱棣的手段比朱允炆高太多太多,一点点的进行,懂得循序渐进,最终也如他所愿成功削藩。

在用人方面上,朱棣更是不拘一格,甚至比朱元璋更懂得识人、用人,最重要的是在对待功臣上,也没有朱元璋的“走狗烹、狡兔死”。


总的来说朱允炆并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主,并不是说他的宽厚仁爱是错,毕竟这是圣君该有的根本,然便是这宽厚仁爱最终害了自己。




“靖难之役”过后,燕王朱棣顺利的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史称明成祖,他登上皇位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就惨了,是被火烧死的,还是逃出宫外了,至今仍然是个谜。

那么如果当初朱棣没有称帝,还是由朱允炆当皇帝,大明江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朱棣登基之后都干了什么影响大明的事。

朱棣五次亲征漠北!

朱棣登基后,曾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被赶走又不死心的北元余党,很大程度上打垮了北元的实力,虽然没有彻底灭绝北元,但为北方的稳定起了长久的影响。


迁都北京修建故宫!

朱棣登基后在北京修建了故宫,并从南京迁都至北京,一方面解决了南方繁荣北方荒凉的局面,使南北经济能得到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的明朝大后方军事力量得到加强!

修缮长城,构建防线!

朱棣在位期间,还修缮了早已破败不堪的长城,使长城能发挥它应有的军事作用,也让侵略者不敢轻易冒险入侵大明!


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力!

郑和下西洋即对外宣扬了大明国力,使很多小国前来俯首称臣,也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打通,对外的国际贸易使大明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出现了永乐盛世,也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那么,如果朱允炆继续做皇帝,大明王朝会怎样发展呢?

朱允炆性格儒雅,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朱允炆重文轻武,以至于后来被朱棣轻易的就夺得了皇位。如果朱允炆继续做皇帝,首都毕将还是在南京,这时北方空虚,等北元大军恢复了元气,必然还会卷土重来,而他手里又没有可派的得力战将,到时候大明的江山也就岌岌可危了!

但是世事无绝对,历史也没有假设,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也不是一个帝王能左右的,朱棣再强,大明江山还不是被他的“奇葩”子孙们给断送了!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大明   明朝   蒙古   王朝   燕王   皇位   元朝   南京   边疆   国力   永乐   北京   皇帝   当年   性格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