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王勾践灭吴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曾经被吴王夫差俘虏,后来趁机反击,消灭了吴国。

原本是一个为世人广泛称颂的历史经典故事,或许很少有人不知道抗清名将金声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你知道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的故事吗?

其实当年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消灭吴国,离不开两位大功臣,一位享誉商界的陶朱公范蠡,另一位则是他的好搭档文种。

当年他们二人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本来应当是坐等封赏,尽享天伦之乐,但是有自知之明的范蠡,觉得这份殊荣自己无福消受。

很多人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着浣纱女西施,隐姓埋名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且他在临行前特意嘱咐自己的好搭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丝毫不以为然的文种,最终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买了单。

文种居功自傲,甚至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显然已经成为了越王勾践的眼中钉,肉中刺。

再加上后来两人意见不合,最终他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然而这个故事远没有结束:

短时间内,越王勾践确实坐稳了江山,但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之中:

勾践灭吴后,盛极一时的越国,却逐渐衰落了。

当时勾践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而是依靠个人威望和权力来统治。而且他没有培养合适的继承人,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范。

再加之勾践过于自信和骄傲,忽视了其他诸侯国的威胁 。他没有与齐、晋等强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反而与他们发生了冲突和战争 。这样使得越国在外部遭到了孤立和围攻 。

其次勾践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坚持使用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 。他没有重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也没有利用吴国留下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这样使得越国在内部遭到了落后和停滞 。

因此,在勾践死后不久,越国就被楚国所灭,并且从历史上消失了。

综合来看,他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越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在越王勾践统治时期,越国通过消灭吴国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和影响力,但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原因是越国地处边缘地带,位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与中原诸侯国相比,其文化和政治制度相对落后,也没有像中原诸侯国那样发展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使得越国难以在战国七雄之间扮演重要角色。

而且越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扩张和统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属于江南地区,与中原诸侯国隔着长江和淮河,交通不便,文化差异大。

其次:内忧外患严重

越国的内部政治不稳定。勾践死后,他的儿子允常继位,但是不久就被叔父允浩所杀。允浩又被其弟允喜所杀。允喜又被其子无余所杀。无余又被其弟无归所杀。这样的连续内乱导致了越国的衰落和分裂。

外交上的失败:越王勾践在消灭吴国后试图通过与楚国联盟来抵御其他战国诸侯国的侵略,但由于越国实力不足,楚国并未真正支持越国,反而向越国索要了大量贡品,加重了越国的财政负担。

况且:树敌众多,但实力渐微

越国的外部敌人众多。除了中原诸侯国对越国有觊觎之心外,还有南方的百越诸族对越国构成威胁。尤其是楚国,在战国时期崛起为强大的霸主之一,多次进攻越国,并最终灭亡了越国。

主要也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尽管越王勾践在消灭吴国时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能力,但是越国本身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无法与战国七雄的军事力量相比。

统治不稳定,再加之越国的统治者之间存在争权夺利的斗争,越王勾践去世后,其后继者之间的争斗和削弱了越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尽管越王勾践通过消灭吴国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和影响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越国最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是被其他战国诸侯国所吞并。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并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宋、郑、鲁、卫、陈、蔡执玉入朝。"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国原来偏居浙江福建一隅,直到灭吴后,才与中原文化有了交集


这时候已经是春秋末年,因此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为了争霸中原,把都城北迁到琅琊(今山东青岛琅琊台),甚至远征秦国,迫使秦国臣服,所谓“陈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可谓是威风到了极点。

越人“断发纹身”(这个越人佣留着现代的中分发型和原始的纹身图案),和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文化差异导致越国思想上总是慢半拍,无法适应时代剧烈变革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招揽他国人才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他的儿子鹿郢和孙子不寿继续坚持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但在越国仍然坚持春秋那一套旧体制时,中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原诸国开始全心全力投入到兼并小国、掠夺土地的新游戏当中,也就是越国这种距离中原太远的蛮夷还把霸主的名号当回事。例如勾践灭吴后,将吴国占据的淮河流域还给楚国,吴国所侵占的宋国领地还给宋国,泗水以东600里土地还给鲁国。这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

战国初期,越国是大国、强国,确实很有实力争夺七雄的位子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但这四大霸主,除了楚国,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一个倒霉的是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但直到四十年后,迟钝的越国才开始改变对外政策,加入吞并小国的行列。越王朱勾三十三年(前414年)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三十四年(前413年)吞并了郯国(今山东郯城),越王翳七年(前404年)吞并了缯国(今山东枣庄)。

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格局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第二个倒霉蛋出现了,齐国权臣田和篡位,把齐国君主(妫姓)放逐海岛。越王翳乘机发兵讨伐齐国,史书上没有细说战争经过,但这次战争很显然没有成功,甚至可能失败了。因为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显然是受齐国逼迫所致。


越国的政治体系是典型的王族政治,之所以多次出现弑君事件,就是因为近亲王族、卿大夫各有兵权,“臣权太重”。

这次失败后不久,越国陷入长期内乱。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企图谋害太子诸咎,诸咎发动政变,杀了父亲,但自己随后也被杀,吴地的贵族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这引起了越地贵族的不满。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越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无余为王。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无余,拥立无颛为越王,将国都从吴迁回故都会稽。长期的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国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当中原强国争先恐后引进他国人才,变法强兵之时,越国却故步自封,啥也没干


从根本上来说,越国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内乱,而是因为思想落后。当时以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改革为代表,中原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而越国依然死抱着世袭等级制度和奴隶制不放。落后于时代,自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对楚战争失败后,越国丧师失地,内部分裂,再度沦为与中原隔绝的蛮夷

越王无疆三十七年(前306年),越国试图通过伐齐来恢复霸业。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由,引诱越国和齐国一起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结果楚军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同时在徐州大败齐军。吴、会稽都被楚国占领,越国只剩下浙江南部、福建的领土。

越国后裔在东南沿海坚持到了西汉建立才被统一(秦始皇时曾被统一过,秦末再次立国)

而且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们各据一方,纷纷自立建国,越国分裂成东瓯、闽越等几个小国家,彻底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不过,残存的越国尽管丧失了勾践成功以来的全部征服土地,却也侥幸躲过了后来的很多诸侯兵灾,一直到汉朝建立后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在勾践去世后,越国的光芒就褪去,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越国灭掉吴国,实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在春秋时期,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国力也并不强大。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战中,吴国基本上是压着越国打的。吴国曾经一度把越国打得差点亡国,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个错误,勾践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夫差的错,在于没有斩草除根,没杀了勾践,而是把他当奴仆以羞辱。但是勾践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骗过夫差,重新返回越国。

此后,勾践以范蠡、文种之计,以财货、美女贿赂夫差,以弱其志,并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夫差后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杀,孙武离去,而他犹妄自尊大,忽视勾践的威胁,却一味想着与晋国争霸。在夫差带着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霸权之际,勾践突然从背后下手,突袭空虚的吴国。这是越盛吴衰的关键一役,此后,勾践越战越勇,最终完成灭吴的大业。

平心而论,以国力来说,越国与吴国并不在一个水平。勾践能取得惊天成就,主要是吴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越国的非凡成就,更多应归功于勾践个人的能力,而非越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第二,越国灭吴后,并没有大肆扩张

勾践灭吴,主要是一场复仇之战。在灭吴之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全然没实权,所谓封伯,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越王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自身实力的估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灭吴之后,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对于所占领的吴国之地,勾践只吞并一部分,为了巴结邻国,他把淮上之地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实际上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意图。

应该说,勾践的做法还是明智的。古代政治与今天的政治并没有很大不同,当你吞并一个强国时,很容易引来邻国的恐慌,而这往往导致灾难。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就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差点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勾践吸取夫差的经验教训,在国际上保持低调,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晋、楚、齐这些老牌强国,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种被杀,越国初现衰落之征兆

越王勾践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强的。

最能洞悉勾践内心的,当属谋臣范蠡。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但是在勾践灭吴大业完成后,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功名吗?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随勾践这么久,看清勾践猜忌心是很强的。像勾践这样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

范蠡是不是多虑了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践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写信警告他,认为勾践复仇心愿已遂,他们这样的谋臣就失去了价值,你肚子里的韬略那么多,君主不防你防谁呢?但是文种不相信,自己功劳这么大,能力这么强,怎么会没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种被杀,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越国就无以为继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在失败面前能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像勾践这样的人,几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其继承者有他那样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因此,勾践之死,就意味着越国的衰落,其文化与国力不足以支撑强国的地位,在战国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理固宜然。




谢谢邀请!为什么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因为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的一个霸主,战国七雄是战国末期七个强盛国家的君主,从越王勾践称霸到战国七雄吞并,时间上相差大约230年,所以越国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或者是战国八雄之一。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可是称霸的时间不是怎么长的。原因是越王勾践得到天下后,能臣范蠡功成身退,隐居江湖;重臣文种被勾践杀害,从此越国就开始衰落了,逐渐不再有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他的子孙先后继位,可是他的子孙都是败家子,先后丢失国土,又分裂成几个小国家,且摩擦不断,持续几代,到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的最后一个小国,被楚国所灭,以后就不再有勾家王朝的天下了。到了战国七雄的时代,越国灭亡已经近百年了,所以越国不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时,就是有勾家的地盘,那也是小的可怜。







所谓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是后世人根据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间的混战状况与当时国家强弱评定的。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是现在公认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概念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人并没有战国七雄的概念,所谓“七雄”是后世人评定的。越国因为标准不够,因而也就没被后世人列入七雄名单。



至于是哪些标准不够,古人也没说,我觉得可能是两项:一是越国没有变法,国力始终没有飞跃式进步;二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没有享受被秦始皇灭国的待遇

先说第一点。战国七雄,全部都有变法图强。首先变法的是魏国。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病死后,晋国的赵氏陷入乱政,魏国取代赵国成为三晋之首。其后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并广泛选拔了西门豹、乐羊、吴起等名臣,开启战国时代魏国首霸之局面。

魏国变法成功后,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治国、楚国吴起变法,秦齐楚三国迅速崛起。



此外,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赵国经过赵烈侯变法(后来的赵武灵王还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韩赵也是称雄于一时。

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变法的是燕国。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向齐国报仇雪耻。后来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人才有乐毅、邹衍、剧辛等人。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燕军以及赵楚魏韩四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国国君齐湣王出逃,齐国势微,燕国也因此跻身于七雄之列。



相比于秦魏赵韩楚齐燕,越国没有变法,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对外战争成绩,这是越国的软肋。

虽然说战国初期,越国一度很强大。越王勾践为了与中原大国争霸,将国都由浙江会稽迁至山东半岛的琅琊,压得中原小国喘不过气,并与齐国、楚国、晋国等老牌大国并列为战国初期四强。

PS: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有六种说法,这里取《史记》的说法,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元年。

但是,越国很倒霉。一方面,越王勾践称霸之后没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儿子、孙子都很柔弱,停止了对外扩张。曾孙越王朱勾倒是个有为之君,频繁对外扩张,但朱勾对大环境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春秋时代那种争霸当霸主的层次,别国都在变法,而他则因为认知不够错过了变法图强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从越王翳开始,越国长时间陷入内战,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内战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62年,越王无颛继位后,才终于停止。

越王无颛与其弟越王无疆在位时期,越国的国力小有提升,但是这两位始终不变法,这使得越国已经无力再与经过变法后,实力强大的齐国、楚国对抗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末代越王无疆运气还特别糟糕。公元前306年,他发兵攻楚,结果谁知道越军刚和楚军一交战,立即就大败,越王无彊在溃败中也被乱刀砍死。

而无疆死后,越国立刻分崩离析,楚国陆续吞并越国土地,居然将越国灭了。

PS:越国被灭后,越人南迁,又分别建立了闽越国和东越国,但这两国不成器候,而且也没有称王。中原诸侯将其视为蛮夷。

由于越国被灭得太早,于是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越国有没有资格与七雄并列?

如果越国有资格,那么也没有熬到最后,实力同样也不弱的宋国、中山国为什么不能与七雄并列呢?

单论实力,燕国和韩国的实力并没有超出宋国和中山国太多。

所以我觉得,除了没有变法外,越国没有列入七雄,将“七雄”变为“八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越国没有熬到最后。它是被楚怀王灭掉的,而不是被秦始皇灭掉的

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年魏国灭了韩国,韩国没有撑到最后,韩国有资格被列入七雄之列吗?我想,应该也没有吧。

另外,有人说越国地理偏僻,文化落后,所以不能与七雄并列,这个我觉得没道理。因为燕国的地理同样也很偏,文化相对也较落后。燕国为什么能列入七雄之列呢?

实际上,越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首都都是在琅琊,越国的政治中心离中原并不远。

所以,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关键就在于越国始终没有变法,国力与战国七雄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关键的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如果它能熬到战国末期,享受被秦始皇灭掉的待遇,我觉得战国七雄应该就会改成“战国八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勾践   晋国   魏国   秦国   楚国   战国   中原   吴国   齐国   国力   公元前   诸侯   霸主   春秋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