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宝藏”是真实存在的吗?

对于个人来说,那一定存在,三五百锭大元宝于个人来说真就不得了,但于一个政权算什么呢?太平军一直打仗,可能没军工厂之类后勤保障,花钱处得多了去了吧!你看张献忠宝藏,今天说那金册几个亿、金印多少亿……合计多少百亿,愚以为虚数太大,真当军费去卖,比个现代的金镯子怕要便宜——金的纯度在那儿呢




据说太平天国埋有“宝藏”,从清末到民国,不时有人到南京清凉山挖宝藏。当年大破太平军的曾国藩明确在奏折里说他没有发现宝库,但是清廷和民间都不信。

围城三年,一朝城破,杀红眼的湘君进入天京(南京)城四处寻找“圣库”,太平天国从1851年起事,两年后定都南京,到1864年覆灭,十几年中,聚敛了大量财富,尤其“圣库”制度,人无私产,统一开销,更是让“圣库”的规模不容小觑,根据清廷的线报,巅峰时期圣库有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

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这是曾国藩对负责攻城的九弟曾国荃所下的指示,意思是找到宝库,多就进国库,少就留作军饷或者救济难民。

进城后大肆劫掠,士兵们确实发了一笔横财,但是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太平天国的圣库。

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所以曾国藩在奏折中明确写道“全无财货”,同时也表示出乎他的意料,也是一件从来很少听闻的罕见之事。

历史上改朝换代或者剿灭一方势力之时,定然会搜出大量财富。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也是带走了大量财物,企图东山再起,在我们今天看来的古董,宫里却横七竖八堆放在空房子里,不计其数,解放后,专家们小心翼翼清理。连醇亲王府被盗,也是用大卡车拉财物。日本人进入张作霖大帅府,抢得的金银也是以“亿”计。

太平天国起义一个轰轰烈烈存在十几年的政权,覆灭之时,要说没有大量财物,确实没人信。

慈禧肯定不会相信曾家兄弟的话,不仅清廷,民间也认为是曾家兄弟私吞了宝库。

起义之初,洪秀全就实行“人无私产”,财物统一收支,一个庞大的圣库也就建立起来了。进士张继庚曾秘密潜入太平军,根据他的说法,“圣库”在水西门灯笼巷,有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

但是1854年,张继庚暴露,被太平军杀害,此后清廷就没有圣库的准确消息。忠王李秀成的供词是:国库无存银米”“家内无存金银”,太平天国内务梦王董金泉也没有供出“圣库”的金银。

除了曾家兄弟,没人相信,当时《上海新报》就曾报道说,曾国藩的夫人从南京回湖南老家,动用二百多艘船运送财物。这更让人怀疑是不是曾家私吞了太平天国的财物。

曾国荃曾在湖南建13万平方米、长600米、宽230米的宅邸,更令人生疑。

清朝国库分为内府库和户部库,户部存银最多时是乾隆四十二年:8182万两,到嘉庆三年就只有1900万两,到了咸丰三年,也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三年,户部存银仅有20多万两,湘军在战争中所获大量财物,如果据为己有,朝廷也不会容忍。

太平天国被剿灭六年后,曾国荃给大哥曾国藩的信中,就表达了自己手头紧张。光绪元年(1875)年,给侄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直接说:“八年闲居……负欠如海。”从这些后世公开的信件来看,曾国荃并没有外界盛传的那么富有。也就在这一年,他又出来做官。

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

曾国藩也无不替弟弟抱屈,没有拿什么钱,但是“贪吃”的名声却遍天下。曾家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应该没有赚得多少钱。

根据张继庚的信件,太平军刚占领南京时库银高达1800万两,但仅仅几个月后就下降到800万两,九个月后信中写道不足百万两,他给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不断去信,催促尽快进攻天京。

1854年,张继庚卧底身份暴露,被东王杨秀清公开处决。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不久,起了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圣库”的银两消耗速度非常惊人,张继庚也作了一些解释:

伪东府有一万余两,伪天府有七千余两,伪北府有一千余两,其余大小伪衙藏银尚属不少,衣服更不计其数。

按照洪秀全的规定,不能私藏银两,可见“圣库”制度一开始执行就走了样,太平军内部将领和官员纷纷瓜分“圣库”财产。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连形式也不存在了,成了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曾国藩打下天津后,也曾住到灯笼巷原陈玉成的王府。这个“圣库”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部分物品被搬出展览。

“圣库”可以说是公产,最后也不存在了,但是并没妨碍敛财,根据李秀成的供述,后期洪氏家族聚敛了大量财物,除了搜刮百姓的,各地将领们也进献奇珍异宝,比如洪秀全第四个儿子出生后,各地纷纷准备奇珍异宝送到天京,以备庆祝四殿下满月。

相比各王,洪秀全私产应该是最多的。洪秀全以及各王都藏有不少财富,这毋庸置疑。

天京被攻下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幼王洪福天贵匆匆继位,天京失守,由李秀成护送逃到堵王黄文金镇守的湖州,不久被清军俘获,凌迟处死。因此也传出洪福天贵把宝藏带到湖州一说,据说1924年,有两个人从上海到湖州,租下堵王的老宅,挖开地窖后,他们不辞而别。即使,藏有金银也被人挖走了,数额也不可能太大,否则肯定会惊动更多人。像孙殿英那样的规模,是难以掩人耳目的。

洪福天贵才是15岁的孩子,为了活命,供状里把所知道的太平军细节娓娓道来,毫无骨气,但没有涉及宝藏的。其实,洪福天贵忙着逃命,即使带了金银,也不可能有庞大的数额。

零星的钱财大小王肯定是有的,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庞大的“宝库”被藏了起来呢?

慈禧不相信曾国藩的说辞,解散湘军后,派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秘密调查“圣库”,结果才两年,1870年,马新怡南京校场阅兵,众目睽睽一下,被刺身亡,史称“刺马案”,封疆大吏就这么死了,震惊朝野。

没办法,慈禧又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安抚被马新贻打压的湘军旧部。“刺马案”也不了了之。当时人们就怀疑是湘军中人干的,但是湘军在晚清的地位错综复杂,没人敢过问。马新贻死后,太平天国“圣库”的事再无人提起。

两年后,曾国藩也去世了,1890年曾国荃也去世了。但“圣库”的传说没有终结,说的有鼻有眼的,很多人相信它是存在的。

南京到底哪里能藏大批宝藏呢?不少人到清凉山寻宝,1983年,确实出土了两坛银元和钱币,但与太平天国没有关系。随着城市的拆迁和大范围的考古,南京能挖的基本都挖了一遍,发现了很多六朝遗迹,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线索。

从“圣库”消耗那么快,以及洪秀全崩溃忧郁病逝来看,应该没有一座金山银山似的宝库,如果真有,洪秀全完全可以出逃,以图他日。




让我们看看太平天国花钱的方式,以及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的状况。我们或许会得出线索。

太平天国确实曾有过巨额财富,但开销很大,消耗很快

作为雄踞东南富庶之地十来年的政权,太平天国有钱,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太平天国豪气的花钱方式,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么花。

据大清间谍张继庚(张炳恒)汇报:初入金陵时,太平军圣库大约有1800万两白银。

180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大清的存银是800万两!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可以算是富得流油了,大清国库的存银也只有他的零头。

可是,这1800万两白银,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只剩下了80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这么迅速的消耗,实际上是有四个原因:

1、正常的作战、行政等开销:太平军在北伐、西征初期,征战的钱很大部分来自圣库拨款,这是不小的开销。

在清朝方面,湘军的军饷,大清依靠正常的财政能力也是负担不起的。为此,只有开了“厘金”等其他方式才能维系湘军的正常运转。

而太平军在进入金陵之初,实际控制的只有金陵、扬州等寥寥几个城市。要搭建行政系统、维系军队、战役准备,开支巨大。

2、收入锐减:而在太平军地盘扩大后,由于“圣库”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很快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严谨地说是遭到摒弃),因此太平天国“圣库”收入锐减。

3、恩赏:进入"小天堂"后,依功劳赏功臣,是洪秀全很早就做出过的承诺。因此,在进入天京后,太平天国对功臣进行了“豪气”的赏赐,不光是各王,各国宗、丞相、侯爵都进行了普遍的“赏赐”;

早在转战期间,太平天国就已许诺:到小天堂后就封赏功臣。天下未定就大肆封赏,实在太早!

尤其是到了天京最后被围期间,由于长期缺粮,形势危急,天王、忠王都曾经大肆以金银“封赏”,试图振奋人心。

4、奢侈的生活:关于天王、东王等领导者生活的“精致”,大家应该早有耳闻。此处不再赘述。不过,我们要补充一点:生活腐化的绝不仅仅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

据当时在天京的洋人描述,南京街道曾经“挤满了很多面容姣好的年轻妇女,穿着华丽的丝绸。”

太平天国各王开支巨大。

显然,当时太平天国的“精致生活"遍及整个领导集团(后来“滥封”那么多王,这个“领导集团”规模可不小),而不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因为,天王、东王的女人理论上应该是不必去街道上挤满的···

从清朝对洪家各王的处置看,天京国库在城破时应该是没有多少存银的

很多朋友都把曾国藩处死李秀成,与天朝圣库之谜联系到一起。我认为这可能不大。

据洪天贵福的回忆,洪秀全去世后,李秀成总管军事,洪家兄弟总管财政。

也就是说,对于圣库的具体情况,洪家兄弟比李秀成显然更了解。

洪仁达已在城破时被俘;洪仁轩,洪天贵福后来也都相继被俘。这些人可没有被“急急忙忙”处决,可都是请旨后杀掉的。

最后掌管太平天国财政的洪家兄弟被俘后,很快就被杀了。

大清政府并没有兴趣找他们询问什么“圣库之谜”。

至于传说中那1800万两白银,是1853年的数据了,早就花得差不多了。大清政府确实犯不着“考古查疑”。

至于湘军在天京掠夺后发财,从材料上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天京聚集了那么多王,“有钱人”多的是。湘军在攻破天京后的大掠夺中获取大量财富自然极有可能。

这些财富对于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但和“圣库宝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以当时大清当时的状况,假如圣库确有千万白银,大清是不可能对“圣库”睁只眼闭只眼的。

太平天国各部的最后时刻,都拥有大量财富

李秀成在出逃后,携带了大量金银珠宝。村民甚至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

石达开在被困大渡河期间,也曾经试图重新重金收买土司。

与之相应的:北伐军、石达开远征军、石达开远征军的分支,以及后来转战各地的太平军余部,甚至一些在战争中突然“消失”的部队,他们都应当携带了不少的财富。而在转战之时,他们很可能对“宝藏”进行过掩埋、保存。

因此,在今天河北、四川、广东等地,都有太平军宝藏的传说。我相信,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广东韶关东湖坪村流传的太平天国宝藏寻宝诀:两江夹一河,江江十八箩。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后一丈。

因此,对于太平天国宝藏的问题,我认为:“圣库”之谜应该不大可能,而零散的各军,很可能都曾经保存了不小的财富。

这些零散财富,与太平天国“圣库”不是一个量级,但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

祝您出门捡到宝!




太平天国,一个曾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的政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但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却一夜之间凭空消失。民间关于太平天国藏宝的传闻一直不断,是是非非,莫衷一是。从曾国藩时期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总有不死心的人在南京城一些可疑之地,不遗余力地进行挖掘,企图寻找到太平天国的藏金库。

那么,太平天国究竟有没有留下传说中的巨额财宝?这个还真有,一切都要从太平天国起义肇始就施行的“圣库制度”说起。

太平天国起义开始时,拜上帝会的信徒大多携老扶幼,举家参加。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日常的各种开销也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起义军喊出了 “有钱一起赚,有钱一起花,有钱就上缴,花钱就报备”的口号,即所谓的“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其实很简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众筹。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人,必须拆卖家产,并将所得交于公,即缴圣库,所有人的衣食均由圣库开支。

后来,“圣库制度”在整个起义军中全面施行,凡是在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缴圣库,个人不得私藏。按照规定,以五两银子为限,私藏超过五两会被治罪,甚至被判处死刑。而军中将领兵士的生活需要,则全部由圣库供给。

太平天国从起义开始到灭亡,前后历经14年,纵横18省,攻克600余座城。每拿下一座城之后,城中的那些“土豪”也就成了打击的对象。如此算来,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攒下了多么大的一份家底。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并定都于此。太平天国进入天京初期,曾将城中的居民按照男女分割开来,然后将他们按照年龄、所具备的技能等分别编入各馆各营,同时将他们的所有财物收归圣库,他们的衣食等生活所需全由圣库供给。作为供给全城居民和军队的圣库,其中财物之多,可想而知。至于圣库中究竟有多少财物,我们可以从清军打入天京的间谍张继庚,给清军统帅的信件中了解一二。

张继庚是江宁(今南京)人,其父张介福是清道光六年的进士,曾任湖南保靖县知县。因此他跟随父亲幕游湖南多年,后来成为了湖南布政使潘铎的幕僚。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困长沙期间,张继庚曾冒死出入长沙城传递消息。长沙解围后,张继庚便辞去幕僚,回到家乡,时任江宁(南京)布政使的祁宿藻仰慕张继庚的才干,便将其招至幕府中,为应对太平军而出谋划策。张继庚也是不遗余力,四处奔走,并慷慨解囊招募了千余名勇丁上阵抗敌。

南京城被太平军攻占后,张继庚本人也陷落在城内。后来在伍必瑞(清末湖北巡抚伍长华侄儿)的帮助下,张继庚混入了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其王府是伍长华的故居)的典舆衙教书。他暗中秘密串联、纠集同伙,结盟谋叛。同时,他还为天京城外的清军提供情报。

张继庚潜伏在天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向城外清军南大营统帅向荣写了七封密信,报告了南京城内太平天国的政府机构、财产安置、地形建筑以及兵力部署等情况。

张继庚在写给向荣的第一封密信中,就明确说明了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初,就运了一千八百万两白银藏入位于水西门灯笼巷的圣库之中,然而几个月后,就只剩八百多两了。同时,张继庚还提出建议,一旦清军攻入南京城,首先派人封锁圣库,防止钱财流失。

两个多月后,张继庚在写给向荣的又一封密信中再次提到了圣库的情况,“伪圣库前九月禀报时尚存八百余万两,现只存百余万两不足,不知其用何以如是浪费?”在信中,张继庚催促向荣尽快攻克南京,否则这些钱财将被消耗殆尽。

至于圣库中的钱财流向了何处,张继庚在信中也作出了进一步说明:伪东王府有一万余两,伪天王府有七千余两,伪北府有一千余两,其余大小伪衙藏银尚属不少,衣服更不计其数矣。这其实只是一部分,考虑到太平军打下南京后,曾经大兴土木修建天王府,南京城内的诸王豪贵们,上下争奢赛富,日常用度奢侈。因此,圣库中的钱财被大量消耗也是正常的。

太平天国早期,的确是实行圣库制度,随着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圣库制度就显得没有起义之初那么重要了。在外带兵打仗的那些太平军将领大多都设有自己的小金库,只将米粮牛羊等战利品送至圣库,金银钱财之类的大多进入了他们的小金库。由于圣库里的钱财消耗快补充少,库银越来越少再也正常不过。

太平天国圣库的资金来源,不仅仅是源自战争,还有商业贸易。太平军进入南京时,城中一个叫吴伟堂的绸缎商人没能逃离,只能留下来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子民。作为商人,自然头脑灵活,他觉得太平天国控制下的江浙等地所产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赚取十分可观的收益,如此丰富的资源,不利用实在可惜。

吴伟堂有一位叫叶秦权的朋友,是广东人,恰好和太平天国丞相钟芳礼相熟。于是,在叶秦权的引见下,吴伟堂向钟芳礼献策,建议开设织匠营。他进一步说明,织匠营不但可以满足太平天国内部对布匹绸缎的需求,而且还可以用绸缎和洋人做生意,以换取钱财和枪炮。最终,在东王杨秀清的支持下,成立了织匠营,每年生产大量的丝绸,为太平天国的圣库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名义上仍在继续实行,各王、各将领和兵士各自份额的钱粮、衣物等生活物资还是由圣库供给,但由于他们大多都有私财﹐并不依赖于这些份额,圣库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圣库中的钱财被太平天国内部大大小小的将领和官员瓜分一空,甚至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大量的财富更是聚集到了洪氏家族的手中。天王洪秀全每每过寿之际,东王杨秀清就会通令各级官员多备奇珍异宝为天王祝寿;洪秀全第四子出生时,东王杨秀清命令前线的将领多备财宝为四王子过满月。

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的自述中曾谈到,洪秀全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都是横征暴敛,穷刑峻法地搜刮钱财。天京被清军围困期间,城内的百姓生活困苦,李秀成密令守城将士放百姓出城讨生活。没曾想到,洪氏兄弟却在各个城门设点,将出城百姓身上的钱财搜刮一空。这些搜刮来的钱财,最终都进入了洪氏家族的私人小金库。

天京城被清军攻陷后,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大都战死,其中洪仁发死于乱军之中,洪仁达被清军俘虏后执行了死刑。洪氏兄弟死后,他们所敛聚的巨额财富也一并消失了。

太平天国的那些王爷们,基本都拥有巨额的财富,忠王李秀成独自一人逃出时随身带了各种珍宝,被老百姓哄抢。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实际掌权人,天王洪秀全敛聚的财富是最多的。而且后世的人们关于太平天国藏宝的传说,大都和洪秀全有关。

这些财宝虽然给洪秀全带来了奢华的享受,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南京城破前夕,洪秀全精神已彻底崩溃,在恐惧和绝望的双重折磨之下,最终病逝于豪华的天王府中。湘军攻下南京城之后,湘军统帅曾国荃命人掘开洪秀全的葬身之地,生前奢华的洪秀全却没有任何陪葬之物。气愤的曾国荃将洪秀全的尸体抬至雨花台大营,验明正身后焚毁。

洪秀全死后,他的儿子幼天王匆匆即位,龙椅还没坐稳,清军就攻下了天京城。就在天京失守的当夜,幼天王在李秀成的护送下,一行人假扮清军才得以混出城去,当时的幼天王只顾逃命,连自己的两个亲弟弟都无法带出城,更别提带走洪氏家族的巨额财宝了。

这一点也在幼天王被俘后所写的亲笔供状中得以证实,为了求生,他不仅将自己所了解的太平天国的所有情况托盘而出,还对清廷大肆献媚。他的供状中唯一提到和财宝有关的事,就是他在逃亡路上把象征权力的玉玺丢失了。由此可见,湘军攻陷天京城时,洪秀全的巨额财宝还留在南京城的某处。

湘军进入天京后,烧杀抢夺,对全城进行了三天的洗掠,可谓是捞尽了地上的浮财。因为民间一直盛传,太平天国的富有程度是金银入海,百货充盈。因此,湘军怀疑还有更多财宝被窖藏在天京城的地下深处。

为了查清楚太平天国究竟有没有藏宝,曾国荃对李秀成进行了一番严审,但一无所获;曾国藩也派幕僚赵烈文讯问李秀成,其中有问道:“城中窖内金银,能指出数处否?”李秀成在后来的自述中以国库无存银米,家内无存金银,做出了委婉的回答。

湘军在天京城四处挖掘窖藏财宝,曾国藩也发布公告称,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的命令。然而实际上,曾国藩对湘军的行为听之任之,任凭他们掠取浮财。因此就有一种说法认为,曾国荃把太平天国的藏宝纳入私囊,为了毁灭证据,一把火烧了天王府。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后世对曾氏兄弟的非议却从未断过。晚清学者李伯元在他的《南亭笔记》中记载,曾国荃有一串珍珠,圆若蛋丸,大如指顶,而这件珍宝有人在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府中见过。也有人宣称曾在曾国荃家中见过一个翡翠西瓜,上有一裂缝,黑斑如子,红质如瓤,朗润鲜明,都是浑然天成,而这件宝贝原来摆放在洪秀全的天王府中。

更有甚者,说当年曾国藩的原配欧阳夫人离开南京回湖南老家时,有两百多艘船随行,而船上装的东西被包的严严实实,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然后有些人就推测,船中装的正是曾氏兄弟私吞的太平天国藏宝。如此传言,枚不胜举。

难道真是曾氏兄弟运走了太平天国的宝藏?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清廷曾派多位钦差大臣明里暗里调查此事,最终并没有查出任何蛛丝马迹。再者说,从后来曾氏兄弟的表现来看,也不像是发了大财的人。退一步说,就连曾氏家族的后世子孙也没有摆阔过。

晚清时,有人曾计算过曾氏兄弟晚年所留的家产,所有的田产和房产加一起也大概就100万两左右,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是对于封侯加爵、担任数十年封疆大吏的曾氏兄弟来说,积攒这点家产也算正常,所以并不存在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

就算太平天国的藏宝真落到了曾氏兄弟手中,他们不花,难道带进棺材不成吗?他们的后世子孙不花吗?所以,认为曾氏兄弟私吞太平天国宝藏,可能真是冤枉了他们。

如果曾氏兄弟没有私吞太平天国的财宝,那么这笔宝藏会在哪里呢?只能在洪秀全的天王府中。

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开始变的多疑,不再信任别人。他深居天朝宫殿,没有得到他的亲许,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天王府。洪秀全十年没出过天王府,这里成了他唯一信赖和感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对猜忌心极重的洪秀全来说,他所积累的巨额财富只有藏在天王府才是最安全的。

洪秀全的天王府是在定都天京后,动用了上万军民拆毁大量民房,在原来两江总督衙署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落成后的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称太阳城,内称金龙城,这里是洪秀全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民间有传闻认为,洪秀全把珍宝藏在了他的金龙殿下面。然而曾国藩曾对天王府进行修缮,并未发现宝藏的痕迹。民国时期,在天王府遗址的基础上修建总统府,也未曾发掘出藏宝。当然,偌大的天王府,洪秀全不太可能会把所有的珍宝都藏于一处,有可能是东藏一点,西藏一点,以至藏宝很难被发现。

民国初年,在一位名叫林开泰的湖南老人的指认下,民国政府组织人手在南京通济门城楼外对太平天国宝藏进行挖掘,这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太平天国藏宝的最大一次挖掘,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次官方参与的挖宝工程。这次挖宝工程前后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最深的地方甚至挖了四十多米,但是仍然不见宝藏的踪迹,于是挖宝工程便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百年来,民间寻找太平天国宝藏的热潮从未断过,但谁也没有发现过真正的天国藏宝。那么神秘失踪的天国宝藏究竟去了哪里?或许就在南京城内的某个地方,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有或没有,必要经过历史的论证与科学的发掘和挖掘,不能众说纭纭,去误导众人的财商值。

也真的对不起,我不是考古学家和探险家。

考古学家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文献与当地有太平天国后裔的族谱中去寻觅反原历史的真实性等。

探险家一要具备考古的专业知识,二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三要勇气,四要地理学知识,五要专业的设备器材,六要有善心诚心和善于与人沟通的超前思维转换等。

诚谢邀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军   宝藏   天王   湘军   清廷   财宝   南京   将领   财物   钱财   金银   兄弟   真实   制度   财富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