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

刘备看不上马谡,马谡得到重用。刘备看得上魏延,魏延英雄无用武之地。马谡去街亭:参谋长干司令员的活儿。马谡在街亭:一无是处。诸葛亮和这种水平的人经常彻夜长谈军事问题,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如何?一目了然。起码不如张郃。张郃打败的不只是马谡,还有诸葛亮。对于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而惨遭失败的问题,是否该问一问:诸葛亮怎么部署的?

刘备看不上马谡,马谡得到重用。刘备看得上魏延,魏延英雄无用武之地。刘备、诸葛亮关系如何?一般。刘备入蜀,庞统跟随。刘备攻汉中,法正居功至伟。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刘备混好了后,情愿做个“草头王”。诸葛亮不一样,他仍然坚持他“匡扶汉室”的初衷。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忠于汉室,不忠于他。

刘备托孤,正托孤大臣是诸葛亮,副托孤大臣是李严。诸葛亮是刘备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李严是刘璋东州集团的核心人物。荆州、东州集团,作为外来势力,必须防范或者压制住本土益州集团,蜀汉政权才能一直姓“刘”。况且,荆州集团为主,东州集团为辅,这是刘备的底线,也是诸葛亮的底线,不容置疑。


可见,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与“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难容水火的强权政治。这一切的源头,全部来自诸葛亮的专权。用一句夸赞诸葛亮的话便是:“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最擅长“事必躬亲”,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放心,谁真心为他卖命?卖了命,又有何用?

诸葛亮执政时期,刘禅没有出过宫,形同软禁。诸葛亮死后,刘禅去了趟都江堰,《三国志》为此大书特书,陈寿可算有得写了,比过了年还高兴。底下人看着忘情的刘禅,不禁窃窃私语:“丞相若在,他敢吗?呸!”也是,《出师表》里,诸葛亮不打自招。诸葛亮对刘禅处处透露着相父的威严:你爹怎么怎么地,我代替你爹怎么怎么地,你小子必须怎么怎么地。就算刘禅再没心没肺,听着能舒服!何况,刘禅不是个废物。

诸葛亮执政时期,荆州集团打压东洲集团,压榨益州集团。先不说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如何被动,最致命的结果是无人可用。

街亭之战前,众人提议魏延、吴壹等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为何?马谡是自己人,举贤不避亲。魏延是刘备看重的人,吴壹是刘备的大舅哥。打了胜仗算谁的?是先帝英明?还是我诸葛亮英明?一朝天子,一朝臣。再者,魏延想去子午谷,你让我去街亭!人家能全力以赴吗。


马谡如果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不能。在山下比在山上败得更快。包围、断水,再大举进攻比直接大举进攻浪费时间。

街亭之败,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一次北伐是机会最好的一次,其它的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街亭之败,怨不得任何人,马谡最冤枉,毕竟命没了。当然,马谡死没死,还有很多疑问。总之,街亭之败,诸葛亮难辞其咎,让参谋长去干司令员的活,无人可用。这种无人可用的境遇,是诸葛亮自己造成的。更为可悲的是,无人可用了,还要杀可用的人。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是否“千古奇冤”。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内部不稳,不愿妥协。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或者接连失败?内部不稳,不愿妥协。曹丕为何称帝成功?因为曹丕与士族地主们达成了共识:利益共享,所以“三国归晋”。




街亭之战在历史上是有很大争议的,一部分人认为马谡无论是舍弃水源在山上扎寨,还是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据城死守,都是守不住街亭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

一是魏军实力数倍于蜀军,张郃率领的5万大军攻打街亭,而马谡在街亭的全部守军也不到1万,五比一的实力对比,所以马谡根本守不住街亭。

二是张郃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作为身经百战、硕果仅存的名将,对阵毫无军事经验,只懂得纸上谈兵的马谡,马谡根本赢不了张郃,所以马谡根本守不住街亭。

诸葛亮北伐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马谡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死守城邑,就能守住街亭,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因为北伐是诸葛亮蓄谋已久的军事战略,诸葛亮在历史上也算个响当当的军事家,还有著名的军事著作《便宜十六策》流传于世,诸葛亮出其不意地发动一场北伐大战,会让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马谡去守一个根本守不住的街亭,诸葛亮是脑子有问题吗?

二是因为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阻止或延缓魏军通过街亭救援陇右五郡,只要马谡阻止或延续了魏军的进攻,诸葛亮就能拿下陇右五郡,就能完成第一次北伐任务。马谡保是守城而已,街亭又有城邑,张郃又是轻骑兵,没有攻城武器,为何会守不住呢?

诸葛亮与马谡

再回顾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安排:

以赵云和邓芝为疑兵,在褒斜道吸引住曹真主力,其余所有军队出祁山道,以马谡为街亭守将,魏延和高翔分列马谡军左右两边共同防守,以王平为马谡副将,阻止魏军由陇山道经街亭救援陇右五郡,最终真实的目的就是诸葛高率领蜀汉军主力在陇右五郡收割城池和人口,达到占领陇右五郡,以城池为根据地,成为长期对抗曹魏的前线阵地。

由此可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收割陇右五郡,获得根据地,而马谡守街亭的任务就是为诸葛亮收割陇右争取时间,只要时间足够,诸葛亮顺利占领了陇右五郡,之后街亭即使被张郃再攻破,曹魏也在战争中输了。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街亭应该怎么守?

《资治通鉴》魏纪三: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

马谡为什么不守城而上山?

从情况来分析,只有一个原因:马谡想要进攻,而不是防守。山上都是居高临下的,适合进攻,军事行动中也有抢占有利地形,对敌形成地利之优势而击败敌人的,但这只适应于进攻,却不适用于防守,防守最好的办法就是据守城邑,坚守不出,如果张郃想要拿下街亭,就必须攻下城池,攻城就必须攻城武器以及相应的装备。

马谡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被火速调往街亭进攻蜀军的,从荆州前线到街亭前线的直线距离超过1600里,因为军情紧急,曹魏实际上是派出了全部的轻骑兵日夜兼程赶往街亭的,只有这样时间才能最快,因此张郃所率领最先赶到街亭的实际上是骑兵部队,虽然史书上记载了张郃所率领的军队是步骑5万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步兵与骑兵绝不会一起到达街亭,而是分先后的。

一般来说,骑兵部队非常昂贵,5万人的军队中有一半的骑兵部队已经是非常多了,就算有一半,面对马谡镇守的街亭,兵力虽然有优势,但已经没有那么悬殊了,只要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死守城邑,张郃的骑兵是根本没有办法的,因为骑兵是根本攻不了城池的,用骑兵去攻城,无异是送死,骑兵可以冲击步兵,但不能冲击城池,攻城还得靠步兵携带攻城武器。

只要马谡死守城邑,张郃只能等待他身后的步兵运来攻城武器才能攻打街亭,这样就会浪费时间,如果张郃强行攻城,对于马谡来说,防守城池远比在野外与张郃野战有优势得多,都知道曹魏的骑兵是三国最厉害的兵种,但只是在野战方面厉害,如果是攻城战,骑兵没有优势。

王平与马谡

张郃多拖延一天时间,或者马谡多坚守一天时间,都是对诸葛亮的支持,只要拖到诸葛亮收割了陇右五郡,马谡就算已经完成了任务,况且诸葛亮还安排了魏延和高翔一左一右在马谡的左右两侧负责防守魏军,如此周密的安排,怎么会挡不住张郃呢?

况且,马谡是先到的街亭,如果马谡把上山安营扎寨的时间拿来修补城墙,加固防守设施,那么张郃就更难攻城了,马谡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办法拖延时间,阻止张郃通过街亭进入陇右。同时,从后来王平仅仅利用一千余人故布迷阵就能吓阻张郃来看,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加起来差不多近万人了,怎么会挡不住张郃呢?

最后说一点街亭的地势,街亭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边45公里的陇城镇,这是扼守关中通往陇右及凉州的交通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来看,战略要地一般会修建城邑防守,而且都是建立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

街亭位于六盘山的南边,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六盘山是南北走向,从陇山道到街亭得穿过六盘山,而街亭就在山口位置,这里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咽喉,而且街亭是有城邑的,城邑就是修建来控制交通要道的,不是很容易能攻下的。

街亭位置

即使张郃是名将,身经百战,如果马谡坚守不战,张郃根本没有办法拿下街亭,真要等到魏军运来攻城武器,以及不断增兵街亭,那时间就已经过去很久了,诸葛亮早就拿下了陇右五郡,真到了这个时候,张郃即使攻破了街亭,也失去战略意义。

所以,马谡失街亭只是他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改变了诸葛亮的全盘战略,或者马谡想以攻为守,没想到因为经验不足却弄巧成拙,最终败于张郃,诸葛亮原本想着守街亭是个轻松活,让马谡锻炼一下,以便日后好提拔,没想到送经验的一战,却被马谡玩成了必败之战。




事实上,即便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他也守不住街亭,原因非常简单!不信你看看三国志关于此战的评价!

街亭之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五次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因为当时的曹魏,对形势产生了误判,他们根本就看不上蜀汉,认为蜀汉自夷陵之战后,再也无力对外扩张,所以他们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往了对抗东吴的前线,使得陇右兵马非常少!诸葛亮正是利用了曹魏的轻敌思想,所以出其不意的杀入了陇右,成功的逼降了三个郡。而且陇右剩下的守将,也已经在做后事安排了,一旦曹魏援军没有及时增援,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投降诸葛亮!

所以说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真的是蜀汉做强做大的最好机会!只要拿下了陇右,蜀汉国力将会剧增,而且之后诸葛亮出兵,再也不用担心陇右的魏军了,可以专心进攻关中了。不过对于曹魏来说,蜀汉的进兵却令他们非常难受!

祁山、襄阳、合肥这三个地方,号称是曹魏最为重要的国防之地,祁山防备蜀汉,襄阳和合肥防备东吴,这些地方绝对不能丢,一旦丢了,敌军将可以长驱直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所以曹魏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救援陇右,避免诸葛亮拿下陇右,解决后顾之忧!

对于魏国的心思,诸葛亮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准备派人去守卫街亭!按照正常的思路,诸葛亮此战能否大获全胜,主要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魏国援军到来前拿下陇右,但攻城拔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诸葛亮的重心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督促蜀军加快进攻陇右另一方面派人去阻挡魏军增援,而阻挡魏军的地点,诸葛亮选择在了街亭!

街亭这个地方,又名街泉亭,在西汉时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而在东汉时它又属于略阳县管辖。单听街泉亭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也能猜到,街亭这个地方是肯定有水的,他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因为街泉而起,事实上,按照史学家的考证,街亭就是因街泉而建,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本身水源充足!另外街亭这个地方,是有城池的!据《三国志》的记载,马谡是弃城上山的,也就是说街亭有城池!这一点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街亭所属的略阳县,在两百年前,就出现过成功的守城案例!当时光武帝刘秀的手下,凭借几百人便守住了略阳县,任凭数万敌军如何进攻,都没法奏效。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其实非常好守,是完全能够守住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诸葛亮才会力排众议,选择让马谡前去守卫街亭!

《三国志》: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守卫街亭,为蜀军挡住魏国援军,是蜀军高层的统一意见,但是对于派谁去守街亭,众人则争论不休!大多数人认为,街亭非常重要,应该派魏延、吴壹这种久经沙场的宿将前去守卫,但是诸葛亮却认为,街亭有城防,城内有水源,且还有成功的守城先例,要想守住并不难,所以他建议使用马谡!在此之前,马谡的军事表现非常不错,常常能够举一反三,震撼诸葛亮,再加上蜀汉极度缺乏人才,诸葛亮也想趁此机会栽培马谡,所以他力排众议的启用了马谡,想要让马谡捞取战功,方便日后的重用!

然而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竟然违背了他的军令,不仅没有据守城池,反而把兵马安置在了山上,最终被魏军打得大败!而随着街亭的失守,诸葛亮也面临被断后路的风险,所以他只能宣布撤退,第一次北伐也就此宣告失败!

总的来说,大众普遍认为,蜀汉之所以会在街亭之战中战败,完全是因为马谡把兵马带到了山上,最终被张郃断绝了取水路,导致军队混乱,最终惨败!所以不少人推测,若是当初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应该就能够守住街亭!那么这个推测是否正确呢?若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他真的能守住街亭吗?


马谡战败的具体原因

事实上,要想知道马谡到底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首先要知道马谡战败的具体原因!

按照蜀汉所说,马谡之所以战败,其实是因为他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止烦措。

《三国志·蜀书十三》: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按照曹魏所说,马谡之所以战败,则是因为他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三国志·魏书十七》: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综合来看,马谡之所以战败,则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原因: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止烦措、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其中“违亮节度”指的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也就是说马谡并没有领会诸葛亮的军事意图。诸葛亮让马谡去守卫街亭,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拖住张郃的步伐,为诸葛亮彻底拿下陇右争取时间,而当时的街亭有城池可以守卫,这也是拖延敌军增援速度的最佳方式,然而马谡却并没有这么干,而是跑到了山上去。很明显,这已经违反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纵观史书,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拖延敌军的步伐,最佳方式就是守城,让敌人过不去,耗死敌军。而弃城上山,则更加有利于反击,这便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说,马谡之所以上山,其实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表现,他是想一战击溃魏军,而不是利用城池拖住魏军!很明显,马谡没有认清现实,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从守变成了攻,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违亮节度”是马谡在战略思路上的错误,他将诸葛亮的防守思路转变为了反击思路,没有将诸葛亮的意图领会到位。而“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则是战略错误后的具体表现,甚至可以说是战术失误!一支军队要想生存,一定要保证水源的安全,结果马谡舍水上山,没有保护好水源,这是战术失误!城池不仅有防守功能,也有反击功能,马谡放弃城池,专门跑到山上去做反击,将自己置于险地,这其实也是一种战术失误!

在战略和战术的双重失误下,马谡已经失去了获胜了机会,然而他的临场表现,又一次加剧了局势的崩坏!“举止措”这四个字,尽显了马谡的无能,在遭到魏军的攻击后,有经验的将领会尽快安抚军心,准备反击,然而马谡却慌了手脚,举止烦措,最终加速的军队的崩溃,甚至还带头跑路,导致局势彻底崩坏!

总的来说,马谡之所以会守不住街亭,主要是因为他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止烦措、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这些表面问题反应出来的深层次原因,则有三点,一是马谡战略意图出现了问题,没能领会诸葛亮的目的,没有正确地看清局势!二是马谡战术指挥能力有问题,有纸上谈兵之嫌,没有真正的指挥经验!三是马谡统帅能力有问题,心理素质不过关,面对危机没办法沉着应对,反而自己带头慌乱,导致大军崩溃!

理解了马谡丢失街亭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便能回答马谡能不能守住街亭这个问题!

在本文看来,即便马谡不把军队放在山上,他也守不住街亭!原因有三个!

一、马谡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让马谡去守卫街亭,就是为了拖住魏军的步伐,以方便诸葛亮有时间拿下陇右,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目的是守、拖!但马谡想的却是反击魏军、击溃魏军,想要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说即便马谡不把军队放在山上,他也会想办法去袭击魏军,最终被魏军钻空子!事实上,本文认为就算马谡守卫城池,他也不会甘心一直防守,而是会主动出击,导致漏洞出现!

二、马谡缺乏指挥经验。在守卫街亭之前,马谡一直是以参谋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马谡主要负责给决策层提供意见,他并没有真正地亲临一线去指挥,去调度,这就导致马谡只会说不会做,让他领兵守城,他不一定能够做好防守安排。虽然马谡旁边有个王平,但马谡又不听王平的,所以即便马谡守卫城池,他的城防也会出现漏洞!

三、马谡心理素质不过关,缺乏担当。当年刘备曾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缺乏担当,不能够重用,但诸葛亮不听,结果在面对魏军时,马谡不仅没能安抚好蜀军,反而自己先慌了,还带头跑了,这种人的心理素质实在是太差了!若让马谡守城,面对黑压压一大片的魏军,马谡又会不会再次慌乱、举止烦措呢?我想是有很大可能的!说白了,马谡这个人从战略到战术,从心理素质到责任担当,都缺乏磨炼,这种人不能立马让他做统帅,而应该多磨炼一下!

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马谡不舍水上山,他也挡不住张郃,守不住街亭,更加改变不了三国局势!马谡在此战中反应出了战略、战术不足,心理素质不佳,缺乏担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便他据守城池,不舍水上山,他仍然会战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街亭简介

街亭,全称为街泉亭,位置如今大概在甘肃省庄浪县东南、秦安县东北之处,是泾河谷地进入陇西地区的咽喉要道。陇上进入关中的要道由渭、泾两条河形成的河谷低地构成,而渭河一侧山势委蛇、兵马难行;泾河一侧相对平坦易行。

那么,是否马谡当时把兵马守住各山下关卡,街亭就紧握在蜀军手中了么?

图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图二:街亭现状

答案是马谡依旧守不住街亭

马谡把兵马布置到山上,只是是战术上的失败,而不能决定整个战略和整个战争局势的走向。原因有二:

一是蜀魏军事力量悬殊

按照《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中记载当时诸葛亮军队有10万之多军队驻守汉中,然而在首次出祁山时候,这些军队需要不停的巩固胜利果实,兵力分散开来。在街亭战役之前,不仅陇西郡由于魏国太守游楚的坚守而没能攻下,而且紧靠天水的重镇上邽,也在魏国牢牢掌控之下。蜀军由于既需要守天水和南安又需要攻上邽和陇西,最终给马谡守街亭的人数只有万人之众。

而曹魏的援军张郃攻打街亭的人数有多少呢?

五万。《三国志·魏书·明帝记》中提到“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魏明帝派张郃驰援战场,带领五万军队首先破的就是街亭。

一万对五万,力量悬殊,以卵击石,难以取胜。

图三:马谡与王平剧照

二是蜀军后勤粮草不足

大家所熟知的是马谡将兵驻扎在山上,被张郃断了水道,没有提到马谡粮草是否充足。但在张郃对整个蜀军的研判上,我们却可以得知蜀军的粮草也不足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提到: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此处描写的是街亭战役之后诸葛亮突然发起的陈仓战役,魏明帝派张郃去解陈仓之围,而张郃此时在河南方城,距离陈仓有1600公里,他一下子就得到了陈仓危机的消息,不可能再派探子反复打探蜀国粮草。因此,张郃对于蜀军缺乏粮草的研判来自于街亭之战的经验。

而粮草不足恰恰是每次诸葛亮北伐的短板。

从汉中到祁山有368公里,秦岭山路崎岖,蜀国大军10万人一年消耗的粮食至少5000万以上,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障运输。而蜀国全国的人口在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也不足百万人。

战争打的其实就是后勤,在这一层面上。纵使张郃不采取围困之术,与马谡打消耗战,蜀军也是打不起的。

图四:张郃剧照

总结

综上,街亭之地并非马谡采取将兵马布置于山下要道而能守的住的,纵使守的住一时,也抵挡不住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充足国力下的后勤保障,左右战争最终走向的是国力的较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斩的是马谡战术上的失误,对于志在必得的曹魏来说,街亭乃是囊中之物。


文燕山史话

参考文献:《三国志》 陈寿

《“三郡叛魏国”与街亭大败》 李均惠

《论祁山堡对蜀军的牵制作用》 童立群

《粮食困难是蜀军失利于街亭战役的重要因素》 童立群




能,当然能!(马谡)自负贪功是其失败的本质原因!

说到街亭之战,人们都会想起马谡拒谏的桥段,把马谡失街亭的原因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马谡太过自负“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二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放着魏延、赵云一干人等不用,让言过其实从未经(实)战的马谡守街亭,贻误战机,以至于败。

丝语认为,这些都不是马谡失街亭,身首异处的真核与根本原因,(马谡)自负贪功才是问题的真核。

一,自视甚高而言过其实,误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和一片苦心,是其失败的首要原因。

表面看起来,马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是导致马谡惨败的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其太过自负,把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和一片苦心都抛到了脑后,这从王平对马谡进行劝阻的桥段,可以清楚明白地看出。

1),刚到街亭查看完地势,马谡就说:“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可见此时的马谡不仅不把诸葛亮和他的战略意图放在心上,而且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魏兵不“敢”由街亭通过;

2),当王平劝马谡在五路总口下寨时:“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连王平都可以看出“守”街亭是一件轻易可得的大功劳,马谡却被自己的盲目自信蒙住了眼睛,在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滑向错误的道路。并回击王平道:“置之死地而后生,……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当百也。”

为此,马谡因自负而违背诸葛亮“守”街亭的战略意图,拿着“白”给的功劳不要,想要玩一把,立大功、奇功,最后玩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二,马谡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为了贪功弃守势而取攻势,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马谡作为一个将兵书背得滚瓜烂熟,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多年的随军参军,他不可能听不懂诸葛亮让其守街亭的“话”以及街亭的重要性,但是,他一到街亭,就把诸葛亮的一再嘱咐抛至脑后,并且听不进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太想要立大功、奇功,借此来证明自己不是平庸之人,“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是因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街亭   兵马   城邑   魏国   蜀汉   守住   祁山   节度   城池   骑兵   水上   意图   军队   原因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