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地里捡过麦穗吗?你会交给集体还是拿回家?

捡过麦穗,拿回家了,因为那时已经责任制分田到户了。

放了麦假,我就和姐姐弟弟拿个小筐子,去拣麦穗,第一,学校里要求我们拣麦穗;第二,父母要求我们拣麦穗[笑哭]

为了激发我们拣麦穗的热情,既当赤脚医生又当会计的父亲,想出了一个奖励方法,捡一斤5分钱[笑哭],这不仅大大激发了我们拣麦穗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了我们姐弟三人捡麦穗的速度。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让老爸拿称邀一遍,然后老爸开始发“工资”[我想静静],有一次,我居然一下就挣了3毛5分,要知道,当时的冰棍才2分钱一根,奶油的才5分[笑哭]。

麦假半个月,开学时,我挣了好几块钱了,我那个兴奋劲啊,无以言表,老爸的办法太好啦![我想静静]




捡过,那时小学星期三下午只有一节劳动课。农村收割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田里帮农民伯伯捡收割时掉下的麦穗。去的时候还会带上家里烧过的煤灰,这样工具也有了。




小时候捡过稻穗,都自己拿回家了。

打懂事起,我们这地方就把集体或他人收获完后丢弃不要的东西,统称"野东西"。这到底是集体的时候才有,还是古已有之,没去查证。

大集体的时候,农历七月,生产队把地里的花生拨了,收获干净了,地里的花生便叫"野落盘(野花生)",孩子们,老人们便掮着耙泥(四个齿的耙子)去地里挖落下的花生,去搜寻花生藤上遗留的花生,运气好,一个下午便可捡到一小篓子野花生。

此外,农历九、十月可捡野番薯,捡野禾索,十月捡野茶籽,十二月捉野鱼子。

这捡野禾索,便是捡生产队收获过后,落在稻田里的稻穗。

早稻收获后,一般没人捡,那是双抢,人人有活干,人人得干活,屋里没闲人。那叫抢时间,争速度,抢收早稻,抢插晚稻。

迟禾(一季稻)的稻穗就有人捡了,迟禾收割一般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如果最收割糯谷则在中秋节后。这时已进入农闲,我们乡下孩子一般是上午上学,下午回家放牛。于是,下午背个小背篓或小布袋去捡禾索。这禾索,一般扎好的秆把子上有,用打禾机脱了粒的地方有,牛吃过的禾芯(再生稻)上有,还有没割到的,散落在地上的…,运气好,一下午可捡到一两升。捡禾索是没有人干涉的,更没有莫言先生所说的打人了。

坚持捡几天,那便积有一大堆,放到竹盘晒干,用擂米杵(洗衣的棒槌)捶打脱粒,用风车风干净,石臼中一舂,便是雪白的糯米,摘来篱笆上的新鲜扁豆,来点猪油,煏出来的新米糯米饭,那是一个香。可饱食三碗。

二季晚稻的禾索也有人去捡,主要是用以补充口粮的不足。集体的时候,补充口粮不足,主要以红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用红薯刨成细条,我们叫"番薯索索",晒干,蒸饭时参入米饭中,这饭甜甜的,别有风味。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过去了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过去虽然苦点,累点,但生活压力也小点。并非像某些作家写的那么不堪,那么让人充满仇恨。

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1969年,我6岁,可以去捡禾索了,我们都是捡了就拿回家,从没有遇到打人、骂人的事。

若是认为我所写不实,你以事实驳斥,但不喜勿喷。

(图片来自网络)









凡是农家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六七十年代谁不下田地捡稻穗麦穗。只是与莫言笔下的捡麦穗不同的是,先由生产队组织的,捡后统一交队按斤量计工分。队里捡过后,收工了允许私自捡了拿回家。




我捡过麦穗!那时十二三岁。

由生产队组织,我小姑带领我们年令相当的一群小孩,等收割后的小麦裝车拉走后,尾随其后开始捡拾,时间三个小时左右,一天按半个工记分,管午饭和晚饭。

说实话参加捡麦穗主要是奔着管饭去的,我不知其它小朋友怎样想的,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大锅饭比家里吃得好,吃得饱。

午饭是面卷子,有豆的玉米粥或高粱粥,稀稠有度,萝卜咸菜。晚饭是白高粱面和黄豆面加工成的窝窝头,其它和午饭一致。吃得那个香啊,想想现在都流口水。

管饭的待遇不是时时都存在,只是秋收秋种那几天。那几天生产队组织的活动我都参加,不为别的,只为那可口的饭,那时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麦穗   晚稻   集体   早稻   稻穗   生产队   口粮   番薯   高粱   红薯   花生   午饭   老爸   下午   组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