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我来回答!

一、

先解释一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雍正帝即位以后,大力推行新政,新政主要包含从原先的人头税制度变成了摊丁入亩,把原先士绅不用当差不用纳粮改成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再有就是火耗归公。

前面我们也解释过为什么要改革,就是没钱嘛,如果按照人头税收税,那么富人跟穷人交的钱一样多,穷人只能卖房卖地,富人再买房买地,最终的结果是贫富差距异常大。毕竟那时候主要农业为主,所以摊丁入亩这个政策还是非常有利发展的,只不过伤害的是有很多房子很多田地的人。

再有就是士绅一体纳粮,本来那时候的秀才啊,举人啊,都不用当差和纳粮的,但是这项政策出来以后,不管你是谁,都需要交税,这次伤害的几乎是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员以及满人。

火耗归公这个政策主要是减免税负的,因为那时候运输粮食和银两是有损耗的,这个损耗是算到老百姓头上的,所以各地方就胡乱多收税。而雍正帝即位后把这项损耗算到公家,这样地方官员就不能以此为由搜刮民脂民膏了。

这三项新政田文镜和李卫搞的非常红火,尤其是田文镜,于是雍正帝打算表扬田文镜的同时,继续乘胜追击,去整顿一下旗务。

而这项政策一出,雍正帝等于是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而老八胤禩也忍无可忍,联合四大旗主,还有弘时和隆科多,玩了一次八王议政逼宫。

在逼宫发生的当天,老十三胤祥躺在担架上去上朝,结果无意中听到了弘昼的一句话,感觉不妙的他马上去了丰台大营。

二、

那么老十三胤祥明知丰台大营已经被老八胤禩的人控制,他一个病秧子之体去了,怎么有信心控制局面呢?

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老十三胤祥对军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雍正朝的老十三胤祥是怡亲王,对京外两营的军马有绝对的控制权,除了皇帝,他最大。即使在康熙一朝,老十三胤祥对丰台大营的控制力也是不一般。

在康熙帝弥留之际,老四胤禛就跟邬思道商量,看看是否能让老十三胤祥指出军队中哪些人可用。

当时的邬思道就给老四胤禛分析道:

“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步兵统领衙门,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使出来的。”

而当老四胤禛骗过看守被圈禁的老十三胤祥的小太监后,跟老十三胤祥碰面,此时被关押了十年之久的老十三胤祥仍然说出只要把他放出去,老八胤禩再多的人马他也不怕。

能有这底气说这话的人,自然有足够的信心控制京郊兵马。

再有就是老十三胤祥控制军队的人有一套自己的手段,比如雍正帝即位当天,老十三胤祥飞奔到丰台大营。老十三胤祥对那些人的分析是十分恰当的,人嘛,无外乎追名逐利,哪条路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那就选哪条路。

所以当时老十三胤祥对付那些人他是采取的,对造反的将军恐吓,如果仍然不服,则杀,对于意志不坚定的将领予以拉拢,而对于自己这边的将领马上升官奖赏。就这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老十三胤祥就接管了丰台大营。

三、

等到了雍正朝,老十三胤祥对京郊二营的控制力更强。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雍正帝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难道他不防老十三胤祥吗?

如果说一开始他确实有点防备的话,自从那次老十三胤祥总是和棋以后,他们算是达成一致了,也确信老十三胤祥是值得信赖之人,那之后,才放心大胆的给了老十三胤祥京郊和京城的兵权。

而且老十三胤祥是绝对的忠诚,用张廷玉对雍正帝亲口说的话讲:

“十三爷曾和我说起过这事,军队乃朝廷社稷干城,无论王公大臣,不得擅自拥兵。”

而老十三胤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雍正帝即位以后,军中再有任何的任免,都是需要雍正帝亲自下旨,这样的话,提拔的将领没有不对雍正帝感恩戴德的,无形中也增加了雍正帝对军队的控制力。

在老八胤禩派人共管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时候,一个提督说:

“军队的防务没有圣旨,或是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能擅自接受。”

面对几个王爷的指责,另一个提督更加直接:

“末将直接听命于十三爷,这是皇上钦定的!”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只有雍正帝的圣旨和老十三胤祥的手令管用,当然两个人亲临的效果更加好。

四、

那么雍正帝最担心的是什么?

雍正帝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老十三胤祥的安危,老八胤禩派人共管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靠的仍然是雍正帝的圣旨,只不过这个圣旨是从弘时和弘昼的嘴里说出来的。

也就是说两个大营的提督安排军务仍然是认为在按圣旨办事,而老十三胤祥的到来,就告诉了他们,雍正帝根本就没下这样的圣旨,估计那两个提督得气坏了,恨不得扒了那几个参将的皮。

即使老十三胤祥没有去丰台大营,只是坐在大殿上,两个大营即使开到了京城,那么一见到老十三胤祥或者雍正帝的面,也就真相大白了,自然不会听从几个外来参将的指挥。

有人提到四个王爷还带了四千兵过来,可是这四千兵,跟两个大营的几万兵比起来,少的可怜,不值一提。

再有就是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的兵了,其实隆科多也是归老十三胤祥管的。隆科多根本控制不了九门的兵,他们也不会听他的造反,不然的话,老十三胤祥根本出不了城。

所以隆科多的战略更像是威慑,带着几百个亲信就想威慑雍正帝?

他还是嫩了点,老十三胤祥一到,他的那些亲信兵团全部倒戈,紧紧围绕在老十三胤祥身边了。

前面的文章中有人评论到,要是把隆科多惹怒了,可以进殿杀皇上的,所以雍正帝怕他。

其实他的兵根本就进不了大殿,即使敢进,也没有兵会跟着他造反的,这是灭九族的罪过,即使成功了,他们这些兵也不会有好下场。参考杀害魏国曹髦被成济弑杀,那时的司马昭已经掌控大局了,还不是以杀害国君罪名杀了成济两兄弟。

更何况还有图里琛这个猴精猴精的人在身后注视着隆科多呢,所以隆科多前脚刚走,后脚就被图里琛的人盯住了。

这个剧情主要是衬托老八胤禩的计谋,还有就是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感情了,别忘了雍正帝真正迁怒于老八胤禩,就是因为老十三胤祥的死啊……

当然,老十三胤祥躺在担架上还能控制兵权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八王议政逼宫,其实是雍正帝设下的圈套,老十三去不去丰台大营,都不影响最终结局。

因为八王议政逼宫,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局,这个局倒逼着老八胤禩往里面跳……

五、

雍正帝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一事件,就是老八胤禩联系八旗王爷玩了一次“八王议政”逼宫大戏。

在这个剧情中,雍正帝对图里琛下了命令:

“调两棚御林军来!”

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清朝并没有御林军,而杨角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编剧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吗?

后来一想,不对,这部剧太经典了,怎么可能会出现错误?雍正帝说这句话,肯定蕴含着其他的意思。

既然我们正推推不动,那么我们就通过结果来反推一下: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图里琛的职位是御前侍卫总管,是不归隆科多管理的,所以,他的一千多侍卫不可能被更换。

可是他却跟雍正帝说自己的兵被隆科多调换了,单从当时的剧情来分析,图里琛明显的就是投机倒把分子,眼看老八胤禩的人得势,于是也这样说,如果后来老十三胤祥没有来,很有可能图里琛会背叛雍正帝。

如果是这样的话,雍正帝定然不傻,而且又是心狠手辣之人,一个存在怀疑的御前侍卫,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怎么可能继续在雍正帝身边当差,而且还颇受信任?

六、

所以,图里琛明明手里还有兵,而且还跟隆科多的兵对峙着,他说自己的兵没了,显然是在说谎。

如果是他自己的主意说谎,那么雍正帝日后自然不会再信任他。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雍正帝允许他说的谎,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这一系列的事情,才能解释“御林军”的暗语。

作为睿智的雍正帝,面临带兵进京的八旗王爷,不可能不防,况且他手里还有粘杆处的秘密组织。而且军队换防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仅仅凭借五阿哥弘昼的一句话就能完成?

要知道,最早对这件事提出异议的是老十三胤祥,他对老八胤禩负责八旗王爷整顿军务事宜,对雍正帝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结果雍正帝只说了一句话: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雍正帝早已经做好了部署,把能考虑到的所有因素都考虑了一个遍了,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敢这么信誓旦旦的回复老十三胤祥。

即使雍正帝只是随便说说,可是以他多疑的性格,不可能不派人监视这些王爷,这些王爷一跟老八胤禩接触,就已经有人汇报雍正帝了。

七、

有人说,雍正帝费这么大的劲,到底图的什么?

其实很简单,雍正帝一直想要找到老八胤禩的把柄,可是老八胤禩异常聪明,虽然有时候也跟雍正帝作对,可是迟迟抓不到有力证据,也难以处置他。

不要以为这几年雍正帝跟老八胤禩和平相处的很融洽,其实一点都不融洽,很多时候老八胤禩拿先帝来压雍正帝,比如关于满人自己种地的事,老八胤禩:

“凡是圣祖仁皇帝定下来的事都不可更改!”

隆科多附和,马齐表态从长计议,张廷玉不表态,等支走了众人后,张廷玉当着雍正帝的面哭起来,这让雍正帝非常难受,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换谁谁不憋屈?

所以,除掉老八胤禩,迫在眉睫,不然雍正帝的所有新政推行,老八胤禩都会从中作梗,难以有力实施。

而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对话也暴露了这一点:

“这个人啊,一向水深难测啊,正好借这件事看看他心里头,究竟是些什么打算?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这就说明,从老八胤禩接下了整顿旗务的事务后,雍正帝对他的360度监视就没有停息过。

八、

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整顿旗务一事,做了如下的安排:

先是不让弘历参与该事,怕他卷进去,并且把弘历派往了江南李卫处。李卫,不用说,雍正帝的铁杆臣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他派往李卫处,并不简单的是为了体恤民情,更多的是逃离是非之地。

其实弘历在剧中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从他替李袚求情就能看出,他还算仁慈,雍正帝就怕他留在京城,这个仁慈还存在,从而误了大事。

第二件事,则是让弘时跟随老八胤禩一起处理此事,为什么派弘时?

其实这个问题在科场舞弊案的时候雍正帝就怀疑弘时了,借助此事也看看弘时对弘历有没有威胁,如果弘时跟老八胤禩一伙的,那么这件事以后,一起拿下,给弘历铺路。如果弘时迷途知返,拆穿了老八胤禩,那么弘时还是可以留下的。

所以老十三胤祥听完雍正帝的安排,说了一句:

“遇到皇上这样的一个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啊!”

这句话说的真是让人费解,把弘历派出去怎么就成了好父亲了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后,雍正帝对皇位的继承人保护的很恰当,避免了兄弟之间的厮杀,老十三胤祥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兄弟之间厮杀,所以雍正帝自己当坏人,给弘历铺路,这符合一个好父亲的角色。

所以,前面说了御林军,很可能是跟雍正帝跟图里琛的暗语,因为当时的情景是老八胤禩一伙露出了本来面目,所以雍正帝故意说御林军,图里琛接到这个指令后,则装傻说御林军被隆科多接管,目的就是进一步暴露现场人们的政治倾向。如果雍正帝说的是调侍卫过来,那么图里琛自然就带着侍卫前来了……

别忘了剧中雍正帝挨个的看在场的大臣,心中还在默念哪个是忠臣,哪个不是,目的也是为了下一步清算做准备。

等到弘时终于跳出来举报弘昼后,雍正帝愣了一下,然后打了弘昼一巴掌,这是他痛心的表现,表面上打的是弘昼,其实打的是自己,没想到弘时真的会跟老八胤禩搞一起……

只是,老十三胤祥本来没有在这个局中,他却主动替雍正帝解围,结果重病不治。这才是让雍正帝心痛不已,怪自己没有看护好十三弟的原因啊!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情节,但主要镜头都集中在朝堂之上雍正与八爷党的交锋,老十三躺在担架上夺回兵权被设定为辅助线,一带而过。

但这条辅助线却是雍正逆袭的关键,印证了毛主席那句名言:枪杆子出政权。

奄奄一息的老十三有何本领,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兵不血刃的解决叛乱?这里看似简单,实则牵出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官场潜规则:山头!

权力是什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解释,权力是制度规定下的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大小。

但在皇权社会,权力却是由另外两层含义构成。

一则是职位赋予的有形权力,各色朝廷命官,分工不同,权力不同,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则就是源于个人魅力和人脉关系的无形权力,权力的大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地位职责,而是建立在人心中的号召力。

古代社会主考官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做了主考官意味着当年的所有考生都是自己的学生,所谓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上级需要下级扩展自己的权力,贯彻自己的意志,下级需要通过上级来改变自己的仕途,得到提拔的机会。

基于这种特殊的依附关系,双方结成了无形的利益集团。而有了这层关系,即便是上级归隐一方,或是获罪免官,依然能够呼风唤雨。

这种存在于特定群体内的号召力,便是山头。

十三阿哥无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皇子,他早年率军出征,战绩卓著,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许,也受到了将士的爱戴,纵然他已离开军队,但与将士的联系并未中断。雍正继位前就曾拜访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希望他们举荐信得过的将领,以防万一。

雍正上位以后,十三阿哥荣宠至极,虽然电视剧中并未做交代,但昔日的老上司官场得意,老部下自然受益匪浅,即使双方并非直接隶属关系,却丝毫不影响十三阿哥的号召力。

八王爷利用铁帽子王进京的机会夺去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是基于自己的号召力,但他的地位比不上皇帝,所派遣的人马影响力有限,十三阿哥一到,就被压制住,兵权顺利回到雍正手里。

雍正信任老十三,同样是基于这种号召力,据史书记载,两人从小就关系融洽,年长些雍正负责教育十三弟,雍正很爱护这个弟弟,十三阿哥也十分尊重四哥,两人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特殊的情谊赋予是双方更大的信任权限,雍正谁都不信,却对老十三知无不言,而十三阿哥也是实心办差,处处为皇帝分忧解难,这才有了八王议政上的那一幕。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胤祥一生的得失、喜怒哀乐、荣辱兴衰,都与哥哥胤禛息息相关。

胤祥文武全才,最多的一人身兼九职,照样不辱使命,把各类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实属罕见。不愧是胤禛赞扬的:柱石贤弟


十三爷胤祥出色忠贞的才干和务实高效的办事能力,为迅速扭转康熙末年人浮于事,民生凋敝,结党营私等做了了杰出贡献,得到了上至雍正皇帝和下至朝臣的忠心拥戴。他根据弘昼的一句话,就断定胤禩在兵权上打主意,拖着病体去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及时夺回了兵权,挽救了大局。


为什么胤祥能轻而易举地就化解兵变呢?

雍正皇帝继位后成立军机处,胤祥为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对胤祥评价:“少称神勇,帷幄运筹,计周万里”

用现在通俗的话说,胤祥就是现在的军委主席。大家都知道,军委主席一般都是国家一把手兼任,可雍正皇帝就把这个职位给了他最信赖的人,他的弟弟胤祥。


剧中胤祥两次亲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一次是胤禛登基时,一次就是胤禩利用雍正皇帝刷新吏治,整顿旗务,因为大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很少,清初只有区区几万人,采取满蒙联姻,建立八旗制度起家,旗人在清朝是特权阶层,作奸犯科的多半都是旗人,要改革若不从八旗开始,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胤禩和旗主王爷勾结,旗主进京的当晚就夺得了军权(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又勾结九门提督隆科多,整个京城的兵力全部掌握在八爷党手里),第二天上朝,胤禩觉得万无一失,因为十三爷病重,想恢复八王议政,架空雍正。





朝堂上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替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说话,任由胤禩党在朝堂上大肆攻击新政。最后是雍正皇帝曾经为之掌灯的新科状元王文昭实在看不下去了,被九爷胤塘骂得狗血喷头。


“你不过是我们满人的狗。”


状元被气得口吐白沫,当场晕倒。

雍正环视朝堂,竟然都静默无语。

这时顾命大臣、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站出来:九爷不会也说我是满人的一条狗?


张廷玉言简意赅地给大家科普了八王议政。


康熙爷为什么取缔八王议政?


张廷玉的挺身而出,让雍正稍微缓了口气。也用大量的史实告诉朝臣压根就没有什么八王议政,这对胤禩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但胤禩并不是很在意,因为隆科多已经倒戈,军权在握,虽然张廷玉说的都是事实,哪又怎么样,谁控制了军权谁说了算。


八王议政时,隆科多临阵倒戈,嘴上说着要加强安保,手里却将图里琛亲自率领的御林军用自己的人手换掉了,这明摆着是在给雍正施压啊,而图里琛是怎么做的呢?图里琛见到这架势,装模作样地盘问和阻止了一下,之后就没再动作了,而且,八王议政的过程中,图里琛也是不见踪迹,后来才急匆匆地赶到雍正面前谢罪。


带着一大批兵马前来,气势汹汹地要求换防,图里琛率领的御林军从人数上来看不是对手,如果过于强硬地阻拦,那很可能就要爆发械斗了,这样一来,自己和雍正都会陷入被动,可能自己的命都得搭进去,所以图里琛选择了息事宁人,并没有及时禀报。


隆科多这么硬气地过来,可见雍正已经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这场八王议政简直就是暗流涌动、各怀鬼胎,也许权力会重新洗牌也说不定,所以,图里琛干脆选择认怂装傻,一来这样也不算是背叛了雍正,顶多是办事不力而已,二来一旦真的出了什么变故,自己也不会成为活靶子,起码是能保住小命的。这样一分析,其实图里琛的做法根本不算什么“失误”,相反,这正是他精打细算后的结果,他的勇敢和果断,只会用在确定的局势下,一旦局势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避其锋芒,毕竟保存实力才有机会伺机而动,这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八爷很嚣张,面对胤禩的步步紧逼,雍正很恼怒,雍正不知道该拿胤禩怎么办?这时图里深来报:“十三爷来了。”

这时胤禩和隆科多心里有点慌,隆科多想溜走,被图里深拿下。


十三爷命令把旗主手下带上殿。这时旗主王爷控制军营的将领,八爷党和旗主王爷看这情景知道大势已去,这时胤禩破罐子破摔,讽刺雍正虽然今天赢了,但他失了人心,说着带着九爷,十爷扬长而去。


旗主王爷看到胤禩走了,直接慌了,在十三爷提醒下,纷纷下跪认罪。雍正看着脸色苍白的老十三,心里绞痛。惩罚了各个旗主王爷,让他们退下。


雍正痛斥群臣,十三爷看到此情景,为雍正担心,他心痛难当,口喷鲜血,众臣心惊,雍正忙奔了过去,十三爷交代几句,阖然长逝。


十三爷一生,为国为民,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坚定地站在雍正的立场上,为人坦荡,不论是军事,刑狱,水利,经济等方面都贡献卓著。


雍正曾如此称赞胤祥:“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襄赞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


意思是,胤祥是值得托付的人,是国家的顶梁柱,如果我的后人,也能得到胤祥的辅佐,定然是周公辅成王一样,是社稷之福。




不是老十三还能控制兵权,而是八爷党压根就没控制兵权!

要明确一点,八爷党想要发动这场行动,那自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兵权,那八爷党可以依靠的力量有哪些?

1、关外四位旗主王爷所带来的4000满洲骑兵。

2、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清军。

3、九门提督隆科多所控制的京城内的军队,以及皇宫内的御林军(御林军虽然由图里琛直接掌管,但隆科多有调兵的权力)。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八爷党在密谋运作之下,上述三股力量,他们成功地控制了两个半。所谓的半个,是他们秘密联络了弘时,这个雍正的儿子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欺骗的手段,哄骗亲弟弟弘宣说出了旗主王爷率军进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整顿军务是受了雍正的旨意,并且享有两座大营的共管特权,圣旨会在第二天白天到达。

而两座大营也受到欺骗,他们同意4000骑兵进驻大营,四位王爷留在营中的佐领也得到了共管的权力。所谓的共管权,指的是这些佐领可以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指挥官享有同等的权力,两座大营的任何行动需经过双方的共同同意。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第二天的雍正察觉到皇宫内外的情况不对,其派人前往城外大营,通知营内的守军立刻进城,已经具备了共管权力的关外佐领完全可以行使否决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一旦失去獠牙,那这支最效忠雍正皇帝的武装也将失去战斗力。

除了两座大营之外,关外的王爷们和他们手中的军队已经明确站到八爷党那边,隆科多也选择靠向八爷党并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拒绝执行雍正下达的、派兵入宫逮捕八爷党成员的命令。当所有力量全部占到八爷党这边时,困守皇宫的雍正似乎在劫难逃。

可最后的结果,雍正为何又能实现反转?这就不得不提到在整个八爷党的这场布局中,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致命硬伤,且这些硬伤根本无法改变。在政变发起前,八阿哥也就是廉亲王曾经强调自己已经占据了九成胜算,唯一缺少的一成把握就是天算。可在笔者看来,八爷党别说是九成胜算,他们或许连一成的把握都没有!

因为大家好好审视一下这场行动的全过程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整个八爷党看似拥有强大的支持,可实际上,参与行动的清军或许对雍正存在看法,但他们可未必会站在八爷党这边。

臣等刚才听皇上说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在关外听到的消息可不是这样......

这是四位关外旗主王爷之一——东亲王永信开头发难的一句话,但短短的一句话,却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八爷党能够在朝野上拉拢诸多群臣,那是因为雍正的新政引起了诸多官员的不满,摊丁入亩和官绅纳粮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可这些新政仅仅是在关内推行,地广人稀的关外根本不是新政推广的区域。

这也就意味着,四位王爷和手下的旗人根本不受任何影响!那他们为何要跟着八爷党闹事?只因为老八开出了一个让他们心动的诱饵——八王议政,也就是清朝的皇权不再由皇帝一家独大,而是由八股力量分别治理,四位关外王爷可以分割走一半的权力。

新政没有造成关外旗人的损失,四位旗主王爷才不在乎雍正的新政是好是坏,可权力的诱惑却不能不让他们心动,他们便与八爷党联合起来,共同来了一场武力逼宫。请注意,他们的想法也仅仅是逼宫!因为王爷们不想扣上造反篡位的帽子,他们还想继续拥护雍正成为皇帝,只是这个过程中想分走一部分权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带来的4000铁骑只是限制住了城外两座大营的行动力,而不是直接入城向紫禁城进攻。

可王文昭冒了出来,一出现场弹劾,参的东亲王目瞪口呆,这个新科状元直接给亲王扣上了一个咆哮朝堂、亳无人臣之礼的大帽子。接着张廷玉再补一刀,其引经据典,讲述了清朝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的历史,八爷党抛出的诱饵顿时失去了法理和祖训上的支持,四位王爷也开始默不作声。

而隆科多呢?此时他看似可以直逼雍正的性命,可屠戮帝王的帽子他可不敢戴。对于佟氏家族而言,他们只在乎皇上是否能保证家族的利益,但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个追求而铤而走险。隆科多所希望看到的,也仅仅是八爷党能够战胜雍正,进而拥立自己所期待的弘时成为下一代皇帝,他能做且愿意做的,也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

关外王爷们经过教育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隆科多本来就想坐山观虎斗,当八爷党最仰仗的两股力量都失去行动力的时候,十三爷返回两座大营夺回兵权自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按照共管权力,关外王爷的佐领们虽然可以限制原驻扎清军的行动,但反过来,营内的主帅也可以用同样的权力来限制这4000满洲骑兵的行动。且不说事发前,王爷们根本就没有开战的意识,他们的手下甚至还会以为所谓的共管圣旨的确存在。

所以,十三爷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两座大营,依靠他与老部下们常年配合的默契,十三爷只需几个眼神,旗主王爷留在大营里的佐领们就会束手就擒,面对根本拿不出来的圣旨,其麾下的官兵也会失去抵抗力。

紧接着,十三爷带兵进城,本身就是墙头草的隆科多哪敢率军抵抗?八爷党所引发的这场八王议政逼宫看似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却是虎头蛇尾,本来就没成功的可能!




雍正登基以后,反对雍正的老十四逐渐被削去兵权,由雍正的铁杆兄弟老十三来掌握。




在去往八王议政的路上,老十三从弘昼的提示中意识到兵变的隐患,立即赶往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九门,重新安排、调整了京城防务的兵权,然后才到八王议政现场。




原来,八王议政开始前,老八和弘时及四位旗主王爷背着雍正和老十三,以整顿旗营兵务为名,安插了自己的将领和兵士。



在八王议政的现场,虽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但是他已经把兵权稳稳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及时粉碎了八爷党用兵变促政变的夺位阴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雍正   兵权   西山   丰台   雍正皇帝   王朝   御林军   京城   提督   共管   阿哥   关外   担架   圣旨   王爷   新政   权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