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

如果只是单一的来说实体创业和注册创业的这一类型来讲确实是比较少的,那为什么这一类型少了很多呢?首先是受疫情冲击比较大,另外就是成本上升,实体门店创业或注册公司创业都整体成本拉高。而且创业风险也提高了,这是这部分创业减少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但是另一个层面来说,现在的互联网创业、自媒体创业确实还是比较多的,尤其现在的年轻群体他们选择创业都比较追求简单化、轻资产型、打工优化模式的创业,一个人一台电脑一批货一部手机一杯咖啡式的创业形态居多。

不过社会真正需要的还是实体经济和具有生产力的实业创业

因为实业创业能够带来技术创新和价值拉升,这几年我们能感觉到国家一直在鼓励科技创新,凡是需要科技创新的地方最终都是赋能于实体经济。




驻村扶贫三年多,做的最多的是扶持产业发展,投入精力最多的是鼓励村民创业,三年下来,村里这些创业者干的怎么样呢?答案非常让人沮丧,几个回村创业的老板日子都很难熬,其中两个已经实质上破产,还欠了一屁股债。在当下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创业的环境和氛围越来热的情况下,为什么农民创业的成功率还是不高呢?仅仅从理论上分析没有多大意义,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道理来。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亲自参与了这几个创业项目,见证了他们的立项、兴建、辉煌和没落,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他们,也在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在农村创业如此艰难。



一、老范,75后,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村担任村干部,后成立合作社,主营红树莓种植和农庄。目前红树莓全部枯死,农庄一年多未开张,本人已外出打工挣钱还债。

我刚来驻村的时候,老范还是村里的干部,村委会副主任,也是村里的扶贫专干,所以他跟我们接触的最多!老范以前在东北当小包工头,常年带一百多人做土方,十来年下来积攒了一千多万身家。后来因为父母病重,为了尽孝,老范就把生意转了出去,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因为老范年轻又有能力,镇里一直想让他当村书记,带领村民致富。但是考虑到自己经验不足,还需要天天照顾父母,所以老范就拒绝了村主职,最后还是当选了村委会副主任。

市县两级组织部门都鼓励村干部,特别是在外能人回乡任职的村干部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包括低息贷款,技术支持,销售扶持,土地流转支持等,再加上各类名目的补贴,看上去农业产业确实有利可图,前景光明!老范是村里第一个迈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步的人,他流转了两百多亩旱地,从仙桃引进了号称“第三代水果”的红树莓,两年后,红树莓大丰收,市县电视台、报纸纷纷来宣传报道,热闹非凡!老范趁机推出了采摘游项目,很是赚了一笔。很有生意头脑的老范注册了合作社和农业公司,自主开发了红树莓泡酒,委托河南一家公司合作生产了红树莓饮料。县政府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甚至将政府食堂接待的酒水换成了老范的树莓酒和饮料!可算的上支持到家了。但是接下来的惊险一步,把老范推入了深渊。



在妻子和妻子家族的怂恿下,老范把全部身家投入到了农庄。因为县里的旅游公路穿村而过,两边开了不少农家乐,但都是那种家庭经营的小打小闹的民宿,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老范好像看到了机会,他决定开一个旅游路上最豪华,功能最齐全的农庄!农庄从立项到建设都很顺利,县里镇里都支持,并被镇里列入年度重点投资项目!到我们驻村的时候,农庄已经封顶了!扶贫的基础是产业,所以老范和老范的企业自然是我们工作队的重要抓手。可是这个时候问题已经有了苗头,老范的资金链好像出了点问题!

出于职业习惯,我看任何事情都会先从找问题的角度切入,在看老范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和预算报告时,我发现他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千万,而收入一块,除了树莓每年能产生几十万的现金流,其他都是空白!但是他的农庄只是封了顶,接下来的装修,电器,家具等等至少还需要300万的投入!我把这个忧虑跟老范说了,他倒是满不在乎,就说了“政府担保贷款”六个字。后来的事实也说明老范说的靠谱,因为他的农庄在我们驻村一年后正式开业了!这个农庄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有客房60间,餐厅12个,大小会议室3个,卡拉OK、小酒吧、茶室也都配备齐全了。再加上附近一百多亩的树莓,几个大的池塘,引种的二十亩牡丹等配套设施,一个集农业采摘,休闲观光,大型会议,集中培训,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已经成形了!政府甚至把全镇唯一一块“公务接待点”的牌子给了老范,支持不可谓不大。我们也把后方单位的培训,老干部疗养等业务都介绍到了这里。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老范的农庄似乎已经走上了正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新冠疫情来了,老范的农庄停了半年疫情结束后,老范试着重新营业,但是客流量始终起不来。老范农庄的主要客源来自武汉,而武汉是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就算疫情宣告平稳了,武汉人也很少外出,这对于老范是个致命的打击!那一年多,老范的农庄不开门亏钱,开了门亏的更多。这个时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去年夏天一场前后持续一个多月的大雨造成了渍涝灾害,老范的一百多亩红树莓全部死掉了!这对于老范来说,不仅仅是每年少了几十万的现金流那么简单,更是直接摧毁了他靠农业翻身的信心。



银行贷款,私人借款,农庄建设中的欠款,这些压力一股脑的冲向老范。曾经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的老范垮了,看着那片漂亮的建筑掩映在群山里,老范无数次的后悔叹息,摊子不该铺这么大,步子不该迈的这么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工作队找了后方单位,找了县里和镇里,找了银行,最后银行给宽限了一年半,算是让老范喘了口气。我们谋划着让农庄尝试合股经营,引入投资者,谋划把农庄直接租出去或卖出去,但是因为市场实在不景气,这些努力都成了镜花水月。



为了还债,老范在快50岁的年纪时又出门闯荡了,他回到当初赚取第一桶金的地方,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听本村人说,老范又拉起了一支队伍,在当地建筑劳务行业中混的风生水起。祝愿老范能咸鱼翻身,早日还清债务,摆脱创业投资失败的阴影。

二、老林,75后,先后经营服装、娱乐、酒店生意,回村承包荒山种植苗木、茶叶,成立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茶叶销售异常困难,苗木销售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

老林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虽然只是职业学院毕业,但也是大专文凭。老林小时候就是个能折腾的主,抓鸡摸狗,逮鱼摸虾,打鸟掏蛋,什么坏事都做,有一回玩鞭炮差点把人家房子都点了。大专毕业后,老林也是不走寻常路,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大小医院实习,然后老老实实当个医生,而是带着女朋友去了城里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从给人搬货开始,一直到拥有自己的服装店,也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开了店以后,老林及时提档升级,没有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中,他拿到了南方一家新晋运动品牌的地区代理权,凭借品牌强大的广告和自己精准的营销定价,老林赚到了第一桶金,服装店变成了连锁专卖店,最辉煌的时候,老林在城里开了六家运动品牌店!



但是不折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对于老林来说更是如此!在所有人错愕的眼神中,老林一次性把所有门店包括品牌代理权都转让了,然后一头扎进了娱乐行业。老林回老家的县城开了当地最大的一家KTV!装修风格,装修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参考东莞,甚至连服务人员都要去东莞那边培训几个月。如此下血本的投入之下,老林的场子对县城其他同行几乎是碾压式的降维打击,几乎一夜之间就取得了绝对的领先优势。娱乐行业就是个销金窟,真正纸醉金迷的地方,所以那个时候老林赚钱很容易。但是天生的危机感让老林没有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挣了钱以后他没有继续扩大经营,也没有持续投入娱乐业,而是悄悄的进去了快捷酒店领域,五年时间在县城和市里或买或租了十几个门店,全部统一装修风格,建立了自己的快捷酒店连锁品牌也正是这个决定让老林度过了人生第一个大危机。



2012年,“八项规定”这四个字对所有从事娱乐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绕不过去的坎,老林也是如此,规定出台以后,老林的生意一落千丈,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也不为过。老林是个果断的人,毫不犹豫的关停了KTV,把精力和资本集中到了快捷酒店领域。这个时候,能折腾的老林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农业!这一步老林走的异常艰辛,荆棘丛生,到目前来看仍是迷雾重重。

2014年初,镇里的领导找到老林,递上了一块一千多亩荒山的简图。老林心动了,他把酒店的生意交给媳妇,自己到江浙皖地区考察一个多月,回来后就把酒店卖出去一半,把那片荒山全部承包下来。老林注册了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种了一千亩的苗木,两百多亩的药材和三百多亩茶叶。前后投入的资金量超过了1500万!如今七年多过去了,基地的苗木都长大了,茶叶也进入了丰产期,但是距离赚钱似乎还非常遥远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老林家的茶场产了一千多斤春茶,遭遇到了严重的滞销问题。那段时间老林上窜下跳,到处跑市场,但是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没有开工,很多人连工资都没着落,谁会去买茶叶呢?好在省里出台了关于“春茶扶贫”的文件,要求各单位工会和企业工会开列专项资金,购买本地滞销春茶。为了把村里的茶叶卖出去,为了抓住这个契机,我们工作队四个人全部撒出去到处找关系,那段时间亲友们都觉得我是转行卖茶叶了。为了卖茶,酒量本来就差的我被灌倒了好几回,不过结局还不错,我们拉来了四家企业和三家单位,一共卖出去茶叶1200多斤,基本解决了村民春茶销售难题。特别是老林,因为听了我们的意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有高中低档的各类包装,所以很受企业欢迎,一下子卖出去800多斤茶叶。后来我们又帮他联系了一家房产企业,卖了100多万元的苗木到这个时候,回村六七年的老林才算是见到了回头钱。

然而,好景不长,又一年过去了,老林的茶场产量更大了,今年光春茶就产了将近2000斤!因为风调雨顺,全市茶叶大丰收,可是增产不意味着增收入呀,怎么把茶叶卖出去就成了大难题!老林来找我们帮忙,我们也是无能为力,该找的关系我们都去找了,但是工会没有文件,财政没有专项资金,哪个单位和企业也不敢大张旗鼓的来买茶,所以去年的这个渠道今年就彻底封死了。虽然有的老板碍于情面买了点茶,但总共也不到十万元,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一千多斤茶叶堆在冷库里,眼见着就要变成陈茶了,是谁都会睡不着觉的。



我们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832平台上卖,在消费扶贫馆卖,在朋友圈卖,找网红带货卖……效果寥寥,茶叶这行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我们村的茶一没有响亮的品牌,二没有各类认证,几乎就是赤膊上阵去跟人家竞争,所以卖不掉也很正常,老林看着满仓库的茶叶,地里已经长大的苗木,很是忧愁。他跟我说,这些东西说是绿色银行,算起来也很值钱,但是怎么能把它们卖出去变成真正的钱呢?确实太难了。

还有一个月我们工作队就要进行轮换,昨天晚上我们请村里几个创业者和村干部吃饭,老范已经去了东北打工,所以就老林一个算是老板。吃饭的时候,两杯酒下肚,老林大吐苦水,言下之意是对自己当初一头扎进农业领域有些后悔,前后将近2000万元投进来,七八年了,也看不到挣钱的希望。要不是有酒店产业输血,老林的现金流也就断了,恐怕也会步老范的后尘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个老兄,他确实太不容易了,本着一腔热血和情怀回到家乡,辛辛苦苦七八年,却发现一切好像才刚刚开始,那片青山上有他的梦想和野望,但更多的则是无奈和彷徨。



我把市里下发的关于做好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相衔接的意见简要跟他说了一下,大体的意思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的投入会更多,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更大,所以希望还是有的。老林是个不轻易服输的人,既然已经坚持了七八年,相信再难他也会坚持下去。

三、结语

就我所驻村而言,目前回来创业的以70后为主,他们普遍有高中以上学历,在外有自己的生意和工作,都完成了原始积累,身价基本都在千万上下,这也是他们回村创业的底气和资本。之所以回村创业,原因有三,一是县乡两级政府极力邀请,请他们回村当村干部,请他们回村投资带动村民致富;二是他们有浓厚的家乡情怀,这绝非虚言,我列举的连个个创业者,都是本村人,都是农民出身,是真正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他们对于贫困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当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听到家乡的呼唤,他们就义无反顾的舍弃外面的事业,一头扎进农业产业的大潮中;三是党和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作为商人,他们嗅到了某种发展的机会。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宣告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五大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是基础和重点,这也必将吸引更多人回乡创业,那么作为前车,这些创业失败或是步履维艰的前行者可以为你们提供哪些借鉴呢?

1.走对路才能有出路,选好创业方向很关键。

2.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控制好投入规模事关生死。

3.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可以借助政策扶持,但不能依赖政策。

4.情怀不能当饭吃,热情不能昏了头。

5.一入农业深似海,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资金准备。

6.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回报。





  • 因为社会的初级阶段已经结束了,
  • 几个,或者说几十个,几百个寡头已经形成了。成千上万个富豪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虎踞龙盘之势。
  • 谁去挑战?等于是拿鸡蛋撞石头!
  • 现在已经进入了资本时代,
  • 想创业吗?要有资金作为后盾。
  • 试想,一个小老百姓有了钱以后,谁舍得把钱拿出来去冒险哪?
  • 因为创业者的出现,就意味着要去分谁的蛋糕,谁都会用钱把创业者灭了的。因为虎踞龙盘者有钱呀!!!
  • 现在是拼资本的时候!创业者的资金风险是最大的!
  • 所以还是省了吧,创什么业哪?有点小钱,衣食无忧,踏踏实实活着不是很好吗?
  • 至于说两手空拳,那说创业就是天方夜谭,一个小饭馆,也要几十万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一个劳动者,拿什么变成几十万资金?
  • 即使有了几十万资金,也不一定能把小饭馆打理的能盈利。如果亏损,将是一败涂地。试想一个普通人一生能有几个几十万的富裕钱?
  • 所以创业现在过时了。




创业成功概率本来就不高,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而这两年由于经济形势或大环境影响,失败的概率更高了,而且重要的是,许多原来有创业想法的人,在这两年亲眼目睹了 一些熟悉的人在过去几年创业惨败的事实现象,比如,我有俩熟人的熟人过去些年创业,这两年情况比较悲惨的情况如下:

第一位,做产品批发的,赔了很多钱,房子被法院查封、即将拍卖,信用卡全部逾期。他妻子与其一起努力月供的房子没有了,他媳妇经常与其生气,他准备自己去远方打工;

第二位,做装修的,早几年赚到了不少钱,还买了豪车,但是过去两年生意赔了不少,豪车和房子都卖了还债了,债务还没完,他压力山大。

另外,我有一位同学,他做建筑材料批发的,产品货款账款很难要,有些要不来,有些客户拿一些日用品或酒水饮料高价抵账;

我认识的也有做安防监控工程的几个熟人,他们说这两年项目款很难要,有些活他们都不敢接。

许多人创业当老板后还不如自己给别人打工时挣钱多,打工操心较少。创业者通常操心多、容易衰老或显得沧桑。

不少创业者,因为创业失败,负债累累,亲朋远离,有些甚至妻离子散,有些人因为不堪重负或压力、还得了抑郁症,社会对创业失败者的包容度也有限……以上这些原因可能就是创业者越来越少的原因。不过,随着个人破产法的出台和落地,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改进,创业的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善或者创业者的春天可能并不遥远。

以上资讯,由本人原创,欢迎关注@Jack谈商业经营与策划,也欢迎点赞、转发或留言互动交流!




分享我弟弟真实的创业经历:

1、开炸鸡店赚取第一桶金

我弟弟中专毕业以后一直从事餐饮行业,几年内从服务员升至餐饮部部长。可是饭店的作息时间以及枯燥的打工生活使他逐渐感到厌烦,于是他选择不再打工开始创业。

恰逢那年“叫了个鸡”炸鸡店席卷而来。投资小,运营模式成熟,于是他选择和朋友合伙加盟。刚开始运营平均每天有六七百的收入,后期由于加盟店遍地开花,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平均每天降到二三百收入。弟弟看形势不妙,和合伙人商量后将炸鸡店兑了出去。干了一年时间,去掉各种花销,手里剩下4万块钱。

2、开VR店实现自己做老板

弟弟开炸鸡店时有合作人,工作上经常有分歧,最后还得平均分配利润,所以这次他选择自己做老板。弟弟特别愿意打游戏,在他游戏圈子里有开VR店的。于是他问清楚运营模式后,驱车去外地买了3台二手设备,在沈阳中街商圈里的一家公寓的写字间里开起了VR店。刚开始知名度小,做广告成本又太大,只能靠朋友介绍和网上发布免费试玩儿来招揽顾客,后期有一定知名度了才慢慢好起来。弟弟这个店经营了1年多时间,去掉各种花销,最后也就剩下2万块钱。

3、经营夜市娱乐项目打起官司

沈阳大力发展夜经济,有很多地方开办了夜市。弟弟在塔湾国际兴顺夜市租了床位经营儿童娱乐项目。每天平均五六百的收入让他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又在别的夜市也租了床位。结果后去夜市老板收完业户的摊位费后卷钱跑了,夜市也关门了。业户只好联合起来与夜市老板打起了官司。最后虽然判业户胜诉了,但是夜市老板没钱执行,所以弟弟的几万块钱也打了水漂。

经过3年多的创业经历,弟弟早出晚归着实累够呛,但却几乎没赚到钱。如今他放弃了创业,当上了海员,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创业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

1、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一般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讲,手上都没有太多的钱。而创业有时却需要不断地投资才能看到更大的收益。同时,创业者一旦创业失败将会血本无归,无力翻身。

2、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大部分创业者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或者跟随市场潮流去做一些创业项目,这就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身边有某一创业项目资深人脉关系就会是另一番局面。

3、没有持久的创业激情

很多创业者如同我弟弟一样,辛辛苦苦干了几个项目折腾了几年后发现并没有赚到钱,而且时间精力都流逝了。

写在最后:

想创业,想自己当老板实现远大抱负没有错。但一定要理性思考,综合研判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去创业?有没有好的有把握的项目能够创业成功?一旦创业失败,自己能否承受的起?如果仅凭一腔热血,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就去创业,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工作队   红树   春茶   农庄   疫情   夜市   苗木   创业者   村里   茶叶   老林   弟弟   生意   资金   农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