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下葬时真的用了20多口棺材吗?

包公,名拯,字文正,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官。他为官清正,执法如山,惩恶扬善,铁面无私,他一生断案无数,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为蒙冤的无辜者平反昭雪。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多次放粮赈灾,拯救了无数的贫困百姓,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

包公一生大公无私,胸怀坦荡,心系社稷,忠贞为国。因忙于政务,却对唯一的儿子无暇顾及,疏于教导,其子虽知书明理,但在“宽松”的环境中养成了自作主张、自行其事,不听人劝,事事与人意相悖的放任性格。包公对儿子的毛病常常用现身说法进行前比后喻的教育,对其错误言行也进行了苦口婆心的规劝和耐心的说服纠正,但他我行我素的作派无法根除,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浑名儿叫“左性子”。

包公暮年,见儿子已积习成痞,自叹“纵子失教,己之过也。”他在弥留之际向妻子、儿子交待 :“我一生助人、救人无数,可‘得罪’的人也不少,死后定有人掘墓陈尸而解恨。为防万一,我死后,要选上好的石材,打造一副石棺,石棺要用榫卯结构,再用纯糯米粥加入生蛋清胶固,葬于南山石崖下,葬仪从简,不收葬礼。”

不几日,包公与世长辞,儿子跪在灵堂前哭着说:“在父亲生前,做儿子的没有按您的意愿做过一件事,常常惹得父亲心中不快,儿子内心十分愧疚。今日父亲去了,儿子要听父亲的最后一次吩咐,一切按父亲的意愿办事。”于是他请来石匠,结结实实的打凿了一副石棺,把包公入殓后,葬于南山石崖下。

包公一生断案从未出过差错,但他在自己的后事安排上,对儿子的心理判断却出了偏差。他本想:儿子做事常常是有悖常理、有违人愿,他要儿子为自己打造石棺,葬于南山,儿子肯定会打造木棺,葬于祖坟。谁知其子却不折不扣地按父亲的“遗愿”操办了丧事。结果,包公的石棺经年历月后,就慢慢地和南山山石结为一体,因石棺不腐不烂,其英灵就被困锁其中,故而就失去了转世投胎的机会。所以,从那以后,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里,像包公那样的青天大老爷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




谢邀,包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公,电视剧《包青天》想必都看过吧,“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包公是个“大法官”号称包龙图大学士,他一生断案无数,上可打君(打龙袍),下可管臣(铡了驸马陈世美)。尤其他有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分别对应的是铡君、臣、民三个阶层。   

(包公)

包公生前断案无数,为民伸冤,势必得罪了许多权贵和无赖之人,这些人在包公活着时候,没有能力报复,当包公死后,有可能做出对包公不利的事来。包公能想不到吗?   

有鉴于此,包公临死前,参照三国曹操死后布下“72疑冢”的办法,告诉儿孙,提前准备21口棺材,出殡的那一天,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说白了,就是包公布下迷惑阵,让盗贼或者仇人,找不到他的真墓所在。  

 还有种说法是说包公防备恶鬼报复,包公之前在断案的时候,都是"日审阳间,夜审阴间。"据说他是通灵的,能和鬼神打交道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断案如神的原因。   

他夜晚通常向阴间询问当事人的冤情,在与地府的"鬼"接触的过程中,有个地府的"官员"告知包拯,让他死后用二十一口棺材,分别从各门出发,埋到不同的地点,恶鬼就找不到包公真身,就不能祸害包公了。  



 (包公断案)

总之一句话,包公下葬用二十口棺材是"迷惑计,"目的就是"阳间防恶人,阴间防恶鬼"。   

答案回答完毕,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科学,曹操的“72疑冢”最后都找到了,何况包公的"21疑冢"?   

曹操布下72疑冢时,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作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这话用在包公疑冢上也没毛病。   

要想让后人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效仿元朝做法,元朝皇帝都是把尸体放在挖空木头里,然后用铁古绑紧,埋在地下,填好土,万马踏平,次年上面种上草,直到和四周景色一样为止。过了多年,自己都找不到了。这是最好的方法,直到现在,元朝皇帝陵墓都没有被发现。   

包公墓其实在1956年就发现了,曾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了起来。   

1973年,考古人员开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发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后人。



(包公墓)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在河南的巩县也有一处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后来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后,才知道河南巩县的包拯墓并不是真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杰出清官的代表。他出生于北宋时期,38岁入朝为官,从知县开始做起,在其后的26年间升职27次,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此外他在26年的为官生涯中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致力于为普通百姓谋福利、鸣不平,他就是被后世传颂千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



包拯设下疑冢

民间传闻,包拯去世后,其家人用了21口棺材,分别从7个城门抬出,每个城门送行的百姓都能看到3口棺材。其家人也散布了很多墓地的假消息,从此之后包拯的墓葬类似于曹操的72疑冢,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包拯设下疑冢的目的和曹操一样,都是为了防止墓葬被别人盗掘。但不同的是,曹操隐瞒墓葬的具体位置,是因为汉末时期,盗墓猖獗,就连曹操本人也曾经大肆盗掘前人墓葬。所以为了墓葬不被发掘,曹操选择薄葬,设下了疑冢。

反观包拯隐瞒墓葬的目的,实际上是因为其执法如山、为民谋福的行为,导致他得罪了太多的人。这些人之中既有江湖匪徒、宵小之辈,也有绿林黑帮、当朝权贵。因此为了死后能够得到安宁,包拯无奈出此下策。



公元1041年,包拯因为政绩颇丰调任端州知府。端州盛产端砚,是古代文房四宝中的砚台的珍品。这些珍品产量非常低,最初只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原因在于工人需要冒着岩洞塌方的危险开采石料,为此经常有工人牺牲。

然而每一任端州知府为了升官发财,根本不顾工人死活,经常强迫工人加班加点的生产砚台,多出来的砚台他们选择贿赂给朝中权贵,或者贪污私藏。而工人的工资却却被上层的官僚中饱私囊,导致了很多工人怨声载道。



包拯上任的时候,了解到了情况,下令只征收进贡给皇帝的砚台,其余不准多征收一方。而工人的工资也没有了拖欠,准时的发放到了每一个人手里。不过包拯此举既得罪了朝中的顶级权贵,也得罪了一些发放工人工资的官吏。

后来包拯入朝为官后,做了御史中丞,曾经在一年内向宋仁宗上书了187份弹劾奏章,弹劾人数达到了数十人。其中不乏宋仁宗张皇后的伯父这样的皇亲国戚,为此还曾经和宋仁宗当庭争辩,搞得皇帝很没有面子。



包拯墓葬位置

包拯死后,在靖康之耻后,其位于合肥的墓葬曾经被金兵破坏,墓中陪葬品被洗劫一空,索性遗骨保存完成。后来有人又把包拯的遗骨重新安葬,此后900多年的时间,包公墓一直未受到破坏。

到了近现代,包公墓有两种传闻,一种是位于合肥的包公墓,一种说法是位于河南巩县的包公墓。

1973年4月,合肥包公墓附近要建造一座钢厂,因此位于钢厂附近的墓葬必须要挪走。此时考古专家对包公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经900多年的包公墓被打开。



包公的尸骨出土后,其后世子孙准备将其运回包拯老家肥东安葬,结果因为特殊原因,包拯的尸骨无法安葬。最终包拯34世孙将包拯的尸骨存放在了箱子中存,放在了一个简陋的房屋。后来由于条件简陋,导致了包公遗骨出现了损坏。

1975年,其后人把包公遗骨安葬在了肥东的包拯老家。1987年,重建包拯墓时,包拯遗骨一部分存放在了博物馆,一部分被安放在了墓园的棺椁中。




提起包拯如今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个眉间弯月身材魁梧的黑脸大汉,他铁面无私,且不畏惧土豪劣绅,为老百姓惩奸人、断冤案,人们尊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28岁高中进士,本可以平步青云,但是非常孝顺的他选择在家陪伴、照顾父母,八年后包拯的父母过世,这时候他才选择在安徽做了一个知县,任职后还没过多久,就断了一个奇案,从此声名远扬,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包拯在中国民间几乎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不计其数,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清如水,明如镜,其实真实的包拯并没有如此的神奇,更没有这么牛的故事,但他公正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却是真的,据记者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向皇帝呈递了180多本奏折,内容全是痛骂以及弹劾那些贪官污吏的,那些贪官既怕他又恨他,恨他恨得牙痒痒的,偏偏又不能拿他怎么样,包拯无论在何地为官永远都是以民为先,除恶霸,减赋税一心帮助老百姓,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包拯的所作所为让当时的达官显贵很不爽,在这样的一个职场氛围中,肯定有一些人会恶语中伤他,但在他的有生之年老百姓都很维护他,不过在他去世之后就不一样了,人们历来就喜欢秋后算账,就会遭到仇人报复,包拯早就预料到了,他也就故意布下了迷局。

嘉祐七年,一生清廉的包拯离开了人世,当时宋仁宗为了表彰包拯的功绩,将其追封为礼部尚书,包拯在东京汴梁去世,去世后包拯被送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一共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七个城门出城,这21口棺材中只有一口棺材里面是真的包拯,为他送葬的人都感到惊讶,他们弄不清楚哪个棺材里面有包拯的遗体,与此同时,盗墓贼之间也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就是不去打扰包拯死后的安宁,这可以看出百姓是多么爱戴包拯啊。


即便是如此周全,包拯的仇家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包拯墓地,但是在金国灭掉北宋的时候,金军对包拯所有的墓地进行了破坏,其中也包括其夫人董氏的墓地,后来包拯的后人给其重新修缮了墓地。

1973年安徽合肥建钢铁厂,需要对范围之内的墓地进行迁移,就是因为这次建厂,意外发现了包拯的墓地,当时的考古专家发现这片区域里竟然有几十座墓地,就在其中的一个墓中发现了一块写有“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肃包公”的墓志铭,经过多次考证,终于发现这个就是包拯的真正墓地。







作为史上第一清官,断案如神的包拯是正义的化身,嫉恶如仇的性格使他十分公正严明。一般人死,就是一生的结束,而包拯去世,还要去地府继续任职,他的死,在民间就相当于换了个工作地点。

作为十大阎罗之一的包拯,其真身死后,据说家人共准备了二十一口棺材。分别同时由不同的门出发,葬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就连抬棺椁的人都不知道包青天的真身到底在哪里。

而且,在包拯下葬之前,他的家人就说,包拯的棺材都是被下过咒的,谁碰了就会受到惩罚。从此,包拯的墓一直被重点保护,但是,动荡时期不幸被整改,后来又重修,人们去祭拜的是包拯的正义精神。

正史中并没有包拯死后的详细描述,不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怕小人报复。包拯生前性情刚正不阿,没少得罪那些小人,有很多坏人都对其恨之入骨,这种无恶不作的人不得不防,所以,就有了后人的这种无奈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棺材   目的   砚台   遗骨   墓葬   合肥   包公   权贵   河南   公墓   石棺   墓地   皇帝   工人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