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我爸爸查出血糖高20多年,内分泌的疾病几乎很难自愈。但是一定要防住并发症,要预防就要去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看,听医生建议,最重要的是发现糖尿病后,一定要坚持吃药治疗。我爸爸就是血糖没控制好,而已不忌口,不注意饮食,才59岁,就中风了,现在引发了三高,庆幸捡回来一条命。所以劝诫糖友一定要迈开腿 ,管住嘴,最重要吃药或者打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如果是老人,能吃药控制就吃药,不建议打胰岛素,因为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候打胰岛素的量都看不清楚。

健康饮食




谢鹰x眼邀答!

问:糖尿病能治好吗?有哪些意见?

我的意见与您在悟空问答上的意见基本一致,从目前的医疗水平看,患上糖尿病基本“无可救药",不过是指救不了病。糖尿病是慢性病,在治愈上虽无可救药,康复原体不可能,但为你化瘀消炎还是可以的。既然患上病,就等遇上了生命的敌人,但也不要如临大敌,要镇定自若,在战略上重视,在战术上藐视。在战略上重视,就是病就是病,不要不当病,糖尿病又是暗箭性的,绝对不能没有提防心。在战术上重视,就是不要因病而导致过重的思想与心理负担,更不可破罐子破摔,要积极配合治疗,虽不能痊愈,但可以缓解。

一旦患上糖尿病后,可采取三种疗法去缓解病情,一是食疗,病从口入,患上糖尿病后对进食一定要谨慎,切不可暴食暴饮,也要少大吃大喝,饮食少而素,精而简最好。二是体疗,就是加强运动,强身健体,保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培养养良好的体质,体质增强了,病的侵害力就减弱了。三是药疗,糖尿病是种慢性病,患上了又不可能治愈,说明其顽劣性还是很强的,药物有着控制作用,不可忽视其效力。

不管怎样,患病后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心情好无戾气,心情好实际也是可以防病的。




糖尿病一经诊断,应给予合理的降糖方案,近期可减轻或消除糖尿病症状,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远期可减少或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失明、截肢、尿毒症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愈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降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多数患者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血糖达标稳定后,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糖尿病却未治愈。这是因为血糖升高仅为糖尿病的症状,并非糖尿病的病因,一种疾病是否能治愈,主要取决于能否根除其病因。糖尿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早期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此阶段血糖升高的原因为肝脏、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由于病程短,胰岛β细胞功能尚好,因此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近期无需药物降糖,但需长期坚持。部分患者血糖可长期达标,但部分患者血糖可逐渐升高,因此即使生活方式干预已将血糖降至正常,也不一定能治愈糖尿病,需定期监测血糖,观察病情变化。
  •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多数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胰岛β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生损伤或破坏,几乎不能逆转,且损伤可进行性加重,从而导致血糖逐渐升高。因此糖尿病一经诊断,几乎达不到治愈的预期。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降血糖;随着病情的发展,降糖难度会逐渐增大,需要多种药物联合降糖,从一种降糖药到两种降糖药,再到三种降糖药,以致最后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

虽然糖尿病不可治愈,但合理的降糖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达到16.7mmol/L会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达到33.3mmol/L会增加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空腹血糖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多低于10mmol/L,因此通过合理降糖且血糖控制达标后很少发生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重点预防的疾病,由于终末期慢性并发症可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合理的降糖治疗可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会升高1-5倍;大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脑萎缩等脑血管疾病;接近5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失明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5倍;接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所致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病程早期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综上,糖尿病一经诊断,几乎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不能治愈,但通过合理的降糖方案,可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可适当延长寿命;如果糖尿病未给予合理治疗,病情会呈进行性加重,血糖会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者不但人数上位居全球首位,而在成年人患病率方面,同样也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这个比例要超出世界平均水平(8.3%),也远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之所以会罹患糖尿病的问题,与长期的能量过剩摄入,身体消耗偏少,从而造成身体代谢负担,逐渐形成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细胞功能的逐渐受损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朋友问,糖尿病能不能被治愈呢?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风险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糖尿病能否被“治愈”呢?

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在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的影响下,在长期的久坐不运动的坏习惯影响,身体逐渐变得肥胖,肠道、肝脏,胰腺的激素分泌受到影响,身体对于血糖的代谢利用逐渐出现问题,才会使血糖逐步升高,甚至逐渐发展为糖尿病的问题。对于糖尿病能否治愈的问题,我们如果认为所谓治愈,就是身体的血糖代谢能够完全恢复正常,即使再次恢复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血糖仍然能保持正常,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而对于一部分糖尿病前期的朋友,甚至是新发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如果能够严格地做好饮食和运动调理控制,积极地恢复身体的血糖代谢能力,在长期健康生活方式调理下,做到不吃药也能使血糖水平保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甚至是长时间,甚至是几年内保持住血糖的正常达标,这种相对意义上的“治愈”,有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

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展成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前,都会经历糖尿病前期的过程,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还未超过7.0mmol/L,被称作“空腹血糖受损”;而如果餐后血糖超过7.8mmol/L,还未超过11.1mmol/L,则被称为“糖耐量异常”,不管这两种情况只有其中一种,还是两种情况都存在,都还算不上确诊的糖尿病问题,但也已经属于糖尿病前期的情况了。糖尿病干预控制的最佳阶段,就是从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开始积极的血糖控制,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代谢利用能力。

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积极对血糖升高的问题予以重视,在饮食上改掉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的习惯,注意控制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适量进食水果,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控制整体摄入量,每餐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吃得太饱太多,同时注意加强运动锻炼,做到有氧运动为主,每周坚持至少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锻炼150分钟以上,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朋友,更要严格地做好饮食和运动消耗的平衡,积极的控制肥胖,特别是脂肪肝等内脏脂肪变问题的控制,做好这些方面,很多时候,是可以做到血糖从超标,恢复到正常达标范围内的,但如果想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达标的范围内,就需要我们把少吃多运动的这种健康生活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同时也要要注意定期做好血糖的定期监测,而如果进一步出现血糖升高,生活调理无法控制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地选择降糖药物来加强血糖的积极控制。

有关糖尿病的大型临床研究——大庆糖尿病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就积极地进行血糖的生活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延缓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间,而即使多年后仍然发展为确诊糖尿病的问题,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以及新发糖尿病的朋友,不管身体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积极尽早地加强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重点。

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风险?

对于已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如果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调理,使血糖保持在达标水平,通常就不要考虑“治愈”的问题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才能想办法把血糖控制下来,在积极做好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内,也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定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很多朋友在早期糖尿病阶段,血糖虽然升高了,但却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于是就不控制血糖,或者不能够严格的控制血糖,等到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了,出现肢端麻木疼痛,视物模糊,蛋白尿等相关并发症已经出现的时候,才开始加强血糖的控制,就真的太晚了。

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一定要做到“尽早”,做好糖尿病早期的血糖严格控制,对于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全因死亡风险,都是被相关临床数据证明的。相关长期大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发现,延迟控制血糖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未来5年,10年和20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8%,18%和36%,心梗风险分别增加13%,22%和31%。如果能够在糖尿病确诊初期就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未来10到15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将降低18.8%,而如果确诊10到15年后才开始严格控制血糖,其全因死亡风险仅能够降低2.7%。

这样的一些临床数据说明,只有尽早地,严格地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全因死亡风险,也都有着明确的获益作用,那么血糖控制到多少才算达标呢?通常说来,对于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能够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最理想的,而最起码的控制水平,也应该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如果能够长期平稳使血糖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虽目前无法医治,主要目标是稳定血糖,预防并发症是关键。倘若因为得此疾病而能注意纠正自己原本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反倒能预防其他很多慢性疾病,也算是有些好处。

除了要遵医嘱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外,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论处于糖尿病治疗的哪一阶段,都应注意饮食。

日常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使血糖忽高忽低,如主食过于精细,每餐吃的太饱,蔬菜吃的很少等。具体糖尿病饮食可参考我的主页文章《糖尿病患者做到这八点,与健康人无区别》、《血糖高要多吃粗粮,哪一种粗粮更胜一筹呢?》、《糖尿病朋友喝酒时,稳定血糖应注意的八点》等等。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哦,我会定期更新适合糖友的食物和食用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糖尿病   胰岛   血红蛋白   范围内   胰岛素   生活方式   并发症   血糖   糖尿病患者   身体   水平   饮食   风险   发生   朋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