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最后导致大量苏军被俘?

这段历史不清楚。斯大林是苏联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二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最后导致大量苏军被俘?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上,从战后情况分析,斯大林这么做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如果斯大林听从布琼尼元帅的建议撤离基辅,这部分兵力并不一定能保住,甚至还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帮了大忙。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斯大林并没意识到南方集团军群会一口吞下80万大军。

就苏德战争来讲,关于苏军有没有做好防备和重点在哪个方向防备的问题,实际上在1940年首长机关战役演习结束后,斯大林已经有了思路。当时,把德军作假想敌的基辅军区司令员朱可夫担任的就是进攻一方,他把担任红方的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打败了,当时战役设想就是德军进攻重点是白俄罗斯,朱可夫为此还提了许多建议,其中就包括巴甫洛夫的防守有漏洞。但他的苦口婆心没有得到重视,不仅斯大林认为乌克兰方向是德军进攻重点,巴甫洛夫也认为朱可夫是高看了德军的实力,对他的建议不置可否。

斯大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一方面,他认为德军要想进攻苏联,必须打败英国占领英伦三岛后才能动手,否则凭德国现有实力是无法与苏联抗衡的。这也是战争打响前,他一再对各方发来的情报不予理睬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看,进攻乌克兰比进攻白俄罗斯更有吸引力,因为乌克兰有丰富的资源和粮食,德军进攻苏联是劳师远袭,占领乌克兰对德军更有利。

但斯大林完全忽略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和德军装甲快速打击的能力,他既没想到希特勒是攻心战略和军事进攻并举,更没想到德军会三头并进,不仅要占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还要占领乌克兰和高加索的粮仓和战略资源。在战术安排上,他也没有想到南方集团军群能一口吃下80万苏军,毕竟苏军在基辅地区部署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两个重兵集团。

其次,希特勒暂停进攻莫斯科,让斯大林放松了警惕,以为战场有了缓解的机会。

关于基辅包围战,苏军失去的机会有两次,一次是7月底朱可夫提出撤离基辅,重点拱卫莫斯科的建议遭到斯大林否决,此时,朱可夫已经发现德军的包围圈正在形成,只是斯大林没有从战略上充分认清这一事实,对南线苏军存在侥幸取胜的心理。另外一次是9月11日,南线总指挥布琼尼发现苏军有被围歼的危险,马上请求撤退遭到斯大林拒绝。

根据事后资料分析,当时斯大林并没有明确要求布琼尼不能撤退基辅,而是不能把南线整个送给德军,而是要以第聂伯河一线作坚强防御并相机对德军装甲坦克给予重点打击。而且从当时莫斯科掌握的情况看,斯大林起码存在这样几个幻想。

一是8月份希特勒暂停了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使斯大林松了一口气,苏军可以腾出精力放在南线阻击德军进攻上面;二是斯大林部署在南线的两个方面军是苏军最精锐的主力,在前期对德交战中,并没有出现整个方面军被围歼的先例,说明斯大林对德军的闪击战威力放松了警惕。第三个因素就是斯大林认为,撤退了南线苏军,就可让德军有兵力迅速回调,刚刚缓解的莫斯科形势就会重归紧张。

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对布琼尼提出撤退计划没有批准,关键还是苏军统帅部对前线情况掌握不准,根子还是出在德军战争打响前就破坏了苏军的空中优势和通信指挥系统,斯大林的指挥好多都是纸上谈兵和基于先前的兵力部署,并不了解苏军的战场反击根本无法阻挡德军的装甲坦克钳形攻势。

第三,基辅包围战有苏军将领阻击不力的原因,也有斯大林对战场形势判断不够坚决的失误。

之所以说基辅包围战苏军将领有阻击不力的责任,是因为经过西部特别军区的全线溃退,苏军已经尝到了德军闪击战的厉害,巴甫洛夫等4名大将被处置已经有前车之鉴,只有坚决阻击才是唯一出路。但在实际指挥过程中,苏军6个装备精良的集团军居然让数量不占优势的德军打得一触即溃,既有叶廖缅科没有阻击住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南下的责任,也有布琼尼元帅消极避战和指挥不当的原因,如果都像基尔波诺斯上将那样拼死抵抗,德军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合上包围圈,65万苏军也不会轻易当了俘虏。

另一方面,斯大林对南线战场的判断也有失误。基辅战役之后,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都下达了不准撤退的命令,这不仅是给前线指挥员下达了死守的决心,也是给前线将士下达的动员令。恰恰在基辅围歼战中,斯大林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给了前线指挥员缓一口气的机会,对于最高统帅部来讲,这种失误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应该说,斯大林在处置基辅战役问题上,主观上过分相信了南线苏军的实力,却对德军的装甲快速进攻缺乏应有的警觉,这种错误的判断带来的结果完全与战场的形势是相反的。但是,基辅战役失利以后,斯大林似乎对自己的错误决策有过自责和反省,他重新信任朱可夫并当面承认朱可夫7月29日提出撤退基辅的建议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他对基辅战役失利负有责任。

不过,苏军在基辅包围战的失败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起码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时间,还为如何在城市攻坚战中应对闪击战作出了借鉴。




战略论和战情解码等几位对基辅战役的精采而细致的解答,都说到了点子上。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设不从基辅撤回西南方面军,可能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乌克兰是苏联主要产粮区,顿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油田支撑着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

第二,斯大林对西南方面军并未丧失信心,他还在希望西南方面军牵制德军的进攻态势,让他有时间调整兵力部署,掌握对德作战的主动权,况且西南方面军的一些主要将领也有信心。

第三,斯大林对德军的战力估计不足,认为苏军有能力迟滞德军的进攻,并很快就会形成对德军的反攻。

第四,斯大林可能还寄希望于只要西南方面军迟滞德军进攻,苏军就有时间调集部队构筑莫斯科和圣.比得堡强大的战防御阵地,从而利用寒冬季节与德作战。

斯大林还可能考虑到别的因素,如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信心和援助,稳定民心等等。

但后来看,斯大林的决策弊大于利,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被歼,65万人被俘是一次重大的惨败,也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的声誉和民心,若不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成功,苏联很可能面临亡国。

而德军,虽然在基辅大获全胜,但失去了夺取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有利时机,并最终丧权辱国。

基辅之战,值得全世界军事专家反复研究。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丢掉基辅意味着苏联将丢失整个乌克兰,苏联将丢失主要的产粮区,而且顿涅茨地区的煤炭甚至于高加索的油田也将直面德军的入侵,这对于谋求长久抵抗德军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将极大削弱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而削弱苏联发展军事实力的能力,作为苏联最高的统治者,斯大林深知乌克兰对于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基辅的存亡极为重视,甚至达到了“盲目”的境地。

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一线时,从战略上便已经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形成了严重的侧翼威胁,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一潜在的威胁,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极有可能对苏军中央和南方结合部脆弱的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进而和南方集团军群协同歼灭南翼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拉直德军的战线。因此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在迅速加强中央方面军的同时,西南方面军应当立刻放弃基辅,将主力全部撤往第聂伯河东岸,缩短方面军暴露的侧翼。斯大林决不允许不战而放弃基辅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斯大林免去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将其派往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斯大林命令西南方面军必须坚守基辅,即便在德军的两个装甲集群已经突破了西南方面军的两翼即将形成包围的严重态势下,斯大林仍旧没有批准西南方面军的撤退请求,在斯大林看来,只要下达严厉的命令就可以让红军阻止住德军的推进,却完全忽视了客观的实际条件,那就是西南方面军严重缺乏坦克预备队,他们无法阻止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进攻,而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多余的预备队增援西南方面军,基辅已经不可能守住,继续坚守只能是白白牺牲一个方面军的兵力。

直到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第二天,斯大林同意放弃基辅的命令才姗姗来迟,德军已经加强了对合围圈的封闭,苏军没能突围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几乎全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5个苏军集团军被歼,德军宣布俘虏苏军66万人。苏军的官方资料显示西南方面军当时拥有67万人,成功突围的只有15万人,被俘人数在20万左右。估计德军的统计是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损失也算计了在内,不过无论如何,苏军在基辅确确实实遭遇了一场惨败,而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斯大林的顽固所造成的。




1941年7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凌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这时因其他战场苏军的溃退,基辅军区的地位已经形成了突出部,苏联当时最为兵强马壮的西南方面军,面临被包围的风险。

图1 南翼的突出部

这个在地图上如此突兀的突出部,斯大林不可能考虑不到基辅方面面临的风险,那么他

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呢?这得从斯大林的政治家的身份说起

政治上的意义和斯大林的承诺

图2 斯大林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大举进攻苏联的第二天,美国政府即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苏联政府对纳粹德国作战,罗斯福总统向国民呼吁,我们必须十分迅速的把充足的武器送给他们。而此时的苏军一溃千里,丧师失地,损失惨重,这更促使斯大林把寻求伙伴的目光投向了美国。7月30日,罗斯福总统亲自派遣亲信霍普金斯出使苏联,斯大林为获得美国政府的援助措施、甚至希望美国出兵,向霍普金斯表达了苏联人民抵抗法西斯的强大决心和力量,他承诺到,在1941年底,苏联与德国的战线会稳定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一线,所以基辅是斯大林承诺不能失去的三座城市之一,因此斯大林的命令基辅不能丢、组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也很好印证了自己的承诺。

基辅军区是西线最强大的作战力量,斯大林需要一个坚决抵抗不后退的正面典型

在西线苏联方面在乌克兰一带部署了重兵,几乎将整个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都投入抵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德国在南翼投入的兵力也并不是绝对主力,因此凭借苏联基辅军区的节节抵抗,德国在这个方向上进展也是最为缓慢,虽然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也打了个小规模的包围战,但是大批苏联红军仍然在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元帅的带领下固守基辅。

图3 西南方面军军官正在规划下一步的行动

所以兵强马壮的基辅军区仍是斯大林手中最信任的一支军队,也只有这支军队能在面对德军闪电战的进攻下能进行坚决的防御,此时整个苏军战线都在溃退,斯大林需要一个坚决抵抗的正面典型来给鼓舞整个苏军,同时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现苏军抵抗德军前略的坚强决心。

斯大林对自己的军事指挥“很自信”

朱可夫向斯大林陈述了基辅军区可能面临被合围的危机局面,并坚决要求基辅军区撤出基辅。由于当时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基辅军区可能会遭遇一场大灾难,西南方面军各部队还在不断反击,形成了对持局面,朱可夫的建议惹恼了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斯大林甚至解除了朱可夫的职务,派朱可夫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图4 德军完成合围

但是几天后形势急转直下,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突出部被德军突破了,此时形势非常的危及,朱可夫再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军可能要包围西南方面军然后再迂回到布良斯克对莫斯科进行攻击。此时的斯大林已经认可了朱可夫的判断,但是斯大林确一方面给西南方面军的布琼妮司令打电话命其坚守两周,援军将会到达,另一方面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和第四十集团军去收复突出部,但是斯大林根本没有计算到这两只新组建的部队能不能阻挡古德里安的装甲横流。

就这样斯斯大林对自己军事才能的秘制自信,断送了整个基辅军区70万苏联主力部队,自此斯大林再也不参与军事指挥,而是放手把军事指挥权还给了他的将军们。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斯大林认识到是自己的指挥失误断送了基辅军区。

综上所述,斯大林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展现苏联军民抵抗法西斯的决心以及对战局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斯大林做出了拒绝从基辅撤退的错误命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基辅   斯大林   巴甫洛夫   列宁格勒   希特勒   乌克兰   莫斯科   苏联   方面军   德国   德军   兵力   装甲   军区   战役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