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奸们都喜欢骑自行车?而日本军人却在地上跑?

1988年,一名侵华日军老兵,居然要中国归还他的自行车!

坐落于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里面有许多新四军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武器和战利品。其中有一辆缴获自日军的自行车,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捐赠的。


抗战时期的1943年,苏北某地。十多名新四军战士埋伏在庄稼地里,紧紧盯着通过田间的一条道路,准备伏击日军。

几名日军骑着自行车,进入了伏击圈。新四军战士们对日军发起了奇袭,转眼间,日军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有一个反应快的日军,一下就扔掉自行车钻到庄稼地高高的青纱帐里跑掉了(青纱帐,也就是玉米,高粱等作物生长起来,高高的秸秆非常容易隐蔽,故名青纱帐)。

而日军扔掉的这辆自行车,毫无疑问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后来上级把这辆自行车分配给女战士李春华使用,在战争年代,这辆车伴随着李春华,送情报,运伤员,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后来,这辆车就成为了珍贵的革命文物,进入了纪念馆陈列摆放。

1988年的一天,纪念馆内来了一名日本友人。他在馆内东看西看,后来看到这辆自行车,非常感兴趣。他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发现自行车上有一串“120424”的钢印数字。于是他又在随身的包里翻出一个旧笔记本查看了一下记载,然后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当年的自行车!

原来此人名叫佐田雅人,是一名侵华日军老兵,隶属于日军第十二旅团,在苏北搞侵略。当年从新四军的伏击中非常狡猾,迅速跑掉的那个士兵,就是他。据他说,他们是日军中搞情报的,和他一起的情报队同僚,一共有8辆自行车。


如今45年过去,当他重新看到自己的老自行车,颇有些睹物念旧的情怀。于是他竟然当场就向工作人员提了一个要求,这是我当年的老自行车,我是它的主人。如今我来了,你们应该把自行车发还给我!

这个要求太无理了,理所当然遭到了驳斥和拒绝。废话,当年日军可是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我们能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把你们这些士兵放归故土,就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至于侵华日军的一切武器,装备,工矿企业,在华资产,都是要被没收的,用来赔偿我们的战争损失。

更何况,这个还是在战争时期缴获的自行车。要让我说,你丫的是不是嫌命长,脑袋被门夹了不灵光了,要啥自行车啊?要不,自行车给你,我们派几个士兵真刀真枪再打你个伏击再缴一次,这次看你还能不能有命跑掉?


我查了很多资料,日军在二战时期,使用自行车的情况很多,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以自行车普遍装备步兵部队,组成突击力量。

在日军侵略东南亚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后勤不济,许多坦克缺油趴窝了。而且在热带地区作战,当地路况不佳,汽车坦克动不动就陷入泥泞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出了个奇招,使用了自行车部队。他让先头步兵们人手一辆自行车,根据统计,当时日军士兵有12000多辆自行车。他们骑着自行车,沿着公路和小路不断骑行进攻。遇到阻碍就停下来打仗攻击,没有阻碍就一直往前骑,占领城市和其他战略要点。


这种进攻方式收到了奇效,英军十几万人一溃千里,被日军的自行车大军一直追着屁股打,日军的攻势一直打到新加坡。

二,以自行车用于日军情报部门,主要搜集传递情报。

比如开头那个故事,日本兵佐田雅人属于日军军队编制,但是装备自行车,主要是用来传递情报,作用类似于通信兵。

以当时日军的装备水平,电台估计也就是装备到联队,联队下面的各个战斗单位要下达命令传递情报,要么用骑马的通信兵,要么就用骑自行车的通信兵。


三,以自行车用于扫荡清剿。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汉奸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日本兵在后面路上跑的情形。

汉奸骑着自行车在前面主要是带路,然后后面是日军,有时候后面还有伪军。带路的这些汉奸,主要是情报人员,日常工作就是探听消息,下乡的时候给日军带路,起向导的作用。


其自行车,有少量的日军给的,大部分是向城内商户强行征发而来。至于这些自行车事后还不还,估计多数是肉包子打狗。

日军士兵在后面跑,那是因为进入我根据地,步兵那是随时要准备作战的。

当然,这种情况只有短途行军作战才会出现。长距离机动的话,日军往往采用铁路,汽车来运兵。


自行车行驶起来声音很小,用于长距离单人骑行百里也不是难事,所以在抗战时期我军缴获的自行车,很大一部分是给侦查员使用。

比如电影《小兵张嘎》中的侦查员罗金保,电影《烈火金刚》中的侦查员肖飞,都有这样的自行车戏份。尤其以肖飞飞车大战汉奸为精彩。


为了找到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图片,小编我费了半天功夫,终于在各种历史资料中找到了几张关于自行车的照片,大家可以看看。





可见,当时我军不论是正规部队,还是武工队,都有自行车的装备使用记录。

在华北军区后勤史中,我也翻到了这样的记录,抗美援朝中,华北军区后勤部支援志愿军的物资清单中,有1740辆自行车的记录。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本文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以及公开资料。侵删。




1941年4月间,当冈村宁次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时,该方面军实有兵力245000余人, 马匹52000头和汽车8000辆,简单算算就知道,华北日军平均每30人就拥有一辆卡车。如果再把骑兵的数量和非作战人员的因素考虑进去,则平均15到20个人就拥有一辆卡车,因此必须承认,华北大平原上日本鬼子的摩托化能力,在那个年代,至少跟我们对比还算比较强的。




所以不要被那些抗日影视剧带沟里去,实际上华北日军在野战机动时,多是以火车和汽车为主要运兵工具的,这也是日伪军必须控制交通线的缘由,他们调兵遣将、运输作战物资和掠夺华北资源,都是离不开公路和铁路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军队作战中经常吃亏的地方,因为日军的机动性远远超过我们。


因此日军在华北的作战模式,大抵是首先使用火车和汽车实施长距离机动,在接近目标或者进入山区时,再以徒步行军和作战。如今的抗战影视剧之所以是“鬼子嗖嗖跑”,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当年的汽车道具不好弄,有的直接上了“解放牌”,总归是不伦不类的,包括日本军官乘坐的95式小型乘用车,也只是在近期才有展现。


(毛驴大队长)


于是这就涉及到日伪联合行动时,如何保持同步行军的问题,比如县城里的一个日军中队下乡去“扫荡”,几辆卡车以外加几匹马就可以出发了,但是伪军和汉奸(侦缉队、特务队什么的)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没有汽车没有马匹,怎么跟上“煌军”的速度呢?那就是三条道:一是撒丫子跟着跑,二是赶着马车,三是弄点脚踏车。


先说头一项,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电视剧《生死十日》,“段鹏”饰演的日军队长,在率领日伪追击八路军小分队时,特别命令手下的鬼子们:一定不能让中国人跑在前面。言外之意,要体现出鬼子的单兵素质和训练水平来,不能让伪军给比下去。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由于供给条件和营养结构的问题,抗战时期的日本兵,平均身体素质确实普遍好于中国人。


《生死十日》最重要的情报,是日军调动八辆卡车运兵一个大队偷袭,至今没想明白,装得下几百号鬼子兵吗?




伪军不成,更别提大多并非军人出身的汉奸们了,他们基本都是当地的地痞流氓恶霸等等,抽大烟逛窑子,身体条件其实更差,如果让他们徒步行军跟上日军的队伍,没到目的地全得累趴下。如此必将拖累整个日伪军的行军队伍,那么在华北平原上(注意这个特指)日本人就得考虑,让这帮汉奸跟着汽车跑、跟着日军队列跑,都不利于整队快速行进。


第二项则被抗日影视剧给忽略了,在很多八路军、游击队老战士的抗战回忆录中,都提到过伪军、汉奸是坐着“大车”下乡的,所谓大车就是“马车”,华北和东北农村最常见的运输工具,至今在偏僻的农村其实还有呢。“马车”的优势在于,第一数量较多容易征集,而且使用的也不是军马;第二,既可以让伪军和汉奸乘坐,“扫荡”完了还可以拉上抢来的东西。


(大车)


“大车”的缺点是也要依赖道路,至少得是公路或者土路,在村镇和城市里面穿街过巷,总归是不够灵活的。所以穿有条件的汉奸队伍,确实要选择第三项,那就是搜罗和装备一些自行车,这帮家伙还经常执行侦察、偷袭、追捕等特殊任务,光靠两条腿或者赶着马车肯定是不方便的。


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敌后武工队》里面铁杆汉奸刘魁胜的“夜袭队”,这帮混蛋的标配,就是一人一辆自行车、一把驳壳枪,然后经常在夜里突袭和偷袭抗日堡垒村。汉奸们选用自行车,除可以弥补身体素质的不足外,还有两个优势:一是行动迅速,可以快进快出免得被抗日武装包围,二是动静比较小减少了暴露的可能。


自行车作为一个舶来品,有据可查的是,早在1868年的晚清时代就已经进入中国了,当时还属于稀罕物,老百姓肯定买不起,清末曾经首批购置100台是给邮差专用。随着成本的下降,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数量也越来越多,到1948年北平的自行车总量已经达到176970台,倒推一下,抗战时期的数量也不会太少。


尤其是30年代后期,日本人先后在沈阳、上海和天津都建了自行车厂,使自行车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了,当然日本人也就有条件给汉奸们装备一些。我们小时候俗称的“洋车子”,多半指的就是这些“东洋货”,因为日本人生产的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保有数量最大,说什么日本人的小短腿骑不了“二八大杠”,肯定是有点过分了。


其实日本兵在城市里面,骑自行车外出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玩意儿一不用草料二不用汽油,对于缺乏资源的小日本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出行工具,无非是影视剧很少展现罢了。但是要注意,自行车并非日军的制式装备,比如在马来半岛、在缅甸等地组建的“银轮部队”,那都是属于临时征用和组建起来的,战役结束就弃用了。


既然并非制式的军用装备,自行车在当时就成为“半军半民”用品,那么身份和地位比较尴尬的“二鬼子”就成为自行车的主要使用者,这倒是历史事实。《烈火金刚》里面的八路军侦察员肖飞,有个著名的故事“肖飞买药”,便是骑着缴获来的自行车,孤身入城,因为这个打扮和形象,几乎就是汉奸便衣的标准“行头”。


为什么自行车不是鬼子的制式装备呢?因为中国太大了,且地形和道路非常复杂,靠人力来蹬的自行车,既不能完成长途行军,也不适用山地河川,鬼子既然有卡车、摩托车、装甲车和军马,没可能再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偶而或者临时用用还说得过去。看过一部电影,应该是丹麦抗德的片子,其军队确实装备了自行车,可是丹麦全国才有多大?


既然汉奸们装备了不少自行车,有了行动上的速度优势,那么我八路军的敌后武工队以及游击队,当然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掉汉奸伪军之后,也把缴获的自行车利用起来,于是短枪自行车成为了华北平原的一道战争风景线。缴获的多了,根据地甚至大后方的延安,也有了一些自行车。


(敌后武工队)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好的单兵交通工具,还得是战马(不能称为军马,军马还有专门的驮马),但是日军的“东洋马”成本可是不低,数量也不那么宽裕,军官和骑兵勉强能够满足需要,哪里轮得上二鬼子们?况且练习骑马可比学骑自行车难多了,所以汉奸脚蹬两个轮,也是无奈的选择。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翻译官和汉奸骑马的情况,书中也有记载。


记得小时候学自行车,好像也就一二天就会了,当然也摔了七八下,但是不怎么疼。





汉奸当时的三大标配:自行车、王八盒子、黑色礼帽。

没有这些,汉奸们出门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打招呼。在他们看来,不比普通老百姓多些装备,多些收入,还当什么汉奸。

而我们看到了日本军人在地上跑,是因为只看到了电视电影,了解了片面,不知道实际。

一、抗日战争中,汉奸为何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1、自行车的历史

自行车发明于1791年,刚开始就是木质的。随着发展,渐渐变成了钢架构和橡胶轮胎。

中国最早在1868年就有了欧洲运过来的自行车了。

到了二十世纪初,大上海就有专门的自行车销售公司了。当然,中国当时的制造能力还是基本没有。

到抗战时期,自行车在中国大地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可是,要想家家都有自行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时,自行车的人均持有比例,是远低于如今的汽车人均持有比例的。

所以,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情,更是一件可以提高效率的事情。

2、汉奸为什么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不是所有的汉奸都对自行车情有独钟的,高级汉奸,是有小轿车的。基层伪军,也是没有自行车的,只有汉奸纠察队、侦缉队的人员,有大量骑自行车的。

这些汉奸,就是日本人的马前卒,是日本人的炮灰冲锋队。

因此,日本人愿意给这些汉奸提供自行车,让其提高效率。

当然,这些自行车大多还是抢的中国人的。

汉奸有了自行车,自然效率高了一筹。

同时,遇到困难的时候,逃命也就逃得更快一些。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对汉奸们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骄傲的。毕竟,小汽车是没有那个能力拥有的,拥有自行车,也算是比普通大众高了一级。

戴个礼帽,拿个王八盒子,骑个自行车,让这些汉奸真还有那么一点小骄傲。

只是,拒绝不了诱惑,就避免不了灾难,汉奸贪图物质,爱慕虚荣,最后一个个有了悲催的下场。

二、日本军人为何少有人骑自行车?


日军也不是不骑,只是骑的比较少而已。

日本军队没有大范围骑自行车,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骑自行车虽然效率不低,但限制也不少,骑车开枪不方便,遇到伏击,很容易出问题。

因此,可以发现,日军当中,配的马匹都远远多于自行车。

二是,自行车对于日军来说,基本上是过时的玩意,人家有卡车,有摩托车。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人可能会说了,为什么看电视老是看见日军在走路?


这里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了。

第一,打仗的地方很难是平坦的地方,用兵车把日军拉到就近地点之后,日军徒步进攻,毕竟,汽车不能上山下河。

第二,抗日剧中,更多放大了日军徒步行军或战争的状况,如此,就让人感觉日军混得还不如汉奸,连自行车都没有。

其实,日军当中的卡车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一个辎重联队,人数在3000--5000人,卡车就有150辆左右,还有不少的马车等。

所以说,不是日军不用自行车,是人家有了更多的替代方案。


回到问题开头,为什么日军在跑,汉奸在骑着自行车?

一是为了让汉奸提高效率,日军专门给予配置的;

二是日军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有自行车,但相对而言,卡车、摩托车、马车,甚至还有大量的马匹,这些完全代替了功能单一的自行车。

作为当时的工业化大国,日本其实是不缺自行车的,甚至,曾经的本田都生产过自行车呢,只是在战场上,日本的装备选项太多,自行车相对靠后!而汉奸,则没太多选择。


【关注我,我是@蓝风破晓,带你一起畅游历史。】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汉奸们都是骑着自行车,而日本鬼子却是在地上跑呢?这个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奸们大多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他们徒步行军的能力是不行的,所以每次给鬼子带路时是允许他们骑车子走在前面,并且他们骑车子的速度也不是很快,能让鬼子跟的上就行。

二是自行车不够多。当然,日本鬼子属于机械化部队,他们配备的是坦克、装甲车、摩托车等等,这些装备有利于他们作战。而自行车对大部队来说是不适应的。这是因为,日本鬼子都是抗着枪的,并且都上着刺刀,骑车子行军很不方便。

再就是万一遇到埋伏打起来,自行车一倒一大片,有的人摔倒后还会受伤,自行车也会损坏,这样是很不利于军事行动的!所以他们在中国侵略期间 ,部队没有专门配备自行车,军人很少骑自车执行任务。

而汉奸就不同了,他们往往都是少数人行动,除了给鬼子带路参与战斗外,还时常下去替鬼子办事,捉鸡、逮狗、抢粮食等胡作非为啥的,骑车子当然是既方便又威风的了!

其实,日本鬼子的行军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是根据具体军情而变化的。比如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或者是情况比较紧急的时候,他们就会动用汽车去运送兵力的!

至于汉奸们,在平时为鬼子做事时多是骑车子。但他们在执行特别任务的时候,比如偷偷出去侦察情况、搜集情报等活动时,都是打扮成老百姓或者是我们武工队员的模样,这个时候他们就不能骑自行车了。

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




恰恰相反,鬼子才是最喜欢骑自行车的,他们甚至有专门的“银轮部队”(銀輪部隊),以骑自行车的方式进行快速机动。

鬼子地上跑,汉奸骑自行车,这属于一些电视剧和电影带来的刻板印象。当然,也与抗战时独特的社会生态有关。

其实民国时中国特别落后,几乎没有什么靠谱的自行车,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稀罕货。

自行车是法国人西夫拉克1790年发明的,到1818年德国人德莱斯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加上了龙头。1840年,英国铁匠麦克米伦又继续改进,增加了脚蹬。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给脚蹬安装了活动轴,修改了鞍座。1874年,英国人罗松给自行车安装了链条……

直到1886年,英国工程师斯塔利一脚踹飞了以前的大部分方案,划时代地重新定义了自行车,才有了今天这种车架、叉子、刹车的自行车。而且他将自行车生产纳入了工程计划中,这才让自行车从少部分贵族的奢侈玩具,变成了平民的生产工具。

两年后的1888年,爱尔兰一个兽医邓洛普突发奇想,拿自家浇花的胶皮水管当轮胎,一下子改变了自行车“震骨器”的名声,也开创了后来摩托、汽车的轮胎科技树。

中国人引进自行车的历史不算晚,老外一玩上自行车,中国人就发现了这种好东西。

法国的米肖父子给自行车安活动脚踏并送上世博会的时候,自行车就已经引起了热潮,也在1868年让一个张德彝的出国旗人看到了。

张德彝回国后写了本书,叫《欧美环游记》,其中就介绍了在英法看到的自行车,他称其为“威娄希兆达”,然后创造了中文“自行车”这个词儿。

不过,就在老张还在公费出国的时候,光绪皇帝已经玩上了洋人进贡的自行车,但玩了没几下,就让慈禧老娘们给喷了,说:“一国之主岂能以转轮为乐,成何体统?”

此后中国民间算是有了点自行车的影子了,但宫中一直到溥仪时代才又出现了皇上骑自行车的景象。据说溥仪一个人就收藏了20多辆车,还把乾隆造诗的绛雪轩做了车库。

时间到了民国,自行车就更多了,许多大户人家或见过世面的,都会从洋行弄辆自行车玩耍。那会儿自行车是时髦的标志,是妥妥的奢侈品,富少们在胡同里摆开阵子赛车的场景,堪比今日迈巴赫大战兰博基尼。

甚至那年头还出现了“鬼火少年”,富少们把车轮子上安个“磨电灯”,靠车轮转动发电,闪得亮白。

渐渐地,自行车越来越多,在民国的黄金时间里,逐渐成为大城市百姓的常用交通工具,甚至还进了当年的交通管理法,具体的法规与今天管电动车差不多。

当时还出现了国产的自行车厂,总算让中国人能与外国的钩字、钻石、三枪、双金人、凤头、蓝牌、G字、飞燕、飞利浦竞争了。

然而民国的工业比清朝都不如,国产自行车只能买国外的材料,生产一些车架、辐条、座子和踏板之类的东西。一旦涉及到比较精密的链条、齿轮、轮胎、刹车等,就只能靠进口零件了,因此有的国产车连镫子、链子都没有,纯粹就是个粗陋的滑行车。

上海一带,还诞生了山寨外国车的车行,后来的“永久”牌,当年就是靠山寨飞利浦起家的。

国产自行车还不经骑,比国外的车重、沉、蹬着累,容易变形和散架,骑着哐哐响就像在压铁轨,被人称为“礼拜车”,意思是骑一个星期就完蛋。

直到建国以后,在新风气的带动下,人们改革和钻研了技术,这才扔掉了抗战后的老“中字”,锻造出究极经典的飞鸽二八,不过这是后话了。

当然,抗战时期就甭指望了,即便是国产自行车,也不是人人都骑得起。按照作家流沙河的书中回忆,抗战前一辆自行车在成都的售价是150大洋,顶个壮劳力干三年。

但那会儿确实也有不少老百姓买自行车,尤其在北平、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自行车并不罕见,相反还很多。品牌车买不起,人们像今天攒电脑一样攒配件,有时候七零八凑的副厂件和拆车件,都能组一台新车了。什么木棍、铁条、水管,都能凑成车身零件。

甚至有些乡下人也会买自行车,他们不止拿去骑,而是看上了自行车的踏板传动,拿去当抽水机和织布机用。尤其是后者,只要把传动挂在织布机的轴上,那就是妥妥的脚踏动力织布机。

据说这种人力织布机的土布兼有手工作坊的低成本和机织布的细腻,相当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式的织户都选择了这种新型的生产方法,生产的布又便宜量又足,还能干农活加送货。比扁担不舒服多了?

在华北地区,平原地形加上生产需要,让自行车很快就发展了起来。当然,农村的也都是“攒车”,很多车架都是木架或者水管架,缺镫子少链子的现象不少。部分地区的农民甚至见都没见过。

随着日本的逐渐崛起,他们也开始通过买办往中国倾销商品,自行车也是其中一种颇受欢迎的商品。日本的自行车有僧帽、富士、菊花、铁锚等品牌,比英国德国的自行车差,但胜在便宜不少,载重能力非常不错,又矮又宽,适合亚洲人体型和烂路。

当时的自行车有多少呢?没人想的那么少,但肯定也不算多。一个北平城,按《北京志》的说法,1948年,全市有自行车176970辆。而1947年北平人口为167.2433万人,比例相当高了。

而且,过去自行车还得纳税,北平按年收,一年1块大洋。被日本人控制的青岛更黑,一年4块。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以后,奉行“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东洋货也再次大行其道,挤走了那些欧洲进口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行车的保有量,尽管不少骑车的是日本人或者日本人的企业人员。

活动于华北平原的一些汉奸,为了彰显自身的“洋气”,跨上一台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东西甚至不是谁买都能卖,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身份地位。

而且不少汉奸从事侦缉、维持工作,需要到处跑来跑去,也确实需要个交通工具。毕竟那年头不像现在,汽车没几辆,汽油更是找不着。

想骑马?不好意思,民间马珍贵的要命,连日本鬼子都会时不时征用中国民间的骡马。汉奸是肯定没这本事消费马匹的,也就消费个小毛驴。

所以,要想省点力,确实自行车是当时最合适的交通工具。以汉奸敛财的本事,买一辆像模像样的日本自行车还是不成问题的。

就连日军自己也装备了大量的自行车,毕竟这东西是个很实用的交通工具,省不省力不谈,加大部队的负重能力,提高行军速度是没问题的。

当年很多部队都建立过自行车部队或大量征用自行车行军,欧洲军队、日军、国军都不例外,自行车好用是共识,它们皮实耐操,不吃不喝不烧油不用电,仅需要简单的维护保养,实在是方便至极。

所以说,“日本军人往地上跑”是不对的,他们并不拒绝使用自行车。

只不过,与汉奸那种零散的辅助人员不同,日军毕竟是成建制的正规军,自“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后,日军全面提升了机械化水平,军队已经形成了摩托化。在卡车、摩托车都有装备的情况下,鬼子有啥理由要使用自行车呢?

即便有使用自行车的需求,受限于总体自行车数量的稀少,军队也不可能跑去集体装备这些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东西,更不可能为了骑自行车而打乱行军队形。

像东南亚地区,因为在一些较富足的殖民地缴获了大量自行车,日军就干脆利用自行车来行军了,当年日军部队骑着自行车来往调兵的画面实在不乏见,他们甚至还有“骑自行车的电击战”(自転車で電撃戦)的说法。

实际上,大部分真正的汉奸也没有电影上表现的那么特殊,电影把汉奸给脸谱化了,让他们变成了头顶日本帽,身套香云纱褂子,獐头鼠目的丑角。

真正历史中的农村汉奸,与当地的小地主甚至农民没什么两样。特别是那些穷乡僻壤的,哪有什么自行车给他们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汉奸   日本   抗战时期   北平   华北   伪军   作战   日本人   日军   卡车   鬼子   中国   军人   部队   自行车   地上   装备   喜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