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最心酸的养老真实故事是什么?

81岁老人,与再婚妻子风雨同舟33年,并帮着再婚妻子养大4个孩子,谁知道,晚年的他们双双患病,而继子女们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

81岁的冯大爷心脏病发作,出院后刚走到家门口,却发现自己一年前托付给四个继子女照顾的瘫痪老伴张大娘,被扔在自家门口,她身上裹着单薄的被单,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整个人被冻得浑身发抖,看到冯大爷回来,张大娘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冯大爷更是心疼地扑到她床边,放声大哭:“我的清妹子啊,你怎么过成这样了啊。”

两个老人哭成一团,张大娘告诉他,自己是被大女婿丢在这里的,已经躺了很久很久,现在又饿又冻,可是又无法动弹,说着说着,两行泪珠滑落脸庞,看着十分可怜。

冯大爷想把张大娘扶进屋里,可是他力气不够,两人却差点摔倒在地,到底已是81岁的高龄,又疾病缠身,冯大爷确实已经有心无力了,在邻居的帮助下,他才顺利把张大娘抱进了屋里。



见到老两口的惨状,邻居们十分气愤,纷纷谴责起了张大娘的四个子女来。

原来,在33年前,冯大爷仅仅结婚三年的妻子去世,去世前也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那时他才四十多岁,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同病相怜的张大娘,张大娘拖着四个孩子,生活得十分艰难,张大爷喜欢张大娘,于是,一并接纳了她的四个孩子,并帮着她一起抚养。

张大娘觉得对不住冯大爷,主动提出和他再生一个孩子,可是冯大爷觉得,养四个孩子已经十分吃力了,再说张大娘年纪也不小了,他不想她再遭罪,他对她说:“没事,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放心,我会对他们视同已出的。”

冯大爷在一所中学的食堂工作,每个月赚的工资都交给了张大娘管理,对她十分疼爱,一下班就抢着干活,连张大娘的贴身衣物都是他洗的。

待张大娘唯一的儿子长大后,冯大爷又倾尽所有给他建房娶妻,完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

张大娘的小女儿从小身体就不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多照顾她,冯大爷在食堂退休后,主动让她过来接班,顶替他的工作。

老两口平时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花,这三十多年来,也攒下了8万元,他们不愿意麻烦子女们,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完全可以照顾自己,那些钱,他们打算用来养老。

两年前,冯大爷感觉到身体不适,去医院就医后发现,因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他得了心脏病以及其它老年病,需要常年吃药稳定病情,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



张大娘见状,安慰冯大爷的同时,还尽心尽力地照顾在他的身边,让他倍感安慰,他们夫妻俩结婚33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感情非常好。

可是,漏屋偏逢连夜雨,一年后,厄运再次降临。

张大娘在不小心摔了一跤后,偏瘫在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24小时都需要人照看。

冯大爷拖着病体,咬紧牙关照顾了三个月,实在是吃不消了,只好找到继子女们,让他们商量,如何解决老母亲的养老问题。

可是继子女们却个个声称无能为力,家里有孙子要照顾,又要赚钱,没有能力照顾母亲,各种理由拒绝了他们,眼看多次沟通无果,冯大爷和张大娘万念俱灰,他们两个根本无法互相照顾,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四个孩子,如今他们却对自己不管不顾,在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之后,他们相约一起喝农药。

好在被邻居及时发现,并不停地开导劝说他们,才让他们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无奈之下,冯大爷只好让自己的弟弟出面,将他们约到了一起,让他们给出解决方案。

大女儿和二女儿说,她们家里还有孙子要带,而且公公婆婆年纪也大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再照顾母亲,家里条件也不宽裕,她们认为,当初老两口给儿子盖了房子,就应该去儿子家养老,她们表示无能为力。

小女儿本身就有心脏病,她虽然顶了冯大爷的职位,可是现在年纪大了,病越来越重,复发的次数越来越多,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在家里养病,随时有生命危险,更是无法外出赚钱,但她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提出由哥哥姐姐们照顾,她每个月支付400块钱的赡养费。



而儿子则说,母亲已经出嫁几十年,现在就是冯家的人,不能说年轻的时候去冯家做贡献,老了却要他来照顾,这不合适,他不接受。

他们互相推托,觉得母亲是个烫手山芋,各种借口拒绝收留母亲,其实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一个“钱”字。

冯大爷听出了他们的弦外之音,他只好承诺,将会拿出4万元作为以后张大娘的丧葬费,另外再每个月将他900元的退休工资拿出来,作为张大娘在儿女们家里吃住的生活费。

看在钱的份上,他们总算协商一致,同意轮流照顾老母亲,每家伺候三个月。

张大娘也暂时得到了安置,中间冯大爷去探望,发现子女们照顾得非常好,冯大爷以为,张大娘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她终于有了盼头,他也可以放心了。

谁知,过了一年,每家轮了一圈后,意外却发生了。

张大娘在二女儿家住了半年后,大女儿迟迟没有过来交接,二女儿只好把张大娘送到了大女儿家里,三天后,大女婿一声招呼都没打,直接把张大娘扔在了冯大爷的房门前,头也不回地走了。

冯大爷从医院回来,看到了可怜的老伴,悲伤到了极点,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冯大爷无力承受这种压力,他心里十分气愤,明明说好轮流照顾的,这才一年,就直接把人丢在家门,这也太过分了。

他找到大女儿家,想问个清楚,却扑了个空,别人告诉他,大女儿被儿媳妇叫到城里去带孙子去了。

冯大爷无奈地又找到二女儿,二女儿却说:“你找我干什么呢,本来说好一人照顾三个月,我都伺候了半年了,仁至义尽了,你怪不得我了。”



他又找到小女儿,可是当他看到小女儿骨瘦如柴,走两步路就喘着粗气的时候,他忍不住失声痛哭,小女儿是他一手带大的,她的身体不好,他一直都知道,也明白一个月拿400元出来给张大娘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的孝心他是知道的,他不能再拖累她,两父女抱头痛哭。

之后,冯大爷决定求助妇联,让他们帮忙将几个继子女聚到一起,把事情彻底解决。

面对妇联工作人员的劝说,和周围邻居的谴责,张大娘的大女婿理直气壮说:“我是没有办法的,我老婆得了肩周炎,儿媳妇又闹着要她去带孙子,我能怎么办,我只能把她送回她老公那里去啊。”

张大娘的儿子对大家说,自己家里还有个患有老年痴呆的岳母和小孙子要带,如今又多了一个瘫痪的老娘,如果全靠他老婆照顾,那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做到,他并不是不想照顾母亲,只是人的精力有限,他也是实在没办法了。

他说:“要我照顾母亲,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继父得一起搬过来,我们没空的时候,他可以搭把手照顾一下两个老人,我妻子也能喘口气。”

可是冯大爷拒绝了,他说:“我自己本身一身的病,去了也帮不上忙,更别提照顾他们了,有可能还会给你们添堵,你们把母亲接回去就行。”

见冯大爷拒绝,张大娘的儿媳妇气愤地说:“你过来我又不用你做什么,你就是搭把手照顾一下都不可以吗?就平时我不在家,你就给她护理一下就行,我还有自己的母亲和孙儿要照顾,我哪有那么多的精力,你以为我身体很好吗,我身上天天都带着药,我也四五十岁了。”

他们表示,如果冯大爷不跟着一起住过来,他们是不可能接母亲回去的,邻居们纷纷指责他们不孝顺,无论如何,这都不是拒绝赡养老人的借口。

张大娘的儿子儿媳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在旁边嘀咕了一会儿,突然说:“算了,老母亲我来养,也不麻烦姐姐妹妹她们了,我一个人负责照顾,但是,前提是他们两个先把婚离了,再把三十多年的账给清一清,我妈妈给继父当了三十多年的保姆,保姆费必须给我结清,本来她都出嫁了,出嫁从夫,就不应该找我养老,现在却赖上了我,那就把保姆工资给我,我来给她养老。”



这让邻居们再也忍不住了,这三十多年来,冯大爷对他们几个继子女毫无保留,把一切的精力、金钱和爱都给了他们,对他们视如已出,他们却说出了这种没有良心的话,冯大爷要求的不多,只是让他们赡养自己的母亲,并没有要求他们养自己,现在他们却这种态度,着实让人心寒,邻居们围住了这个不孝子,让他给个说法。

看到犯了众怒,张大娘的儿子有些心虚,他改口说:“这样吧,只要继父再给我拿4万块钱出来,我就把母亲接走,他们两个就不要再联系了,以后母亲所有的一切都由我负责,我也不会再找他了。”

冯大爷全部身家也就8万块钱,一年前已经给了他们4万,剩下的4万他原本是想存下来给自己准备后事的,每个月的退休工资也都给了他们,现在他们居然又想要把自己仅有的4万块钱拿走,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拿走了这4万块钱,冯大爷根本无法生活,他还要看病,他将来应该怎么办?

冯大爷犹豫了一小会儿,他想起了躺在家里的可怜老伴,为了让她老有所依,他最终同意了将自己仅有的4万元交给继子。

冯大爷伤感地回到家,看着病榻上的张大娘,一阵心酸,他想用自己的一生去保护她,可是人老了,现实问题接踵而来,他有心却无力,现在,他只想让老伴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可以有口热饭吃,有人给她看病养老送终。

他温柔地告诉张大娘,继子要求他们离婚才肯接纳她,问她有没有意见,没想到张大娘一口就答应了,她含着热泪说:“我同意,我去了儿子家,你还能多活两年,我不想拖累你。”

她知道,一旦两人结束了婚姻关系,冯大爷便没有义务再照顾她,儿女们也就没有了理由去为难他,他也能过得好一些。

冯大爷的心一阵阵抽痛,他端来一碗稀饭,流着泪送到张大娘的口中,而张大娘的枕巾已经被泪水浸透。

33年前,他们为爱结婚,想不到33年后,他们却要为爱离婚,真是造化弄人啊。

吃过晚饭,冯大爷为张大娘洗脸擦身,深情地吻着她的额头说:“让我再最后亲你一下吧,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两个老人哭成了一团,让人看了心痛万分。



第二天,冯大爷取出了4万元,准备交给继子,可是,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继子变卦了。

他提出,他不同意两人离婚,母亲他会接回去,但4万块钱不够,冯大爷必须再给他支付9000元的生活护理费,要不然免谈。

面对继子的无理要求,冯大爷有些崩溃,这四万块钱已经是他所有的钱,他去哪里变出9000块钱给他呢?

冯大爷的侄女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她大声质问张大娘的儿子:“你还有良心吗,你不知道这是他们所有的钱了吗?你还有没有人性,他已经81岁了,你把他搜刮干净还不算,还要让他给你欠债吗?再不济,他也养活了你们几个,也养了你妈几十年,你不要得寸进尺。”

懂法律的村民也劝他做人善良点,赡养父母不但是法律义务,还是人伦道德,让他不要太过分,遗弃父母是要坐牢的。

可是张大娘的儿子根本听不进去,他说:“坐牢就坐牢,嫁出去的母亲,泼出去的水,讲破天也是这个道理,反正没有49000元,我是不会给母亲养老送终的。”

继子的蛮横无理让冯大爷很无奈,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老伴在他身边多一天,就多一分危险,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和他们拉扯,只好再次选择了妥协,答应会去再借9000元给他,冯大爷只想让老伴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至于他自己,他也不知道他的明天在哪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让冯大爷绝望的是,他好不容易借够了9000元,可是张大娘的儿子却迟迟没有来接她,也许,他又反悔了吧。

对于他和张大娘的晚年,他充满了无助和迷茫,时常以泪洗面,他只盼望着继子女们能有良心发现的一天,接回含辛茹苦养大他们的母亲。

冯大爷和张大娘的爱情令人感动,他们为了彼此,可以互相成全,付出自己的一切,最让我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也是他们心酸晚年的主要原因,如果他们的继子女能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他们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

冯大爷帮扶着张大娘养大了四个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可是他们却忘恩负义,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愿意养,各种借口,完全忘记了父母的生养之恩,给自己的孩子带了个很坏的头,当午夜梦回,不知他们还能安然入睡吗?

有些人满面春风,内心却早已寸草不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日未到。



结语:

你听过最心酸的养老真实故事是什么?

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就想到了冯大爷和张大娘的故事,让人既心疼又心酸,二婚夫妻能做到他们这般相敬如宾、互敬互爱的实属不多,尤其是冯大爷,能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继子女视如己出,更是难得,可是最后却落得老无所依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百善孝为先,我们在襁褓之时,父母为我们端S端N,丝毫没有嫌弃,为了养育我们,不计付出吃尽了苦头,在他们年老之时,我们也应该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回报他们,孝敬他们,唯有我们知恩图报,用真心去回报父母,在言传身教之下,我们的孩子才会去孝顺我们,这便是轮回。

当那些不孝子在找借口不赡养父母时,不防问问自己:父母用一己之力养大几个子女,难道几个子女还养不活一双父母吗?是无力还是不愿?

人在做,天在看,乌鸦尚能反哺,羊羔尚知跪乳,何况我们人呢,谁都会老,会生病,总有需要别人照顾的一天,做人千万不能失了良心,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作为不赡养父母的借口,善待父母,便是善待自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悲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尽孝真的要趁早,别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




90岁拾荒母亲,获近400万拆迁款。4个女儿各得25万,儿子得282万,前提是儿子一家赡养母亲晚年。钱到账后,儿媳却不肯为婆婆支付1200元养老院费用:“我丈夫被四姐妹逼死了,我没有赡养婆婆的义务。”结果,邻居们都夸儿子和儿媳是大孝子。

说起90岁的张老太,周围人无不对她竖起大拇指。

她和丈夫育有四女一儿,丈夫卧病在床17年,于30年前撒手人寰。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张老太独自撑起整个家,一边伺候丈夫,一边拉扯5个儿女,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好在排行老二的独子姚军,体恤母亲多年的付出,一直对她孝顺有加。



4年前,张老太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住进了养老院,但是儿子并未冷落老母亲,隔三岔五就去看望,是人人称赞的大孝子。

更振奋人心的是,张老太的老房被拆迁,获得一笔近400万元的巨额拆迁款。

按理说,老人的晚年应该更加安详和幸福。

出乎意料的是,拆迁款下发还不到1个月,张老太就遭受冷落,连每月1200元的养老院费用,也无人为她支付。

四个女儿得知老母亲的遭遇后,拿上当时姊妹5人签订的拆迁款分配协议,找到记者求助,要为母亲讨回公道。

“姑姑逼死我父亲”

姚家老四告诉记者,领取拆迁款之前,姊妹五人在居委会签订协议,由四姐妹平分100万元,剩余的282万元,归二哥一家所有。

条件就是二哥一家对母亲负责到底,四姐妹只需在母亲百年之后,前来吊唁。

谁曾想,拆迁款到手短短20多天,二嫂袁钟秀就公然违约,不管老母亲的死活。

她们多次拿着协议上门,二嫂却理直气壮地表示:“我的丈夫已经去世了,作为儿媳,我没有赡养婆婆的义务。”

四姐妹无计可施,这才求助记者,希望帮忙解决母亲的养老问题。



她们带着记者来到袁钟秀家中对质,袁钟秀的小孙女告诉众人,奶奶正在棋牌室打牌。

当大家赶到棋牌室后,袁钟秀却从后门悄悄溜走了。

恰好袁钟秀的女儿姚琳也在场,看到4个姑姑到来,她立马露出厌恶的表情,对记者说道:

“我父亲住院时,就是姑姑们的吵闹逼si的,她们现在竟然还来闹!”

姚琳说完也转身离开,留下记者一头雾水。

原来,老二姚军在签完协议的第二天,就撒手人寰。

在他离世前,又与姐妹四人有什么矛盾呢?为何姚琳会说出这样的话语?

四姐妹直接无视了记者的困惑,带着他来到老房前。

这是一栋三层小楼,4年前,张老太一直与老二一家住在这里。

想到兄弟离世短短一个月,袁钟秀就“六亲不认”,姚家姐妹感慨不已。



老四表示,要是二嫂不愿意赡养母亲,就必须交还282万元拆迁款,等到母亲百年之后再做分配。

可是,一家人究竟发生了什么矛盾,为什么姚军去世后,张老太在养老院都无法居住了呢?

“权利要与义务对等”

附近邻居告诉记者,姚军生前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对待母亲,是好得没话说,儿媳袁钟秀先前对婆婆也算不错。

大家推测,袁钟秀是不满姐妹们争抢财产,这才对婆婆撒手不管。

“毕竟老房是她和丈夫一点点盖起来的。”

记者又赶到袁钟秀的家中,见到她的一双儿女。

儿子姚勇向记者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家与姑姑们的矛盾来源。

父亲姚军在世时,靠拉煤出苦力养活他们兄妹仨女,这栋老房,更是凝聚了父亲大半生的心血。

地皮虽然归爷爷奶奶所有,但是房子是父亲一砖一瓦辛苦修建的。

“我家生活困难,当时盖房的砖块,都是父亲自己做的,其他建材是他和我妈用板车一点点拉来的。”

相比之下,4个姑姑生活条件优越,从未伸出援手,更未尽到赡养奶奶的责任。



女儿姚琳提到姑姑,再次露出了厌恶的表情。

她表示,自从30年前爷爷去世,奶奶一直由父亲照顾。

当年奶奶靠捡垃圾为生,浑身弄得脏兮兮的,有时路过几个姑姑家门前,她们总是满脸嫌弃,紧闭大门,连口水也不肯让奶奶喝。

而父亲却从未嫌弃过奶奶,每次为奶奶端饭,还让母亲帮奶奶洗澡洗头,将她打扮得干干净净。

想到父亲操劳一生,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兄妹俩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姚勇说:“如果不是她们屡次上门吵闹,我绝对会像父亲一样,为奶奶养老送终。”

在兄妹俩看来,几十年来姑姑们不管不问,如今她们拿走100万元,是否也要承担起赡养奶奶的责任呢?

最后,姚勇希望一家人看在亲情的份上,各自退让一步。

他提议,用奶奶的社保、低保和农保支付养老院费用,不足的部分,由5家平分。

如此算下来,每家每月只需承担20多元。对于拿到巨额拆迁红利的一家人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

姚家四姐妹会同意侄子的提议吗?

记者转达了姚勇的提议后,姚家老五一口否决。

她表示母亲的社保,由姐妹四人出钱购买,二嫂一家分文未出,没有资格打社保的主意。

记者提醒道,社保的钱是花在老人身上。

姚家老四插话道:“那也不行啊,我娘明明有282万元,为什么还要花自己的社保工资呢?”

不管记者如何劝说,姚家四姐妹始终众口一词,她们坚决让袁钟秀履行协议,赡养母亲的晚年,否则就要退还282万元拆迁款。



姚家老大向记者解释道,并非她们不近人情,而是当初袁钟秀许诺照顾母亲在先,她们才会在协议上签字。

紧接着,老三将二哥去世的矛头,指向了二嫂袁钟秀。

老三说,二哥在临终前,曾将老母亲接到病床前,见最后一面。

当时二哥嘱托二嫂,以后将母亲接回家中,安享晚年,结果二嫂却将母亲再次送回养老院。

二哥顿时气得急火攻心,失去语言能力,两天后离开了人世。

老三的说法,与侄女姚琳截然相反,姑侄俩对姚军的去世各执一词,究竟谁真谁假呢?

记者决定找到袁钟秀,听听她的说法。

临走前,四姐妹又向记者提出一个新方案:

如果老二一家还是不肯赡养母亲,那就拿出20万元,由她们姐妹四人对母亲负责到底。

袁钟秀会同意吗?

“她们不管,我们也不管”

记者终于见到袁钟秀,61岁的她留着利落的短发,看起来却疲惫不堪。



得知四姐妹的方案后,袁钟秀忍不住冷笑,她与儿子姚勇的态度一致,要求姊妹五家共同赡养婆婆。

说话间,她拿出厚厚一沓收据,表明自从4年前婆婆住进养老院,每次都是她去交费,总计缴纳了4万余元。

想到父母的付出,一旁的姚勇情绪激动地说道:“我们都管了奶奶20多年了,现在她们要是不管,我们肯定也不管!”

而袁钟秀也不想再与大小姑子们争吵不休,她直接拿出婆婆的低保和农保卡,决定交给四姐妹保管。

“这两部分钱,我们也从来没昧下,全都给婆婆买吃的了。”

当记者拿着两本存折找到姚家姐妹后,她们却拒绝接手。

姚家老三一脸不屑地说道:“一共加起来不够200元,她一点诚意没有,我不要!”

老四也愤愤不平:“我娘连20万都不配有吗?她就不给娘留下一分钱?”



双方不肯退让,姚家四姐妹决定前往居委会,请居委会出面协商。

结果,袁钟秀却拒绝到场,表明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记者推测,袁钟秀是否是因为丈夫的去世,才会与四姐妹反目成仇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再次来到袁钟秀家中。

女儿姚琳咬牙切齿地说道:“我爸就是被姑姑们气死的!”



当初四个姑姑不顾父亲病重,轮番来到病床前哭闹,吵着要分走100万元。

父亲当场气得四肢抽搐,话也说不出来。

为了不让父亲情绪过于激动,姚勇只能先行答应姑姑,只希望她们此后不再吵闹。

结果签完协议第二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去世,让姚勇一家人对四个姑姑心生芥蒂,亲情也荡然无存。

姚勇说道,其实父亲在世时,就对奶奶未来的养老做了规划。

父亲告诉他,如果姑姑每人只要10万元,他就必须照顾奶奶直到百年之后。

如果她们坚持要25万元,就由五家共同照顾奶奶。



既然如此,袁钟秀又为何要签下对婆婆负责到底的协议呢?

袁钟秀解释道,当时丈夫病重,四姐妹又哭闹不休,她被吵得六神无主。

由于不识字,直到签完协议后,经过儿女的提醒,才明白被四姐妹“坑”了。

事到如今,她说什么也不会再退让。

那老人的晚年,又该何去何从呢?

当面协商

四姐妹决定前往老二家中,与袁钟秀当面协商。

一坐下来,姚家老大率先表态:“我们既然分了家产,就应该承担义务。”

接下来她话锋一转:只要老二一家愿意支付母亲的生活费,她们四姐妹会共同赡养母亲的晚年。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一家人再次吵闹不休,互相扯起了旧账。

吵来吵去,四姐妹“人多力量大”,她们理直气壮地表明,母亲的社保是她们出钱购买,理应等到母亲百年之后再平分。

而老二一家独得282万元拆迁款,就必须独自赡养母亲。

四姐妹如此强硬的态度,换来的却是被侄女姚琳一个接一个推出门外,调解再一次以失败告终。



四姐妹并不甘心,她们来到拆迁办,要求拆迁办收回全部拆迁款,重新分配。

负责人表示,老房产权在老二姚军名下,当时经过居委会调解,姚家姐妹也分到红利。

如今所有合同和款项已经到位,他们无法再为姚家解决家庭内部矛盾。

得到这个答复后,姚家姐妹也不再强求,她们泪眼涟涟地说道,母亲含辛茹苦将她们养大不容易,既然老二不孝顺,她们不能不管母亲的死活。

所以,她们愿意平分100多元差额,但是袁钟秀必须交出母亲的身份证和户口簿。

老三和老四结伴前往袁钟秀家中,表明来意后,袁钟秀却不同意交出婆婆的证件。

僵持了半天,她才欲言又止地说出,担心四姐妹拿到婆婆证件,会去法院起诉她,造成她家的财产损失。

由此可见,接连的吵闹,已经将家人的信任消耗殆尽。

最终,记者提议,当姚家姐妹需要母亲证件办理手续时,由袁钟秀出面,一同前往。

对此,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四姐妹也当众承诺,她们会给母亲一个安详的晚年。

你听过最心酸的养老故事是什么?

像张老太这种,在困难年代,一母能养活五儿;人至耄耋,五儿却难养一母,实在让人心酸。



在我看来,造成老人老无所依的根源,在于四个女儿的贪得无厌和无理取闹。

身为女儿,虽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法定权利,可是扪心自问,你们有没有对母亲尽到一丝丝赡养的义务?

几十年来,是家境不富裕的姚家老二,负担了母亲的晚年。

身为姐妹,非但不感激兄弟的付出,反而上门争夺拆迁款。

在得到拆迁红利后,又将赡养责任推给兄弟一家,为了每月二十几块钱的赡养费,争论不休。

这种行为,实在是可笑更可气。

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毕竟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父母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

就算为了给子女做一个榜样,也应当将孝顺传承下去,莫让父母寒了心。

最后,希望天底下的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大家认为姚家姐妹应该争夺拆迁款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唐大爷老伴去世后,他去社保局领回了老伴的丧葬费27563元,他想用这笔钱给儿子换轮椅,唐大爷刚回到家门口,看见儿媳玉玲,手里拎着一袋水果正在等他。

唐大爷赶紧拿出钥匙打开房门,把儿媳让到了屋里,两个人刚进屋,唐大爷就闻到了一股臭味,玉玲也闻到了,他们走进唐大爷的卧室一看,唐大爷的儿子唐宝,摔到了地上,轮椅压在他的胳膊上。

臭味是从唐宝的裤子里传出来的,唐大爷脱掉了儿子的裤子,玉玲去卫生间打来了一盆清水,两个人一起动手,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唐宝的下半身收拾干净了,又给他换上了一条干净的裤子。

玉玲去卫生间清洗唐宝换下来的裤子,唐大爷扶起轮椅,抱起儿子,把儿子放到了轮椅上。

轮椅已经买了一年多,当时买的时候,唐大爷图便宜,质量一般,现在已经有些不好用了,有时唐大爷推着儿子去外面透风,轮椅不但“咯吱咯吱”响,推着还很费力。

唐大爷刚在社保局,办好了领取老伴丧葬费的手续,有两万多块钱,他想用这笔钱,给儿子换个轮椅,这次要买好点的,唐大爷已经去看过了,他相中了一款,两千多,他想过两天就买回来。

玉玲洗完了唐宝的裤子,晾到了阳台上,她看了一眼手机,已经十一点多了,她问唐大爷:“爸,中午你想吃啥?我去做饭。”

唐大爷说:“我们去外面吃吧,我想吃一碗板面,我就好这口,已经三个多月没吃过了。”

玉玲说:“行,我们这就去。”

玉玲推着轮椅走出了房间,唐大爷走在后面把门锁好,唐大爷住在五楼,玉玲按了电梯。

在电梯里,唐大爷问坐在轮椅上的儿子:“你想吃板面吗?爸带你去吃板面,你高兴不?”

唐宝咧着嘴,哈喇子又流了下来,唐大爷拿出纸巾,把哈喇子擦干净。他知道,儿子是不会回答他的,儿子已经变成了植物人,唐大爷说什么,唐宝也不会有反应。

唐宝是唐大爷唯一的一个孩子,唐宝不聪明,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大学。唐宝喜欢车,小时候,只要看到玩具车,唐宝就让父母给他买。

唐宝年满十八周岁那年,学了驾照,因为他的驾驶技术好,拿到驾照的第二年,就给一家酒店的老板当了司机。

老板对唐宝不错,不但给他高工资,过年的时候,还给他年终奖,是按酒店经理的标准给的。

唐宝的媳妇玉玲,是一个乡下姑娘,十九岁那年,进城到酒店打工。一天,唐宝拉着老板办事回来,走到酒店大门口的时候,看到玉玲晃晃悠悠地倒了下去。

老板让唐宝停车,唐宝把车停在了玉玲的身边。

老板和唐宝下车一看,玉玲已经昏迷了,两个人把玉玲抬到了车上,老板让唐宝把玉玲送到了医院。

玉玲是因为低血糖昏迷过去的,在医院住了两天,这两天都是唐宝在医院照顾玉玲。玉玲怕父母担心,没把自己昏迷这件事让父母知道。

就是这两天,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感情,等到了适婚年龄的那年,两个人就结婚了。

唐宝的父亲是一家工厂的会计,母亲是小学老师,他们住在一套70多平的老楼里,唐宝与玉玲结婚后,一家四口住在一起不方便,他们分期买了一套90多平的新楼,小两口搬了过去。

唐宝父母给的首付,父母也没有多少存款,那两年,唐宝的爷爷奶奶先后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但钱没有救回两位老人,他们在同一年去世了。

唐宝与玉玲结婚后,没有马上要孩子,他们想过两年再说,有了孩子不但负担重,也会影响到两个人的工作。

五年前,玉玲意外怀孕了,玉玲舍不得打掉,就把孩子生了下来,是个女儿。

如果唐宝不发生那次意外,唐大爷的日子会过得很惬意,玉玲的生活也会很幸福,但突然降临的意外,改变了一切。

一年多前,唐宝拉着老板一家去外地旅游,路上发生了车祸。老板废了一条腿,老板的妻子和唐宝一样,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十多天,虽然命保住了,但都成了植物人,老板的女儿去世了。

责任完全在大货车司机,经过协商,货车车主一次性赔偿了唐宝80万,赔偿了老板50万。

唐大爷和玉玲以及老板,其实可以和货车车主多要点,但货车司机也受伤了,车主还要慰问司机家属,他也不富裕,虽然货车上了保险,但有一部分还是车主自己掏的腰包。

老板主动提出他可以少要点,他的条件允许他少要点。

玉玲拿到80万后,先把房贷还清了,剩下的钱她给孩子存了起来。唐宝变成了植物人,她不想抛弃唐宝,但她一个人挣钱有限,她要为孩子的长远考虑。

玉玲的婆婆本来身体就不好,可能是儿子变成了植物人,让老人非常难过,她一病不起了,那段时间,苦了玉玲,也苦了唐大爷。

唐大爷和玉玲,既要照顾植物人的唐宝,还要伺候病人,还有一个孩子也离不开人,两个人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唐大爷的头发,没用多久就全白了,玉玲因为休息不好,也很是憔悴。

十几天前,玉玲的婆婆去世了。

在老伴的葬礼上,唐大爷说:“你是心疼我和玉玲才走的啊。”

老伴没了,确实是减轻了唐大爷的负担,也减轻了玉玲的负担。唐大爷住在老楼里,由他照顾植物人的儿子,玉玲住在自己家里,照顾孩子。

玉玲白天要去酒店上班,婆婆没有病卧在床的时候,可以帮忙照顾孩子,自从婆婆一病不起后,玉玲就把孩子送去了全托幼儿园,她舍不得花钱,找的是一家比较便宜的,早送晚接。

这天早上,唐大爷起来后熬了点小米粥,他自己吃了一小碗,又喂儿子唐宝吃了几口,他以为儿子睡着后,就放心地出门了。

老伴去世了,有两万多块钱的丧葬费还没领回来,唐大爷来到了社保局,办理业务的人比较多,十点多,他才办完了领取手续,等着把钱打到他的银行卡上就行了。

唐大爷回到家,就看见了儿媳玉玲,又遇到了儿子从床上摔到了地下。

以前,唐宝躺在床上是一动不动的,这次,唐宝突然自己从床上掉了下来,唐大爷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他心里忐忑不安。

唐大爷和玉玲忙到十一点多,才把儿子收拾干净了,然后,他们就去外面吃板面。

小区门口不远就有一家板面馆,以前唐大爷经常过来吃板面,面馆老板是外地人,很会做生意,对客人热情又客气。

自从家里接二连三发生变故,唐大爷就没有光顾过板面馆,他最后一次来吃板面,是三个多月前,一天,他去医院给老伴拿药,回来的时候路过板面馆,面馆老板招呼唐大爷:“老唐,今天我请客,白送你一碗板面。”

唐大爷不想进板面馆,家里植物人的儿子等着他照顾,老伴也等着他照顾,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老唐舍不得花钱在外面吃板面,早晨还有剩饭,他想凑乎一顿。

面馆老板却把老唐拉了进去,给他端来一大碗板面,加了两个鸡蛋。

唐大爷吃完,要给钱,面馆老板说:“我说过了,今天我请你,不要你的钱。”

面馆老板知道唐大爷家发生的事情,他心疼唐大爷,唐大爷瘦了不少。

从此后,唐大爷都绕着板面馆走,他怕面馆老板还请他吃面,唐大爷倔强了大半辈子,忽然被人同情,虽然他心里感谢人家,但他心里也很难过的。

用不了几天,老伴的丧葬费就会打到银行卡上了,他有了点钱,才想犒劳一下自己,要过来吃一碗板面,也正好带着儿子出来透透气,虽然儿子没有意识,但唐大爷觉得,让儿子出来见见阳光,兴许会有好处。

挨着板面馆有一家药店,药店里卖轮椅,路过药店的时候,唐大爷跟儿媳说:“玉玲,我想给唐宝换个轮椅,现在的这个轮椅不好用了。”

玉玲说:“我也觉得推着太费力了,要换就换好点的”

玉玲推着丈夫,走进了药店。

唐大爷指着他看好的轮椅,对玉玲说:“你看看这个轮椅怎么样?两千多,你要是觉得也不错,过几天你婆婆的丧葬费下来,我就想把轮椅买下。”

玉玲看了看轮椅,她觉得质量还行,就点了点头。

两个人推着唐宝离开药店,进了板面馆。

面馆老板见到唐大爷,迎了上来,他看了看轮椅上的唐宝,对唐大爷说:“孩子好像胖了点,他的眼睛也好像比以前有点精气神了,都是你照顾的好。”

唐大爷说:“我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在我有生之年,能听见儿子再叫我一声爸,我就知足了。”

面馆老板说:“你的要求不过分,一定能实现的,孩子小的时候,从他一降生,我们当父母的就盼着听到孩子喊我们一声爸妈,为了这声爸妈,我们洗孩子的尿布,闻孩子的大便,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喊我们爸妈了,你不过是把这个程序重新又走了一遍,会有孩子开口喊你爸的那天的。”

唐大爷被面馆老板的话,说得掉下了眼泪,是欢喜也是难过。

唐大爷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儿子很小很小时候的画面。

吃完板面,唐大爷要付钱,面馆老板说:“算了老伙计,你和你儿媳只吃了两碗板面,用不了几个钱,我还请得起你们。”

但唐大爷还是把钱给了面馆老板,他起早贪黑经营生意,也不容易。

离开板面馆,来到外面,唐大爷对儿媳说:“你去上班吧,我一个人能把唐宝弄回家,不用你搭手也行。”

玉玲说:“爸,今天我不用去上班的,是父亲节,我们老板给员工放假了,大家都回家去看望父母了,我们带着唐宝去公园转转吧。”

不远处有一个小公园,唐大爷经常推着儿子来公园转悠,那里的风景不错。

唐大爷和玉玲推着唐宝向公园走去,就快到公园了,一个中年男人,一瘸一拐地推着一辆轮椅,迎面走了过来。

中年男人不是别人,是玉玲上班酒店的老板,他推着的是他妻子。

玉玲过去和老板打招呼,老板也看见了玉玲和唐大爷,也看见了坐在轮椅上的唐宝。

唐宝曾是他的司机,小伙子老实身体好,没想到,因为自己要带着家人去旅游,让唐宝变成了这样,每每回想起来,他就自责和后悔不已。

老板走过来跟唐大爷打招呼,唐大爷答应了一声。唐大爷也觉得对不起老板,要是车祸发生前,儿子唐宝反应快一点,那次事故就可能避免了,也不会连累到老板,让他妻子成了植物人,女儿还没了。

唐大爷推着儿子,老板推着他妻子,玉玲跟在后面,他们走进了公园。

他们边走边聊,讨论如何能唤醒植物人的意识,让他们恢复正常,至少能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也好啊。

他们都在为此而努力。

他们在公园里聊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各自回家了,两个植物人,不能坐在轮椅上太长时间。

唐大爷的儿媳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里,有时,我能看见唐大爷推着儿子,出现在我们小区的大门口。

就在不久前,我又看见唐大爷和玉玲推着唐宝,唐宝坐在崭新的轮椅上,显得人也精神了不少。

他们一家三口在树底下乘凉,唐大爷在给儿子讲故事。我过去和他们打招呼,玉玲高兴地告诉我,唐宝有时会有反应了。

我也跟着高兴,走到唐宝面前,我叫了他一声,唐宝咧嘴笑了一下,哈喇子又流了下来。

唐大爷把儿子的哈喇子擦干净,唐宝看着唐大爷,又笑了一下,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唐大爷看儿子笑了,他比儿子笑得还要灿烂。

你听过最心酸的养老真实故事是什么?

唐大爷人到晚年,没能和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相反,他还要照顾病重的妻子和植物人的儿子,父母又接连去世,可谓多灾多难。

唐大爷的晚年可能会让人觉得心酸,但我对唐大爷是有所了解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抱怨过,虽然他活得很累,但他依然乐观,他负重前行,他相信自己现在所遇到的一切都会过去,他的明天,儿子会好起来,会再叫他一声“爸爸”。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是很多老年人的期望,如果现实的生活,没有达到期望,有的老人会悲观难过,让本来不如意的日子,因为心情的低落,越发显得不见天日。

悲观有用吗?没用。

难过能够改变处境吗?不能。

唯一可以让自己心情开朗起来的,只有对生活不失去信心,对明天不失去希望,对现在不放弃努力。

期待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但为了期待努力的过程,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快乐有很多种,儿孙绕膝,家人和睦是一种快乐,日子无忧,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快乐,但我们不要忘记,还有另一种快乐更有内涵,那就是像唐大爷一样,在苦中感受快乐的意义,在每日的操劳和繁忙中,找到隐藏在苦难之中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可以战胜苦难的,当然,也可以驱散所谓的心酸。

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有哪个年龄段的不容易,人到老年重要的不是失去了强健的体魄,不是失去了大好年华,不是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日子,这些失去影响甚微,只要对明天依然充满期待,并为了实现期待而砥砺前行,老年人一样能够活出精彩,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唐大爷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长者,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年人的独有风骨和不屈品格。




徐慧回乡上办完事出来,想到这里离老家不太远,就顺路去看看老父亲,结果眼前的一幕让她震惊不已。

父亲蜷缩在炕头,裹着一条破破烂烂的被子,床单和被罩脏兮兮的看不出来成色,屋子里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味道。

如果不是父亲躺在那里,徐慧绝对以为是自己走错了地方,这和以前自己每次来看到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老父亲睁开浑浊的眼睛见是她回来,握着女儿的手老泪纵横,哆嗦着干瘪的嘴半响说不出话。

徐慧纳闷了,她跟大哥每个月都出一笔钱给小弟,让小弟和弟媳妇照顾老父亲的衣食住行。

以前每次回来,老父亲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一点没有被虐待的痕迹。

前几天她还回来过,怎么这才多长时间,父亲就成了这样的惨状?

心思细腻的她打开父亲屋里的柜子,这才发现了端倪,里面放着一条新床单和新被子。

那是她每次回来都看到的父亲用的东西,现在被收了起来,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

现在父亲身上盖着的、穿着的、用着的东西就跟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样,惨不忍睹。

脑子稍稍一转,徐慧就想到了问题的所在,还是自己这个当女儿的疏忽了,让父亲受委屈。

她和大哥住省城,路途比较远,每次回来都是一起结伴同行。

这一年大哥忙,几次将买给父亲吃喝的东西送到她那里,拜托她回来看看。

以前每次回家之前,她都会提前打电话给弟媳妇,问家里缺什么东西,一起买了带回来,乡下毕竟没有城里方便。

弟媳妇知道她要回来,提前将父亲收拾干净、穿戴整齐,特意应付她。

今天的她是临时过来看一看,没有提前打招呼,结果就看到了眼前这么酸心的一幕,也是最真实的现状。

这让她想起来,之前每次她回来,弟媳妇总是陪着她拉家常,和她一道待在父亲的屋里。

而她也是看一看,放下带过来的东西,和父亲聊一会就走了,没有留意这些细节问题。

那也就是说,有心机的弟媳妇对待这个公公,当着他们的面是一套,背过去又是另外一套,瞒过了她跟大哥。

一想到这么长时间,弟媳妇就是这样虐待自己的父亲,让徐慧心如刀绞,悔不堪言。

就在这时,弟媳妇风风火火地跑了回来,看见徐慧脸色不好看,立马就泄气了。

她正在田地里干活,听人说大姑姐来了,吓得她赶紧着急忙慌地赶了回来,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小把戏被大姑姐抓了个正着。

徐慧见她进来,当下就不淡定了,红着眼眶质问,“你就是这样对待我父亲的!你不想照顾他可以明说,我找保姆伺候。何必这样对待他,让几十岁的老人过这样的日子,你就心安理得地拿着我们的钱逍遥自在。”

弟媳妇还在狡辩,“老爸这几天肚子不舒服,动不动拉到炕上,我担心弄脏了新被子才收起来。”

徐慧直接怼到了她的脸上,“骗谁呢?大家都是女人,你那点心思我清楚的很,我很没瞎。”

徐慧的父母都是农民,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前些年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二老依然供应三个孩子上学。

只是个人有各命,怨不得别人。

老大上了大学,出来以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在城里娶妻安了家。

老二就是徐慧,高中毕业以后自谋职业,现在也是一个孩子的妈。

她在省城的两家超市有水果摊位,日子过得风风火火。最近想扩展供应规模,进行实地考察。

小弟那时候贪玩,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上完高中就辍学回家了,和父母一起种地。

到了适婚年龄,她和大哥帮忙,给小弟和父母一起盖个几大间新砖房,装修的漂漂亮亮。

虽然是农村,但是有兄长及父母的帮衬,小弟家在村上也是风风光光,顺顺利利的娶了媳妇。

后来弟媳妇生了孩子,父母更是稀奇贵宝,帮他们带孩子、做家务,一大家子人的日子过得特滋润。

父母一直是跟着小弟生活在农村,有自己的房子,徐慧和哥每个月都给零用钱,家里啥都不缺。

两年前母亲去世了,留下老父亲一个,吃饭就成了问题。

大哥两口子都忙着上班,白天家里没人。徐慧自己忙着做生意,整天到处跑,早出晚归的。

兄妹几个商量来商量去,就将老父亲托付给了小弟和弟媳妇两口子照顾,徐慧跟大哥每月负担一笔固定的生活费。

当时弟媳妇也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承诺会好好照顾父亲,他们才放心,毕竟父亲以前很溺爱这个弟弟。

他们中间也回来过多次,每次看到的都是父亲被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从来没有这样过。

在对待父亲的养老问题上,他们兄妹一直秉承着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大家都也相安无事。

可是这两年过去了,一直都没发现父亲竟然是这样过来的。

想必以前的老父亲当着弟媳妇的面,不敢说他们虐待自己,毕竟弟媳妇表面上的功夫做得不错。

被徐慧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弟媳妇讪讪的,没敢再说一句话。

徐慧一时生气,就将父亲炕上的铺铺盖盖卷了,扔到了大门外的垃圾堆。

她将父亲擦拭干净,把柜子里的新床单、新被罩全部拿了出来,重新给父亲穿好、铺展。

弟媳妇知道自己理亏,也不敢上前阻止,悄悄地避了出去。

徐慧自己也很矛盾,她也想把父亲接回去,可是自己的工作很忙,家里的孩子都是托付给婆婆照顾。

老父亲接回去怎么整?她跟丈夫两个人也是聚少离多,也不可能让老公担负照顾父亲的责任。

收拾利索,她给父亲做了一点饭,伺候他吃完,然后开车回了省城。

因为生气,对小弟和弟媳妇连招呼都不打。

老父亲这种状况想必弟弟是知道的,但是他没有制止,也没给他们说。

父亲受虐待的事,她不知道则已,知道了心里总是不舒服。

晚上,徐慧就给大哥打了个电话,说了今天看到的场景,大哥也是生气。

兄妹两个商量,实在不行就将给弟媳妇的那笔钱拿出来,将父亲送到养老中心。

那里有专人负责老年人的吃喝问题,父亲待在那里至少能有人照顾,他们经常过去探视,应该不会受虐待。



想法达成一致,兄妹两个说干就干。

第二天,徐慧跑到养老中心实地考察了一番,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她很是后悔,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里,一心想着弟媳妇那个人很老实,谁能想到是那样的人。

她生小弟的气,弟媳妇之所以敢这样明目张胆地虐待老父亲,他应该是知道的。

为什么不制止?有什么难处可以提出来,或者不想照顾了也可以说,不应该是这样对待老人。

男人心粗,徐慧跟大哥两个人每月按时将钱付了过去,只期盼着弟媳妇能看在钱的份上,对老父亲好一点。

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让她这个做女儿的很是愧疚。

徐慧对养老中心的服务很满意,当天下午就开车回了农村,将父亲接到了城里的家里。

让父亲洗完澡,里里外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第二天一早送到了养老中心。

老父亲最开头知道他将去那里的时候,还有一点抵触,但是拗不过女儿。

等到到了那里待了一会,看着那么多同龄的老人可以相互聊天,这才安静了下来。

徐慧陪着父亲熟悉了一下环境,坐了一会,告诉父亲自己有空的时候会过来看他。

老父亲放到养老中心,她跟大哥时不时地过去看一看,给送点儿吃的、喝的。

闲暇的时候会接到家里去住上几天,让老人感受一下家的温暖,不用再给弟媳妇一分钱。

看着父亲的脸色一天天地红润起来,精神状态也挺不错,徐慧才感觉到一丝安慰。

她也不是不想尽孝,只是身不由己。现在花钱不多,父亲乐得自在,自己也省心不少。

有些中老年朋友们可能比较忌讳养老院这个事情,觉得自己有儿有女,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

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养老中心和以前的那种养老院不一样,并不是只有孤寡老人才可以去。

儿女们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缺乏照顾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去养老中心安享晚年。

至少不给儿女们添累赘,不会一个人孤独地死在屋里都没人知道。

到了晚年,能享受儿女的照顾,那是最理想不过。如果情况不允许,去集中养老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诸位读者朋友们觉得呢?




我认识一个大姐,抚养双胞胎长大,照顾生病的丈夫,如今78岁,生病住院儿子却不管。


我认识这位大姐,快有20年了。我当时来到这座小城,大姐刚退休。我租住在公寓,她去看我。她是我的文友。我因为爱好文学,所以认识的人里,高官也有,三轮车夫也有。


大姐她有点胖,腿不太好,三层楼的公寓,她爬得很辛苦。大姐给我带去很多香蕉葡萄,这在以前,我很少给孩子买,因为穷啊。前一阵子她生病住院,我要去看她,她说等出院后,她再给我打电话。


出院后,她给我打电话,我去看她。我发现她住的地方不是过去的楼房了,我以为这些年,她换了房子,搬家了。大姐现在住一楼,她说出入方便。房间里很简单,跟过去她家的装饰不太一样。



我和大姐聊了很久,我知道了这些年,她是怎么一个人养大双胞胎,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到老了,儿子却不在乎她的经历。


大姐当年是大学生,毕业后因为要照顾父母,所以回到这座小城。工作分配得挺好,在一个局里,福利待遇也都不错。后来,大姐结婚了,嫁的人也不错,大姐和姐夫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


这对双胞胎,大儿子叫大双,小儿子叫小双,两人同吃同住,同时入学,学习成绩却有天壤之别。大双稳重,学习成绩好,小双调皮淘气,学习成绩不好。大双考上大学,小双没有考上大学,进入一家公司做职员。


大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很幸福。小双后来辞职经商,挣了一些钱,也结婚生子。两个儿子的婚房,都是大姐和她丈夫这些年积攒的,给他们拿的首付。


大双在省城,买的是小两室一厅。小双在本市,买的是三室一厅。大姐给两个儿子拿的首付,基本差不多。此时,大姐和姐夫手里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只有退休金。


这时候,姐夫生病了,很严重的病,在床上不能自理,整整躺了三年,都是大姐一个人照顾的,两个儿子当时刚成家,大姐不想麻烦儿子,大姐带姐夫看病,伺候姐夫起居。好在两口子都有工资,生活倒是没问题。


姐夫去世后,大姐一个人过日子,也到了退休年纪,办理了退休。这时候,大儿子大双生了一个女儿,大姐就去大儿子的家里,带孙女,因为大儿子大儿媳都上班,请保姆花费太高,也不太放心。就由大姐照顾小孙女。


大姐把孙女带到上幼儿园,大姐跟大儿媳相处得很好。



此时,小双和妻子也生了一个女儿,大姐就到小双家帮忙,带小孙女。这时候大姐的年纪已经60多岁,她有糖尿病,行动不太方便,但也支撑着,帮着带孙女。


以前在大双家里,大姐帮忙带孙女,大双和大双媳妇,都会帮着大姐一起做家务,照顾孩子。大双心疼老妈,下班回家就抢着干活。


但是,大姐到了小双家里,大姐照顾孩子,还要做一日三餐,小双两口子下班,都躺在沙发上,要么看电视,要么看手机,谁也不帮老妈干活。


而这时候,大姐的年龄也大了,身体又不好,干活就比较吃力。大姐心里不满,就跟儿子儿媳讲了两次,儿子不太在乎,儿媳妇就更不会在乎了。大姐很伤心,等孙女带到三岁,能去幼儿园了,大姐就回到自己家。


不过,小孙女去幼儿园,每天接送也是大姐去,儿子儿媳都说工作忙,没时间。退休的大姐有时间,就把小孙女接到家里吃住。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孙女就等于是大姐在养。大姐的退休金也就没攒下什么。小孙女今年考上大学,去了外地。大姐也老了,78岁了。


大双就想接大姐去他家养老。大姐觉得大双家在大城市,大姐属于故土难离那种人,何况她老了,更不愿意去外地,她就婉拒了大儿子的好意。


大双每月都会开车回到小城,给大姐买礼物,甚至连米面油都给大姐扛到楼上去,大双对大姐很孝顺。


小儿子小双呢,一个妈生的,却跟大双是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他很少给大姐买礼物,逢年过节,能看到他买的一箱水果,就已经很不错了。小儿媳自然也有样学样,从来没给大姐买过礼物,甚至连大姐生日,他们两口子都忘记了。


大姐对待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妇,一碗水端平,生日的时候,都会发去红包,再精挑细选一份礼物。大儿子大儿媳,对大姐就很好,小儿子小儿媳,对大姐却冷淡。


大姐曾经郑重地跟小双说:“逢年过节到我这里来,你不要空手。我到你家,总是买各种礼物去,你还学不会吗?”小双说:“你有退休金,也不差我这仨瓜俩枣。”


大姐说:“你买给我的礼物,是你的心意。”但小双是滚刀肉,不管大姐说什么,他都是不花钱。



小双这些年,过得不太如意,他太能折腾,开始的工作不错,但小双想挣大钱,开豪车,住豪宅,他就辞职经商。一开始,小双做生意也不错,房贷很快就还上了。


可是,小双不满足,还要挣更多的钱,他就把房子抵押了做生意,结果生意失败,他连房子都没了。后来,他又买个三室一厅,还是贷款买的。


大姐劝小双别买这么大的房子,买个小两室,不用贷款。但是小双说,倒人不能倒架,他不能住小房子,让人看不起。一年后,小双交不起房贷,大姐只好用退休金,给小儿子还房贷。


今年九月份,大姐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姐的儿子大双,一天早晨去广场散步,走着走着,忽然心口疼。大双感觉不太好,就想坐下歇一歇,一口气没上来,就倒下了。


大双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几天,还是走了。大姐参加完大双的葬礼,回到家里,就病倒了。


大姐给小儿子小双打电话,小双没接电话,后来,是小双媳妇接的电话,说小双在跟客户洽谈业务。大姐都听到屋子里打麻将的声音了。


大姐生气地说:“让小双来一趟,就说她妈要死了。”小双很快就来了,看到大姐在床上躺着,就说:“妈,你吓唬我干什么?我以为你真不行了呢。”


当时大姐还挺感动,小双一听她有事,就急忙赶来了,这个小儿子,还是知道心疼她的。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大姐很伤心,也看透了小双的心思。


大姐被小双送到医院,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小双就是当天去医院,帮大姐办理了住院手续,所有费用,都是从大姐的卡里拿的。随后,他帮大姐雇了一个护工,小双就再也没出现,说生意忙,没时间。


小儿媳也来过医院一次,空手来的,在大姐的病床前,站了没有五分钟,就接个电话,匆匆走了,连给大姐倒杯水都没有。


所有住院的费用,请护工的费用,都是大姐用退休金支付。大姐非常想念她的大儿子大双,要是大双知道她生病住院,绝不会把她一个人扔到医院不管的,大双就算不是全天都陪着她,也会天天来看望她的。



大姐忍不住,拨通了大儿子大双的电话,打不通,她也就死心了。没想到,电话打通了,是大儿媳接的电话。大儿媳说她一直给大双的手机缴费,担心有人找大双办事。她能帮忙的,会尽力去帮。也算是为大双做最后一点事。


大儿媳得知大姐生病住院,第二天就开车来到小城,在医院陪护了大姐十多天。后续住院费不够,大嫂跟小双商量,一人拿一半。小双说:“我没钱,我妈有养老金。”


大嫂只好自己拿了后续的住院费。大姐很感激大儿媳,大双已经走了,大儿媳还来陪伴她,照顾她。自己的小儿子,算是白养了。


大嫂说:“妈,你养了大双,又帮我们带大孙女。大双走时,就是放心不下你。你有病了,我不会不管的。”


小双自从大嫂回到小城,在医院陪护大姐之后,小双也经常来到医院,但他到医院之后,不是陪护他的老妈,而是挑剔大嫂。


小双说:“大嫂,我大哥都没了,你还来我妈这里献什么殷勤?”大嫂说:“我献什么殷勤啊?妈自己住院好几天,你们都不来看一眼,我是来医院照顾老妈的。”


小双说:“你说照顾我妈,谁相信你呀?也就我妈相信你吧。我看你呀,就是回来看看我妈有没有死,你就是想来分老宅的,大嫂,我可告诉你,我大哥已经没了,老宅的事情,你们想都别想,我妈走了那天,老宅就是我的了。”


大嫂被小双气得掉眼泪。大嫂回到病房,就把这些话对婆婆说了。大姐还有点不相信,她不相信自己生的双胞胎儿子,大双那么孝顺懂事,小双怎么会狼子野心?



但是大姐也聪明,大姐对大儿媳说:“小双不会当面跟我说这些话的,他也知道哪些是好话,哪些是不好的话。他下次再找你麻烦,你录下来。”


又过了一天,大姐被推进检查室去检查,小双又来了。大嫂说:“你今天可真孝顺,有时间来看老妈。”小双说:“我担心我要是不来,我妈正生病呢,她万一糊涂,把老宅过户给你。”


小双还说大嫂:“我大哥都走了,你也还年轻,该改嫁就改嫁吧,别想着我妈走了,再分你一份房产。”大嫂说:“我从来没惦记婆婆的房产,你大哥也从来不像你这样,贪图父母的房产。”


小双说:“你不贪图老妈的房产,你就赶紧走吧,别在医院装老好人,我明告诉你吧,我已经找人咨询过了,你没有继承权了——你赶紧走吧,你在这里献殷勤,显得我好像不孝子——”


大嫂把小双这些话,都录了下来。等大姐回到病房,大嫂就把这些录音播放给大姐听。大姐全明白了。


大姐出院后,她就做出一个决定,小儿子小双的房贷,她不再管了。银行把电话打给小双催他交房贷,小双就气急败坏地赶到大姐家,说:“妈,你怎么不给我交房贷了?”


大姐心平气和地说:“我的退休金,只够我自己生活,我看病还借钱呢,没钱给你交房贷了。”小双说:“是不是我大嫂调拨我们母子关系?”


大姐说:“你的房贷,本应该你自己交钱。你交不起钱,就别住大房子,你换个小房子,或者你租房子,你总会有办法解决生存问题的。而我呢,我要为我自己的养老做准备。”


小儿子说:“妈,你说的这些话,多伤我的心呢,你这样,将来老了,我还能给你养老吗?”


大姐说:“我现在就老了,还在给你交房贷,你这不是给我养老,你这是啃老。我住院半个月,你给我买过什么?你陪过我一天吗?你连护工都不如,生你,就算我尽义务了。”


大姐撵走了啃老的儿子,还把家里的大房子卖了,换了一个一室一厅的一楼。这样,大姐上下楼方便,楼房面积小了,也好打理。大姐把卖房子的钱都存了起来,作为自己的养老积蓄。


小双得知大姐卖掉老房子。他来要一半的房款。说老房子是当年老爸留下来的,他应该分到一半房款。大姐说:“房子一直是我的名字,是我婚前卖的,属于我的私人财产,你想分什么?”



写在最后:


我的这位大姐,有房子,有退休金,但生活过得不快乐,因为摊上了一个啃老的不孝的儿子。


大姐生过一场病,看清了小儿子的心思,不再给小儿子交房贷,小儿子也不再来看望老妈。大姐有儿子,就像没有儿子。


大姐说,自己手里要有积蓄,晚年会有安全感。没有儿子照顾,还可以雇个护工照顾。要不然,老的那一天,会很心酸。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弟媳   大娘   儿媳   大嫂   轮椅   大爷   大姐   婆婆   心酸   家里   儿子   父亲   父母   母亲   老板   真实   孩子   故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