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薄昭作为汉文帝刘恒的舅舅,虽然有拥立之功,但后期骄纵不法,干涉朝政,也确实该杀。

不过,汉文帝杀薄昭的办法,确实让人称叹;他杀薄昭的真实目的,也不是什么“秉公执法”。

薄昭,汉文帝登上帝位的关键人物之一。

薄昭的母亲是魏媪,一个魏国宗室女,魏媪早年与一个姓薄的吴国人私通,生下女儿薄姬及儿子薄昭。

说起来,薄昭的身世还挺可怜,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只能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并不太好。

不过,让薄昭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会跟姐姐薄姬紧密相连,这还要从他母亲魏媪的一个决定说起。

秦朝末期,各地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六国旧贵族也趁机复国,魏王豹也重建了魏国,魏媪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就将女儿薄姬送给魏王豹当妃子。

不过,魏王豹没蹦跶几年,就被刘邦给灭掉了,薄姬因此被刘邦得到,但并不怎么受宠。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后来薄姬的好姐妹管夫人、赵子儿在刘邦面前说她的好话,她这才得到了刘邦的一次临幸。

但也正是这一次临幸,薄姬就怀上了刘邦的孩子,后来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汉文帝刘恒。

不过,刘恒的到来并没有改变薄姬的命运,因为她依然得不到刘邦的宠爱,并且刘邦还有很多其他儿子,更是早早就立下太子了,因此刘恒也显得十分普通。

因为都太过普通,再加上后宫争斗十分激烈,这就注定薄姬和刘恒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薄姬知道吕后是个报复心很强的人,便低调做人,积极与吕后搞好关系,还教导刘恒不要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这让吕后十分满意。

前196年,刘邦将八岁的刘恒封为代王,而代地十分偏远贫穷,因此不是个好地方。

事实上,刘邦本打算将刘恒封到一个更加富庶的地方,但薄姬让刘恒主动要封到代地,刘邦这才封刘恒为代王。

薄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正是做给吕后看的,她是在告诉吕后,自己和儿子刘恒只想找个地方好好过日子,没有其他什么奢望,从而彻底打消吕后的猜忌心。

果不其然,第二年刘邦去世,儿子刘盈继位,吕后以刘盈年幼为由掌握大权,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除薄姬之外的所有刘邦的妃子给关押起来,对于她最嫉恨的戚夫人,更是被她做成人彘。

对于刘邦的其他儿子,吕后也不打算放过,先是想办法弄死了刘如意,紧接着又想着法弄死齐王刘肥,虽然未能得逞,但也让刘肥交出了大片封地。

对于薄姬和刘恒,吕后则展示出了极大的宽容,让母子二人到代国去生活,薄昭作为薄姬的弟弟,也跟着一起去了代国。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在随后十几年时间里,薄昭就跟着刘恒在代国生活,刘恒有志在代国休养生息,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最终使得代国大治,薄昭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出过大力的。

不过,薄昭真正走向历史舞台,还要从诛吕行动后开始说起。

前180年,吕后因病去世了,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为首的大臣,联合刘氏宗族发起了诛吕行动,一举将吕氏一族的藩王、诸侯给一网打尽。

为了彻底摆脱吕氏一族的影响,周勃等人还以小皇帝刘弘不是刘盈亲生为由将其诛杀,同时还杀掉了刘盈的其他儿子,自此吕氏一族被彻底铲除殆尽。

在诛吕行动中,许多人因为牵连其中而被杀,一时间长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消息传到代国的时候,刘恒也为之胆寒。

后来,陈平、周勃等人召集大臣商议新皇帝的人选,为了避免吕后故事重演,他们最终选择了母族实力并不强大,且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

于是,周勃便派人去代国请刘恒到长安继位,刘恒当然想当皇帝了,但他对周勃等人不放心,于是一方面启程往长安而去,另一方面又积极筹划,防止自己中计被杀。

刘恒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周勃等人发起政变,是不是想取代刘氏,还未可知;况且,就连参与政变的刘章等宗室功臣,都没能被立为皇帝,自己又何德何能呢?

一路上,刘恒都郁郁寡欢,对周勃等人将信将疑,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他决定派一个可靠之人去长安打探虚实。

那时候,刘恒的亲戚并不多,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舅舅薄昭,于是他将薄昭找来,给他交代了任务,薄昭欣然答应。

事实上,去长安还是很冒险的,因为情况未明,搞不好就是有去无回,但薄昭为了刘恒,决定冒这个险。

薄昭一路狂奔到长安,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直接来到了太尉周勃府上,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周勃掌管军队,是实权派人物,只有搞清楚周勃的想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薄昭见到周勃之后,询问了长安的情况,又问周勃为何拥立刘恒为帝,周勃一一作答,他这才放下心来,赶紧回去禀报刘恒说,可以相信大臣们,没什么好怀疑的。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周勃),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听了薄昭的话,刘恒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于是赶紧前往长安,在长安城外的便桥上与周勃等大臣相遇,周勃又献上传国玉玺,刘恒这才进入长安,不久后在长安登基称帝。

由于薄昭冒险进入长安,让刘恒放心到长安继位,因此立下大功,被刘恒封为轵侯,之后薄昭又派人去代国迎接薄姬,薄姬来到长安之后,被刘恒尊为太后,自此薄氏一族开始显贵起来。

在平定长安局势之后,刘恒为了培植个人势力,要将薄昭封为车骑将军,食邑达到万户,他由此成为朝中权贵。

再加上,自从刘恒继位之后,先是丞相陈平去世,之后周勃又主动交权,返回封地生活,因此朝中再也没人比薄昭更加显贵了。

随着薄昭逐渐走上人生巅峰,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了,便干了一些违法之事,甚至杀掉了朝廷使者,结果触怒刘恒,被刘恒设计杀掉。

当初,刘恒刚继位的时候,曾封给薄太后一块汤沐邑,在陕西富平县;而薄昭作为侯爵,也得到了一块封地,就在当初代国的都城太原。

当时,有个叫做薄贵的人,是薄太后和薄昭的族侄,因为亲戚关系而得以飞黄腾达,主要负责处理薄太后和薄昭的封地事务。

薄氏家族三人,一个是后宫之主,一个是当朝显贵,一个则在外收敛财富,因此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不过,时间长了,薄昭就开始忘乎所以了,觉得天下舍我其谁了,不满足于车骑将军这个职务的权限了,而是将触手伸得很深,通过安插亲信,逐渐把持了朝廷各个关键部门,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政策执行。

这还没完,由于薄昭太有钱了,他的生活也过得十分奢侈,可谓挥霍无度,而他的侄子薄贵也仗着他的势力横行不法,在太原一带作威作福,危害地方治安,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骚扰。

有人告发薄昭结党营私,危害地方,但刘恒碍于薄太后的面子,以及薄昭的功劳,一直没有发作,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刘恒决定下死手。

事情是这样的,刘恒继位之后,虽然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但鉴于一些前朝弊政,他便在各个方面发起了改革,比如礼制改革,司法改革,土地改革,等等,目的是为了与民生息,发展国力。

代国作为刘恒为诸侯王时期的封地,对他来说是有深厚感情的,也是有民意基础的,因此决定在太原搞个试点。

当时,刘恒派了一个叫做钟毓的大臣去太原宣讲政策,却偶遇薄贵在当地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这让他十分生气,于是下令将薄贵给抓了起来,然后杀掉了。

等到钟毓返回长安之后,薄昭便跑去找他理论,他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就对薄昭说,你的侄子已经被我杀了,你能奈我何。

钟毓之所以这么说话,还在于他是个正直之人,平日里就看不惯薄昭,因此硬刚薄昭。

薄昭觉得自己贵为国舅,还是万户侯,怎么能被一个小小的官员欺负,于是一怒之下,派人将钟毓给杀掉了。

杀掉朝廷官员本就是死罪,更何况钟毓还是刘恒的使者,罪过就更大了,刘恒得知这件事后,就召集群臣商议处理办法。

有人说,应该按照国法,将薄昭处死;但也有人说,薄昭是薄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就格外开恩,放过他吧!

对于杀不杀薄昭,刘恒内心是纠结的,但他思考再三之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不判处薄昭死刑,而是让官员们暗示薄昭自杀,这样薄太后那里就好交代了。

起初,官员们只是跑去跟薄昭喝酒,趁机让薄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自杀,但薄昭喝得酩酊大醉,也没有半点要自杀的意思。

无奈之下,刘恒又想到一个主意,他让大臣们都跑到薄昭府前哭丧,这么做是为了暗示薄昭,他已经决定杀掉薄昭了,薄昭为了个人尊严,应该在处罚下达之前自杀,才是上上策。

这一次,薄昭理解到了刘恒的意图,知道自己活不了了,便自杀而死。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表面上看,刘恒不顾薄太后的面子杀掉舅舅薄昭,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之举,史学家对他这个做法的评价也很高,那真相究竟如何呢?

刘恒杀薄昭的真实原因,只能说帝王之心深不可测。

事实上,薄昭作为刘恒唯一的舅舅,无论犯了什么罪,他都可以赦免,因为他是皇帝。

并且,刘恒从来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秉公执法”之人,我举两个例子来说:

第一个例子,刘恒的大儿子刘启,在他继位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有一次刘启在长安与吴国太子刘贤下棋,结果两人因为输赢起争执,刘启一怒之下用硬物砸刘贤的头颅,竟然将刘贤给活活打死了。

这件事的性质,比薄昭杀钟毓更加恶劣,因为钟毓不过是个臣子,而刘贤则是吴国太子,地位更加在尊贵,还牵扯到中央和诸侯王的关系。

那刘恒是怎么处理的呢?

刘恒只是将刘贤的尸体运回吴国,对刘启则没有任何处罚,结果导致刘贤的父亲刘濞对刘恒和刘启十分怨恨,刘启继位后不久,就发起了七国之乱。

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第二个例子,刘恒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是他活着的唯一个兄弟,因此受到他的厚待。

有一次,刘长因为怨恨审食其当初没有帮助他的母亲,便找了个借口将审食其约了出来,然后用藏在袖子当中的铁椎,将审食其给活活砸死了。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审食其既是侯爵,又是朝廷大员,却被刘长给当街杀死,这件事的影响也很恶劣吧,但刘恒事后也没有处罚刘长。

可见,刘恒的儿子和弟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都没有受到处罚,为什么到了薄昭这儿,就行不通了呢?

归根到底,刘恒杀掉薄昭,暗藏很深的政治目的。

首先,刘恒为了稳固皇权,必须杀掉薄昭。

前文说到过,薄昭自从显贵之后,在朝中安插亲信,再加上薄太后的势力,薄氏一族可以说是权势熏天,严重影响到了刘恒的皇权。

刘恒的父亲刘邦,哥哥刘盈,都曾因为外戚干政而苦恼,再加上吕后故事的惨痛教训,因此刘恒不想自己也被外戚把持,为了挣脱枷锁,他必须杀掉薄昭。

但是,如果薄昭只是犯了一些小错,刘恒还真找不到什么机会,但薄昭杀掉了朝中大臣,这就让他看到机会了。

并且,刘恒还很聪明,没有明着判决薄昭死刑,而是让大臣们暗示薄昭自杀,这让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他与母亲薄太后的关系,维护了朝堂的稳定。

薄昭去世之后,薄太后就孤掌难鸣了,事实也确实如此,自那之后薄太后除了养尊处优之外,不再关注朝政了,这样刘恒的皇权就极大加强了。

第二,为新法立威,从杀薄昭开始。

刘恒在代地的时候,就证明自己不是个无能之人,他当皇帝之后,更是有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将国家治理强大,成就万世美名。

为此,刘恒实施了许多改革,究其根本而言,这些改革都是触动贵族利益的,只有老百姓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薄贵之所以被杀,跟他反对新法有一定关系,而薄昭找钟毓算账,除了报仇之外,也是为了阻碍新法推行,从而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伤。

试想,如果刘恒不杀掉薄昭,万一以后还有大臣站出来反对新法,他该怎么办?

刘恒最应该的做的事情,就是用杀掉薄昭来杀鸡给猴看,让其他人除了支持改革,别无选择。

第三,薄昭之死,是刘恒打压功臣的延续,目的是为了维护朝堂稳定。

刘恒继位之后,对周勃、陈平、灌婴等人十分忌惮,为此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在陈平死后让周勃继任丞相,灌婴继任太尉。

而刘恒在派人暗示周勃退休之后,刘恒又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让灌婴接替丞相之职,并撤销了太尉之职,将军权收归己有。

但是,灌婴这个丞相也当得不舒服,经常被刘恒派去打仗,结果没几年也死在任上了。

随着灌婴去世,朝中开国顶级功臣几乎荡然无存了,唯一一个可以左右朝政之人,就只有薄昭了。

薄昭如果老实,与刘恒倒也相安无事,但他勾结党羽干涉朝政,阻碍新法推行,对朝堂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刘恒就不得不顺势杀掉他了。

杀掉薄昭,是刘恒打压功臣的延续,因为刘恒知想要的是,满朝文武都是听话之人,都是做实事之人,而不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之人。

再者,杀掉薄昭,也可以对其他功臣造成震慑,让他们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倚老卖老,对刘恒的决策指三道四。

总之,刘恒借着“斌公执法”的名义,巧妙地让大臣们逼死薄昭,其实是一箭三雕之举,对他来说好处多多,且不受后世之人诟病。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其母为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此后,当时著名的女相士许负,为薄姬相面,告知其儿子将成为天子。这则消息,对于头脑简单的魏王豹来说,无疑是在说自己可以得到天下。于是,以为自己可以开挂的魏王豹,起兵造反,被韩信打了个落花流水。薄姬也成为了俘虏,被分配至宫中织布。一次刘邦看中其姿色,纳为姬妾,后生汉文帝刘恒。

按照“子以母贵”,应该是戚夫人最受宠;接着是刘邦原配吕雉,薄姬应该是第三梯队,甚至还往后。所以说,刘恒在刘邦的儿子中,是非常不起眼的。这个得益于其母亲薄姬,是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有识人之明,对后宫的整体形势,做出了“风险评估”。

当刘邦放权给吕雉后,以及刘邦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失败后,薄姬更是看清楚了形势,让刘恒收敛光芒,隐藏自己。高祖死后,吕雉专权,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除去了大部分有继位可能的皇子,只剩下刘邦长子刘肥以及第四子刘恒。

这不仅保护了刘恒,也保护了薄姬。刘邦死后,娘俩和薄姬的弟弟薄昭,一同前往了封地。公元前180年,西汉功臣与皇室联手,推翻了吕氏一族。在推举新皇帝之时,诸位大臣没有选择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襄(刘肥之子),便是忌惮刘襄的舅父驷钧势力,实在是不想再来一次“诸吕之乱”,转而选择刘恒继位。

身处封地代国的刘恒,面对“天上掉下馅饼”,不明就里,不知所措,担心是陷阱,不是馅饼。为此,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一窥究竟。最终,薄昭证实了,刘恒得以继位。可以说薄昭在消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外甥“探路”的。刘恒也没有亏待自己舅舅,分封薄昭为轵(读音zhǐ)侯,封万户。

至于说为何汉文帝刘恒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唯一的舅舅。事件简单经过是:汉文帝刘恒为推行新政,派出钟毓前往薄昭的封地宣讲,而薄昭的侄子薄贵,仗着薄昭、薄姬,在当地为非作歹,正好撞在枪口上。钟毓一点情面都不给,将薄贵就地正法。

此举触怒了薄昭,竟然让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在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薄昭杀了钟毓。汉文帝知晓后,徘徊于清理与法理之间,为了不被母亲薄姬责备,安排了张苍、周兴前往薄府劝说国舅自尽,薄昭不从。汉文帝又派出数位大臣,披麻戴孝到薄府,哭活丧,逼着薄昭自行了断。最终,汉文帝如愿以偿,薄昭自刎而死。《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桥段: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表面上的原因是薄昭杀了汉文帝平叛的使者钟毓。实则是经历过“诸吕之乱”的汉文帝,非常忌惮外戚势力。虽一说到汉文帝,都是一片赞誉之声,但从上述逼死自己舅舅的事件,可见汉文帝也不是纯粹吃素的,再说了又有哪个皇帝是天真无邪的呢?

再者,汉文帝为推行新政,又为何单单选择自己舅舅的封地,作为试点呢?由此,可以反推很可能是,薄昭已经羽翼丰满。周勃曾将汉文帝所封的一万户食邑,转送给薄昭(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周勃可以说是,所剩下汉初功臣中的“带头大哥”了。连他都需要巴结薄昭,足以说明薄昭的势力威胁到了皇权,使得汉文帝开始警觉,导演了钟毓“代天巡抚”的好戏,目的是警告。只不过,此时已经膨胀的薄昭杀了钟毓,逼得汉文帝不得不又导演了一出逼宫的大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薄昭的事情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权力没有限制,都会犯错误。

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早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以后,由于薄姬生性淡薄,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吕后当政时,并没有加害薄姬,反而将她送到了代地享福。

而薄昭就这么跟着自己的姐姐前往代地。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至少是没有什么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他只想着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毕竟看看戚夫人他们一家的下场,还是活下来的小日子最重要。因此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低调到历史上没有他的尘埃。


一、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

早年薄姬是魏王豹的小妾,由于长得比较漂亮,而且又有相士曾经表示,薄姬将来要生下天子,所以薄姬备受魏王豹宠爱。

可惜宠爱了很多年,薄姬就是没给魏王豹生下个儿子来。这或许就是天意,至于相士估摸着是当年的薄姬为了邀宠请来的。

刘邦在诛灭魏王豹以后,果断纳了薄姬,结果一个晚上就让薄姬怀上了孩子,此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

薄姬有了儿子刘恒,也就心甘情愿地过着寡淡的生活。刘邦不怎么喜欢薄姬,自然也就看不上薄姬的儿子刘恒。因此将刘恒封到了偏远的代地。


此后薄姬、薄昭和刘恒相依为命,在代地过着小日子。直到有一天,吕后去世,周勃等人发动了诛灭诸吕的政变,最终请刘恒入朝登基。

为啥呢?因为周勃他们考量了一番,觉得只有刘恒的母族是比较淡薄低调的,不会再出现诸吕的麻烦。因此刘恒算是沾了母亲和舅舅的光。

刘恒心里没底啊,因为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番杀戮,老吕家的人一个不留,就连汉惠帝的那几个孩子也都没保住。这种情况下,你敢轻易去长安吗?

但是明显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该咋整呢?这个时候薄昭拍着胸脯表示:外甥,舅舅给你去打探一下消息!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

就这样薄昭便只身前往长安查探,周勃拉着薄昭的手,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薄昭恍然大悟,立刻回去表示:一点毛病都没有,外甥你放心大胆地去登基,周勃是我铁哥们了!

就这样,刘恒才敢前往长安登基,要不历史上未必就有汉文帝这一号人物了。所以说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因为如果派一般人去的话,刘恒也未必敢相信。


二、薄昭逐渐发现了权力的魅力。

汉文帝登基以后,立刻把自己的舅舅薄昭册封为轵侯,成为侯爵的薄昭,也没有让汉朝大臣们感到紧张,毕竟薄昭他们家的人,是出了名的淡薄,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一般来说,老实人是不会害人的,所以周勃等人很放心。说起周勃,可能还是薄昭在仕途上的指路人。

当初薄昭来长安,接待他的就是周勃,两个人的交往也就由此展开。过去周勃这样的元勋是看不上薄昭这种小角色的,但是刘恒登基以后,周勃就不得不重视薄昭了。

因此薄昭和周勃的关系变得十分铁,周勃被贬到封国以后,害怕被人给杀了,于是整天穿着盔甲。这哥们的想法还真的蛮新奇,是荆轲刺秦王看多了么?

由于周勃当年是带兵打仗的猛将,现在又整日穿着盔甲,于是便有人告发周勃有谋反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就被抓入了死牢。


这个时候能救周勃的,只有薄昭了。于是周勃把自己的部分家产送给了薄昭,希望薄昭在汉文帝身边多美言几句。

薄昭终于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不仅可以管着人,而且还能换来如此大的财富。于是薄昭在薄太后和汉文帝跟前各种为周勃说好话,最终救了周勃一命。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史记》

周勃是得救了,但是从此以后薄昭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权力欲望之中。说起来,周勃的确是薄昭在仕途上的引路人,只可惜是条歪路。


三、薄昭的小命,是被权力给耽误了。

薄昭得到了周勃的指点以后,开始利用手里的权力,为自己牟利。因此在大家看来,薄昭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由于手握重权,又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有薄太后罩着。所以薄昭在朝中几乎成了说一不二的那个人,大家都要巴结他。

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会变得骄纵跋扈起来,所以说这不是薄昭一个人的问题。汉文帝一直包容薄昭,朝中大臣也都只能忍气吞声。

一直到薄昭杀掉了朝廷使者的时候,汉文帝和群臣终于忍无可忍了。按照法令来说,薄昭这是死罪。

可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社会现实,贪七八亿的人,只要认错态度认真,只会被判死缓,可有些人动了十几万,却要被判死刑。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薄昭就是前者,汉文帝压根就不忍心杀了他。但是不杀他又对不起法令,于是汉文帝就派大臣去找薄昭喝酒,顺便劝说他为了大局自尽。

薄昭又不傻,他觉得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咋可能就这么自尽呢?于是他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汉文帝又派大臣去为薄昭哭丧,啥意思?就是公开表示薄昭已经死了。

潜台词就是,老舅啊,你就快点自尽吧,你要是再不自尽的话,那外甥可就要动手了啊!薄昭一看,没戏了,于是就自尽了。


总结:权力得到限制,才是保护拥有权力者的好办法。

自古以来,皇权一直都会受到相权的限制,为啥非要这样呢?因为皇帝容易犯错误,没有丞相在旁边看着,极有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可是皇帝总是不甘心被相权掣肘,于是朱元璋就废掉了宰相制度,结果自己到了晚年各种杀戮,犯下了弥天大罪。

此后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可内阁充当了这种角色。连皇权都需要有人监督,其他人的权力又岂能无人监督呢?

李世民有魏征看着,才开创了贞观之治。隋炀帝是把看着自己的人都给灭了,结果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说权力受到监督,非常重要。

薄昭的权力,没有人敢去监督,因此才会让薄昭越来越猖狂,直到走上了不归路。这不是薄昭个人的问题,这是汉朝外戚集团的通病。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汉文帝刘恒只要一个舅舅,名叫薄昭。薄昭对于汉文帝来说,也是有功之臣。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并不是一个很受汉高祖宠爱的人。也正因为薄姬不受刘邦宠爱,所以薄姬母子才能躲过刘邦身后吕太后专权期间的风风雨雨。吕太后打发薄姬母子前往刘恒的封地代国,就在今天山西的西北部大同一带。这在当时是非常偏远的地方。薄昭也跟随薄姬母子前往代地居住。假如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们一家人将会在那里度过平定的一生。但是,在吕太后身后,忠于刘家的大臣消灭了吕氏的势力,再度拥戴刘家人出来做天子。他们选中了代王刘恒。刘恒当时对于长安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敢贸然前往。于是,他就派自己最亲近的人,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一探虚实。薄昭来到长安之后,发现刘恒必须及时前往,占据先机,否则久则生变。刘恒及时赶往长安登基称帝,他就是汉文帝。从这件事情来说,汉文帝刘恒肯定是要感激舅舅的。

汉文帝即位后,薄昭又前往代地把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接到了长安。不久后,薄昭还被封为轵侯。不过薄昭并没有最终能够保全自己的富贵。被逼自杀身亡。对于薄昭的死,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大体上说,就是薄昭曾经仰仗着自己国舅爷的身份,曾经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汉文帝绝对不是那种昏君,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舅舅带头破坏国家法制。而他考虑到太后的情感问题,并没有下令将舅舅处死。而是劝舅舅自杀。当然,薄昭不愿意死,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但是,汉文帝干脆派大臣到薄昭家里去吊丧。薄昭迫不得已,最终自杀身亡。薄昭自杀后,汉文帝厚葬了薄昭,也算是给母亲一个交代吧。

因为汉文帝逼死薄昭这件事情,记载并不详细。所以,后世演绎出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都是想象之辞,不可为准。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薄昭)

山野老人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长,也值得读,希望大家耐着性子读完!

文帝要派人去太原府整治地方社会治安,与丞相张苍商议,问:“应该派谁去太原府担当此大任?”

张苍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

文帝说:“没有人敢去吗?”

张苍说:“太原府的问题不在太原府,而在京城。”

文帝故意问:“丞相能说明白点吗?”

张苍说:“皇上心里明白,无需我说明白!”

文帝笑着说:“连丞相也怕谈太原府的问题?”

张苍说:“我并不是怕!我是担心出了问题,连累皇上!”

文帝说:“这个问题,丞相不需要担心,我自有处理的方式方法。丞相只需要告诉我,派谁去太原合适就可以了!”

张苍说:“处理太原地方治安问题,老官僚们关系广,面子大,去了反而无益!”

文帝问:“为什么老官僚们去了反而无益呢?”

张苍说:“老官僚们都却不开薄太后的面子,处理具体问题往往会看薄太后的态度!”

文帝问:“那怎么办呢?”

张苍说:“派个年轻点的官员去!这个官员必须有胆量、有正气、不惧怕威胁,又没有太多的关系要照顾。不过这样的人去了,没有皇上的支持,也会一事无成!”

文帝问:“丞相心里有合适人选了,请丞相告诉我,这人是谁?”

张苍说:“这人就是钟毓!是个年轻人,能办实事!”

文帝说:“可以把他带来与我见面吗?我要亲自与他谈谈,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张苍说:“可以!明天早朝的时候,我让钟毓与皇上见面。”

钟毓年近三十,是御史大夫的跟班,家中还有个漂亮的老婆,还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钟毓眉目清秀,文质彬彬,典型的书生像。觐见文帝,落落大方!

文帝见了有些不放心,这样书生气十足的人能整治太原府的恶霸势力吗?

文帝开门见山,问:“让你去太原府整治社会治安,你敢去吗?”

钟毓说:“只要朝廷让我去,就没有我想敢去不敢去的问题!”

文帝又问:“太原府社会关系复杂,弄得不好,还会把你搭进去!”

钟毓说:“把我搭进去,又有什么可怕的?我背后有皇上挺我,就是搭进去了,也心甘情愿!”

(汉文帝)

文帝又问:“你没有后顾之忧吗?”

钟毓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既然做官了,就得有担当!”

文帝说:“那你明天就去太原!”

钟毓到了太原府,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最后确定,万恶不赦的人物就是太原府的管家薄贵。

怎么处理薄贵呢?

同去的官员提醒钟毓说:“薄贵之所以敢在太原府作恶多端,就是背后有个叔父薄昭。薄昭之所以敢纵容薄贵,就是背后有个薄太后。薄太后,连皇上也让她三分!当年,皇上要处死周勃,周勃找到薄昭,薄昭找到薄太后。最后薄太后干预,周勃才留下性命。现在你要处死薄昭的管家、侄儿,薄昭会放过你吗?”

有人还提醒钟毓说:“你要好好掂量,你能够斗过薄昭吗?”

钟毓有些犹豫!

有人见钟毓犹豫,继续说:“我们可以回朝廷向皇上报告,怎么处理,是皇上的事情!”

钟毓拗劲上来了!

钟毓说:“案情上报皇上,这个案子就会不了了之了!”

同去的官员说:“那是朝廷的事情,我们管不着!”

钟毓说:“既然皇上派我到太原当差,我就应该当好这差事。一不做,二不休。我认为应该主持正义,依法办事,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处死薄贵!”

钟毓话还没说完,同去的官员脸都吓白了!结结巴巴地说:“钟毓,你不要命了?”

钟毓说:“拿我的命,换地方百姓平安,我不在乎!你们可以当作不知道,有什么事情,我一人担着!”

还有人好心提醒钟毓说:“你一人担当得起吗?你背后还有家庭、老婆、孩子。你死了,他们怎么办?”

钟毓说:“思前想后,办不了案子!”

钟毓当天就处死了薄贵!

钟毓还没有回到朝廷,钟毓处死薄贵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

国舅爷薄昭愤怒得满屋子转圈!

国舅爷停下来对家丁说:“我这次一定要让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然后将钟毓碎尸万段!”

(薄太后)

薄太后知道了钟毓处死了自己的侄孙,找到文帝说:“钟毓回到朝廷后,你把这家伙交给我处置!”

张苍找到文帝说:“这次钟毓闯大祸了,皇上应该替钟毓主持正义!”

钟毓的老婆知道了,整天哭哭啼啼!

京城的贫民百姓知道了,他们说:“朝廷就是需要钟毓这样的官爷!这就是为我贫民百姓撑腰的官老爷!”

张苍得知钟毓马上就要回京城了,又去见皇上,对皇上说:“钟毓马上就要回京城了,我们应该怎样防止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文帝说:“钟毓回京城,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明天在接官台大张旗鼓地迎接钟毓归来,以此震慑那些目无王法的官员!”

文帝见张苍很吃惊的样子,又说:“不妥吗?你不要怕!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你越怕越有事情!明天你通知薄昭也到接官台去迎接钟毓!”

张苍说:“薄昭也要通知去?”

文帝说:“当然应该通知薄昭去!最应该去迎接钟毓的就是薄昭,让他小心点,不要以国舅爷自居,京城里还是有人不怕他这个国舅爷的!”

张苍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颤抖着问:“要是薄昭当场刺死钟毓,怎么办?”

文帝说:“薄昭有如此胆大妄为吗?”

张苍说:“我们谨慎起见,还是让薄昭回避好!”

文帝说:“不能让薄昭回避!让薄昭回避,我们惩治地方恶霸势力的效果就打折扣了!我就是要让薄昭看看,横行霸道是什么下场!?

张苍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文帝说:“丞相就这么一点事情,就害怕了!快走吧,让薄昭到接官台迎接钟毓!不但要通知薄昭去,朝廷中那些元老重臣都要去接官台迎接钟毓!”

接官台周围,人流涌动。

有朝廷官员,也有钟毓家眷。

人们议论纷纷,有的夸奖钟毓一身正气,不畏豪强;也有人替钟毓担忧。

钟毓的妻子挤在人流中忐忑不安,一边注视着朝廷官员的议论,一边朝大路远方张望,盼望丈夫安全归来!

薄昭等元老重臣也在焦急地等待钟毓的到来!

太阳当顶的时候,钟毓乘坐的马车扬起高高的灰尘,来到了都门外接官台。

钟毓见到薄昭,向薄昭禀明了太原平叛情形。

薄昭自恃国舅爷,下令把钟毓绑回府中。并下令驱散了接官台周围迎接钟毓的人群。

薄昭威逼钟毓上书认罪并为侄儿薄贵披麻戴孝。

钟毓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薄昭恼羞成怒,挥宝刀斩钟毓于堂前。

钟夫人闻讯痛不欲生,写下遗书,弃儿自尽。

文帝为了推行新政,明正典法,下旨将薄昭午门斩首。

朝廷文武大臣纷纷下跪,替薄昭求情!文帝左右为难,杀薄昭不是,不杀薄昭也不是!

在众臣的苦劝下,文帝对文武大臣说:“薄昭非死不可,既然文武大臣,替薄昭求情,那么,就请薄昭自尽吧!”

于是命丞相张苍和老将军周兴捧御酒去薄家规劝国舅爷服法自裁。

薄昭见了张苍,哈哈大笑:“老子就是要好好活着,看那个小皇帝能把我怎么样?”

薄昭的姐姐、文帝的母后闻讯摆驾昭阳宫,怒斥儿子无情无义,斩杀皇亲重臣。

母子正在争执不下时,皇亲国戚又联名保奏,赦免薄昭。

与此同时,丞相张苍披麻戴孝,怀抱婴儿上殿为钟毓一家申冤,老将军周兴也手托冠带上殿辞官。

薄昭奉旨进宫,满不在乎的样子。

可是警卫只让薄昭从偏殿进入。

进得殿门,薄昭腿软了!

薄昭看到,先主的灵堂旁竖立着一块高达的牌子,高大的牌位上写着“东骑将军东昭公之灵位”。

只见文帝全身缟素,在灵位前捧酒献祭。

薄昭终于理解文帝大祭活人的苦心,知道薄太后、自己的姐姐也救不了他。

薄昭怨恨地想:这小子用对付淮南王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好阴险,便抽刀饮刃而死。

文帝为什么这样煞费苦心地置自己的国舅爷于死地呢?

宋代的司马光对此有个说法!

司马光在他那本《资治通鉴》中写道:我司马光说:“唐代宰相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从道义上看,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从情理上看,则有些不妥。当年秦康公送晋文公返国的时候,曾发出见到舅父就如母亲仍然在世一样的感叹。更何况太后还活着,就那么一个弟弟薄昭,决定的十分干脆,完全没有不杀舅舅安慰母亲的想法。’我认为法律是天下公正的东西,只有善于执法的人,对亲对疏一视同仁,没有偏袒的人,则人们就没有敢因为有背景依靠而犯法的了。犯事的薄昭虽然平常被称为有德行的人,但文帝没有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而是直接惩处,文帝真是善于执法的人啊。薄昭骄横,目无法纪,以至于杀汉使者,这不是因为仗着自己有背景么?如果纵容他、赦免他,这和汉成帝、汉哀帝的乱世有什么区别呢?魏文帝曾经赞扬过汉文帝的治世,但不肯定他杀薄昭这一点,说:‘外戚那些人,应该从物质上满足他们,而不是给他们权力,这样就不会等到他们触犯了法律,又不得不秉公大义灭亲。’这是在指出汉文帝一开始就应该给薄昭一个物质收入丰厚的闲职,这样就不会因为薄昭犯政治错误不得不杀他了。既然这样,那么想不让母亲难过,一开始就要谨慎给外戚那些人安排工作。”

文帝处死了自己国舅爷,这是让人不相信的事情!不过联系淮南王刘长的死,你就不得不相信了!

文帝表面看很懦弱,很多事情都是很谦卑的对待,但是从骨子里看,文帝是一个很有韧劲的人,处理事情看似不漏山,不显水,却把事情做得面面俱到,冠冕堂皇。

文帝为什么要处死国舅爷呢?

薄昭之于文帝是建立过大功的人!

周勃等人消灭吕氏势力后,决定让当时的代王刘恒进京做皇帝。刘恒没有胆量赴京城做皇帝,就派薄昭到京城打探虚实。薄昭见过周勃后,证实消息可靠。立即赶回代国,对刘恒说:“不是骗局,是真的!”于是刘恒才决定进京。

当时刘恒进京,只带有宋昌、张武、薄昭等六人。

薄昭之于文帝是值得信赖的人!

刘恒进京做了皇帝后,刘恒又派薄昭回代国迎接薄太后及其皇室成员。可以说薄昭对于文帝是竭忠尽智。

薄昭之于整个朝廷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者!

淮南王刘长造反,没有人敢出面制止。文帝就派薄昭代表自己去淮南国训导淮南王刘长,薄昭还为此对淮南王写有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训导淮南王要忠于朝廷、忠于祖先!

薄昭是薄氏家族唯一在朝廷露面的官员,是文帝唯一的国舅爷,薄太后唯一的弟弟。这样一位人物,于亲杀他不忍;于义杀他不妥;于政杀他不该,那么,文帝为什么偏偏又要杀害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呢?

像《史记》、《汉书》等正史找不到说法,也没有说薄昭是文帝处死的,只是说某年某月将军薄昭死。

其实,司马光、唐代的那个宰相李德裕、还有魏文帝曹丕都太小看了文帝。

(司马光)

文帝杀薄昭并不仅仅是因为薄昭杀死了他的使者钟毓。仅仅是因为杀死使者钟毓文帝是不会在乎的。

汉朝杀人不抵命的事情多了去。

文帝的儿子刘启因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下棋的事情,动手用棋子砸死了刘贤,一点事情也没有!

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杀死了审食其,也一点事情也没有!

现在,文帝要以杀人抵命的理由处死国舅爷薄昭也只是一个说辞,真的的理由是文帝嫉恨外戚专权。

嫉恨薄昭倚仗国舅爷的资格阻碍他的新政改革。

文帝甚至怀疑薄昭与朝廷重臣早已暗中勾结,处处刁难自己。

上次处死周勃,薄昭替周勃求情,文帝就开始怀疑薄昭早已与周勃有些不正常的关系,甚至怀疑薄昭那一次进京与周勃联系,他们俩人之间就谈妥了什么利益交换。

再从这次具体的情形来看,丞相张苍认为薄昭去接官台迎接钟毓不合适,而文帝却坚持要让薄昭去接官台迎接,这里就是一个布局,故意给薄昭一个杀钟毓的时机,然后以此处置薄昭。

文帝不也这样对待过淮南王刘长的吗?

薄昭死了,文帝以为自己除却了一个心头大患,殊不知文帝处死了薄昭,迎来了更大的心头大患,那就是他的母后的嫉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淮南   国舅   母亲   封地   太原   长安   丞相   刘邦   太后   朝廷   皇上   大臣   舅舅   弟弟   儿子   事情   财经   刘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