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李信的名气其实是沾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光,他是李广的先祖,但他确实是陇西李氏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李信生平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详细,其祖父李崇曾任陇西太守,其父曾任南郡太守。由此可见,李信有可能出生在陇西。

李信没有走祖辈的文官之路,而是成了武将。《史记》记载,李信“年少壮勇”,正赶上秦国鼓励靠“军功爵”发家致富的好时机,于是参军入伍了。

果然,凭借“壮勇”,李信开始崭露头角,与蒙氏兄弟、王贲等齐名,成为秦始皇最器重的少壮派代表人物。

李信第一次独立率军出征发生在秦王政十九年,那年秦国对赵国发动了灭国战争,王翦奉命从南边进攻邯郸,李信则出兵云中,从北面夹击邯郸。

这一战,邯郸被攻破,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第二年,荆轲刺秦,秦始皇大怒,王翦和李信再次搭班进军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李信率先抵达易水河边,并击败太子丹的燕军。

王翦抵达后,率军包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弃城逃往辽东,李信率数千轻骑一路追击,迫使燕王喜杀了太子丹请罪。

得到太子丹的人头,秦始皇大喜,夸赞李信“贤勇”。这个“贤”,是指值得信赖的意思。

两战建功,李信的威望陡增,声势压过了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蒙恬、蒙毅、王贲等青年才俊,俨然是王翦的接班人。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甚至认为,李信的“勇”远在王翦之上,如果给他机会,他的前景应该在王翦之上。

所以,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将对楚国发动战争前,秦始皇动了用李信取代王翦的念头。

这也不难理解,任何一位帝王都不希望军功太过集中,尾大不掉后患无穷,培养新人遏制老军头才是正道。

于是秦始皇问王翦:“灭楚战争你需要多少人马?”王翦答曰:“少于六十万干不了。”

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全部家当了,如果你是秦始皇估计也会肝疼心颤。

于是秦始皇又问李信:“如果让你来率军,灭楚要多少人马?”李信答曰:“二十万绰绰有余。”

秦始皇大喜:“王翦老了,胆小了,还是李将军威武,灭楚之战就交给你了,蒙毅给你打下手。”

战争一开始非常顺利,李信亲率大军攻克平舆,又回师向北拿下鄢陵。与他同步,蒙恬攻克了寝丘。

完成第一步战事目标,李信与蒙恬同时向父城进军,并在这里汇合,准备向楚国国都寿春发动进攻,完成灭楚的最后一击。

其实到这一步,大局基本就算定了。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收官阶段越容易出幺蛾子,秦国便是如此。

就在李信准备向南进军时,郢陈出事了,那里的楚人在秦国相邦昌平君的率领下叛秦了。

昌平君叫芈启,楚国人,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外孙。既然是楚国人,他怎么跑到秦国了呢?

也不奇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相互通婚,公室子弟到敌国任职的情况屡见不鲜。

当年芈八子嫁给秦惠文王后,楚国就出现贵族子弟批量入秦的场景。昌平君和另外一位族兄弟昌文君都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因为平定嫪毐之乱中立下战功,二人先后担任了相邦。

李信、蒙恬拿下平舆、鄢陵、寝丘后,秦始皇派昌平君到郢陈,利用他是楚国人的身份,安定当地的百姓。

也不知道昌平君咋想的,眼见母国就要灭亡之际,他突然对秦国翻脸了。

这一来李信就麻烦了。

郢陈是秦军的大后方,补给线的必经之路,此地失守意味着秦军的身后被插了一把刀。

李信无奈,只好调转枪口向西回师,准备先干掉昌平君。

这个选择本没有错,但在战术安排上显然考虑不周,他没想到对面的楚军也是个厉害角色。

此人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最后一根栋梁。

项燕受命后不是一味防守,而是一直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李信显然有点麻癖大意了,光是把目光盯在了郢陈,完全没在意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楚军。

结果,李信在前面走,项燕在后面尾随,半路上楚军发动了攻击。

李信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大败,被楚军连杀七位都尉。所谓兵败如山倒,李信再也回天无力,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关中,灭楚之战失败了。

李信的失败让秦始皇大惊失色,他只好亲自登门,请求王翦出山,并答应他所有的条件。

王翦不愧是老将,人家大军抵达平舆后关门睡大觉,就跟楚军耗。这回轮到楚军头疼了,战线太长,补给不便,求战不得,项燕耗了一年终于支撑不住了,他下令撤军。

王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追!结果在蕲县这个地方秦军抓住战机,一举击溃楚军,并斩杀了项燕,灭楚之战再无悬念。

姜还是老的辣,王翦的完胜映衬了李信的稚嫩。那么,折了秦军二十万股本的李信,有没有因为吹牛皮被秦始皇“征税”呢?

应该没有,即便有,也没有伤筋动骨。

三年后的嬴政二十五年,李信再度出山,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老朋友”燕王喜。不过他不是主将了,而是给王贲打下手。此战“疗效”颇佳,二人轻松地俘虏了燕王喜。

嬴政二十六年,李信再度搭档王贲伐齐。这是秦兼并六国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实在没啥技术含量,齐国早就人心惶惶,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临淄,齐王建干脆主动举手投降了。

随着秦国统一天下,李信就消失在了史书中。

史书中没有李信封侯的记录,民间传言他被封了“陇西侯”,这就是陇西李氏这一支的源头。

民间传说未必不可靠,按李信功绩,在灭楚之前他很可能就被封侯了。灭楚失败,他极有可能被剥夺了侯爵。但此后在灭燕和灭齐的战争中再次立功,很有可能因此被复封。

从秦始皇对李信的态度看,虽然灭楚之战失败了,但秦始皇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推给李信,毕竟昌平君的反叛是个意外事件。

能在灭楚失败后,秦始皇还能再次给李信机会,这份信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李信承诺嬴政率20万秦军就可灭楚,但他失败了,秦始皇很失望龙颜大怒,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处置李信的呢?这是大家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问题,但历史上没有记载,就连李信的个人传记也没有,我们只能从其它仅有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蛛丝马迹。

李信,秦国名将,飞将军李广、唐太宗李世民的祖先,生卒年不详,他是秦始皇十分喜爱和信任的精神小伙,强壮果敢。在秦国虎狼之师伐赵、灭燕、楚、齐国等战役中,他都有参与。

您还记得“荆轲刺秦王”的事吗?幕后指使这场谋杀的是使者燕太子丹,他是燕王喜的儿子、嬴政少年时的好朋友,结果被李信一路追杀,最终逼得燕王喜砍了他的头献给了秦王。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秦始皇亲口夸赞他:“李将军果势壮勇。”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非常看重李信的,对他的能力也是肯定的,他爱惜李信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

秦国把六国打得落花流水,先后把韩、赵、魏三国收入囊中,而此时的楚国也被秦多次打败。秦始皇下一步计划就是灭楚,尽快完成统一霸业。这个重要任务的执行者他将在李信和王翦二人中选其一。

有一天,秦王召见二位。他先问李信说:“孤欲灭楚,将军算下需要多少兵?”

李信很自信答曰:“最多20万人。”

秦始皇回过头问王翦,王翦沉稳答曰:“至少60万。”

秦始皇鄙视道:“老王老矣!如此胆怯!还是小李果断勇敢。”

于是秦始皇便派李信和蒙恬带着20万秦军出发了,时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不支持王翦用60万兵出战,一方面怕消耗巨大的国力,另一方面也是怕老江湖王翦拥兵自立。

王翦很生气很没面:“唉!你嬴政不是不说我老了吗,不是顾忌我吗,那我就回老家养老算了”于是王大爷就托词有病,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赏花钓鱼闲庭迈步去了。

“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李信面对的对手是楚将项燕。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家世代皆为楚国名将,对各种兵法都有深入研究。当时20万秦军对40万楚军,李信确实轻敌了。

一开始,李信进攻平舆,再攻鄢郢,都取得胜利,蒙恬攻击寝丘(今安徽临泉),也是完胜。这次行动李信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他率军到城父与蒙恬会师。项燕有大招,他故意后退佯装害怕不敢打,并偷偷保留精锐强军准备时机从后突袭李信,李信更加轻敌。一天,项燕大军突然攻入秦军两个营地,杀声震天,一下子杀死秦军七个都尉。李信前后受敌,仅仅三天,秦军大败。李信傻眼了,只好带着残余部队逃跑回秦国。这是秦灭六国期间少之又少的一次败仗。



李信小瞧项燕更小瞧楚国。楚国疆域广阔,春秋楚庄王时曾称霸中原,在争霸过程中是灭国数量最多的国家,曾先后吞并45个诸侯国,楚在战国中前期一度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大国强国。而这次又是合纵抗秦的重要国家,就连名将老油条王翦都不敢轻视它。李信败的心服口服。这一战杀光了李信的锐气,自己也会认为秦始皇要处死他吧,说不定还要连累家人。

李信的轻敌有点像不久前才死的燕国将军剧辛。当时赵国逼走廉颇任用庞暖为将后,燕王喜伐赵前曾问剧辛能否拿下赵国,剧辛自信地说:“庞暖容易对付!”于是燕国就派剧辛率军去了,结果剧辛轻敌冒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被庞暖俘获杀死。

而李信败,虽未战死,他狼狈而归,让秦始皇丢了面子失了君威。不管怎么说这次失败的罪责李信必须承担。李信幸运的是秦始皇对他的处置很大度,可以确定地说并没有处死他,只是撸了他的统帅职务。天下未定,楚、燕、齐还都未灭,秦始皇正需用人之际,他不会杀了李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戴罪立功。

据载,秦始皇亲自去请赌气在老家休养的王翦,他放下皇帝的架子为之前对王翦的羞辱言语和态度而诚恳道歉,目的就是让王大爷出山统帅大军拿下楚国。试想,如若不卸了李信的职务怎能让老王担任呢?

“始皇……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说实话秦始皇的胸襟比他曾祖父秦昭襄王大多了,秦昭襄王对赌气在家休病假的白起放的可全都是硬招,他多次令白起出山,白起不从就赐他一把剑让他自刎了,相比白起王翦很幸运。

秦王更换李信的统帅职务,就是为了亲自去请当时在老家“养老”的王翦,给足了老臣面子和荣誉。相比李信,老姜王大爷这个老江湖考虑事情更周全沉稳。王翦用独门战术灭楚,放大招——靠秦国强大的国力耗死楚国!这和李信的战术完全相反。一个是拖时间,一个是速战速决。事实证明王翦的耗劲厉害了,他耗时整整一年带着60万兵搞娱乐玩耍,就不出兵。楚国的胃口被吊得受不了,逼着项燕出战,害的项燕兵败自杀,很快楚灭。民间流传一句俗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接着说秦始皇处置李信的事儿。秦始皇撸了李信的统帅职务并没有杀他,而是继续让他披甲上阵,小伙太年轻还需继续历练。秦始皇让他南下平百越,王翦也去了,推测李信应在王翦手下历练。接着李信跟随王翦的儿子继续征战。李信伐楚失败三年后,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王翦的儿子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了燕国。

第二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由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开创的齐国,他们由燕国南部向南进军,避开西部齐王建布置的40万大军,不费一刀一剑直取齐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亡


李信在王贲麾下,为平定燕、齐立有战功。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之后再也从史书中找不到李信的蛛丝马迹了,就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

不管怎么说,李信为了还报千古一帝的不杀之恩,会始终效忠于秦朝,肯定没有去造反,因为他的后代们人才辈出在陇西平安繁衍生息。




秦始皇在决定攻打楚国的时候,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多少兵力可以拿下楚国?”

年少壮勇的李信说:“20万足以。”

老成持重的王翦说:“非60万不可。”

摒弃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选择李信还是王翦?

相信没有几个人会选择用王翦,六十万大军意味着什么?可以拥兵自重了,即便没有那个心,但光这六十万大军一开动,所需要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况且这还不是近距离短时间作战,因此,六十万大军在大部分皇帝心中,都是一个相当让人肉疼的数字。

对秦始皇来说也如是,所以秦始皇选择让李信为将去攻打楚国。相比于屡立战功的王翦,秦始皇实际上更信任李信,这种信任也并非没有道理。

李信在攻打燕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头等功,当初,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始皇大怒,提前发动了攻打燕国的战争,他派出的主帅就是名将王翦。王翦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善终的大将。

如果说白起为秦昭襄王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则王翦为秦始皇扫平天下立下了最强战功,还有他的儿子王贲。

有意思的是,史书中所有关于李信的记载都离不开王翦父子。比如攻打燕国之时,李信是跟着王翦去攻打燕国的,李信率领数千士兵作为先锋部队追击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逼的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杀死了燕太子丹献给秦国,而王翦攻下了燕蓟,秦军大胜而归。

秦始皇对李信在战场上的表现很是满意。当时可用的大将实际上并不多,最厉害的就是王翦父子,但秦始皇又不愿意让王翦做大,因此,他需要新生力量,李信无疑就是他选中的得力干将。

因此,这一战之后,秦始皇对李信很是信任,这种信任甚至超过了未有败绩的王翦。所以当秦始皇决定攻打楚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信,然后才是王翦,问了同一个问题,得到了差距如此之大的回答。

综合两人的答案,秦始皇决定完全可以用二十万的兵力来攻下楚国,他以李信和蒙恬为将,分两路攻打楚国,而王翦在知道秦始皇的选择后坚持告老还乡,回到了频阳老家。

李信这是第一次独当一面,开始的战争非常顺利。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丘,双双大破楚军,然后李信乘胜追击,向北攻打鄢都,再往东南攻打郢都,又一路向西与蒙恬会师于城父。他们想着接下来直接进攻寿春,然后攻灭楚国。

但就在这个时候,志得意满的李信不知道,他的背后始终有楚人跟随追击,三天三夜不曾停歇,大败李信,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昌平君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的后路,致使李信大败。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很难说清,但这一次攻打楚国,李信的大军败了,至少损失了七名都尉,最后狼狈回到了秦国。

秦始皇知道后大为震惊,他想过这次攻打楚国的结果,但没有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这个时候的他,突然就想起了王翦,看来只有王翦能够改变战争的结局。

秦始皇这会也顾不得打脸了,赶紧跑到了频阳去请王翦,对于王翦非六十万不可的兵力也不计较了。

为了让秦始皇彻底对他放心,王翦还在出兵之前问秦始皇要了很多的田宅、园林等,并先后五次催促秦始皇兑现,为的就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王翦除了为秦国效力没有别的心思,这六十万兵力完全就是为了攻下楚国而定的。

经过李信之事,秦始皇也不能再说什么,就将六十万大军交给了王翦,然后等着王翦的凯旋。王翦这一仗持续的时间很长,他到达楚国之后屯兵坚壁不出,每天做的事就是吃吃喝喝、玩玩投石比赛,这样坚持了一年,差点把楚军逼疯了。

打吧,秦军坚壁不出,不打离开吧,又怕秦军出兵,一年后,楚军坚持不住了,当他们准备往东调兵的时候,王翦出兵了,大破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项燕,后又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基本被平定。王翦经此一役再加上后来南征百越,得以封侯。

那么,在攻打楚国战败之后,李信又得到了怎样的处理呢?

《史记》对于李信的最后一条记载是:“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从这里来看,李信打了败仗之后还曾上过战场,是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去的。除此之外,再无他的记载。

这一点就比较奇怪,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告老还乡,秦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几个得力的武将了,按理说李信这样的武将如果受到重用,应该会在后来大放异彩,至少在秦末应该有他的身影,但是没有。

这就说明李信攻楚失败后失了秦始皇的信任,即便他在此之后还上过战场,但也仅仅是秦始皇无将可用的情况下起用了他,而且还不是主将,等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秦始皇再不肯用他,很可能直接将他雪藏了,所以史籍中也失了他的踪影。




秦国将军李信,就是王者荣耀里面的英雄的原型。
战国末期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国将星云集,蒙恬蒙武兄弟,王翦王贲父子,而李信也是在这个时期一颗著名的将星。

王者荣耀中的李信

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先后被秦王嬴政灭国后,秦军陈兵在燕国边境,太子丹压力山大,于是他派出荆轲准备干掉嬴政,结果刺秦失败,秦国怒而兴兵开始大举进攻燕国,当时的秦军主将是王翦、辛胜,而李信仅仅是秦军的一员小将,王翦主力在燕国都城蓟(今北京)附近击败燕太子丹军队,燕国军队退往辽东,李信带领几千人追击到太子河(辽宁省中部辽阳地区)迫使燕王喜割掉自己儿子燕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于是秦军撤退,燕王喜则继续占据辽东为燕王。

秦国灭楚前的形势图

相比较与王翦的大兵团作战,此次李信仅率领数千军队追击到辽东地区,深得秦王嬴政认可,在征求灭楚的方略时,年轻的李信说,灭楚只需20万军,而事后秦王嬴政询问王翦时,王翦则说必须得60万军队,于是在嬴政看来,王翦已经老了,于是就决定人们李信为主帅进攻楚国。

而第一次攻燕战争结束后,王翦也确实申请退休了。

王贲灭亡魏国后,秦军开始灭楚战争。嬴政命令李信为主帅、蒙恬为副将,率大军20万进攻楚国,最开始李信在楚国打得还是不错的,攻破楚国旧都郢,并与蒙恬会师在城父,不过很快李信遭到楚国人的反击,被楚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给打得大败,秦国灭楚失败。当然这里面不完全是李信的责任,因为秦军攻破郢都后,嬴政派出大臣昌平君来镇守郢地,但是昌平君本就是楚国人,可能是眼见楚国灭亡于心不忍,最终反戈一击,于是李信大败。

此后秦始皇又亲自找到王翦,许诺王翦要求的60万大军,于是王翦带兵进攻楚国后击败项燕,俘虏楚王负刍,而后楚人再立昌平君为新楚王,继续抵抗秦军,最后仍旧在淮南被王翦击败,楚国最终亡国。

秦始皇时代所向无敌的秦军

相比较战败全家被杀的秦将樊於期,李信的是幸运的,可能是秦王嬴政还是比较欣赏这个年轻人,之后李信与王贲一起参与攻破燕王喜灭亡燕国和灭亡齐国的战争,然后历史书籍上就没有了关于李信的记载。

在后来秦末乱世之中,王翦的孙子王离仍然在和项羽大战巨鹿,却没有了李信的影子。

可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李信重现江湖,当然此时已经是李信的后代,也就是司马迁最为尊敬的飞将军李广,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明确记载了李广的祖先就是秦朝的李信,并且说李家世代骑射,而且还说李广和堂弟李蔡,均是出身良家子,这样的记载说明了李家世代仍然是军人出身,而且当年没有收到秦王嬴政的处罚,否则就不是良家子了。




秦以严刑峻法著称。

依秦律,李信会受到比死刑更恐怖的处罚的。

可是,嬴政却对李信做了“宽大处理”。

秦王政对此事的处理,彰显出帝王韬略。

丧师辱国的李信

前225年,秦决意灭楚。

秦王政问众将: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青年将领李信答:20万就够了!

老将王翦答:非60万不可!

嬴政大笑:王将军老啦!保守呀!还是李信豪气,就李信上吧!

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20万大军伐楚。

结果,楚将项燕“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秦军大败!

依法当严惩

对于败军之将,秦国的律法是有严格的处罚规定的。

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而逃,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露其尺骨,男女公于官···——《尉缭子》对秦法的阐述

千人以上的战败,就要看成是“国贼”,受到如此恐怖的惩罚。像李信这种20万级别的战败,死1000次都不够!

8年前,另外一位青年将领樊於期,攻赵时被李牧击败。

樊於期自知难逃一死,就逃到了燕国。

2年前,樊於期的人头,成了荆柯刺秦的敲门砖。

听闻李信战败的消息,“始皇震怒”!

顶格的处罚,似乎正在等着李信!

轻微的处罚

但是,李信却似乎只受到了极为轻微的处罚。

3年后,攻辽东之战,李信以副将的身份出战,俘燕王喜。

4年后,灭齐之战,李信再次以副将的身份出战,一举灭齐。

伐楚失败,李信也只不过是从灭楚之战的主将,降为灭齐之战的副将!

而李信的副将蒙武呢?

1年后,秦再次伐楚。蒙武又作了王翦的副将!

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那么,秦王为何对李信、蒙武如此宽容呢?

嬴政认账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势篇》

“始皇震怒”后,马上去见王翦。

嬴政是领导,完全可以召见王翦!亲自登门造访,可见其诚!

嬴政开口第一句,就表明了攻楚失败的责任人:我不听你的计策,现在,李信果辱国!

攻楚失败,我嬴政是第一责任人。

随后,嬴政又和王翦再次确认:打楚国,就用60万人!

嬴政的表态,表明了态度:攻楚之败,始于庙算!

秦在此前的统一战争中,用兵规模大致为:灭奄奄一息的韩、魏,用兵10余万,灭燕、赵,都用兵超过30万。

既然灭赵、燕都需超过30万大军,凭什么相信20万大军就能灭楚呢?

20万攻楚,是嬴政与李信等人集体做出的结果。

既然如此,嬴政不单单偏责于李信,自己揽下责任,修正错误,正是明君风范!

嬴政疑似有私心

保护李信、蒙武,嬴政似乎有私心。

当初命李信挂帅伐楚,除了作战方略问题外,嬴政似乎还有其他考虑。

在整个大秦统一战争中(无论是灭楚前还是灭楚后),除了最弱的韩国是被内史腾所灭,其余五国,全部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

而且,在一年前,王贲还曾大败楚军,夺取了十余座城池,对楚国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如果嬴政当初以王翦年老而不用,那为何不用其子王贲呢?

对王翦、王贲父子,秦王未必没有戒备之心!

嬴政“违法”留李信、蒙武(依秦律,蒙武之子蒙恬也逃不掉),很可能是对王翦父子留一手。

依秦军制,王翦、王贲父子功劳再大,也未必能威胁嬴政,但作为君主,仍有责任尽可能避免功劳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将领,预防“功高不赏”的局面出现。

李信、蒙武,虽然伐楚失败,但已经多次证明了他们是不可多的良将。

留着李信、蒙武等人,未必没有预防王翦父子的意思!

题外话

李信躲过一劫,留得有用之身,继续为秦效力。

遗憾的是:李信的后人,却在另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手下遭遇灭门之祸!

李信的后人李陵,提五千步卒北伐匈奴。结果,孤军无援,全局覆灭,李陵被俘。

当时,李陵似乎还没有投降。

汉武帝“震怒”,夷灭李陵三族!


遇到嬴政,是李信的幸运。

嬴政能“扫六合”,绝对不只是“奋六世之余威”。他本人的胸怀、韬略,配得上“千古一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平舆   陇西   秦国   秦王   楚国   辽东   项羽   史记   燕王   副将   大军   太子   父子   将军   战争   财经   秦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