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首先,李世民没有篡位。虽然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就是针对的李渊,但是明面上,李世民只是杀死了兄弟,更像是夺嫡;而这之后,他甚至当了两个月的太子,继位都是一种程序合法。

当然我是懂题主的意思的,那么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来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做皇帝,杨广赵构之流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因为李世民是明君,赵构是昏君,杨广是为了自己祸国殃民的暴君。

那么同理可得,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为什么朱棣比李世民名声差呢?

当然是因为朱棣在各方面都做得不如李世民好。



李世民打下半个大唐江山,而大明江山则是朱元璋打下的

消灭薛秦的浅水原之战、平定刘武周宋金刚柏壁之战、一战灭二国洛阳虎牢关之战、消灭了刘黑闼大部分势力的洺水之战……可以说,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位高权重,完全是靠他每一场战争打下来的。

自然,他能取得这样的战绩,也与李渊不信任非李家宗室与太原元从有分不开的关系。但是,李家宗室那么多,太原元从也不少,为什么偏偏只有李世民成了天策上将呢?其他人是不想吗?

也不要说太子不应该出去打仗。实际上长安已经有李渊亲自驻守,太子并不需要额外监国。然后前期太子也会出去打仗,只是没有赢。最后,同时期其他割据势力的太子全部都在随父出征,所以也根本没有太子必须留在京城的说法。



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不会有统一的大唐。至于南方,也是李靖负责打下来的。而李靖,在武德三年之前,人还在秦王府任职,更早之前之所以能在李渊手底下死里逃生,也是李世民亲自捞的人。

所以,大家能够认识到,李世民对大唐的重要性了吧?

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却有统一之实,正是因为如此,新旧唐书都在高祖纪的赞论里肯定了李世民的功绩。

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 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 哉!

——旧唐书.高祖本纪

唐在周、隋之际,世虽贵矣, 然乌有所谓积功累仁之渐,而高祖之兴,亦何异因时而特起者欤?虽其有治有乱, 或绝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几三百,可谓盛哉!岂非人厌隋乱而蒙德泽,继以太宗之 治,制度纪纲之法,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

——新唐书.高祖本纪




就连资治通鉴,虽然没有肯定玄武门,但也强调了大唐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李建成如果拱手相让就不会有玄武门了(……)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至于明朝的江山,我们都知道是朱元璋与他的臣子们从南到北一步一个脚印打下来的,而那个时候的燕王人还小;纵然长大之后,驻守边疆,有安边之功,但这一份权力,也是朱元璋给的他。

他对大明的功劳,自然也没有李世民对大唐的功劳大的。


玄武门之变是政变,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靖难之役是长达四年的战争,影响范围更大

玄武门之变虽然是大家热衷初唐历史话题,但我们只要注意去看史书,就不难发现,如果不是因为李世民,很可能这就只是一场再稀疏平常不过的政变。

它从开始到结束,只持续了一个上午的时间。

虽然惊心动魄,但是范围却只局限于宫廷内部,甚至都没有牵连到长安百姓。对于他们来说,玄武门可能就是一闭眼一睁眼的事儿。

尤其是在这之前的隋朝与南北朝,宫廷政变算什么?换朝代都跟你我喝水一样稀疏平常,玄武门跟之前几十年一比,就是个弟弟。



而靖难之役则是发生在明朝初步承平之后。在此强调,我认为这场战役的发生,与双方都脱离不开关系,而且如果要仔细计较,分明是朱允炆政府的责任更大一些。

但是不管责任方到底在谁,这场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客观负面影响也是真实存在的。最浅显的人口数据就可以表明,永乐初年的账面人口比洪武末年,少说少了几十万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世民对待政敌集团的手段更加柔和

这个不必多说,李世民只杀了两个兄弟与他们的十个儿子,就连女儿都封了县主好好养大嫁了人;而东宫集团的官员,只要是能者,也都得到了重用,不管是官至宰相的魏徵王珪,还是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的薛万彻,李世民都能不计前嫌,重用他们。

而朱棣则不然,朱棣对于朱允炆集团的臣子的清洗实在是太狠太彻底了,容易落人口实——况且,这样的行事作风,也很容易落实到他平时的行政风格里去。


李世民倡导文化自由,朱棣进行极端的文化管控

大家也没说错,比起自己带头写诗的李世民,朱棣就是得罪了文人。

朱棣为了不被非议,亲自下令封禁建文帝相关的所有言论,禁止文人对其写文著史;这样的管控直到宪宗年间才被解除,被捂嘴久了的文人纷纷逆反,此后,建文帝相关的文史产出激增,甚至多达几百本。

与其说文人们是在给建文帝叫屈,不如说是在给自己鸣不平。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建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已经无人在意,他只是一个壳子,一个文人向曾经进行言论封锁的永乐皇帝,发泄不满的壳子。

至于永乐皇帝也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尽力量保存好了许多古籍,又有谁会去在意呢?

人总是更能记得伤害的。


研究历史,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要将前前后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题主的问题,就是犯了研究历史只关注一个事件的错误。

每一件历史事件,他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贯彻“历史唯物主义观”,而不是“唯点主义观”。把每个事件都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这样,我们就会对历史更加清晰明白。

【END】


如果大家也支持我的回答,请点赞评论支持一下,谢谢各位友友!





李世民没有篡位,而朱棣则是名副其实的造反。单就这一点,朱棣就可以得到一个差评。但是李世民的风评比朱棣好,还在于李世民的格局更大。


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的区别

成王败寇,这个词并不适合用在帝王之家,更适合用在对手身上。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氏三兄弟争夺的是帝王的入场券,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实际上都有资格去抢这唯一一张通往龙椅的门票,但是谁能拿到就要看实力了。


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太子李建成软实力不弱,太子之位坐着,舆论导向也把控在他手里,再加上老爹李渊和李元吉对他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帝王之路将会是一路畅通的。


但是他自己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的硬实力不够,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害怕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去诋毁和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硬实力太强大了,半个大唐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征讨西秦,荡平刘武周,剪灭郑、夏,大败刘黑闼,由此而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他凯旋而归时,李渊为表彰他的功劳,还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之后他在府中设官署,开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因此,在他旗下聚集了一批文武精英,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由于政治权力排他性的作祟,李建成为确保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必然要与李世民开启互撕模式。比如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给他一批烈马想把他摔死,再比如在宴饮时,暗中给他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还有和弟弟李元吉合伙跑后宫去说李世民的坏话,等等,尽管这些记载不一定属实,但可以想象,他们兄弟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为何不能把控这一局面呢?在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对自己儿子们太有信心了,以致于他手里并不有兵权。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试想谁会怕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帝的呢?


那么兵权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在长安城内,作属下的也不容易,三个儿子各自发号施令,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他们只好谁的命令先来就听谁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被迫之举,前面说了在软实力上,李建成占优,太子是李渊立的,他也不会自打脸地支持李世民。到最后,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将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肢解,将其属下人马要调给李元吉。



李世民久经沙场,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坐以待毙”这四个字,迎战、回击,有力地回击才是他的风格。


王权争斗向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布局,不豁出去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一旦逮住机会,死的人便是李世民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尽管有着诸多争议,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考虑,此举也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玄武门之变,他自己后期也有自己评价: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他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从王权内部斗争来看,他的确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伤亡最小的创世之举,主动出击避免了一场惊扰平民百姓的大规模武力战争。要知道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王权争斗,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之久,一个王朝几乎断送在这场内乱上。相比之下,李世民将伤亡降到了最小,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他的天下是硬抢来的。如果从宗室血脉的角度上来说,朱棣没有机会坐龙椅,他是庶出,这一点也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一点。


朱元璋死后,他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嫡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实际上,按照惯例,长子亡,可选立次子,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遵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弃了朱棣。



朱棣争储失败,心里记恨那是肯定的。朱允炆除了手里握着一张皇帝的直通票,在政治博弈上与朱棣几乎没有可比性。说白了,朱允炆和李渊的境况差不多,手里没兵权,而他的叔叔们则个个手握重兵,这实在是皇帝的悲哀。


而雪上加霜的是,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为了抑制藩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亲信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逐步取消各个藩王的权力,而实际上他单靠一身黄袍根本无法实现削藩。也正是这一举动也彻底将朱棣激怒,他早有称帝的野心,根本不会坐等明惠帝来擒拿他。


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名,展开了一场争夺皇权的叔侄大战,最后强行夺得大位,史称“靖难之役”。


由此,我们也看到,朱棣起兵实为篡位,而且他这一起兵一打就是三四年,动静大了去了,又是多少生灵涂炭哪!



李世民比朱棣的成就高吗?

其实单论功绩,朱棣和李世民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开明,使得周边各国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汉字的输出,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由于唐朝的世界帝国属性,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在唐朝居住。所以说,唐朝对世界的开放力度是很大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唐朝。



反观明朝,在郑和之后,明朝逐步采取了保守措施,不再对国际事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明朝显得更为保守。但是从强大的持久性来说,明朝的持续力更久。


但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普通人心中,只会对最繁盛的那个朝代感兴趣。研究的人多了,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再加之李世民的确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壮举堪比开国皇帝。


因此,论影响力,李世民的名气自然比朱棣要大的多。而人们对朱棣的诟病,也多集中在他的篡位上,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李世民不是篡位,不是篡位,不是篡位。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是诛杀继承人,不是推翻皇帝。李建成死后,李渊是让位,退位当太上皇,所以李世民并不是篡位。

而且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仅一天),空间小(局限于玄武门),影响面窄,除了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李世民就上位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李渊不管乐不乐意,是让位,所以李世民不存在篡位的舆论压力。况且唐朝初期,科举制还未建立,属于世家大族掌权时期,只要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其实就掌握了天下舆论。

唐朝初期,儒家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君臣之间的约束,远没有达到明朝的严谨程度。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能者上。

而朱棣不一样呀!

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已经是皇帝了。朱棣的造反,不管打着怎样漂亮的旗号,都属于篡位。

靖难之变从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续3年,波及面广,众目睽睽。最让朱棣无法承受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舆论。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逐渐完善,世家开始瓦解,读书人以门生的方式形成了一股股势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名望的大儒,门下就有千百个门生。到了明朝,儒家的君臣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所以,朱棣才这么介意舆论,才这么不能忍受指责,因为他内心不安,他也是这个价值体系培育出来的,他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的提醒他是篡位,他必须通过杀掉反对者,让读书人为他找理由,找根据,找支撑,才能维系新朝的稳定。

所以,不管朱棣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天下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心里,他就是篡位者。那些违心说话的读书人,在其他读书人看来,是对道德的背叛,是没有骨气的行为,丧失了士人的气节。




区别是明显的。

李世民属于宫斗,与百姓无关,甚至也跟百官无关。

朱棣是纯粹的谋反,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官也是人人自危。

李世民成功地掌控了朝庭,连李建成系的包括魏征在内的人才都成为其手下,自然对立面较小。

朱棣并没有与朝庭百官达成妥协,甚至开创性地“诛十族”,就让士大夫阶层大为不满,毁誉不可免。

最后,李世民杀的是太子,皇位是李渊传给他的,有了一面遮脸布,而朱棣杀的是正统皇帝,其接位是自立的,并无“传承”或“禅让”程序,自然就不正了。




李世民和朱棣,一个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一个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二人在继承皇位上都比较血腥;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开创了永乐盛世,二人在治世上都堪称是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的名声却比朱棣好得多,为什么呢?


篡位与非篡位

李世民没有篡位,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只是消灭了皇位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立他为太子。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经过李渊加封并承认的,是合法合理的继承人,也就是说李世民不存在篡位。而朱棣就不一样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曾一度有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说,朱允炆才是合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成了明惠帝,这是全天下所共认的。但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没有争到皇位继承人资格,却在朱允炆继位成建文帝后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其侄子的合法帝位,是赤裸裸地篡位行为。

因此当朱棣要宏学大儒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时,方孝孺披麻戴孝上朝,哀恸哭建文帝,宁死不从。朱棣好言劝慰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长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朱棣让手下人逼着方孝孺写,方孝孺只写了“燕王篡弑”四字,大骂而死。就连其后继子孙嘉靖帝,也变相承认了朱棣的篡弑行为,将他改成了明成祖,有开辟创建之功的才能被称之为祖。因此后世有学者甚至认为,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其实只持续了三十四年就灭亡了。


创业与非创业

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是李世民首倡义兵的,正是在李世民的一力劝说推动下,李渊才最终起兵反隋,攻占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起兵时就说,如果将来能打下天下,就封李世民为太子,但打下长安后,李渊却改变了主意,封长子李建成做了太子。李唐建立之时,正是天下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政权很不稳定,正是在李世民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下,大唐才得以平定各路义军,稳定了统治地位。李渊鉴于李世民的巨大功绩,曾在李世民平叛时,再次许诺封李世民为太子。但叛乱平定,李渊再次失言,不得已,只好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准备分洛阳以东由李世民统管,洛阳以西长安由太子管辖。

太子李建成也因李世民功高震主,危及自己的太子之位,而与齐王李元吉结合起来,共同谋害李世民。因此在朝中最终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李世民党两党明争暗斗的局面,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李渊也知道二人相争,想极力融和,但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在摸清太子要对秦王府下手之际,李世民就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此李世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创业之君,为大唐的建立巩固发展,是有巨大功勋的,李世民夺权成功,坐上帝位,也是合情理的。

反观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之际,尚在年幼,于大明创业毫无微功。朱元璋封他做燕王,镇守北境,已是莫大之恩。朱元璋一力打下的大明天下,他想选谁做皇位继承人,把天下托付给哪个子孙,他是最有决定权的。朱元璋最终选定皇太孙朱允炆了,那他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作为臣下,就应该履臣职尽臣责,恭敬从命才是。但他却不甘服从,悍然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那就是地地道道的篡逆行为,是不合法理的,是人们难以认可的。


祸害大与祸害小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范围小,时间短。只是在长安京城的玄武门内外,而且当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李世民马上向太子和齐王手下的人宣布,太子和齐王已死,只要放下刀枪,余皆不追其罪。因此变乱很快平息,李世民在善后处理时,也只是将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赐死,其他两府亲旧,皆不问罪,甚至接纳两府人才为己所用。

而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时间一直持续了四年,战乱几乎波及全国。四年混战,让数十万士兵战死,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让大明刚刚见好的繁荣,一下子给倒退回了元末景况。以致战后一百余年,中原、山东、江淮等地,土地荒废,野草丛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屈服与不屈服

科举制首发于隋朝,唐朝得以得以遵循但尚不完善,宋朝得以发展,完善盛行于明清。唐朝时虽有科举,但只是选拔人之的渠道之一,在人才选用上,唐朝受三百多年南北朝动荡不安的影响,儒家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展,唐朝总体上依然是重武轻文,因此在朝廷中尚未形成以文人纲常治国的理念,儒家思想还未得到充分肯定。而且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以宽大政策接纳原来反对自己的人,让他们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李世民说服了当时的一个文人代表魏征,成了自己统治中的重要一员。魏征直谏,李世民虚心纳谏,成了君臣相得的历史佳话,也很让后世文人对李世民认可倾服。

而随着唐末藩镇割据之害,北宋建立后就采取了重文抑武之策,文人开始纷纷登上政坛,成了朝廷统治的中坚力量。科举取仕也成了统治者选用人才的重要手段。于是以儒家经义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成了定式,选出的人才为大多恪守儒家经义行事,儒家思想成了治世成规。特别是经过南宋理学的发展,儒家的纲常伦理成了文人们坚守的信条。到了明朝,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以儒家要典而成的八股取仕,成了当时文人进阶的唯一途径。于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常理成规,就成了在仕未仕文人们一致的信条。儒家的正统思想深入人心。朱棣的靖难之役,在当时的文人们心中,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篡位弑君。

而且呢,朱棣的重要谋士姚广孝也深知與论对人心的重要性,特别提醒朱棣要设法收服当时天下读书人的代表方孝孺,为己所用,这样以后朱棣得位不正也能得到很好化解。谁知方孝孺坚守儒家正统,宁死不屈,朱棣一时激愤,一下子就斩杀了方孝孺及其十族。就此一点,更坐实了朱棣的篡位弑君,得国不正;也更彰显了方孝孺的忠正维护纲常伦理之心。朱棣因此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在以文官集团统治为主的明廷,自然让后世的皇帝们也深受影响,也认为自己的祖先违背了纲常伦理,嘉靖、万历等皇帝不但为方孝孺进行了平反,还把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等于向世人完全承认了朱棣的大逆不道,篡位弑君。


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历史上,明成祖朱棣的名声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秦王   儒家   大明   明朝   大唐   长安   皇位   科举   读书人   继承人   唐朝   文人   太子   名声   皇帝   财经   天下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