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收入不高,但是却通过节俭等方式攒了很多钱的人?

隔壁楼道的一位大爷大妈就靠节俭帮儿子攒了很多钱。

大爷大妈都是农民,来城里给儿子看孩子。他们儿子小赵有俩孩子,在我们这里一个事业单位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我原本以为小赵活得挺辛苦,因为他上有没有多少收入的父母,下有两个娃。

直到他搬新家才知道,人不可貌相。他父母虽然没有工资,但是一点儿也不累赘人,还能为儿子买新楼助力,是对很会生活的老夫妻。

大爷大妈在老家只有六亩地,一年纯收入不过几千块钱。但是他俩很会计划。

把四亩地租给别人,每年要1500斤麦子,300斤玉米,100斤豆子。(这边一年种两季,无论小麦还是玉米亩产都在1200斤至1500斤)

小麦磨成面粉,一大家子一年的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主食不用花钱。

玉米磨成玉米渣,熬玉米粥,做玉米面的窝窝头。

豆子榨油。

一年的最基本的吃喝就出来了。

剩下二亩地自己打理,秋后种小麦,初春就在小麦地里撒些菠菜种子,麦苗长高时菠菜也肥嫩。

初夏种玉米,玉米生长起来后,在田埂上播撒些豆角,一夏天不少摘豆角。

家里老房老院子更是宝贝,知道我写文章,小赵给我发过来他家房前院后的一些图片。

什么季节的都有,不过我们仍能看出大爷大妈把老屋打造成了百宝屋。



老院右侧是个干了的水坑,大爷大妈在里面种满了树,(现在树也很值钱啊!)坡上撒了南瓜北瓜种子,围着水坑,大爷开了几块地,种了各种菜。



西院墙边上还栽了两行油菜花。




南院墙之外,也就是大门外空地上种了韭菜,小葱,蒜。




茄子,香椿树长得也很旺盛,就是靠在路边,沾染上不少尘土。

院子里种了柿子,石榴,苹果,葡萄,花椒树。











大爷大妈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还见缝插针的种了苜蓿,茼蒿,芫荽,洋姜,扫帚菜,红薯,油菜。

大爷最喜欢种萝卜白菜,冬天必备菜。还有丝瓜和秋扁豆,种一棵就爬得满墙都是,好打理产量又高。

一年四季,大爷种的时令蔬菜你方唱罢我登场。

不止老家,大爷大妈还在楼上种了小西红柿,小辣椒等。

小赵家一年的蔬菜大部分来自家里的菜园。

其实这些只是辅助生活,日常开销当然不是只靠以上这些。

大爷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在小区幼儿园看大门,一月1800,他孙子学费还减半。

他每天傍晚回家都在幼儿园里提四桶热水,他们家基本不用电气烧热水。

晚上在家里吃完饭,晚8点,大爷准时去一家店铺。不是去干活,就纯粹去人家店铺里睡觉守店,一月1000。

他周末任何班不上,回老家侍弄瓜果蔬菜庄稼。

大妈更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她厨艺不错,两个孙子想吃菜饼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油炸糕等,她都亲手做,从不在外面买,又卫生又省钱。

她买一只白条,从来都是分成三份,每份配不同的菜,能吃三回。

大妈从不让家人买外面的小菜和咸菜等。为省钱,她学会了制各种酱菜。酱黄瓜,茄泥,酸菜,豇豆干等,亲手做的好吃又实惠。

她早就让儿媳在网上入手了一台小缝纫机,大孙子的衣物用品,她全改成小孙子能用的,而且很洋气。光衣服费用就省一半。

她做饭菜就可着全家人的饭量来,从来不多不少。她家光盘行动执行得特别好。

大妈凡事都会性价比。

有一次她小孙子看周围孩子玩彩泥,也想要。大妈就把孩子带回家,用面粉掺水和成面团,让孩子玩。她说她算过了,一袋彩泥十元以上,品牌的几十元。

用面粉才花多少,而且比彩泥无毒安全。

她小孙子愿要彩色的,她就在给全家榨水果蔬菜汁时留出一些,和进小面团里。

小孩子愿意吹泡泡。大爷大妈从来不买泡泡机,就用洗洁精等自制。

还有很多很多。

别看俩人是农民,但是经济学实践得相当优秀。

他们把家里的日常生活费用全担了起来,小赵两口子的工资能存下大部分。

所以小赵能比较容易买二套房子。




我在银行上班,我们银行就有几个在菜场卖菜的阿姨,存款过百万的。

要说这几个阿姨,那认识我们银行,比我要早多了。我在银行上班才七八年,这几个阿姨在我们银行存钱都有将近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每一任的网点负责人,每一任的理财经理,大堂经理,柜员,她都能把名字喊上上。我们银行面积有多大,洗手间位置在哪里,一般什么时候存钱送的礼品最多,她们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菜场卖菜,看似不起眼,日积月累,却能拥有大财富。

在菜场卖菜是不是很赚钱?

不是。

相比较很多的工作,在菜场卖菜,就是赚的辛苦钱。

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去几十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菜,然后拉到自己卖菜的市场。晚上十点多钟,菜市场才关门。

这一天上班十几个小时,一个人根本熬不住。很多卖菜的,都是夫妻两口子轮班倒。

这几个存钱的阿姨,几乎每个月都会过来存一笔钱。金额也不大,多的时候不过七八千块钱,少的时候就三四千。

她们人手几本定期存折,里面密密麻麻的存的都是定期。一笔只有几千,但是一两百笔的定期加起来,就是存款上百万。

就像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赚一百万很难,但是赚1万就比较容易。你只需要赚一百个1万,就能拥有一百万了。

这几个卖菜的阿姨,真的是把“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演绎的淋漓尽致。

从几千块钱,慢慢的积累,变成几万块钱。再慢慢的积攒,变成几十万。最后二十多年的积蓄,就有存款百万。

而且这些阿姨,不但能存钱,还很节约。衣服永远是那几件,还有的就是穿着卖菜的衣服。吃饭听她们说,都是自己在家做饭带过去的。

就算是过年的时候,也没有给自己添几件衣服。

会赚钱,还会存钱。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勤俭持家”了,想不富裕都难。

很多人说,钱不是存来的,钱是赚来的。这句话有很大的问题,极其容易误导人。

1 . 只会赚钱,不会存钱,永远没有钱

我工作银行有个同事,单身一人,月收入过万。可是她属于那种,赚多少就花多少的。

一个月工资五千,她能过的井井有条。一个月工资两万,她也能花的分文不剩。

这就导致她工作这么多年,结果身上是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每次遇见什么紧急的事情,要么就是刷信用卡,要么就是向我们几个同事借钱。

所以,想要有钱,你光会赚钱还是不行的。你还必须要会存钱,存不下来钱,那等于白赚。

2 . 没有赚钱能力,再会存钱,也徒劳

当然,如果没有赚钱的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存钱,那也不行。

就像你月收入只有三千块钱,就算你不吃不喝,什么也不去消费,把这三千块钱都存下来,那你一个月也只能存三千。

你说你一个月工资三千,却想存四千块钱。那再会省钱的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掉进“积累存钱”的坑里。想要有钱,想要存钱的第一步,必须是会挣钱。

现金为王的社会,手里有钱,能让你心中不慌。

如果你是月光族,每个月挣多少就花多少,那你就是一点抵御风险意外的能力都没有。

万一出现个什么意外,需要用大钱怎么办?你准备去借吗?向谁借?能来得及吗?

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即使你没有存钱的爱好,也要给你自己备着一点钱。万一哪天意外就发生了,你也能够沉住气迎接它。

而且你手里有钱,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你说话会更自信,工作会更放松。你的心态,都是阳光积极的。

当意外发生时,你会发现,最可靠的还是人民币

这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都能通过钱来解决。剩下百分之一,是因为你的钱还不够多。

亲人可能会反目,朋友可能会背叛,但是人民币会一直听你使唤。当你四面楚歌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钱最可靠。

每个月少花一点,给自己存点钱,会让你受益无穷。




一只眼睛的五姐,从无房到有房再到买楼,供儿子念书,给儿子买婚房。她是一个菜农,她每走上一个台阶,全靠节俭。


我五姐不是我的亲姐姐,是我的表姐。我五姐的姥姥,是我姥姥的亲姐姐。我给我五姐的姥姥叫大姨姥。我五姐跟我的亲老姨同岁,今年都66岁。


五姐出生的时候,一只眼睛就不太好,看不到多少亮光。五姐长大之后,那只不好的眼睛就彻底看不到东西了。她成了只有一只眼睛的人。


五姐看人的时候,就稍微歪着头,用那只好眼睛认真地看人。那只不好的眼睛,是干瘪的,只露出一道缝儿。我也不敢盯着她看,怕她难过。五姐爱笑,笑声大,门牙特别白。



我姥姥家的亲戚,不是菜农,就是渔民。我们家在大安,一条江,在城市的东侧蜿蜒而去,一直通向黑龙江哈尔滨。这条江是嫩江的支流,我们这里的码头叫老坎子码头。


我姥爷是在1910年左右,跟着大人闯关东来到大安的。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借住在姥爷的二姐夫家里。当时大安就是个小渔村,二姐夫是打鱼的,姥爷从小就跟着大人打鱼。


姥爷经过很多年的历练,后来成了渔把头。自己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他就在这个城市的南大港子买下一个大院套,在这个院套里盖了几栋房子。


姥爷娶了姥姥,也就跟大姨姥一家做了亲戚。大姨的丈夫大姨姥爷,他也是渔民,后来也跟我的姥爷学习,攒点钱,买了房子,大姨姥爷和姥爷一家,都住在南大港子那片。


南大港子就是城郊,连接附近的农村,后来姥爷和大姥爷一家都开始种地,我的表姨们,我的表姐们,都是菜农。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农民,也没有城市户口。


我记得她们的户口本是绿色的。城里的户口本是红色的。城里招工,红色的户口本优先招工。所以,当年招工,五姐拿着绿色的户口本,没人要她,何况她只有一只好眼睛。


那时候想拥有城市户口,只能是考学。但是五姐是女孩,几十年前,老观念作祟,家里只供男孩子念书,女孩子上学认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五姐算幸运的,因为她和我老姨同岁,两人从小就非常要好。五姐和老姨同岁,她也给老姨叫老姨,辈分在那呢。我老姨脑子从小就特别好使,她怂恿我五姐回去跟大姨姥爷说:“我老姨还念书呢,我也不下地种地。”


我老姨从小就有挣钱的头脑。姥爷和大姨姥爷他们经常去江里打鱼,打鱼要用渔网,渔网那时候都是人们手工织出来的。老姨就给姥爷织渔网挣钱。



老姨对姥爷说:“你要是给钱,我就给你织渔网,要不然,你就用你儿子给你织渔网。”我的几个舅舅,小时候特别淘气,都跑出去玩了,就是姥爷给钱,舅舅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家里织渔网。


姥爷后来就给老姨钱,织一块“卦子”,给老姨多少钱,也就是块八角的。一块“卦子”,就是一块网。我们那里的渔民都这么叫。


我五姐呢,回去跟她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大姨姥爷谈条件,也想用织网赚钱。但是,五姐被大姨姥爷给揍了,说我养你吃养你喝,你还跟我要钱?


老姨就对五姐说:“不给你爸织网,你帮我织网,到时候我爸给钱,我分你一半。”两个要好的女孩子,一个外甥女,一个老姨,就结伴而行,吃住都在一起,天天起早贪黑地织渔网。姥爷给老姨卦子钱,老姨就分给五姐一半。


老姨的钱买了雪花膏,买了扎辫子的绫子,几天就花光了。五姐舍不得花,几块钱,攥在手心里,攥到结婚当嫁妆。老姨钱花没了,就跟五姐借钱。


一个人要想变得富有,一靠勤奋,二靠节俭。老姨勤奋,五姐节俭。两个人在一起,那是珠联璧合,老姨找门路赚钱,五姐跟老姨赚完钱,就把钱攒起来。老姨后来也跟五姐学会了节俭,学会了攒钱。


因为五姐只有一只眼睛,找对象很费劲。后来,五姐嫁给了一个郊区的青年。五姐夫也没有工作,两人结婚后,就租住在东下坎,靠江边的一个土房里。


老姨当年去跟五姐收拾婚房,那房子很破旧,房主都不要房租,就是让五姐夫每年春秋修葺两次房子,别让房子塌了就行。


五姐和五姐夫都没有工作,婚后不久,五姐就怀孕了,也干不了重活了,五姐就在家给人织毛衣,挣手工钱。一边还收脏衣服脏袜子洗,挣点零花钱。



五姐夫这人,沉默寡言,但老实厚道,是个实心眼的人。他每天都出去打零工,一开始,是赶着马车到车站去拉脚,后来,城市里不允许马车拉脚了,因为马匹随地大小便。


五姐夫就用一个旧的自行车,和一辆旧的手推车,改装成了“倒骑驴”,就是三轮车。我们大安给三轮车叫“倒骑驴”,因为蹬车人在前面蹬车,车座在后面,前面的人像驴一样蹬车,是比喻蹬车人的辛苦的吧。


五姐夫是大安第一个登倒骑驴的人,后来有人写县志,还找到五姐夫,用相机拍摄了五姐夫舍不得丢弃的旧的倒骑驴。


从1990年开始,大安的大街小巷,都是蹬倒骑驴的人,因为城市里的不少工厂相继停产,工人们开不出工资,只能自谋职业。


那时候的人们,头脑里还不太有经商的念头。再说,经商需要本钱,需要头脑,工人的头脑简单直率,学不来经商的弯弯绕,所以,大多数的工人都选择蹬倒骑驴。


那时候,从城南到城北,蹬倒骑驴拉一个人,就是一块钱。钱难挣。不过,五姐夫的倒骑驴还能赚到养家糊口的钱。因为五姐夫的倒骑驴是城里第一个带车棚的,也是最干净的倒骑驴。


五姐自己手缝的布罩,布垫,还有车棚,她把五姐夫的车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车棚下还有粉红色的穗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倒骑驴,看着像一乘花轿,女人们打车,自然就坐五姐夫的倒骑驴。


五姐生下孩子以后,她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她自己在家看孩子,节省了学费。她继续织毛衣,给人洗衣服挣钱。


可是,织毛衣的活儿越来越少,因为城里人开始喜欢现成的毛衣了,因为现成的毛衣样式好看,还便宜。


五姐就跟我老姨商量怎么办,老姨就给五姐出主意,让她买一台织毛衣的机器,还是挣手工费。老姨说:“小五啊,你钱要是不够买机器,老姨帮你凑钱。”五姐说:“老姨,我钱够。”


老姨后来对我们说:“你看你五姐,一只眼睛,却拿出好几张存折,吓我一跳,彻底震了我一下,我也得跟小五学着节俭点,不能这么大手爪子花钱了。”


五姐自从生下他的儿子大宝开始,就跟五姐夫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五姐说:“以后你挣的钱,负责家里的吃穿住行,不够,你自己就多挣。我挣的钱,全部存起来,负责儿子的教育费,将来供儿子念大学,买房娶媳妇,这方面不够,我想办法。”



五姐夫同意了,从此后,他每天蹬车回来,就把钱往炕上一扔,五姐把钱数好,一元的跟一元的摞在一起,五角的跟五角的摞在一起,数字都朝上,有破损的钱,五姐就用饭粒抹平,粘好。


五姐每晚给五姐夫记账,五姐夫拿回来的钱,支付每天的花销,余下的,存起来过年。五姐织毛衣洗衣服挣的钱,她都积攒起来,每到月底最后一天,她就去一趟街里,是坐着五姐夫的倒骑驴去的。


五姐夫把五姐送到银行门口,五姐就打发五姐夫去拉脚挣钱,不用送她回家了。她进了银行,就把钱存上定期。别人存定期的都是一张定期存单,五姐的定期,是存的定期存折。


因为每个月的月底,五姐都会在这本定期存折上,再存入一笔钱。少的时候,也有七八十。那时候定期最长的期限是8年。五姐就存8年。8年的利息最高。


五姐和五姐夫,因为没有一个人有正式工作,所以,五姐除了勤奋地挣钱,攒钱,平时,她很节俭。


五姐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家工作,她从来不买衣服,五姐夫的衣服在膝盖上、肘部,臀部,会缝六块补丁。那都是九十年代中期了,衣服缝补丁的,也就是五姐夫一个人。


老姨有空,就会买点零食去五姐家看看,把自己不穿的旧衣服,把我妈还有我六姨七姨不穿的衣服,搜罗一堆,都给五姐拿去。五姐就用这些旧衣服,拼接成漂亮的新衣服,够一家三口人的穿戴了。


五姐没有太多的挣钱方法,她就想尽办法节俭。一家人一周只洗一次头发,一盆水,儿子先洗头,然后是五姐夫洗头,最后是五姐洗头。


家里用电,天黑就关灯,节省电费。五姐织毛衣,借着外面的路灯就可以。五姐的一只眼睛,比我们的两只眼睛还明亮。


老姨一直在市场上做买卖,她发现商机,跟五姐说,让她去早市卖小百货,就是卖针头线脑,本钱少,利润大。


那时候,五姐年纪也大了,洗衣服的活儿越来越少,家家都有洗衣机了。织毛衣的活儿也少了,因为穿毛衣的人少了。五姐就听老姨的,让老姨领着,去大城市进了一批货。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早市就开市了。五姐夫蹬着倒骑驴,驮着五姐和五姐的提包去了早市。到了早市,五姐打开提包,拿出一块红布,在地上铺好,四角用四个砖头压上,她就把针头线脑放在红布上。


没想到,五姐的小百货看着不起眼,还真挺挣钱。后来,五姐发现扣子利润小,但赚钱多,她就开始四处进扣子,专门卖扣子。


二十来年,风风雨雨,五姐从给人洗衣服,织毛衣,到卖小百,卖扣子,一点点地把家业做大了,她不再穿老姨送去的旧衣服了,但她也不会经常买衣服,依然是节俭过日子。


每个月的月底,五姐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银行,在她的定期存折本上,再加入一笔存款。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在递增,五姐的一只眼睛里,都是坚定的信念。



五姐去大城市进货,五姐夫就在家里出摊,给儿子做饭,督促儿子念书。五姐的儿子学习很用功,后来考到吉大。好大学的学费不是非常高,但也需要一笔钱呢,五姐夫有点着急,他不知道五姐这些年存了多少钱,他心里没底。


五姐就从柜子里拿出一个上了锁的钱匣子,打开匣子,里面一摞存折。五姐的儿子大宝考上大学那年是19岁,钱匣子里是19本存折。五姐夫打开一本本的存折,每本存折上,都存入12笔钱,那是12个月的存款。


存款到期,五姐就会把利息加到本金里,再继续存入最长年限最高利息的定期。就这样,五姐的财富,就在五姐的节俭里,越积越多。


五姐这些年不仅积攒了儿子上大学的费用,还够买楼房的。我老姨很有商业头脑,她觉得那个时候,楼房的价格低,就赶紧让我五姐买了楼房。


五姐依然去早市出摊卖扣子。城里的人,都知道早市有个卖扣子的一只眼的五姐,只要你的衣服缺了扣子,到五姐的摊子上,要么能配上一模一样的扣子,要么能找到一套比之前更好的扣子。


五姐依然每个月的月底,去银行存钱。四年后,五姐的儿子大宝大学毕业,又考上研究生,大宝担心家里的钱不够学费,五姐说,你就是考博士,妈妈也能供得起。


五姐的儿子研究生毕业留校,当了大学老师。后来在省城买房子,儿子的未婚妻要出一部分钱,五姐没让。她担心儿媳妇出钱买房子,将来会瞧不起自己的儿子,她就全款,为儿子在省城买了楼房。这件事在我们的家族里,成为轰动的新闻。


现在,五姐已经66岁了,依然是每天早晨,五姐夫蹬着倒骑驴,送五姐到早市出摊,卖扣子。五姐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可惜,她没有买社保。因为她不太相信,老姨也没买,五姐就也没买。


不过,五姐这些年存的钱,也够养老了。更何况,她还有个孝顺的儿子和儿媳。


五姐的儿子大宝结婚后,每月都给五姐邮寄一笔钱,这笔钱年年都在涨。他对五姐说:“妈,只要你和我爸健康地活着,我和你儿媳妇每年都给你们涨工资。”



写在最后:


五姐因为是菜农,又因为一只眼睛,当年她找不到工作,只能靠给人洗衣服,织毛衣挣钱,但她每月都会到银行存入一笔定期存款。


五姐靠自己的勤奋,考自己的节俭,和五姐夫努力奋斗,供儿子念书,给孩子买婚房,比拥有健康身体的父母,为儿女付出的还多。


五姐的勤奋和节俭,赢得儿子和儿媳的尊重。儿子结婚后,儿子儿媳每月都给五姐寄钱,他们还对五姐说:“只要你和我爸健康地活着,我们每年都给你们涨工资。”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谢谢。




我公公平时节衣缩食,恨不得一块钱花三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存折,才发现被他骗了,存折上的数字吓了我一跳。

公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省吃俭用,用勤劳的双手给大伯哥盖了房,娶了媳妇,供老公上完大学。责任完成后,公公也老了,不能再干重活了。这时,我们提出给公公生活费,公公摆摆手说:不用,我有钱。

我知道这是公公怕给孩子造成负担,他哪有钱啊!婆婆还在时看 病 拿 药都花的差不多了,怎么会有多余的钱呢!于是,不管公公同不同意,我们每个月固定给他2000块钱。

给公公生活费的初衷,就是希望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可是,尽管我们每月给生活费,公公还是那样抠索的过日子。冬天我们那里有大集,他每次在大集散场之后,去拣地上的菜叶子吃。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这样,周围的邻居指指点点,指责老公和大伯哥不孝。老公气得要命,对公公说:爸呀,你不要面子我们还要啊!这下好了吧,方圆十里都以为我兄弟俩不孝顺了。

每当听到这些公公都不以为然:管别人干啥,日子过得是自己的,那有钱有粮的时候,还得抵防没钱没粮的日子,弄俩钱还能都花了啊。

说他他也不听,就由着他去吧!

有一次,邻居陈叔家摘蒜苔,一天50块钱,公公一大早吃完早饭,夹了两个馒头就去了!一去摘一天,赚50块钱,总共干了三天,由于岁数大又长时间的低头干活,正干着活呢一下子晕了过去。大家七手八脚的把他送到乡医院,医生说血压太低,营养不良,需住院一周。

公公一听第一句话就问大夫:住一天多少钱?大夫说不一定,一周下来需要两千左右吧!一听要花两千块钱,公公吆喝着不住了,我自己回家养养吧!说完就要走,被老公和大哥拦下了;老公说:你看你为了赚50块钱,最后却要花2000多,哪样划算,没事在家呆着行了。

我们都以为公公是缺钱才这么拼的,为了不让他有后顾之忧,老公和大哥商量每个月再多加500生活费,这样爸爸就不出去做工了。

再加500的提议被大哥拒绝了,说根本不是钱多钱少的事,爸就是这种生活态度。

公公在乡卫生院住了三天就自己跑回家了,老公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同村的王婶跑到大哥家,急切的说:华子,快去看看你爸吧,和人家吵起来了。大哥赶紧跑出去一看,公公和同村的一个大爷正在吵架。大哥问是什么原因?公公说:我看到地里有一些人家拔剩下的小萝卜,以为没人要了,就拔了回家想炖着吃;结果这个老刘头说是他弟弟家的,人家还要,留着回家喂猪的,你说我忙活了半上午,他一过来倒袋子里就要给我抗走。

一边的老刘头说:你这个爱占便宜的老头子,萝卜在谁地里就是谁家的,怎么还轮着你来拣。两个老头因为一堆小萝卜吵了起来,还想动手。

大哥听完,别提多丢人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每年冬天,萝卜收完后地里会剩一些小萝卜,有很多人就不要了,扔在地里;有的就拔回家喂鸡喂兔子的,一般根本没人去拣,家家萝卜成堆。没想到公公因为这个和别人吵架,有失颜面。

最后大哥把那一堆小萝卜还给了人家,还向对方赔礼道歉。

公公的这些行为,让周围邻居都以为孩子不孝,不管自己的父亲。看把老头逼成什么样了,去人家菜地里拣菜吃,我也曾经一度以为公公经济紧张,直到我发现了他的秘密。

大哥家的侄子要定婚,当时女方要彩 礼 68000。这可把大哥大嫂愁坏了,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啊,人家女方又等着定亲,这向谁借呢?正当大哥一筹莫展之际,公公发话了:愁什么愁?现在知道钱的重要了吧!别愁,我有。大哥以为公公是在开玩笑:你一个老头子哪有钱,恨不得一分钱分两半花。

只见公公神秘一笑,说你们等着看吧,没准我这老头子要比你们这些人富有。

公公的话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我和老公打算借给大哥三万应应急,尽管我们也不宽裕,有一部分还借给了朋友,没有收回。公公知道后悄悄的找到我,说你们有两个孩子要养,你要是借给你大哥了,他猴年马月能还啊!我说:爸,那也不能眼看着大哥着急不管啊!

这时,只见公公进了里屋,从床底下的一个小破木头盒子里拿出来一包东西,用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着。我以为这是拿什么稀世珍宝呢,只见公公拿出一张红色的本本,我定晴一看:一张存折。

公公将存折交给我,我急切的打开一看,存折上的数字把我吓一跳:178000,还有个零头,我仔细数了数,没错。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平时节俭的公公,怎么会有这么一笔“巨”款。公公说:这些都是我攒的,还有卖树的钱,那个西村你李大伯家,那天孙子不舒服,等着急用,借给他家一万;前一阵子还捐出去2000。

我一下子对公公刮目相看了,这个平时拣菜叶,上人家地里拣萝卜的老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慷慨解囊,却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吃一顿好吃的。

最后,公公将存折里的50000块钱取出来,交给了大哥,把大哥大嫂感动的不行,侄子也很感激爷爷!之后对公公更加孝顺了,公公说不用还了,他之所以这么节俭,是因为之前过过苦日子,知道没钱没粮的滋味!所以,他把平时我们给他的生活费,还有这些年卖树和地里的收入,都一点点的存了起来,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有一天能用的着。

公公的事情让我明白,开源节流有多重要。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月光族,不知道存款的重要性,这样是没有压力,可一旦危机来临,会让自己变得很被动。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意思是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有呀,我的亲姐姐,很节俭。是位医生,从来不乱花钱,衣服也很少买,开始工资不高,靠积攒买了第一套房子和车,慢慢职称高了以后,又在省会城市买了房子,在她居住的地方买了俩套房子,今年她家闺女考上事业编制,她又把房子换成180平的大房子。

很漂亮,善良,有孝心。希望我的姐姐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节俭   孙子   早市   大姨   姥爷   扣子   块钱   存折   姐夫   大妈   公公   大爷   大哥   儿子   眼睛   收入   身边   方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