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在雍正时期开始,大清便已经没有明确册立“太子”了,储君是谁,全靠皇帝自己决定,也只有等皇帝自己驾崩后,这个人选才会公开。

既然没有明确的太子,那么就没有明争的基础,当然皇子们依然还是会“斗”,但跟康熙九子夺嫡肯定是大有不同。

所以乾隆在位时期,他的儿子们没有因为“夺嫡”而大战,就是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带来的好处。

要说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乃是古代皇帝历史上的两个“标杆”。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四年,比康熙的辉煌还多四年。

不过他们爷孙二人看似在位时间相差不多,却有一个因素让他们二人和“儿子”的关系截然不同,那就是“岁月”。

康熙在位时间是长,但是康熙终年69岁,而乾隆却是89岁,康熙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位十七年了,同样的年龄,乾隆才刚登基,所以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儿子的命运也不同。

乾隆确实是中国古代掌权最久的皇帝,但乾隆这个做父亲的很无奈,他当了几十年皇帝,把大部分儿子都熬死了,在他在位的后期,还在世的儿子就只剩四个,年轻一点、综合能力强一点的也就只剩嘉庆一个了。

而乾隆的寿命绵长就算了,他的儿子,却只有康熙的一半。

若是不计算那些未命名便早夭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多了,乾隆一生则是只有“十四个皇子”,通过年龄和儿子数量的比较,这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不得不说,做谁的儿子都得倒霉,做康熙的儿子得和兄弟“争斗”夺嫡,做乾隆的儿子更惨,首先你得“活”得过他。

九子夺嫡的必然性,康熙也只是历史的执行者。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有很多声音乃是指向康熙的“残忍”,因为九子夺嫡的源头,就是康熙公开废太子,然后又引导诸子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一场“家庭灾难”,所谓九子夺嫡,看似只是几个皇子在斗法,可实际上牵动的影响乃是一整个皇朝的大半,是一场很恶劣的权力斗争。

可无奈的事实是,这种权力斗争,他并非是康熙这一位皇帝独有的,其实自古以来,这种“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而康熙也只是顺应着他的现状,引动了儿子们之间的“内耗”,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和太子“刘据”的矛盾,都是因为汉武帝太过长寿、在位时间太长引起的。

例如唐高祖时期,他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因为能力差异引起的,最后李世民则是以“玄武门之变”一次性解决了“夺嫡”以及“皇位”问题,是这种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再例如唐玄宗时期,他和第一任太子李瑛、第二任太子李亨的矛盾,也都是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引起的,所以后来李瑛被唐玄宗处死,李亨也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夺位登基。

所以从康熙的“前辈”们的经历来看,皇帝跟储君,本质上就是一对常态的矛盾,父子和谐永远是少数的,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简直是罕有。

而皇帝和储君的矛盾,核心之处说起来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皇帝命太长,太子等不急,皇帝不想让位,只能让儿子们厮杀内耗”

意思也就是“转移矛盾”。

除开李世民这种独特的“能力矛盾”(指李渊的能力不如李世民)外,绝大部分皇帝和太子面临的都是“寿命矛盾”,康熙也属于后者。

作为康熙的嫡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康熙百般宠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立为太子了,年轻的康熙对太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胤礽所用所学所享、都是最顶级的资源,康熙这样子去做,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储君。

可是康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儿子太优秀了,开始“等不及”了,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康熙也有可能不是没想到,他只是从没对自己的寿命有过那么大的自信,因为康熙自己得过天花,他难免会觉得自身会有点“暗伤”,等到太子胤礽彻底成才的时机,他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便可无缝衔接。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康熙在位快五十年的时候,胤礽慌了。

皇帝把太子熬死的事情,古代又不是没有过,唐玄宗就把自己很多儿子熬死了,所以胤礽自己不想成为这个倒霉的太子,于是他开始和康熙有了矛盾,这种矛盾是源自于胤礽的不安,也是来自于康熙对他倾心培养多年的能力带来的底气。

说白了,康熙自己“养子成患”了。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白热化阶段,康熙果断引动“诸子之战”,因为在此之前,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受到了康熙的“暗示”,他们是知道康熙的想法的,而且也愿意进入这个阳谋。

整个九子夺嫡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胤礽了,因为他本身是无辜的,只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一个地步了,要知道,他当了几十年太子了,而且都已经监过国了,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威信和身为皇帝的“业务水平”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他,让康熙不放心。

康熙唯恐胤礽趁着他午睡都发动造反,只是这种事情也只是假设,而康熙更不可能提前禅让皇位,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这个爱子“渡劫”吧。

于是大阿哥、八阿哥都想尽办法把这个前太子打入尘埃,只要胤礽不翻身,未来就是他们的。

其实整一个九子夺嫡,康熙操控的过程是非常潦草而且目的明确的。

潦草在于康熙在十数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储君”标准,这导致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目的明确则是体现在康熙先后打压了有能力、威望的大阿哥、八阿哥,说白了,康熙就是跑来“钓鱼执法”的,他根本就不是选嫡,他是将这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给“诱导”出来,然后给自己消除隐患。

所以最后才有了雍正登基那般的匆忙,雍正登基早期的麻烦,可以说全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的“太子”新模式:秘密立储制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给出朝堂任何暗示,没有公布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是雍正,所以康熙的“传位遗诏”,让雍正吃尽苦头。

别看雍正迅速登基了,好像局面就掌控住了,事实上雍正前两年的皇位十分不稳,“八爷党”众人压根不买康熙的账,对雍正百般刁难,后来雍正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受了很多侮辱才解决了这些隐患。

于是雍正自己一开始想明白了,以后这种“夺嫡”的事情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解决这种赤裸裸的夺嫡局面,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公开立储,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要知道九子夺嫡的表现是什么?

是诸皇子明争暗斗,夺得太子之位,这种公开的身份,就像是大海鲨鱼群头顶上的鲜血,让鲨鱼疯狂,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干脆就把这个太子“藏起来”,最好是连“太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

所以雍正一开始就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然后把这份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等于是告诉众人,储君我已经选好了,你们可以猜是谁,但别问我,只有等我驾崩了,这份诏书才会彻底真相大白。

如此一来,各位皇子们就不争了,因为雍正选的人都已经确定了,有能力的就会觉得,雍正的这份诏书上面写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既然有可能是自己,那么还争什么争,而那些没什么能力的,有自知之明的皇子也根本不会觉得是自己,他们更不会被卷入“夺嫡”的大战中。

所以雍正是很洞悉人性的,也是他这一招,让他的二哥胤礽成为大清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确立的“太子”,这是一场储君制度的改革。

乾隆:儿子太少而且命不长,根本没有父子矛盾。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不是雍正专属的,这是雍正真的拿来当作“传世制度”来用的,所以他的继位者乾隆,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制度。

乾隆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此时的乾隆有了三个儿子了,分别是庶长子永璜、嫡长子永琏、三子永璋,而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很像,他一开始也是对嫡长子钟爱有加,所以乾隆第一个“秘密立储”的人选,就是嫡长子永琏。

可好景不长,永琏还没长大就早逝了,这件事给乾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嫡长子去世后,乾隆没有再立储的意思,他心里还是想着和皇后继续生出嫡子,继续立为储君,而在乾隆和皇后富察氏熬过了长子早逝的痛苦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那就是永琮。

永琮一出生,乾隆又动起了立储的心思,刚准备把传位诏书写好,谁知道永琮又早夭了,永琮的早夭间接导致了富察氏皇后的驾崩,而乾隆也心灰意冷了。

而乾隆的寿命长得可怕,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命运多舛。

乾隆一生有十四个命名的皇子,真正成功活过三十岁的却没几个,而一旦活不到50岁,那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活不过”乾隆,更别说被乾隆立为储君了。

乾隆没超过十岁的儿子永琏、永琮、永璟、永璐。

乾隆没超过三十岁的儿子永璜永璋、永琪、永璂。

乾隆没超过五十岁的儿子永珹、永瑢。

上述的十位乾隆皇子,都是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去世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一个满面红光的乾隆,可见内心的郁闷是不少的,而其中“永璜”和“永琪”乃是乾隆在嫡子接连夭折后,曾想过“秘密立储”的人选,但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早逝,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让乾隆很无奈。

跟康熙的儿子比,乾隆的儿子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断层”。

比如康熙的大阿哥、废太子,他们都活了三十多岁了,而且他们贯穿了康熙朝的前后,人脉资源把控很到位,但是乾隆呢,他那些靠前的儿子都早夭了,后来出生的儿子都处在乾隆的巅峰时期,被乾隆的“强势”笼罩着。

所以乾隆后期,他能立的儿子就只有四个了,乾隆根本不是怕孩子夺嫡打架,他很怕没孩子可以立,一个皇帝一生有十几个皇子,看似是不少,但问题是要看看这皇帝是谁,如果是乾隆皇帝这种活到快九十岁的人,十几个儿子,那其实真不算多。

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出生,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经等不及了,率先把这个安全长大,且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儿子秘密立储,其实比嘉庆优秀的皇子不是没有,但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当然啦,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有用的,毕竟和嘉庆并列的还有三位皇子,一旦乾隆公开立储,也难免会形成“四子夺嫡”的局面,同样非常奇怪的是,乾隆晚年还剩下的这四个儿子中,反而都算长寿,跟他们之前的兄弟十分不同。

因此,乾隆一朝没有“夺嫡”现象的发生,这跟大清的储君制度、乾隆和儿子寿命的特殊反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康熙相比,这不仅是制度上的差异,也有客观事实特殊的差异。

结语:

从嘉庆的角度来讲,他不仅做皇子时不敢和乾隆有矛盾,就算登基做皇帝了,他都还是要被乾隆管得服服帖帖的,嘉庆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儿子皇帝”,就算当了皇帝,每天都还要去给乾隆跪安,接受乾隆教导,放在康熙身上,这根本做不到,随时都会玩脱了。

而乾隆之所以能够稳坐太上皇帝,这跟他强大的皇权掌控力有关,这也是十分客观的一个因素,康熙的皇权确实不如乾隆掌握得深,假如康熙有这种权力掌控度,那么也不至于担心被几个儿子造反了。

最后,对于乾隆来说,他的一生其实最大的矛盾是自己,他不能说不疼爱儿子,只是看着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渐渐灰心了,一直陪着他的,只有皇权,这也是为什么他都宁愿禅让皇位了,却不肯把权力给嘉庆的原因,所以乾隆的长寿,也并不是让他自满的一个事情,只能说人到了他这个层次,很多无奈也只是无声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为什么乾隆和康熙都一样孩子众多,乾隆的儿子们却没有出现夺嫡现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角度:夺嫡的原因。

夺嫡夺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夺,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的原因,则是因为康熙在很早就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我估计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却是个草包,最后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

太子一废除,皇储之位空虚,虽说康熙无心立储,但康熙其他几位儿子们,早就羽翼丰满,不仅有了自己的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大家都盯着这个空虚的皇储之位。互相残杀、互相设计陷害,反正怎么能搞垮对方怎么来。一时之间搞得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也是头疼不已。由此可见,这个皇储之位不仅不能随随便便设,也不能过早设,更为关键的是你设了就不能空着,空着就代表大家都有机会,康熙老爷子不确定人选,那下面的人当然就会伺机行动,使出自己的各种看家本领。


而乾隆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到了乾隆朝时期,早就开始实行秘密立储的机制,说白了就是定谁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让儿子们无法猜测到具体是谁,因此无法开展残害行动,所以,就没有夺嫡的说法。


第二角度:儿子们

广义的说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众多,但这多归多,实际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一样。首先,康熙在数量上比乾隆还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个儿子,乾隆只有17个。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个,乾隆只有10个。真正有夺嫡实力的,康熙有九个,乾隆。。。到乾隆驾崩时,只有4个。。。。由此可见,两人在实际数量上还是有着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这些儿子们的质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时期,什么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这些儿子们不仅仅是靠夺嫡出名,每个人还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会好几种语言。一句话概括就是:康熙的儿子们质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观乾隆的儿子们呢,不说死了不少,关键活下来的,也没几个可以拿出来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学,书法倒是一流,可就是无心从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们管理国家,就怂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排行十五的儿子最后当上了皇帝。


综上,夺嫡必须得有两个先决条件:1、得有“嫡”可夺,倘若都没有设立太子之位,那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机会。2、这夺嫡并不是靠数量,关键乾隆的儿子也没几个。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夺嫡,那肯定得“夺”起来,可乾隆的儿子们,不仅人数少,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人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学,压根就不构成“夺”这个势。


所以,这夺嫡看的可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而这20个儿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参与了“九子夺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终身的大阿哥与废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后。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个了,除了后来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这样看来,乾隆晚年剩下的这些活着的儿子们刚刚够打一桌麻将的,想要“九子夺嫡”人数实在是凑不起来。

从能力与实力上讲,康熙的儿子也是远胜于乾隆的儿子。

康熙时期,因为存在着众多政治联姻的状况,因而康熙不少儿子们的背后都有着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与废太子胤礽背后有着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孙,有着钮钴禄家族的支持等等。

反观乾隆的妻子们,除了富察皇后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富恒、福康安两代名臣的支持,其他妃子的出身远逊于康熙的妃子,因而皇子能依靠的外部力量都比较薄弱。

单从皇子自身能力而言,也是康熙的儿子要强出不少。

如果但就康熙的继位人雍正,与乾隆的继位人嘉庆作比较,雍正皇帝在各个方面完胜嘉庆皇帝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而抛开了嘉庆皇帝,乾隆的儿子中确实鲜有出名或者能力非常出众的了。反观康熙的儿子中,三阿哥胤祉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九阿哥胤禟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四阿哥胤禵获封大将军王带兵在西北平定叛乱。

由此也可见,康熙的儿子们确实也在能力与实力上,远胜过乾隆的儿子们。

当然在继位的方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皇子们的所作所为。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虽然康熙遵照汉族传统文化“有嫡立嫡”,很早就确定了胤礽的名分,但是在朝臣和众位皇子的心中,还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立贤德之人”的思想,“贤德”才是皇子逐鹿的焦点,所以才有了“九子夺嫡”的争斗,康熙的皇子们一方面大展拳脚,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另一方面,也在相互竞争,争夺皇位。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满洲的汉化程度已经是非常的彻底,并且代表满洲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满洲贵族议会制度已经被逐步的废弃及取代,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同时,这个时候已经是秘密建储制度,皇子们缺乏了竞争的标准与目标,因而也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也就没有再有“九子夺嫡”了。




康熙晚年的问题没有在乾隆晚年再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雍正时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龙夺嫡脱颖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再出现这样激烈的争斗,所以进行了锐意的改革,消除这种皇子纷争的关键点。

九龙夺嫡最核心的症结在于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属人制度,早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领为单位,按私产的形式,分封给诸王、诸贝勒,一个佐领是300户人,比如礼亲王代善,那么代善被分封了正红旗15个佐领,所谓“旗主王爷”是也,这15个佐领的人口就是他的私产,那么他这15个佐领里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属人,之后才是皇帝的臣子,属人对于属主的依附关系极强,虽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质非常接近。像年羹尧就是雍正当初被封到镶白旗时的属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里做使唤丫头,后来被收房,成为侧福晋,而年羹尧也正是以属人的身份,成为雍正的“潜邸旧臣”的。

虽然,顺治、康熙为了加强皇权,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属人制度都在进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众多,他就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统领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爷、贝勒们的势力。但他的这些儿子们被封到下五旗后,他们的属人同样对他们有着极强的依附关系,虽然在朝为官,但首先他们都是诸皇子的私属,由此便有了大量结党营私的机会,从而造成诸皇子们仪仗着自己的势力互相倾轧。

雍正的改革,就是从属人与属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爷党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弱化属人和属主之间的关系,使王爷、贝勒手中的权利弱化,最后渐渐成为名义上的依附关系,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诸王、诸皇子的实力,到乾隆的时候,八旗各佐领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属,其次才是王爷、皇子们的属人,而对于王爷、皇子们的关系,主要只存在于名义上。这样一来,皇子失去了夺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时诸皇子们所掌握的实力,九龙夺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因为乾隆没有明立太子,乾隆没有他爷爷能生,乾隆的儿子不如他叔叔们能干。



先说乾隆没有明立太子

夺嫡就是夺太子之位,争取成为储君。九子夺嫡始于康熙四十七年,因为这一年,康熙把太子胤礽给废黜了。只有诸君之位出现空缺时才会有夺嫡这个概念。

乾隆学雍正的秘密建储”,不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继承人是谁,那乾隆的儿子们还争个啥?



再说乾隆没有康熙能生

算上夭折的儿子,康熙一共有35个,乾隆是17个。总儿子数量,爷爷就是孙子的两倍多。

算成年(满18岁)的儿子,康熙是20个,乾隆是10个,爷爷还是孙子的两倍。

康熙死的时候,还有20个儿子活着。乾隆死的时候,只有4个。爷爷是孙子的五倍!

康熙有十几个儿子争夺皇位,乾隆只有四个。倒是想“九子夺嫡”呢,儿子也不够啊!





乾隆儿子的素质不行

康熙的儿子们不用多说了,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狠角色。

乾隆的儿子,活着的就只有七个。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其它兄弟,没有皇位继承权。

有资格的只有五个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和老十七永璘都是二流子德行,乾隆说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这样的评价,已经与皇位无缘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翘翘!皇位才轮得到他们。

十二子永璂,因为母后得罪了乾隆(按琼瑶的说法是因为得罪了小燕子和紫薇),也注定与皇位无缘。乾隆也怕这个儿子在自己死后来个秋后算账。而且永璂也没有活过乾隆,早于乾隆先死了。



最后就剩两个人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抛开乾隆讨厌永瑆的理由不谈,就算要争也就剩这俩儿子了,还争啥啊?万一皇阿玛已确定人选,自己再忙活,惹怒了阿玛,难道不怕重蹈他们三伯弘时,被爷爷雍正处死的惨剧吗?

况且乾隆还说过, 皇十一子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这个儿子浑身一股酸腐味,哪有大清皇帝还有的样子?所以,永瑆PASS。

九子夺嫡,乾隆没这个福气享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乾隆   嘉庆   雍正   康熙   长寿   子嗣   阿哥   皇位   皇子   太子   皇帝   矛盾   儿子   秘密   能力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