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饥饿使人长寿,饱食使人生病”,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饥饿使人长寿这个理论始于1930年,为什么吃得饱的人似乎容易生病或者寿命更短的实验是源于澳大利亚苍蝇试验,在限制饮食的条件下,动物会重新分配他们的能量和资源来维持他们的身体,而不是将宝贵的能量用于有性生殖,这样苍蝇就失去了生命。

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来自恒河猴25年来收集的数据表明:们发现食用丰富饮食的猴子患疾病的可能性要高出290%。他们的死亡风险也增加了三倍。但是这仅仅发生在动物身上。人类是否 有过类似的案例呢?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是比较长寿的皇帝,他有过午不食的习惯,相当于是半饱的状态,或许正是这个好习惯让他有了长寿的秘诀。

世界上长寿老人居多的是冲绳岛居民,为了研究长寿的秘诀,很多人发现这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研究针对传统冲绳人的饮食分析,最后统整出它具备以下特色:

  1. 低卡路里摄取
  2. 摄取大量的蔬菜:特别是根茎与黄绿色蔬菜
  3. 摄取大量的豆类:大部分是大豆的来源
  4. 适量摄取鱼类
  5. 少吃肉制品:大多吃脂肪较少的猪肉
  6. 少吃乳制品
  7. 少油脂摄取:单元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 因为比较常吃海鲜,Omega-3 摄取较 Omega-6 多
  8. 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以低 GI 为主:大多来自地瓜
  9. 膳食纤维摄取量多

饮食丰富也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说吃得饱的人,容易出问题呢?

1.过饱的人,会增加身体的消化负担,长期下去,身体机能就会受损

2吃的饱,运动的少,身体积累的能量就多,从而肥胖,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样导致不能长寿。

吃的少的人长寿呢? 身体的氧化速度 比较慢,这样细胞的抵抗能量相对来说增加,能够有效的减缓氧化,这样抵抗力变强,更容易长寿!




我曾经饿过3天,就是只喝清水,不吃任何食物,长寿不长寿这个还真不知道,我体会还是很深的,不仅仅是体重瘦了5斤,而且感到身体更轻盈了,心理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体验

饥饿的原因

这个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不是被动的。我之前一直对辟谷很向往,但没有机会去实践,这次正好公司一个同事联系了一个老师,本来想去参加7天,全程参与和指导的,后天我们俩没请下假,只能边上班边辟谷,其实我们这个不算严格意义的,只能算简易版的半辟谷,初次尝试,就3天,因为还要上班,我参加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自己体验一下,并不是为了减肥,我平时吃饭一般都比较饱,看到好吃的会吃撑,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生活条件好,不自觉的油水也大,对肠胃消化造成一些负担,就是想让每天高速运转的器官,主要是肠胃器官有个休息的时间。于是我就想尝试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根据我们俩身体条件的不同,我是3天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我那个同事是吃了喝水,可以每天吃一个苹果。

饥饿的经历

在这个半辟谷之前,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准备,不是一下子就不吃食物的,而是逐步减少食量,为了减少胃部一下子从饱食到饥饿的不适应,学了一些简单的打坐、吞咽空气、冥想等。

第一天,还是比较顺利的,充满期待和好奇,加上工作比较忙,不是体力活,但是就是需要坐在办公桌不停,不觉得太饿,就按照要求小口小口喝水,伴随着吞咽空气,上午没觉得太饿,中午,我们俩没去吃饭,聊天互相鼓励,打坐了一会,到了晚上,到家就有点饿了,但是觉得还是可以忍受的,就早早睡觉了,这几天从来没有睡得这么早过,9点多就睡觉了,睡得早还是蛮舒服的,第二天早上起来脑袋很清醒。

第二天,是相当难熬的一天,可能肚子里的食物早就被消化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什么饥饿的感觉,尤其是第二天下午,感觉就是前胸贴后背,身体成了薄薄的两层,话也不想多说了,喝水感觉都不管用了,心情很沮丧,想放弃,就给老师打电话,在老师的指导下,找了个安静的地方,打坐了15分钟,主要是集中意识,冥想,确实真的好多了,会过神来,默默自己依旧软软的肚皮上的肉肉,还是这么真实,就这样,继续坚持了下去。

第三天,是充满喜悦的一天,自己终于坚持过来了,而且神奇的是,身体好像已经适应了饥饿的感觉,虽然还是饿,但是不觉得难熬也,依然按照要求喝水,这一天,感受到水的甘甜,当静静的满满的喝水,尤其是专注喝水的时候,当水从口中划过喉咙,然后到胃里、身体的各个器官,乃至充盈着每个细胞,当专注的喝水的时候,才体会到生命之源的意义。

第二天,确实是比较难熬了,真的是前胸贴后背,这个词,只有饿过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感觉身体内五脏六腑都消失了,身体只剩薄薄的两层,很轻盈,风一吹都要倒的感觉,尤其是到了下午,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喝水也不管用了,就想放弃,于是给老师打电话,在老师的知道下,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坐了15分钟,冥想集中意识,感觉好多了,摸着自己温暖的身体还有依旧存在的肉肉,一切还是这么真实,于是就度过了这难忘的一天。

第三天,感到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很神奇的是,肚子里虽然还是饿,但是精神上并没有觉得太难过,按照要求,喝水,感受到白开水是这么的甘甜,之前喝白开水都嫌没味道,这时候真的是甘之若饴,当水从口中划过喉咙,然后到胃里、身体的各个器官,乃至充盈着每个细胞,当专注的喝水的时候,才体会到生命之源的意义。

我的体会和感受

三天过去,我不仅是瘦了5斤,对我来说,更是难忘的体验,让我更珍惜食物和水,只有失去的时候才懂得她的宝贵,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其实并不是让大家去尝试,现在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其实人们很久没有饥饿感的感觉,更多的是口腹之欲,其实身体没有那么需要食物,只是难以控制的是自己吃的欲望,所以不饿也会吃,看到喜欢吃的就会吃撑,其实现在没有饿出来的毛病,大多数是吃的太多了,身体可能承受不了而产生的的问题。

我是小溪,喜欢美食瘦身减肥健身,同名公众号:小溪瘦身秘籍,每天晚上9点更新,分享更多小妙招,我们一起变瘦变美吧




不是饥饿使人长寿,而是限制饮食能够延长寿命,即在没有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可以增加许多不同生物的健康和寿命,包括酵母、蠕虫、苍蝇啮齿动物。目前而言是否能延长人类的寿命没有结论,但是观察限制饮食可以提高几种灵长类动物的寿命如灰鼠狐猴和恒河猴,所以限制饮食延长寿命很有可能适用于人类。

上图A/B是遵循标准饮食的恒河猴;C/D是被限制卡路里摄入的恒河猴,可以看到的,限制饮食摄入的猴子看起来更年轻,也更强壮。

在许多动物中,饮食限制的程度与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的延长之间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一只动物的饮食限制水平越高,它的平均寿命会延长越多。

上图左边的生存曲线是一个假设的结果——如果饮食限制在人类身上跟老鼠身上一样有效,那么人的预期寿命会是多少;右边为实验室老鼠实验结果。然而,目前还不知道饮食限制对人类的效果如何。

目前已经观察的限制饮食到对健康有明显的好处包括可以降低体温、胰岛素抵抗水平和体脂,改善胆固醇和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肌肉萎缩和脑萎缩的几率更小;相反,营养过剩可能增加年龄相关疾病的危险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神经退行性变和癌症。

关于限制饮食促进长寿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在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中,限制饮食对长寿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开启mir-235分子开关,并且抑制cwn-1/WNT4,促进细胞循环的自噬过程。此外,饮食限制通过调节p38信号和转录因子ATF-7调控的先天免疫通路来延长寿命,p38和ATF-7免疫在过度活跃时的慢性炎症易导致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加速衰老,




饥饿使人长寿,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吃饭吃七分饱是中国人自古的养生传统,这一传统也被邻国的日本学习走了,我记得那年在名古屋开会,由当地的日本朋友招待在料理店吃饭,当时上的一些小菜清汤还有米饭量都很少。一些刺身都是一块儿,林林总总的大约上了有十来种,我其实累了一天有点饿了,要是按照以前在深圳的习惯,晚上我一定会大吃一顿,说实话那顿饭我并没吃饱,但和日本同事在聊天也不好意思再点也不好意思再加什么菜了,这样的话呢一会儿就有了饱感,过了大约几天我问在日本的同事,他讲日本人招待客人吃饭的时候,让对方吃得过饱是一种失礼,相对于更好的就餐环境和优雅的吃法才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还是深受启发,日本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他们吃的比较清淡,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吃的相对比较少。刚好也对应着我们现在国内倡导的节约粮食的好处。另外一点由于很多人吃得过饱,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都是健康的杀手。所以我们应该养成一个健康的习惯吃饭只吃七分饱。




我爷爷活了九十多岁,我奶奶在他六十几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后面三十年基本上是他一个人过的,他身体很好,一辈子没有生过什么大病,药都没有吃过几次。

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爷爷那里,他基本上一天就吃两顿饭,早上起来就去干农活,干到九十点钟才回来煮早饭吃,下午三四点钟才煮午饭(我也不知道那是午饭还是晚饭)然后晚上就不吃饭了,并且他很少吃肉,基本上以素食为主,比如说地里的红薯熟了,可能最近这一段时间他都是吃红薯,南瓜老了,他就要吃一段时间的南瓜,反正就是家里面什么多就吃什么。年轻的时候喜欢喝点酒,但是从来没看到他喝多过,最多喝一杯就行了。



他还特别客气,不管是他去别人家,还是别人去他家,吃饭的时候我都感觉他没怎么吃,就一直照顾着让别人吃,自己不动筷子,等别人下席时,他也跟着下席了,所以每次我都感觉他没吃什么饭,人也瘦得很,一米八的个子才九十几斤。

总结:长寿跟饥和饱关系不大,主要是要吃得健康,少油腻多清淡,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身体自然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长寿   恒河   饥饿   小口   日本   器官   寿命   道理   食物   身体   人类   饮食   动物   老师   感觉   财经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