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要把帮助自己“除鳌拜平三藩”的功臣活活饿死?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下令将索额图关押在宗人府中,索额图被戴上沉重的镣铐,然后被扔到漆黑的牢房之中,外面还有重兵把守。

大约在宗人府待了三个多月,索额图已经被折磨得形容憔悴了,他连吃饭喝水的力气都没有,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

九月中旬,康熙帝下旨处死索额图,但考虑到索额图贵为皇亲国戚,不易公开处死,宗人府便断其饮食, 让其体面地死去。

没过几天,年近七旬的索额图终于被饿死了,宗人府将这个消息禀告康熙帝,康熙帝久久无法平复内心的悲伤。

那么,康熙帝为何要处死索额图呢,要知道索额图可是他“除鳌拜平三藩”的功臣?

这件事还要从索额图的父亲索尼说起,索尼从努尔哈赤时期就在朝为官,更是皇太极、顺治和康熙帝三朝的重臣。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与豪格进行皇位之争,索尼坚持立皇子为帝,后来顺治帝继位,索尼遭受了多尔衮的严厉打击,多次被抄家、贬职,差点还丢掉了性命。

因为忠心于皇室,所以在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帝便重用索尼,将索尼视为心腹之一,后来又将索尼任命为康熙帝的四大辅臣之首。

而就在康熙帝继位后不久,索额图入宫担任侍卫,他时常陪伴在康熙帝左右,两人也由此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后来,索尼将孙女赫舍里氏(索额图哥哥的女儿)嫁给康熙帝,由此与皇室达成了联姻,之后索尼开始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但还没等这件事办成,他就因病去世了。

不过,索尼在去世前曾对索额图面授机宜,要索额图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当时索额图刚刚三十出头,还未步入官场,他如何能办到呢?

01,索额图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

别看索额图年纪不是很大,却是个富有谋略之人,他于康熙帝进行了深入交谈,最终制定了铲除鳌拜的策略。

康熙七年,康熙帝任命索额图为吏部右侍郎,吏部是管理人事的机构,索额图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对一些勋贵子弟进行了考察,在做完这件事之后,他就于康熙八年五月辞去职务,回到宫中担任一等侍卫。

吏部右侍郎是正二品,一等侍卫不过是正三品,索额图主动降低品阶,显然是有所谋划的。

索额图经常以侍卫的身份入宫与康熙帝谋划,后来康熙帝告诉鳌拜,他要召一些布库少年入宫陪伴他玩耍,鳌拜见康熙帝这么贪玩,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索额图开始联系他之前考察的勋贵子弟,这些人对皇室忠心耿耿,背景十分可靠,他从中选择了八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让他们入宫陪伴康熙帝练习布库,索额图则全程陪同。

鳌拜见康熙帝确实沉迷于玩乐,不再过问政务了,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可以继续大权在握了。

在彻底麻痹了鳌拜之后,康熙帝和索额图决定动手了,有一天康熙帝下旨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之前也经常入宫,就没有做任何防备,但当他前脚刚踏入大殿之中,布库少年们就一拥而上,将其制服了。

尽管鳌拜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但他很久没有上战场了,再加上他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因此根本不是八个少年的对手,被压在地上无法动弹。

随后,康熙帝与索额图商定,颁布了鳌拜的三十款大罪,然后将其圈禁起来,不久后鳌拜就病逝在狱中了。

因为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有功,又是皇亲国戚,索额图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康熙八年康熙帝恢复内阁制,将索额图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位列大学士之首,一跃成为宰辅大臣。

不过,康熙帝刚亲政的时候,清朝并不太平,可谓内忧外患,他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三藩问题了,而在平定三藩这件事上,索额图也是有大功劳的。

02,索额图帮助康熙帝平定三藩。

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位藩王表面上忠心于朝廷,其实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并且朝廷每年还要花几千万两银子养活他们,这就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康熙帝认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先除掉三藩,为此他积极推进削藩政策,但这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在反对派当中,以索额图为首,他认为削藩之策不可操之过急,不然会惹出大麻烦,但以明珠等人为首的大臣,却积极建议康熙帝削藩,康熙帝便下令将三藩迁到辽东。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恼羞成怒之下,发起了三藩之乱,台湾的郑经,以及各地的反清复明组织也积极响应。

在很短的时间内,吴三桂就占领了南方大片领土,康熙帝虽然调兵遣将,但屡次被给吴三桂,可谓狼狈不堪。

到这个时候,康熙帝终于意识到索额图的话很有道理,自己则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一度产生了退位的想法。

这个时候,索额图站了出来,他主张招抚三藩,从而快速平息事端,即使不能,也可以为朝廷争取时间,不过为了表示诚意,应该杀掉那些主张削藩的大臣,也就是明珠等人。

因为这件事,明珠跟索额图成为了死敌,两人长达三十余年的明争暗斗,也因此开始。

在康熙帝的庇护下,明珠等人得以保全,他在左右权衡之后认为,既然朝廷已经决定削藩,就不能朝令夕改,他还下令群臣都可献言献策。

索额图见康熙帝削藩的态度十分坚定,就将自己招抚的态度改为坚定打击,并给康熙帝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还积极协助转运士兵,调拨粮草,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最关键的时刻,索额图转而支持康熙帝削藩,这让康熙帝信心倍增,之后他采取对敌人分化瓦解的策略,并重用了一批优秀的将领,最终花了八年时间将三藩之乱给平定了。

索额图从反对削藩,到成为削藩的急先锋,我们不能说他是墙头草,其实他最初反对削藩是对的,后来又支持削藩也是对的,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罢了。

三藩平定之后,康熙帝也给予索额图极高的评价,认为他顾大体识大局,因此任命他为议政大臣,在内大臣处当值(内大臣负责管理侍卫,多由皇帝亲信之人担任)。

而就在平定三藩期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一个儿子,即康熙帝的嫡长子胤礽(其实是嫡次子,只不过赫舍里氏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了,未序齿),索额图的人生因此迎来巨变。

由于赫舍里氏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去世,所以康熙帝感到十分悲伤,到了康熙十四年胤礽周岁的时候,康熙帝就将胤礽立为皇太子,这既是他在坚持立嫡立长的传统,也是他与赫舍里氏深厚的感情使然。

胤礽被立为皇太子之后,索额图也看到了延续家族辉煌的机会,此后几十年时间里,他坚定不移地支持胤礽,只要谁对胤礽产生威胁,就会成为他的打压对象。

胤礽出生的时候,三藩之乱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索额图虽然立下不小的功劳,但明珠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逐渐得到提升,成为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成为可以索额图抗衡的人物。

事实上,康熙帝提拔明珠,也是出于制衡的目的,他不想让以索额图为首的外戚集团一家独大。

当时,索额图被称之为索相,而明珠则被称为明相,这两人作为康熙帝的左膀右臂,却因为三藩之乱而成为仇敌,党争因此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在三藩之乱期间,索额图与明珠尚且能携手御敌,但三藩之乱结束后,两人就开始进行激烈的你争我斗了,朝中大臣纷纷站队,以至于满朝文武,不是索党就是明党,几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在最开始的较量当中,明珠其实是占据优势的,康熙二十年他在平台之事上立下功劳,因为受到康熙帝的极大信任,反观毫无作为的索额图,则被康熙帝抛诸脑后。

康熙二十二年,在明党的操纵之下,康熙帝掌握了索额图家人犯罪的证据,于是下令对索额图的兄弟子侄进行了严厉处罚,还革除了索额图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务,只是继续担任佐领而已。

明珠以为自己取得胜利了,于是感到自得意满,他的丑恶嘴脸也开始显露出来,不但大肆收敛钱财,还对政敌进行残酷打压,尤其是索额图的党羽,几乎被他铲除殆尽。

眼看着明珠的权势越来越大,已经快到了无法约束的地步了,康熙帝又开始施展帝王之术,他将赋闲在家两三年的索额图重新召入朝堂,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以此来牵制明珠。

事实上,康熙对此举也是在保护胤礽,因为自从索额图离开朝堂之后,明珠一党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支持胤礽,而是希望改立同族之人惠妃所生的儿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为太子。

索额图重返朝堂之后,汲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明着与明珠争斗了,而是暗地里收集明珠的罪证,从侧面来共计明珠。

康熙二十六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上密折给康熙帝,说明珠卖官鬻爵,康熙帝起初还不信,于是召来高士奇(索额图的门生)询问,高士奇说是因为没有人敢告发罢了。

恰在此时,有个御史上书康熙帝,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康熙帝人意识到明珠已经超出掌控范围了,便罢黜了明珠的所有官职。

不久后,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得胜还朝之后,虽然恢复了明珠的职务,但不再对其进行重用,而是将其当做一个棋子,来牵制索额图。

而明珠倒台之后,索额图则因为两次跟随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都立下汗马功劳,不但所有职务都恢复了,而且权势更盛了。

不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索额图逐渐走向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三十七年,也就是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准噶尔后的一年,他第一次对成年皇子进行分封,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都被封为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等人则被封为贝勒,他还让这些皇子参与朝政,为他排忧解难。

康熙帝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对于皇太子胤礽来说,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权势被几个兄弟分走了,实力也因此削弱,九子夺嫡自此拉开序幕。

对于索额图来说,他与胤礽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必须维护胤礽的利益,只有胤礽顺利继承皇位,他的自身权势以及家族荣耀,也才能继续。

不久之后,索额图就展开了对其他皇子的打压,但奈何胤礽实在不争气,行为荒诞不羁,沉迷于享乐,一点也不求上进,越来越让康熙帝感到不满。

而随着胤礽逐渐失宠,索额图也越来越不被康熙帝喜欢,并且他的种种劣迹也开始浮出水面。

当时,有个叫高士奇的人,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最开始由索额图推荐给康熙帝,后来逐渐成为翰林学士、吏部侍郎,是康熙帝的宠臣。

不过,索额图对高士奇的态度很恶劣,每次高士奇见他,他都让高士奇在地上跪拜,高士奇稍微冒犯于他,他就让高士奇之妻庭院中罚站,还经常用言语来羞辱高士奇及家人,这让高士奇十分不满。

高士奇倒也是个聪明人,他为了扳倒索额图,便开始对索额图虚与委蛇,只是暗地里搜集索额图的罪证。

康熙四十一年,高士奇来到了明珠府上,他知道明珠一心想扳倒索额图,于是投靠在明珠门下。

明珠虽然不得宠,但好歹是宰辅人物,人脉和资源都很广,高士奇知道只有在明珠的帮助下,他才有可能扳倒索额图。

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跟着康熙帝及众位皇子一起巡幸职德州,索额图则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军政事务。

趁着这个机会,高士奇将索额图的斑斑劣迹全盘托出,他说索额图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还深度参与夺嫡之争,对其他皇子进行打压。

高士奇的话引起了康熙帝的警觉,但他想再观察一下索额图,于是以胤礽生病为由,让索额图来德州照料。

索额图抵达德州后,康熙帝观察了他的一言一行,认为他确实处处维护胤礽,还表现出对其他皇子的不满。

等到胤礽病愈了,康熙帝便让索额图与胤礽一起先行回京,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逮捕索额图。

不过,到了当年五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索额图无辜将家中一名仆人给杀掉了,但这名仆人的父亲是康熙帝身边的侍卫,康熙帝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

不仅如此,这名侍卫还告诉康熙帝,索额图犯了很多大罪,甚至图谋不轨,康熙帝听完惊讶不已,立马下令逮捕索额图。

原来,那名侍卫之前碍于索额图的权势,不敢将实情告诉康熙帝,等到儿子被杀掉了,为了给儿子报仇,也这才全盘托出。

康熙帝下旨抓人的时候,索额图正在位于北京郊外的豪宅中吃火锅,士兵冲入豪宅之后,发现他使用的器具全部是金制的,十分奢华,他起初还想逃跑,但很快就被抓住了。

索额图被抓之后,附近百姓纷纷冲入他的豪宅之中,将财物抢掠一空,然后将他的豪宅夷为平地,以此来报复他长期欺压百姓。

当年九月,康熙帝下了一道圣旨,细数了索额图的罪责,只说他结党营私,妄议国事,在德州的时候骑马逾制。

事实上,这个时候康熙帝还没有将索额图的罪名全部公开,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帝在废太子诏书中说:

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

康熙帝说,索额图为了帮助胤礽早点登上皇位,竟然敢密谋造反,因此将其杀掉;现在胤礽竟然想为索额图报仇,康熙帝感到很不安,因此废掉胤礽。

这个时候,康熙帝还没说索额图是如何密谋造反的,但不久之后他又说了另一件事:

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於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康熙帝说,索额图让胤礽穿着黄色的衣服,所用的礼仪也与皇帝相似,胤礽如此骄纵,都是索额图的罪过,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

可见,在康熙帝心中,索额图的其他罪过都是小事,他想通过谋反让胤礽提前当皇帝,才是最让康熙帝无法接受的。

由于索额图涉嫌谋反,因此康熙帝对索额图进行了严厉处罚,不但将其折磨致死,还将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处死,索额图的家族也由此走向衰落,再也没有恢复昔日荣光了。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京师内城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的宗人府监房内,在重重的重兵看护下,一个年近七旬、面容枯槁、浑身被九条铁链锁住的老人枯坐房中。因为长期戴着脚链手链,以及沉重的铁索,这个老人已经没有任何力气能够单独进食、饮水了,饥饿即将击垮他。就在数日后,宗人府看守向皇帝奏报:奉旨看押的犯人,因饮食困难,已经瘐死于监房之中。

这个活活饿死在监房中的老人,就是在康熙一朝曾经显赫一时的前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索额图。


为什么声名显赫、地位超然的一代权臣索额图,在给康熙帝效力了近四十年之后,却落得个夺职下狱、饿死狱中的悲惨下场呢?这件事情,得从六十多年前说起了。

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尚未入关,在当时的清都城盛京(沈阳)城中,清太宗的亲信,吏部启心郎、直内院索尼诞育了第三子,这就是未来的康熙帝心腹重臣——索额图。

索额图之父索尼,是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两代皇帝所倚重的老臣,当初皇太极去世后,索尼力主拥立皇子为新帝,得罪了一心要继承皇位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后来被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打击报复,几次削官抄家,流放外地、几乎因此丧命。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政后,对维护帝统、拼死效忠皇室的索尼很是感激,将索尼从流放地召回来,官复原职,并提拔为内大臣,兼领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顺治帝亲政时期,索尼是朝廷首席满大臣(宗室王公之外),而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病重驾崩后,根据其遗诏,索尼以首席辅政大臣的名义,和其余三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起,辅佐年幼的康熙帝,协助治理朝政。

因为父亲索尼身处高位的缘故,年轻的索额图很早时候就以“勋贵子弟”的身份成为了御前侍卫,先是负责顺治帝的寝宫乾清宫的护卫,顺治帝驾崩后,索额图又担任了年幼的康熙帝的侍卫,朝夕相处,因此和康熙帝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君臣关系。

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索尼的孙女、其长子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被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选为康熙帝的皇后,并于九月与康熙帝举行了大婚典礼。索额图与康熙帝在亲密君臣之间,又增加了一道至亲关系(因为皇后的原因,索额图成为了康熙帝的叔岳父)。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额图之父、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病逝,临终前奏请康熙帝亲政;康熙帝虽然没立即答应,但加授索尼为一等公。索尼去世后,康熙帝在康熙七年(1668年),提拔三十三岁的索尼第三子索额图为吏部右侍郎(索尼长子、皇后之父噶布喇才具不足以重用;次子噶喇珠早夭,所以才重用其第三子索额图,以此推恩皇后母家)。

索尼死后,原本四辅臣之末的鳌拜逐渐利用手中的权势掌握了朝廷实际治权,并将反对他的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陷害致死,对康熙帝也逐渐显露出轻视、慢待的态度。康熙帝对于鳌拜的专权跋扈越来越愤恨、忍无可忍之下,决心依靠心腹亲信,除掉结党营私、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以重夺大权。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额图入内、谋画潜算”,商量对付鳌拜的办法。索额图得到康熙帝的暗示后,立即辞去吏部右侍郎的职务,重新出任乾清宫一等侍卫领班,以“协助皇帝演练布库(蒙古式摔跤)”的名义,选拔了一批十几岁的少年布库、拜唐阿,在皇宫内“陪伴”康熙帝演练摔跤。对此事,鳌拜并未特别注意。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一切准备好之后,康熙帝佯称商议要事,召鳌拜进宫,事先在鳌拜的座椅上做了手脚,使鳌拜坐不稳而跌倒,此时早就埋伏好的索额图率领十多名少年布库一拥而上,将鳌拜团团围住,顺利的擒拿下鳌拜。之后,康熙帝当众宣布鳌拜十大罪状,将鳌拜下狱论罪、禁锢终身,其党羽也纷纷被擒,鳌拜专权集团就此灰飞烟灭。

在擒拿鳌拜、消灭其专权集团的过程中,索额图立下了大功,康熙帝对这个心腹近臣的表现十分满意,因此在大功告成之后,于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晋封索额图为国史院大学士,入朝参政。索额图得以第一次进入了清朝的统治中枢。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恢复设立内阁,改内三院大学士为内阁大学士,索额图因此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此后,在朝野之中,索额图被尊称为“索相”,这个称呼,从此伴随了他一生(清承明制、不设立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所领有的职责,基本相当于前朝的宰相;因此,明清两代,朝野之间,通俗上按照名字称呼某大学士为“某相”,但正式官场上不可以这么称呼)。

就在索额图晋升为国史院大学士这一年,即康熙八年(1669年),索额图的侄女、康熙帝皇后赫舍里氏诞育了康熙帝第一个嫡子——承祜;这是赫舍里氏全族与有荣焉的大喜事,升级为皇子叔外祖父的索额图当然喜不自禁,亲自入宫向康熙帝奉玉如意,以示恭贺。

可惜,承祜没有福气享受将来的富贵和天命,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初五、年仅四岁(虚岁)时就因病夭折了,不光康熙帝和赫舍里皇后因此痛惜不已,整个赫舍里氏家族,也同样为此悲伤、哀恸(嫡子夭折、储位空虚)。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表面上上疏请求撤藩,其实以此探听朝廷虚实;康熙帝因此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撤藩’事宜。在会上,以大学士索额图、图海为首的大部分朝臣都建议康熙帝对三藩北撤之事慎重对待、尽量不要轻举妄动,以徐徐图之。

但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少数朝臣,却以“事急已久、再姑息则养虎为患、不如先发制人”为由, 坚决向康熙帝请求撤藩;康熙帝在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毅然决定裁撤三藩,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移镇辽东故地。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平西王吴三桂因康熙帝批准‘撤藩’,恼羞成怒之下,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长子)发动了叛乱,诛杀云贵粤闽诸省的清朝官员后,以“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的头衔出兵伐清。


三藩发动叛乱后,清朝中枢震动,人心惶惶,康熙帝震怒之下想要亲征,被宗室王公及诸大臣劝止。当时三藩势力达于南方诸省及西北,清军出兵征伐时顾此失彼、狼狈不堪。有鉴于此,索额图等主张招抚三藩的大臣向康熙帝上奏,要求斩当初力主削藩的明珠等人,以儆效尤。幸好康熙帝主动为明珠等人开脱,说削藩是自己的旨意,与明珠等人无关,此事才得以平息。从此之后,明珠与索额图交恶,在朝堂上彼此缠斗攻讦了数十年。

因康熙帝明确表示削藩是自己的意见,并坚决要将此事进行到底,于是索额图也很快将自己对三藩的态度从招抚转为坚决镇压。在康熙帝此后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索额图积极参与策划、调度,协助康熙帝处理海量的军政要务,甚得康熙帝赏识——“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康熙帝视索额图为首席心腹重臣。而三藩之乱最后能够被平定,索额图确实在其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建立了功勋。

就在索额图协助康熙帝运筹帷幄、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康熙帝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帝诞育了第二个嫡子,即日后的皇太子胤礽(初名保成);但皇后因为生产时不幸难产,导致产后虚弱、随即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康熙帝对元配的去世悲痛万分,追谥皇后为“仁孝皇后”,辍朝五日,并为大行皇后举哀,持服二十七日。

赫舍里氏家族的兴衰荣辱皆在皇后一身,现在皇后去世,包括索额图在内的赫舍里氏成员在悲恸之外、还存有一丝对未来家族命运走向何处的不安心情。好在皇后之子保成出生后平安康健、在康熙帝亲自抚育下健康成长,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康熙帝下诏立皇次子保成为皇太子,改名胤礽;当年十二月十三(胤礽同母兄承祜生日),胤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胤礽这个赫舍里氏的外孙,是整个家族的希望所在,索额图此后数十年间,坚定地支持侄外孙、皇太子胤礽,因此和其他朝臣势力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同时,因为过于维护皇太子,导致康熙帝也对索额图生出猜忌之心,认为他有威胁皇权、另立权力中枢的心思。索额图最后的悲惨结局,大多由此而生。

在协助康熙帝平定三藩的过程中,虽然索额图出了不少力,但也并非全由他一人谋划襄赞,身为兵部尚书的明珠同样为了削藩之事而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因此同样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逐渐成为皇帝的心腹重臣。


出于牵制、平衡的目的,康熙帝也不想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外戚集团过于执掌权柄。因此,康熙帝有意提拔重用明珠,在康熙十四年(1674年)调明珠为吏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6年)再加授明珠武英殿大学士、实录总纂官、兼太子太师;明珠由此也得到了“明相”的尊称,和索额图的“索相”相抗衡。

索额图和明珠两人,都是具有相当才干的重臣,为人也精明干练、雷厉风行,在处理朝政上,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但索额图生性乖张、待人接物骄横跋扈,因此得罪了许多中间派官员。明珠则表面上谦和内敛、乐善好施,以此拉拢了朝廷中许多新进后辈官员。

但明珠对和自己作对的政敌一样在暗地里构陷打压,许多依附索额图的官员,都被明珠寻机排挤压制、被迫出朝或者罢官。从这个时候起,“明党”和“索党”的相互倾轧和攻讦就一发不可收拾,贯穿了康熙中前期。

起初,因为需要索额图和明珠两人携手共处,协助自己制定策略、平定三藩,因此康熙帝对索额图和明珠之间的龃龉和攻讦抱着“暂且姑息”的态度,以集中力量对付作乱的三藩。但索额图自恃是皇太子的外家长辈,又有擒拿鳌拜、赞襄军略的功劳,所以对康熙帝的“暂不追究”态度误以为是支持自己对付明珠,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以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纳贿、培植私党、扰乱朝纲。康熙帝忍无可忍之下,决心出手警告、教训一下索额图,让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不要太得意忘形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吴三桂已死,尚之信、耿精忠先后归降,清军已经收复湖广、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败退回云南、三藩之乱即将平息;康熙帝趁机出手,惩处朝中愈演愈烈的朋党之风,以整肃朝纲。当月,在康熙帝的严令下,索额图不得不以“病退”的名义,向康熙帝请辞已经担任了十年之久的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

虽然让索额图暂时退出了朝堂,但出于安抚功臣、外戚的目的,康熙帝还是给了索额图“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的高度赞扬,并命索额图担任内大臣,不久后加授议政大臣。索额图的权势依旧不减。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军攻克昆明,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同年,明郑延平政权内乱,延平王郑经去世后,部将内讧,延平政权出现统治不稳的迹象。此时,因索额图暂时退出中枢而独掌大权的明珠向康熙帝建议,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出兵收复宝岛。康熙帝赞同明珠的意见,命福建总督、巡抚、福建提督协理合作,出兵攻打延平政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三代延平王郑克塽遣使请降,清朝顺利收复宝岛。

同一年,康熙帝再次处理了跋扈的赫舍里氏家族,以“素行懒惰,屡次空班;不思效力赎罪、未能尽教训之责”的名义,将仁孝皇后的五叔心裕革去銮仪使、佐领职位,降袭一等伯;六叔法保革除一等公爵位。而仁孝皇后的三叔、赫舍里氏实际上的执掌者索额图,则被革去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等职,只保留佐领世职(仁孝皇后之父、索尼长子噶布喇此时已经去世)。

在康熙帝这次气势汹汹的打击下,赫舍里氏家族几乎被连根拔起、险些就此败落。幸好康熙帝看在元配和皇太子的面子上,没有对皇太子的外家穷追不舍,索额图也因此躲过一劫(康熙帝的本意,是好好教训一下之前跋扈骄纵的外戚家,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可惜,索额图还是没能领会康熙帝的意思,没有悔改)。

在索额图倒霉之时,他的老对头明珠正春风得意,因为收复宝岛之功,明珠的圣眷更隆,在朝中的地位也更高。志得意满之下,明珠对老对手索额图的狼狈样子鄙视不已,自认为索额图再也不能和自己作对了。

就在手握大权之后,明珠如同索额图当年一样,开始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私结党羽、干涉朝政。当时民间有传言“候缺不必吏部、只往明府即可”,意思是想要正常当官,先得去明珠的家里给“明相”进贡送钱,此时的明珠,比索额图当时还要贪鄙擅权,已经不利于朝堂的稳定了。

对明珠贪腐结党的情况,康熙帝心知肚明,以前是要用明珠的才干和能力处理政务,顺便压制索额图一党,现在三藩已经平定、延平政权也被收复,索额图一党皆被赶出朝堂,明珠的作用已经完成,康熙帝也将对明党动手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表面上是维护皇太子胤礽的脸面、再次启用了皇太子的叔外祖父索额图,让他担任领侍卫内大臣,重入中枢,其实是以此牵制越来越放肆的明珠一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直隶巡抚于成龙、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都揣摩到康熙帝的心思,于是以明珠擅权贪污为理由,向康熙帝弹劾明珠,对此,康熙帝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得到鼓励的御史郭琇,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向康熙帝再次上疏,弹劾大学士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专权乱政。

康熙帝这一次没有保持沉默,而是迅速批复了郭琇的奏疏,斥责明珠“权势相侔、培植私党、贪侈倾朝”,立即罢黜了明珠大学士,但没有进一步降罪,而是将明珠交侍卫处,令“酌情留用”,也就是放了明珠一马。此后明珠以普通侍卫的身份,在皇宫内站了三年的班。

明珠倒台后,索额图又开始逐渐接近权力中枢,并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的时候,以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和沙俄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举行谈判,据理力争、坚持不退让,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索额图也算青史留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侵入喀尔喀蒙古,追击南逃的喀尔喀土谢图汗,一直打到距离京师只有七百里的贝子庙(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在准噶尔军队的威胁之下,康熙帝亲自率军征伐噶尔丹,分兵两路北上,索额图、明珠等人都随驾出征。

在北征途中,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所率的清军,与噶尔丹部遭遇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随即展开激战。

当时康熙帝突然患了疟疾,无法继续坚持指挥作战,只得离开前线,回京师养病。回京前,康熙帝特命索额图率盛京、吉林、科尔沁等地八旗前往蒙古巴林部,和裕亲王福全军队会合,与噶尔丹进行决战。明珠则受命整理后勤粮秣,以及来往交通辎重事宜。


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重创噶尔丹部,但康熙帝的舅舅、内大臣佟国纲在作战中阵亡;并且因为福全的大意,使得战败后的噶尔丹假借“议和”为名、趁乱率残部逃脱。虽然福全、索额图等人立即出兵追赶,也没能赶上噶尔丹。战后,康熙帝追论诸将的功过,裕亲王福全被罚俸、索额图也被降四级留任。

而明珠因为只负责后勤粮草辎重、并没有前往一线参与作战,因此在随后的战场过失处置中没有收到处分,反而因为管理后勤有功而官复原职,重任议政大臣、内大臣、光禄大夫。但康熙帝知道明珠的优劣之处,此后二十年,只是将明珠作为咨询、宿卫臣子看待,再也没重用过明珠。

就在这一次和噶尔丹的作战中,康熙帝突患疟疾,不得不离开前线返回京师养病,当时皇太子闻讯后驰驿前迎。但时年十六岁的皇太子少年无知、不懂得如何关怀患病的皇父,因此见到康熙帝时没有表现出忧虑戚戚之情。

重病中的康熙帝见到皇太子的这个态度后,很是悲伤和不满,心中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心”,于是没有让他随驾,而是让皇太子先回京师,准备皇帝回銮事宜。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帝潜意识里就对皇太子开始怀有成见,并先入为主地觉得皇太子不孝,以后不堪重用。

在皇太子莫名其妙地不再得到康熙帝圣眷关爱之后,索额图因为已经将赫舍里氏一族的安危和存亡都押在了皇太子身上,因此不能和皇太子做出分割的举动,反而更加坚定的支持、站队皇太子,以图日后皇太子继位后,能够凭借“从龙、拥戴”之功,重新恢复赫舍里家族的荣耀。

疏远了明珠之后,康熙帝也重点开始关注原先的股肱之臣索额图,预备采取措施,抑制他以及皇太子外家赫舍里氏的势力。起初,康熙帝并没有想将索额图彻底打倒,而是想仿照处置明珠的例子,只免除他实际上的权力,此后做个顾问咨询近臣,以保全仁孝皇后母家富贵,也就罢了。

但索额图执掌中枢大权二十年,早就不能再回到之前那种平淡安静的生活了,再加上他把家族荣耀、个人前途都押在了皇太子身上,这就更加不能退缩了。所以,即使康熙帝想要顾全君臣恩义、让索额图“半退休”以保全其名节。索额图也不愿就此放弃权力、退居归家。矛盾因此不可调和,最终导致索额图站队失败、身死家破。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亲率八旗从独石口出塞,和噶尔丹会战于昭莫多。此战,索额图在名义上率领前锋营、蒙古察哈尔诸旗及汉军八旗、绿营为先锋,并监督火器营,随康熙帝出战。但在实际上,康熙帝已命诸成年皇子:胤禔、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祀等人各自掌握军队、分索额图之权,共同参与作战。索额图的权力,已经在康熙帝的安排下,被剥夺大部、所剩无几。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帝抵达宁夏,指挥追剿噶尔丹的战事,索额图受命管理京师至宁夏的水路、驿站事务,康熙帝以索额图此次差事有功,提升其四级品级,恢复原任。这是索额图最后一次受到嘉奖。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皇太子迎驾时举止不合礼法、致使康熙帝心中不满,逐渐和皇太子起了隔阂开始,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时,已经过去了七年,皇太子在这期间也已经大婚、生子,逐渐成熟起来。康熙帝虽然对皇太子心中有不满、失望,但为了不动摇国本、维护宗法传承,还是依旧栽培、重用皇太子,多次命皇太子代替自己祭祀社稷、宗庙,在自己出征时监国。康熙帝实在是不想看到,自己寄予厚望、倍加培养的皇太子,最终会不成才、辜负了期望。


可皇太子年少、心性不定,身为国家储君、自然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待人接物不那么平易近人、和蔼恭谨。而索额图身为皇太子的叔外祖父、又早早地将宝押在了皇太子身上,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在不断地接近、教导皇太子,要尽可能地掌握权力、培植私人势力,做好继位前的准备,切切不要掉以轻心、重蹈前人覆辙、使得大位旁落、便宜了他人(指肃亲王豪格的旧事)。

平心而论,索额图这么指导皇太子,确实是未雨绸缪、一片好心,提醒皇太子不要松懈,需时时刻刻警惕,以防被其他人(就是其他皇子)趁虚而入。皇太子也很感激叔姥爷的提醒、教诲。

但索额图这么做被康熙帝得知后,康熙帝勃然大怒,认为索额图居心不良、“毫无忠君之心”、有“教唆皇太子、离间父子之情”的险恶用心。这之后,康熙帝下定决心,要斥退索额图,并以此警告皇太子,不要再执迷不悟、受人教唆、和皇父分庭抗礼。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九月,康熙帝针对“太子党”痛下狠手,命内务府处死了皇太子的亲随——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侍从)德住、茶房管事雅头,膳房管事额楚等人,给了皇太子和“太子党”的首脑索额图一个警告。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为了进一步限制皇太子的权力、遏制“太子党”的争权野心,康熙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其中皇长子胤禔封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封贝勒,以此来牵制势力和欲望都在不断膨胀的皇太子及其党羽。

此次受封的皇子,都获得了参与国政、协同办差的权力,同时各领有旗下佐领、门人属众。康熙帝这么做,削弱了皇太子原先所具有的“代理监国”的合法权力,对太子党是一次大打击。

康熙帝的本意,是分权给诸皇子、以限制、警告皇太子,不要太过于表露出觊觎权势的心思。但诸年长皇子得到了封爵、权力、属众以后,却效仿皇太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党羽,这就更加加剧了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皇太子与诸兄弟之间的矛盾。


诸皇子和门下的党羽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不约而同地选定了共同打击目标,即皇太子及“太子党”。康熙帝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且日益加剧,皇太子不孝不悌、所行不善、昏颟妄为的议论,从此传遍了朝野。而皇太子一党为了自保,当然也要反击,因此和诸皇子党相互攻讦、彼此构陷,弄得朝廷之上乌烟瘴气、党争不断。

面对这种局面,康熙帝怒气迸发,认为这都是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在挑唆皇太子,才导致父子失和、兄弟反目。于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下诏斥责“太子党”中的首要成员:“温待、额库礼,俱犯重罪流徙之人,因其年老,令回京师。伊等应安静以养余年,伊乃与索额图结党,妄论国事,妄自犯尤。”直接就点了索额图的名字。

另外,康熙帝对皇太子也不客气,同时写手谕给皇太子说:“朕出师宁夏后,皇太子听信匪人之言,素行遂变,自此朕心眷爱稍衰,置数人于法。”

在父子君臣兄弟发生的矛盾中,康熙帝明显针对皇太子及“太子党”,并毫不掩饰他对皇太子的疏远和猜忌。这让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觉得康熙帝在失望之下,有可能“易储”,因此更加蠢蠢欲动,对“储君之位”生出非分之想,这也是康熙帝末年“九子夺嫡”的重要起因。

看着原先寄予厚望的皇太子变成如今这“娇纵跋扈、不孝不悌、所行不善”的颓废样子,康熙帝既痛心又震怒,认为这都是皇太子身边亲近侍从之人所教唆、挑拨的缘故,其中尤以皇太子的叔外祖父索额图为甚。从这个时候起,康熙帝就有了清除索额图(之前还仅仅是斥退)、重新教导皇太子,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从歪路上拉回来的心思。

康熙帝已经动了清除索额图之心,而作为康熙帝数十年心腹重臣的索额图,自然也闻到了危险气息,为了不让康熙帝抓住把柄、逃脱惩处,索额图在和皇太子商量之后,以退为进,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九月,以“年老多病”的理由(索额图当年已经六十六岁)向康熙帝请求致仕,企图以此脱离康熙帝的特别关注,从而在幕后继续协助皇太子、稳定“太子党”的人心。

康熙帝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不立即激发矛盾、使自己留下“不容功臣”的坏名声,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索额图的致仕请求,免去他领侍卫内大臣之职,以一等公爵的身份退职回家荣养。

索额图和皇太子据此以为康熙帝已经不再追究索额图的过失,同时也得以继续维护“太子党”的利益和权势了,于是在之后相互往来照旧频繁、勾连紧密,也没有停止和诸皇子党的“夺嫡、争权”斗争。而面对康熙帝之时,皇太子也自认为“三十年储君、根深蒂固”,缺少对皇权的敬畏和拜伏之心,“欲分威柄,以恣行事”的态度怎么也掩饰不住。

康熙帝既然已经下了除掉索额图之心,自然不会手软,这样也可以打击迫切想要获得更大权力、甚至希望早日君临天下的皇太子那颗不安分的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一月,康熙帝南巡江南,皇太子以及诸王公大臣随驾同行。御驾至山东德州时,皇太子恰好得了疾病、一时不能痊愈,康熙帝于是急召已经致仕、此次没有随驾南巡、而是留在京师私宅中的索额图急赴德州,陪伴、照顾侄外孙皇太子,待皇太子痊愈后,再行返京。康熙帝自己则中断南巡,先行返回,待明年再安排南巡。

其实,这是康熙帝故意制造索额图和皇太子长期单独相处的机会,以便于安排人手暗中监视,获取索额图不轨之事、及蛊惑皇太子的罪证,好论罪加以惩处。

索额图当然不知道康熙帝此举的真实用意,自认为这是一个和皇太子公开相处、并可以借机策划、谋算后续的争权之事,于是立即兴冲冲地奉诏赶到德州,亲自照看生病的皇太子。

也许是太过于兴奋,也许是疏忽大意,索额图在抵达德州皇太子住处时,没有按照礼制在大门外远处下马、然后步行从侧门进入,而是直接骑马来到中门后才下马,随后从中门进入皇太子居所。这在清朝的礼制中,属于大不敬之罪,按律要处以死罪(当然,索额图之前估计也没少这么做,不过因为他是康熙帝心腹重臣、皇太子的首席支持者,所以都没有受到惩罚。不过,这一次不一样了)。

在德州时,索额图和皇太子朝夕相处,多有密谈,其中不乏“用非常手段”、“行大事”、“先发之”等悖逆、狂獗之语(都是康熙帝暗布的眼线事后所汇报,至于言语的真假,康熙帝说是真,那就是真的)。

对索额图在德州奉诏看顾皇太子时的所作所为,康熙帝一清二楚,但他没有立即动手,而是静观其变,在皇太子痊愈后,命他和索额图一起返回了京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康熙帝按照计划,继续举行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一起随驾南行。而索额图在完成了照顾皇太子的任务后,依旧被留在京师,没有允许随驾南下。

南巡途中,康熙帝在隔开了皇太子和索额图之后,已经在考虑如何进行最后一击,彻底将索额图打倒。


当时,随侍在康熙帝之侧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原索额图的门生高士奇,因为出身寒微而被索额图长期慢待、甚至羞辱(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早就对这个老师恨之入骨、几欲除之后快(遂顿忘旧恩,而思剚刃于其腹中)。

得知康熙帝想要除掉索额图的心思后,高士奇大喜过望,于是主动向康熙帝告发索额图平日里的诸不法悖逆之事(高士奇是索额图的门生、时刻侍奉在侧,自然知道索额图的那些所作所为),和老师划清界限的同时,也把最锋利的刀把子递到了康熙帝的手中。

人证物证俱在的前提下,康熙帝依旧稳坐泰山,按照原计划继续南巡,不要说在京师的索额图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大难临头,就是随驾在身边的皇太子,也不知道皇父即将要对叔外公动手。康熙帝在江南、河南、山东等地巡查游览,直到当年三月十五才返回京师。

两个月后,一切准备停当,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十九,康熙帝突然命御前侍卫海青、乾清门侍卫武格、马武三人急赴索额图私邸,传达谕旨给这个曾经的心腹重臣、如今的“心腹大患”:

“尔任大学士时,因贪恶革退,后朕复起用,尔并不思念朕恩。即若养犬,尚知主恩,若尔者,极力加恩亦属无益。朕意欲宽尔,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朕若不先发,尔必发之,朕亦熟恩之矣。前者,皇太子在德州时,尔乘马至中门始下,即此尔已应死。尔所行事,任举一端,无不当诛。朕念尔原系大臣,心有不忍,姑贷尔死,但若著尔闲住,又恐结党生事,背后怨尤议论,著交宗人府处拘禁,不可疏放。”

在谕旨中,康熙帝将索额图大骂一通,并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发之”,就是指明了索额图将要谋反。但此时康熙帝还没拿定主意处置皇太子,为了大家的颜面上好看,所以除了索额图在德州时,“至皇太子居所、乘马至中门始下”这一条罪名外,其他的事情就不再提了。

就在当天,六十九岁的索额图被押送至宗人府监房,单独禁锢、严加看管;至于他的几个儿子,康熙帝命仁孝皇后的五叔心裕、六叔法保(都是索额图的弟弟)“严加拘禁候旨”,并补充说“若其间别生事端,即将心裕、发保等族诛”。也就是不准心裕、法保徇私照顾,如有犯事,要把赫舍里氏全族诛灭。

索额图彻底倒台后,康熙帝对这个毁了自己心爱的接班人的逆臣深恶痛绝,很想把他明正典刑、甚至处以凌迟;但索额图是仁孝皇后亲弟弟、也是皇太子的至亲,这样不顾皇家颜面、显戮国家重臣的做法,虽然很解气,但格局、心态上未免太小气了。

于是,康熙帝决定用另外的办法,让索额图不经法司审讯,悄无声息的死在狱中,这样对朝廷、对皇家、对百官、对天下臣民的也有话说,自己不会落下一个“刻薄寡恩、屠戮功臣”的名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初六,康熙帝离开京师,北巡塞外,七月十八,奉皇父谕旨的皇三子诚郡王胤祉、皇四子贝勒胤禛火速返回京师,连夜进入宗人府中关押索额图的监房,表面上的说法是“视索额图拘禁之情形,查察看守王公、大臣、兵役、內监有无徇情庇护及助伊逃遁之事”,其实,胤祉、胤禛此行另有目的。

在看到索额图被单独关押、并无优待,且两条铁链锁身之时,胤祉、胤禛并没有赞扬宗人府有司人员尽职尽责,而是厉声责问:“为何不给罪官加锁九条铁链?”宗人府官员莫名其妙、面面相觑之下,小心回奏说,索额图五月十九押来时,就已经身戴一条铁链,是宗人府看守在将其押入监房后,又多加了一条脚链。

于是,胤祉、胤禛当即给康熙帝回奏,并请康熙帝下谕旨给宗人府,再给索额图加七道铁链,以“防其勾连内外、蓄意遁走”。接到奏报后的康熙帝立即同意了胤祉、胤禛的意见,复旨给宗人府,将索额图上了九条铁链。

按照《大清律例》的规定,只有故意杀人、十恶不赦的罪犯,才在脖子、腰、脚三处用三条铁链锁住,从来没有用九条铁链的先例。清制,监狱铁链重五斤,九条就是四十五斤,不要说索额图,就是任何一个壮汉,那也受不了。索额图此时年近七旬、早就衰弱不堪,怎么经受得起这样的折磨。

所以,如同本文最开始描述的那样,在身被九条铁链之下,索额图在宗人府监房内只呆了不到两个月,就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寻幽死于狱中”。虽然没直接说是饿死的,但身上背着四五十斤的铁链,行动、饮食都十分艰难,也无法正常活动,索额图的死,大概率还是不能正常吃喝拉撒、最终病饿致死(就和鳌拜被关押后,很快死在狱中的情况一样)。

索额图在宗人府“幽死”之后,康熙帝下旨剥夺了他一切官爵、名誉,将他的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继续禁锢于心裕、法保处,不得开释。“太子党”中的重要成员、也是索额图党羽的江潢、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阿米达等人,或处死、或严锢、或罢黜,他们的同祖子孙在朝廷为官者,也被夺官革职。一度风光无限的“索党”、“太子党”,就此灰飞烟灭。

五年以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对皇太子胤礽失去了最后的期望和耐心,于是召集诸王大臣,公开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同时,康熙帝对导致自己父子失和、且早就死去的“罪魁祸首”索额图依旧怒气不减,在废黜胤礽的同时,又下令立即诛杀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断了他的后裔血脉。


最后,康熙帝在终结自己因何要废黜皇太子之时,还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索额图的头上:“昔年索额图助胤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伊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令朕戒慎不宁,不得不行此非常之事。索额图在日,怀私叵测,蛊惑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胤礽骄纵之渐,实由於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康熙是清朝进关称帝的第二位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称。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时除掉专横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时勇敢迎战老谋深算的云南王吴三桂的反叛,经过8年时间,平定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藩之乱。30岁时开创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康熙

当然,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背后离不开臣子们的献言献策。其中在他“计除鳌拜平三蕃”的过程中,世袭一等公,身兼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等职务的索额图功不可没。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索额图的鼎力相助,年轻气盛的康熙未必是功高盖世鳌拜和吴三桂的对手,所以后来康熙对索额图宠信有加,最后官封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索额图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权势日隆。

然而,“有好的开头未必有好的结尾”。索额图到最后却被康熙活活饿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说起索额图可是大有来历,他是顺治帝临死前托孤四大臣之一索尼的第三子。索尼是拥立顺治称帝的有功之臣,是他当初压制多尔衮得以年幼的顺治称帝。有鉴于此,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把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尼长子的二女儿,索额图的侄女册封为康熙的皇后。换言之,索额图是康熙孝诚仁皇后的亲叔叔。索尼在康熙13岁时去世,索额图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了康熙的股肱之臣。这一年索额图31岁。



索额图不但是皇亲国戚,而且是康熙的一等侍卫。前面我讲到了顺治的四大托孤重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索尼去世了,剩下的三位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两位由于年老多病,很少过问朝政,鳌拜由于没有其它三个人的制约,逐渐专横跋扈起来,到后来不把年少的皇帝和两位辅政大臣放在眼中,专断国事,任人为亲,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康熙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压制的怒火始终要爆发。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忍无可忍的康熙“以弈棋故,召索额图入谋画”。意思是借下棋为掩护,商量怎样除掉鳌拜。君臣二人一阵耳语,定下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索额图以侍卫队长的身份,召集了十几个蒙古少年摔跤手,进宫强化培训。经过两个月的秘密训练,这十几个摔跤手成了索额图的“少年杀手”?索额图把进展情况汇报给了康熙。二人决定次日召鳌拜进宫,在鳌拜坐下的椅子上动了手脚,把其中的一个椅子腿锯断然后重新放好,等鳌拜进宫后,命人端给他一碗热茶水,这样一来,鳌拜就会被烫从椅子上跌倒,然后十几个少年摔跤手一拥而上把鳌拜捆起来。

次日一切按计划进行,很顺利的擒住了鳌拜。然后康熙宣布了鳌拜的十大罪行,鳌拜被处死。这一年康熙只有16岁。在擒拿鳌拜过程中,33岁的索额图功劳最大。当时康熙把他和朝中宰相明珠并称为“明相”。

话说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云南王吴三桂为首,陕西提督王辅臣和广东提督尚之信为策应的三藩之乱发生了,当时20岁的康熙临危不乱,他急忙和索额图商议对策,索额图提出拉长战线,坚决打击吴三桂,对王辅臣和尚之信打拉结合,对二人以攻心为上,康熙采纳了索额图的建议,首先分化瓦解了吴三桂的阵营,王、尚被招降,对吴三桂绝不手软。经过8年的死磕,康熙彻底平灭了吴三桂。索额图45岁时再立新功。



在古代立嗣问题上,往往表现的血淋淋,皇权太有吸引力了,皇子皇孙都想过把皇帝瘾。康熙的儿子们更是如此,历史上的“九子夺嫡”事件就发生在康熙身上。

前面我提到了,索额图是康熙皇后的亲叔叔,有这层关系他一直和皇太子胤礽(康熙和皇后的次子)关系很密切。换言之,索额图是太子党的亲信。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发索额图结党,康熙帝没有处置。

过了三年后,索额图突然被康熙帝拘捕关押到了宗人府监狱。这次弹劾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学生是高士奇,罪名依然是支持太子党夺权。康熙对结党问题很敏感。为什么他的学生高士其要陷害恩师呢?



原来索额图认为对高士奇有恩,所以从来不给他面子,后来高士其被康熙赏识,升官进爵显贵了。觉得以后恩师会对自己好一些。但见索额图时:

【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

高士奇为了权势投靠了宰相明珠,明珠和索额图面和心不合。高士奇成了明珠的马前卒,屠刀对准了恩师。,1703年5月,索额图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卒年77岁。

自古有云“伴君如伴虎”皇帝为了皇权的稳定,不会在乎你是否过去有功与否,索额图“平三藩擒鳌拜”,可谓功高盖世,但杀了他以后,所有的功劳都被康熙一一否定了。索额图落得个这样的评语: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也。——引自康熙语。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索额图不仅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还将他的儿子杀光,彻底断了他的后裔血脉,并且在数年后,康熙再次提及索额图时,又咬牙切齿的说他是“本朝第一罪人”。

而曾经,索额图是康熙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正是因为有了索额图,康熙才得以坐稳皇位。

究竟索额图做了什么,以至于康熙对他如此恨之入骨呢?这一切,还得从索额图初入仕途的时候说起。

索额图的成名之路

索额图能在康熙朝位极人臣,与他父亲索尼为他打下的夯实基础有很大关系。

当初,在皇太极去世之际,由于没来得及册立继承人,导致帝位虚悬,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心想继承皇位,但最终,在以索尼为代表的正黄旗势力支持下,年幼的顺治皇帝得以登基。

但也因为这件事,索尼得罪了多尔衮,因此,成为摄政王后的多尔衮,对索尼展开了一连串的报复打击。

先是被削官贬职,之后又被抄家流放,那一段日子里,索尼生不如死。

但随着多尔衮的病逝以及顺治的亲政,曾经拼死效忠皇室的索尼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不仅官复原职,并且数次升迁,继而成为顺治朝的重臣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顺治皇帝去世之际,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被委任为康熙的辅政大臣。

正是因为父亲身居高位的关系,索额图便以“勋贵子弟”的身份,早早地就进入了仕途,并且先后担任过顺治帝和康熙帝的侍卫。

而在担任康熙侍卫期间,索额图与年少的康熙建立了亲密的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是索额图日后在康熙朝显赫一时的关键,并且在当时对于康熙来说,与他亲密无间的索额图,是能救他于水火之中的重要倚仗。

在索额图之父索尼去世后,四位辅政大臣仅剩三位,而这三位中,位居末位的鳌拜开始蠢蠢欲动。

他先是设计逼死了次辅苏克萨哈,又将三辅遏必隆拉入自己阵营,更要命的是,他展现出了一派对康熙轻视、慢待的态度。

久而久之,康熙无法忍受,因此,除掉鳌拜,重夺大权的计划,便提升了日程。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当时的鳌拜党羽遍布朝野,况且又手握兵权,远不是一个少年康熙能对付的。

而在这个时候,康熙想到了一个能帮他出主意的人,而这个人正是索额图。

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以召索额图入宫下棋为由,频频与他暗中谋划如何除掉鳌拜,而在得到康熙的授意之后,索额图辞去了户部之职,出任乾清宫一等侍卫领班。

之后,索额图又以协助康熙练习摔跤为名,暗中训练了一批少年布库、拜唐阿。

由于理由充分,加上鳌拜也误以为康熙只不过是少年习性,因此就不加在意,也并索额图的安排进行阻止。

等到一切准备充分后,康熙称商议要事,召鳌拜进宫,趁其不备之下,早已埋伏好的索额图以及布库少年一拥而上,最终生擒了鳌拜。

紧接着,康熙当众宣布鳌拜数款大罪,之后下令将其禁锢,至此,鳌拜集团彻底倒台。

而在此事中居首功的索额图,也因此得到了康熙的丰厚回报,先是被任命为国史院大学士,入朝参政,不久后,又改任为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衔。

由此,索额图正式进入统治中枢,而这一年,他刚满三十四岁。

这还仅仅是索额图帮助康熙除掉鳌拜的功劳,除此之外,索额图在平定三藩一事上,同样也是功劳颇多。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上书康熙皇帝请求撤藩,三人此举,实际上是探听朝廷虚实和看朝廷如何反应。

当时,以索额图、图海等大臣表示,三藩不可撤,否则必反,应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但以明珠为首的另一波大臣却建议康熙果断撤藩,否则必将养虎为患,而当时的康熙也是年轻气盛,随即就下达了撤藩令。

结果,撤藩令下达不久,吴三桂等人果不其然就扯旗造反,并且在造反之初,一度将清军打得连连败退。

看到出师不利,并且局面一度无法收拾,当时的康熙甚至已经有了退位的想法。

关键时候,索额图又一次站了出来,这次他不是来和康熙唱反调的,而是开始坚定不移地协助康熙帝料理军事、出谋划策。

因为索额图知道,如果大清完了,那么他和他的家族也就彻底完了。

最终,在索额图以及明珠等人的鼎力协助下,康熙成功平定了三藩, 而索额图也因此被康熙再次记上了一功,对他也愈加信任。

除了帮助康熙除掉鳌拜,以及平定三藩之外,索额图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身份。

索额图的侄女,也就是索额图大哥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早在数年前就嫁给了康熙,并且还被封为了皇后。

所以,在诸多功劳的基础上,索额图还是康熙的“叔岳父”。

同时,在康熙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又将赫舍里氏之子,也就是索额图的外孙胤礽立为了皇太子,这就更让索额图的地位超然,不少官员纷纷依附于他,“索党”便由此形成。

但在索额图享受着超然地位带来的无限风光同时,一场无声的灾祸却在向他袭来。

“索党”与“明党”之争

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矛盾,早在平定三藩之初就已经埋下。

当初,是明珠等一帮大臣建议康熙主动削藩,以免养虎为患,但在康熙下达削藩令之后,随即引发了吴三桂的扯旗造反。

并且,清军在前期节节败退,这就导致康熙差点引咎退位。

而在之后,索额图转变了之前抵制削藩的态度,成了坚定的“削藩派”,并帮助康熙料理军事,确实为平定三藩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他转变态度的同时,他曾经建议康熙,把把当初主张削藩的几个人统统杀掉。

索额图这番建议的理由是,如今不可收拾的局面,正是因为这几个人的主张才形成的,所以明珠等人是罪魁祸首。

不过,当时康熙并未听索额图的这个建议,而是大包大揽把绝大多数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因此,明珠并未被杀。

虽说保住了性命,但明珠却由此恨上了索额图,这也是为何两人会在朝堂上彼此缠斗攻讦了数十年的根本原因。

并且,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明珠也是尽心尽力,同样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他也逐渐赢得了康熙的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明珠的官职不断得到升迁,先是吏部尚书,之后又成为武英殿大学士,随着官位越来越高,明珠也拥有了与索额图分庭抗礼的实力。

而有了实力之后,明珠自然就会对曾经想置自己于死地的索额图进行报复,因此,当时依附于明珠的官员,对索额图集团没少进行各种打击。

当然,索额图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双方在朝堂上明里暗里的争斗随处可见,这便是“明党”与“索党”之间的党争。

而这种情况,康熙皇帝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他抱着的是一种”暂且姑息“的态度,毕竟当时三藩之乱尚未彻底平定,加上索额图与明珠二人确实在其中出力颇多,因此,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过多干涉。

但康熙的不干涉,让索额图有些得意忘形,他以为康熙的这种态度是支持自己与明珠争斗,因此,加大了对明珠的排挤力度。

并且,在打击明珠的同时,索额图还大肆贪污纳贿、培植私党、扰乱朝纲,总之就是要多跋扈就有多跋扈。

终于,康熙皇帝帝索额图的嚣张跋扈极为不满,决定出手教训他一番。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腾出精力来的康熙皇帝决定整肃朝纲,而在他这种鲜明的态度之下,知趣的索额图不得不以病为由,申请退休。

对于索额图的主动申请,康熙十分痛快地进行了批示,不过,为了表彰索额图曾经的功劳,康熙还是给了即将离任的索额图极高的评价和赞许。

“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康熙皇帝

并且,康熙并未完全准许索额图彻底退休,而是命其在内大臣处上朝,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以政大臣。

所以,虽说索额图的官位并没有以前高,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因此,以前怎么样,如今一切照旧,也就是说,索额图以及其家族成员,依旧是跋扈无比。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太久,三年之后,康熙忍无可忍,这一次,他决定对索额图以及其家族动真格的了。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以索额图的五弟心裕“素行懒惰,屡次空班”为由,革去了其銮仪使、佐领职位,并降袭一等伯。

同时,索额图的六弟法保也被革去爵位。

最后,对于索额图,康熙斥责他“自恃巨富,日益骄纵”,因此,其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等职位和头衔均被革除。

这样一来,索额图以及其家族几乎是被一撸到底,得亏康熙是考虑到索额图是皇太子叔外祖父的关系,勉强给索额图留了一个小小的佐领之职。

而这次打击,可以说是让索额图家族差一点灰飞烟灭,而在他倒霉的同时,他的对手明珠却是春风得意。

毕竟自己曾经的敌人如今的境遇如此之惨,而自己现在则是手握重权,尤其是在协助康熙平定了郑氏集团后,更是深得皇帝信任。

所以,明珠在索额图倒台的同时,也逐渐走上了贪鄙擅权之路。

但在明珠逐渐腐化的同时,康熙对他的不满也在与日俱增,当初提拔明珠是为了压制索额图,如今索额图一党已经做鸟兽散,而明珠却又走上了专权之路,这就让康熙不得不开始想办法压制明珠了。

而康熙压制明珠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再次启用索额图。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任索额图为领侍卫内大臣,而索额图也由此再次进入权力中枢,紧接着,索额图一党就展开了打击明珠的行动。

先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冬,索额图的学生高士奇上书,弹劾明珠擅权贪污,而康熙对此并未表态,而他的这种反应,让有心扳倒明珠的朝臣们得到了鼓励,纷纷上书对明珠开始揭发检举。

最终,明珠被免去一切职务,一路降至为普通侍卫,自此明珠一党彻底倒台。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争,是康熙朝中前期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索额图在官场上两度沉浮的原因,但这其中,所说索额图有过擅权专政,甚至是贪墨等行为存在,却不是康熙最终对其赶尽杀绝的根本原因。

索额图最终凄惨收场的核心因素,大部分原因,是出在了皇太子胤礽身上。

成也皇太子,败也皇太子

索额图与胤礽的亲戚关系,注定了他必须站在胤礽这一边,换句话说,他与胤礽属于是荣辱与共。

因此,胤礽境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索额图的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索额图必须把自己牢牢地绑在胤礽这条船上,也必须无条件支持胤礽,毕竟只要胤礽将来继位,那么索额图就有“从龙之功”,这样一来,索额图的家族将来的荣华富贵就有了保障。

所以,把全部的宝都押在胤礽身上的索额图,就不断地接近并教导胤礽,告诉他早做准备和打算,同时时刻警惕,避免有人趁虚而入。

坦白来说,索额图这样教导胤礽也是一片好心,而胤礽对于索额图的提点也是十分感激,但他们忘了的是,康熙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

因此,当索额图对胤礽的诸多教导传到康熙耳朵里后,康熙是勃然大怒,在他看来,索额图这样做,不仅是在“教唆皇太子、离间父子之情”,同时,也在助长胤礽妄图与自己分庭抗礼的野心。

所以,为了遏制这一势头,加上胤礽在不少小事上惹得康熙不满,康熙决定给胤礽以及索额图一个警告。

康熙三十六年,胤礽的太子府上,他的数个亲随被康熙一一处死,紧接着在次年,康熙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将几个已经成年的皇子进行册封,以此来牵制太子一党。

其中,受到册封的有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两人均被封为郡王,另外,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则被封为了贝勒。

这是康熙朝第一次对成年皇子分封,而正是这次分封,导致了后来的“九子夺嫡”。

康熙的本意,是想借助分封其他皇子,来牵制和压缩皇太子的权力,但这些受到分封的皇子,在拥有了自己的实权之后,逐渐变得不安分起来,而他们也由此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越发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胤礽成了诸位皇子的攻击目标,时不时地在康熙跟前打小报告,告发胤礽的一些不法之举,而胤礽这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反击,于是,诸皇子与太子之间的斗争,充斥着朝堂内外。

混乱复杂的朝堂局面,让康熙极为愤怒,在他看来,这都是索额图的错,是他教唆皇太子,以至于“父子失和,兄弟反目”,与此同时,胤礽的种种失仪举动,不仅让康熙对他愈加寒心,同时也让康熙认为,都是索额图把胤礽给带坏了。

因此,康熙下定决心,要清除掉索额图这个祸害,以便把胤礽拉回到正路上。

不过,康熙为了避免自己留下“不容功臣”的恶名,因此就没有直接处置索额图,而是故意漏给了他一个破绽,好让索额图自己上套。

什么破绽呢?在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南巡至德州,恰逢胤礽生病,而此时的索额图已经致仕,但康熙却召他前来德州,照顾和侍奉皇太子胤礽。

康熙这么做,其实就是主动为索额图与胤礽创造了一个能多接触的机会,而借助这种机会,康熙才得以搜集索额图更多的罪证。

而索额图并不知道康熙的用意,因此在受到召唤后,兴冲冲地赶往德州,并且在抵达之后,不按照礼仪和规制下马步行,而是急不可耐的直奔胤礽居所,无意间就犯了数条大不敬之罪。

并且,康熙在胤礽居所安排了不少眼线,将索额图与胤礽的对话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而在这其中,不乏有“行大事”、“先发之”等话。

对于索额图的一举一动,康熙自然是了如指掌,而就在他考虑着如何给索额图最后一击的时候,有个人主动站了出来,递给了康熙一把锋利的刀子。

这个人就是前文提到的高士奇,高士奇是索额图的学生,但在索额图掌权之后,对他态度极为恶劣,辱骂殴打是常有的事,因此高士奇对索额图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所以,在探知到康熙有除掉索额图的意图后,高士奇一股脑的把自己知道的索额图的非法行为,全部告诉了康熙。

就这样,康熙掌握了索额图的所有罪证,最终,在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康熙南巡结束并返京之后,第一时间下旨缉拿索额图。

就这样,索额图被投入至宗人府的大牢之中,并被严加看管起来。

而康熙在将索额图投入大牢之后,一度想将他直接就地正法,毕竟在康熙眼里,是索额图毁了自己精心培养多年的太子,但考虑到索额图是太子的叔外祖父,同时早年间也功勋卓著,因此直接处死的话,说出去也不好看。

所以,康熙就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即让索额图无声无息的死去。

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已经被关押在宗人府一个多月的索额图,赢来了两个访客,这两个访客分别是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他们前来的表面目的,是看索额图有没有逃遁的可能。

但实际上,他们是来要索额图的命的。

二人抵达宗人府后,以加强监押力度为由,命令宗人府官员给索额图加了九条铁链,以防止索额图有逃跑的可能。

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一条铁链有五斤重,九条就是将近四十多斤,如此重负之下,已经年仅七旬的索额图自然动弹不得。

就这样,无法动弹,也没办法自行解决吃喝的索额图,不久后便活活饿死在了狱中。

而在索额图死后数年,康熙对太子胤礽终于忍耐到了极限,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将其废黜,在废黜胤礽的同时,怒不可遏的康熙,又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一一处死。

几年后,康熙当着朝臣的面,再次谈起了索额图,而他对于索额图的愤恨显然还未消除,他依旧固执的认为,太子最终被废,全部是索额图的责任,所以,康熙才会咬牙切齿的评价索额图为“本朝第一罪人”。

一个曾经为康熙立下大功,也为大清朝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大臣,就这样被盖棺论定,而他曾经的功绩,也由此被全部抹除。




无论在《康熙王朝》还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甚至《鹿鼎记》里,索额图都算不上英雄,只是一个结党营私、横行霸道的权臣。但正史里的索额图在康熙早年间可谓重要至极,乃至居功至伟,但晚景凄凉,竟然被活活饿死在了牢里。功归功,过归过。我们聊聊这个“擒鳌拜平三藩”的功臣索额图。

赫舍里家族拥立几代爱新觉罗家族,功勋显著,索额图因功脱颖而出。

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子;是康熙的第一个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的叔叔;太子胤礽的外叔公。索尼是拥立顺治的功臣,因而顺治归天的时候,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了顺治帝临死前托孤四大臣。康熙初年,鳌拜擅权,索尼托病在家,暗察形势。结果还是孝庄太后棋高一着,用一个皇后就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绑到了自己孙子康熙的战车上。康熙4年(1665年)9月康熙与时年11岁的赫舍里大婚。康熙6年(1667年)3月,索尼在临死前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起上书请求康熙亲政。康熙没有马上答应,而下诏褒奖索尼忠心为国,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一起世袭。索尼力辞,康熙帝没有准许。同年6月,索尼病逝,谥号文忠。

赫舍里家族成为了康熙早年重要依靠的对象,索尼的长子噶布、五子心裕、六子法保都曾承袭索尼的一等功爵位,却被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而索尼的三子索额图一直到康熙7年(1668年),仍然只是个吏部右侍郎。

康熙8年(1669年)5月,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的康熙“以弈棋故,召索额图入谋画”,在索额图的支持之下,康熙终于下定了“擒鳌拜”的决心。索额图辞去侍郎职务,任一等侍卫,谋划了以突袭的方式,逮捕了鳌拜,惩其党羽,最终使得康熙得以真正亲政。而索额图居功至伟,相应回报是同年8月,升任国史院大学士;康熙9年(1670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

在“平三藩”的8年时间里,实际上也是索额图当权的最主要时期,一开始索额图从大局出发,严正反对“撤藩”,“恐引激变”,请将建议撤藩的人处死,遭到康熙帝斥责。但是撤藩最终引起了“激变”,而索额图积极出谋划策,因而索额图的“运筹帷幄”的军事才华也得以展现,“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经常是一封封告败的奏报来了之后,康熙实在没信心了,就“凡事交与索相权决吧,而索额图则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观点意见总结汇报给康熙,帮康熙在千丝万缕中,找出对策,再“交与康熙咸决

比如广西抚巡傅弘烈请求亲率兵进剿云、贵。因为傅弘烈经历实在太复杂,曾经因为告吴三桂差点被砍了脑袋,后来被赦免后,又被吴三桂抓了一起反叛,然后他又从吴三桂阵营里反正了出来,还顺手捎上了广西将军孙延龄一起反正了。所以康熙举棋不定,于是让兵部拿意见,兵部很干脆,不允许。傅弘烈一怒之下,上书说,你不让我出兵,那我这个巡抚不干了。只有索额图支持允许傅弘烈出兵,要给予傅弘烈最大的信任。果然傅弘烈对清朝忠心耿耿。康熙19年(1680年),傅弘烈被吴三桂党羽、叛将马承荫拘禁,押送桂阳,最后绝食而亡。康熙趁机将傅弘烈立为典型,给予表彰,可以说政治效果非常突出。

所以说,索额图在平定叛乱、统一全国的事业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皇亲国戚的身份成就了索额图,最终也害了索额图。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大骂索额图为“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这个在时人笔记《啸亭杂录》里面有典故的。虽然索额图并没有像《康熙王朝》里那样,利用假朱三太子杨启隆之女丹丹,来精心谋划了刺杀康熙拥立胤礽的案子。但是索额图本身做为胤礽的外叔公,他是实实在在的胤礽党。而且索额图对胤礽用心之专,那真是压上全身家的。

康熙羽翼丰满的时候,开始设法摆脱赫舍里家族势力。为了摆脱赫舍里家族的势力,康熙培养了明珠势力,并且早在康熙22年(1683年),先后革除了心裕銮仪使、佐领,仍袭一等伯,革法保一等公,革索额图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仍任佐领。等于将赫舍里家族都一抹光,虽然在康熙25年(1686),康熙考虑制衡明珠,复起了索额图,但也只担任了领侍卫内大臣。情节在《一代名相陈廷敬》中有所表现。

这件事情实际上是深深触动索额图内心的,胤礽成为了赫舍里家族唯一的赌注和希望了。

康熙42年(1703年),早已投靠明珠的高士奇密告康熙,康熙40年(1701年),康熙巡视河南,胤礽随行病在了山东德州,康熙命索额图前往侍奉,此间胤礽与索额图密谋篡位。康熙自称掌握证据,于是命宗人府以“清朝第一罪人之名将索额图拘禁宗人府大牢,不久索额图便饿死于狱中。饿死索额图一来是康熙果真担忧索额图和胤礽合伙谋反;二来是借索额图的死来敲打胤礽不要轻举妄动。但胤礽根本没想到的是,5年之后,也就是康熙47年(1708年),胤礽被“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的罪名给废了储君之位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噶尔   康熙   德州   里氏   索尼   大学士   皇太子   皇子   侍卫   功臣   大臣   太子   皇后   明珠   皇帝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