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窦婴未拿出汉景帝的遗诏,汉武帝会杀窦婴吗?

汉武帝的根本目的是铲除外戚,集权与自己一人,然后集中精力对匈奴作战。所以只要是大的外戚,都必须铲除。无论窦婴怎么样都必须死。




窦婴可能真的有遗诏,但遗诏是一式两份,宫中那份又不见了,所以汉武帝不杀他都不行。


窦婴是汉武帝奶奶窦太后的堂侄,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他以大将军的身份参与平乱,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魏其侯,与条侯周亚夫一起成为权势最高的大臣。

最风光的时候,窦婴家门客众多,前去巴结他的人络绎不绝,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做田蚡的人,他为了讨好窦婴,无所不用其极,甘愿跪在地上像窦婴的孙辈一样服侍,窦婴对此感到很满意。

田蚡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只不过他当时他还只是个郎官,地位非常低,只能通过巴结窦婴来获得提升的可能。

到了汉景帝晚年,田蚡逐渐得到重视,担任了御史中丞;等到汉武帝继位后,他更是被封为武安侯,在地位上与窦婴平起平坐了。

不过,田蚡这个人野心很大,他想要成为丞相,但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窦婴,于是提拔大批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协助自己对抗窦婴。

眼看窦婴和田蚡的对抗就要升级了,汉武帝横插了一杠,他发起了儒学改革,分别任命田蚡和窦婴(二人均崇尚儒学)为太尉和丞相,但这件事遭到了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后的阻扰,田蚡和窦婴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罢黜了。


虽然都赋闲在家,但因为窦太后不支持窦婴,而王太后(汉武帝之母王美人)却大力支持田蚡,还时常让田蚡参与商议国事,因此田蚡家门口天天都是车水马龙,前去巴结他的人很多,而窦婴家则门可罗雀,根本没人搭理他。

更有甚者,之前依附于窦婴的人见他失势了,便纷纷跑去投靠田蚡,田蚡为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便善待这些投靠他的人,因为这件事,窦婴与田蚡的矛盾加深。

尤其是在窦太后去世之后,在王太后的影响下,汉武帝任命田蚡为丞相,没了靠山的窦婴则继续受到冷落,只有一个叫做灌夫的人对他不离不弃。

灌夫本姓张,因为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灌婴的家奴而被赐姓灌,起初他担任中郎将,后来因为战功而升任太仆,他性情刚直而好酒,有一次在宫中喝醉酒,将窦太后的弟弟窦甫给殴打了,汉武帝担心他被窦太后杀掉,便将他任命为燕国国相。

后来,灌夫因为犯法而被贬为平民,他便带着巨额家产来到长安居住,并召来数百游侠作为门客,因此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江湖势力。


起初,灌夫打算靠着窦婴的关系去结交权贵,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窦婴则希望让灌夫帮助自己铲除那些背叛他的人,因此两人其实是互为援助的关系,但两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觉得彼此都很投缘,便逐渐成为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原本,灌夫跟田蚡是没什么恩怨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两人势同水火。

有一次,田蚡在回家途中偶遇灌夫,他说准备去拜访窦婴,从而缓解关系,灌夫便说他可以牵线搭桥,请田蚡第二天去窦婴家中赴宴,田蚡表示赞同。

其实,田蚡当时喝醉了酒,只是随口说说罢了,他根本没打算去拜访窦婴,毕竟他贵为丞相,怎么可能屈尊去政敌家里做客呢。

但灌夫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便跑去告诉窦婴,窦婴便和妻子买来许多酒肉,还将屋子打扫干净,一直忙到天亮才准备好宴席。

窦婴左等右等,就是没等来田蚡,灌夫刚直而性急,便跑去田蚡家中,却发现田蚡还在睡大觉,灌夫就有些不高兴了,田蚡知道自己理亏,便说自己喝醉了酒,忘记了昨天的约定。


田蚡起床后,跟灌夫一起去窦婴家,因为他本不情愿,所以走得很慢,而且到了窦婴家中后,态度十分傲慢,灌夫邀请他一起跳舞,他也迟迟不起身,这让灌夫很生气,便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因为这件事,田蚡和灌夫结下了梁子,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让两人反目成仇。

事情是这样的,田蚡当上丞相后,贪婪无比,对钱财和土地十分着迷,他听说窦婴家在城南有一块地很好,便派人去索要,窦婴为此十分生气,而灌夫更是痛骂田蚡无耻。

有个叫做籍福的人想当和事佬,便跑去跟田蚡说,窦婴生病了,活不了多久了,你何必急于一时呢?田蚡因此没有再逼迫窦婴。

后来,田蚡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窦婴之所以不愿意给土地,是因为灌夫阻止,因此对灌夫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铲除他与窦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田蚡和窦婴相互攻伐不断,搞得汉武帝头痛不已,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两人这才在表面上握手言和,但彼此的恩怨并未就此了解。


后来,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令所有皇亲国戚和列侯都去祝贺,窦婴虽然没有职务,但还是魏其侯,因此必须奉诏参加婚礼。

但是,窦婴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执意要灌夫跟他一起去赴宴,结果就出事了。

当时田蚡起身给大家清酒,在座宾客都起身回敬,但等到窦婴敬酒的时候,却有很多宾客没有起身,尤其是田蚡,只是假装起身又立马坐下,而且在喝酒的时候,故意只喝了半杯,这显然是不敬的。

灌夫见田蚡如此,就感到十分生气,便不打算给田蚡敬酒,而是跑去给灌婴的子孙临汝侯灌贤敬酒,但灌贤显然畏惧田蚡的权势,只顾低头和长乐卫尉程不识说话,根本就不搭理灌夫。

这就让灌夫怒不可遏了,便破口大骂了灌贤一番,说按辈分他是灌贤的长辈,灌贤竟然敢如此无礼!

由于灌夫声音很大,影响了婚礼的欢乐与和谐气氛,田蚡便感到十分生气,当众责怪灌夫莽撞无礼,灌夫喝醉了酒也毫不含糊,就又把田蚡给骂了。


眼看矛盾就要升级,宾客们也很识趣地主动退去,其用意是提前结束宴会,好让灌夫也自行退下。

宾客们逐渐离去,窦婴也起身要走,还示意灌夫一起走,灌夫便准备离去,但田蚡却抹不开面子,竟然要求灌夫只有道歉方可离去,但灌夫不肯道歉,田蚡便下令将灌夫给逮捕了,关押在一处秘密监狱中。

第二天,田蚡就上书弹劾灌夫,说他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应该判处死罪,还派人去调查灌氏一族的罪状,并将许多人也打成死囚。

窦婴听说这事后,觉得是因为自己硬拉灌夫去参加婚礼,才导致后面的事情发生的,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花重金收买田蚡的门客,让他们帮灌夫说情,但田蚡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根本不为所动。

到了这个时候,窦婴便觉得自己应该亲自出马了,但他的妻子却对他说,田蚡有王太后做靠山,你是根本救不了灌夫的,搞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


但窦婴认为这件事错在自己,他不能丢下灌夫,于是瞒着家人上书汉武帝,说准备入宫觐见。

汉武帝当时是碍于王太后的面子,才任由田蚡处置灌夫的,但当他得知窦婴有话要说,便将窦婴召入宫中。

窦婴入宫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汉武帝觉得田蚡其实也有过错,灌夫的罪过不足以判死刑,于是派人请来百官,在东宫商议这件事怎么处置。

很显然,汉武帝处事还是很谨慎的,毕竟有王太后在,他不能轻易推翻田蚡的意见,而用廷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王太后就无话可说了。

当然了,这件事必须建立在窦婴说的话都是事实的前提下,不然汉武帝也救不了灌夫。

但实际上,窦婴字里行间其实都在偏袒灌夫,尤其是在随后举行的廷议上,他极力夸赞灌夫的优点,用醉酒来掩饰他的缺点,但田蚡也不是好热的,拿出了很多灌夫其的他犯罪证据。

但汉武帝始终不表态,临了还问大家田蚡和窦婴谁说得对,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廷尉汲黯都认为窦婴说得对,但这样显然缺乏分量。


其实,汉武帝也有意偏向窦婴,因为他对田蚡干的那些违法事情了解甚多,一直想要将其罢黜,但碍于王太后的情面而无法得逞,因此这是一个很好地打压田蚡的机会。

当时有个大臣叫做郑当时,汉武帝看出来他是偏向窦婴的,但自始至终却没有说话,显然是畏惧田蚡,汉武帝便训斥他畏首畏尾,说完就起身罢朝,回宫陪王太后吃饭去了。

汉武帝虽然没有做最终决断,但王太后已经派人探查了廷议内容,当她得知多数大臣都开始偏向窦婴之后,就感到非常生气,还对汉武帝说,我还没死呢,就有人这样糟践我的弟弟,皇帝也不拿出态度来,这是什么意思?

汉武帝听了王太后的话,吓得不轻,连忙说这本来是件小事,一个狱卒就可以把灌夫给解决了,只不过是因为涉及到皇亲国戚,所以才在朝堂上议论的。

汉武帝的言外之意是,廷议只是走个过场罢了,不会影响到舅舅田蚡的,他显然是不打算得罪王太后了。

因为王太后的出面干涉,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田蚡肯定只能是对的,那么窦婴说的话也就必须是假话了,这可犯了欺君之罪了。


在来自王太后的压力下,汉武帝派人取来灌夫的罪犯调查报告,发现很多地方跟窦婴说得不一样,于是以欺君之罪将窦婴逮捕下狱。

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就明显是在偏袒田蚡,因为灌夫的犯罪调查报告正是田蚡一手捏造的,但汉武帝却将其作为窦婴犯欺君之罪的罪证!

当然了,汉武帝这也是无奈之举,尽管他不太喜欢窦婴的出身,但他对窦婴的人品还是很敬重的,也不希望就这样让窦婴死掉,但他又能做什么呢,总不能因为窦婴而得罪王太后吧?

就在汉武帝懊恼不已的时候,窦婴却放了一个大招,他决定实施自救计划!

原来,早在汉景帝去世的时候,曾将窦婴找来,颁给他一道诏书,诏书上写着,如果发生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授予你便宜行事的权力!

要知道,这可是汉景帝的遗诏,因此对汉武帝也有约束力,只要窦婴将诏书拿出来,汉武帝也得听他的。


但是,这道诏书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也可以把他架在火炉上烤,因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一个臣子拥有节制皇帝的特权!

很多大臣其实知道这件事,但他们也知道这道诏书的副作用太大,所以都不敢禀告给汉武帝。

孝景时,魏其常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

窦婴感到十分着急,为了实施自救,也为了将灌夫给救下,便将侄子找来,让他上书汉武帝禀告遗诏之事。

汉武帝倒也镇定,没有立马释放窦婴,而是派人去档案馆寻找另一份一样的遗诏,那是作为备份待查用的,最后却没有找到!

但是,窦婴家中的那份遗诏还在,被密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汉武帝后来也看到了这份遗诏,但因为没有在宫中找到遗诏的备份,因此他没有承认窦婴的遗诏是真的。


很快,就有大臣弹劾窦婴,说他伪造遗诏,加上之前的欺君之罪,应当将他斩首示众,汉武帝心有不忍,没有马上判决。

后来,灌夫被灭族了,但汉武帝没有马上将窦婴定罪,可见汉武帝还是有所犹豫的,或许他认为诏书是真的。

其实,汉武帝内心是很纠结的,他不想让窦婴死,但也不太愿意诏书是真的,因为那样窦婴的权力就太大了,这对他可不是好事。

就在汉武帝左右摇摆不定之时,窦婴自己又老糊涂了,他因为灌夫之死而生病,还开始绝食,准备随灌夫一起去死;但后来他又听人揣测汉武帝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便感到很高兴,还开始吃饭了。

汉武帝听说这事后,感到有些不高兴,觉得窦婴对灌夫的情谊是假的,窦婴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求生欲的,或许诏书之事确实是假的。

恰在此时,一些关于窦婴的流言蜚语开始流传,对窦婴相当不利,汉武帝听信了,最终决定将窦婴斩首示众。


那么,窦婴是不是真的有遗诏呢?

这个已经无从得知了,但史学家倾向于他确实是有遗诏的,这是基于窦婴的为人及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他绝不会、也不敢伪造遗诏。

如果说窦婴确有遗诏,那宫中丢失的备份遗诏,则大概率是王太后及田蚡干的,因为最希望窦婴死的人就是他们。

当然了,汉武帝的嫌疑也是很大的,他虽然不希望窦婴死,但更不希望窦婴手中真的有一份遗诏,毕竟已经有一个王太后掣肘他了,他不希望再来个窦婴。

其实,窦婴如果不拿出遗诏,汉武帝倒是可以将其暂时羁押,然后伺机解救,大不了多给点好处给田蚡,王太后大概率会见好就收;但当窦婴拿出遗诏后,汉武帝又没有找到备份,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窦婴了,因为伪造遗诏这事太大,没有人压得住。

因此,窦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拼命解救灌夫只得称赞,但用遗诏来自救,显然是饮鸩止渴,因为遗诏不管是真是假,他活下来的概率都将会大大降低。




为了救人,窦婴拿出汉景帝的遗诏,结果汉武帝一查认定这是伪诏,窦婴不仅没有救下人,反而搭上了自己的命,说来也真的是令人唏嘘,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窦婴拿出的遗诏究竟是真的还是伪造的?

窦婴是西汉窦漪房窦太后的从侄,因为窦漪房成为汉文帝的皇后而成为窦氏外戚的重要成员,位高时是汉景帝的托孤大臣,官居大将军、丞相,门客无数,落魄时身无一职,门客都离他而去,让他成了孤家寡人,虽说窦婴本身算是一个不错的臣子,但唯一一点那就是不懂得退隐。

即便落魄了,没什么指望了却还是不肯闭门谢客,反而还想着昔日的荣光,与灌夫相知相交,试图和田蚡继续再争一争,即便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还是不愿意就此沉寂下来,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与灌夫相交本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灌夫是个意气用事、很容易冲动的人,他曾在七国之乱中立下战功,但后来数次犯法,属于朝廷中的官员都不愿意结交的一种人,但窦婴不一样。

窦婴在窦太后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了官职,也不再被汉武帝信任,门客基本都投奔了田蚡,所以窦婴很看重灌夫,两人其实算是互相借势,想抱团取暖,说不定能打开一个对彼此有利的局面,结果局面没打开,两人双双赴死。

这其中还牵扯到另一个外戚,即田蚡,田蚡是王娡的亲弟弟,因为王娡的关系而摇身一变成为王氏外戚的一员,但最初,王氏外戚势力是无法同窦氏外戚相比的,因此田蚡在汉景帝时期还只是一个郎官,经常跑到窦婴家中拉关系,姿态放得很低。

等到王娡成为汉景帝的皇后,田蚡的身份也随着显贵起来,尤其是汉景帝去世而刘彻即位之后,王娡成为皇太后,田蚡也就真正显贵起来,并成为武安侯,地位和魏其侯窦婴差不多,这样一来,两个人之间就有了潜在的斗争。


而且汉武帝即位之后,窦婴成为丞相,背后是窦太皇太后,田蚡成为太尉,背后是王太后,看起来似乎是窦婴地位更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原本窦婴和田蚡的爱好差不多,因此向朝廷推荐的人也都差不多,但那些人偏偏与窦太后的爱好背道而驰,结果就是这些人都丢了官,而窦婴和田蚡也丢了官。

但丢官和丢官是不一样的,窦婴丢官是真的丢官,被窦太后厌弃了,但田蚡虽然丢了官,还有一个王太后器重他,照样和之前一样忙碌,而且门客显然比窦婴那边更多。

等到窦太后去世,田蚡就成了丞相,而窦婴依然还是没有一官半职,这个时候原本是窦婴退隐的时候了,只不过他不甘心,即便门客都走了,他还有灌夫,两个人好的和一个人似的。眼看着窦婴的门客都跑得没影了,他也替窦婴着急。

有一次,灌夫去拜访田蚡,两人说起了窦婴,田蚡客气的对灌夫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但你又正好在服丧,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明眼人一听就知道田蚡不过是客气话,压根就没想过去拜访窦婴,但偏偏灌夫信以为真,说:“您都肯去了,我哪还在意什么服丧呢?我一会就去告诉魏其侯,让他做好准备,明天您早点过去。”田蚡不甚在意的点了点头。

结果窦婴和家人准备了一晚,一直为酒席做准备,结果怎么等也没有等到田蚡,灌夫只好跑到田蚡家中将田蚡叫了来,田蚡慢吞吞到了窦婴家,席间,灌夫和田蚡闹得很不愉快,这是两人对一次将矛盾放在了明面上。

再后来,田蚡想要窦婴的一块地,但窦婴不给,和灌夫一起骂田蚡,更让双方的矛盾升级。公元前131年,田蚡和灌夫再次发生矛盾,还闹到了汉武帝那里,汉武帝不予理会,双方在宾客们的调解下暂时和解,很快田蚡娶妻,王太后特意下令让列侯和皇室的人都去喝酒,窦婴拉着灌夫也去了。

灌夫在宴会上因为大家都看不起他和窦婴而骂了几句,虽然最后被窦婴劝回了家,但这件事却被田蚡拿出来做文章,让长史弹劾灌夫,于是灌夫入狱,他过去的事情也被一件件抖了出来,甚至他的家族里的人也要被一个个揪出来。

可叹如今的窦婴人微言轻,根本无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将灌夫救出来,于是不得不给汉武帝上书,汉武帝倒没有难为窦婴,而是允许窦婴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两人还一块吃了饭,最后汉武帝让窦婴和田蚡在东朝辩论。

汉武帝是想给窦婴一个机会,无奈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一件事,即便窦婴说得多在理,很多人也不敢公开支持窦婴,更何况还有一个王太后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窦太后在的时候,王太后或许会给窦婴面子,到那窦太后不在了,她就只会护短。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灌夫和他家族的人都入了狱,择日处斩,而窦婴也因为有些话所说非实而入了狱,眼看着灌夫要被杀,窦婴知道这个时候必须使出杀手锏,他想起来家中的遗诏,汉景帝临终前让窦婴辅政,同时给了窦婴一份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窦婴希望这份遗诏能换得汉武帝的再次召见,不过,窦婴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份遗诏拿出来不仅没救下灌夫,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原来汉武帝看到窦婴侄子呈上的遗诏之后,就命人查找宫中的存档。诏书一般都是一式两份,还要存档记录。

但汉武帝经过查证之后,发现宫中并没有一模一样的遗诏,也没有记录存档。所以汉武帝认定窦婴拿出的这份遗诏根本就是伪诏,伪造遗诏那是死罪,即便汉武帝想保下窦婴也是不能了,灌夫被灭族之后,窦婴也很快被弃尸渭城。

那么这份遗诏究竟是不是伪诏呢?大概率是真的遗诏,窦婴为官数年,不可能不知道伪造诏书是个什么罪,而过去了这么多年,这遗诏被拿出来后一定会被查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伪造遗诏?他本来就是拿出来救灌夫,又怎么可能拿出一份伪诏的遗诏来呢?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遗诏是真的,那怎么宫中没有另一份和存档呢?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不是汉武帝、王太后和田蚡动了?这似乎也不可能,唯一能动的可能就是皇帝,下令毁了宫中的遗诏,然后也将存档条目给删掉,重新登记其他的,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说,汉武帝也没有理由这样做。

实际上汉武帝在当时并不像除掉窦婴,或者是没想在那个时候除掉窦婴,他还指望窦婴和田蚡继续斗下去,他好坐收渔翁之利,毕竟两人都是外戚,都是汉武帝忌惮的存在。

从汉武帝对这件事的处置就可以看出来,汉武帝是想给窦婴一个机会的,所以才有了东朝辩论,只不过百官很多不敢说实话又有王太后的庇护,窦婴输了而已。即便是窦婴拿出的遗诏被证伪,汉武帝也没有想要处死窦婴,只是将他关进了监狱,只不过后来又有了变故。

“或闻上无意杀魏其,魏其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所以不可能是汉武帝将这遗诏从宫中毁去了,而田蚡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至于王太后也不需要这样做。但既然遗诏是真,而宫中没有存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汉景帝欺骗了窦婴。

我们看这个遗诏,意思其实就是允许窦婴在特殊时候能够便宜行事,这样的一道遗诏对汉武帝绝不是一件好事,倘若窦婴真的拿出来为难皇帝或者被窦太后利用,那汉景帝不就是给儿子制造了一个天大的麻烦吗?汉景帝能帮着外人对付自己的儿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遗诏很可能就知道是窦婴有,而宫中压根没有,也就是说汉景帝将这个遗诏给了窦婴之后,另一份或许直接就给毁了,更没有存档目录。而汉景帝许下这个单方面的遗诏,其目的就是笼络窦婴辅佐汉武帝。

要知道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尚幼,如果窦太后再想折腾什么,很容易就可能成功,而窦婴当初曾当着窦太后的面劝说汉景帝不要将皇位传给弟弟,从这一点来说,窦婴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忠于国家的,他能阻止窦太后做不利于汉武帝的事情。

所以汉景帝希望窦婴能够好好辅佐汉武帝,而这个遗诏正是汉景帝在告诉窦婴,他是如何信任他,看重他,窦婴如何能不尽忠?倘若窦婴后来变了心,被窦太后利用或者他自己就有了别的心思,拿这个遗诏做文章,那必然是窦婴的死期,因为宫中压根没有存档。

不得不说汉景帝真的是精明,下了这么大一盘棋,但或许他也没有想到,窦婴拿出遗诏来并不是不利于汉武帝而只是想要再次见一见汉武帝,为灌夫求求情而已。窦婴也不知道自己竟然栽在了汉景帝手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倘若他没有拿出这份遗诏,汉武帝还会不会杀他呢?

从这件事上汉武帝所持的态度来看,他并没有想那么早杀掉窦婴,甚至他本来还想给窦婴一个机会的,只不过后来造成了不得不杀的局面。如果当初窦婴没有拿出这个遗诏,汉武帝不可能杀掉窦婴,至少在灌夫这件事上不可能杀掉窦婴,他还指望窦婴和田蚡继续斗下去呢。

但这件事之后,汉武帝会不会杀窦婴,就看窦婴自己的了,倘若他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从此闭门谢客,或者告老还乡,或许还能得个善终,如果他继续留在京中和田蚡斗智斗勇,最终的结果自然还是会被汉武帝除掉。

不过,灌夫这件事中,汉武帝倒是歪打正着,窦婴被杀之后,第二年,田蚡天天做恶梦,总是梦到窦婴和灌夫,他知道是自己害死了灌夫和窦婴,一个承受不住就病倒了,然后很快去世,汉武帝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一下子除掉了两个外戚。




无论是否有遗诏,窦婴必须死,只不过想杀他的并非汉武帝罢了。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

窦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历经汉景帝、汉武帝两朝皆被尊为太后,在朝中有很大的发言权。

虽然窦婴靠着窦太后的关系步入仕途,然而他确实外戚中的一股清流。

他为人正直、忠于汉室,是汉景帝时期非常重要的大臣,巅峰时期官至丞相,受封为魏其侯,军国大事皆要征求他的意见。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窦太后去世,窦婴便失去了依靠,丢了官职赋闲在家。

此时,朝中最有权势的人当数田蚡,他是王太后的弟弟,而王太后则是汉景帝的皇后。

窦婴失势后,体会到了什么叫树倒迷糊散,那些以前围着他转的官员,全都跑到田蚡那里去了。

就连他的门客全改投田蚡门下。

当然,窦婴还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不怪田蚡,但是却对于那些见风使舵之人十分不满。

当时,唯一没有弃窦婴而去的人只有灌夫一个。

灌夫这人刚正不阿,属于那种眼里揉不进一点沙子的人,因此他和窦婴很投缘。

随着二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他们竟然结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此时窦婴还不知道,正是因为灌夫,使得自己丢了性命。

一日,灌夫前往田蚡府上拜见,想要帮窦婴与田蚡牵上线,帮窦婴东山再起。

二人聊的很尽兴,田蚡此时说原本想和灌夫一起去拜访窦婴,奈何灌夫正在服丧期间,不方便参与宴饮,只得作罢。

这明显就是个客气话,结果灌夫竟然当真了,他表示只要田蚡愿意赏光驾临窦婴府上,自己愿意豁出去作陪。

田蚡还以为他在开玩笑,便随口答应了。毕竟那时候服丧是大事,没人敢破了丧期的规矩。

结果,灌夫回去后立刻和窦婴说了此事。

窦婴一听,也想和田蚡搞好关系,于是连夜为田蚡的到来做准备。又是买酒卖肉,又是打扫屋子准备酒席,一直忙到第二天。

就在窦婴一家翘首以盼的等待中,田蚡却迟迟没有出现。

这下子窦婴觉得很丢面子,而灌夫更是觉得被欺骗了。

于是灌夫直接找到了田蚡的府上,问他为何没有赴宴。

当时田蚡正在睡觉,硬是被灌夫给吵醒了,心中自然对其不满。

但是当他听说窦婴为了这次酒宴准备了一整晚,然后为了迎接自己一直没吃东西,又觉得不好意思,便跟着灌夫走了。

一路上,灌夫嫌田蚡走得太慢了,不断催促他。

等到了窦婴家,灌夫又因为田蚡没有起身回应自己的邀请,不合礼数,于是对其大加讽刺。

最后还是窦婴看不下去了,将灌夫拉走,并向田蚡道歉,这事情才算了结。然而此时田蚡已经将灌夫列入黑名单了。

从此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灌夫这人是个直性子,喜欢打抱不平。不仅不会做人,而且也不会察言观色。

田蚡位高权重,别人都忙着讨好他,唯独灌夫竟然不断招惹田蚡。窦婴有这么一个能闯祸的朋友,他死得不冤。

后来田蚡看上了一块地,打听之下是窦婴的,于是派人向窦婴索要。

窦婴当时没了官职,他能仰仗的也只有这么些家产了,自然严词拒绝了田蚡的无理要求。

窦婴好歹也是个列侯,拒绝也就拒绝了,田蚡也不能做得太过分。毕竟窦婴在朝中还是有人替他说话的。

然而令人无语的是,灌夫知道此事后,竟然私下将田蚡大骂一通,还让田蚡知道了,这下子田蚡彻底记恨上灌夫了。

接着,田蚡出手了。

他向汉武帝举报,称灌夫在老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请求严惩灌夫。

当时汉武帝还未掌权,只得将此事交给田蚡处理。

就在田蚡准备大查特查,好好整治灌夫的时候,灌夫也放出风声,称自己手中有田蚡作恶的证据,田蚡如果敢动他,他就把这些东西曝光,到时候大家一块玩完。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田蚡先怂了,于是找来中间人,与灌夫达成了和解。

当然,除了窦婴以外的所有人都明白,田蚡与灌夫已经成为死敌,双方不死不休。

窦婴是个正人君子,他天真的以为此番和解,田蚡和灌夫的恩怨已了。

公元前131年,田蚡迎娶了燕王之女。

虽然此时的诸侯王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了,但是地位崇高。此次联姻使得田蚡的身份更上一层。

王太后对于此次婚事非常满意,特意下旨所有宗室和列侯都要前去祝贺。

窦婴身为列侯,自然也要前往。到这时候了,他还不忘拉上灌夫,大概是想借着喜事让灌夫和田蚡的关系有所改善吧。

灌夫知道自己和田蚡已经是势不两立的关系了,此次前往必定会闹出更大的不愉快,于是极力拒绝。

然而窦婴认为灌夫多虑了,一个劲地拉他去。最后胳膊拽不过大腿,灌夫被窦婴强行拉到了宴会现场,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到了宴会现场,灌夫的老毛病开始犯了。

他看到田蚡敬酒的时候,所有人都匍匐在地,而窦婴敬酒的时候,只有他的好友起身相迎,其他人能起身都懒得起。

灌夫一看,这群人太欺负自己的好友了,又想打抱不平了。于是他起身开始一个个地给人敬酒。

当他敬到田蚡的时候,田蚡只是欠了欠身子,说自己不胜酒力,就不喝了,其行为非常无礼。

灌夫的暴脾气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不过他也知道自己招惹不起田蚡,于是将火发到别人身上。

他给窦贤敬酒的时候,窦贤正忙着和程不识说悄悄话,压根没有注意到灌夫。

这下子灌夫找到出气筒了,张口就对着窦贤破口大骂,说他是小人、没礼数。

田蚡一看,这灌夫表面上是在说窦贤,实际上是在打自己这个宴会主人的脸。他大闹宴会,明显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但是在座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田蚡也要注意形象,于是一边为窦贤辩解,一边劝灌夫别闹了。

以灌夫的性格,这事只会越闹越大,最后二人彻底谈崩了,

其他人一看,知道要闹出大事情了,由于怕受到牵连,纷纷找借口离开了宴席。

此时现场只剩下田蚡及其家人、灌夫还有窦婴了。

田蚡也不废话,他早看灌夫不顺眼了,于是声称这次宴会的客人都是受王太后的诏令而来,灌夫骂窦贤,就是对王太后的大不敬,理应治罪。

接着便派人将灌夫给押入大牢,又派人网罗灌夫的罪名,连其亲属都不放过。

这导致灌夫的亲属纷纷躲了起来,而灌夫又身在大牢,这下子灌夫即使拥有田蚡作恶的证据也派不上用场。

窦婴一看,这可不行呀。自己的至交好友被抓,自己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一意孤行去营救灌夫。

然而窦婴此时连个官身都没有,只是个白拿俸禄的魏其侯。

最后他只能求到汉武帝那里,向汉武帝说了一堆灌夫的好话。

对于汉武帝来说,他也想帮灌夫,因为田蚡是汉武帝掌权的一大障碍,他早就想夺回自己的权力了。

可惜汉武帝头上有个王太后在,只要王太后在一天,汉武帝便动不了田蚡。

于是汉武帝在朝中举行了一次辩论,让田蚡和窦婴争论,让群臣来发表意见,以此结果来决定如何处置灌夫,这场辩论史称东朝廷辩。

其实,汉武帝是想借此事看看群臣的态度,到底有多少人是依附田蚡的。

除此之外,也想要借助灌夫、窦婴等人打击下田蚡,如果能够稍微削弱下田蚡的势力就更好了。

在东朝廷辩上,田蚡与窦婴据理力争,两人说的都看上去有理,但是两人说的内容却截然相反矛盾重重,很明显有一个人撒谎了。

而群臣这边,只有少数正直之士或者和窦婴交好的权贵敢说真话,其余人由于畏惧田蚡的权势纷纷闭口不言,尽量两边都不得罪。

汉武帝觉得这个结果索然无味,干脆提前离开了。

当他前往王太后的寝宫请安的时候,早已得知此事的王太后把汉武帝好好训斥了一番。

汉武帝没办法,只得按照王太后的意思彻查灌夫和窦婴。

结果一查,灌夫本身确实查不出问题,奈何他在老家养了很多门客,这些人横行乡里,他们的罪全被算到灌夫头上了。

灌夫因此被判满门抄斩。

至于窦婴,因为一直替灌夫说好话,现在灌夫被定罪,窦婴也就落了个欺君之罪,被关了起来。

本来吧,事情到了这一步,窦婴应该及时收手了。

奈何他不忍心看着灌夫一家被查抄,于是决心放手一搏。

当初汉景帝曾经给了他一份诏书,让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凭诏书直达天听。

于是窦婴让自己的儿子拿着诏书去宫里找汉武帝,请求他再见窦婴一面。

结果就是这份遗诏要了窦婴的性命。

既然是先帝遗诏,汉武帝自然不敢怠慢,立刻派人核对宫中记录档案。

然而却没有找到关于这条遗诏的相关记录。

这下子,窦婴因为伪造先帝遗诏的,而被判处死刑。他不仅没有能够救下灌夫,还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了。

那么,如果窦婴如果不拿出汉景帝的遗诏,汉武帝就不会杀他了吗?

答案是一样会杀,只不过让窦婴多活一阵子罢了。

实际上汉武帝无心杀他,甚至希望他能活下去继续和田蚡斗,真正想杀窦婴的是王太后和田蚡。

当时王太后把持朝政,汉武帝无法忤逆她的意思。

王太后和田蚡觉得灌夫十分可恶,总是和田蚡作对,田蚡本来没招惹他,每次都是他主动招惹田蚡。

而以灌夫的身份,二人根本没什么交集,所以灌夫的做法不合理。

在王太后他们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一切都是窦婴在背后指使的。

比如那次田蚡家的喜酒,灌夫原本没有资格前往的,是窦婴带他去的。而且灌夫被定罪后,也是窦婴处处维护他,和田蚡作对。

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据。

而且窦婴是有动机的。窦太后在世的时候,窦婴是丞相,田蚡都要讨好他。现在田蚡当了丞相,都要却丢了官,他因此嫉恨田蚡也很正常。

因此,在王太后和田蚡看来,光杀了灌夫无法解决问题,想要真正一劳永逸,必须除掉窦婴。

只不过他们还没出手,窦婴自己就把罪名送上门了。

那么,那份遗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是汉景帝设的一个局。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宫中确实没有关于这个遗诏的档案记录。

皇帝留下一份遗诏,会在很多记录里留下痕迹的。就算王太后想销毁这些痕迹,也必然会删除的不干净,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以司马迁的严谨,既然他在《史记》中说没有相关记录,那么就是没有。

但是如果那份遗诏真的是伪造的,窦婴绝不会拿出来,做过丞相的他不会不知道宫中有档案记录可以核对的。

他不会犯傻作死。

所以,他的遗诏应该也是真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能够解释这一情况:那就是汉景帝确实给了窦婴遗诏,但是并未在宫中留下档案记录。

汉景帝这么做,就是为了坑窦婴。

汉景帝时期,处处受到窦太后的压制,虽然窦婴忠心可鉴,但是他毕竟是窦太后的亲戚,汉景帝不得不防。

万一汉武帝时期,窦婴威胁到汉武帝的地位,这份遗诏就是他的催命符。

窦婴不用还好,一用就是死罪。

这么说来,想杀窦婴的也有汉景帝一份。

最后,窦婴在王太后和汉景帝共同的努力下,被处死了。

他的是实在是令人惋惜,在整件事情中,其实他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明明招惹田蚡和王太后的是灌夫,没他窦婴什么事情。结果王太后和汉景帝都想算计他。虽然汉武帝想放了他,奈何此时他受制于王太后,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窦婴被处死。

也许,以他的性格,一开始就不应该做官。




窦婴对保护武帝的皇位是有功的,窦婴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太后喜欢梁王刘武,非常希望景帝百年之后把江山传给弟弟,在一次酒宴上,喝醉了的景帝说“(皇位)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后欢”,这时窦婴站了出来说,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皇位父传子继也有是他定下的,不能私自授受。景帝一听酒醒了大半,赶紧说窦婴说得对。


这样的窦婴,便两面不讨好,皇帝因他的外戚身份而不敢信任,而太后因他帮外人也心有芥蒂,七国之乱爆发,朝廷任命他为大将军与周亚夫一同平叛,立下大功,封魏其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武帝初期担任丞相,因亲近儒家被免,赋闲在家,后与武帝的舅舅田蚡交恶,灌夫打抱不平,在田蚡喜宴上恶语伤人,被以大不敬罪囚禁,窦婴奔走营救,与田蚡朝堂论辩,也被弹劾囚禁。


灌夫被定为灭族,窦婴便让家人上书,说他有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有随时请求见皇帝申辩的权力,请求武帝召见容他申辩,诏书呈上后,朝廷查找档案,找不到副本,言官便弹劾窦婴矫先帝诏,罪当弃市。本来武帝还在犹豫,不料长安流言大起说魏其侯有不臣之心,前131年,窦婴被处斩。

武帝登基以来,一直受到后宫外戚的制肘,心中窝火可知,应有借势使力用新外戚田蚡打击旧外戚之举,但应没有杀窦婴之心,不然也不必东朝论辩,还等到王太后发话才定灌夫的罪,直到遗诏出现,武帝还没有杀心,但当有人炮制流言时,窦婴便在劫难逃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试想,若这次赦免窦婴,以后出现其他假遗诏如何处理?若出现有废立皇帝的遗诏呢?毕竟景帝第一个太子是刘彻的长兄刘荣,而窦婴当时是刘荣的太傳,所以,窦婴必死无疑。由不得武帝了。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遗诏   汉武帝   先帝   外戚   门客   诏书   丞相   和田   宫中   太后   宾客   朝廷   大臣   皇帝   事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