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反清,老老实实待着“颐养天年”不好吗?

吴三桂做惯了土皇帝,压根就没有想过要颐养天年,所谓的“兴明讨虏”也全部是为了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没资格颐养天年。

吴三桂出身将门,通过武举踏入仕途,领兵作战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吴三桂骨子里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吴三桂的这种性格,和明末当时的朝堂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但追本溯源还是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是个胆小懦弱之人,吴襄的发家借助的是辽西望族祖大寿的势力,如果不是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襄可能一辈子籍籍无名。

可是在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需要救援的时候,吴襄贪生怕死,竟然带着马步四万余人临阵脱逃,由此可见吴襄的人品不是一般的差。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吴襄人品不好,儿子吴三桂的人品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吴三桂的能力非同一般,年仅27岁就被提拔为宁远团练总兵,和清军的对抗中也确实打了几场漂亮仗,但是骨子里的自私丝毫没有因为皇恩浩荡而有所改变。

崇祯十六年,吴三桂就曾给已经叛变的舅舅祖大寿写信,表达了想要投降叛变的想法,目的是为自己铺后路。

通俗一点说是想当墙头草,哪边强就往哪边倒!根本就没有忠君爱国的想法,甚至在崇祯自缢之后,还一度想归降李自成,这样的不忠之人没有颐养天年的资格。

按说归降李自成是迫于无奈,毕竟父亲吴襄还有家人都落在了李自成手里,如果不归降的确有不孝的嫌疑。

但是吴三桂真的孝顺吗?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的那一刻,吴三桂终于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为了陈圆圆吴三桂可以说是怒发冲冠,不惜私下和多尔衮达成以黄河南北分治的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只为救出陈圆圆。

结果陈圆圆是回到了他的怀抱,但代价是父亲和家人只能身首异处,为吴三桂的爱情奉献了他们的性命。

为了自己的美人欲,不顾父亲和家人的性命是为不孝,这样的不孝之人也没有颐养天年的资格。

清军入关以后,吴三桂被册封为平西王。为了报仇,又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联络明朝残余势力,跟随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

其实报仇是假,真正的目的不过是想通过这个旗号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换取政治资本能在新朝立足。

李自成主力被消灭之后,吴三桂再也不提“复君父之仇”,而是反复表白他对新朝的忠心,这样的两面三刀实属少见。

这样的人能够得到新朝的完全信任吗?显然不能!两面三刀的人没资格颐养天年。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下云南后,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职务一升再升,甚至儿子吴应熊还尚公主,成了驸马,吴三桂摇身一变成了皇亲国戚,权利达到巅峰!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风光无两,辖下内各级官吏的选拨都是吴三桂自己说了算,即使是云、贵两省的督抚也要受到他的节制。

而吴三桂拥有权利的同时,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任何福利,反而是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

“杀人越货,毫无畏忌,讼牒、命盗两案,甲兵居其大半”是为不仁;商业上强征市税,欺行霸市、中饱私囊是为不义。

不仁不义之人,更没有资格颐养天年!

从吴三桂的履历中可以看出,吴三桂的人品极其低下,为了自己的私欲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永远都是一颗定时炸弹,极其危险。

康熙说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是一点都没有说错,吴三桂这种人一旦和他有利益冲突,造反是早晚的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吴三桂压根就没有想过颐养天年,他想要的是“世镇云南”,一直做他的土皇帝,这点完全不符合康熙的管理理念。

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老辽东,确实是想颐养天年,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以偿,但康熙好歹还赐谥曰敬。

尚可喜坚持效忠清朝,不惜和自己的儿子闹翻,临死还穿戴好皇太极御赐的冠服,向北叩头,可见尚可喜是真的想颐养天年。

吴三桂则不然,虽然也曾上书请求撤藩,不过是假模假样的摆架子,一旦康熙皇帝真的动手撤藩吴三桂必反。

事实上也是如此,得到康熙撤藩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诛杀了云南巡抚朱国志,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山设坛,举行郊天登基之礼,国号为周,年号昭武,也彻底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明朝都灭亡三十年了,兴明一说极为可笑!要是真的忠心于大明,早干什么去了?别说世人不相信,估计就连吴三桂自己都不相信。

“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掩盖不了他诛杀永历帝与其子朱慈煊的事实。

吴三桂完全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毫无忠心可言,从始至终都是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其他的都是谎言。

颐养天年不是吴三桂的终极目标,吴三桂也从没想过颐养天年,想让他安定下来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土皇帝的地位不能动摇,一动就翻脸。

总结:吴三桂没有资格颐养天年,也没想过颐养天年,想在康熙皇帝那里做个土皇帝实在是痴心妄想,人品不行,能力也不行,失败是早晚的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594条回答。

吴三桂其实并没有想要造反,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

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协同满清进入北京以后,他就知道大势已去。

入关之前,满清还打着击败李自成为大明皇帝报仇的政治口号,也就是借兵伐寇。

吴三桂稍后可能怕给满清的红利不够多,还提出两国划黄河而治。

入关以后,满清就再也不提这个口号,显然就是要占据中原了。

当时吴三桂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都受制于人,不可能同满清作对了。

况且满清也是他带入关的,成为全国汉人众口一词的大汉奸,难以挽回历史骂名。

由此,吴三桂也就只能接受平西王爷的投降,试图捞一些个人利益了。


之后满清虽然利用吴三桂对付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却始终给与监视和控制。

在李自成被消灭以后,满清第一时间将吴三桂调回锦州监视。

只是随后南征不利,在1647年,满清才又让吴三桂入关作战,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及明朝余部,但安排将领八旗将领李国翰监视。

此次启用吴三桂,完全是无可奈何。

满清毕竟只有几百万人口,二三十万八旗兵,即便是明朝政权已经内部崩溃,想要征服这么大的国家也是极其困难的。


这种情况下,只能以汉制汉,利用吴三桂等人招募汉人伪军,攻打汉人抵抗力量。

随后吴三桂先是攻入山西和陕西,消灭了李自成残部,随后又攻入四川,击溃了张献忠部,接着杀入贵州、云南,协助清军打垮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有意思的是,在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后,满清却强迫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

无论怎么说,吴三桂曾经做过大明的武将,杀死大明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叛逆行为。

为什么满清自己杀死了那么多王爷、南明皇帝,却要强迫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

其实,这就是让吴三桂自侮自污的手段。

之前满清强迫吴三桂裁军,将部下从6万人减少到2万人。

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吴三桂可能的叛变,反清复明,让他杀死永历皇帝,成为恶名昭彰的大叛徒。

之后,再也不会有汉人相信这种人,吴三桂从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顺治时代就制定了逐步瓦解四个藩王,彻底消除汉人军阀隐患的政策,但不可操之过急。


四个汉人藩王中后,先是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国所杀,只留下女儿。孝庄文皇后虽收为她为义女,却借机废除了定南王。

按部就班下去,会逐步将三藩废除,当时他们也没有什么实力,不敢反叛。

没想到,鳌拜上台以后只顾对付八旗贵族的政敌,反而扶持三藩壮大,以削弱八旗的力量,已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三藩由此巩固了势力和地位,开始在三省立足盘踞。

等到鳌拜被杀,康熙上位,三藩已经形成了气候,想要迅速除掉就不容易了。

说起来,康熙年轻气盛,处理三藩问题犯了很大的错误。


当时鳌拜垮台以后,他的政敌攻击鳌拜所有的政治措施,甚至将吴三桂归于鳌拜党羽,要求尽快除掉。

而康熙也认为自己有20万八旗兵,30万绿营兵,战时还可以征兵40万,总兵力近百万人。

同时,满清政府控制全国各个富余省份,三藩除了广东以外,都是贫穷落后地区,经济上也无法抗衡。

于是,康熙开始准备武力对付。

康熙帝晋封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为亲王,位列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之上,抵御可能来自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同时,在东北地区仅以驱逐等保守策略应对罗刹彼得一世在远东的扩张。



相比起来,吴三桂等三藩实力差距太大。

其中最强的是盘踞云南的吴三桂,但也只有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0600人,绿营兵组织“四镇十营”的2万多人,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

至于尚可喜、耿精忠分别只有1万多人,三藩兵力总和不过五六万,实力同满清差距巨大,似乎根本不是对手。

更重要的是,三藩内部还不和。

实力较强的尚可喜父子三人不合,互相争夺权力,都无心反叛。

果然,三藩最初就是尚可喜父子争夺权力,导致要求撤藩。

康熙苦于没有借口,立即表示同意,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事实证明此举是昏招。

吴三桂和耿精忠大惊,联合起来要求撤藩以为试探。

其实当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都没有做什么叛乱的准备。他们目的只是仿效当年沐王一样,可以世袭王爷爵位,时代荣华富贵,掌握兵权。


康熙毕竟年轻,在大臣煽动下立即表示同意,还派南巡抚朱国治监督、催促吴三桂离开云南。

吴三桂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他放弃兵权真的隐退,极有可能就是死无葬身之地,鳌拜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于是,吴三桂只能反叛,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而本来没准备反叛的耿精忠、尚之信也只能一同叛乱。

三藩并没有什么实力,其中尚之信基本在广东按兵不动,向康熙示好,两面下注,观望大局。



即便如此,三藩竟然出人预料的顺利。

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云桂黔蜀湘闽六省,又占领浙赣大部。

这不是三藩厉害,而是满清太草包所致。

本来满清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然而康熙也没料到吴三桂一时三刻就会叛乱,作战准备不足,仓促应战。

此时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有明显下降。本来八旗兵入关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极少打败仗。

此刻面对曾经手下败将吴三桂军队,八旗兵往往未战先惧,战斗中出现大量临阵脱逃、借故撤退现象。

其实,此时满清已经坐天下多年,旗人子弟也学会享受美好生活,谁还愿意拼掉自己的性命。

除了八旗战斗力锐减以外,由于满清入关后的屠杀暴行,加上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大量不满的汉族老百姓加入三藩军队,这才成为燎原之势。



即便如此,满清毕竟还是掌握军事上绝对优势,慢慢采用实力碾压方式。

经过长达8年战争,缓慢击败吴三桂。

三藩实力衰弱,内部不合。当吴三桂作战刚刚开始不利时,首先尚之信窝里反,宣布归顺满清。接着耿精忠也宣布投靠满清,倒戈过去了。

可笑的是,这两个家伙自认为聪明,结果都被康熙秋后算账,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逼自杀。

而广西王孙延龄也投靠满清,至此三藩阵营基本瓦解。

吴三桂残部虽然还挣扎作战4年,但大局已定,三藩必然要完蛋。


说来说去,吴三桂就是周星驰说的“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而已,只是被利用的叛徒垃圾,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必死无疑。

吴三桂无论反叛还是不反叛,结局都差不了多少。

以这种卑劣之徒的性格,宁可选择拼一拼,也不会坐以待毙。

再说通俗点,做汉奸的就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而对于所谓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来说,对付实力弱小且内部散乱的三藩,差点被他们打下半壁江山,也是丢脸丢到家了。

也不知道还有什么脸吹嘘康熙英明神武,一个平庸的皇帝罢了。




吴三桂和大清之间,本来就有着阵营矛盾,在大清几乎统一了天下的情况下,肯定要腾出手来解决这些矛盾(三藩问题),所以“三藩之乱”,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决斗。

若不是当年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强行霸占陈圆圆、欺辱吴家人,那么吴三桂也是会加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不是直接带着山海关向大清和多尔衮投降。

多尔衮也没想到,吴三桂那么多年坚守山海关,被皇太极招揽那么多次都忍住了,最后却因为一个女人向大清投降,这种“惊喜”让多尔衮来不及深思,立即册封吴三桂,然后靠着山海关,在关城下会战李自成。

山海关大战后,因为吴三桂和清军的联手,李自成溃败而逃,中原仅存能够主动出击清军的军事力量破灭,大清就这样子“简简单单”地入住北京,赢得天下。

本来入住中原后,清朝廷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用最快的速度瓦解吴三桂的兵权,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一样,韩信于垓下之战把项羽逼得自杀还没过一会儿,刘邦就冲到韩信的面前把兵权给夺走了,为的就是防止韩信拥兵威胁皇权。

但多尔衮却想出了一个更高的招,那就是让吴三桂和汉人势力进行“内耗”。

在大清刚在北京落脚的时候,清廷为了稳定吴三桂,给他封了“平西王”,可就算是封爵了,吴三桂也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因为他的“卖国贼”的骂名,比身为“贰臣”的洪承畴更盛,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直接打开了“山海关”,让汉人眼中的“蛮夷”占据中原。

吴三桂也还是重视名声的,而且严格来讲,他背叛的只是“李自成”,不是大明,甚至在他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他投降大清的确非常不妥,那吴三桂难道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

他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反清复明”,在成为平西王不久,吴三桂就和南明朝廷之间仍有联系,即便是打李自成,吴三桂的口号都是“为君父报仇”,君父是谁?说的不就是崇祯帝嘛!

到底是出自于真的忠诚,还是为未来做铺垫,没人说得清,吴三桂这一套在表面上连多尔衮都不能挑错,因为“忠诚”是最无价的,可是如果吴三桂想借此转化为“反清复明”,那也非常方便,因此吴三桂使的乃是“阳谋”。

你吴三桂有对策,清廷自然更有对策,你不是喜欢“为君父报仇”吗,那么就让你先回山海关镇守,在顺治二年,吴三桂被调回锦州,如果这个时候他再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号,那么他就应该攻打清廷,所以吴三桂这个话不敢再说了。

把吴三桂这场谋给破了之后,清廷再次调吴三桂军入关收拾国内的残余势力,这一次开始,就是要吴三桂“内耗”了。

或许是因为清廷给予他的压力,吴三桂在镇压汉人的反抗中,尤为卖力,十分血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的确就只是一个空有口号的“利己主义者”,之前还说对大明忠诚,可在顺治四年,杀朱明后裔最多的,就是吴三桂部。

这一招“内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吴三桂也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于是在清廷给他量身定制的“内耗”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顺治十四年到顺治十八年,这是吴三桂人生最让人“唾弃”的一个阶段,比起开放山海关之罪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个阶段,他开始受命“剿灭”苟延残喘的南明。

此时的南明已经是“永历政权”,因此清军强烈的攻势,只能步步被逼到缅甸,而清廷则是让吴三桂“坐镇”云南,以云南之地直指永历政权,也是清廷的这个决定,给了吴三桂“割据”的机会。

其实清廷又何曾没有想过吴三桂会割据,他们甚至都明白,和吴三桂翻脸只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在政治上,任何手段都要尝试,如果能慢慢“磨掉”吴三桂的匪气,或许一场大战就不需要爆发了,如果磨不掉,那也至少会让吴三桂不在腹地叛乱,事实上,这个决策就是吴三桂政权后来失败的核心。

但不管你吴三桂割据与否,清廷首先继续让吴三桂和永历“内耗”,只要吴三桂把永历灭掉,那么吴三桂就是大明的“罪人”,最起码等他起兵的时候,“光复大明”的这个口号,他是不能用了,不过后来的事实又证明,清廷错误估计了吴三桂的脸皮。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用兵南压缅甸,此前收留永历政权的缅甸王莽达被其弟莽白发动政变杀害,而莽白对永历政权则是截然相反的排斥态度,因此莽白设计“诱杀”永历皇帝,本是“咒水之盟”,最终演变成了咒水之难。

在俘获了永历帝之后,莽白将永历政权残存的君臣统一移交给吴三桂,由吴三桂选择方法处置,此前声称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吴三桂把永历帝交给他的心腹吴国贵,在次年,吴国贵逼杀永历皇帝,所以永历政权的破灭说是败在了大清的手里,具体的事实,就是吴三桂作为主力去扼杀的。

除掉永历政权之后,吴三桂等于是给大清交了一个“投名状”,此时的顺治帝也因为吴三桂暂时没有了“敌人”,从而以“安抚”为主,于是便支持吴三桂经略西南(云南、贵州等地),但这个支持从后面来看,究竟是“缓兵之计”还是真心的支持,并不好说: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康熙元年,因为康熙年幼,更要稳住吴三桂了,因此加封吴三桂为亲王,作为交换,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大清的公主,看似是联姻,实则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质子”。

所以双方并没有因为加封和联姻而变得关系更好,特别是吴三桂,久经沙场的他知道此时的大清“主少国疑”,因此他加大了对西南的控制,一方面想尽办法向大清要钱,一方面自己培养私下的官僚体系和武装,所以在康熙二年,清朝廷首先就把吴三桂的“选官”权剥夺了。

但是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因为吴三桂对西南的经略早已经根深蒂固,而这一切的发展,都证明了吴三桂并不想受到大清的牵制,他如果找到适当的机会,肯定是要“反客为主”的。

没想到的是,这个机会,不是吴三桂先找到的,而是康熙。

康熙十二年,就藩于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出人意料地“申请退休”,因为尚可喜本是山西人,后来举家搬到了辽东,所以他申请的是退休回到老家辽东养老。

如果尚可喜只是一个官员,那么他申请致仕回家,这是完全没问题的,可他却是一个“藩王”,他申请退休,就意味着整个藩地都不要了,在任何时代来说,仍然一个藩王申请放弃自己的封地,这是极其可笑的事情,皇帝做梦都可能笑醒。

所以尚可喜“致仕”,这件事背后一定有预谋和沟通。

不管如何,尚可喜的要求提出来后,康熙就顺水推舟,说了一番三位藩王(三藩)镇守南方多年,都辛苦了的话,然后撤掉广东这个藩地,让尚可喜“带头”退休。

尚可喜和康熙这样做,把吴三桂和耿精忠气得牙痒痒,但他们二人不可能立马就反,于是他们也将计就计,上书给康熙,说他们也累,希望“撤藩”。

二人嘴上是这样说,心里却想好了,如果康熙同意了,那么他们就“造反”,如果康熙下旨“挽留”,那么就陪康熙玩多几天君臣和谐的过家家游戏。

结果很遗憾,康熙同意了,于是吴三桂、耿精忠造反,就连尚可喜自己都没走出广东,就被儿子尚之信夺权内部造反,而后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三藩之乱之中,明明尚可喜都反对造反,广东藩地却加入的根本原因。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而吴三桂造反的口号,就是很荒谬的“兴明讨虏”。

兴明,意思就是“复兴明朝”,讨虏,这个虏指的就是大清。

不得不说,吴三桂这个口号,让所有人都笑了,因为说起对明的残忍,吴三桂是当之无愧的,而他对永历皇帝都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到头来他还敢喊出这种口号,这等心态也是无人能及的。

但可笑归可笑,吴三桂的战斗力却不能小瞧,在那个时代,老臣凋零,吴三桂已经算得上是最顶尖的一个军事家了,他自年少时的勇武,一直打拼到平西王,这个过程的历练却不是假的,所以吴三桂造反本身就是有底气的。

对西南多年的经略,让云南、贵州、湖南的衡州在第一时间脱离大清,成为吴三桂的基本盘,吴三桂以此撼天动地,而与此同时,广西、陕西、河北等地都有汉人响应这个“兴明讨虏”的口号(可笑是可笑,但是真的有用),纷纷造反。

所以“三藩之乱”的三藩,只是个代号,实际上的波及面积很广。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干脆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是为“周”,自己先称周王,这一招,乃是模仿朱元璋称“吴王”,所以吴三桂的政权,后世也称之为“吴周”。

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吴三桂因为其他“队友”的水平一般,导致局势极其不好,比如康熙十五年、十六年,这两年的时间里,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纷纷投降,大清得以释放更强的战斗来炮制吴三桂,吴周军一下子心灰意冷。

为了扭转局势,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称帝,等于是给自己的班底一个交代,也是这一招挽救军心,让吴周军实力爆增,康熙十七年六月,“永兴之战”让吴三桂军的真正水平爆发出来,清军的主要将领被杀,大败撤回广东,湖南的南方因此稳固。

而后,吴三桂又命令十数万军队进攻两广地区,一路几乎是势如破竹,清军无法抵挡,康熙十七年,这一年才可以说是吴三桂“封神”的一年,他展现了明末那个镇守山海关的勇将该有的实力,以一己之力抵御大清,在吴周众人看来,吴三桂即便不能打下北京,都能分割南北。

但谁知道,当时的命运总是不站在汉人这边,吴三桂虽然运筹帷幄,可他却已经老了,康熙正值壮年,他根本没有办法和康熙斗“气运”,他的寿命注定他的气运衰败,不日则亡。

康熙十七年八月,局势一片大好的吴周皇帝吴三桂在湖南因为酷暑而生病,死在了衡州的皇宫,后世说起吴三桂的失败,无不叹息这个枭雄的末路,虽然他的为人和行事都让人不齿,可他的一生,也确实够传奇,最后如此落幕,让人倍感无奈。

因为吴三桂造反的时候,他的儿子吴应熊已经被杀了,所以继承吴三桂皇位的,就是他的皇太孙“吴世璠”。

但吴世璠只等于是一个小孩子,心性手段都不成熟,根本无法应对吴周当时的处境,所谓“主少国疑”,本来这是吴三桂所看中的大清的弱点,如今风水轮流转,变成了吴周自己“主少国疑”,一下子因为大胜凝聚起来的军心,瞬间破散。

不久之后,吴周丢掉了湖南,逃回西南的大本营昆明,而此时的吴周大势已去,本来想倚靠西南之地谋取中原,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吴三桂还因病去世了,这件事情到了吴世璠手中,更是不可能实现了。

康熙二十年十月,苟延残喘的吴周正式被大清打破昆明城,吴世璠自尽,吴三桂的一切都被化为乌有,即便此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象征着他的一生的所有,也在这昆明城中告别岁月。

结语:

吴周政权之败,最终奠定了康熙的皇帝功绩,治理三藩,这是一直悬在大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康熙时代能下定决心打破吴三桂的经略,和这个隐患“决一胜负”,最终年老的吴三桂不仅没有把年龄转化为优势,还一步步丢掉了先机。

而自吴三桂背叛汉人起,就注定了吴三桂根本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清朝的王爷,吴三桂有自己的骄傲和野心,在崇祯时期都是如此,更何况面对异族统治者,他更不会有什么臣服之心。

也因为吴三桂自己的内心不纯,大清也并没有准备放过吴三桂,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皇帝都不可能允许“藩王”长久平安,这是历史的宿命所决定的,即便是吴三桂也一样不能够违背,两个都并不能坦诚相对的个体,最终由其中一个吞并另外一个,倒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吴三桂是想颐养天年的,可康熙不允许,生生把他逼得造反的。

《康熙王朝》是部优秀的电视剧,虽然这种文艺作品,不能拿他全当成历史看,可有些对历史的认识,是很有见地的,也更通俗地传递了一些历史认知。

在电视剧里,年轻的康熙就削三藩与祖母孝庄皇太后有过多次讨论,孝庄就问过康熙,吴三桂已年老,没几年就会死了,吴三桂一死,子嗣与旧部就不足为虑了,那时再行削藩,就容易多了,还可以保持国家稳定。

可康熙不听,年轻气盛,忙于建功立业。朝堂废了鳌拜,让其更加轻狂浮躁,认为皇权在手,无往不利,这才强行推动削藩,终是逼反了吴三桂,造成一场全国性的大战乱,清庭政权一度岌岌可危。好在八旗军战力尚在,还重用了一些汉臣,才平息了叛乱。

许多事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逼反三藩不对,好在最后打赢了,后怕只在自己心里,面上就要塑造成丰功伟绩了,这就是政治手段。

这些年清宫戏太多,把清朝康雍乾打扮成明君圣主,这是有违历史的。满清是最僵化、最无能,甚至是最残暴的一个王朝,让中国落后于世界,并饱受屈辱的一个王朝,没任何可值得美化之处。




在《鹿鼎记》当中,韦小宝曾对吴三桂说笑“你做平西王比做皇帝还神气,何必做皇帝呢”。

这可并非完全是说笑,清朝时期的吴三桂,在云南地区根本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作为明朝的臣子投靠了清朝,又在云南割据一方,说一不二。

吴三桂戎马一生,对他来说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非常好了,他的夙愿也就是割据云南。

但是吴三桂的强大,对于康熙帝还有清王朝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够允许的存在因此必须除掉,而吴三桂也害怕被卸磨杀驴,干脆骑兵反清。


吴三桂是什么人,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他是大明朝山海关的总兵,清朝后来能够顺利进入关内坐拥天下,与吴三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仅如此,清朝入关之后,吴三桂也到处征战,为清朝的江山稳固立下大功。

当然,吴三桂并非纯粹是为了效忠清朝,而是完全为了自己,他已经背弃了明朝,如果不帮着清朝将明朝的残余彻底剿灭,到头来要倒大霉的就是他自己。

清朝初期南方的明朝遗留势力很强,清朝无法完全平定,所以放开手让吴三桂去管,而吴三桂在平定川蜀云贵等地,尤其勒死永历帝之后,被清廷默许割据了云贵地区。


清朝并不施行分封制,即便是铁帽子王也没有自己的封地,吴三桂还有另外两个藩王,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也使得吴三桂的势力极其强大。

顺治帝驾崩的时候,吴三桂曾入京祭奠,当时吴三桂的大军让百姓们极其恐惧。

几位顾命大臣害怕吴三桂生变,因此让其大军驻扎城外,他自己单独入宫祭奠,随即离开,这给当时只有八岁的康熙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康熙帝亲政之后,就将三藩、河务与漕运,作为必须快速处理的三件大事,而他一直都想着如何削藩,将吴三桂等三个异姓藩王给除掉,免得尾大不掉。


吴三桂在云贵一带扎根多年,根基极其深厚,而这个地方向来山高水远并且地形崎岖,自古以来都是容易产生割据的地方,朝廷对其控制能力是非常弱的。

凭借着云贵一带的地利之便,吴三桂完全是在云贵建立起了相对的独立王国。

康熙帝对吴三桂动手之前,吴三桂在云贵一带基本上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不管是什么方面都是如此,吴三桂也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如果朝廷不撤藩,那么吴三桂还真的未必会反,因为吴三桂在西南过得实在惬意,但是朝廷最终实在是不能容忍吴三桂这样的势力存在,必然要将其除掉。


吴三桂是个明朝的叛臣,对于清朝来说,他的势力太大也是个很危险的存在,他心中也非常清楚一点,失去了权利就等于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且,当年吴三桂投靠清朝,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与自己的前途,怎么可能随便抛弃。

吴三桂骑兵的时候年纪已经非常大了,要不是朝廷撤藩,他也不会这么折腾,但是他的愿望与清廷的原则完全背离,根本就是水火不容,谁也不会允许对方的存在。

与其在撤藩之后被彻底铲除,还不如放手一搏,既然清朝不肯让他吴三桂在云贵一带做个土皇帝安安乐乐,那么他吴三桂也不是好惹的,就是要跟清廷拼上一拼。


有人天真地以为,吴三桂这么大年纪了,交出手中的权柄,然后安稳听从朝廷的安排,快乐逍遥颐养天年不是很好么,其实如果真能这样,倒也不错,但可惜不可能。

不是所有人都像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之后,就真的全都算了。

大多数的王朝,都像是刘邦或者朱元璋一样,你放不放弃权利,只要我觉得你是个威胁,那么就必须彻底根除,绝对不能够留下祸患。

倘若当时的吴三桂乖乖束手就擒,清朝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吴三桂在军中多年根深蒂固,不知道有多少潜在的势力存在,即便成功撤藩,吴三桂与其子孙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清廷与吴三桂,就好像是猎人与猛虎,猎人让猛虎砍掉爪子,许诺让它衣食无忧,但对于猛虎来说这绝不可能,而且就算猛虎丢了爪子,猎人也绝不可能放过猛虎。

所以,康熙帝也知道只要自己撤藩,吴三桂等人必然会反,直接就出兵攻击。

吴三桂精明了一辈子,但是在反清的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他又不得明朝遗族的心,又被清朝围攻,他后来虽然打着复兴明朝的旗子,却只是想着自己做皇帝,甚至割据西南。

不管怎么样,吴三桂的反是注定的,清朝的撤藩加速了他的反,话说回来清朝要是不撤藩吴三桂还未必会那么快反,而吴三桂断然不会乖乖听话,解甲归田颐养天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颐养天年   平西   山海关   猛虎   大明   土皇帝   明朝   清廷   汉人   云南   满清   清朝   康熙   皇帝   实力   财经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