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著名历史人物,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等。也离不开今天评价人所处的各种背景,今天的眼光和个人的情感。

上学期间我不是专学历史的,也没做过更深入的研究,有的只是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等的纯粹爱好。

综合以上回到本题,以下只是个人观点。

一 、 王安石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宋朝,尤其是北宋,是后人许多人眼中令人艳羡的时代。此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特别是其发达的都市文明和文化之繁盛,称得上是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杆性时代和顶峰级存在的时代。

宋神宗,是宋朝开国后的第六任皇帝,公元1067年即位。此时的宋朝,已经开始从高光时刻的顶峰逐步滑向衰落。

一方面,其面对的是宋朝复杂的官僚制度,导致冗官、冗吏、冗兵现象严重,国家财政已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也对大宋虎视眈眈。

应该说,宋神宗称得上是一位有作为,有思想的皇帝。继位之初,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宋神宗也曾征求过翰林学士司马光和曾参与庆历新政大臣富弼等人的意见。但宋神宗认为,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与其自己改革变法、富国强民的思想不相符合而选择放弃,而最终选择了当时已有盛名的王安石。

王安石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在宋神宗力排众议的大力支持下,变法的几年时间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得到了有效好转,国家财富得到了迅速积累。宋神宗于1077年改年号元丰就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变法改革一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同时也应看到,变法改革的政策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变法改革推进过程中,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特别是再加上当时的天灾,这些都给了朝廷中的反对派以口实(包括司马光,苏轼等),从而导致了变法改革最终失败。

对于王安石来说,最后的结果是被宋神宗罢免宰相。虽然之后被再次重新启用,但最终于事无补,标志着变法改革失败了。

二、王安石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

我们都知道,崇文抑武,偃文修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宋朝的基本国策。

在这一国策的光辉照耀下,一大批有理想、有志向的士大夫茁壮成长,布衣而卿相。宋朝的很多官员都具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等称号,即是明证。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来自宋朝。其中就包含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等。

三、王安石和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放在宋真宗时期政治相对清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大的基本国策中来看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宋真宗时期的栋梁之臣。无论是个人品质,个人风格,还是个人品德,他们都属于我们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清流之士。因此,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个人关系都非常不错。其中,司马光是王安石的亲密好友。特别是对深陷乌台诗案中的苏东坡,王安石更是挺身而出,施以援手,上书皇帝,救下了苏东坡。

他们有的只是政治上的分歧,和与个人情感交流上,个人生活处境上,由于个人性格方面产生的分歧。据史载,王安石性格固执,还有一个外号叫拗相公。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顶多算是个政敌,但绝对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仇敌。

无论在朝政过程中,还是下野过程中,面对政见的不同、观点的不同,他们行事都称得上光明磊落,真刀真枪的干,但从不做网罗罪名、攻讦陷害之事。这与传统历史意义上的忠奸对立完全不同。

四、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

王安石,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苏轼,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以上的评价已基本上固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观今易鉴古,无古不成今。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改革,同时也正在向深水区改革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开放,同时也正在扩大而且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的时代。

五、结语

总体上说,在他们那个时代,他们都是才华出众、光明磊落且道德高尚的人。

1,作为通过科举考试,布衣而卿相的士大夫,都有一颗报国报效朝廷的心,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大目标一致,实现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具体过程中,由于政见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感情的碰撞,甚至个人恩怨的碰撞。瑕不掩瑜,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个人人性的光辉。

2,在个人品德和个人素质上,站在他们那个年代来说,他们都表现的道德高尚,光明磊落。但道德高尚,光明磊落并不代表行为的一贯正确性。

3,再著名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会有天然的优缺点和长短处。作为后人的我们,只需从大处着眼,大局着眼,辨明他们的优缺点,借鉴他们的长短处,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就足矣。




王安石是宋朝最具争议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黑他的,也有夸他的。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从他和苏洵、苏轼、苏辙的交恶过程,可窥一二。

01、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

元丰三年 (1080年),北宋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钟山脚下。

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接待一个来自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客人。

席间,老人兴致勃勃地问客人:“最近苏轼有没有写什么好文章?

客人笑道:“苏东坡有一次酒醉之后,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成都圣像藏记》,一千多字的文章,只修改了一两个字就成稿了。

老人大喜,好奇心驱使之下,将客人带来的文章仔细阅读一遍。

老人感叹道:

“子瞻,人中龙也,然有一字未稳。”

说完,老人将苏轼原文“如人善博,日胜日负”,改为“如人善博,日胜日贫”。

一字之差,意思更为精准。

因此,当苏轼听说此事后,抚掌大笑,觉得老人改得很对,欣然采纳。

正所谓,是英雄识英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多都惺惺相惜。

因为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苏轼并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此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四年,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苏轼也一直在被贬。

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意,算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眨眼间,当时间来到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当时,苏轼特意向朝廷申请,希望自己能住在常州。

宋朝很快就批准了苏轼的请求。

四月,苏轼开始前往常州。

常州和南京离得非常近,苏轼忽然想起了隐居南京的王安石。

此念一起,难以抑制,苏轼想去拜访王安石。

可苏轼转念一想,自己和王安石素有过节,冒昧登门拜访,非做客之道。

苏轼提前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七月,王安石收到了苏轼的信,他非常高兴,派人回复,相约一见。

回信后,第二天,王安石,身着便服,骑着一头驴,主动到苏轼停舟之处,求见苏轼。

赤壁图

当苏轼得知王安石来后,激动异常,帽子都还没戴,衣服也还没换,鞋子也没穿好,跳下船来,拱手行礼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02、王安石与苏家的过节

众所周知,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洵小12岁,比苏轼大16岁,比苏辙大18岁。

但是在宋六家中,王安石成名极早,仅次于欧阳修。

欧阳修画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是唐宋八大家中进士考试名次最高的人。

(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不过名落孙山)

自古文人相轻,王安石和三苏都有过节。

王安石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文风,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而王安石堂堂正正,他非常不喜欢苏洵的文章,认为苏洵不过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洵更是对王安石嗤之以鼻。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苏洵和王安石都应邀参加这次宴会,而且两人就坐在对面。

两人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见面。

可苏洵对王安石印象极差。

王安石这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从来都不会打扮自己,蓬头垢面,满身虱子,而且非常不近人情。

他参加宴会不喜欢喝酒,谁劝也滴酒不沾,一点情面都不讲。

之前包拯有次宴请手下喝酒,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参加了这次宴会。

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没有喝。

无论包拯怎么劝,两人都不喝。

最后,司马光架不住众人再三劝酒,勉强喝了一杯,唯有王安石滴酒不沾,说不喝就不喝。

这样的王安石真是不适合参加文人宴会。

这次也不例外。

苏洵非常看不起王安石的做派,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苏洵画像

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参加欧阳修主持的进士考试。

这次考试,苏轼、苏辙、曾巩都考中了进士。

不过,苏轼进士考试成绩是300多名,苏辙是400多名。

(苏洵并没有参加,他终身没有获得功名,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中进士的人)

这样的成绩,苏轼兄弟俩自然是不满意的。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为秘阁试和(崇政)殿试。

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整个宋朝300多年历史,只有49个人考中。

苏轼剧照

苏轼这次制科,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

殿试由宋仁宗亲自主持,时任王安石主考。

结果苏轼成绩是三等,苏辙是四等。

苏轼创下了宋朝制科考试空前绝后的最佳成绩。

最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

(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正好母亲病逝,兄弟俩服丧丁忧,当时没有授官)

当时,王安石正好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下发官员任免书。

对苏轼,王安石没有意见,对苏辙意见可大了去了。

原来,这次制科考试,苏轼写的文章是夸奖宋仁宗的,而苏辙则是痛骂宋仁宗的生活作风问题。

苏辙这种沽名卖直的套路,让王安石大为不满,违背了他的政治主张。

王安石剧照

王安石从政后,主张皇帝乾坤独断,重用值得信赖的官员,大刀阔斧的执政,其余臣子少说多做,坚决服从皇帝旨意,上下同心。

王安石最反感宋朝言官们没事找事,一味地攻击皇帝的小问题。

(有意思的是,其实王安石死对头司马光也主张皇帝乾坤独断)

苏辙这种做法正好犯了王安石的忌讳。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给苏辙写任命书,哪怕是宋仁宗来劝都没用。

最后宋仁宗还是让其他人起草了苏辙的任命书。

此事一出,王安石算是与苏家结下了梁子。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而且谁都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位极人臣,

因此,很多人都去王安石府中吊唁,尤其是那些文人,都不想放弃这个蹦人脉的忌讳。

当时苏洵也在来到,可他非但不去,后来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痛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老实说,苏洵做得很过分,当时很多人都为王安石打抱不平,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苏洵这事做得不厚道。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王安石与苏洵的恩怨就此打住,可是这肯定影响了苏轼、苏辙与王安石的交往。

03、王安石与苏轼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即将拉开帷幕。

正好这时,名士刘原父病逝。

刘原父是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好友,名重一时,而且他也和王安石极为不对付,关系很僵。

刘原父死后,苏轼写了一篇《祭刘原父》,苏轼竟然借着这篇文章痛骂王安石“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苏家父子都觉得王安石是个奸臣。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王安石变法后,苏辙是铁杆的反对派。

苏轼画像

苏轼比较复杂。

变法初期,苏轼还是比较认可新法的。

“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可当新法引发一些问题后,苏轼曾多次上书指出问题。

那时候,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舆论压力非常大,听不进不同意见,两人直接把苏轼划入了守旧派。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先后四次公开反对新法。

第一次: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只经义、论策取士,诗词歌赋通通砍掉。

苏轼不同意,大嘴巴喷个不停。

此时苏轼只是殿中丞直史馆,官位比王安石差太多。

王安石将苏轼弄去开封府当推官,让他多干点实事,没事少喷。

(注:开封府推官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宋朝很多宰相都干过这个职务,王安石还是很器重苏轼的)

第二次:

这年十二月,苏轼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正式对新法开炮。

王安石恶心坏了,“见而深恶之”。

但他空没搭理苏轼,你不就一张嘴嘛,你喷你的,我干我的。

第三次:

熙宁三年 (1070年) 三月,大宋举行科举考试,新党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担任考官,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在答卷中迎合新法。

王安石和吕惠卿想让他成为状元。

苏轼坚决不同意,骂道:

“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 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宋神宗问王安石该怎么办?

王安石这次没有客气,骂了苏轼一顿:

“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

您别管他,苏轼就是发牢骚而已。

果然,叶祖洽被点为状元。

王安石想做什么,苏轼根本拦不住。

第四次: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又憋不住了,再给宋神宗上书一封,对新法大喷特喷,大骂王安石是奸臣贼子。

王安石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可苏轼又玩了把骚操作。

苏轼在主持一次考试的时候出了道题,就是皇帝和宰相要不要独断专行?

苏轼历史好啊,举了历史上几个独断专行的例子。

晋武帝灭吴统一天下,苻坚伐晋身死国灭亡;齐桓公重用管仲成为霸主, 燕王哙宠信子之险些亡国。

呃,苏轼其实就是借古讽今,大大咧咧地问,宋神宗和王安石是哪种。

王安石终于火了,直接将苏轼贬到了杭州。

通过这四次交锋,可以看出,王安石其实并没有把苏轼当回事。

两人权力和地位相差太大了,王安石一动真格,苏轼就被收拾得很惨。

04、王安石与苏轼冰释前嫌

可惜,王安石变法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宋神宗罢免宰相之位,遭遇重大打击。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又一次被罢相。

从此,王安石再也没有起来过,被迫在南京养老。

这一次,王安石退得很彻底,一心在钟山隐居,坚决不过问朝堂任何事情。

王安石唯一一次利用自己前宰相身份发挥作用,就是救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拿下。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因为苏轼被人举报写诗讽刺宋神宗,欺君犯上。

很多人以为,宋朝不杀士大夫。

实际上,宋朝从来都没有这条法律。

当时,御史台给苏轼拟订的处罚结果就是砍头。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也有很多人希望王安石能搭把手。

关键时刻,王安石非但没有报复苏轼,而且还给宋神宗写了封信。

王安石说: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最终,在王安石等人营救下,苏轼没有被杀,只是被贬。

王安石和苏轼关系,有所缓和。

然后,当王安石隐居钟山八年后,金陵之会出现。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次相会,两人共游钟山,只谈琴棋书画,佛道文章,不谈朝政大事,相处非常愉快。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就在钟山住下来,和他一起做伴。

苏轼写诗回答道,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年八月,苏轼还是离开了南京。

临行前,王安石写了四首赠别诗送给苏轼,并且对身边夸奖苏轼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可以说,王安石对苏轼做到了问心无愧,他没有半点对不起苏轼。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年5月21日),

由于新法被司马光和高太后悉数尽废,王安石悲愤不已,吐血而亡。

尘归尘,土归土,王安石在生命的最后,与苏轼冰释前嫌。

然而,王安石怎么也想不到苏轼会对他做什么。

05、王安石和苏轼终成敌人

王安石死后,北宋朝廷按惯例要给王安石写篇制文,总结王安石的一生。

此时,旧党当政,王安石被全盘否定。

而写下为王安石写制文的正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写的是真好。

王安石好的地方,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王安石不好的地方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写。

整篇制文,基本否定了王安石,将王安石骂得够呛。

元祐三年 (1088年) 十二月,新党发起反击,请求让王安石配享宋神宗。

旧党知道,新党这是要反扑。

苏轼当时就是旧党领袖之一,旧党在司马光死后分为三派洛党、蜀党、朔党。

苏轼、苏辙就是蜀党领袖,苏轼又上书两封,将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

苏轼彻底将王安石打成了奸臣,两人在政治上格格不入。

四年前,苏轼还在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四年前,苏轼却摆出了一副与奸臣王安石势不两立的模样。

政治,真就是玩变脸呗?

说来也是有趣,洛党、蜀党、朔党三党除了共同反对新党,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压排挤。

旧党执政后,新法尽废,苏轼又觉得新法有可取之处,反对尽废新法。

结果苏轼再次被贬。

苏轼弄了个里外不是人,新党对他恨之入骨;旧党也很厌恶他。

但是有一点,苏轼和王安石成为了对立的两面。

苏轼剧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并没有结束。

每次宋朝要重用新法时,必定会抬高王安石时,贬低苏轼;

而要打击新法时,又抬高苏轼,贬低王安石。

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尊苏贬王。

甚至在一些苏轼的故事中,王安石都是大反派。比如元朝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花间四友东坡梦》;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王安石都是苏轼的死对头,大反派。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王安石和苏轼却不是像后世文人所写的水火不容。

结语、

行文至此,食堂觉得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实在是太温馨了。

可金陵之会被所有人给遗忘了,包括苏轼自己。

因为一旦人和人的交往掺杂了政治,往往都无法保持纯洁温馨。




王安石在北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了: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2.改革家

主要是通过变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进行改革。

1069年9月发布青苗法;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1073年颁行免行法。

3.思想家

思想者块,主要通过王安石的著作看的,特别是罢相后的闲居生活,王安石对佛学宗教也有大量的研究。

4.文学家

这个,王安石当之无愧,一生著书颇多。只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5.诗人

王安石留世的诗词不算太多,但很多都是精品。比如他的《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还有《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题说,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反目成仇,这种说法有些不妥,反目是对的,但到不了成仇的程度,说成政见不和比较恰当。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变法本身存在太多的瑕疵,为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反对派就是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首,而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站在欧阳修这边理所当然。

王安石要变法,反对派反对,王安石是当朝宰相,有皇帝力挺,所以为了让变法顺利进行,排挤打压反对派是正常的,但却到不了仇恨的地步。司马光死的时候,王安石去吊唁,还写了悼文呢。




谢邀,绝大多数历史人物的选择,是基于利益的角度考量,换句话说,他们支持,是因为对他们有利,他们反对,是因为对他们有害。

我们知道,任何现有环境下,都会有一群势力庞大的集团,他们垄断资源、权力、财富,但是呢?他们必然是危害国家的,因为利益集团是国家这个躯干的蛀虫,腐蚀机体,只有把蛀虫清理了,才能健康。

北宋到了神宗时代,已经是冗官冗员、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备松弛,久不识兵戈,而且,军队里吃空饷的很多,上层官僚穷奢极欲,长此下去,北宋亡国不久。

王安石看到痹症,就想变法,但是要知道,任何变法,都是打击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遭到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击。

看看商鞅、吴起、王莽、贾似道、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王安石舍得一身剐,敢与天下人为敌,

正如他的诗所说,他要做的事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桃换旧符,要改天换地,

这场变法注定是失败的,他的下场注定也是不好的,

但是,这正是他们这些人的伟大之处。

王安石是官宦世家出身,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封其父荫,仕途上平步青云,就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做到,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成了大宋的宰相。

如果他的一生这样走下去,完全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选择“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但是,他选择了变法,得罪天下士人。

如果说商鞅是为了私利,王安石完全就是公心了,他已经是宰相了,

像南宋贾似道也是一样,还有清朝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出以公心,而不是为了私利,

反对他的人,大约有三种,一是党争,但凡新党支持的,旧党就反对,二是利益受损,三是对其变法政策条款有意见,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宰相。与此同时,王安石还是一名著名的改革家,他所主导的熙宁变法,是宋朝最具争议的一次变法。

也正是因为这次变法,使得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在清朝末年以前,王安石和北宋奸臣蔡京一样,都是奸臣形象。到了清朝末年,梁启超给王安石平反,写了一本《王安石传》,这才把王安石给洗白了。

那么问题来了,王安石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努力希望通过改革,把孱弱的大宋朝带向强盛,为何会落得毁誉参半的下场呢?


一、熙宁变法失败了。

咱们先不看原因,只看结果。王安石所主导的这次变法,彻彻底底失败了!中国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你成功了,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你失败了,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你错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他整天崇拜一个失败者,你觉得他心里会舒服吗?

就算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就算王安石很有才华、才能,就算王安石为了变法殚精竭虑,只可惜,最终熙宁变法还是失败了!

大家也不用为王安石叫屈,类似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诸葛亮分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千古名相,可正是因为他北伐没能成功,所以现在不少人都会抨击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甚至有人说他是失败的曹操。

单纯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就配得上被众人唾弃的下场。强者从来不谈理由,他们只会用胜利的结果告诉你真相。


二、王安石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的性格非常怪癖,因为他很有才能,所以他压根不愿意跟凡夫俗子们接近。他近乎执拗的性格,也使得他没几个朋友,大家总是戏称他为拗相公。

你可以说王安石有主见,但是他的主见未免也太大了!但凡他认定的事情,就算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会坚持。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不会更改。因为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论说服自己,自圆其说。

因此,当宋神宗打算启用王安石为宰相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表示反对的。倒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才能欠佳,而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可惜宋神宗不听,结果麻烦事儿来了。

当时王安石主持新法,在他的脑子里就一条用人的标准,支持新法你就是我的助手,反对新法或者对新法有疑问,那你就请滚远点。

  1. 司马光是坚定反对新法的一个人,所以他滚得远远的,回家写《资治通鉴》去了。
  2. 欧阳修批评了几句王安石的青苗法,结果直接被打发出京,欧阳修气不过,索性辞职回家养老了。
  3. 苏轼其实是个中间派,他觉得新法是有好处,但是不能太激进,应该慢慢实行。而且苏轼认为新法当中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祖制当中,也有可取之处。

结果王安石大怒,唆使御史谢景弹劾苏轼的过失,气得苏轼只好麻溜地离开了京城,前往杭州担任通判了。


这些人都是北宋响当当的大文豪,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可惜因为反对变法,都被王安石给赶跑了。

这么做倒也不是说王安石做错了,这些反对者在朝中整天逼逼歪歪的,肯定会影响新法的实施。但问题是,这么做会让一些投机分子看出苗头,只要支持变法,就能得到王安石的器重,那还不好说?

因此,大量对新法压根没什么感觉的人,都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就好像如有神助一样,立马兴奋地将他们全部提拔了起来,他认为这是众望所归。岂不知,这里面不少投机分子,成为了破坏新法的重要角色。

比如说,王安石最著名的副手吕惠卿,他懂个毛线的新法,他纯粹是为了升官才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以后,吕惠卿居然担心王安石复出,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各种陷害王安石。

这些投机分子对王安石变法的政策,过分解读,变法过度,结果导致民怨沸腾。他们只要求政绩,只要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压根就不顾变法所带来的实际后果。可以说,这些人才是导致熙宁变法失败的根本。而这些,可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上来的。


三、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会怎样?

这是很多人之所以赞扬王安石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宋朝可就不是后来的宋朝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过了差不多50年左右,北宋就灭亡了。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点,大家就提到了王安石变法。

正是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得新法派和守旧派之间,互相攻讦,轮番上阵,结果导致北宋内耗严重。朝中重臣们,只顾着党派之争,却忘了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你说这不是闹着玩吗?

这也是不少人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可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呢?那北宋可就厉害了。按照王安石的构想,变法成功后,至少北宋不会再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将大量节省朝廷的开支。

而且王安石变法从各个角度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如果变法大成,那北宋的富有,将会再上一个台阶。国家富有了,那么很多事情就能办起来了。

比如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每年会存一笔钱,打算存个十来年,用这笔钱向契丹赎买燕云十六州。即使赎买失败,也可以用这笔钱招募勇士,夺回燕云十六州。

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北宋会更加富有。有了这么多钱,自然可以通过战争或者赎买的方式,获得更多土地。不排除提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此外,王安石变法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的敲门砖。那时候不少西方人还在树上摘桃子呢,北宋却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大门口晃了一圈了。


总结:只能说,王安石差点救了北宋。

很多人把北宋灭亡的锅,扣在了王安石头上,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北宋在宋仁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了。

当时三冗现象非常严重,朝廷所收取的赋税,压根就无法应付这些支出。除此以外,宋朝每年还得给大辽、西夏等国家大量的岁币。朝廷不仅没有存款,可能每年还得倒贴。

因此宋仁宗时期就进行过改革,也就是庆历新政。只可惜改革阻力太大,贵族们纷纷反对,宋仁宗只能半途而废。

到了宋神宗时期,宋朝的衰败已经很难挽回了。除了向老百姓征收更多税收,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时候朝中只有两派,一派支持增加税收,另一派则是支持改革。

当时宋朝老百姓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农民起义在宋仁宗时期就屡见不鲜了,再增加税收,那不完犊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横空出世,积极推行变法。他的理由很简单:不需要增加赋税,只需要恰当的经济手段,也能增加国库收入!

仅凭这一点,就深深吸引了宋神宗。这也是宋神宗对变法心驰神往的主要原因。只可惜宋神宗在关键时刻,顶不住百官、两宫太后、各大贵族们的压力,两次罢免王安石,导致变法走进了死胡同。

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因为秦孝公顶住了压力,百分之百支持商鞅。可惜世间再无秦孝公,人主多是宋神宗。

王安石差点拯救北宋,这是事实。如果宋神宗顶住压力,不顾骂名,那北宋或许会有另外一番景象。王荆公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了。与其说他们在骂王安石,倒不如说他们在骂宋神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神宗   钟山   金陵   反对派   奸臣   新法   进士   唐宋   宋朝   宰相   北宋   政治家   朝廷   著名   时代   财经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