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照顾老人的子女不喜欢兄弟姐妹经常去看望老人?

要问李霞蕞烦的日子是哪天?她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是星期天。

因为每个星期天,她的那两个混得很好的大姑姐都会回娘家:“说得好听了,是回来看望老人的,是她们的孝心。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来给我添堵的……”

李霞的老公叫林明宇,是家里的老小,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说起这两个姐姐,可不得了,那可是这一带的名人。

大姐林凤宇,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职于县银行系统,老公是教育部门的,属于强强联合。

二姐林潇宇,中专毕业后没有接受国家的安排,自己干个体,嫁了个吃国库粮的,说是旱涝都能保收。

后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她鼓动老公办了离职,两个人投身于改革的浪潮,开了一间装潢公司,干得是风声水起。

相比于两个姐姐的出色,林明宇便平庸的多了。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随着同村人出去打工了。

然后按部就班的娶妻生子。

他是蕞小的,却是家里结婚蕞早的,连孩子也比两个姐姐家的大。

他的媳妇,就是李霞。两个人是媒人牵的线,彼此看着也顺眼,便确定下了婚事。

其实刚开始,李霞的父母并不乐意李霞的婚事,原因就因为林明宇的两个姐姐。

老人觉得,兄弟都要结婚了,大姑姐却还没出嫁,一是脾气不好,没人看得上,二是眼高手低,不容易嫁出去。

李霞性子慢,一旦进了门,不但得伺候公婆,还有两个“二婆婆”,虎视眈眈地瞅着,这日子还能好到哪里去?

可奈不住自己的女儿要嫁,便也没有太多的阻拦,只是说闺女:

“路是你自个儿选的,以后你是享福还是受罪,都不兴埋怨我们……”

事实证明,两位老人完全多虑了。

李霞的那两位大姑姐,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业,很少回家。

后来结婚了,即便是回家也是来去匆匆的,根本没有发生冲突的时间。

而且两个姑娘发达后,也没忘了拉兄弟一把。她们俩出资把老宅翻新成了三层小别墅,一楼留给父母,二楼住着林明宇一家四口,三楼是她们俩家回来小住的地方。

还把林明宇安排到了二姐的装潢公司,当了个小把头。

李霞从心底是感激两个姑姐的,如果没有她俩,自己的日子不会这么从容。

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味的呢?

可能是从婆婆摔倒瘫在床上以后吧。

那一年,婆婆67岁,天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婆婆出门时不小心摔坐在了地上,股骨头摔碎了。

李霞和公公两个人合力把婆婆才弄到屋里床上,结果因为不懂,又造成了二次伤害,说是髋骨还是什么部位,又骨折了。

婆婆也不知道哪儿疼了,却死活不愿去医院。李霞只好打电话给了两个大姑姐。

两个姑姐回来了,婆婆也松了口愿意住院了。结果大夫一说情况,两个姑姐脸上都挂了霜:

“咱爸年纪大了,不懂常识,你也不懂么?你知道咱妈这个年纪的老人摔倒,是千万不位随意挪动的么?

你不懂,还不知道上手机查查么!”

还是婆婆护着她:“你们别怨小霞,她也是怕我在外边冻坏了才好心办了坏事的……”

婆婆手术了,但股骨头罝换,万分之一的失败率恰恰落到了她的头上。

她起不来了。

两个姑姐都忙,老公吃饭孩子上学单位还得上班工地还得有人盯着,一人扔下一摞钱便走了,照顾老人的担子落到了李霞的身上。

因为公公腰间盘突出,照顾不了婆婆,李霞还搬到婆婆屋里和她一起住。

时间长了,两个姑姐可能也觉得过意不去,每到节假日星期天,主动回来看望两位老人,可恰恰是这一举动,却让李霞苦不堪言。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期卧床的人饮食不易过饱,否则排泄便没有了规律。

因为婆婆不爱穿尿不湿,李霞给她做饭时都以清淡为主,饭少菜多,定时定量。

就为了让她排便有规律,自己也能准确地把握好时间让婆婆入厕,避免弄到床上身上去。

同样的道理,因为饭菜的寡淡无味,老人便特别的馋,对于自己想吃的东西似乎更有一种执念。

闺女回来的时候,尤甚。

李霞不止一次和两个姑姐说过,让她们别给老人胡乱投喂,可每当看到老母亲可怜巴巴望着她们的眼神,她们怎么也忍不住,于是偷偷摸摸给她吃。

一不小心就会吃多,后果便是第二天,婆婆拉了一床……

屡劝不改。

李霞心善,看不得老人受委屈,憋着气给老人洗澡换衣服,把铺盖再全换好,拆拆洗洗,得用大半天的时间。

婆婆体重140多斤,公公不在家时,,1米60的她根本抱不动,半拖半拽的,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慢慢地,她都害怕过星期天了,更害怕两个大姑姐回来……

结语:

长期照顾老人的子女,不是不喜欢兄弟姐妹来探望老人,而是不喜欢其它的兄弟姐妹对他们指手划脚。

因为长期在老人身边,他们自有一套和老人相处的方式,其它的兄弟姐妹不但不遵守他们的相处原则,有时候还会打破这种原则,让本来融洽的关系失衡。

还有一些兄弟姐妹,爱干涉老人的生活,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的方法会对老人有好处,却忘记了,他们根本不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

因此,给老人和照顾老人的人,增加了许多麻烦。

所以,他们便不会欢迎这些亲人所谓的探望。

你们说,对么?




张二叔接到大哥和小妹的电话,说重阳节要回来看老爹老妈,张二叔直接开口拒绝:大哥,你们别来了,我没时间招待你们,如果你们非要来,自己买菜带肉,锅灶在那里你们自便。

这话说完,张家大哥和小妹直接骂他没有良心,不准自己去看父母。

张二叔一家三兄妹,大哥是个有出息的,早些年出去学医 ,现在在城里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私人医院,条件最好。

张家小妹早些年考上了教师,原本夫妻都在乡镇教书,一路考到了市里,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

整个张家就只有张二叔没有混出太大的名堂,早几年在外面打工,这两年赶上当地补贴农业,张二叔回家种果树,承包鱼塘一家子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

张二叔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两位老人虽然已经70好几了,身体也还算硬朗,在家里养养鸡,种点小菜也是不错的。

可是在家呆着的张二叔发现,大哥和小妹嘴上说是回来看老人,可是每次回来就跟土匪进村似的,搜刮一大堆东西走,走的时候还不忘数落张二叔一番,气的张二婶都跟张二叔吵了好几回。

这次中秋还没到,张二叔就接到了张大叔的电话:二弟,我们一家明天回来看爸妈,你把你山上跑的鸡按一只,鱼这次就不要切块了,做成酸菜鱼片,再称几斤牛肉回去,要买五花趾,那个卤起来好吃。

张叔偷偷摸摸给乡里买牛肉的老板去了电话,转头笑嘻嘻地跟张二婶说:孩子他妈,明天我哥和我小妹要回来看我爸妈,我们等会儿去抓两只鸡,捞两条鱼呗?

张二婶一听那两座大神又要来,忍不住又抱怨起来了:又来又来了!每次他们一来就跟鬼子进村似的,又吃又拿,还要对我们指手画脚的。

张二叔讨好地看着攀上张二婶的肩膀:老婆,我知道你辛苦了,他们怎么说都是我兄弟姐妹,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别跟他们计较。

张二婶瞪了张二叔一眼,重重的叹了口气,认命的跟着张二叔抓鸡去了。

第二天张二叔两口子忙忙碌碌地把菜备得七七八八了,左等右等快11点了两家的车才开进门。

张家老太太老头一看大儿子小女儿的车,蹒跚地就去迎接:大娃,三丫你们回来啦!

两家人从车上拎下来给两个老人带的牛奶、糕点、还有一些其他补品,簇拥着老人就进去了。

看着人齐了,张二叔两口子把菜一一端上餐桌,大家刚落座,张大婶就开口挑剔:哟!这个鸡太油了!老人家不能吃这么油,小心三高!

嘶,这个鱼太辣了,爸妈吃了肠胃负担重。

喔唷,这个牛腱子真是浪费,香料放得那么重。

这个青菜怎么这么清淡?

一字一句如同利箭一样刺向张二婶,眼瞅着张二婶她黑沉着正要发作,张二叔抢先开口了:大嫂,村里的走地鸡吃的都是虫子和粮食,所以肥着呢!酸菜鱼酸酸辣辣才好下口,这卤牛肉可不得用香料嘛!我们都是农家菜,你别介意。

张大婶瘪嘴放下筷子,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看的张二婶气的牙痒痒,这个时候张家小妹开口了:爸妈,我要的米打好了吗?

张二婶一听就瞪大了眼睛,感情昨天老头指挥自己扛过来打的米是送给她闺女的。

老太太也笑眯眯地说:你二嫂园子里种的菜长得可好了,你等会拔两颗回去吃。

然后看着张大婶:大儿媳妇,你等会儿也去拔两颗。

张大婶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这饭吃完了,这两家人把筷子一放,就坐到旁边吹牛聊天去了,只剩下张二叔两口默默地收拾着。

把盘子端进厨房,张二婶忍不住抱怨起来了:每次回来都是这样,点一桌子菜还要抱怨东抱怨西。

张大叔歉意地看着她:孩子他妈,辛苦你了。

两口子哼次哼次地在厨房收拾东西,一出来一家人已经在开始抓鸡逮鸭了,这个时候几只大鹅摇摇摆摆得上来了吃东西,张大婶和张小妹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开口说道:妈,大鹅能不能给我们抓一只?

还没等老太太张口,张二婶开口拒绝到:那不成,这个鹅是留给我儿媳妇坐月子用的,你们抓鸡抓鸭都可以,鹅就这几只。

张大婶一看一向忍让的弟媳居然拒绝他们了,只好悠悠叹气:唉,果然,我们不是自家人啊……

老太太听着这话,瞪了张二婶一眼:你不知道到时候再去其他家买几只回来吗

看着老太太这么护短,张二婶也怒了:说起来是在城里赚大钱的,每次回来连颗葱都不放过,知道的说你们回来看老人,不知道的以为你们回来打秋风呢!

一听这话,张大叔家张小妹家齐齐涨红了脸:你胡说什么呢!

老太太还想要说话,又被张二婶怼了回去:不是吗?哪次回来你们不是大包小包的?我们两口子是没本事,不会照顾人,你们这么会照顾,你们把二老接走啊!

张家二老听着张二婶埋怨的话,看着老大老三越来越难看的脸色开口护着:老二媳妇,你越说越不像话了!

张家三妹回怼到:那是你们没本事,只能守在村里,这几颗菜几只鸡鸭才多少钱嘛!

张二哥一听这话再也忍不住了:你够了!她好歹是你嫂子,我知道你们看不起我们两口子,可是这些年我们在家照看老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轮得到你这样说话吗?

张大叔瞪了张二叔一眼:明明是你媳妇儿说话难听,你不管她还来说我们?我们难道不该回来看老人?

张二叔冷哼一声:到底是她说话难听还是你们做事难看?大哥,这些菜是你昨天吵着要吃的吧?结果大嫂今天抱怨,你怎么不制止她?

张大叔涨红着脸不知道怎么解释,张大婶也不自然地别过头去。

张二叔继续开口问道:三妹妹,你在城里什么买不到,非要来吃我儿媳妇月子的鹅,不给还在这里阴阳怪气的 ,有你们这样的吗?

张家三妹也垂下头去不说话,这个时候两个老人开口了:你哥哥和你妹妹好不容易回来看我们一趟,你们两口子是要干什么。

张二叔看着偏心的父母说道:爸妈,你们总是跟村里人说,大哥三妹有本事,我们两口子最不中用,我们两个没用的也养了你们8年了,接下来就我们兄妹三人轮着来吧!

一听这话张大叔和张三妹就开始推脱了,这菜也不拔了,鹅也不捉了,都称自己有事,得先回去了,下次再商量这件事。

看着霎时间走空的院子,张家两位老人眼神又一点点暗淡下去了,他们也不是不想跟着两个孩子去城里见识一下,但是每次一提到这个,两家人就找借口跑了,可是老人就是这样啊,总是对一些人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

其实回家看老人是好事,但是看归看,伸手拿东西也客气一点,在家里伺候老人的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算得上是为大家付出的。

如果自己做不到把老人接去自己养,那就应该把嘴巴闭上,而不是对着别人的养老方式指手画脚,这样不是回家看老人,是回去给人添堵,是非常招人厌恶的。




刘叔今年76岁,5年前就来到了大儿子家养老。儿子儿媳妇很孝顺,可是每次姐姐弟弟们来看望老人,却都让他们不胜其烦,不胜其扰……

刘叔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自从五年前老伴去世后,经孩子们商量,他就去了大儿子刘山家养老。

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因为大儿媳妇张晓云刚刚退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照顾老人。小儿子和儿媳妇儿,都还在忙着上班。

二是因为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女儿不参与分配父母的遗产,也就不参与父母的养老。

刘山和老婆都很孝顺,在吃喝穿用上,从来都没委屈过老爷子。每次吃饭前,儿媳妇都会提前问问,老爷子这顿想吃点什么。然后按照他的口味做。

每天,刘叔吃过早饭就下楼,去小区的广场上跟人下下象棋,或者是看那帮老头老太太跳广场舞,或者是跟老哥们扯个闲篇。

中午回家吃点饭,刘叔要睡两个小时左右的午觉。起床后看看电视,或者是再去楼下溜个弯玩一会儿,这一天就又过去了。

刘叔在儿子家的小日子,过得真是舒心又快乐。

可是每到周末,儿媳妇张晓云就开始犯愁,因为那天大姑姐一家和小叔子一家都会来。

虽说他们都是来看望老爷子的,可是小叔子一家基本上都是空着手来的。大姑姐就算是偶尔拿一两样东西,也无非就是茄子豆角之类的蔬菜,或者是五个苹果六个桃之类的水果。

其实,张晓云也不是贪图他们的东西,自己家也不缺他们那口吃的,关键是自己太累了。

因为他们来了之后,小叔子和弟媳妇都是歪在沙发上玩手机。大姑姐总是把老爷子拉到卧室去嘀咕,生怕嫂子给了父亲什么亏吃。

有一次,刘山气不过,就进去悄悄地跟姐姐说,“你有事就跟爸爸在外面说,有什么背人的还要躲起来,都是一家人,你这样做会让你嫂子不舒服。”

大姑姐也是直性子,说“我就是问问爸爸最近过得怎样,有没有受什么委屈。”

刘山就有点恼火,“你要是觉得爸爸在我这里受委屈,你可以把她接到你家去孝顺呀。”

大姑姐直接就怼起来,说“又不给我分家产,我凭什么要把爸爸接我家里去呢。”

刘山一听这话就气急了,说“就爸爸的那个破房子,都给你了,你把爸爸接走吧。”

大姑姐就不再吱声,嘴里嘟嘟囔囔的出去看电视了。

不管哪个周末,厨房里也只有张晓云自己做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老公倒是心疼她,可是又不会炒菜,顶多帮她提前摘摘菜。

那些菜,也都是张晓云提前一天去菜市场买来的,还得自己再一个个地炒出来,端上桌。

偶尔荤菜炒少了,大姑姐还会不高兴,明里暗里地总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那意思就是能看到的时候,弟媳妇就敢炒的这么素,要是平时,还不知道给老父亲吃些什么呢。

张晓云不稀罕跟她一般见识,因为大姑姐自己的婆婆卧病在床两年了,她从来都不管不顾不操心。所以无论听到大姑姐怎么质疑自己,张晓云都不吱声,她觉得自己心安就行。

老公张山听不过去,就给自己的媳妇争理,说“老爷子本来就喜欢吃素,哪次炒的荤菜不都是被你们吃光了。想吃啥下次自己买来,让你嫂子给炒。”

大姑姐夫就在桌子底下踢踢大姑姐,不让她再多说话,免得引火烧身。

小叔子和弟媳妇两口子不做饭,不刷碗,倒是也不多说话。总是闷着头吃完,就去一边继续玩手机看电视。就好像他们不是来看老爷子的,倒像是一周来放松一次的。

有时候要是小叔子家的侄子,或者是大姑姐家的外甥女再都带着各自的小孩子来,那家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扰得四邻不安。

那样的话,张晓云不但要做大人的饭,还要帮忙做适合小孩的饭。大人孩子十几个人的饭菜,张晓云总是忙得脚不沾地,像个陀螺。

上个周末,张晓云好不容易炒完最后一个菜,刚在已经吃得七七八八的饭桌旁坐下来,大姑姐又让她赶紧去给自己的外孙子蒸个鸡蛋羹。

张晓云已经累得不想动了,就说“你自己蒸吧,我得坐下歇会儿。”

大姑姐不去,说“我技术不行,不如你蒸的好吃,还是你去吧。”

张晓云累得实在不想动,坐在那里半天没挪窝。

这时候公公不高兴了,说,“做个饭还有多累呀,你姐姐又不天天来,你赶快给她蒸去吧。”

张晓云满心的委屈,忽然就在这一刻爆发了,“凭什么我就得去呀,我已经忙活半天了,你们一个个的吃饭都没想着喊我呢!”

“每次你们来,都是我做饭,没有一个人进去给我帮忙的,做完饭,我还得自己收拾自己洗刷。你们既然是来看爸爸的,那看完了就走呗。”

“以后谁要是想在我家吃饭,那就自己动手做。我孝顺老人是应该的,但是我没有义务伺候你们!”

说完,张晓云就一扔筷子,哭着进了卧室……

总结:

照顾老人,确实不是个好活,又脏又累不说,有时候精神都很崩溃,相信伺候过老人的,都深有体会。

甚至有些儿女,情愿出钱都不愿意出力,因为很多时候,照顾老人很可能出力不讨好。

所以那些不跟老人住在一起,也不照顾老人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充分理解和体谅别人,尽量的不要再给人家添麻烦。

去看望老人的时候,要给老人带点东西,或者是给照顾老人的兄弟姐妹带点礼物表示感谢。毕竟不是所有的儿女,都愿意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

如果想陪老人吃顿饭,自己一定要动动手,毕竟照顾老人的那个孩子,平时就已经够累了。

这时候,可千万不要再像个客人一样,翘着二郎腿等着饭菜上桌了。

人家伺候老人是应该的,再让他伺候你,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可就有点不识数了,就有点讨人厌了,下次可就不受欢迎了!

如果,你觉得兄弟姐妹照顾得老人不够好,也不要当面说些闲言碎语,因为自己又不了解情况。

但是你可以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亲自照顾。自己放心,别人也舒心了。




谢邀!我们照顾公公婆婆几十年,最能体会其中滋味。兄弟们来啦,拿的东西还没带走得多,拿的东西不值钱,都是处理货。走了,公公婆婆(都没工作)让把整提奶(两小提)带走,再带走点水果,对我们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进门沙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小叔子   老人   弟媳   大姑   儿媳妇   两口子   大婶   老爷子   野菜   姥姥   婆婆   子女   姐姐   两个   东西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