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尸体等了一年之久才下葬,而出殡的当天臭气熏天,这是史实吗?

慈禧太后死后,尸体被埋葬了一年,主要是因为载枫皇帝想为慈禧举行一场特别隆重和豪华的葬礼,所以他把慈禧的尸体放在棺材里一年,然后找到一个好日子埋葬。当时,慈禧的棺材不是普通的棺材,而是金楠木的棺材,特别紧,没有泄漏,所以慈禧的尸体确实可以保存一年。

慈禧活着的时候很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她每年都浪费很多钱,真的浪费了太多钱。慈禧活着的时候做了很多坏事,所以人们终于恨她了。即使最后埋了她,人们也说她的尸体发臭了,肯定是她做了太多坏事。其实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但难免会有一点情感色彩。

慈禧的尸体保存得很好,棺材很好,准备把慈禧的尸体放很长一段时间,当然,会考虑害怕慈禧的尸体发臭。所以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载枫皇帝也把慈禧的棺材放在地下,所以保存效果也很好。有传言说慈禧的棺材里有夜明珠,这也可以防止慈禧的尸体腐烂。

因此,慈禧尸体放置一年后腐烂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当时,人们说,埋葬慈禧尸体时,会有恶臭。据估计,这也是一种说法。人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它。一般来说,慈禧的尸体被埋葬了一年,主要是因为载枫想选择一个特别好的日子为慈禧举行盛大的葬礼。




1928年7月,“东陵大盗”孙殿英带兵用一包炸药炸了慈禧的陵墓,当士兵费了真老劲才用斧头劈开那个巨大的棺椁后,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下葬都已经20年了,但棺木中躺在一堆金银财宝上的慈禧面目如生,就像在睡觉!



慈禧太后的墓炸开后,墓堂不如乾隆的大,但陪葬的宝物要多得多,老佛爷从头到脚一身穿挂的都是宝石,量一量大概有五升之多。

慈禧的枕头是一只翡翠西瓜,我托雨农赠给宋子文院长了。慈禧口中含的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之后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之间可以照见头发。

听说这个宝贝可以使尸体不化,难怪老佛爷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好像在睡觉一样,见了风之后,脸上才有些发黑。

——《文强口述自传》中“东陵大盗”孙殿英口述盗挖慈祥陵墓时情景(作者文强是军统骨干、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高级参谋)

所以“臭气熏天”肯定是没有的,能让尸体20年不坏,说明慈禧的心腹们在防腐方面是做足了功课下过血本的。




穷奢极欲的陪葬

1908年11月15日下午2点左右,慈禧北京西苑仪鸾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个祸害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七十四岁老顽固终于消停了。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慈禧生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准备自己的葬品,筹划自己的葬礼。

但是在其死后,她的一众心腹和后人,不顾当时国家贫弱、民不聊生的现状,硬生生要打造出一场旷世罕见的豪华葬礼,整整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算完事儿。

这个葬礼奢侈到什么程度呢?




  • 棺木

孙殿英他们用斧头硬生生劈开。棺木用的棺椁整个都是金丝楠木,这种木材极其珍贵,可以说是木材当中的贵族。

  • 据资料记载,清政府用了大批劳力,在云南地区砍伐了一大片树林,才挑出了一批上好木材,用布料精心包裹,运到京城。
  • 工匠在给慈禧制作这副棺木的时候,在棺椁外面前后共刷了49层漆,最后再涂上一层金漆。这只是外侧,棺内侧装饰一共有13层,每一层装饰都是极其费力。

如此坚固且密封的棺木,除了防腐,也会防臭的,就算真的臭了,也不可能气味外泄的。




  • 陪葬

内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嗣长子李成武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还详细记载了慈禧棺椁里面贵重陪葬品的花费:

金丝绵褥制价为8.4万两白银;

绣佛串珠薄褥制价2.2万两;

翡翠荷叶估值85万两;

陀罗经被铺珠820颗,估值16万两;

后身串珠袍褂估价120万两;

身旁金佛每尊重8两,玉佛每尊重6两,翡翠佛每尊重6两,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各27尊,共108尊,约值62万两;

翡翠西瓜2枚,约值220万两,翡翠甜瓜4枚,约值60万两;玉藕约值100万两;

红珊瑚树约值53万两;

价值最高的是慈禧头上戴的那顶珠冠,上面一颗4两重的大珠系外国人进贡,价值1000万两,总价约1005万两。

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约500粒,小珠约6000粒,估值22.8万两。




在当时列强入侵、国家内外交困、民众生灵涂炭的情形下,给一个死人花这么多钱,可见晚清政府麻木愚昧到了何种地步!简直令人发指。

连装点一副棺材都这么铺张浪费不计成本,慈禧的这帮奴才们怎么会任由主子的尸体在一年时间里腐烂变臭呢?所以最高规格的防腐保存手段肯定是少不了的。




夸张诡异地出殡

清政府挑了1909年1月9日这天为良辰吉日,举行了慈禧的葬礼。

那正是各国列强在中国肆无忌惮的年头,清政府考虑到这点,在紧锣密鼓布置葬礼的间隙,还“极其贴心”地给做了安排,方便洋大人们“参观”葬礼。

在送葬必经的东直门内附近的小土丘上,外务部官员们专门为各国公使馆所介绍的在京外国人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另外还有一个单独的亭子,这是为各国外交官、尊贵的商业权贵,以及报界记者们所搭建的。其他的平民百姓则在队伍的最外围观看着。




时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北京记者的HenriBorel因此全程参加了慈禧太后的盛大葬礼,也留下了颇为详细的记载。在他的文章和照片中,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到葬礼现场的一些情况。

  • 几个月来,报纸上尽是有关慈禧太后葬礼的报道。在直隶总督端方的命令下,从紫禁城到清东陵平整道路的巨大工程早就已经开始,给太后送葬的队伍在这条道路上要走整整五天。



  • 在修路过程中动用了蒸汽压路机,亲王和高官们还巡视了道路的情况。人们尽了一切努力来为已故的慈禧太后准备这条道路,以便使金色华盖下的金黄色灵柩能够庄严地顺利经过这条道路。



  • 早在8月份,就已经烧过大量用纸糊的冥财。这些东西都代表了她所心爱的财物,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它们包括钟表、梳妆台、烟杆,以及一大群纸糊的假人,后者将在冥间伺候慈禧太后。
  • 还有成队的纸糊士兵。他们是在举行真正葬礼的两天前在故宫午门外被烧掉的。他们都是在慈禧的葬礼前就先到冥府去打前站。



  • 城里所有的交通都已中断,在送葬行列要经过的地方,所有的门窗都得关闭,而大街两旁的所有岔道都要用蓝布遮挡起来。普通老百姓是绝不允许以围观的方式来亵渎这个神圣的送葬仪式的。



  • 作为随葬品被烧掉的并非祖宗传下来的中式轿子,而是一辆优雅的欧式布鲁厄姆车,即一种驭者坐在车厢外的四轮马车,还有两匹身材高大,有灰色花斑的欧洲马。

……

从外国人如实记录的场面来看,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是把这个丧礼当作一个重大面子工程来操作的,不光纸人军队是“土洋结合”,连骡马牲口都是披麻戴孝的。



这样“看似庄重却十分滑稽”的场合,无论如何,是不会让“臭气熏天”这样的事发生的。

荷兰记者的报道中,没有提及“臭气”,他的照片中,不管是围观百姓、中国官员,还是外国人,都没有人捂着鼻子,所以也可以推测当时还没有“臭气熏天”。




综上,无论是慈禧自己还是她的一众心腹们,为了慈禧的“身后事”,真正算得上费心心机,穷尽奢侈,不顾千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国民,却举国力民力为死人堆起一座金银珠宝的豪宅。

这样的铺张浪费,再结合当时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操作,放在晚清整个中国在侵略者蹂躏下满目疮痍的背景里面,要多讽刺就有多讽刺!

慈禧的“臭气熏天”,并不是因为被存放一年而在木棺里腐烂,而是因为可恶可悲的行径,在后人心底腐烂吧。




最后的讽刺:

孙殿英旧部的供词——当时为了将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拿出来,便用刺刀将其颈部切开。为获取垫棺材底的珍宝,匪兵把慈禧遗体抬出棺外,胡乱地丢在椁盖上。

下葬20年后,慈禧尸体就这样晾了将近五十天,据后来收尸者说,重新入殓时,慈禧尸体已经腐烂,脸上和全身长了一寸多长的白毛。





臭气熏天不过是无稽之谈罢了,慈禧生前显贵,死后更是奢华至极,堪称用真金白银夯出来的慈禧尸体,有没有腐烂相信孙殿英最清楚。

生前祸国殃民,死后遗臭万年,关于慈禧死后这一年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908年的11月中旬,慈禧太后寿终正寝,至于慈禧在死后的这一年间,必要的防腐处理肯定是需要的。

慈禧太后临死前,她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临走之前也不忘带上光绪皇帝,作为下一任皇帝继承者溥仪,也是由慈禧太后遗嘱指认,虽然当时的溥仪仅有三岁,但慈禧这样做必定有她的道理。

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慈禧才是实际的掌权者,慈禧之死必定会让当时的时局动荡,具体权力交由谁管理,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慈禧太后的葬礼必定不会简简单单,这场旷日持久的葬礼准备,也是下一任掌权者将要面临的问题。

何况临死前的慈禧,还对自己的葬礼要求提出规范,但众所周知的是,慈禧死后,清政府并没有多少钱。

葬礼的规格,耗费的人力、物力,也都决定了自己不可能立刻下葬,哪怕是后来一年之后的慈禧下葬,也与一个人的催促有关。

本来当时作为溥仪的父亲,载沣最有发言权,但是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他也费尽心思,体面豪华的安葬,必定花费极大的代价,时间成本极高,与此同时还要面临尸体腐烂的问题。

好在帝王之家向来都有防腐秘籍。作为慈禧生前最宠爱的公主荣寿固伦,他的催促最终成为了慈禧葬礼提前举办的催化剂。

暂且不论慈禧太后死后所陪葬的金银珠宝,我们先从她这场准备了一年,还有些许仓促的葬礼现场,来一起感受慈禧的欲望深渊。

我们现如今的葬礼,大概7天就可以,但慈禧太后光出殡就花了好几天,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半亩方田,几颗枯树。

为了准备慈禧的棺椁,却足足砍伐了大半个森林,耗资巨大,所选的树木也是遴选之材,当然要将它们运到京城,也绝非易事,加工过程更为复杂,仅这一项,花费就高达上百万两白银。

葬礼当天,盛况好比现如今的天安门阅兵,大街上人头攒动,数百人抬着慈禧的大棺材,缓缓前行,为了这场盛大的葬礼,还专门修建供观众观看的看台,气势恢宏,震撼十足,这也几乎算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奢华气派的女性葬礼。

当时参加葬礼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外国使者。就单凭棺椁豪华复杂程度这一点来看,难道用这么多木头就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的味道吗?

其实并不然,在慈禧下葬后20年左右,她的墓葬被大军阀孙殿英借机打开,那一刻所有人仿佛在做梦。

一方面感叹此慈禧陵寝当中的奇珍异宝,另一方面,也对尸身保护几乎完好的慈禧惊呆了,栩栩如生,20年间仿佛时间静止一般,并没有任何腐烂的痕迹。

关于臭气熏天的谣言,自然不攻而破,具体慈禧的尸体开始腐烂,也发生在孙殿英开棺之后,破坏了当中的真空环境,并且对尸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毁坏。

总体来看,慈禧这一生荣华富贵享受至极,尽管没有任何卓越的贡献功绩,也让大清朝摇摇欲坠。

唯一被慈禧弄臭的,就是她那臭的不能再臭的名声,底层的百姓自然气不过,唾弃辱骂也是人之常情!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北京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最终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这个生前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西太后”,绝对想不到在她死了20年后,即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搞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陵区,用炸药炸开了她的墓穴进行偷盗,他将慈禧的墓穴洗劫一空,盗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从此孙殿英被称为“东陵大盗”,臭名远扬。

关于慈禧的话题向来都是后人讨论的焦点。而题主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慈禧的尸体是否等了一年才下葬;二是出殡当天是否臭气熏天。

慈禧的尸体确实是等了一年才下葬的。但是“出殡时臭气熏天”这一说法,肯定是荒谬的,目前根本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史实记载,这只是以讹传讹罢了。

慈禧的尸体为什么一年之后才下葬?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死亡,享年38岁。而在仅仅不到24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在寝宫中死去,享年74岁。

大清朝两位核心人物接连去世,如何发丧成了需要讨论的头等大事。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已经是被慈禧掌控的傀儡皇帝,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所以光绪皇帝的丧事只要按照之前安葬古代帝王的惯例进行就可以了,没必要再花多少心思,只要能够保存他最后的体面就好。

但是,慈禧的丧事却不能草草了事。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忧愤交集,一命呜呼,经过一番明争暗斗,慈禧以“西太后”的身份,开始垂帘听政,自此慈禧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接近半个世纪,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她生前的生活极度奢侈,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她敢把买军舰的钱用来给自己办寿宴,她还热衷于保养身体,每年她用于此项的花费就有上千万。所以她的陵墓自然也非同一般,修建她的墓穴前前后后用了13年,修建陵墓的费用加上她的陪葬品价值上亿。比如,慈禧的棺木要用最珍贵的楠木,要远去云南搬运过来,运费就有十多万。

再看看令人瞠目结舌的陪葬品

慈禧太后最心腹的太监李莲英,是慈禧棺内葬宝的参加者。据说他和侄子合写了《爱月轩笔记》,书中详细记录了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价值。

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镶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

慈禧太后头戴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镶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其凤冠价值可想而知。

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此珠分开是两块,透明无光;合拢时是一个圆球,可透出一道绿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这只是截取的一段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陪葬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全、价值之大,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时的清朝气数已尽,几乎是在苟延残喘,而慈禧和他的奴才们却丝毫没有顾及百姓的生死,仍然把无数珍宝葬于墓穴,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不过,这本书的真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即便没有这本书,我们也同样可以知道慈禧的陵墓一定是奢华的。

正因为慈禧太后地位不一般,甚至超过了光绪皇帝,所以她的发丧需要许多程序,各个部门要准备许多东西,而且一定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所以,下葬的时间才稍晚一些。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前也有先例。孝庄皇太后死后37年才安葬,之前就一直停放在康熙盖的奉安圣殿里。如果皇陵没有完全修好,或者谥号没有拟定好等等一些身后事没处理完,都可能导致无法下葬。

出殡时不可能臭气熏天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关于孙殿英盗慈墓的描写,都如出一辙: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

这样的描述到底是不是真的,也许只有孙殿英和当年和他一起参与盗墓的手下才知道。如果长达20年,尸体还不腐烂,那只能说明古代人的尸体防腐的技术实在一流,不过这种可能性应该非常小,这样的描述很有可能只是民间传说,毕竟20年太久了。

慈禧是1909年开始发丧的,那时距离她去世一年左右,那时她的身体有没有腐烂?

我们来看看古代保存帝王们尸体的方法:

一)洗浴。宫中的入殓师将皇帝的遗体浸泡在热水中,进行擦拭,然后涂上些白酒,消毒杀菌,也防止遗体上残留微生物导致腐烂。

(二)增香。为了让皇帝的遗体散发出沁人的芳香,他们会用郁金香、玫瑰等花瓣熬煮成香汤,黑黍等名贵谷物熬成白酒再进行擦拭。

(三)放香料。接下来就是给皇帝的遗体穿上各种精美的华服,安放陪葬品。在灵柩里还会放上香料和中草药,可以防腐。

(四)放木炭、草木灰。将遗体放进灵柩时,入殓人员还会用木炭和草木灰封住灵柩,阻挡外来空气进入腐坏帝王遗体,保持灵柩内的干燥。

(五)放入冰窖。将皇帝的遗体放置到皇宫的冰窖里冷藏,并且在灵柩周围放很多冰块。这种尸体保存技术,类似于现代的太平间。

经过以上操作,帝王们的尸体在短时间内是可以保存的。所以,慈禧太后的尸体在出殡时完全可能没有发臭。

为什么会有“尸体”发臭的传言?

之所以会有慈禧出殡时尸体发臭的传言,有以下原因:

(一)马匹、骆驼的粪便气味。

因为慈禧的陪葬品太多,再加上路途遥远,所以需要很多马匹、骆驼运输。出殡的队伍行走缓慢,马匹、骆驼一路走一路排泄,人们没时间处理。所以留下了很多的动物屎尿,而且马和骆驼本来体味就大,产生的气味相当难闻,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

(慈禧剧照)

(二)送葬队伍发出的体味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送葬的人散发出来的气味。

慈禧出殡之日,她的棺椁由7920个人轮番从紫禁城抬到陵寝之中的。慈禧的棺材由金丝楠木制成,因为金丝楠木密度大,整个棺椁非常之重。这些被请朝廷征集来的劳动力被分为了60个班次,每一个班次128人,轮流去抬慈禧的棺椁。

棺木太重,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抬棺的壮汉也是大汗淋漓,因为长期在外,风餐露宿,所以没有机会洗澡。久而久之,身上就会有腐臭味。

结束语

相比于对武则天的褒贬不一,人们对慈禧太后向来都是一边倒的抨击,这个存在于清朝末年的小脚女人,享受了一生的荣华,死后也妄图永享富贵,怎奈天不遂人愿。但是,关于她的话题必将永远让人探讨下去。




在近代史恶名榜上,或许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像慈禧那样饱受世人的咒骂和诋毁,因为在人们心里,西太后早就被定义为丑陋、贪婪和可恶的化身。关于慈禧出殡时恶臭熏天之说,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情感下缔造出来的。

公元1908年11月15日,在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去世的第二天,七十三岁的慈禧太后也寿终正寝,走完了自己饱受争议的一生。然而,由于没落的清政府要同时筹备光绪、慈禧两人的葬礼,加之皇家礼节繁缛,慈禧的灵柩一直停放了近一年才迁往清东陵安葬。

或许很多人都清楚这一点:提到慈禧的问题,只要是批评指责,甚至咒骂诋毁,都会赢得一片赞誉。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慈禧在人们心中已经是臭了。

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慈禧出殡时尸身严重腐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气。而这种传闻,也被搬到了网上,并令人们深信不疑。

其实,慈禧灵柩虽停放了近一年,但由于慈禧临终前进食已经较为困难,加之年迈体衰,存放于棺椁之内的尸体反而并不易腐朽。

关于慈禧尸体的传闻,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除了腐烂恶臭之说外,另有保存完好,并被孙殿英侮辱糟蹋的传闻。当然,以今人的视角来看,这都是诋毁慈禧的两个极端。

其实,慈禧陵墓被盗掘后,已经成为了一具皮包骨的干尸,既没有严重腐烂,也算不上栩栩如生。所以说,慈禧出殡时原本没有难闻的恶臭,墓葬被盗时,更没有被军阀凌辱。

慈禧虽可恨,但终究还是得尊重事实。以上便是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略作梳理与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臭气   东陵   光绪   慈禧   尸体   棺椁   灵柩   棺木   陵墓   史实   金丝   遗体   棺材   葬礼   生前   皇帝   当天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