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在此之前为什么从没有过?

在我看来秦朝爆发的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

我们的历史书上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定位为农民起义,实际上这次起义和后来的农民起义有本质区别。后来的农民起义往往会提出均贫富之类的口号,也就是对农民有实质性好处的口号,至于能不能实行那是另一回事。

我们来看一看陈胜吴广提了什么口号:大楚兴,陈胜王。

换句话陈胜吴广提的不是给农民带来什么好处的运动,相反提出楚国复兴的复国运动。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不过比较怪异的是既然是楚国复国运动,扯上扶苏干什么?后来有人说因为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

当陈涉吴广举旗之后,天下不是纷纷响应,而是六国贵族看到机会,纷纷复国。当然楚国旧地闹得最厉害。

周市将魏咎迎回魏地,立为魏王;田儋将县令斩杀,自立为齐王;项梁立韩成为韩王等等。

项梁则找到熊心,立为楚怀王,后来项羽杀了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

所以他们反对秦朝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六国。刘邦很困难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为了减轻项羽的压力,建议分封六国之后为王,幸好被张良知道后劝阻,不然又会回到六国状态,历史得改写。这就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

至于为什么之前没有,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之前秦、楚、韩、赵、魏、燕等兼并周围的诸侯国,都是慢慢兼并,而且兼并之后融合。从体量上来说所灭之地都比自己的体量要少得多。本来这些小国对大国就有较大的认可度,所以被灭之后整合相对容易。因为小国人少也不会闹出大动静。

秦灭六国则可以用鲸吞来形容,六国的地盘远大于秦。这也是战国兼并的首例。六国人不认秦国,只认自己的诸侯国。

秦兼并之后在融合工作上做得不太好,再加上继承人出问题,这使得六国贵族看到起会,于是复国运动开启,六国子民自然纷纷支持,这才形成秦末这场纷争。




秦朝的农民起义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官逼民反”本人不赞成。

秦统一之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统一,这就引起一些被灭“国”的遗老遗少贵族及腐朽书生及一些守旧人的不满这是其一。

其二,连年战争使各行业逐渐衰败。人口锐减导致赋税、徭役加重,引起人们的不满再由陈胜吴广的蛊惑煽动。那时人的头脑简单,以为是“天意”才有了农民的起义。而如刘邦项羽的起义,是几股地主阶级见秦衰败有机可乘即而为各自谋利益夺天下而起义。说白了就是趁火打劫,其中不乏背后有旧贵族的蛊惑支持。

秦朝的各路大起义是否是由秦苛政导致官逼民反?近代出土的竹简竹书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推翻了由于千年留传的,对秦朝的不实之词。

对于秦之前为什么沒有起义?因秦之前为奴隶社会,奴隶在奴隶主严格控制下,根本沒有人身自由。只能听任统治阶级的,就如被圈养的牲畜只能任人宰割。在奴隶自身的认识中,只有任由奴隶主驱使的认知而无造反的理念。而秦废除了奴隶制使人们相对有了自由,因此有了造反的机会。




中国古代之所以爆发农民起义,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官逼明反”,秦朝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也是此原因。秦始皇病逝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为帝,然而秦二世却是一个昏庸且残暴的皇帝,平民百姓不仅没有在秦大一统的环境下迎来新的曙光,反而在秦二世的统治下,徭役赋税的负担更为沉重,加上秦朝的刑罚较为苛刻,身处底层的百姓是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在这种环境下,百姓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终于在一个契机下——大泽乡起义,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开始奋起反抗。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随着起义趋势不断扩大,各地纷纷响应,一场席卷全国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就此彻底拉开序幕。秦朝末年的这次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空前未有,为此,秦末农民起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那么在秦朝之前有没有爆发过农民起义呢?可能存在,但并非是农民起义。我们也知道,在秦朝之前是有国度的,如: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三朝国祚合起来约有2000年之久,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难免会产生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产生就意味着可能产生斗争(冲突),斗争或多或少、规模或大或小,只不过这些矛盾冲突没有秦朝末年的这次规模大而已。因为社会形态不同,对起义的定义不同,加上史料文献中缺乏明确记载,秦朝之前的起义只能算作奴隶起义。

秦朝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古代社会出现矛盾的一种反映,意味着农民阶级和其以上阶级(如:地主阶级、在上升到统治阶级)出现不可调节的矛盾,从而爆发农民战争。在古代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封建领主)下,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者等地主阶级拥有大部分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甚至一点土地也没有,而地主则采取剥削雇工或地租剥削等方式,使广大农民需要依附在其下才能生存。

大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自己家族又不耕种,便雇佣农民耕种或者将土地出借与农民收租,而广大农民为了生存只能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何奴役。如果地主阶级为了利益,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在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便会激起农民的反抗,使农民拿起武器发起战争,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便会严重打击到统治阶级的地位,甚至颠覆国家的统治政权。

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也是源于统治阶层对广大农民的残酷剥削。秦始皇即位亲政后,开始推行统一战略,之后用时十年吞并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统治期间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丰功伟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秦始皇对历史做出的贡献,但在其统治期间,大规模地修建陵墓、宫殿等大型工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百姓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之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于沙丘病逝,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成为秦朝的第二位皇帝,称“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不仅没有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反而继续征发大量的百姓去修建阿房宫等工事,还是那种免费的劳力,百姓常年是无偿劳役。这还不算完,白干活也就算了,还不管饭,要自己带粮食工作,不让服劳役的百姓吃咸阳城附近的粮食。在我们看来已经很过分了,但除了自带粮食无偿劳役外,还要让各地给咸阳提供粮食。

这真是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百姓的赋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趋于日益加重的情况。我们试想,在如此环境下,百姓过得能幸福快乐吗!不仅谈不上幸福,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农民可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在生死线上苟延残喘。并且在未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轻则受罚,重则身死,因为秦推崇法家,轻罪用重刑、连坐属于常见行为。此时的农民,内心已经充满了反抗的情绪。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农民长期受到压迫剥削的反抗情绪终于在一契机下得到爆发。公元前209年秋,秦廷下令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贫民去渔阳戍边,陈胜、一行人行至大泽乡(今宿州)时被大雨阻挡,即便最终达到渔阳也误了期限,根据秦律,误期者可能会被判斩刑,即便免于斩刑,刑罚也不轻。最终陈胜说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名言,900余人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在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先后攻取大泽乡、蕲县、苦柘等地,义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参加了起义,起义没有几个月,这支农民起义军便从最初的900余人,扩增到数万人,可见天下确实苦秦久矣。大泽乡起义时间之短、规模之大,是空前未有,大泽乡起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也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过程中,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秦王朝也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就是——官逼民反。无非以下几点原因:统治阶级滥用民力,赋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比较容易获取利益的项目被国家垄断;严厉的户口控制,想迁徙农民的不让迁徙,不想迁移的强行迁徙去开荒;统治阶级腐败,除赋税外,强取豪夺、法外敲诈;天灾外患等非社会因素。最终导致百姓无法生存时,不得不反,最终让农民拿起武器、发起战争进行反抗。

那么秦朝之前是否发生过农民起义?

秦朝以前,中国古代很少发生农民起义,也基于当时的社会形态构成不同,在史料文献也没有明确记载,但并代表没有发生过。大泽乡起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么说明之前是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既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之后属于封建社会,之前是奴隶社会,社会形态不同,即便发生起义,也很难认定是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消亡,社会上也出现了两个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奴隶制社会开始产生。奴隶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成为被剥削阶级,而奴隶主则成为剥削阶级,奴隶要为奴隶主无偿劳作,不仅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还可以将其随意自由买卖。在奴隶社会时期,社会上只有奴隶没有农民,所以在封建社会之前,即便有起义也不能称为是农民起义。

在奴隶社会进入到后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以及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奴隶在完成公田的情况下,被奴隶主驱使去开垦荒田,于是新开垦的田地成为奴隶主的私人田地,一部分奴隶从奴隶主中解放出来,奴隶主将私田出租给这部分人,就这样形成了最早的地主和农民。农民的身份比之奴隶大大提高,也有了人身自由,随着发展,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奴隶社会开始消亡,封建社会诞生。

封建社会下,农民比之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是自由的,他们忍受不了剥削压迫时,会心生反抗,而奴隶本就没有人身自由,即便想反抗也不能,小规模的反抗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换来的只有杀身之祸,大规模的反抗因为缺乏人身自由而无法实现。加上当时社会的思想束缚和思想灌输,奴隶们生不起什么反抗的心思,比如周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不同阶级的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之间存在明显差别,从思想上已经扑灭了人们反抗的想法。即便礼乐崩坏后,诸侯开始出现僭越行为,但诸侯都是掌握文化思想之人,而身处底层的奴隶、庶民识字者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思想的束缚和灌输,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改变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隶只能在奴隶主手中获得极少的生活资料得以维持生命。

奴隶主在思想上对奴隶进行欺骗和麻痹,制造各种谬论使奴隶安于现状、不做反抗。并且奴隶也很难进行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还不断强化军队、监狱等,用来统治奴隶,镇压奴隶的反抗。广大奴隶在受到长期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束缚下,只能遭受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生不起反抗的想法,即便反抗,也在奴隶主的武力镇压下不了了之,在社会最底层,过着最黑暗、最悲惨的生活。

结语:

在战国时期之后,封建社会萌芽诞生,社会上已经出现农民,秦朝建立后,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形态发生转变,自由农民多了起来,也为之后的农民起义爆发打下了基础。农民有了自由后,也容易互相串联,在社会上出现严重贫富悬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到了无法生存时,农民便会产生反抗之心,串联起来,最终发动起义,爆发农民战争进行反抗。

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但陈胜、吴广起义所表现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广大劳动人民对残暴的统治进行反抗斗争。其后秦末农民起义的成功,为后世树立了一面形象,也为后世起义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调。因此,在秦朝之后,百姓受到压迫剥削,无法忍受时,便会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朝前工坊小,奴隶虽有暴动也能镇压下去。到秦朝建筑规模和作工地方大,人员集中多。秦朝车同轨,书同文。有些不合事宜,处于安全就是"焚书坑儒",事情的败迹显露开始了。到秦二世重用大臣行奸的多,剥削残忍有凌迟处死的屡见不鲜,法律明规违令者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聚众九百多人,揭起农民起义,均贫富,等贵贱。都是维护自身利益,杀贪官污吏。有些农民对起义感到有利可图,此起彼应推翻秦朝。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秦朝正式进入了大一统封建社会,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然后进入历史周期律。

奴隶社会

在秦朝之前以春秋战国为例子,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之前呢都是奴隶社会,那么自然没有记载农民起义,但是不代表没有,哪些起义被划定会时代,奴隶起义,但是同样是少之又少,规模不会大,因为分封制割裂了他们之前的联系,所以不能做到一呼百应。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大家就熟悉的多,因为是历史周期律能成立的条件,封建社会改朝换代,都离不开起义,特别是一个朝代后期,都频繁的爆发农民起义。

因为封建社会,农民想要生存下去,就是种地,小农经济的特征注定了一个社会的形态,可以一个王朝后期,土地资源分配不公平,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土地被兼并严重,农民被迫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农民起义   秦朝   陈胜吴广   楚国   农民战争   奴隶社会   奴隶主   社会形态   赋税   地主阶级   封建社会   奴隶   从没   规模   农民   百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