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从上古的夏商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都保留了一种残忍的制度,这便是殉葬制度。

在夏商时期,奴隶主去世之后,会让自己的奴隶给自己殉葬,少则数人多则数百人,十分残忍。等到了封建时期,尽管理论上已经没有了奴隶阶级,但是秦始皇去世时,作为继任者的秦二世将秦始皇的所有未生育子女的妃嫔,全部关进了骊山始皇陵。

这种嫔妃陪葬的制度,此后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断绝,直到清朝顺治时期,董鄂妃的族妹贞妃主动为顺治殉葬,延续了数千年的妃嫔殉葬才最终宣告结束。很多人想问,这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嫔妃,是否真的自愿殉葬?假如她们反抗又该如何处理呢?

从古至今,国人都讲究“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说对待死去的长辈和尊者,和对待活着的人一样,平民百姓尚且要按照节令祭奠先人,作为封建时期最高统治者,以及奴隶制时期的奴隶主,自然也不会例外,而且规格会更高。

继任的帝王不仅要仿照先帝生前的宫殿,修建豪华的陵墓,里面陪葬车马兵器、金银珠宝全部一样不少,而且还要有活人殉葬。

奴隶制时期,作为奴隶被当成殉葬品埋入地下,是极为普遍的事情,其中不仅有女性奴隶还有男性奴隶,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很多男性奴隶在埋入地下的时候,还手执武器。

很多时候,这些殉葬者生前都遭受过致命伤害,由此推断,由于他们被埋入地下前有反抗行为,因此被斩杀之后埋入地下。

包括之后历朝历代被迫殉葬的这些嫔妃,除了极个别是自愿殉葬之外,大多数人都是被迫的。人都有求生的本能,这些嫔妃很多时候都会垂死挣扎。

对于这部分人,在投入地宫之前,就需要先行处死,通常会采用灌水银以及缢死这两种办法。我国古代对于水银的使用和它的化学性质已经完全掌握。灌水银的好处是,人死后尸体可以在很长时间保持不腐。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在嫔妃殉葬之前,由太监动手用白绫结束妃子的生命,具体操作就是要将嫔妃扛到凳子上,固定好以后一脚踢走凳子即可,方便快捷成本更低。当然很多情况下,手续会简化一些,由太监直接拿白绫从背后将嫔妃勒死。

绝大多数情况下妃嫔殉葬时,都是被活着赶进地宫,外面的人会对墓穴进行封闭,困在里面的人,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因为窒息饥渴而死。

这些人之所以不会拼命反抗,一方面是因为反抗没有任何意义,从皇帝升天的一刻,她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另外一方面,嫔妃也有家人父母,反抗行为会被认为对皇帝的不忠诚,从而牵累家人,服从命运的安排,是她们的唯一选择。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清朝顺治皇帝死后,就有人主动殉葬,为此还得到了后世康熙皇帝的嘉奖:

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时。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芳烈难泯。典礼宜崇。特进名封、以昭淑德。追封为贞妃。所有应行礼仪、尔部察例具奏。

康熙嘉奖的这个“董鄂妃”并非是顺治宠妃,而是董鄂妃的族妹,死后被追封为贞妃。在顺治之后,正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嫔妃殉葬的事件,这位贞妃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殉葬皇帝的嫔妃。

在夏商时期到清朝顺治年间,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究竟有多少还是花季女子的嫔妃被埋入地宫,已经无从统计。

奴隶制时期,民智未完全开化,文明程度较低,出现殉葬制度无可厚非。然而秦朝统一六国,正式进入了大一统时期,百家争鸣使得华夏文明得到了升华,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觉悟,想要彻底废除殉葬制度。

然而,秦二世胡亥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他为了维护非法得来的帝位,不仅残害自己的兄弟姐妹,还将所有未生育子女的嫔妃殉葬秦始皇。

至此之后,历代皇帝驾崩之后,未生育子女的嫔妃都难逃厄运。胡亥的行为,客观上为后世保留了这样一个陋习。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规定,主要是由于古代男尊女卑被视为基本的纲常伦理,嫔妃宫女只属于是皇帝的私有物品,并且古代讲究“母以子贵”生育了子女的嫔妃,由此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从而免于一死。

而未生育子女的嫔妃,一方面是为了让她们死后继续侍奉上一任皇帝,另外一方面是避免这些年轻的嫔妃在深宫大院中,出现让皇室蒙羞的事件。

另外很多时候,让嫔妃殉葬更多是出于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胡亥残害秦始皇的嫔妃是为了灭口消除影响。

后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诸多嫔妃给自己殉葬则是为了预防后宫干政,因为当时皇孙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年龄并不大,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朱元璋只能痛下杀手。

同样的道理,作为清朝事实上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妃子阿巴亥,被迫为其殉葬。要知道阿巴亥生下的三个儿子,个个来头不小,长子阿济格、二儿子多尔衮、三儿子是多铎,都属于当时后金的实权派人物。

最开始,努尔哈赤甚至就打算将皇位传给多尔衮,这样一来阿巴亥就是太后,此时的多尔衮年纪尚小,为了避免出现后宫干政的局面,阿巴亥只能提前让路。

让阿巴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虽然因此被迫殉葬,然而,多尔衮最终却输给了皇太极,尽管后期掌握实权,却始终没有能登基称帝。

据说阿巴亥就是被人用一条白绫缢死,成为了清王朝第一位殉葬的皇妃,这种让生人殉葬的残忍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从奴隶制一直延续到了封建时期,几乎贯穿始终。

期间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临终前的最后一道旨意,就是废除了嫔妃殉葬,他的统治时期对国家治理没有太多的贡献,可是他却事实上挽救了后世很多明朝嫔妃的生命。只可惜清朝统治者又强行为这种制度续命,这恐怕是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想到的事。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封建充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其实满本写的都是“吃人”两字。

借用这句话,中国煌煌帝王唯我独尊的背后都是惨无人道的“埋人”,从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死于乱军的周幽王,殉葬嫔妃和宫婢百余人。《西京杂记》曾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竖穴式,打开羡门,刨去厚厚的白垩土,出现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尸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着,或卧着,墓中遗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宫婢、妃妾。

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失信诸侯,犬戎进攻镐京,诸侯不来救援,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即便他昏庸祸国,死于乱军,被草草埋葬,依旧搭上那么多年轻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没生孩子的,放出宫不合适,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汉之后一度都已经废止,却在金、元、明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朝让嫔妃殉葬的风气之甚,令人发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嫔妃殉葬,枉死嫔妃几百人。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之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强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镇废除嫔妃殉葬制度,但是依旧有让宫婢陪葬陋习存在。

有人说让嫔妃殉葬根源于"夫死妇殉节"的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为皇帝陪葬的后宫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后宫无根基、无倚仗的可怜女子,她们年纪轻轻就被迫结束生命,她们可能生前都未曾受过恩宠 ,死后却得为帝王“守节”,这是什么道理?

清初也还存在殉葬,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妃就被强迫殉葬。



继位皇帝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让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嫔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种:

【一】封死墓穴中

将殉葬的嫔妃赶进墓穴,封上墓门,让她们在陵墓中自生自灭。陪葬秦始皇的嫔妃享受就是这种“待遇”,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会"人道"那么一丢丢。

【二】谥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要求三十二位嫔妃殉葬。宫里先安排这些即将赴死的嫔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嫔妃们“哭声震殿阁”。

殿内放了三十二张“小木床”,宦官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白绫,等她们头伸进白绫中,宦官就会抽掉小木床,然后吊死。

在这三十二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银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一种中草药让殉葬的嫔妃喝后,她们昏厥,然后太监会在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孔,将水银灌进去,让她们从此不再醒来,还能保存尸身不腐。

看到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们会怎么想?



相关资料链接——朝天女户

朝天女户是指明朝时,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亲属。朝廷会给这些为皇帝殉葬女子的亲属一定的好处 。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殉葬嫔妃不愿意死更糟糕,死后还用玉器塞住肛门,这不是迷信还很科学依据,连专家都佩服!

在古代的很多朝代中,都有殉葬的制度,就是皇帝死后,需要拉上一批嫔妃来陪葬,但是妃子们不愿意死怎么办呢?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人不怕死,不过皇室自有办法来折磨她们

考古学家在一些陪葬的墓室里面,还发现了塞肛门的玉器,后来经过研究,他们弄懂了其中的原理,还很佩服古人用玉肛塞的方法

殉葬时,嫔妃不愿意死,到底该怎么办呢?

1、会死的更惨烈

说实话殉葬这种制度,实在是不该存在,虽然说人都逃脱不了死亡,但殉葬是要活人来陪葬的,有几个人甘心年纪轻轻的就沦为皇帝的陪葬品呢?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一位皇帝快要不行了,然后就把最宠爱的妃子叫到了身边,并且问对他是不是真心真意的?

妃子连忙回答:臣妾对皇上衷心不二,矢志不渝,说着说着,皇帝就问她愿不愿意陪他死呢?听到这话,妃子一下子就吓哭了,赶紧下跪说饶恕臣妾吧!

然后皇帝就发火了,你对朕不是真爱吗?难道你不愿意陪朕死?如果朕死了,你就要跟着别人是不是?然后皇帝趁着一口气在,下令赐给这位嫔妃毒酒,她不愿意喝,是侍卫们强行掰开嘴灌进去的,就这样倒地身亡了,死亡之前还经过了痛苦的挣扎

还有一些不愿意死的妃子,直接被侍卫控制住她的四肢,然后用绸缎直接将她活活的勒死,这些方法实在是太残忍了,许多古代帝王的大墓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白骨,基本上都是殉葬的,最可恨的是,除了皇帝需要陪葬,甚至连一些将军、王公贵族也会找人来陪葬,只不过是数量不能高过天子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去世的时候,也是要求妃子们陪葬的,其中的韩丽妃祈求新皇能饶她一命,因为还有老人割舍不下,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不管她如何苦苦哀求,也没有逃脱殉葬的结局

被赐死的妃子,往往都是不愿意死的,但知道皇命不可违抗,否则最后也是会被杀死,所以妃子们还会绝望的选择上吊自尽

2、生拉硬拽的把妃子们赶到墓室里

除了上面说到的赐死,有的还会被接赶到墓室里面,尽管她们不愿意,也会强行的拖进去,毕竟你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够对抗强大的军队

古代皇帝的墓室,都是非常大的,有一些甚至是修建了几十年,里面能够容纳几百人,所以会活活的将这些妃子赶到墓室里闷死

这样做法也是太残忍了,虽然说地宫比较大,会有一些氧气,但妃子进去后就会被封死,根本出不来,变成了活死人墓,等到氧气消耗殆尽的时候,妃子们也就死掉了,在这个过程里是特别的折磨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死去,简直比一刀赐死还可怕

3、直接处死、威慑众人

求生意识是人的本能,皇帝的妃子们都是特别的年轻貌美的,她们还没有享受过大好的青春年华,毕竟后宫争斗比较严重,有一些妃子到了皇宫那么久,甚至没有见过皇帝,想要上位也是特别难的

所以皇帝死后还要把她们拉去陪葬,心里不但害怕,而且不甘心,甚至是愤怒,所以有些人就会拼命的挣扎,因此,就会将她处死,通过斩首示众的方法,来警告那些不愿意死的妃子

4、死后还要给妃子们注入水银,并用玉器塞上肛门

这些用来殉葬的妃子,在她们死后,还要遭到非人的对待,就是要从口中灌入水银,然后再用玉器堵住肛门,主要是防止水银流出来

水银又能对身体起到防腐的作用,其实,除了妃子们,皇帝也是会有肛塞的,有一种说法叫做“九窍玉塞”,在出土的西汉皇帝刘贺墓室中,专家们就发现了刘贺的玉肛塞

而且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皇族的尸体腐烂,还会让水银来浸泡,但又怕浸泡的时候,水银会流入体内,所以就会用玉器来塞住肛门,水银跟玉器碰到到一起,就会凝结,这样就不会流进去了

其实古人的是这种做法,连专家都佩服,因为这不是迷信而已,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保留死者的体面,因为一个人死亡之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体液或者排泄物,通过塞住肛门,就能够避免这些物体流出来,从而就能保留死者的尊严

何况古代非常看重妃子的容貌,哪怕她们去世,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贵,不允许出现吓人的景象

而且也希望殉葬的妃子,能够长时间的保存完整,一直陪在皇帝的身边,现代人也会模仿古人塞肛门,也是怕排泄物或者尸液流出来,避免弄脏死者,或者带来清理的麻烦

写在最后

所以古人防腐的智慧,或者说保留死者最好体面的方法,连专家都感到佩服

总的来说殉葬的制度是非常残忍的,属于恶意剥夺他人的性命,这种制度早就该取消了,妃子不愿意死的,还会赐她们毒酒,旁边有还有人监视着你不得不喝,有一些还会让白绫勒死,或者说上吊死,总而言之,看完是特别的同情这些嫔妃们,有一些朝代被废除了,但后来又死灰复燃,一直到了清朝的康熙时期,这种残忍的陋习才被彻底的废除

康熙一共有55位后妃,康熙废除了人殉的制度,这可是非常人性化的开创,因为在他之前都有人殉的现象发生




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病逝,韩丽妃等30余人被要求殉葬,韩丽妃哭着跪地祈求新君明仁宗朱高炽,说自己在朝鲜老家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恳请放自己回朝鲜,别让自己殉葬。

然而,任凭韩丽妃如何哭求,朱高炽都不为所动,最终韩丽妃只能无奈赴死,临死前,韩丽妃哭着对身旁的乳娘说:“娘,我去了,我去了……”

韩丽妃因为长相出众,在明永乐年间被朝鲜李氏王朝进贡给朱棣,朱棣很快就把她封为丽妃,虽然韩丽妃在后宫中屡遭陷害与打压,但由于貌美如花,所以朱棣对她非常疼爱。

因此,在朱棣活着期间,韩丽妃的生活总体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随着朱棣的病逝,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当时,自明朝朱元璋以来,又恢复了残忍的殉葬制度,所以朱棣死后,朱高炽按照当时的制度,把韩丽妃等30多名嫔妃宫女列入到了殉葬名单里。

韩丽妃等人得知自己被列入殉葬名单后万分恐惧,可以说当时的后宫哭声一片,然而能被列入名单,就说明这些妃子没什么背景,所以尽管这些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依旧改变不了什么。

比如,韩丽妃就跪倒在新君朱高炽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自己有多不容易,反复强调自己家中的老母亲没人赡养,希望以孝道感动朱高炽。

可朱高炽并没有罢手,他认为谁家没有难处,既然已经下了旨,就绝对不会更改,因此即使韩丽妃把自己的头都磕破了,朱高炽依旧没有丝毫动摇。

8月14日,是朱棣病逝的2天后,也是韩丽妃等人殉葬的日子,宫女和太监们早早地就把韩丽妃等即将殉葬的妃子叫了起来。

随后,就帮她们沐浴更衣梳洗打扮起来,毕竟是要为先皇殉葬的人,所以肯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韩丽妃等人哪有心思梳洗打扮。

她们早已哭干了眼泪,就像木偶一样,神色木然地任凭身边的宫女太监折腾,仿佛这具身躯不是她们自己的一样。

而那些负责梳洗打扮的宫女太监,此时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什么做得不对了,被要求跟韩丽妃等人一同殉葬,在宫女太监心中已经没有了同情,有的只是暗自庆幸。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时间也就来到了中午,韩丽妃等人被带到一个房间中准备用膳,新君朱高炽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慈,专门让人做了美味佳肴给韩丽妃等人食用。

尽管眼前的饭菜色香味俱全,韩丽妃等人也没有一点胃口,她们已经彻底麻木了,眼神呆滞地望着前方……

这个形式上的午饭时间过后,韩丽妃等人被陆续带入一个偏殿之中,这个偏殿中放了30多个小凳子,每个凳子上方垂下一条自尽用的白绫。

该来的终于要来了,突然有人忍不住地哭了起来,随后大多数人都反应了过来,整个偏殿的哭声震天动地,有的妃子挣扎着想往殿外跑。

可周围的太监和宫女们早就料到了这一点,韩丽妃等人没等跑出去就被抓了回来,随后每两个太监负责抓住一个妃子,强行把妃子拖拽到指定的小凳子旁。

任凭这些妃子如何挣扎,也没有丝毫作用,她们被太监强行架着站到了凳子上,随后她们的脑袋就被强行套在了上方的白绫中。

韩丽妃此时也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了,她回头望了望自己那站在一旁的乳娘,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娘,我去了,我去了……”

随后,太监就把韩丽妃脚下的小凳子撤掉,韩丽妃的生命开始了倒计时……望着自己从小照顾大的韩丽妃,乳娘悲痛欲绝,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瘫软地跪在地上……

很快,30多个鲜活的生命就彻底没了气息,之后就是各种殉葬礼节,韩丽妃等人以及她们的家属都得到了褒奖,因为宣传她们时,说她们是“自愿”殉葬的。

对于古人来讲这是无上的荣耀,她们的家人得跪谢皇恩,但只有韩丽妃等人自己知道,她们是多么的不想要这种褒奖,后来韩丽妃获赐谥号“康惠庄淑”,这又是多么大的讽刺。

以上,就是我国殉葬制度的一个缩影,也一定程度地说明了,殉葬的妃子如果不愿意死,当时是怎么做的。

其实,据史料记载,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来对付那些不想死的殉葬妃子,不过在说这些方法之前,我们先简要地说一下我国古代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残忍的习俗,而殉葬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主要包括用相关器物、牲畜、陶俑、木俑以及人等,把这些跟死者葬入同一个坟墓中,目的是保证死者在地下继续享福。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殉葬,大多数都指的是用活人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殉葬与陪葬不一样,陪葬是王公大臣嫔妃等人正常死亡后,葬在皇陵附近。

而殉葬都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强行弄死,然后跟皇帝葬在一个陵墓中,虽然古代一直宣称这些人是自愿殉葬,但很显然没人愿意这么干,所以绝大多数都是被强迫的。

据史料记载,自商朝开始,就有这种活人殉葬的陋习,后来一直到秦始皇以后才逐渐减少,秦始皇以后主要是用木俑、陶俑等殉葬,自此一直到唐宋时期,用活人殉葬的都很少。

不过,当时间来到元朝的时候,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了,当然了在元之前的辽代,也有活人殉葬的先例,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就有数百名大臣被迫殉葬,但这种例子只是少数。

在明朝的时候,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等人死后,都强行让众多嫔妃宫女殉葬,而殉葬的嫔妃大多数都是没有生过子女,或者被打压的对象。

因此,她们在被迫殉葬时,根本没人替她们说话,后来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又把殉葬制度给废除了,这算是他做的一件好事。

可是在清朝初期,这种殉葬制度又一次死灰复燃了,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顺治,在他们死后都有殉葬的情况发生。

比如,顺治死后,有三十多位嫔妃殉葬,当时顺治出殡时,后面跟了一大堆嫔妃的棺材,这个场面非常壮观,也让幼小的康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心理。

所以,当康熙成年后,专门下旨要求禁止殉葬,不过虽然此后的皇帝死后,不强迫妃子殉葬了,但当时的清朝依旧表彰民间那些,丈夫死后殉葬的妻子,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殉葬。

所以说,严格来讲,在清朝灭亡后,殉葬制度才彻底从我国消失,殉葬一般来讲都是为皇帝等君主殉葬,而且虽然有大臣、仆人为皇帝殉葬的情况,但大多数都是嫔妃宫女为皇帝殉葬。

那回到题主的问题,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死怎么办?随着近年来相关古墓的挖掘,再结合相关史料记载,人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有三种方法对付这些殉葬的妃子。

01直接赐死这些妃子

所谓赐死,跟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情况差不多,大多数都是赐“三尺白绫”自尽,当然了也有赐毒酒的,或者更野蛮的就是用刀剑砍杀以及活生生的勒死等方式。

不过,赐自尽的最多,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怕血流成河,而是想保存皇家的颜面,毕竟“自尽”说着好听,可以宣传为自愿殉葬。

而这些妃子被赐死后,就会按照生前的地位,装入相应的棺椁中,跟着死去的皇帝一同下葬,至于普通的宫女,很可能就直接扔到陵墓中的特定位置,压根就没有人会在意她们。

02把活着的妃子赶入陵墓中

这种方式,就是在皇帝死后,将皇帝葬入陵墓的同时,会把一批事先选出来的妃子宫女,强行驱赶到陵墓中,然后再封死地宫。

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比直接赐死强,但实际上更残忍,因为随着地宫的封死,她们将永远无法离开地宫,而且地宫中的供品、空气有限。

一段时间后,这些妃子宫女自然会死在地宫里,而且死前往往经历了很多挣扎,可以说是万分痛苦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因为有人害怕她们死前在地宫里瞎折腾,“惊扰”到死去的皇帝。

根据相关古墓的挖掘显示,在个别地宫中,存在白骨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情况,通常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活人被赶入地宫引起的。

03欺骗妃子后使其殉葬

这种情况,就是事先不告诉妃子她会被殉葬,而是定好名单后,悄悄用药物迷晕妃子,然后再往她们的身体里注入水银等物质。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让这些妃子没有痛苦和心理负担,死前不会害怕,二是水银等物质也可以长久保存她们的遗体,更好的实现殉葬的目的。

可以说,相对来讲,这种方法比前两种强,但依旧剥夺了妃子们的生命,本质上来讲,同样是残忍至极的。


总结

综上所述,殉葬的名单一旦定下后,很难更改,因为如果她们真有靠山,也就不用死了,而且即使这些妃子不愿意死,人们依旧有很多方法强制她们殉葬。

所以说,殉葬制度非常残忍,也是一种让人深恶痛绝的陋习,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废止殉葬制度,但也多次死灰复燃。

这就是封建社会可恶的地方,也展现出了封建君主残暴自私的一面,更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导致的无知愚蠢行为。

还好我们今天生活在文明社会中,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是皇帝死后,这么多的前任妃嫔新皇帝肯定不会接受,于是这些人的去留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继位皇帝的生母可以成为皇太后,那么其余的妃子该何去何从呢?


老皇帝死后如果这些妃子里面有儿子的可以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如果没有的那只能算你倒霉了,只能接受以下几种结果,因为你没得选择。

1、殉葬,殉葬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一直到明朝中期才逐渐消失,直到康熙年代才完全退出历史,秦朝的胡亥就曾下令让没有子嗣的妃子全部殉葬,就连朱元璋也有三十多个妃子殉葬,后来朱祁镇亲自下令,自他以后后面所有的皇帝都不许殉葬,清朝入关前就有殉葬制度,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曾为努尔哈赤殉葬,到了康熙下令不允许再出现殉葬,这一流传几千年的丧葬陋习才彻底消失。

2,守墓,相比较殉葬,守墓应该是比较仁慈了,但是这些在宫中享尽荣华富贵的女人突然来到荒山老林,做起了守墓工作,谁也吃不消,而且因为没有了地位,所过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3,打入冷宫,因为这些妃子对于新皇帝而言已经没有了用处,所以打入冷宫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眼不见心不烦;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片房子,那就是这些妃子的居住地,新皇帝对这些妃子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她们需要自己找活下去的方法,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有俸禄,但是这些妃子没有,所以很多人的下场就是饥渴而死。

4,出家当尼姑,唐朝的时候,佛法兴盛,对于这些妃子最好的出处就是寺庙,唐太宗就曾下过诏书,所有没有孩子的妃嫔必须前往感业寺出家当尼姑,诵读佛法,为皇帝祈福。


这些妃嫔的下场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要是碰到了倒霉的皇帝要你去殉葬,那你就完蛋了。去也是死,不愿意的更是死,你还是没得选择的。

为先帝殉葬的方式多种多样。

1,自缢,先帝去世后,从后宫妃嫔中挑出需要殉葬的女子,先让他们就餐,吃完后带到殿内,殿内已放了很多的椅子,椅子上方系好了七尺白绫,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在椅子上,这些可怜的女人带着绝望的眼神,一咬牙便将头伸进了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椅子,过几分钟就没有了声息。

对于那些不愿意死,或者怕死的妃嫔,酒足饭饱之后就会由太监们送她们上路,被活活勒死。

2,活埋,这个比较痛苦,先帝下葬时由太监将妃子带入陵墓,然后封上墓门,待里面氧气吸完,妃嫔们都会被窒息而死,传说活埋的妃嫔怨气极大,连盗墓贼也怕,从而起到陵墓守护的作用。

3,喝毒酒,为了减轻妃嫔们的痛苦,让她们喝那种剧毒酒,喝完一刹那便烟消云散,然后随先帝一起葬入。

4,灌水银,为了便于殉葬的妃嫔能够容颜不变,会在殉葬前将她们迷晕,然后割开她们的头部,将水银灌入她们的体内,以达到防腐的效果,可以说是极其残忍的。


因此,当帝王们驾崩时,后宫里总是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并非为死去的帝王,而是这些宫女妃嫔们在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是在为自己而哭,谁还去哭那个无情的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妃子   先帝   明朝   妃嫔   嫔妃   顺治   陵墓   水银   宫女   后宫   清朝   太监   皇帝   时期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