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四爷爷87岁那年,死在村外的茅屋里,被他的棋友发现的时候,一部分肢体残缺。而在不远的村内,住的他的三个儿子以及满堂子孙。

四爷爷绝对算是村里的能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因为和村里干部关系很近,被村里推荐去学习了兽医,在那个大锅饭的年代,牲口是很宝贝的,因此兽医在村里的社会地位还是很不错的。

而四爷爷年轻时长得也很帅气,娶到的四奶奶也是十里八村的美女。

他们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大的叫建国,二的叫卫国,老三叫国庆。

因为四爷爷家境殷实,多年来,一直处于村里的上流社会。

后来,承包责任制后,四爷爷自己就开了兽医诊所,大儿子建国和他一起学习医术,而另外两个儿子则对医术不感兴趣,甘心做农民。。

家境不错,三个儿子相继都娶到了样貌不错的儿媳妇。

三个儿媳妇入门过,开始分家。

当时诊所的效益很不错,但只有大儿子有技术并且参与经营,于是经过协商,就让大儿子让出了该得的那份土地,诊所的二分之一归大儿子。另外二分之一归老人以及另外两个儿子。并且约定,老人百年后,诊所全部归老大所有。

村里分家并不讲究法律,是一些长辈共同做主这样分的,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

有好多年,这个家庭都是极其和谐的。因为诊所生意一直非常好,收益也非常高。一大家族过的都是村里的上层生活。

老先生也算是德高望重般的存在了。

直到后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村里的牲畜拥有量越来越低,兽医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大儿子建国的儿子也逐渐成年,于是建国就派自己的孩子去卫校学了医疗,准备发展给人看病的诊所。

老大建国儿子学成归来,就在兽医诊所边上开了个人内科诊所,但因为村里已经有了几个内科诊所,他家一个新毕业的卫校学生并支撑不起来人们的信任,生意很是惨淡。

于是建国就想了办法,高薪聘请了一个著名的退休老中医,搞起了中西医结合,加上多年来的处世经验,用了各种的方法打响了名气,儿子的内科生意越来好。

大儿子建国看着家里的内科生意越来越好,兽医生意也越来越差,加上自己和父亲也上了年纪,近几年来父亲更是很少帮忙了。而自己的利润还得一分四份。

建国不看好兽医的未来,索性要把兽医诊所关张。

这个时候,三兄弟就起了一些纷争。因为卫国和国庆还指着兽医的分红呢,虽然一年比一年差,还是有些分红在内,这样一关张,等于什么也分不到了。而建国的儿子媳妇开的诊所和卫国、国庆二家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还是请了村里的长辈们调解,加上四爷爷利用了家长的权威,强硬地分了诊所残余的资产,这样子硬分了后,三兄弟关系开始有了矛盾。

但各自手里经济还是宽裕的。卫国和国庆对建国家就很是不满,因为他们两家的经济离建国差得很远。

尤其是国庆家有一个孩子是残疾,长年吃药,更是负担较重。

为了平息卫国和国庆家的不满,老先生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钱偷偷补贴了他们。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建国老婆还是知道了。建国倒是没什么,他也知道自己经济好,不去计较那么多,但建国老婆却不愿意,闹了一场,说是为了公平,不过是为了钱吧。

结局呢,公平没有要到,钱也没有要到,建国一大家子和另外两个兄弟倒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自从兽医诊所关张后,老先生就算是退休了,据说,他是存了很大一笔钱, 这笔钱的数目在当时的农村看来应该是很大的数字吧,毕业他干了一辈子的兽医,而且很多年一直很景气。

三兄弟之间虽然关系不好,待老先生却都是个顶个的好。用村民们的话说,有钱给着,没有不孝顺的儿子媳妇。

然而,不幸说来就来了。

建国儿子的诊所突然就出事了。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发烧来诊所输液,竟然死亡了。

飞来横祸。

而那孩子的母亲无法接受现实,跑到诊所里闹的时候,口袋里竟然揣了剧毒农药,闹了一会竟然当众喝下,虽然及时送医,毒性太强,花了很多钱,还留下了后遗症。

后来,为了儿子避免牢狱之灾,建国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四爷爷为了自己的长孙,也拿出了全部积蓄。

忙碌一辈子,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但总算是平息了下来。

建国家的诊所彻底倒闭,但人终归是平安的。

但一家人总得谋生,于是,又把原来分给卫国和国庆家的本来该属于建国家的土地要了回来。

虽然卫国和国庆没有反对,但一家人心里还是又多了一条梗。

此时,四奶奶已经去世,只有四爷爷一个人,他一直和老三国庆家在一个院子里居住。虽然明确分家了,但他一直和国庆一家一起吃饭,因为他把生活费几乎全包了,国庆媳妇待他也可以。

但以后他手里再也掏不出钱来了。

养老问题提上了日程。

按常规,如果老人独立生活,三个儿子应该一起凑生活费。

但老二老三不乐意,四爷爷把全部积蓄拿给建国去捞大孙子,这笔钱本来养老都用不完的。既然都花给了大孙子,就应该让大孙子或者建国一家来偿还这个钱,用这个钱来养老。

但建国一家遭此劫难,日子相当艰辛,一辈子没种过田的一家人,还得学着种田生活。哪里有能力还钱。

又是一番调解纠纷,其实在这场诊所事故中,卫国和国庆两家没有受到任何经济影响,而建国家则遭遇了天翻地覆地毁灭样的打击。

经过几番调解,卫国和国庆两家勉强同意了三家平摊养老。但国庆媳妇提出,让老人搬出自己的院子,村里的调解委员会还想再次调解,四爷爷不想再引起矛盾了,主动地同意了搬出去的说法。

他居住了一辈子的老宅子,他翻修得相当漂亮的房子,从此自己连住的权利也没有了。

他搬到村口一处废弃的茅屋里居住,是另一个曾被儿子媳妇赶出老宅的老人住过的,给人家一点点钱,算是买了下来。

从此,四爷爷,一辈子算是村里风云人物的四爷爷,和其他一辈子平凡窝囊的老人一样,成了被儿子媳妇嫌弃的老人。

每年该凑粮油生活费的时候,媳妇们都是别别扭扭的,能拖就拖,能少就少。四爷爷一般能忍就忍着。

虽然他的晚年窘境都是因大儿子家的大孙子而起,而此历那次事故,大儿子大孙子一家大受打击,孙媳妇也离婚走了,自己一家人是自顾不瑕,对于老人也谈不到上心。

虽然生活困窘,但四爷爷一辈子的老兽医,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派头,稀疏的几根白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标示着他和其他被儿女嫌弃的老人是不同的。

四爷爷一直身体健康,连驼背都没有。大家都说,这老先生真是很坚强,在晚年家庭经历这么大变故依然能保持着很好的精神状态。

但那一年冬天,村里经常一起下棋的老人一连几天没有看到四爷爷,四爷爷是一个精神上特别豁达的人,即使后来的人生经历了大的起伏,却一直能淡然视之,依然会和几个棋友老人经常下棋。

几个棋友一起去看四爷爷,有个老人还开玩笑:“这老家伙不会上天堂了吧”

另外一个老人还怼他:“哪里会,前几天出来还结实得很,你上天堂他都不会上天堂!”

几个棋友说笑着去四爷爷的小屋,发现门是半开的,喊着,却没有人应,上前一推门,推门的老人吓得后退了几步。

据说,四爷爷就倒卧在门口,死状凄惨,部分的肢体被动物啃过,我们乡下并无大型野生动物,大概率上是野狗了。

这件事传了方圆几十公里都人尽皆知。

要知道,就在不远处的村子内,四爷爷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孙子,孙媳妇,一大群的亲人。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也没有人知道他死前经历过怎么样的痛苦。

看他倒卧在门口的样子,大约估计得出是生了病,自己往外挣扎,其实距离大约一百米外就有一户人家,但是,对于是一个突然发病的老人来说,即使隔壁有人有时候也是难以求助的。

一辈子在村里简直算得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晚上竟至于落到此种境地。

实在让人感慨不已。

其实四爷爷晚年的命运在农村是常见的,孤独居住,甚至孤独死。只是肢体残缺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个例,因为他独处村外,也是一种巧合吧。所以才会传得几十公里内人尽皆知。

我婆家有一个亲戚,九十多岁的老太太,独居,和儿子是隔壁居住,竟然也是死后三天才发现。很多儿女只是勉强给提供了生活物资,而对老人切实的关怀几乎没有。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在身体健康的时候,猝死真的是一个再幸运不过的事了。然而,那样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讲述的爷爷其实还算是幸运的。起码自己一直生活能够自理健康,只是死的时候比较惨,而那些因病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则更是,很多情况下,都是多年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折磨同在。

寿则多辱,对于很多儿女没什么本事孝心也很有限的老人来说,都存在这种现象。所以,为了自己的晚年幸福,只有尽可能地保证自己在晚年有尽可能好的经济条件吧,整体来说,老人越有钱,活得越有尊严,如果四爷爷最后不把钱全部拿给大孙子,他的晚年生活就不会如此凄惨。




我有几位忘年交,年龄都在80以上,最年长的今年整整100岁,是我的老领导。虽然出门要推助行车,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

他和97岁的老伴(原上海一妇婴院长,教授,博导)住在中福会养老院,颐养天年。

老伴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平时就用电脑整理他俩和家人的照片,写下回忆说明留给后代,实质就是自媒体的图文创作。

老领导天天出门喂猫,平时爱看书读报看电视。

每次去看望他俩,回望往事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旦祝他俩保重身体,争取活到120岁以上,老领导就哀叹,活这么长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讨人嫌。

老领导的这句话,就像庄子说的“寿则多辱”。

“寿则多辱”出自《庄子·外篇》。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译成白话文如下:

尧在华地巡视。将士说“祝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

人们不解:“长寿、富有和多子,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这是为什么啊?”

尧说:“多个儿子就多了一层担忧,财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三个都无助于培养德行,所以啊,你们不要对我祝福了。”

为什么人们羡慕的长寿,在庄子看来是多辱,在老领导看来是“受累吃苦讨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为如下几点:

一、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社交需求,高龄百岁很难再被社会接受,朋友圈也不会呼朋唤友请他同乐,怕万一发生意外。

而长寿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关心,不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个人被人忘却,脱离社会,在他思想上无疑是在受累。

二、高龄百岁都有老年退行性体能下降,即使没病,也腿脚不灵行动不便,回想年轻时的生龙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想心无挂碍的去远方欣赏山川大河,然而体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三、人活百岁,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儿女孝敬,朋友关爱,但他自己也会觉得是“鸡立鹤群”,和社会格格不入讨人嫌。

更何况现在有不少子女自顾不暇,有的子女还把孝道抛到爪哇国,对父母不管不顾不孝顺,有的人势利眼,人情凉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当年的门庭若市,现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难免哀叹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被社会讨人嫌的人。

人生其实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一是长度,二是广度,三是深度。

长度即人的寿命,人活百岁自然是福气,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话说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

广度即人的见识,人生在世不单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经历过多少风云变幻,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无异于行尸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场。

人生与其追求生命的长度,不如追求广度和深度。

生命的长度天注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长命百岁,只有广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个人有广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长度,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不会觉得“寿则多辱”讨人嫌,才会把生活过得精彩纷呈。




用两个事例来解读“寿则多辱”,一个关于我奶奶,一个关于我外公。

2003年6月,我在陕西出差,一天傍晚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你要能请到假就回来一趟。

我接完电话后,没有悲伤,心里默默地说:奶奶终于解脱了。

奶奶去世时95岁了,已在床上躺了4年之久。在奶奶卧床期间,先后经历了我伯伯去世、我父亲去世。伯伯去世时63岁,父亲去世时虚岁刚60岁。对两个儿子的先后去世,奶奶一概不知。奶奶头脑清楚却耳聋已数十年,家人也没特意把这噩耗告诉她,她当时也不知道。时间一久,有时就问服侍她的婶婶:大崽二崽怎么不来看我,好长时间不见俩了?

婶婶没好脸色地说:只有你下去看他们了,他们不能上来看你了。

奶奶听不见:你讲什么,他们怎么啦?

后来,奶奶似乎知道了两个儿子先去的事实,连续哭了好几天,哭得婶婶心烦,就骂:你这个老不死的,把两个崽的寿命都被你占了。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这样的迷信的说法:长辈长寿,是占用了晚辈的阳寿;父母长寿,是占用了子女的阳寿。所以父母长寿,是对子儿生命的威胁。老而不死是为贼,偷走的是子儿的寿命。

正因为如此,自从伯伯和父亲先后离世后,家人对奶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嫌她活得太久,嫌她占用了子女的寿命。

一个遭到嫌弃的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而遭受许多不敬之辱,茶饭难以及时到手,大小便也不能及时清理。有时口馋什么东西想吃,得到的答复是:整天喂你吃喂你喝还不知足,想吃好的你自己不会去弄!有时感到脏得不舒服想洗澡,得到的答复是:死的时候会给你洗一个澡的。

奶奶的悲哀在于意识清楚,能察言观色,能清晰地感受到亲人嫌弃的态度,就自怨自艾:真是活受罪,阎王爷你快点把我收走算了。

家人们对奶奶的态度我不认同但也无力改善,毕竟孙辈长年工作在外,服侍奶奶只能靠父母辈。这种态度一半是出于心力憔悴,一半是出于迷信认知。作为孙辈的我们长年在外工作,没有能力改变这一态度。

阎王终于收走了95岁高龄的奶奶。我赶回来参加了奶奶的葬礼,发现5年前奶奶90大寿大门门框上贴的红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换成了白色的挽联。我突然感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说纯粹是一种讽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只能是“老而不死,寿则多辱”。

我外公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时93岁。我一直认为外公活得有尊严,死得也有尊严。因为外公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经济上不求于子女。同时,外公身体一直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醒,直至90岁时还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生火做饭,生活上也不求于人。我相信,外公是无疾而终老死的。

但10年之后的一天,有亲戚提及了外公去世前近一年的情景,也同样使我感到“寿则多辱”。

外公92岁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脚骨头粉碎性骨折。外公自己掏钱强烈要求送医治疗,但这一愿望因舅妈的生病而落空。当时舅妈检查出得了乳腺癌,治疗的同时却怨天尤人,把生病归因于外公长寿而妨后代。手术后在家休养期间,整天在家指桑骂槐,骂给外公听,骂外公老不死害得她生病,骂外公要人服侍拖累了后代。

外公是心性高之人,无端遭人诟骂自然生气,刚开始还愤而反击,但一反击就遭到更厉害的“制裁”:直接断水断粮断药。外公手里有钱也没用,不能当饭吃当水喝。有时断药病痛难忍,就委托邻居给他买点药。

仰人鼻息的生活注定没有尊严,拖了近一年后,外公已生无可恋,主动绝水绝食绝药多日,死前托人把工资全部取出,一张一张嚼碎吞进了肚子。

亲戚对我说:你外公可怜,死时瘦得像干柴,吃了一肚子钞票却活活把自己饿死。

饱受病痛之辱、不敬之辱的外公是多么的绝望,用几于自尽的悲怆方式想给自己挽回一点点生之为人的尊严。

呜呼,吾之将老,为之奈何?




讲三个老人的故事吧。

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位老军人,他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对子女都比较简单粗暴,尤其是部队出身,更是严格。小时候,冬天的早晨很冷,想赖床,他从来不多话,过来直接把被子一掀,冷得一哆嗦,赶紧起床。走路的时候拖拖拉拉,他在后面就是一脚,害我现在走路都比一般人快。

从我记事开始,他都是戴着鸭舌帽,因为他的头发比较少,即使夏天连领口的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他的衣服要叠得整整齐齐,鞋子不能有灰,只有茶杯不用洗,说有茶香。每天看参考消息,听新闻联播,似乎天下大事都与他有关。

可打他退休之后,慢慢就变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不介意头发稀疏,不带帽子了,穿上了圆领的老头汗衫,进出摇着大芭蕉扇,他说太胖了,怕热。皮鞋早就不穿了,穿上了拖鞋,脚肥了,穿皮鞋不方便,还要弯腰,一切都以方便为主。

他走路越来越慢,手背着了后面,因为这样腰才舒服一点。他有高血压,终于还是中风了,医生说还算幸运,没有瘫痪,但是可能会时不时的犯糊涂:医生问他,老师傅,你姓什么,父亲大怒:你这问的什么话,我怎么不知道我姓什么,然后又一楞:我姓什么,我怎么就忘了?

他手脚变得越来越不灵活,起床得要人扶着才能起来,他很生气,让我们给他换了个铁架子床,在床架上拴了个粗布条,这样可以自己拉着布条起来。没办法给他请保姆,因为他会突然表述不清,会说,我要吃那个圆的,小时候经常买给你吃的,那个甜的东西,只有我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会很伤心激动: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就安慰他,怎么没意思,我有爸爸,你有女儿呀。

另一个是我的婆婆,八十六岁了,身体非常好,养花种菜,看人家跳广场舞还能跟着扭扭,甚至我上班去了,她还能爬到窗台上晒被子。每天我们上班,她就在小区里四处溜达,我们下班才回来,然后很高兴地跟我们说:今天有个男同志,人很好呀,我坐在那里,他还跟我打招呼,和我说话。

每次她洗完碗,我都要偷偷重洗一遍,她眼睛不好,就是单纯的视物不清,稍远一点,碗里是鸡蛋还是米饭都分不清,碗有脏东西没洗干净,她根本不知道。

我的婆婆年轻时非常能干,农村老太太,一字不识,养了三个大学生儿子。

另一个是我,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了,我爱户外,我还想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每天跑步锻炼,一起爬山,很多年轻人都被我甩在身后,我还计划要爬雪山,同事俯卧撑做不起来,会说老了,做不动了,我做不了会说,没锻炼,肌肉太差了,明天开始练习……

可是单位要给我换电脑,我不乐意,新的用起来不如旧的顺手,得好长时间适合,去超市,突然改成自助称重,年轻人都是边看边操作,我得叫售货员过来,让他操作给我看,他明显放慢了动作,怕我看不明白。

身份证放在口袋里,洗衣服拿出来放桌子,心想这样不对,身份证要放在合适的地方,结果后面身份证放哪儿,跟失忆了一样,怎么也想不起来。都说过几天找不到的东西自己会出来,过了几天,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放哪儿,只能去派出所办新证,工作人员问我怎么丢的,很难为情地跟他说,放家里,怎么也找不到了,警察同志很理解地点点头:您这个年纪,是容易这样。

寿多则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自己看着自己体力智力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没用,却毫无办法




生活中,我们给老人祝寿时,一般都会说一些祝福语,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可见,福气多,寿命长是很多人的追求!

但有一句老话却说:“寿则多辱”,意思是寿命长的人会受很多屈辱。那么,我们给老人祝寿时的祝福语岂不是成了诅咒?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一、“寿多则辱”的出处

“寿多则辱”出自《庄子·外篇》。

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帝,他在主政期间,派后羿日,派鲧治水,并制定历法,推广农垦,在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深受人们的爱戴。

有一次尧帝去华州体察民情,守护华地边境的官员对他说道:“圣人啊,我请求上天让你长寿、富有、子孙繁多。”

尧说:“请你不要这样说”。

官员觉得很奇怪便问尧,长寿、富有和多儿孙都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为啥你偏偏不愿拥有呢?”

于是,尧便说了下面这段话: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意思是子孙过多会使人增加畏惧,富有会带来更多的祸事,长寿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

庄子“寿则多辱”的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生活经验,千百年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那就是过分长寿,对于一些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二、“寿多则辱”,因人而异

民国作家周作人,他是鲁迅的二弟活了82岁。他曾说过:“人不可太长寿,普通人在四十岁以后死了最得体“。在他晚年时,他不但将“寿则多辱”写进了日记,还刻成了一枚闲章。

虽说周作人对“寿则多辱”的感悟可能与自身经历有关,但抛开历史背景来说,这句话放在现在却很有先见之明。

“寿”可以说是“老”的代名词,从相貌上来说,人过于高寿,因各项生理机能衰竭,导致皱纹纵横,牙齿残缺,步态蹒跚……,难免遭人嫌弃,容易受辱。

从心智体能上来说,过于高寿的人思维迟钝,昏庸糊涂,疾病缠身,有些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他人伺候,自己毫无尊严不说,还拖累家人令人生厌,对这类老人,人们看不见他的“寿”,却先看见了他的“辱”。

如果家里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长期卧床的高寿老人,那么对“寿则多辱”这句话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奶奶活了92岁,从我记事起,她就自言自语疯疯癫癫,长期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多年下来,我亲眼目睹了妈妈的无奈,以及她和爸爸之间因为奶奶的问题而逐步升级的矛盾。

妈妈是个农村妇女,除了要种田里的庄稼,还在我们镇上做了一份临时工,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

奶奶不知道大小便,有时直接将大便抓起来抹在墙壁上、地板上、和被子上,弄的家里很臭。

说实话,那些年我很讨厌奶奶,那股难闻的味道让我不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不愿去她的房间,不愿触碰她的衣物。

妈妈伺候奶奶几十年,有时也气的对她发过火,骂过她,但我知道,妈妈并不是不孝,而是心力憔悴。

妈妈要做家务,要赚钱养家,还得盯着我们的学习,日子过得已然很苦。而奶奶因为心智失能,她不能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一旦妄想幻觉发作就到处乱跑,乱打乱骂,甚至绝食赌气...,奶奶的娘家人希望妈妈能整天待在家里服侍奶奶,但家里没了收入,一家人又怎么生活?

如果奶奶患的是慢性疾病,或许还要好一些,至少她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吃喝拉撒能自理,但长期失智失能真的很可怕,甚至还有可能弄垮一个家庭……。

此番情形,对于高寿的奶奶来说,实在很难看见幸福与快乐。或许有人会说,那都是贫穷惹的祸,如果是个生活优越的老人,会不会活得快活些?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享年83岁,她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经常用手去抓食物,弄的满身满地都是饭粒菜汁,但丈夫杨宪益却不离不弃,一直静心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

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在晚年得了一场重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每天必须要依靠一根鼻伺管进食,他曾多次想放弃治疗,但爱他的人们都不同意,家人就这样细心照顾了他很多年,他也这样生活了很多年。

在不孝现象时有发生的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精心伺候老人们的画面时,不由心中一暖,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心里却又五味杂陈。

你说好端端的一个人,竟然退化到辩不清人,神智尽失,大小便失禁,一举一动都需要人去摆弄的地步,还有什么个人尊严可言?这种长寿,无疑就是一种受辱!他们却无力逃脱,更难以改变,而且越是长寿越会是这样。

同样是老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在93岁时曾说弹奏钢琴曲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要雷打不动地弹奏两首巴赫的斌格和前奏曲作为新一天的开始,他说自己总会从每天的钢琴曲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力量。

卡萨尔斯在93岁还弹得动钢琴,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斗志和信念,就如同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在《不伏老》中写的那粒铜豌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对卡萨尔斯来说,他则是“寿多则辱”的另一面“寿者多幸”,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生命更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交加,如果只看一面未免显得太过片面,所以“寿多则辱”这句话,因人而异

结语:

“寿多则辱”这句话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人们为了养育下一代,把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如同一颗大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给了幼苗,而自己却日渐干枯。

人们在老去的路上,因种种原因,会蒙受病痛、失能、和不敬之辱,以至于最终失去自己的尊严,这确实是一种痛苦,一种受辱。但既然我们无法限定和回避生命的长短,那么我们就珍惜此刻,过一些有质量的日子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讨人嫌   长寿   孙子   大儿子   兽医   外公   圣人   晚年   诊所   村里   尊严   国庆   奶奶   儿子   老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