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寿则多辱”,人们不是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直到有一次,公公喝醉了,哭着说:妈呀,你要是再不走,我就要被你折磨死了!



公公今年快70了,一直在老家照顾瘫痪在床的93岁的老母亲。这些年,原来身体康健精神十足的公公,一下子苍老了很多。


听了他的哭诉,我才意识到,70岁的公公,照顾瘫痪在床的90多岁老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两个人都太难了!


83岁以前,奶奶一直身体很好,平时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小院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回去看她时,她会像宝贝一样拿出好多好吃的,满眼的慈爱。


看到她,不由就想起了我的奶奶,对我特别好的奶奶,即使上了大学,回到家里也舍不得让我做饭洗碗的奶奶。可惜在我大四那年,奶奶去世了。


我一直感慨:老公真幸福,三四十岁了还有奶奶,老人真是个宝啊!



可是,一场大病,原来健健康康的奶奶突然瘫痪了。瘫痪在床的奶奶,意识清醒,刚开始时,她怎么也接受不了,整天又哭又闹,寻死寻活的。


她一会儿用拳头锤自己双腿,一会儿爬起来去找床头桌子上的剪刀,哭着说这个样子,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


没办法,公公只能整天待在家里,守在她的身边,生怕一不留神,她再有啥事了。


连公公自己都没想到,他这一守就是10年。



奶奶生养了三个儿女,公公是老大,小儿子不到60岁的时候,出了场车祸,走了。


女儿十年前得了癌症,治疗的及时,命保住了,但不能干活,不能累着,还离不了药,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很不错了。


所以照顾奶奶的重任就落在了公公身上。


在外人眼里,公公是个难得的大孝子,每天任劳任怨,伺候着90多岁的老母亲。


谁也没想到,在他内心深处,竟然隐隐盼着奶奶能早点离世。



公公说,这10年,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隔三四个小时,他都要起来给奶奶翻下身,要不然她会一个劲喊难受。


每天要给奶奶做五六顿饭,她现在能吃的东西也不多,每次吃一点点,两三个小时就喊饿,给她买的面包,麦片之类的,她还不吃。


最让公公受不了的是,奶奶大小便失禁了,给她买的纸尿裤,她说什么也不穿,经常弄得床上衣服上哪都是的,衣服床单又不能扔了,可是每天都要洗,他一个大男人。。。


公公越说越难受:我都快70了,别人70岁了,都在享受天伦之乐,我也想过几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我也想和别的老人一样,被照顾着。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我们建议:要不把奶奶送进敬老院吧?


一打听完收费情况,公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养老院一个月要4000多,瘫痪的老人加倍。这每个月小一万的花费,普通人还真是住不起啊!


公公一个月退休金不到三千,这刚好够他和奶奶的日常开销。如果奶奶要住养老院了,另外的五千多只能我们出了。


这是公公最不愿意看到的,他经常说,他的父母他负责,他又怎么会同意把养奶奶的负担压在我们身上呢。


公公不分日夜地伺候奶奶,已经10年了,他说他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现在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就是折磨,他连个替换的人都没有。



只有姑姑偶尔回去看看,搭把手。自从小叔走后,婶婶就不再去看奶奶了。她总是觉得就是因为奶奶活的岁数太长了,把小叔的寿命占走了。


在农村,有一种说法,如果老人寿命太长,就是占了儿女的寿命。所以婶婶非常不待见奶奶,觉得就是因为她,小叔才英年早逝的。


作为孙子孙媳的我们,要上班,还要管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暇顾及年迈的奶奶,只能在放假和周末了,抽时间回家替替公公,可这,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看看日渐衰弱的公公,真担心他有一天会撑不下去,他也是一位70岁的老人了,早就到了颐养天年时候了。


但那毕竟是他的妈妈呀,埋怨归埋怨,他又怎么忍心不去管她呢?


我和老公商量,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要不请个保姆,和公公一起照顾奶奶吧,这样公公也不至于这么劳累。


希望事情能够顺利解决,期待奶奶能够多活几年,这样以后大家都不会留有遗憾!



写在最后:每个人都会老,人到老年,最怕三件事:


一、儿孙不孝。人岁数越大,越怕孤单。他们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没人说话,没人陪伴。


老人最大的期望,应该就是和儿孙待在一起,享受儿孙满堂的乐趣吧。如果儿孙不孝,老年人的处境,想想都知道会很悲惨的。


二、生活不能自理。人老了,如果能自己照顾自己,还能愉快开心地活着,毕竟凡事不求人,不用看人脸色。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太可怜了,连喝口水,吃口饭,都要央求家人。不但自己难受,对家人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三、没有退休金。人老了之后,哪怕儿女陪在身边,老人心里也会有着隐隐的担忧,他们怕自己老了,既没本事也没钱,会成为儿女的负担。


如果一个老人到老了没什么本事,但他有积蓄,他会觉得自己在儿女面前,还是一个有用的人。



“寿多则辱”这句话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人们在老去的路上,因种种原因,会蒙受病痛、和不敬之辱,以至于最终失去自己的尊严,这确实是一种痛苦,一种受辱。


但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知,更无法避免点,我们决定不了寿命的长短,但可以为未来多做一些准备,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不虚度光阴就好!







我有几位忘年交,年龄都在80以上,最年长的今年整整100岁,是我的老领导。虽然出门要推助行车,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

他和97岁的老伴(原上海一妇婴院长,教授,博导)住在中福会养老院,颐养天年。

老伴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平时就用电脑整理他俩和家人的照片,写下回忆说明留给后代,实质就是自媒体的图文创作。

老领导天天出门喂猫,平时爱看书读报看电视。

每次去看望他俩,回望往事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旦祝他俩保重身体,争取活到120岁以上,老领导就哀叹,活这么长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讨人嫌。

老领导的这句话,就像庄子说的“寿则多辱”。

“寿则多辱”出自《庄子·外篇》。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译成白话文如下:

尧在华地巡视。将士说“祝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

人们不解:“长寿、富有和多子,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这是为什么啊?”

尧说:“多个儿子就多了一层担忧,财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三个都无助于培养德行,所以啊,你们不要对我祝福了。”

为什么人们羡慕的长寿,在庄子看来是多辱,在老领导看来是“受累吃苦讨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为如下几点:

一、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社交需求,高龄百岁很难再被社会接受,朋友圈也不会呼朋唤友请他同乐,怕万一发生意外。

而长寿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关心,不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个人被人忘却,脱离社会,在他思想上无疑是在受累。

二、高龄百岁都有老年退行性体能下降,即使没病,也腿脚不灵行动不便,回想年轻时的生龙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想心无挂碍的去远方欣赏山川大河,然而体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三、人活百岁,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儿女孝敬,朋友关爱,但他自己也会觉得是“鸡立鹤群”,和社会格格不入讨人嫌。

更何况现在有不少子女自顾不暇,有的子女还把孝道抛到爪哇国,对父母不管不顾不孝顺,有的人势利眼,人情凉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当年的门庭若市,现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难免哀叹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被社会讨人嫌的人。

人生其实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一是长度,二是广度,三是深度。

长度即人的寿命,人活百岁自然是福气,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话说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

广度即人的见识,人生在世不单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经历过多少风云变幻,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无异于行尸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场。

人生与其追求生命的长度,不如追求广度和深度。

生命的长度天注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长命百岁,只有广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个人有广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长度,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不会觉得“寿则多辱”讨人嫌,才会把生活过得精彩纷呈。




用两个事例来解读“寿则多辱”,一个关于我奶奶,一个关于我外公。

2003年6月,我在陕西出差,一天傍晚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你要能请到假就回来一趟。

我接完电话后,没有悲伤,心里默默地说:奶奶终于解脱了。

奶奶去世时95岁了,已在床上躺了4年之久。在奶奶卧床期间,先后经历了我伯伯去世、我父亲去世。伯伯去世时63岁,父亲去世时虚岁刚60岁。对两个儿子的先后去世,奶奶一概不知。奶奶头脑清楚却耳聋已数十年,家人也没特意把这噩耗告诉她,她当时也不知道。时间一久,有时就问服侍她的婶婶:大崽二崽怎么不来看我,好长时间不见俩了?

婶婶没好脸色地说:只有你下去看他们了,他们不能上来看你了。

奶奶听不见:你讲什么,他们怎么啦?

后来,奶奶似乎知道了两个儿子先去的事实,连续哭了好几天,哭得婶婶心烦,就骂:你这个老不死的,把两个崽的寿命都被你占了。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这样的迷信的说法:长辈长寿,是占用了晚辈的阳寿;父母长寿,是占用了子女的阳寿。所以父母长寿,是对子儿生命的威胁。老而不死是为贼,偷走的是子儿的寿命。

正因为如此,自从伯伯和父亲先后离世后,家人对奶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嫌她活得太久,嫌她占用了子女的寿命。

一个遭到嫌弃的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而遭受许多不敬之辱,茶饭难以及时到手,大小便也不能及时清理。有时口馋什么东西想吃,得到的答复是:整天喂你吃喂你喝还不知足,想吃好的你自己不会去弄!有时感到脏得不舒服想洗澡,得到的答复是:死的时候会给你洗一个澡的。

奶奶的悲哀在于意识清楚,能察言观色,能清晰地感受到亲人嫌弃的态度,就自怨自艾:真是活受罪,阎王爷你快点把我收走算了。

家人们对奶奶的态度我不认同但也无力改善,毕竟孙辈长年工作在外,服侍奶奶只能靠父母辈。这种态度一半是出于心力憔悴,一半是出于迷信认知。作为孙辈的我们长年在外工作,没有能力改变这一态度。

阎王终于收走了95岁高龄的奶奶。我赶回来参加了奶奶的葬礼,发现5年前奶奶90大寿大门门框上贴的红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换成了白色的挽联。我突然感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说纯粹是一种讽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只能是“老而不死,寿则多辱”。

我外公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时93岁。我一直认为外公活得有尊严,死得也有尊严。因为外公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经济上不求于子女。同时,外公身体一直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醒,直至90岁时还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生火做饭,生活上也不求于人。我相信,外公是无疾而终老死的。

但10年之后的一天,有亲戚提及了外公去世前近一年的情景,也同样使我感到“寿则多辱”。

外公92岁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脚骨头粉碎性骨折。外公自己掏钱强烈要求送医治疗,但这一愿望因舅妈的生病而落空。当时舅妈检查出得了乳腺癌,治疗的同时却怨天尤人,把生病归因于外公长寿而妨后代。手术后在家休养期间,整天在家指桑骂槐,骂给外公听,骂外公老不死害得她生病,骂外公要人服侍拖累了后代。

外公是心性高之人,无端遭人诟骂自然生气,刚开始还愤而反击,但一反击就遭到更厉害的“制裁”:直接断水断粮断药。外公手里有钱也没用,不能当饭吃当水喝。有时断药病痛难忍,就委托邻居给他买点药。

仰人鼻息的生活注定没有尊严,拖了近一年后,外公已生无可恋,主动绝水绝食绝药多日,死前托人把工资全部取出,一张一张嚼碎吞进了肚子。

亲戚对我说:你外公可怜,死时瘦得像干柴,吃了一肚子钞票却活活把自己饿死。

饱受病痛之辱、不敬之辱的外公是多么的绝望,用几于自尽的悲怆方式想给自己挽回一点点生之为人的尊严。

呜呼,吾之将老,为之奈何?




讲三个老人的故事吧。

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位老军人,他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对子女都比较简单粗暴,尤其是部队出身,更是严格。小时候,冬天的早晨很冷,想赖床,他从来不多话,过来直接把被子一掀,冷得一哆嗦,赶紧起床。走路的时候拖拖拉拉,他在后面就是一脚,害我现在走路都比一般人快。

从我记事开始,他都是戴着鸭舌帽,因为他的头发比较少,即使夏天连领口的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他的衣服要叠得整整齐齐,鞋子不能有灰,只有茶杯不用洗,说有茶香。每天看参考消息,听新闻联播,似乎天下大事都与他有关。

可打他退休之后,慢慢就变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不介意头发稀疏,不带帽子了,穿上了圆领的老头汗衫,进出摇着大芭蕉扇,他说太胖了,怕热。皮鞋早就不穿了,穿上了拖鞋,脚肥了,穿皮鞋不方便,还要弯腰,一切都以方便为主。

他走路越来越慢,手背着了后面,因为这样腰才舒服一点。他有高血压,终于还是中风了,医生说还算幸运,没有瘫痪,但是可能会时不时的犯糊涂:医生问他,老师傅,你姓什么,父亲大怒:你这问的什么话,我怎么不知道我姓什么,然后又一楞:我姓什么,我怎么就忘了?

他手脚变得越来越不灵活,起床得要人扶着才能起来,他很生气,让我们给他换了个铁架子床,在床架上拴了个粗布条,这样可以自己拉着布条起来。没办法给他请保姆,因为他会突然表述不清,会说,我要吃那个圆的,小时候经常买给你吃的,那个甜的东西,只有我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会很伤心激动: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就安慰他,怎么没意思,我有爸爸,你有女儿呀。

另一个是我的婆婆,八十六岁了,身体非常好,养花种菜,看人家跳广场舞还能跟着扭扭,甚至我上班去了,她还能爬到窗台上晒被子。每天我们上班,她就在小区里四处溜达,我们下班才回来,然后很高兴地跟我们说:今天有个男同志,人很好呀,我坐在那里,他还跟我打招呼,和我说话。

每次她洗完碗,我都要偷偷重洗一遍,她眼睛不好,就是单纯的视物不清,稍远一点,碗里是鸡蛋还是米饭都分不清,碗有脏东西没洗干净,她根本不知道。

我的婆婆年轻时非常能干,农村老太太,一字不识,养了三个大学生儿子。

另一个是我,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了,我爱户外,我还想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每天跑步锻炼,一起爬山,很多年轻人都被我甩在身后,我还计划要爬雪山,同事俯卧撑做不起来,会说老了,做不动了,我做不了会说,没锻炼,肌肉太差了,明天开始练习……

可是单位要给我换电脑,我不乐意,新的用起来不如旧的顺手,得好长时间适合,去超市,突然改成自助称重,年轻人都是边看边操作,我得叫售货员过来,让他操作给我看,他明显放慢了动作,怕我看不明白。

身份证放在口袋里,洗衣服拿出来放桌子,心想这样不对,身份证要放在合适的地方,结果后面身份证放哪儿,跟失忆了一样,怎么也想不起来。都说过几天找不到的东西自己会出来,过了几天,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放哪儿,只能去派出所办新证,工作人员问我怎么丢的,很难为情地跟他说,放家里,怎么也找不到了,警察同志很理解地点点头:您这个年纪,是容易这样。

寿多则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自己看着自己体力智力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没用,却毫无办法




生活中,我们给老人祝寿时,一般都会说一些祝福语,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可见,福气多,寿命长是很多人的追求!

但有一句老话却说:“寿则多辱”,意思是寿命长的人会受很多屈辱。那么,我们给老人祝寿时的祝福语岂不是成了诅咒?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一、“寿多则辱”的出处

“寿多则辱”出自《庄子·外篇》。

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帝,他在主政期间,派后羿日,派鲧治水,并制定历法,推广农垦,在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深受人们的爱戴。

有一次尧帝去华州体察民情,守护华地边境的官员对他说道:“圣人啊,我请求上天让你长寿、富有、子孙繁多。”

尧说:“请你不要这样说”。

官员觉得很奇怪便问尧,长寿、富有和多儿孙都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为啥你偏偏不愿拥有呢?”

于是,尧便说了下面这段话: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意思是子孙过多会使人增加畏惧,富有会带来更多的祸事,长寿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

庄子“寿则多辱”的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生活经验,千百年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那就是过分长寿,对于一些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二、“寿多则辱”,因人而异

民国作家周作人,他是鲁迅的二弟活了82岁。他曾说过:“人不可太长寿,普通人在四十岁以后死了最得体“。在他晚年时,他不但将“寿则多辱”写进了日记,还刻成了一枚闲章。

虽说周作人对“寿则多辱”的感悟可能与自身经历有关,但抛开历史背景来说,这句话放在现在却很有先见之明。

“寿”可以说是“老”的代名词,从相貌上来说,人过于高寿,因各项生理机能衰竭,导致皱纹纵横,牙齿残缺,步态蹒跚……,难免遭人嫌弃,容易受辱。

从心智体能上来说,过于高寿的人思维迟钝,昏庸糊涂,疾病缠身,有些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他人伺候,自己毫无尊严不说,还拖累家人令人生厌,对这类老人,人们看不见他的“寿”,却先看见了他的“辱”。

如果家里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长期卧床的高寿老人,那么对“寿则多辱”这句话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奶奶活了92岁,从我记事起,她就自言自语疯疯癫癫,长期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多年下来,我亲眼目睹了妈妈的无奈,以及她和爸爸之间因为奶奶的问题而逐步升级的矛盾。

妈妈是个农村妇女,除了要种田里的庄稼,还在我们镇上做了一份临时工,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

奶奶不知道大小便,有时直接将大便抓起来抹在墙壁上、地板上、和被子上,弄的家里很臭。

说实话,那些年我很讨厌奶奶,那股难闻的味道让我不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不愿去她的房间,不愿触碰她的衣物。

妈妈伺候奶奶几十年,有时也气的对她发过火,骂过她,但我知道,妈妈并不是不孝,而是心力憔悴。

妈妈要做家务,要赚钱养家,还得盯着我们的学习,日子过得已然很苦。而奶奶因为心智失能,她不能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一旦妄想幻觉发作就到处乱跑,乱打乱骂,甚至绝食赌气...,奶奶的娘家人希望妈妈能整天待在家里服侍奶奶,但家里没了收入,一家人又怎么生活?

如果奶奶患的是慢性疾病,或许还要好一些,至少她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吃喝拉撒能自理,但长期失智失能真的很可怕,甚至还有可能弄垮一个家庭……。

此番情形,对于高寿的奶奶来说,实在很难看见幸福与快乐。或许有人会说,那都是贫穷惹的祸,如果是个生活优越的老人,会不会活得快活些?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享年83岁,她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经常用手去抓食物,弄的满身满地都是饭粒菜汁,但丈夫杨宪益却不离不弃,一直静心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

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在晚年得了一场重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每天必须要依靠一根鼻伺管进食,他曾多次想放弃治疗,但爱他的人们都不同意,家人就这样细心照顾了他很多年,他也这样生活了很多年。

在不孝现象时有发生的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精心伺候老人们的画面时,不由心中一暖,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心里却又五味杂陈。

你说好端端的一个人,竟然退化到辩不清人,神智尽失,大小便失禁,一举一动都需要人去摆弄的地步,还有什么个人尊严可言?这种长寿,无疑就是一种受辱!他们却无力逃脱,更难以改变,而且越是长寿越会是这样。

同样是老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在93岁时曾说弹奏钢琴曲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要雷打不动地弹奏两首巴赫的斌格和前奏曲作为新一天的开始,他说自己总会从每天的钢琴曲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力量。

卡萨尔斯在93岁还弹得动钢琴,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斗志和信念,就如同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在《不伏老》中写的那粒铜豌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对卡萨尔斯来说,他则是“寿多则辱”的另一面“寿者多幸”,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生命更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交加,如果只看一面未免显得太过片面,所以“寿多则辱”这句话,因人而异

结语:

“寿多则辱”这句话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人们为了养育下一代,把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如同一颗大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给了幼苗,而自己却日渐干枯。

人们在老去的路上,因种种原因,会蒙受病痛、失能、和不敬之辱,以至于最终失去自己的尊严,这确实是一种痛苦,一种受辱。但既然我们无法限定和回避生命的长短,那么我们就珍惜此刻,过一些有质量的日子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讨人嫌   长寿   高寿   婶婶   广度   庄子   外公   公公   圣人   寿命   尊严   奶奶   老人   妈妈   生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