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明明在珠江附近,为什么叫黄埔军校?

没有错,军校位于广州黄埔区的一个岛上:长洲岛,所以叫“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环境幽静,四面环水,非常适合于学习和军事训练。

当时,孙中山很熟悉长洲岛,他曾多次来岛视察,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岛上仍在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许多人力和资金。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三个著名军校之一(另两个是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学堂),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部坐南向北,前临珠江,上挂“陆军军官学校”横匾;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是粤海关黄埔分关旧址,孙中山曾在此小憩,孙中山逝世后,辟为孙总理纪念室;

还有孙总理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墓、济深公园、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

据有关数据显示,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先后招生6期。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革命青年。第一期到第四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毕业的毕业生共4981人。第五、六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学,国共分裂后毕业,共有毕业生3136人,其中第六期生原有4400余人,由于动乱大部分离校,毕业时仅有718人。1928年(民国17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学生曾多次参加过革命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

中国人民解放军多位将帅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陈毅、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数以百计。

黄埔军校在全国还开设了很多分校,“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承载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传承下去。

另外,黄埔区还有著名景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南海神庙,和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






黄埔军校和黄浦江有什么关系?说起来还真是有关系呢!

在广东福建台湾乃至港澳地区,有很多地名用“埔”,读音同“布”。类似于河南和湖北常有名字叫“陂”的地名,在山西陕西又有不少叫“原”的地名。这里面不仅和当地方言有关系,还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在广东一带,有很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泥滩地形。这些泥滩土壤肥沃,很快被开发成村庄,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叫做“埔”的地名。在广州的珠江口,形成了一个冲积小岛,这个小岛,一开始就被叫做了“黄埔岛”,用广东当地方言来说,这就是“黄布岛”。

关于黄埔岛名字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说这里有大量的黄姓居民迁入,所以叫黄埔岛。另一种说法则是,传说有人看到过凤凰曾降落在这个岛上,所以叫“凤埔”或“凰埔”,广州十三行迎来很多西方商人,因为读音问题,开始被叫做“黄埔”。

到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联合苏联一起搞革命。苏联支持下,黄埔岛上建立起一座全新的军校——陆军士官学校。因为地处黄埔岛,所以常有人把他叫做“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主要生源是湖南和广东两省,校长确实浙江人蒋介石。蒋介石看到黄埔两个字,也没细看,自然而然把他和上海的黄浦江联系起来,直接叫他“黄普岛”和“黄普军校”。

所以,“埔”这个字,其实只有在“黄埔”和“柬埔寨”两个词中间才会被读作“普”,其他所有的用法都是读作“布”。

有趣的是,好像只要加上“甫”这个偏旁,读起来就很复杂。陕西出身的黄埔系国军网红张灵甫,在很多粉丝那里直接被改名为“张灵普”,说起来真是太搞笑了。反倒是我这个天天黑张灵甫的人,在教他们如何读偶像的名字。

黄埔,可以说是见证整个近代历史的地方。

早在闭关锁国的清朝中前期,黄埔就长期作为西方商人的驻足之地,影响力巨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黄埔附近水域,英军全歼了广州方面的清朝水军,点到为止,就是为了获得600万的广州城赎城费(根本不是教科书里面说的被林则徐打跑了)。后来这600万的赎城费,再加上1500元的清廷赔款,总计赔款是2100万元。

英国军队出兵数万,万里远征,耗费军费无数,终于逼迫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美国佬就聪明多了,来到中国,就找两广总督谈一件事“我要见皇帝”。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怕让道光帝看一眼外国人,二话不说就签订了《望厦条约》。不久后,法国人如法炮制,签订了黄埔条约,签订地点,就在黄埔岛。

1924年在黄埔岛建立起的黄埔军校,影响了之后20多年的中国军事历史。只要是黄埔毕业的,不管是在国军和解放军哪个阵营,都会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黄埔系被视作是蒋系军阀的核心和骨干。以至于后来八路军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短期内培养起大量三八式干部,有人戏称,广州黄埔岛的黄埔军校是国军骨干。如今红军创立的抗大,就是新生的红埔军校,红埔军校必然战神黄埔军校。

黄埔人也没想到,居然因为一个外地人不识字读错了,居然直接让村子改名了,哎!




题主可能把黄埔军校的“黄埔”和黄浦江的“黄浦”弄混淆了。虽然都读pu,但是一个是土字旁的埔,一个水字的浦。

黄埔军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埔军校在创立之初,孙中山先生把校址设立在广东广州黄埔区,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称呼。



所以说,黄埔军校的得名,和珠江没有什么关系,和远在上海的黄浦江更加是八杆子打不着。

实际上,黄埔军校也只是一个俗称,从来都不是正式的称呼。黄埔军校创立之初,正式的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又依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实际上,黄埔军校除了开始创办的那几年在广州黄埔区,后来又一次搬迁到了武汉、南京、成都,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分校。因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都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最知名的三所军校之一(另外两所是云南讲武堂和保定军校),在近代中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国军中的很多抗日名将,大多出自黄埔军校;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之中,有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学子的伤亡率高达95%。

在大陆时期,黄埔军校一共创办了23期。由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创办的,所以在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黄埔军校也跟着去了台湾,校址在台湾高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叫做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时间是1924年。

首任校长是蒋介石,军校位置是广东广州黄埔区的长洲岛,所以也被成为黄埔军校。

简而言之,黄埔军校就来自于黄浦区。

黄浦区的由来,一说是这段珠江河段古代成为黄木河。

当地粤语发音和普通话不同,外人听的就是 黄埔的语调。

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黄浦区了。

这就是黄埔军校名字的由来。

黄埔军校的名气很大,在于他的学员素质很高。


1925年12月1日,《赤心评论》杂志第12期刊登了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这些要求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是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当时中国教育水平差,小学毕业就算知识分子,可以回乡当乡村教师做账房先生,受人尊敬。

当时的初中毕业,相当于今天大专。

而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无钱能够让孩子上中学的,至少也要是小康家庭。

这些小康家庭的孩子,最低程度吃饭不成问题,为什么要来当兵送命呢?

然而,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黄埔军校总共招收了6期学生,合计两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

这绝对是极为惊人的,堪称民国军校的奇迹。

要知道: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旅费。

也就是说,报名者都必须自己筹措旅费,等于是贴钱来当兵。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些人都是中国的精英年轻,是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他们一不为钱,二不为名,完全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送一首黄埔军校之歌: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这个问题说简单他也简单,也就一句话的事。但黄埔军校这可是咱大华夏近代史上,最出名的军校。从打头的第一期开始,到第二十三期结束整整培养出来二十三万各级军官。这是什么概念,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那就是两个集团军啊,光这数目这就了不得啊。尤其是第一期到第七期培养出一万三千多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将领。

后来把持国民党军界各个要职的人都是这一万三千人里头的,所以您要是想把题主这事好好的掰扯清楚,咱的往细了说。

首先第一点,咱先了解一下黄埔军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捺不住寂寞戳俺着大脑门:“咱大华夏还有不知道黄埔军校的,你快拉倒吧!嘚瑟也不是你这样的,玩呢?”

别介,这里面的道道还真有说法,您先听听,别着急下结论。这黄埔军校他分狭义和广义上来讲。

狭义

首先是狭义上说,应该是1924年到1930年这时间段,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那长洲岛上办的军校。当时也是为了节省开支,利用的是当年满清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创办的。

这军校打开头到最后结束,人家的官方名称一直都不是叫黄埔军校,人家建校的时候,叫的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隔了两年,改成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再过三年就变成了“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再过俩年,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手里,又改成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名一直沿用到了1946年又变成了“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这五次大改名,他没有一次叫黄埔军校的。那为什么要叫他黄埔军校呢?其实也简单,因为这军校所在的这个岛子,属于长洲岛上的黄埔区,所以在民间大家伙都习惯就叫他黄埔军校。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建立这军校呢?”

1921年都快结束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向孙中山先生提出,建立军官学校,整一支完全属于革命队伍里的军队。所以这时间到了1924年的时候,国共两党这就联手建立了这学校。

广义

这个是狭义上讲的,那么广义上说的是,国民党自己个在全国各地整的那些个分校,这分校和总校联合起来他也叫黄埔军校。

但在大家伙的共识中还是喜欢在狭义上理解黄埔军校。

建校的事

这黄埔军校打一开头建立的时候,原本是想让程潜当校长,蒋介石和李济深当副校长的。一听这安排,老蒋当时就不乐意了,撅起屁股就跑了,跑到上海玩消极对抗,还找来张静江和孙中山掰扯这事。

没得法子这事拖了快半年了,孙中山这才委任老蒋当了校长。话说老蒋玩以退为进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了。算了这是别的话题,咱放在这里也别提了。

咋说呢?1924年那会大华夏满地的军阀,大大小小的瞅着都烦,这帮人他不乐意黄埔军校到自己的地头上招生。所以当时招生只能是委托当地的组织写介绍信来招生。

谁都没有料到,这招生的消息一放出去,大华夏地头上的人挤破了头都想来。大家伙实在是被大华夏的局势压抑的太久了,都想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有些人放着旅长的身份,一脚丫子踹了,到了黄埔军校重新开始当学员。

这一家伙光来报名的就有一万两千多人,足足超了三倍还多。没得法子正式录取三百五十人,备取一百二十人。剩下的人要说能力不够,拉倒吧,只是选上的人更加的优秀而已。要知道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牛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个时候苏联派来很多的教员来教授。

这后来黄埔军校随着当时的政局,也是分分合合的好几次。

事就是这么个事,叫黄埔军校是因为人家最初的校址就是在长洲岛上的黄埔区,不管他的校名咋改,但大家伙还是喜欢叫他黄埔军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黄埔军校   国民革命军   革命战争   中国国民党   黄浦江   黄浦区   苏联   珠江   华夏   国军   狭义   军校   广州   岛上   蒋介石   学校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