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一天应该排几次便?

我是一个非医务人员,今年67岁,58岁以前一直是每天大便一次,都是在早上起床之后。58岁时有一天在单位上班时闲聊,听到有同事说最佳方案是每天两次,后来我就照做了,结果感觉非常好,整个人的健康状态特别是消化功能都得到了改善,原先晚上睡觉的这七八个小时属于带便运行,而睡觉前排一次便,使得肠道的负担大为减轻,从而提高了睡眠质量,早上起床后又排便一次,白天一天人也感觉轻松,总之一天大便两次确实比一次甚至少于一次要科学的多,对健康有益,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人体每天都需要排便,以此来将身体内的废弃物排出体外。但是,对于正常人来说,一天应该排几次便呢?

众所周知,大便是人体的排泄物,人吃食物,通过肠胃消化吸收,然后把废弃物排到人体外。那么,对于“一天里大便几次属于正常”这个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

排便次数与个人情况相关

每天排便一次较为理想。当然一天大便两到三次,或两天左右排便一次,只要不出现排便困难、腹泻等症状,均为正常状态。因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以一天排便几次要因人而异。

注意排便数

一般一周时间排便低于三次,便需引起注意,有可能是出现了便秘;一天里排便次数较多,且存在腹泻的情况,也是需要进行检查医治的。

便秘人群想改善这种症状,需养成以下习惯:

早起喝水,按摩腹部

早起后喝杯水、睡觉前顺方向按摩肚子,加促肠蠕动,有利排便。

适当运动

可刺激肠道蠕动。适当的体力活动,增强锻炼,可进行仰卧屈腿,深蹲,骑单车等,均可增加腹部运动,加促胃肠蠕动,利于排便。

定时排便

形成定时排便习惯,长期训练会令大解产生自动化机制,排便省时省力。

蔬果摄取

一天里需摄取足够的蔬果,早晚空腹食用苹果,或餐前来两根香蕉,都有利于排便。




我们每日需要进餐三至四次,但通常不会排便三至四次,排便次数显著增多或减少,均预示可能存在肠道功能紊乱或相关器质性疾病,需引起重视。那么正常情况下一天应排便几次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内经四至六小时被研磨成易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经三至八小时被充分消化与吸收,在大肠内再经过十余小时形成粪便。在漫长的消化道中,食物被人体利用后需及时排出体外,否则粪便中有毒物质的持续停留,会损伤肠道增加病变风险。但每日的排便量因食物而异,若饮食以肉类食物、精细食物为主,由于粪便缺少纤维素的吸水作用,粪便量通常较少;若饮食以蔬菜水果、粗粮谷物为主,这些食物丰富的纤维素可使粪便体积增加,粪便量相对较多。排便次数也因人而异,正常情况下每日仅需排便一次,若存在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或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会使每日排便次数不同程度增多;若存在肠道平滑肌功能失调、肠道器质性疾病,或服用了影响排便的药物,也会使排便次数显著减少。


因此,不同的人群每日排便次数可能有所差异,但差异通常不大,部分朋友每日可能会排便两次,若排便次数显著增多或减少应注意是否由相关疾病引起。若每日排便次数多达五六次,且持续多日无改善,这种情况属于排便习惯改变,可能由结直肠癌引起,需提高警惕,观察有无结直肠癌的其它症状如解黏液脓血便、体重下降等,建议及时肠镜检查排除相关可能;若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同时伴有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排便不尽等症状,可能发生了便秘,便秘可能为功能性,如饮食缺乏膳食纤维、饮水较少等,这种情况下可先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同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可保持在1500ml至2000ml,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若症状持续无改善,需警惕便秘可能为肠道、直肠与肛门等器质性疾病所致。


当然,部分朋友排便次数减少既非功能性因素也非器质性疾病,可能为有意控制排便所致。粪便在结肠形成后依次通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当粪便进入直肠时,粪便对直肠的机械性刺激会产生便意,但部分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产生便意后并不会马上排便,而是先完成当前工作,此时粪便在结肠停留的时间较长,过多的水分被吸收从而使大便变得干硬,从而不易被排出;我们在有意控制排便的同时,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久而久之可能不易产生便意,从而会导致便秘。因此有便意时不建议长时间控制,建议及时如厕,可避免便秘的发生。


除开排便次数与排便量,我们还应关注大便的颜色,也可反映肠道的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大便为黄褐色,但进食的食物不同,大便颜色也不同,若摄入了大量绿色蔬菜大便可呈绿色;摄入了大量西红柿、西瓜、红辣椒等食物,大便可呈红色;若进食了大量樱桃、咖啡、巧克力等食物,大便可呈果酱色;若进食了动物血旺、肝脏等食物,大便可呈黑色或柏油样。但若不存在上述饮食习惯,大便颜色却发生了改变,我们需警惕肠道疾病的可能,若长期解黑大便或柏油样便,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轻者可能为溃疡、重者可能由肿瘤引起;若大便带血或解黏液脓血便,需警惕结直肠癌、痔疮等疾病;若未食用可引起果酱色大便的食物,解果酱色大便时应警惕肠套叠、阿米巴肠病等。当然,若大便颜色的改变难以区分由生理性因素引起还是相关疾病所致,可行大便常规与隐血试验进行明确,必要时可完善肠镜检查。


综上,正常情况下我们每日排便一次,存在肠道炎症或功能紊乱时,排便次数会增多,排便次数显著增多至每日五六次时需警惕结直肠癌,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完善肠镜检查;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较少或饮食较少时,可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小于三次时可能为便秘,可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多饮水、适当运动改善便秘,同时不建议长期控制排便,否则大便易干硬,直肠对大便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会引起便秘,便秘经改变生活方式后依然无改善,需警惕是否存在肠道、直肠、肛门等部位器质性疾病。关注排便次数的同时还应留意大便颜色,正产情况下大便为黄褐色,部分食物可引起大便颜色改变,若无食物影响却出现颜色异常,也需警惕肠道疾病可能,建议及时完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监测,必要时行肠镜检查。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排便次数可以说是我们一个人肠道健康的间接反应,如果排便次数太频繁,我们称之为腹泻,而如果排便次数过少,我们又称之为便秘,无论是腹泻还是便秘,都说明我们的肠道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所以,保持正常的排便次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一个人每天排便几次算正常呢?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刘医生和大家聊一聊。

那么,正常人一天排几次大便合适?

排便是我们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一般来说,我们吃的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之后,往往会留下部分残渣,而这些残渣会存储在大肠内,大肠一般会不断蠕动,当储存足够多的时候,会产生排便反射,将这些残渣(大便)排出体外。所以正常的排便是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清理胃肠道的有害物质,从而避免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出现。

对于每天的排便次数,其实是没有一个固定值的。一般来说,我们正常人每天排便次数为1—2次,每天1次最常见,一般不会超过3次,有的人可能每2天才排便一次;当然,这是针对于正常成年人,如果是新生儿或者婴幼儿,那么可能排便次数会相对多一些。

另外,排便的规律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也就是说,尽量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比如如果能够保持每天1次的规律排便可能是最好的;对于排便时间,一般来说早上起床之后是最好的,因为在经过一晚上的新陈代谢之后,前一天吃进去的食物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没用的废物得到充分的沉淀,这个时候及时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对于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好的,因为如果没有及时排出,容易造成粪便的二次吸收,从而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除了排便次数,大便颜色和性状也要重点关注。

在这里刘医生要提醒大家,我们并不能仅仅通过排便次数来判断大便正常与否,大便的颜色和性状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所以想要了解自己排便是否正常,大家还需要多关注大便的颜色和性状

●一般来说,大便的颜色是黄色的。这主要是因为大便中含有胆道中排下来的胆黄素,所以呈现黄色;如果大便颜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异常,那么则要警惕可能存在某些疾病。比如如果大便长期呈黑色,那么则要警惕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包括有胃癌、食管癌、肝硬化静脉曲张等;而如果大便颜色呈红色,那么则可能存在下消化道出血,引起下消化道长的原因有大肠癌、痔疮等;如果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那么要警惕胆道系统疾病,比如胆管癌、胰头癌等。

所以,如果发现了大便颜色异常,首先考虑看是不是食物的影响,食物的影响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如果长时间存在,那么就要警惕存在相关疾病,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对于大便的性状,一般来说是成形的香蕉状,一般不会太干、也不会太稀。如果太稀,不成形,那么则说明可能存在腹泻的可能,这时候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的摄入;而如果太干,呈一颗一颗的硬球样改变,说明大便在肠道里面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导致水分过少,这时候是很容易引起便秘的,这时候建议可以多喝水,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加强运动,一般能起到一定的缓解。

如果大便性状通过调理之后仍然长期不正常,那么则要高度警惕存在肠道疾病,这个时候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如果出现排便异常,如何进行调理?

偶尔出现排便异常,及时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往往通过调理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在这里刘医生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就是要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我们大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辛辣刺激食物、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一定要减少摄入,尽量清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健康的饮食有利于形成规律的排便,也能减少腹泻的发生;同时尽量做到三餐规律,因为如果你总是饱一顿、饿一顿,很容易导致排便也非常不规律,这是不利于胃肠道健康的。

其次就是要注意积极运动。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也能够让肠道更加通畅,积极运动能够有效的改善很多患者便秘的情况,从而形成正常的排便习惯。

另外就是要注意补充水分。水分的补充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水分补充不足,同样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也不利于大便的排出,所以大家尽量在每天都补充够水分。

●最后就是尽量养成固定的排便时间。养成固定的排便时间对于我们的肠道好处也是非常多的,它能够防止大便在肠道内堆积过多,从而导致一些有害物质重吸收进入,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每天早上起床后这个时间点进行排便,白天的时候如果想排便,也尽量不要憋太久。

总结

对于大便是否正常,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排便次数,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性状等,如果出现异常,大家一定要积极进行调理,而如果长时间调理都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则要积极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你知道吗,消化科的医生会通过询问病人排便的频率、方式以及排便的感受来判断病人的肠道功能,但是接近有1/6的患者在消化科就诊的时候会夸大自己的大便的频率和形态。那么我们以后再去消化科就诊的时候应该如何描述自己的大便情况呢?怎样才算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排便习惯与肠道疾病到底又有怎样的关联?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有味道的话题。


医生眼里的大便长什么样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我们都知道大便就是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经过胃、肠吸收以后再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由于具有一定的硫化氢等物质所以使得臭臭的大便成了恶心的代名词。但是在医生眼里,你觉得恶心的东西在医生的眼里却是个宝,因为他可以通过大便的外观、你排便的频率以及你排便后的感受来初步判断你的整个肠道的健康情况,以此判读你是否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腹胀、腹泻、便秘和原因不明的肠道功能紊乱。因此对大便的描述成了医学的一个分支,而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就是目前医学界所能接受的最佳的客观描述。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将大便的外形分为以下7型分别包括:

  • 1型:一颗颗硬球,医生的眼里看上去像是小兔子的便便;
  • 2型:香肠状,表面凹凸,医生的眼里像是一串串葡萄
  • 3型:香肠状,表面上有裂痕,医生的眼里像是一根玉米棒
  • 4型:香肠或蛇状,表面光滑,医生的眼里更像是一根香肠
  • 5型:断边光滑的柔软块状,容易通过肠道,医生的眼里更像是炸鸡块
  • 6型:粗边蓬松,糊状大便,医生的眼里更像是一碗稀饭
  • 7型:水样便,呈现出液态,医生的眼里更像是一滩肉汁;

通常情况下1型和2型表示存在便秘的情况;

3型和4型是才是理想中的便形,而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状;

5型、6型和7型一般则代表存在有腹泻的可能。

怎么样,医生眼里的描述是不是更有食欲感,搭配你想象中的样子会不会让你更恶心呢,哈哈。这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有了它医生可以更好的诊断患者存在的疾病困扰。


了解了大便的具体形状那么正常人大便的频率一般是多少呢?

其实啊正常的健康人的排便频率都是不固定的,但是只要是你排便规律就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大便就是食物的消化物,一定程度上与你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禚医生特地给大家查了下一篇文献,2000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对北京地区非病人的排便习惯进行了一个研究,通过样本代替整体的思路借助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收集了1952份数据。我给大家列举出来了。

用样本代替整体的研究中,有84.17%的人群排便频率在1次/日,其次便是2次/日占4.82%,而且这个数据与美国人进行的一次42,375人的随机调查结果和十分的接近(每国非病人1次/日占83.4%)。因此我们借助研究数据大致的可以判定,健康人士的排便频率多集中在1次/日或者2日/次。


了解了绝大多数人排便的频率,那么怎样才算是排便异常呢?

其实排便异常的判定其实在医学上是有专门的定义的,例如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判定中就对排便异常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排便异常应包括以下以下3个方面:

  • (1)排便频率异常, 即排便次数>3 次/日或<3 次/周;
  • (2)大便性状异常, 为干硬或稀/水样便;
  • (3)排便行为异常, 如排便困难、急迫或排不尽感。

因此只有从排便的频率、到排便的形状以及排便的感觉上才可以明确的判定为排便异常。因此不能够简单的通过排便次数来确定是否排便异常。


大家都说排便习惯一旦改变通常就意味着肠道疾病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什么才叫做排便习惯的改变。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诊断中,医生们对于排便习惯改变定义通常是这样认为的即大便习惯的改变要包括症状、大便频率、是否便血、大便形状这4个因素。首先是否存在排便频率的改变,并且有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的直观感受,并且大便的形状会存在改变,甚至在大便检查的时候可以看到便血甚至隐血的情况。一般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排便情况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但是如果你的大便频率比较固定,突然发现大便的频率改变了、伴有难受的症状、便血甚至大便的形状改变突然,很有可能就是肠道疾病的问题。

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收集了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间因排便习惯改变到消化内镜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他们发现了这么一种结果。4年间一共筛选了6204例排便习惯改变的患者,这其中共检查出结直肠癌息肉的患者有1997例,其中单发息肉1 025 例占了( 51. 3%) 多发息肉972例占了(48.7%)

其中腺瘤性息肉1798 枚( 59.1%) ,增生性息肉592 枚(19.5%) ,炎性息肉554 枚(18.2%) ,腺癌83 枚( 2.7%) , 227 枚( 12.6%) 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大便频率的改变通常意味着与息肉性疾病相关联,而且因排便的习惯改变而发现结直肠的问题多以腺瘤性息肉病变为主


排便习惯改变发现的腺瘤型息肉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讲当我们在做结肠镜检查的时候,总会在结肠内发现一些息肉,这些息肉按照类型又可以分为正常的增生型息肉,常见的炎性息肉,以及可能存在癌变的腺瘤型息肉。而肠息肉的癌变通常按照增生性息肉→腺瘤→腺癌的模式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因为排便习惯而发现的腺瘤型息肉此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意识到未来癌变的可能。

图:结肠息肉示意图

腺瘤型息肉的发现对于预防结直肠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腺瘤型息肉的癌变是所有息肉中几率最大的。而且腺瘤型息肉按照病理组织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的程度几乎是依次递增。

图:腺瘤型息肉类型不癌变程度不同

所以请大家不要小看排便习惯改变的现象,如果你存在大便习惯的改变一定要及时到消化科室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结直肠癌风险。


总结

通过数据追踪正常人的排便频率多集中在1次/日上,而排便习惯的改变则需要综合判断即按照排便频率的是否改变、形状是否改变、是否伴有症状、是否存在便血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存在排便习惯的改变一定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因为排便习惯的改变很有可能就是结肠息肉在作怪。无论是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型息肉都需要正确对待进行科学的正规的治疗,以防止后续恶化引发结直肠癌的发生。

那么您呢?多久一次便意?每次又是7种类型中的哪一种呢?

参考文献:

1、郑雄,胡梅洁.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结直肠息肉患病率临床分析[J].胃肠道病学,2014

2、杨竞,范南南,蔡顺天,等.2058 例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和解剖位置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腺瘤   直肠   息肉   粪便   肠道   正常人   大便   频率   异常   食物   次数   颜色   习惯   疾病   医生   建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