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孙过庭的《书谱》是每一位书家的必修课?

首先肯定,我是支持这种说法的,每位书家都应该有深刻体会,虽然各自有擅长的书体,就像《书谱》中说的,“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但是,在习书的时候,往往会兼习几种书体,互补有无!

比如我吧,楷书写了一段时间的《九成宫》,而且写的是清黄自元的帖,严格来说,并非正宗欧体,但由于该帖有间架结构九十法,适合初习者用,虽然欧体没掌握多少,但结体之法,还是受益匪浅!

后来,又喜欢隶书,开始写《曹全碑》,后来觉得《好大王碑》古朴典雅,爱不释手,断断续续写了一段时间,对用笔、控笔用很大好处!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甲骨文以及金文,真的喜欢的不得了,尤其《散氏盘》,天天画着记字,天天写,觉得写对联特别的好,庄重、典雅、有古气、有金石之美!

行书也写了一段时间,就集中写《圣教序》,·杨凝式的《韭花帖》写了几遍也就算了,米芾的《蜀素帖》尝试了一下,太难写,写不来,也就算了,在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上用的时间最多!

最后回到了草书,开始看到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就写上了,等见到孙过庭的《书谱》,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于是,又天天写《书谱》,虽然,并未得其笔法精髓,自己的东西还相当多,但难得喜欢,所以这段时间就专习《书谱》。

《书谱》是小草,我觉得很精致,很标准,我不喜欢叶叶蔓蔓的大草、狂草,这可能限制自己不能像张旭光、刘洪彪、王厚祥、曾翔等老师那样大气磅礴地写,就喜欢文文静静地写一会!

如果说狂草是莽汉,是仗剑走天下的侠士,那么,《书谱》中的小草,就是略带调皮的侠女!我喜欢在其缓缓的转折提按中,抒发自己的情绪!

《书谱》包含了所有精妙草法,同时又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三千七百言,道尽书法妙招,精彩迭出!每位书家,都会去从其中汲取书法营养!

还有,章法,行气,避让,连带,牵丝,大小之变,枯润之分等等,《书谱》里面全有!

所以,《书谱》是每位书家的必修课!即就是许多成了纵横俾磕,恣意为之的大家,也不得不承认从《书谱》里面吃到的奶!




这个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每一位学习书法的朋友都要去学学孙过庭的《书谱》的,最少也要了解性的学习一下,尤其是学习草书的朋友,《书谱》更是必修课。

历史上的书法作品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学习书谱呢,我总结为以下2点原因:

1、我们知道,孙过庭是王羲之笔法的集大成者,虽然为人类唐代书法家,但他的书法确保留了大量的魏晋时期的笔法,比如“绞锋”的运用。

孙过庭本人也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不仅仅在书法上,他在《书谱》这篇文章里也是极力的推崇王羲之,贬低王献之的。

可见他对王羲之的崇拜,当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学习王羲之书法,我们知道,在唐代是有王羲之的很多真迹的,孙过庭肯定也是见过的。

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一幅也没有了,只能看到唐代人的摹本了,而孙过庭书谱又是真迹,能够透过他的字学习到一点王羲之的笔法。

通过孙过庭的墨迹,也能更好的理解王羲之的刻帖,孙过庭算是一个学习王羲之的跳板。

2、孙过庭的书谱是一篇著名的理论著作

孙过庭的书谱全文3700余字,不仅讲述了他自己单位学习书法的经历,还阐明了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一门艺术,“尚情”是书法的目的,并对他认为比较好的书法家进行了评论。

同时他还认为汉字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艺术性,书法家要不仅仅要学习技法,还要有好的品德。

还对于五种书体的特点,包括具体的笔法、墨法和章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此外还对于学习书法的步骤、练习时需要的环境和工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它是一篇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书法理论文章,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具体的技法指导,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必须要学习的。

当然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孙过庭的书谱就更重要了,因为他的篇幅比较长,是学习草书字法和笔法的重要的教材。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孙过庭这个人,书法史上风一样的男子、谜一般的存在。

关键不关乎个性和能力,大部分的历史迷雾都来自一个原因:他的官做得不够大,又不太和当朝名人们有频繁的社群互动。
中国社会从来都是“官本位”带动“文本位”。官小了,又不是文学“网红”能够留下影响的可能性就被无限消融。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正八品下)。(大诗人杜甫也做过这个官儿,如果还算是官儿的话),职责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放今天,科级都不到,大概只是“股”级干部

除了书法,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流传作品也极少,但一部书法专著的一叠草稿纸横空出世,能够跻身中华泱泱几千年顶级书法瑰宝之列,“孙股长”的确是一位猛人!

孙过庭《书谱》,其实有三大作为书者的必修课的理由。

一、是二王笔法的活化石与必入门径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那位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何等的眼界与高度)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评价值高,让人侧目。

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这眼高于顶,中华书法史最强大的“喷子”这么说也算独一份儿。

二王笔法的传承,历代不绝,直到宋末,不绝如缕。孙过庭是正式列入传承人名单通过耳提面命授受而得的衣钵传人。这个名录里面,张旭、虞世南、智永、褚遂良,还有那个自己组织“高修班”找张旭学笔法的颜真卿,个顶个都是书法史一代天王兼理论家。

孙过庭《书谱》的笔法,玄妙至极,像极了《十七帖》。但《十七帖》是碑刻,笔法转换、锋面微调,都在肉眼能够感知之外。所以米芾说“石碑不可学”,对于帖学来说确为至理。一方面是“孙股长”的确笔法直接王羲之,能力全面又精湛,同时书写草稿的状态又松弛(兰亭序之妙也在于此),还是墨迹。作为学二王的门径,这部《书谱》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书谱》是中华书法理论的顶尖之作

无论在书家、书迹、书体、创作几个方面,《书谱》作为继《笔阵图》后的内容最丰满、评述最详实、评价最中肯且毫无虚浮玩弄词藻之弊(只因其本人就是顶尖书家,临池深度、见识广度和创作经验均非一般文人可比)。

书法练到中阶,很多疑问需要更加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来解答,此时,《书谱》是首当其冲的必读好文。

三、《书谱》是草书筑基神器

草书不是简单的行书省略和连笔,自有其一套兼顾识别率和艺术抽象性美学的“法度”。这套法度,建立于张芝,但将其规则化并与笔法相结合形成草书(尤其小草)的书写法则为王羲之,《十七帖》即能够反映长达十几年王羲之在整个建立法度过程中的努力。但正因为《十七帖》是一个过程,所以在“法度森严”上还并没有达成极致。

“孙股长”的《书谱》却充分反映了后人在二王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将草书成熟化的努力。大唐是一个遵从“法度”的朝代,不仅楷书如此,体现在草书上同样如此。张旭怀素的狂草神出鬼没神龙不见首尾,却无一笔不合“法度”。而《书谱》就是小草的法度总集。

草书是中华书法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最高的抽象性和审美特质,大凡书法上中阶以上,很少有人不进入草书领域并以之为后半段的书法追求。

学草,同时也可以选择智永《真草千字文》,但相比之下,《书谱》具备更多的章法意识,对草书创作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所以,作为必修课的《孙过庭书谱》,其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最后,我们要说,初学者,能学帖当然学帖。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有其深意在。能学原迹当然学原迹。至少要学“法帖3.0”版极清原迹复制本,一定不要在修改过的、缩放过的、调色 过的、裁接成一页一页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笔法糊涂的印刷品字帖中讨要古人笔法,那是南辕北辙!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

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

敬请点赞关注,临池学书者,欢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乐书法!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孙过庭,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代表作《书谱》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书学论著,更是一本学习书法的经典法帖。

对于每一位书法爱好者来讲,《书谱》中提到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对学习书法很有指导意义,而且书谱全篇是用草书完成,一气呵成,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很有帮助。

宋朝著名书法家米芾曾高度评价孙过庭的书法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可是真懂书法的大家,他如此赞誉孙过庭,可见孙过庭的草书书法成就之高,不言而喻。

3.孙过庭的书谱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而言,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笔法丰富多变,结体精绝,字数较多,能够更加系统的学习草书技法,而且整片论述,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流畅。

再者,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观点和品评都是非常到位的,对于书家学习书法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4.综上所述,书谱必定是书家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喜欢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有不同意见的请下方留言指正!




支持这一观点。《书谱》草字规范,用笔精良,章法严谨,且又是一篇难得的书法理论著作,的确应当成为书家必修课。

以下是我临习《书谱》所写,恳请方家批评指证,指点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书家   米芾   必修课   王羲之   书体   法度   草书   真迹   笔法   章法   书法家   书法   理论   喜欢   朋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