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首诗词或者一篇文章让你泪流满面?

有,是1975年,82岁高龄的毛主席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首绝笔诗:《诉衷情 》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有就是婉约派诗《贺新郎·别友》

贺新郎·别友

现代·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而作,写于宁熙八年(1075),时距王弗去世刚好十年。

上阙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哀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既使不去苛意想念,过的的一切也会时时浮漾心头,难以忘怀。纵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佳人香消玉殒,斯人独自憔悴。孤坟远在千里,无处可诉衷肠。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同时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一句"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令人为之心酸。

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纵使相逢应不识"。是啊,因为当年尚还年轻的我,如今已是风尘满面,鬃发如霜了,"尘满面,鬃如霜"。短短六个字便将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表面是悼亡妻,实际却是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今人不觉心下憾憾了。

下阙写梦境。有所思,必有所梦,于是作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作者自妻子辞世后已经历了十年的宦海沉浮。也饱尝了十年的相思之苦。此时,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惟有泪千行”无声胜有声。通过写梦见妻子的情境,真实地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同时正是梦里相见更加重了现实中的生死之隔的悲凉之感。令人不由心中憾然而至于泪下了。

梦里再美毕竟还是梦。梦醒了只会使人更难以接受这永不相见的现实,但现实中来,那个在小轩窗前梳妆的女子只能出现在梦中了,现实是明月夜下短松岗上的孤坟。而这正是作者每每想起都要肝肠寸断的地方。最后一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之意,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

1075年正值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调,在密州为官时期,仕途失意。在这首词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亡妻的涤挚感情,同时借悼亡,出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扩大了词的容量。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因此流传古。感人至深,堪称悼词之绝唱。

------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眼下的明月夜和短松冈才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无尽的哀思与远空凭吊。




毛主席82岁写给周总理的《诉衷情》:

曾经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毛主席和周总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完美的搭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诉衷情》是主席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担忧和对亲密战友推心置腹的倾吐。

诗词诉说了他们一生投身革命,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为了民族解放,祖国统一,人民幸福,多少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他们,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未来献出宝贵的生命。

然而,新中国成立,天下打下来了,人民安定。但一些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志却发生了改变,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没有倒下,却倒在了和平时期敌人的糖衣炮弹上。

主席感慨自己已是垂暮之年,又病痛缠身,尚存一口气,想到这些,不禁感慨这红色江山又靠谁来坚守呢?

还有那些心中许下的宏伟蓝图,没有实现,而自己和周总理又不行了,想到身后事,不禁心生悲凉。

在建国70周年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对毛主席有这样一段评价:“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毛主席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这段文字表达了当年主席对中国未来前景的担忧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读到这首诗词,不仅让人潸然泪下,感恩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下生活[祈祷]




有的,是毛主席赠送周恩来的“诉衷肠”,这首诗词让我泪流满面,心情难以平静!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江山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己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词是毛主席在1975年底,己经82岁高龄时,写给周恩来总理的,当时的题目是“给总理”。毛主席一生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诗词,这首词是毛主席一生当中的最后一首词!表达了主席在文革运动后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的心情!

2022,03,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东流   孤坟   江山   断头   夙愿   仕途   悲凉   泪流满面   凄凉   明月   诗词   感慨   生死   当年   现实   感情   作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