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战战败到发动二战,短短时间里德国哪来那么多钱发展军工?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战后德国恢复经济、恢复军事工业的钱,其实都是美国和英国人借给他们的。

如果从二战往回看,美国人和英国人这不是在资助敌人吗?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下面咱们慢慢说。

一战后,为啥美国人和英国人会借钱给德国?

大家都知道,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和法国为了弥补巨大的战争损失,为德国这个战败国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条款,德国因此欠下了天文数字的赔款。按照1921年制定的“伦敦付款时间表”,德国光是支付战争期间造成的协约国平民损失,就要赔1320亿马克,而战争的全部赔款(加上利息),高达2260亿马克。

要知道,战前德国的GDP也就700多亿马克。这么巨大的赔款,就算战前的德国,也得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还三年,更何况战后被法国占了工业区,经济陷入崩溃状态的德国。事实上,这笔赔款的本金,德国是直到1983年才付完的,而最后一笔赔款利息,直到2011才正式结清。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更疑惑了:德国既然背负着如此巨额的赔款,肯定得节衣缩食过苦日子了。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巴黎和会之后,按照正常的逻辑,德国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必须要开源节流才行。然而,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德国既没有大幅度地增税,也没有大刀阔斧地削减民众的福利。不仅如此,他们还大搞基建,上马了一系列公共工程,甚至还为工人修建了当时欧洲条件最好的公租房。


这时候问题来了,德国政府既不开源也不节流,他们的钱究竟是哪里来的?难道德国政府跟现在的美国似的,可以无限制印钞?

当然可不能了,德国政府能如此大方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贷款——德国东西双线打一战时,家里的老底儿基本上都被掏空了,之所以能有钱上马这些基建项目,用的都是来自国外的贷款。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了,德国人既然家底儿都拼光了,又欠了一屁股债,怎么还有国家肯借钱给他们呢?

这就触及到问题的关键了。其实,没人真的愿意将这么一大笔贷款借给德国,怎奈,他们没有办法,不借不行啊!

怎么回事儿呢?

前文咱们说了,借给德国贷款的国家,主要是英国和美国。为啥这两个战胜国必须要贷款给德国呢?

这是因为,巴黎和会给德国规定了1320亿马克的直接战争赔款,这笔赔款其实是分了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分了三期的分期赔款。

这三期的分期赔款中,前两期的500亿马克,是德国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另外的820亿马克的赔款,纯粹是因为战胜国为了出气才设置的,他们就是为了狠狠地惩罚挑起战争的德国,。因为英、法也着急用钱,他们要拿着这些钱,给美国华尔街的那帮金融资本家们付本金和利息。

在一战中,不光德国,其实英国和法国也是几乎拼光了家底儿,能坚持到最后,靠的都是从J.P.摩根牵头,从美国华尔街募集来的钱。美国之所以在一战后期亲自下场,加入协约国阵营作战,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伦敦从纽约银行家们那里借的钱太多了,如果英国战败,美国投资人的钱就打水漂了,那么美国政府和社会上的投资者也会跟着破产。



所以,战后为了不让英国政府破产,美国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们就必须保证英国人能够拿到德国的赔款,也就在巴黎和会上同意了英法为德国制定的苛刻赔款计划。而后,美国和英国又必须得保证战后的德国政府能够正常运转,德国人才有可能偿还给英国和法国战争赔款。

就这样,美国和英国的金融资本家们,为了避免德国经济彻底崩溃,就不得不去为德国政府在他们的国内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德国那边呢?民众们认为,赔给协约国500亿马克就够多的了,另外的820亿就是协约国狮子大开口,存心把德国变成还款奴隶,让德国人的日子不好过。因此,德国国内的舆论对这赔款非常愤怒,甚至骂出席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为卖国贼。



这样一来,魏玛政府就再也不敢提还款的事儿了,谁要是敢积极地去赔款,那就意味着对美英法强权的妥协,会失去选民的支持,在政治上等于自杀。所以,魏玛政府只能背地里偷偷地印钱来应付赔款。

于是,从1921年到1923年之间,由于德国政府故意滥发纸币,德国马克在两年之内对美元的汇率,从两千马克兑一美元,暴跌到一万亿马克兑一美元,这是非常恐怖的恶性通胀。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美、英、法的政治家岂能不知道?但是,他们很清楚德国魏玛政府的难处,以及德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为了避免马克成为废纸,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美国就牵头,组织了一个拯救德国经济的联合委员会,这就是道威斯计划。

所谓的“道威斯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德国不能赖掉赔款——德国有支付赔款的义务。但是,为了避免德国的经济因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而崩溃,协约国有义务让德国对外支付赔款的总额,维持在一个能让德国的经济正常运转的水平上。

说白了,对战胜国来说,战败的德国就是砧板上待宰的羔羊,但是,美英法却不能让它死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吃一顿羊肉解决不了他们的经济问题,他们必须让这只羊活着,再持续地薅它的羊毛,他们在战争损耗的财富才能回本。

所以,美英法提出了这个道威斯计划,并且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去德国监督其关税、工业、金融、铁路等各个领域,以此确定每年薅多少羊毛,才不至于将其薅死。

同时,为了让德国的赔款有价值,就必须想办法让德国马克成为一种稳定的货币,绝对不能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那具体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德国马克的价值直接与黄金挂钩。如果德国政府没有相应数额的黄金储备,就不能发行货币,这就是所谓的“金本位”。

但是问题来了,德国打完一战后已经弹尽粮绝了,哪去找黄金啊?

这时候就需要美英两国的金融资本家们出场了。为了让德国实行金本位,他们就必须得在本国进行融资,给已经破产的德国再提供一笔贷款。

可是德国已经背负了一千多亿赔款,美国和英国的投资人怎么会愿意借钱给德国呢?

这就要说道“道威斯计划”中,为了打消投资人的这个顾忌而精心设置的“转移保护条款”了:这个条款规定,当对外支付危及德国经济的时候,德国有权延期偿还战争赔款,私人贷款不在此列(必须保证伦敦、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们能够收回他们借出的钱)。

这就意味着,因为德国为了确保国内的经济能够正常运行,它欠的巨额赔款在客观上可暂时忽略。

同时,考虑到德国有几千万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民,又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1923年的恶性通胀,将德国政府在国内发行的国债摊薄了。

所以你看,各种条件加在一起,德国完全就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潜力股。资本没有国界,资本更没有政治立场,在华尔街和伦敦的投资家眼中,“道威斯计划”下的德国,就是一个资质好到不能再好的优质资产。

就这样,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很快就专门为德国发行了一款为“道威斯国际贷款”而设计的证券。推出后,市场反向非常热烈,认购额居然超过了预计的10倍。

对德国而言,这个“道威斯计划”贷款的利息本来是很高的,但考虑到德国每年的对外支付额度被“道威斯计划”规定了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需要偿还的贷款越多,它支付战争赔款的额度就越少。贷款虽然有利息,但能用它来恢复经济,发展经济,能把蛋糕做大了,谁还会在乎这点儿利息吗?而战争赔款就不一样了,这纯粹就是从德国身上吸血。

认清这一点后,德国就拼命地贷款,这样就可以做“道威斯计划”的加持下,暂时拜托战争赔款了。所以当时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们欠的债越多,其实也就安全。”

就这样,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来自华尔街和伦敦的外国资本,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1924~1929年这五年间,输入到德国的外国贷款及投资高达326亿马克。德国不仅工业、服务业蓬勃发展,更可怕的是,可用于军事的重工业、化工业也恢复了。


那可能有朋友会问了:美英法怎么就这么傻?德国被苛刻的“凡尔赛条约”搞的那么惨,对战胜国怀恨在心,他们贷这么多款给德国,不怕德国恢复国力后报复吗?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这么发生的,他们就没有明白人吗?

借钱给德国恢复经济,美英法就不怕德国翅膀硬了报复他们吗?

这就触及到问题关键了,美、英、法不是不明白这隐患,尤其是法国人。

法国人在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吃过德国人的亏,深知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只要给他们一些战略生存空间,他们很快就能重振旗鼓。法国跟德国是邻居,最害怕德国恢复国力,因为法国北部的重工业基地在一站中被德国摧毁得非常严重,一旦德国再度崛起,法国根本就物理对抗。因此,一战后在商量处置德国的议题上,法国所主张的对德国惩罚最狠。

然而,在国际社会是凭借实力说话的,进入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和英国都是被金融资本主导的国家。金融资本所追求的,永远是如何将利益最大化,什么政治、战略、意识形态都不是金融资本的优先考虑范围。在考虑到德国是英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又是英国的最大债权国,你说他们能不贷款给德国吗?

就这样,在1923年商量“道威斯计划”时,美国和英国的倾向于对德国进行“宽大处理”,人微言轻的法国,也就不得不接受了。

然而,到了1929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德国远洋商船的规模,已经悄然来到了世界第四位了,这时候英国人就有点儿坐不住了。

要知道,德国在1918年投降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全部的远洋商船队都赔偿给了协约国,短短四五年时间,德国的造船工业就已经恢复到如此程度,德国的工业潜能实在是令他们胆寒。

德国海上势力再度崛起,让严重依赖航运和贸易的英国开始感到紧张,所以,英国人立刻就站到了法国的一边,主张不能再让德国过得太舒服。美国人也遇到了大萧条的经济问题,也想让资本回流到美国。因此,他们终止了“道威斯计划”,重新推出了一个“杨格计划”。

在“杨格计划”中,美英法取消了对德国经济的监管,德国得到了经济上的完整自主权。不仅如此,德国每年需要支付的赔款数额也被削减了。这些听上去都是有利于德国的规定,但它们其实都是为了给一个重要的规定做铺垫:杨格计划对道威斯计划里的“转移保护条款”进行了重大修改——不管德国的经济会不会崩溃,德国还欠多少私人贷款,都必须定期支付一笔固定的赔款。

“杨格计划”相当于为德国设置了一个“最低还款额度”,这个数额虽然只有6亿多马克,但它却给德国的信用评级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怎么回事儿呢?

这是因为在“道威斯计划”中,德国和各国银行,可以不把战争赔款当回事儿(前文介绍了),所以对于华尔街和伦敦的金融投资者来说,德国是一个优质的投资对象。然而,到了“杨格计划”下,德国却成了一个每月新增债务5千多万马克的老赖,德国的借贷信用,一下子降级了。

因此,“杨格计划”执行后,德国的“借新债换旧债”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经济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保住德国的经济,德国总理布吕宁就开始向社会加税、缩减福利和公共开支,想要先牺牲老百姓的好日子,保住政府的财政,再用政府财政去保住企业,进而保证德国的经济能够正常运转。

按照德国魏玛政府高层的预想,为了国家,德国人民必须忍一忍,等经济保住了,反弹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恢复了。

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德国民众并不理解魏玛政府这财政紧缩的政策,更不懂国际社会的战略博弈,他们只认为这一切都是一战后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体系害得,都是美英法这几个国家还得,是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害的。

后来,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德国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到贫困线一下,纳粹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他们不仅拿德国民众生活的困苦大做文章,用来攻击布吕宁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还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对外战争赔款,甚至叫嚣着与协约国再次开战,宁可战死,也不要德国人给协约国做牛做马。

就这样,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浪潮中,魏玛政府垮台。而后,希特勒代表的纳粹党,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带着德国民众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德国从一战战败到发动二战,中间有20年的时间。其中纳粹发展军备的时间是从1933年开始,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国际融资和政府债务,部分来自对国内民众的掠夺。可以说,纳粹这头战争巨兽是金融资本豢养出来的。

1933年,希特勒成为内阁总理,纳粹开始正式执政。从这一年起,德国在经济上转向以发展军备为主,最后走向了战争。

一、国际贷款

希特勒的上台得到了华尔街金融资本和德国国内工业巨头的支持,而将华尔街金融资本和德国工业巨头聚合在一起的人就是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正是沙赫特一手缔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体系。

沙赫特的父亲是德裔美国人,在纽约公平信托公司工作了将近30年。沙赫特出生在特因利夫(原本属于德国,现在属于丹麦),因此沙赫特就成了德国公民。沙赫特22岁就拿到了经济学博士的头衔,然后进入了德累斯顿银行。凭着出众的个人能力以及父亲广泛的人脉关系,沙赫特迅速成长为金融精英。1923年,沙赫特出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成功遏制了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他因此名扬世界。

192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德国损失惨重,一战赔款已经付不出来了,于是沙赫特率团前往巴黎参加赔款问题磋商。沙赫特希望废除凡尔赛和约,取消对德国的军事限制。但赔款委员会弄了个杨格计划,继续维持凡尔赛和约,只是将赔款支付延后了而已。沙赫特予以反对,但是魏玛政府接受了,沙赫特于是愤而辞职。

依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的魏玛政府,面对大萧条毫无办法,德国的失业率高达40%,战争赔款加剧了危机,工人的持续罢工也让德国工业巨头惴惴不安。1931年,兴登堡总统就表示因为财政困难,不赔钱了,当然以后也再也没有支付过赔款。

在这个时候,希特勒提出的口号吸引了一批人的注意,而之前根本就没有人理会希特勒。1931年,沙赫特秘密会见了希特勒,很快就决定扶持希特勒上台。在沙赫特的运作之下,德国工业界和金融界巨头们都站到了希特勒一边,并且在1933年总统竞选中提供了高达300万马克的竞选资金,希特勒竞选上总统后,这笔钱都没花完,还剩下60万马克。作为回报,沙赫特重新出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同时还被任命为经济部长,全权负责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希特勒一上台后,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突破军事限制,重新武装德国。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经济动机,沙赫特的整个经济政策都是围绕军工展开的。应该说,发展军工业就是德国走出大萧条的秘诀。

大致的原理是这样的:沙赫特凭借德国的国家信用从华尔街获得贷款,用这笔贷款去购买华尔街控制下的工业托拉斯的军火和技术,得到的利润用来扩大德国的军工业和相关配套的基础建设(公路、机场、港口等等)。

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财团和公司都跟德国签订了巨额订单,杜邦向德国提供了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美孚提供了坦克润滑油技术,摩根控制的电话电报公司参与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亨利福特更是由于与纳粹的合作获得了十字勋章。

军工业及其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实就成了德国的支柱产业(类似如今的房地产)。军工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德国的经济问题,包括就业问题。还有效缓解了美国的经济问题,因为贷款获得了大量订货也保障了美国重工业的繁荣。

当然了,英国作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美国挣钱,他们竞相给德国军工注资。这也是为什么纳粹突破军事限制的时候,西方国家都无动于衷的原因。几乎可以说,纳粹军队几乎是由美英的资本武装起来的。

二、发行债券

德国的军工体系建立起来后,所需要的资金更加庞大,原来的国际贷款已经不够用了。到了1935年,沙赫特秘密发行了梅福票。梅福票表面上是一种5年期的债券,由国家保证,专门用于支付军火商,由银行秘密贴现,不计入财政。实际上梅福票是另一种形式的印钞,只不过它印的是明天的钱。

只要印钞,不管印的是马克还是梅福票,都会引起通货膨胀。为了防止物价上涨和汇率变化,沙赫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所有的银行券全部用于军工和基建。

其次,控制物价。为了控制物价,德国组建了很多个卡特尔,一种垄断组织,严格限定价格。

最后,严格实施外汇管制。沙赫特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私藏外汇者会被处以死刑。德国对工业原料非常缺乏,必须依赖进口,为了不用外汇,沙赫特在跟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时,选择了物物贸易,用德国的工业品换取对方的原材料。为了防止外汇流出,沙赫特甚至不惜在进口商品之后阻挠付款,他因此被华尔街的老朋友指责为“金融强盗”。

但是沙赫特再怎么玩花样,5年之后,梅福票终究是要换成钱的。可是纳粹财政根本就支付不出来,于是纳粹只好在1939年,梅福票到期之前,突袭波兰。因为不这样做的话,纳粹德国就破产了。

三、掠夺

直接掠夺是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手段,在战争彻底爆发前,纳粹在国内对民众进行了掠夺。

1、直接抢犹太人

犹太人一直是纳粹针对的目标,纳粹上台后,大量犹太人遭到迫害,财产被直接没收。这些钱当然被用来发展军工。不过令人深思的现象就是,华尔街的犹太资本帮助纳粹德国恢复了军工业,而纳粹用这些武器去迫害德国的犹太人。由此可见,金融资本是毫无人性可言,他们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同胞。

2、制定工资政策

纳粹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包括劳工法案。工资是固定的,虽然表面有上涨,但相对于隐秘的通货膨胀,实则是下降了,只不过纳粹通过价格管制,让民众感受不到。通货膨胀其实就是对民众的隐形掠夺。

3、限制消费领域的投入

纳粹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要自给自足的计划,尤其是农产品和原材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军工业的畸形发展,消费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本来应该拿去发展消费的资本都进了军工业,也就是所谓的“要大炮不要黄油”。(如今的“要房子不要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对国内民众的掠夺,纳粹在战前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到期的短期银行券,缓解了危机。


纳粹的最终目标就是用武力征服全世界,奴役全世界。在世界大萧条下,金融资本为了谋利豢养了纳粹,但随着纳粹自身的膨胀,金融资本差点被反噬。然而金融资本从未汲取教训,至今依然在世界上肆虐。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大家都知道:一战德国是战败国,还受到了极其惨烈的、彻底的制裁。可一战结束以后,德国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就再次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期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了。

后来有人说过:如果希特勒能够在1939年9月之前死去的话,那么他必将载入德国史册。不过记录将会截然相反,那根本就和后来的遗臭万年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希特勒上台以后重振了德国经济、消除了灾难性的失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重新武装了德国、还收回了苏台德地等等。不过最终希特勒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闪击波兰、发动二战,让自己、也让整个德国又重新坠入了历史的深渊之中。

那么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打这二十年时间里面,德国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希特勒又是如何带领德国成为二战的发起国的呢?

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中去看一看:德国人崛起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发展军事实力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战结束之后的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呢?

一战打了4年左右的时间,对整个欧洲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匈帝国解体了、沙俄变成了苏联、德国人彻底战败了。那么既然德国是战败国、又给欧洲两强英、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战后的清算肯定是跑不掉了。

其实德国人作为一战的主力参战国,本身自己就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例如:直接死亡几百万人、工业基础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内经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等等。

不过按照英法两国的想法:德国战败那是你自找的,可是我们还是要彻底的制裁你、肢解你,一定要让你永远不能对我们构成威胁。于是乎,让德国人几乎绝望的《凡尔赛会议》如期而至了。

不得不说,在《凡尔赛和约》之下,德国人被制裁的确实比较彻底。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德国人遭到了哪些制裁:

1、德国人不光完全丧失了战争中掠夺的领土,还顺带把自己的领土也丧失了,德国人一共丧失了14%左右的领土,例如:一部分领土划归了波兰方面。这也是希特勒在二战前急于攻打波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德国人的军事能力被限制的那是死死的,例如: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海军只能拥有6艘非无畏级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装备潜艇;不得拥有空军等等。

3、经济上也是被制裁的无语了,例如:德国要对外赔款共需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额外征收26%的费用等等。

总之一句话,德国当时无论是领土、资源、经济、军事、贸易那都是被完全彻底的制裁了。这也为德国人此后的绝地反击发起二战,创造了很好的动力和情绪积累,没办法,当时的德国人太需要再次证明自己了。

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一战后被彻底制裁的德国,到底是靠什么来积蓄实力,在短短二十年后又发起了二战呢?

二战的德国有多厉害就不用多说了,德国人用闪电战横扫了整个欧洲,法国人被德国兵不血刃的搞定、英国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峡挡着估计也难逃一败。

二战最惨烈的苏德战场上,初期的时候德国人一路高歌猛进,仅仅有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了。总之一句话,如果按战绩、按战斗力来算的话,德国人恐怕在二战前期那是稳稳的战斗实力排第一。

其实不管任何时候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者说从不咋地变成强悍,都分为两个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就是自己方面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德国到底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第一,外部的经济大萧条让德国有了一个完美的机遇期

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的1919年到1929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面,德国人的日子过得是无比艰苦了。德国人一方面要积极恢复战后的重建工作;一方面还要赔款、还要受到各种制裁等等。当时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400%以上、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等等。

1929年到了,德国人的机会也来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一年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大萧条导致:无数的工人失业、无数的银行倒闭、无数的资本家一夜之间都血本无归了。

其实这次萧条的本质就是:资本无限扩张、大家无限制的借贷消费,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生的连锁反应。

当时整个德国面临经济大萧条的冲击那也是毫无办法的:失业率高达40%,战争赔款也更加加剧了危机。工人们开始持续的罢工,也让德国经济更加困哪。眼看着德国整个国家将面临着全面崩溃的状态。

可是危机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转机,美国人此时为了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问题,积极寻找海外的客户。德国人就是其最理想的目标了,德国需要重建、德国需要发展、德国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源。

德国人开始用自己的国家信用在华尔街进行大量的贷款活动。德国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然后用这些钱来继续购买美国的军工产品和商品。

这样一来,美国人发现仿佛自己的产能过剩有了新出路了,德国人不就是大客户吗?于是乎,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财团和公司都跟德国签订了巨额订单。

后来甚至还出现了:摩根控制的电话电报公司直接参与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亨利福特更是由于与德国人的合作而获得了十字勋章。

英国人一看美国人如此直接地赚钱和输出产品,他们也开始效仿起来了。英国的公司也纷纷地开始和德国人合作了,源源不断的英国军事产品也来到了德国。这样一来,德国不光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还极大的发展了自己的实力。

当然了,英美这么做还有一个核心原因:那就是武装德国来对付苏联方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英美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苏联发展的很快、也很猛,甚至一度出现了美国人往苏联跑的局面。

以上就是德国人军费或者说军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美国、英国的积极帮助。

希特勒和沙赫

第二,不得不说的是:希特勒的上台加速了德国的发展和崛起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希特勒在德国那属于无人问津、一钱不值的状态。可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民族情绪、国内环境必然会选择希特勒这样的人物上台的。

1931年沙赫特秘密会见了希特勒并达成了一项密约:帮助希特勒来竞选德国的总统。当时沙赫是德国的财政部长兼德国国家银行的总裁。沙赫之所以要帮助希特勒,核心原因就是:沙赫以前的主张没有被德国的领导们采取。

1933年总统竞选中,沙赫特给希特勒拉来了高达300万马克的竞选资金,希特勒竞选上总统后,这笔钱都没花完,还剩下60万马克。作为回报,沙赫特重新出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同时还被任命为经济部长,全权负责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希特勒上台以后干了三件事,直接让德国快速的崛起、快速的强大,从而发起了二战。

第一件事:希特勒在上台后就宣布:彻底废除凡尔赛合约、突破军事限制,重新武装德国。

前面说过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能拥有很多武器、不能发展进攻性武器、甚至连军队的规模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当时德国的普通民众对此是严重的不满的,认为德国人不应该如此被制裁。希特勒后来直接在德国实行陆军征兵制,并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坦克等等。

这样的搞法不光拉动了经济、发展了工业,也极大的刺激了德国民众的自豪感,也直接增强了德国人的战争实力。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国人这样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难道美英法这些国家就不管吗?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美英法还处在经济大萧条的困难之中无法自拔,正好可以与德国做生意;

二是,把德国武装起来在当时看也不算一件坏事情,毕竟可以对付东欧的苏联。

这些国家无疑都选择了沉默和纵容的态度,一直到德国闪击波兰为止。

第二件事情:希特勒开始重塑德国的经济来发展军事

希特勒上台以前,前面的德国领导们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失业问题、工人的保障问题以及各种经济顽疾,此时的德国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第3天,他通过广播向全德国的人宣布“要拯救德国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国的工人,向失业展开全面进攻!”

希特勒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严重的不满情绪,激发起了德国民众的大生产热情。希特勒告诉大家: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但是今天必须要加油干活。

于是乎,德国民众开始没日没夜的加班、没日没夜的干活,目的就是为了德国能够再次伟大起来。

希特勒还通过了劳工法案,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扩大工人的带薪休假权利,为此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希特勒还大力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一方面无限地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一方面积极地改善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福利,希特勒瞬间取得了德国人的爱戴。

德国的经济也开始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和发展,在希特勒上任后的前4年里,德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

不得不说的是:希特勒用了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让德国经济走出了困境、也让德国人走出了战败的失落情绪之中。这样一来,希特勒就有了更多的钱来发展军事了。后来的口号又变成了:要大炮、不要黄油。

第三件事情:希特勒开始用明抢的办法来发展德国的经济和军事了

希特勒为了让德国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发动战争、一雪前耻干了两件大事:

1、希特勒当时发行了一种叫做梅福票的东东。这个东东就是希特勒对德国人发行的国债了,也就是变相的要求德国人把钱借给国家。这样希特勒又有了发展军事的资金来源了。

2、希特勒为了发展军事实力提高德国人的民族热情——搞起了种族优越论。

于是乎,大量犹太人的财产被直接没收,这些钱当然被用来发展军工。无数犹太人只能面临被无情掠夺的困境、二战期间这一政策被更加严厉地执行,直接变成了——大屠杀模式了。

往后希特勒还干了一件大事:举办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这次奥运会成为了希特勒的宣传工具,奥运会的举办让希特勒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也让德国人彻底从战败国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民族自豪感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后的德国变成了要钱有钱、要军事实力有军事实力、要民众热情有民众热情,外加上有一个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带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德国人开启了他们的战争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彻底地打响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又被残酷的制裁,德国人却只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能发起二战呢?其实核心原因只有三个:

1、德国人利用了经济大萧条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用了资本无限度的追逐利润的本质。不光逃过了制裁,还大量取得了美国、英国的援助和资金注入。这让德国的快速崛起有了强悍的外力支持。

2、一战过后整个德国陷入了巨大的仇恨之中,希特勒利用了德国民众复仇心切的特点,恢复了经济并且重新武装了德国。说白了就是:集中力量办起来了发动战争这个大事。

3、希特勒采用了发行国债以及抢夺犹太人财产的办法,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来发展军事实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内部对怎么惩罚德国,有很大分歧。这就导致德国在战后虽然被削的很惨,但是根基仍然在。用俗话说,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协约国的制裁稍微放松一点,德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经济立马就能恢复。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刺激经济,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工行业。再加上德国民众普遍有复仇心理,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持希特勒复仇。这样一来,德国的军工行业不缺钱,也就不是稀奇事了。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齐聚巴黎凡尔赛宫,商讨如何处理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的战败惩罚问题。

保加利亚好说,它只是跟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有仇,跟英法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战后割地赔款,就足够了。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稍微难办一点,因为这是两个大国,威胁很大。英法一直觊觎两国的领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肢解!于是在巴黎和会后,原先雄极一时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就被肢解成了若干个英法扶持下的中小国家。其中,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大多数都被英法瓜分,并入英法的殖民地。

接下来,最难办的就是德国了。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协约国领导人,尤其是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吵的很厉害。



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不应该过分削弱德国的实力。最好干脆不惩罚,或者象征性的惩罚即可。

因为他认为,如果德国也像奥匈帝国一样被肢解,欧洲就没有国家能制约英法了。如果欧洲被英法两家独霸,美国在欧洲的利益会得不到保障。至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威胁,美国并不需要操心。反正德国离美国很远,威胁不到美国的利益。

但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持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与法国紧邻,如果让德国重新崛起,那么第一个挨揍的就是法国。所以,他的主张就是肢解德国,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具体主张是:

一、德国在莱茵河以西的领土要成立受法国保护的新国家;

二、普法战争被德国抢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要归还给法国;

三、德国要裁军,向法国赔偿巨额陪款。德国的萨尔煤矿的经营权要转让给法国,供法国开采15年。

如果按照法国的要求,德国就会回到普法战争之前,又变成了当初那个几十个诸侯国林立的状态。(二战后期英国也提出过类似的肢解方案)

英国首相劳何乔治见法国的胃口这么大,背后直冒冷汗。因为英国人没有忘记,当年欧陆没有国家能制约法国,结果就冒出了一个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但是德国也不得不防,不能让德国不受惩罚。

所以英国的意见是:要对德国予以一定力度的惩罚,但是不能肢解德国。简单点说就是英国在法国和美国中间取了一个平均值,既要惩罚德国,还要让德国留一口气,威胁法国的欧陆霸权

具体来说就是:摧毁德国舰队,接收德国的殖民地,保持自己的海上霸权;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给德国留一口气

美英法都在为自己的方案据理力争,美国见谈不拢,就退出了。然后英国威胁法国,说如果法国坚持己见,就不支持法国,让法国单独面对德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有自知之明,就向英国做了妥协。

于是,巴黎和会惩罚德国的方案,就选择了一个最失败的方案。这个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协约国大力度的惩罚德国,为德国民众后来仇视英法,宁可饿肚子也要支持政府打英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第二,惩罚的同时又不拆解德国,为后来德国崛起,拳打法国,脚踢英国,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总之就是,有一万条更合理的选择,但是英法选择了最蠢的一条。二战之后,丘吉尔就痛定思痛,积极建议拆解德国,然后就有了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方案。



等到巴黎和会结束之后,惩罚正式开始。英法首先要求德国陪钱,德国人看了一眼账单后表示,你们把德国卖了也赔不起。要命一条,要钱没有。你们看着办吧!

法国确认了德国确实没钱后,表示德国人拿实物抵债也可以。然而法国搬空了德国,德国也凑不齐所欠的陪款。

英法由于也欠了美国的钱,但是两国都没有钱还债,所以英法都把债务转嫁给德国,拼命的让德国还钱。甚至还表示,德国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还钱。

后来德国实在还不起,干脆就赖账。英法被债务逼急了,就开始限制德国的进出口,制裁德国的经济。

结果这一限制,立刻就捅了马蜂窝。当时德国穷的都快当裤子了,很多人都没饭吃。英法这么胡搞,明显就是火上浇油。大量的德国人走上街头抗议,德国有革命的趋势。美国发现再让英法这么胡搞下去,德国就跟苏联穿一条裤子了。

于是,身为所有国家债主的美国建议,削减德国的陪款,并向德国注资救急,先稳住德国的经济再说。否则德国要是崩了,美国就血本无归了

因此,在一战后的前十年,也就是经济大萧条之前的十年,德国受到的惩罚其实是大打折扣的。美国搞出的道威斯计划,主动贷款出钱扶植德国经济。让本来应该是德国赔偿的钱,大部分都没有赔。不仅没赔钱,美国反而还给德国输血,让越来越多的资本往德国流

这就是德国能够在一战后,经济能崛起的重要原因。包括后来的杨格计划,也是道威斯计划的改版,原理是一样的。



到了二战的前十年,也就是经济危机后,因为欧洲各国的经济都萎了。没有资本再往德国流入。为了经济自救,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让他上台搞国家社会主义,利用独裁手段大搞公共工程和军工生产。希特勒的这个政策,就是德国在二战之前,有大笔资金投入到军工行业的主要原因。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独裁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确实看起来要比民主国家的稍微好一点。希特勒的政策,虽然很多都是有副作用的,就像给人打了兴奋剂一样。但是就以当时来说,希特勒的政策有效的降低了失业率,让政府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确实挽救了德国的经济。

另外,希特勒还没少祸害犹太人。仅从犹太人身上掠夺的财富,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除了经济恢复之外,德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军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法把德国旧军队给裁了一大半,尤其是德国海军,完全被拆解了。这就导致德国需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队,重组军队



总的来说,德国在一战的损失,远远没有二战那么惨烈。协约国在战后对待德国的惩罚态度也是心怀鬼胎,使得德国在战后的惩罚也是大打折扣。对于德国这种瘦死骆驼比马的国家来说,给它一个机会,它就立马能满血复活。

更为关键的是,德国人仇视英法,非常想报仇雪恨。希特勒上台后,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工行业,截止到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的军费大约占国民总产值的31%。这要是西欧国家,人民早就推翻政府了。但是德国人急需报仇,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持希特勒。有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军工行业不缺钱,也就不是稀奇事了。




一战战败后,虽然德国遭到了巨额赔款和限制军队规模的惩罚,但这并非是德国发展军工的最大障碍。对于德国军工来说最严重的阻碍在于凡尔赛体系对于德国军工生产的严格限制。由于德国自身被限制军队规模、同时又被禁止武器出口,德国引以为傲的军工产业一时间“无锅下米”,很多老牌军工企业甚至无以为继。

为确保能够正常生产,德国的军工企业费尽心机、采取了多重手段。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通过第三国企业与武器订购方签署合同,然后再由第三国企业将生产“外包”给本国企业。

这种办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易被相关国家发现、并遭到制裁;另一种手段是为其他国家提供设计、由订购方生产,这一方面在德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中最为显著,苏联红军的装甲兵、航空兵都使用过来自德国的战车和战斗机。通过上述手段,德国军工企业得以保持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并且从国外赚取了利润,为德国发起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纳粹党上台后,德国又采取了一些阳奉阴违的手段发展军备,比如以农业拖拉机为名义设计新型坦克的底盘、以为“航空俱乐部”设计运动飞机为名义设计新型作战飞机。在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其的限制、开始扩军备战后,上述手段立即起到了作用,成为二战初期德军猖狂一时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德国   军工   凡尔赛   英法   纳粹   希特勒   华尔街   金融资本   法国   英国   美国   德国人   马克   战争   时间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