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一般吃什么?一天有三餐吗?

日落而息和“过午不食”是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和传统的理念,普通百姓一天两餐的习惯也就继承和传承了几千年,正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当然,无论哪个朝代的贵族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毕竟阶级成分不同。

据考证,到了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已经相当不错了,稻米十元以及这猪肉等等家禽已经摆上餐桌,上流社会和工商业户,在衣食住行上还是十分讲究的,可民间百姓和前朝元代币已经是人上人。
(明朝的日常百姓生活)

我们不妨看明万历末年老百姓生活情景: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明万历时期情景

予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戍午八月二十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魚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内、只鸭钱六七文,斗盐十文,百般平易。

我们可以解释一下他的内容:

我出生在明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末年,父母那时候二十三岁,四方安居乐业,且我家住在靠海的地方,是一个鱼米之乡。购买一斗米不到二十文钱,买一斤鱼才一二文钱,买十颗槟榔只需要二文钱,鸡和鸭六七文,盐十文,有很多交易方式。

从这个解释不难看出,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后期,老百姓不但丰衣足食且又安居乐业。物价平稳,农副业十分充足,油盐酱醋柴,可以平等自由交易。
(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再看工商业等其它描述:

穷者幸托安生,差差徭省,赋役轻,十米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明末人表示万历皇帝远胜于汉武唐宗,是为圣君……

穷人生活在这个年代,感到非常的幸福。各种徭役都取消了,缴纳的赋税也很少。一石稻米才一千文钱,每年两次成熟。 农民们都能吃饱饭,文人墨客们能够安心做文章。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有自己谋生渠道,非常的幸福。
(明代百姓的副业)

通过上面的介绍,无论是上流贵族社会团体,还是工商业的商人,以及普通老百姓,不难看出他们对那时的生活是满意的。

至于明代百姓一日几餐,这个问题也是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没多大区别和差距,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作息时间来确定他们的饮食起居。

当然在明朝的末年,必然由于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必然的。

(图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相互分享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欢迎期盼网友们评论留言吐槽。




大明王朝一桩曾惹来“国际影响”的话题,正是“吃什么”。

比如在十六至十七世纪,诸多欧洲传教士的笔记里,明朝百姓“吃什么”的话题,就把多少欧洲读者看得流口水:葡萄牙人克鲁士的《中国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极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麦之类的主食以及蔬菜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肉食,包括猪肉牛肉以及大量水产。城市里到处都有摊贩,随处可以买到食物,所以“中国人是大食客”。

西班牙人拉达的作品《记大明的中国事情》里,明代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肉食也很多样,不但有烧肉熏鸡咸肉等各种常见肉食,还有鸽子和斑鸠,做法也有好多种,精细的记录,看得多少欧洲人流口水。

而在“中国通”利玛窦笔下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当时的明朝南方土地肥沃,生产高度发达,所以“人们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米麦鱼肉水果的价格都很便宜,特别是大米的种植与生产,简直“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那么真实的大明百姓饮食,真有这些外国人写得那样?对照下历史背景就知道,这些外国人记录的明代生活,主要集中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东南沿海地区。倘若参考中国史料的话,陈舜系《乱离见闻录》里回忆,万历年间的广东地区,斗米只要二十钱,一斤肉不过六七钱,一斤鱼一二钱。确实像利玛窦说的那样“价格便宜”。所以普通老百姓生活也“百般平易”,吃得很丰富。

那是不是在明朝所有时代,各个地区的普通百姓,都能如这些外国人记录的那样,能“爱好吃喝”甚至“做大食客”?

明朝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记载,当时温州的普通农民,每年春分起开始劳作,到冬初收割了晚稻,才算稍有农闲。家中的女人却还闲不下来,贫民家即使六七十岁的老妪,也要替人纺织挣钱。就这样辛苦,每天一日三餐,早晚两顿都是喝粥,中午才吃得上干饭。下饭的菜肴,也基本是水产品居多。同时代的《嘉兴府志》,描述的农家生活也差不多,不过端阳节时,大家可以凑钱喝酒,名曰“赛乐会”,小小奢侈一把。

当然,这样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也由此可见,即使老天爷照应,农民的生活,依然是几多辛苦在其中。

而比起农家饮食来,城市平民的饮食,则相对丰富一些。《明朝的居家必用食类》全集里统计,明代“一线城市”的普通百姓饮食,包括了“槽鱼”“腊肉”“风鸡”“酸笋”“泡白菜”“腌萝卜”等各种食物。比起当时奢靡成风,号称“食不厌精”的士大夫饮食,着实简陋得多。

就以北京老百姓的“吃菜”来说,到了缺菜的冬季,当时北京的官宦人家,家里都有自己的火炕温室,哪怕外面天寒地冻,都能优哉游哉种菜。甚至还能吃到鲜嫩的黄瓜。普通老百姓家呢?只能吃自家地窖储藏的大白菜,或是腌制的咸菜。有钱没钱,就看能不能吃口新鲜菜。

不过,明朝老百姓的饮食种类,比起之前历代来,那也是丰富得多。不同地区的食材甚至蔬菜,都常见在异地流通。《如梦录》记载,在明代的开封,就有许多售卖“希奇”蔬菜的店铺,不止有南方来的“干菜”,甚至也有一些新鲜的蔬菜,价格也不贵。

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里的记载,更生动见证了明朝人的“餐饮消费”:当谢肇淛二十岁那年(1587)来到北京时,想在京城买点肉食,却也就只能买到鸡鸭牛羊,买条鱼简直是万分困难。但到了谢肇淛四十岁(1607)时,北京的集市上,却充斥着大量的银鱼甲鱼螃蟹等南方特产,价格竟还比江南便宜得多。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有俩闲钱都能打打牙祭。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乃至“资本主义”萌芽,几样食材就已缩影。

但别看明朝普通百姓日常饮食“简陋”,明朝老百姓特别是城镇百姓,“做大食客”的热情,确实如利玛窦形容得那样高。从十六世纪中叶起,明代城市奢靡之风大起,餐饮消费也不能“免俗”。比如江南民间普通家庭,办宴席都常用“簇盘”,桌上食物能堆到一丈高,不止有肉食蔬菜,还有各类珍奇果品糖果,甚至还有斑鸠马奶等珍奇。以至于“一会之费,常耗数月之食”。办顿大餐,几个月生活费没了。

这越演越烈的奢靡风气,也让餐饮行业在明朝,变得十分有前途。万历年间官至内阁大学士的申时行,就在笔记里感叹说“.今都城如卖酱、屠沽有千万之资”。也就是从事屠宰甚至盐酱的小商人,都有上千万资产,比他这个“阁老”还肥。

如此火热消费,也常被当做明朝“富庶”的证据。但必须说的是,这繁华景象,只是大多发生在明代的经济发达地区,更集中在明朝中后期的“中兴”时代里。如果看看风雨飘摇的明末,同样是“吃什么”的话题,却又是另一番触目惊心的场景。

比如崇祯年间,明朝官员马懋才的《备陈灾变疏》里,就以细致的笔墨,描述了陕北百姓的“餐饮生活”:延安府颗粒无收的年景里,朝廷的赈济眼巴巴盼不来,饿急了的百姓们,先是去吃山上的蓬草,没多久蓬草吃光了,又去吃树皮,树皮吃光了,只能去吃山上的石块,这种叫“青石”的石块,闻起来有腥气味,吃一点就饱,但吃后“不数日就腹胀下坠而死”,场景惨不忍睹。

看过这悲惨一幕,相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号称生活“精致”的晚明,会突然陷入西北大乱,直至大乱如烈火燎原,吞没整个王朝。一个“吃什么”的问题,就像晴雨表,缩影了大明朝的兴衰。

而如果对比同时代,那依然压在灾民头上,让灾民们吃“青石”都不可得的“催科加派”,再看看明末年间,那些享受着“食不厌精”的餐饮水平,吃饱了把“民生”挂嘴上,却玩命掐架党争的官僚们。那繁华背后触目惊心的反差,乃至反差之后,明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几百年后,仅看这个“吃什么”的问题,就依然如回声般激荡人心,震起深深的回味。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如梦录》《五杂俎》《明朝的居家必用食类》《温州府志》《嘉兴府志》、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何兹全《走进晚明》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红薯(地瓜)、花生、辣椒、西红柿(番茄)、菠萝、豆角。

秦汉时期:小麦、高粱、藕

汉朝时期:葡萄、石榴、黄瓜、大蒜、香菜、胡麻(亚麻)、胡豆(蚕豆)

南北朝:胡椒

唐朝:菠菜、开心果

宋朝:占城稻

元朝:胡萝卜。

所以,你要问吃什么,应该以上都有些吧。在现在我们看着很日常的食物,古代的技术种植技术虽不如现在,这些作物生长力顽强,产量不高也足以裹腹,所以吃不起牛羊肉,地大物博的中原,产些农作物做民众主食,也不是什么难事。

应该是一日两餐。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上皇帝之后也是十分节俭,不仅十分节俭而且九分残暴。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一天也就吃两餐…当然你要说晚上出去喝花酒这算第三餐,本人无法反驳。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思想文化,明朝为了巩固皇权采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八股取士: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皇权至上的原则下,大多数当然是效仿皇帝。而且古人睡得都比较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两餐,应该是足够的。

我是陆弃,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个赞加个关注哦~




古代有这么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吃饭,永远是头等大事。只有填饱了肚子,也才有机会去思考别的事。那么生活在明代的百姓,他们吃什么呢?吃的又怎么样呢?

明代大概是诸多中国封建王朝中比较奇葩的一个了。受限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明朝出现了十分奇特的民富国穷的情况。其他王朝一般都是中前期达到鼎盛,国强民也富,一般被称之为盛世。

而到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官僚的贪污腐败,天灾人祸共同作用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往往急剧下降,甚至民不聊生,起义遍地。而明朝直到万历年间,百姓依然生活十分富裕。

有了足够的物产和财富,再加上中国自古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老百姓自然想尽办法去吃的更好,饮食业也因此空前繁荣。八大菜系中著名的川菜、鲁菜、粤菜等菜系,都是在明清时形成的规模。

而当今国人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谈事情的习惯,实际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早在明代时,明朝的文人就喜欢以吃联联谊,增强士大夫们之间的凝聚力。

而明朝百姓吃饭,且不说王公贵族们,仅普通富户的吃饭,就极为奢侈。例如在《金瓶梅》中,曾描写过西门庆的早餐:有四个咸食,十样小菜,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混沌鸡儿,再加上一碗添了数十种干果的白糖粥。

午餐更是丰富到爆:不但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样样齐全,做法也极为精致。比之当今的大饭店中大厨做的丝毫不差,且更为纯天然。

而不仅是富户吃的奢侈,普通的中产之家和平民也开始在饮食上追求丰富多彩。尤其是明代时,很多海外来的食材开始大量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如西红柿,辣椒,南瓜,地瓜,玉米,大蒜等,都开始登上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虽然明朝的赋税并不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也使得市场空前繁荣,因此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比之前的王朝要好很多。但是,这些一般都指的是江南、沿海等地富裕的地区。

其他贫瘠的地方,例如西北、西南等地的贫苦百姓,依然无法做到温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这些地方卖儿鬻女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整个明朝期间,这些地方的起义造反也从未停止。




明朝的平民百姓的一般吃菜和粗粮。

冬季一日两餐,夏季一日三餐,农闲食稀,农忙食干。

夏季的一日三餐,也是两稀一干。逢年过节一般才有肉食吃到。

和其他朝代差不多。

《金瓶梅》里面记载虽然是宋代的事,但是体现的是还是明朝的饮食比较丰盛,都是士绅地主阶层的,他们都是一日三餐,而且在饮茶或者晚上还有点心之类的。




明朝百姓的饮食习惯,也是一个由尚俭到逐奢的过程

明朝建立以后,经过连年征战,百废待兴,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面对民生凋敝的状况,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以身作则,力行节俭,禁止一切奢华。饮食上亦是如此,朴素至极,不过是家常菜肴,并无珍馐美馔。

皇帝每日定例进二餐,食物也尽量精简,御膳中也一定有一道豆腐以警示皇帝不敢忘记建国初期民生艰难的民情。因为豆腐这种食材易得,价格又很便宜,在冬天蔬菜十分难得的季节里,作为素菜端上餐桌还可以调节膳食平衡。

除了对皇帝本人详加规定以外,对亲王、后妃的饮食也有所要求:每日可支取的牛羊肉只有一斤,而且只能支取其中一种,支取肉食之后就不能支取牛乳了。他经常告诫臣子们:

“今天下已平,国家无事,封赏之外,正宜俭约以省浮费。”“节俭二字,非徒治天下者当守,治家者亦宜守之。尔等岁禄有限,而日用无穷,费或过度,何从办集?侵牟剥削皆源于此,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

在明太祖的带领下,后宫以马皇后为首,也身体力行节俭,马皇后甚至亲自执掌中馈,掌管宫内饮食。平日里如此饮食,到灾荒之年,太祖与后妃甚至同吃草蔬砺饭。

连皇室贵族的饮食尚且如此,平民之家的日常饮食是何等情况自消不必说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成化,一般而言,在古代帝制社会中,饮食上往往是向上层看齐的。鉴于上流社会的影响,以及明初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客观情况,民间的饮食也不会有多丰富,但是到了成化年间,宫廷饮食开始奢侈起来,在宫廷的带动下,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商业的发展繁荣提高了城镇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直接刺激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欲望,最直接地表现在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中,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食风气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只在平民中,在平民的上层士大夫群体中的表现也很突出,例如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南京人请客吃饭,“止当日早,令一童子至各家邀云‘请吃饭’。至巳时,则客已毕集矣。如六人、八人,止用大八仙棹一张,殽止四大盘,四隅四小菜,不设果,酒用二大杯轮饮,棹中置一大碗,注水涤杯,更斟送次客,曰‘汕碗’,午后散席。”

由于这种风潮自上而下带动,平民的饮食风俗便不可避免地也开始走向丰盛

不只是菜品多样,连果品也甚为考究,还经常性地举办各式宴会。宴会中全用“簇盘”、“糖缠”等物来招待客人,类似于今天的拼盘和果仁糖,极尽奢华,时人皆习以为常。

起初,富家大户宴请宾客,琼浆玉液,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发展到后来中人之家也开始仿效,不绝如缕。“一会之费,常耗数月之食”。

宴会所用菜肴,但求华美异常,种类繁多。在喜宴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初的喜宴每席不过六盘菜肴,五盘水果,三盏汤水,共计十四样。中期以后,即使不是像喜宴这样正式的宴会,仅仅是菜肴就有十盘。叶梦珠《阅世编》中记述明末中产人家的宴会说:“肆筵设席,吴下向来丰盛。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使是士庶及中人之家……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




谢谢您的邀请。一日三餐应该是有的,和现代人一样劳动者大多数都是一日三餐,这种习惯很早就有的。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明代人的饮食因为社会阶层、地域风俗和民族习惯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北方人一天两餐,南方人一天三餐。

明代的饮食风俗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嘉靖以前的前期,明代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饮宴等日常生活消费标准,均遵循封建王朝的礼制及严格限定,很少有违礼逾制的事情;到嘉靖、隆庆以后的中后期,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各式商品的渐趋丰富,饮食方面也越来越奢华了。

明朝开国之初,出身农家的朱元璋提倡节俭,在饮食上也不例外,平时吃的就是些家常菜肴, 并无珍异美食。每天早晚进膳, 必有一道豆腐, 以示不敢奢侈。马皇后也以俭朴自持, 甚至亲自“主馈”,掌管宫内饮食。

为了防止奢侈之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确立了一套饮食上的等级制度,就饮食器皿的质料作了详细的规定:公侯与官一品、二品,酒注、酒盏用金, 其余的器皿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 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 其余都用瓷;庶民百姓, 酒注用锡, 酒盏用银, 其余用瓷、漆。同时,为了堵塞豪饮之风,明朝廷一向实行一种禁止民间种植造酒的粮食, 或者直接禁止造酒、造曲。

在这种等级制度的约束下, 明初的饮食普遍以俭朴为时尚。老百姓设宴待客只是一种礼节性的仪式,而不是豪饮奢靡的场所。浙江桐乡的李乐在书中记载, 小时候他随父亲赴邻居家的喜宴, 所设不过水果五盘、菜肴六盘、汤三盏。如果是平常邻人相聚, 坐客或五、六人, 或八、九人, 都用冷肴四品, 用有蒂瓷锺轮流饮酒, 并不是一人一杯。

在嘉靖以后,人们的饮食就开始变得奢华起来,这种风气首先来自宫廷。宫廷中倒是依然保持着吃豆腐的习惯, 不过豆腐已不再是由黄豆制成,而是用百鸟脑酿成, 一盘豆腐, 需花费近千只鸟脑, 奢侈至极。

在民间,人们竞相借宴饮来显示排场,讲究气派,所陈列的菜肴也越增越多,品种越变越奇,器皿越来越精细,宴饮的礼仪越讲究越繁琐,人们在餐桌旁吃喝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万历时人谢肇淛说,晚明一些富家巨室举办一次宴会,常常是穷山之珍,竭水之错,诸如南方的蛎房,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鳆炙,西域的马奶,无不罗致宴上,确乎如古人所言,一筵之上,食品所列,已是“富有小四海”。比如,鹅在明代算是美食,一般人不轻易食用,但当时有人请一次客,杀了30多只鹅。

晚明这种普遍的吃喝风,使当时的人际关系也以吃喝为纽带了,因此南京曾流行“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的谚语,大家认为招待宾客是一件很庄重严肃的事情,不可草率马虎,当时还有“办酒容易请客难,请客容易款客难”的说法。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饮食习俗上南北差异也很明显。一般说来,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产。万历时人王士性说京师人的饮食习尚是“嗜辛辣肥醭,其气狂盛,多嗜斗狠,常以酒败,其天性然也”。“晋中俗俭朴,古称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饭以枣,故其齿多黄,食用羊,故其体多肉,其朔风高厉,故其色多黯黑,而少红颜白皙之德”。

一天的饮食次数上,北方人每日两餐, 习以为风。江南人家,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 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 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 即使工匠、佣夫之家, 也是如此。比如,浙江绍兴民间饮食, 一日三餐, 而且三餐都是吃饭, 只有遇到灾荒之年, 才改为一日两餐, 或将饭改为粥。温州民间百姓饮食, 也是一日三餐,早晚食米粥, 午食米饭, 几乎很少吃麦面。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并关注我的帐号@听三哥说历史~




作为90后历史和美食狂热爱好者的千户君终于等到这么等到这么一个让千户君最感兴趣也最热衷回答的问题了。

明朝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很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明朝实行移民垦荒和屯田政策,耕地数量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这一水平甚至到了后世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而且明朝还大力引进经济作物,番茄、地瓜、南瓜、蚕豆、土豆、玉米、辣椒、大蒜、棉花都开始实行全国推广种植,再加上占城稻种的改良、农耕工具的改良——“龙尾车”取水、“搅车”纺棉等大大节省人力,甚至还出现“生态养殖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有了农业经济基础,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大大得到提升,那时候芝麻主要用来榨油了,豆子也不再当主食而用来做菜了,面食开始成为北方的主要口粮,马铃薯、地瓜等蔬菜开始进入平常百姓的饭桌,家禽家畜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

明朝是一个关心吃喝也讲究饮食的朝代,那时候已经产生了繁荣的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享乐,直接的体现就是出现淮扬官菜和民间江湖菜的出现。

因为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开国将领中也多是来自淮扬,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淮扬菜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并且食材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与河鲜比重较大,"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烹饪技艺精细,注意刀工,强调本味,重视调汤,善用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经典菜肴有“肉圆肥而不腻,青菜酥烂清口,蟹粉鲜香,肥嫩异常”的蟹粉狮子头、“咸鲜适宜,软嫩清醇,入口即化”文思豆腐等。

明代普通老百姓也极重饮食,像山东秋白梨、文官果、羊肚菜,福建牛皮糖、福橘饼、红腐乳,南京地栗团、桃门枣、山楂糖,苏杭橄榄脯、鸡豆子、花下藕,台州瓦楞干等各地特产,全国流行。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提到的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80多种,菜肴像什么炖鸽子雏呀、烧滑鳅呀、水晶鹅呀、茶本樨饼呀,小吃像芋饼、肉饼、卷饼、夹沙团、臊子面呀,千户君光是想想都口水直流。总之一句话,明朝的美食在文史记载中香气四溢。明朝老百姓还是比较能吃、会吃、懂吃的。

最后有更多观点的小伙伴,欢迎留言评论。认同千户君观点的小伙伴也可以留言点赞关注转发哦,Thanks♪(・ω・)ノ!最后的最后美图镇楼!




主食观音土,副食易子而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明朝   三餐   百姓   明末   肉食   节俭   万历   明代   菜肴   中国   年间   老百姓   皇帝   民间   饮食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