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元妃省亲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宵节的夜里进行的,而第一回有两首诗,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给王熙凤托梦等,都对元妃省亲有暗示。



可见元妃省亲是《红楼梦》里的重头戏,贾府上上下下也都非常重视,而黛玉想在元妃命题写诗时大显身手,也不能说她对元妃省亲不屑一顾吧?

重要的是,看其隐喻着什么,暗隐了什么“真事”。而这就需要从文本中的“草蛇灰线”中进行探究和分析来获取答案了。

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对着甄士隐怀抱的女儿念了四句诗:

“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谶诗,看似是对香菱命运的预言,其实与元妃元宵省亲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暗隐同一“真事”的两种形式。

然后是贾语村口占之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第十三回,刚死去的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在她魂魄临消失之际还喃喃地念了这样一句谶语: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各寻各自门。”

在这一切表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样的真事呢?

咱们一起来看看元妃省亲后暗隐的这样一些数字:

从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到二月二十二日宝玉、黛玉、迎春、探春等搬进大观园是三十八天;

从三月中浣第一天黛玉第一次葬花开始,一天接一天连写了九天,即宝玉被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的那天为三月十九日;



从“三月十九日”至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生日那天,黛玉第二次葬花并写《葬花吟》为三十八天;

从二月十二花朝节林黛玉生日,至“三月十九日”宝玉遭暗害,也是三十八天。

由此可见,元妃省亲、入住大观园、黛玉生日、黛玉的两次葬花埋香冢写《葬花吟》,都是在围绕着“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日”如此地重要,让书中费了那么笔墨,那么多篇幅,来围绕它,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1644年三月十九日是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大明王朝灭亡之日。

因此上,癞头指着五岁的香菱(甄英莲)大笑中念出的谶语:“好防佳节元宵后”,所谓“佳节元宵”,实暗隐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说的“月满则亏”,以“月”隐明朝,隐喻朱明王朝的灭亡。

因此上,贾雨村的口占绝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与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讲的:“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是一回事,说的是三月十九大明灭亡后,朱由崧在江北四镇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下,于1644年五月十五,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



因此上,秦可卿魂魄离去时幽幽地念出的谶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各寻各自门。”讲的是大明灭亡后,又经历了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政权。

因此上,元妃省亲既隐喻大明灭亡,也隐指南明建立。而贾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讲南明二十年复明抗清失败;

榴花开处照宫闱”,是讲朱由崧于1644年五月建立南明政权;

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讲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政权的复明抗清斗争;

“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朱明王朝在满清残暴无情的铁蹄下最终没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一个读者就有1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两方面都解释的通

黛玉没有不屑一顾,更没有反感

我们来看看原著中,元妃省亲中,元妃与黛玉的交际

1、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2、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3、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在原著中,元妃每每提到女子,必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元妃作为皇上最宠爱的妻子,对于家里的一切肯定也是有所耳闻,又或者是省亲之前对家中各人各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论元妃以何种方式了解家中近况,她对家中事有所了解,这一点无从质疑,不然也不能开口就问到,宝钗、黛玉因何不见。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 ——红楼梦·第十八回

由此可知,元春进宫时,宝玉是“三四岁”(周岁三岁,虚岁四岁),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了。

我们又知道:宝玉比林妹妹大一岁。

书中描述: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抛开怀孕10个月,现在的5岁,那么贾敏嫁给林如海之前,元春应该已经出生,作为贾母最喜欢的女儿,元春和这位小姑姑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因此贾敏,在家也应该和林黛玉说过贾元春的事,贾元春,以德才封妃,那么她的才情只高不低,黛玉作为一个对自己才情,有着很高的自信的人,好容易见到贾元春,必定要和她较量一番。奈何古代的等级制度严格,所以只能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根据上面的推理,贾敏和贾元春应该认识,但具体关系如何,我们并不清楚,黛玉见到去到王夫人房间时,王夫人提及贾宝玉的时候,黛玉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而见到贾妃的时候,并没有这般的心理,所以推测,贾敏和元妃的关系并不好,这可能得因于贾敏和王夫人的关系并不好(原因大家可以查一下,或者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解释,此处不多做解释。)

既然母亲和元妃的关系一般所以黛玉对其,自然也不感冒,但作为一名才情极高的女子,不可能因母亲的影响,而完全否定一个人,所以她可能想用诗作去自己测量一下元妃,所以才表现的很积极。

最后一种推测

因为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以黛玉的聪明才智,肯定看出王夫人对自己并无好感,所以希望以才情打动元妃,让元妃赐婚。




元春省亲时,不屑一顾的是妙玉。元春省亲前,妙玉就已入住大观园,可是,省亲之时,妙玉始终把自己当成姑奶奶,从没尿过贵妃娘娘那一壶。另外,就是小旦龄官,管你是在贾府还是进了皇宫,管你是省亲还是专门请姑奶奶入宫,唱与不唱,还得看姑奶奶的心情!

黛玉不屑一顾吗?黛玉很反感吗?这个问题,提得实在可笑!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那些以元春省亲之文抬高黛玉贬低别人的解读。元春省亲时,黛玉是怎样的表现?从文本中随便拣几句即可说明。

第十八回原文: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

从原文可以看出,对元春省亲之事,贾府里面最在乎、最费神的姑娘,非黛玉莫属。




没觉得林黛玉对元妃不屑一顾,相反,书里说得很清楚,林黛玉对于元春省亲这件事是很重视,“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咏,倒不好违命多做,只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每次看到这段都很有意思,它展现出了黛玉性格的层次,也体现了黛玉的成长,曹公写人,即便是他的所爱者,他也不会朝完美里写,那么一点别扭处,会更显人物的魅力。

黛玉在省亲宴上的表现,正与很多知识分子相同,渴望被上层欣赏,摩拳擦掌,想要大出风头。然而上层对于这种才华并不怎么重视,他们在择人方面往往是一种综合考量,才华与否,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元春亦无意于知道这些姐妹谁最有才华,不过走个过场而已。

这就使得很多自负才情的人心灰意冷,黛玉也是如此,看上去是有点幼稚,但是,早期的林黛玉很多时候,都显得尖锐、敏感、虚荣和幼稚。这或者正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有独钟处单是因为你的可爱懂事而产生的爱,并非真爱,看到了你的不懂事不明智的地方,仍然有欣赏怜惜之意,才最是难得。

黛玉和李白一样,缺点与优点同样突出,也许有魅力的人,总有各种瑕疵,“十宝九裂,无纹不成玉”,那些瑕疵,正证明它的真。林黛玉的种种张狂里,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少女气质,除了宝钗这种仿佛一出生就很成熟的人,谁没有过把拧巴当个性,把尖锐当真性情的少年时代呢?

黛玉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的自苦,那自苦,让你对她有一种同类的同情,看到曾经不知所措的那个自己,你几乎想隔空摸摸她僵硬的臂膀,你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觉。



看到题主如此发问,我要为黛玉鸣不平!

纵然许多不曾深读《红楼梦》的人容易被误导,把林黛玉误认为只会哭哭啼啼的小女孩,心胸狭窄,爱吵架,毒舌……但是!如果你有认真看过《红楼梦》,我打赌你绝对会改变对她的看法。

就拿元妃省亲这件事情来说吧!真不明白为何题主会觉得林黛玉对元妃不屑一顾呢?又是从哪里看出林黛玉对元妃很反感呢?莫非您是林黛玉肚里的蛔虫吗?

事实上,照《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元妃省亲的原文片断来看,林黛玉对元妃既没有表现出谄媚之意,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厌恶、不屑与反感。实际上,整个第十八回反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好胜心切、骄傲的、自负的、又稍微带了一点点想要讨好元妃的林黛玉的形象。

我们且看原文中元妃省亲时关于林黛玉的描写:

简单的几句话,非常清晰地为我们描摹了林黛玉此时的心理活动。

骄傲的、自负的林黛玉

元妃省亲,多么盛大的场面!所有的人都控背躬身,战战兢兢不敢抬头,深恐冒犯了天家威严。然而林黛玉这个小女子,却将它当成了一个“秀场”;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想要向所有人展示她的才华!并且她的“才”不是“小才”,而是“奇才”!

古往今来,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又有几人能被后世称之为“奇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可以称为“奇才”,被鲁迅评论“多智而近乎妖”的诸葛亮可以称为“奇才”,而林黛玉,她竟胆敢与这些人比肩!由此可见,林黛玉在元妃的省亲诗会上的表现是骄傲的、自负的。

才华横溢的林黛玉

林黛玉为何敢如此自负?那是因为她确实有自负的资本。

她林家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学识渊博,是前科的探花;她师从的是满腹经纶、取得进士功名的贾雨村;大观园第一次起诗社,她的海棠诗就博得了众人的极口称赏;螃蟹宴后的菊花诗会,她更是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一举囊括了前三名,可谓是一骑绝尘,酣畅淋漓!

而在此次的元春省亲诗会上,真正体现了林黛玉诗才的,则是她“低头一想”便替贾宝玉作成的《杏帘在望》:

此诗一出,贾宝玉登时“喜出望外”,并认定此诗“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 元妃看过后,不但将此首《杏帘在望》定为“前三首之冠”,还直接将“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稻香”二字提出,把原来的"浣葛山庄"更名为"稻香村"!

所以,林黛玉想要“将众人压倒”,绝不是夸口与空想,而是她真的可以做到!

有一点点想要讨好元妃的林黛玉

一直以来,林黛玉给读者的印象都是清高的,骄傲的,是“目下无尘”的;不错,林黛玉确实不曾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刻意地迁就谁、讨好谁,不是因为她不会,而是因为她不想。

但是,全书中惟一的一次,林黛玉的诗一改从前的风格,写下了诸如“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种应制诗,非常罕见地“讴歌”、“颂圣”起来。

那么,林黛玉这些反常的举动,真的是为了向元妃邀宠吗?

其实,她做的一切,确实都是因为在场的一个人,但不是元妃,而是贾宝玉。

一直以来,林黛玉与贾宝玉心心相印,互引为灵魂知己。试问哪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不盼望能与自己心悦的男子其度余生?然而,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婚事存在着大山般的阻隔,不但无父母为她作主,更有薛家炮制的“金玉良缘”从中作梗,这常常令林黛玉深夜拭泪,辗转难眠。

林黛玉不是没有努力过。她也曾找机会向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撒过娇,奈何王夫人心冷似铁,根本不理会林黛玉的一片痴心。

眼前端座高位、身着黄袍的尊贵女子,倘若她是别人也就罢了,偏偏她是心上人贾宝玉的姐姐。都说长姐如母,元妃是贾宝玉最亲近之人,又兼如今位高权重,黛玉若是能在省亲诗会上一展才华,大放异彩,便可吸引到元妃的注意,赢得她的好感,进而为将来最大限度争取元妃的助力作铺垫。

总结:因此,综上所述几点,林黛玉不但没有对元妃“不屑一顾”,更没有所谓的“反感”;相反地,她还因为贾宝玉的原因,有那么一点点想要讨好元妃呢!

写在后面:

写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了题主的疑惑。大约题主认为,面对高高在上的元妃,林黛玉应该像别的人一样卑躬屈膝,表现出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才是正常的,反之,则可以视作林黛玉对元妃的“不屑”甚至是“反感”,是这样的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该是多么可怕、多么愚蠢的偏见啊!




《红楼梦》里,元妃省亲时,看到大观园,叹息过于奢侈豪华,后来与贾母相遇,都痛哭了一场,可能触动了林黛玉的善良,真诚。

林黛玉在大观园的诗是这样写的: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元春看见这首诗很高兴,黛玉跟以往态度不一样,表现的是迎合,恭顺,谦逊,深得元春赞赏!

不难看出林黛玉叛逆,爱哭,斤斤计较,尖酸刻薄,使小性子都是为了博得更多人的关心和重视。

林黛玉本来聪慧美丽,做事细心,没有心机,还诙谐幽默。

是那个势利眼的环境,造就了她孤僻,孤傲,不合群的强个性!







元妃省亲是贾府最荣光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元妃又是黛玉心目中未来夫婿,宝玉的亲姐姐。元妃省亲时,黛玉对其不屑一顾,那是不可能的。下面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原因:


一、 不是不屑一顾,而是希望可以大展才华。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曾有这样的描述“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从这个细节足可以看出,黛玉是想凭借这次在元妃面前大展身手,可惜机会只有一次,才华没办法施展,所以有点失望。


有书君认为:黛玉是很自负的,她空有学富五车之才,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她的心里是压抑的。而元妃省亲在她看来正是可以一展身手的机会,所以她怎么可能对此不屑一顾呢!


二、 不是不屑一顾,而是刻意买好。


林黛玉是个才女,她诗的风格是率真的,每首诗都真实地表现出她的情感。诗虽多是感叹悲伤的,但字里行间无不展示她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气质。可在元妃省亲时,黛玉所作的诗可谓是大失往日水平,且看诗文:


世外仙源 (匾额)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此诗写得中规中矩,没有半点黛玉诗句的灵气,甚至还有些许谄媚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出黛玉作这首诗时十分谨慎小心。


她把大观园比作仙源,全诗没有一丝反讽的意思,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很刻意地向元妃示好。可惜,她终是不擅于写这样的诗句,虽然心思很明显,但却因为这个小心思,让她在与宝钗这轮较量中反而败北。


三、 不是不屑一顾,是希望得到元妃认可。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原文有这样的描写,“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



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趁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来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对于黛玉的这个表现,不得不说她是个很好胜的女孩子。她寄养在贾府,上无父母,下无弟兄,终身大事没有半点着落。黛玉希望可以凭借这次作诗,可以让元妃了解她的才华,可惜元妃只重视宝玉这个自己一手调教的胞弟,所以她只能借用宝玉之手,施展才华。


四、 不是不屑一顾,是想借此破金玉良缘之说。


金玉良缘,在黛玉心里还是有芥蒂的,在她内心里十分害怕元妃也存着金玉良缘的心思,所以她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抬高自己在元妃心中的地位。


作者在文中虽说是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貌似很应付,但是对于一直作诗都是直抒心怀的黛玉来说,写出这么一篇歌功颂德的五言诗却是煞费苦心。从她作的这首诗中,有书君多少看到了黛玉启蒙老师贾雨村的文风,可见这首诗可是黛玉呕心力作才是。



此时,有书君不禁想隔空抱一抱黛玉,她活得太累,太自苦!她纵有千般才情,终也是被锁深闺之中。元妃銮驾回宫的那一刻她该是怎么样的心痛啊!


可惜这次黛玉却是错了,金玉之说已经深深地植入元妃的心里,这些诗书比试不过是走一个过场,就算她的文章的水平碾压宝钗,在元妃处也是枉然。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这个问题有意思。

元妃省亲,倒没有对黛玉不屑一顾,但是后来的元妃的表现是,她比较赞同宝玉和宝钗两个结连理。赏东西也是宝玉和宝钗一样的。


小喔个人是很喜欢宝玉和黛玉cp的,可作为封建家长们,他们犀利的目光,早就排除了宝黛cp,赞成金玉配。

黛玉的才情在高也没用,家长们还是希望宝玉走仕途,希望有个能劝他上道的贤媳妇。




对题主这个问题,读者认为黛玉没有对元妃不肖一顾,而是极力表现自己,以获得元妃

好感为目的。其实这都是对“不屑一顾”这个词的理解不同而已。

“不肖一顾”是形容极端轻视的成语,意思是不值得光顾一看。问题是这不值得光顾一看指的是什么?清朝小说家金松岑、曾朴写的《孽海花》第二十八回中说:“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都悍然不屑一顾了。”题主在这里用的黛玉对元妃省亲时“不肖一顾”这个成语,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轻视,更不是极端轻视元妃,而是用一种向前看的心态,来看待元妃省亲,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黛玉5岁时,就听过母亲贾敏讲过元妃的事。从母亲贾敏口中,也了解了元妃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黛玉知道,在自己的母亲贾敏嫁给父亲林如海之前,元春就出生了,元春就是前面说的元妃。作为姑姑的贾敏自然很亲昵自己侄女元春了,当时贾敏年龄也不大,也就是10几岁吧,她与元春相处的关系很好,元春也很亲昵自己的姑姑贾敏。

后来,王夫人与贾敏关系相处得不好,影响了姑侄之间的关系。从林黛玉初见元春的心态推测可以得知,贾敏与元春的母亲王夫人的关系并不好。为此,黛玉对表姐元春也没有好看法。在她心目中,元春与自己母亲关系很一般,自己凭什么要巴结表姐呢?她做她的皇妃,与自己无关。但是,作为一位才情极高,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也是不可能受母亲影响,否定表姐,做出因小失大,更可况自己正在与元春的亲弟弟贾宝玉谈恋爱呢!黛玉还是很明事理的人。但是,她也想借这个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想测试一下自己的表姐到底怎么样?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黛玉在元妃省亲时表现得特别积极的原因。

林黛玉和薛宝钗

元妃对自己的表姐妹还是很关心的,尤其是对黛玉和宝钗,更是喜爱有加。这次元妃省亲,王夫人并没有安排黛玉等人与元妃见面,而元妃主动问自己的母亲:“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见状,这才把黛玉等人请了进来。这说明平时元春还是经常过问家中事的,家里的什么情况,元春是了解的,估计也是王夫人对她说的,再加上自己接触过黛玉和宝钗,对她俩与自己弟弟宝玉之间的事,她也有所耳闻。

元妃见到黛玉和宝钗十分亲热。她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元妃这一表扬,使黛玉更加来了情绪,真想立刻表现自己,大展奇才,压倒众人,令表姐元妃对自己刮目相看。

没想到,元妃对作诗这事只是走过场,命每人只做一匾一咏。黛玉傻眼了,这怎么能表现自己呢?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含义:黛玉知道,贾宝玉母亲王夫人对自己没有好感,不希望自己与宝玉发生爱情,为此,她想借机用自己的才情打动表姐元妃,幻想着元妃说说好话,给予赐婚。从这点看,黛玉是很聪明的,这与“不肖一顾”极端轻视毫不相干,而是以一种向前看的心态,“不肖一顾”来面对现实。

林黛玉

宝玉作了两首诗,黛玉、宝钗各作了一首诗。元妃看了咏赞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和稻香村这四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说:“稻香村这一首是前三首之冠”。宝玉立刻激动地说,“稻花香”这首诗是黛玉替自己写的。原来这首诗是黛玉代替宝玉创作的,她是为了表现自己,看到宝玉正在为“稻花香”这首诗为难,才替贾宝玉创作的。里面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元妃大加赞赏,吩咐把当时叫做“浣葛山庄的地方改为稻香村”。

综上所述,元妃省亲时,黛玉对表姐元春“不肖一顾”,表现得积极主动,只是想通过这次元妃省亲活动和元妃的嘴,改变王夫人对自己偏见,并无他意。




元妃省亲是贾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贾府耗费巨资修建了大观园,准备了一年多,一切妥当之后,才报请皇上并得到恩准。

修建大观园,可以说是贾府的最鼎盛时期,从此也就开始走向了衰败,这是后话,不提。

元妃是贾家的骄傲,做了皇帝的妃子,受到了皇帝的恩宠是件光宗耀祖的事,龙恩浩荡也会惠及贾府,所以元妃省亲贾家看得特别重,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可以借此扩大贾府的社会影响,以求得贾府兴旺,故而,贾府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男女老少都特别的重视。

说黛玉对其不屑一顾?在小编看来,题主确实有些明察秋毫。黛玉对元春的名分和地位确实有些不屑一顾,表现的不亢不卑,这与她孤傲、内敛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黛玉并不羡慕这样的名分和地位,从本质上讲,她也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和想法,这一点与薛宝钗是不同的

但这并不能说黛玉对元妃省亲的事就漠不关心,甚至瞧不起元妃,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相反,林黛玉对这件事还是非常重视的,她深知贾府中身份最尊贵的、又是贾府四艳(元、迎、探、惜)之一的贾元春,对贾家意味着什么,她当然不敢怠慢,更何况,元春也有一副好文采,自幼教授过宝玉不提,单在大观园里走了一圈便显出元春的文笔绝非一般,否则也不敢对他人的匾额提出修改建议,更不敢当面对这些个人的诗句评头论足了。

林黛玉凭着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想抓住这次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显示一下自己的奇才,以力压群芳,受到贾元春这位众人崇拜的皇妃的首肯,那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甚至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来可以展现一下自己出众的才华,在贾府中还没有哪个敢于她比肩的;二来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特别是能让王夫人改变对她的看法;三来可以让贾宝玉对她更加喜欢,赢得个才貌双全。

但是,没想到贾元春更加关注的是贾宝玉的成长,而对其他则不屑一顾,只让他们写了一匾一咏,林黛玉见此情景,不好违谕多作,失去了展现才华的机会,大为不快,只胡乱地作了一首五言律应景而已,即便如此也得到了元春的肯定。之后,机会来了……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原文写道:“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趁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来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林黛玉替贾宝玉作的这首“杏帘在望”,在贾宝玉看来要强过自己那三首的十倍,而元春给出的评价说:稻香村这一首是前三首之冠。因为黛玉的诗当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故而,元春就把当时叫做浣葛山庄的地方改成了稻香村。由此可见,元春的文笔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能做出如此评判水平不低。

可见,林黛玉的诗得到了元春的首肯,内心当然是沾沾自喜的,虽然没有署名,但有宝玉羡慕也足矣,当然,也说明元春的赏诗水平还是略高一筹。

所以,尽管林黛玉对元春的名分和地位不屑一顾,但是对她的才华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然也不会在元春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否则,在外行人面前献殷勤,那不是对牛弹琴吗?至少是亵渎了自己文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红楼梦   大观园   宝玉   大展   大明   恩宠   不肖   才情   奇才   表姐   才华   不好   母亲   关系   机会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