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师爷赵佩茹在相声界声望如何?马三立为何会和他搭档说相声?

侯宝林大师让侯耀文拜早已去世的赵佩茹为师,这就充分说明了赵佩茹先生的相声地位和相声水平。相声界都尊赵佩茹为“通天教主”,马志明更是推崇赵佩茹为“捧哏演员中亘古第一人,空前绝后”。

赵佩茹简介




赵佩茹(1914—1973年),满族,出生于河北。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的大门长。

赵佩茹本来姓“肇”,他的祖辈是满族八旗子弟。到他父亲肇熙贤这一辈家道败落,父亲才将“肇”改成了“赵”,并带着一家老小到张家口投亲靠友。因为机缘巧合,赵佩茹的父亲认识了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进而又到天津和焦少海等人结为异性兄弟。

1924年,刚刚10岁的赵佩茹就开始跟随焦少海学徒,赵佩茹的师爷就是“相声八德”中的焦德海。赵佩茹聪明好学,深得师爷和师父的喜爱,两个人都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了赵佩茹。

赵佩茹刚出道时以“小龄童”的艺名撂地演出,相声八德之一的裕德隆给他捧哏。师父曾经给他起了个艺名叫赵宝琛,因为拗嘴,没有叫响,后来改为为赵佩如。

赵佩茹是“宝”字辈中第一个拜师的,那就是理所当然的大门长,大师兄,又因为他会得多,见识广,且是捧、逗两门通吃,所以同行都尊称他为“通天教主”。



20世纪30年代前期, 李寿增为赵佩茹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

1937年15岁的常宝堃和23岁的赵佩茹搭档说相声,两个人互为捧逗,赵佩茹以捧为主。不久就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常宝堃艺名叫“小蘑菇”,为了相互配合,赵佩茹也在“如”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名字就从赵佩如变成了赵佩茹。

赵佩茹的声望

赵佩茹和常宝堃一共合作了15年,演出了100多个段子。赵佩茹的常宝堃的相声天赋极高,两个人搭档更是珠联璧合。更为难得的是两个人的脑子跟电脑一样,常宝堃会的词,赵佩茹也会,赵佩茹会的词,常宝堃也会。两个人会根据现场需要临时分配捧逗角色,不论谁捧谁逗,都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50年代初常宝堃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时,不幸壮烈牺牲,当时赵佩茹也光荣负伤。天津筹办天津曲艺工作团时,赵佩茹任副团长。没有搭档的赵佩茹开始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

赵佩茹在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一定级就被定为四级,月工资达240元。六级以上就相当于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天津曲艺团根本没有一级、二级演员,三级、四级的演员包括骆玉笙、马三立、常宝霆等人。

赵佩茹为人正直,非常讲义气。上世纪60年代,张寿臣先生生病之后,赵佩茹经常买东西去探望他,一直持续到张寿臣病故。

1962年赵佩茹开始和马三立合作。马三立这样评价赵佩茹:“赵佩茹在场上就跟京剧的打鼓佬一样,又像是使船把舵的,我认为他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老前辈!”

侯宝林大师也非常欣赏和尊重赵佩茹。上世纪70年代初,侯宝林专门到天津探望病中的赵佩茹,两个人还约好,等赵佩茹病好之后,上北京给侯宝林捧哏。可惜的是1973年赵佩茹不幸因病去世。


侯宝林对赵佩茹一直是念念不忘。改革开放之后,早已功成名就的侯耀文虽然也开始收徒弟,可他自己还是个海青。侯宝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亲自派人找到赵佩茹的大徒弟李伯祥,由李代拉侯耀文拜入赵佩茹门下。

小处见大,侯宝林先生作为相声大师,如此看重赵佩茹,赵佩茹在相声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少马爷马志明说:“赵佩茹是捧哏演员亘古第一人,空前绝后。”

德云社总教习高峰评价赵佩茹的捧哏“犹如如来佛的掌心,任凭你逗哏的怎么像孙悟空一样折腾,都跑不出去。他掌握着逗哏的。

名师出高徒,赵佩茹的徒弟也出了好几位相声名家,如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和侯耀文等人。

马三立为什么会和赵佩茹合作?

1951年,常宝堃和赵佩茹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后来常宝堃壮烈牺牲,赵佩茹也光荣负伤。常宝堃牺牲后,赵佩茹基本上以说单口相声和评书为主,偶尔也和别人说对口相声。马三立的搭档张庆森先生因为双目失明而提前退休,马三立就走了单儿。马三立曾经为了提携杨少华,让杨少华给他捧哏。无奈当时的杨少华太年轻再加上有思想压力,所以在台上就跟听相声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曲艺团领导安排赵佩茹与马三立搭档,当时属于“拉郎配”,但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了天津父老乡亲的欢迎。

赵佩茹和马三立同岁,但马三立是“寿“字辈,所以按相声规矩,赵佩茹在台下得给马三立叫“师叔”。据说因为两个人关系亲密,赵佩茹都是直接喊“三立”,而马三立也从不计较,总是乐呵呵地答应。

马三立和赵佩茹从1962年开始正式合作,两人合作非常默契,不管马三立怎么入活,正使、反翻,赵佩茹都能应对自如,也总能让马三立感到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两人留下了《三字经》、《学外语》、《卖挂票》、《开粥厂》等珍贵的录音资料。



综上所述,郭德纲的师爷赵佩茹先生是相声界非常全面的捧哏,他基本功扎实,应变能力超强,又与人为善,做人正直,所以赢得了相声界广泛的尊敬,人称“通天教主”。马三立和赵佩茹的合作是曲艺团领导安排的,由于两个人配合默契,包袱不断,所以深受观众朋友们的喜爱。

回答完毕,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教,谢谢。(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赵佩茹老先生师承焦寿海,在相声的辈分“德,寿,宝,文”里面,他应该算是“宝”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声界是第六代传人,和侯宝林,马志明是同一辈相声艺术家。

赵佩茹先生在相声界的声望

赵佩茹先生在刚刚步入相声这个行业之时,由于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传。在相声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最关键的一点,在那个时代,捧哏,逗哏没有现在区分的这么清楚,只要是一个相声演员,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做到游刃有余。赵佩茹老先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发挥的特别出色。

早年期间,他和常宝堃互相搭档,而且主要以捧为主,两个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时间,再一次慰问朝鲜演出中,常宝堃不幸离世,赵佩茹先生也受伤。

离开了常宝堃先生以后,他换了好几个搭档,先后和李寿增和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经典相声作品,直到1973年与世长绝。

赵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个徒弟,其中就有现在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第五评委娱乐观点,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赵佩茹先生是相声宝字辈的大门长,在相声圈的声望当然不小。在马三立所有的搭档里,论业务,没人比得上赵佩茹。用马志明的话说:“当代中国说相声的捧哏,超过赵佩如的...甭说超过,接近他的可以说是没有。”

对于普通相声听户,赵佩茹先生的声望属于第二梯队,当然,第一梯队也就是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五人而已。

从解放前袁文会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赵佩茹先生的地位。

当时燕乐和庆云打对垒,燕乐年终演员有双薪,袁文会掌控的庆云约的是一、二流的曲艺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韵大鼓,陈士和的评书,赵小福的时调,金万昌的梅花大鼓,郭荣山、韩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冯书田的中国戏法,佫树旺的坛子,谭俊川的翔翎技艺(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俩的太平歌词,常树田的单弦,张寿臣、侯一尘的相声,另外又找来几个漂亮的女演员清唱二黄。阵容强大,一时无两。大轴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园挑大轴,凭着袁文会的势力,小梨园允借两个月。

其中常宝堃和赵佩茹的相声也是顶梁柱,有一次常赵二人谈闲话,就说咱们这么卖力,票房这么好,也混不上双薪。谁知被袁文会知道了,马上派人把赵佩茹打了一顿,杀鸡儆猴,好在没打常宝堃。

可见在袁文会心中,赵佩茹先生比常宝堃先生差一点点,但又比其他艺人高。

后来袁文会又成立了兄弟剧团,以常宝堃和赵佩如为主角。从此,他们俩平时受压迫还不提,有一次因为上座不好,袁文会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宝堃和赵佩茹给废了,结果兄弟剧团全班人马都到袁文会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赔礼,才算罢休。

旧社会艺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时候被人欺负,从被欺负的情况也能看出地位声望。(兄弟曲艺剧团的反串戏及彩扮相声剧,一直演到解放后的一九五零年,最后的一出戏是《枪毙袁文会》。这出戏是对压迫艺人的恶魔的控诉,也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对袁文会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赵佩茹的袁文会,如实塑造了一个万人唾弃的恶霸形象。)

而马三立和赵佩茹作为搭档,可谓天造地设。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1973年赵佩茹因病去世,马三立闻讯痛哭失声,这也是马三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落泪。

据说马三爷去火葬场送赵佩茹先生时,看到赵先生的遗体,说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说了一辈子相声没“顶瓜”,今天怎么“顶瓜”了呢。

“顶瓜”的意思是紧张,出汗,原来赵先生的遗体从冰柜里推出来,遇到空气后脸上有了水珠,所以马三立大师有此一说,在场的人听了,着实心酸。




赵佩茹是有名的相声演员,没有什么负面新闻,马三立之所以会和他搭档说相声,是因为赵佩茹原来的搭档去世了。

赵佩茹因功底深厚闻名于相声界,还有很多知名徒弟

赵佩茹(1914~1973),自幼随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大家焦寿海为师,专门学习相声。

赵佩茹是“宝”字辈艺人,在相声界的辈分相当高。他还是同代艺人当中最早拜师的,因为是入室弟子,得到师父的真传,基本功扎实,又能灵活应用,而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名望,倍受同行们的尊敬。

上世纪30年代前期,著名相声演员李增寿曾经给赵佩茹捧哏。二人搭档,在京津两地的剧场及电视台演出,很快便名声鹊起。

1937年开始,赵佩茹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赵佩茹以捧为主。二人的合作就是相得益彰,深受欢迎。

解放以后,赵佩茹积极创作新的相声段子,如《新灯谜》等等。

赵佩茹台风稳健,人物活灵活现,语言节奏鲜明,包袱又响又脆。无论是捧哏、逗哏,还是单口、群口、对口相声,都能轻松驾驭,让传统相声充满魅力。

不仅如此,赵佩茹还广收徒弟,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徒弟都是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共有33名,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侯耀文等等,赵佩茹还是郭德纲的师爷。

赵佩茹的搭档不幸去世,才和马三立说相声

赵佩茹与常宝堃搭档挺好的,但在1952年4月,二人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常宝堃光荣牺牲,赵佩茹也不幸负伤。

1952年至1954年,赵佩茹改成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也说对口相声,是常连安给他捧哏。

1954年,赵佩茹与李增寿开始搭档说相声。

1962年至1966年,赵佩茹与马三立结识,开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主攻捧哏,留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三字经》、《学外语》、《卖挂票》、《对对子》、《扒马褂》等。

赵佩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跟谁搭档说相声都挺好。

1973年,赵佩茹生病住院,侯宝林经常来看他,并且答应等他病好以后就接他去北京,为侯宝林捧哏。没想到,那一年赵佩茹就去世了,享年59岁。

赵佩茹后半生以捧哏为主,是有名的捧哏演员,同德云社于谦的风格差不多。所有和赵佩茹搭档的相声演员当中,马三立是最有名的。可以说,马三立后面成为相声大师,与赵佩茹有很大关系。

马志明对赵佩茹的捧哏有极高的评价

少马爷马志明对赵佩茹有极高的评价,他这样说,“我认为赵佩茹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老前辈”。马志明虽然说的不是金科玉律,但他的话是非常中肯的,他不会去刻意巴结别人。

看过赵佩茹相声的人,拿他与当今的相声演员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赵佩茹的捧哏水平确实是一流的,当今的相声界没几个人能赶得上。

赵佩茹对相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还为相声界培养了那么多的优秀徒弟,比如常贵田等人,他们也都在收徒弟,继续为相声的传承做贡献。

侯宝林当年还想让侯耀华拜赵佩茹为师,幸好没成功,要不然侯耀华的做法会毁了赵佩茹的一世英名。




1、赵佩茹老先生是最早重视捧哏的独立艺术价值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认为捧哏演员在台上要盯住逗哏的,随着逗哏演员的叙述表示各种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夸耀赞美的,也有冷嘲热讽的;有的是用语言,有的是用神气;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渲染,有辅助明垫,有辅助暗垫,有代表观众提出质问的时候,也有现挂包袱增强效果的时候。

2、马三立先生说过:“我是孙猴,佩如是如来。假如佩如逗哏我捧哏,他拿360,我拿120,不少。假如我逗哏,佩如捧哏,我拿120,他拿360,不多。我是唱戏的,佩如是鼓佬。佩如下底传中,我才能临门一脚。”

他们的合作,在各自艺术上都是一个飞跃,一个里程碑。马三立发现了赵佩茹,赵佩茹发现了马三立,他们各自又都发现了自己。在两位大师的碰撞下,艺术之光耀眼夺目。




赵佩茹能够走上相声道路,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他家不是干这个的。

赵佩茹的父亲赵希贤,是挑厨供的(春典,变戏法的),按理说赵佩茹应该子承父业,将来也挑厨供。

但当时焦少海(也叫焦寿海)在京城找不到搭档,据说是因为焦少海太矫情,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的。而当年的相声艺人腻歪这个,觉得你一个卖艺的江湖人,留着小分头抹一脑袋发油,很多活都使不出来。因为传统段子的角色都是底层,流氓痞子沙雕居多,油头粉面的塑造不了角色。

所以没人愿意跟焦少海联穴,东安西城天桥他都去不了。而焦少海自己又不擅长单春(单口相声),只愿意使对口活,于是找到朋友赵希贤商量。赵希贤一想自己儿子学戏法要吃多少苦才能出师,还不如学一门文生意(当时相声评书是文生意,打把势卖艺是武生意)更好,于是就让儿子拜焦少海为师,跟他学习相声,也顺便解决了焦少海搭档的问题。

于是赵希贤的儿子赵佩茹就成了焦少海的弟子,艺名叫小龄童,记住前面没有“六”啊。

另一种说法是赵佩茹压根就是老焦家养大的孩子,没懂事就住在焦家,给他开蒙的也是焦德海,后来才指派给儿子焦少海当徒弟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当时焦少海为了把小龄童带出来,亲自给他喂活,自己那么大一个角儿给孩子捧哏,那自然是能耐蹭蹭的涨了。而赵佩茹也是天赋异禀,毕竟有文武两门生意的底子,无论说口还是身上,那都一等一的棒,等到他出师的时候,名气已经远远超过其师父焦少海,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角儿了。

当时赵佩茹被各个茶馆剧场邀约,甚至连当时非常奢侈的电台都请他去录相声,每天少说也有十几块大洋的收入。而赵佩茹红了之后仍然孝敬焦少海,让焦少海非常感动,拿着徒弟给他的钱去花天酒地(当时的艺人娱乐活动就这些),彻底忘记了自己养徒弟是为了重回舞台巅峰的目标。

于是赵佩茹就去找了小蘑菇常宝堃当搭档,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一个是从小被父亲量活长大的,一个是被师父从小量活长大的。天赋满满的同龄人一碰撞,立刻火花四溅一举成名,当时天津五档相声,小蘑菇和赵佩茹几乎压过了张寿臣,成为天津剧场的顶流。

至于两人跟袁文会那些恩恩怨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毕竟那是特殊历史下的故事。但赵佩茹确实挨过袁文会的打,而且对他的恨也更深,以至于解放后庆云杂耍馆解放后改名为共和戏院,赵佩茹扮演袁文会,因为演得太传神,张寿臣后来看见赵佩茹都“顶瓜”(紧张害怕之意),可见赵佩茹的表演功底有多深。

赵佩茹现在也被人称为捧哏亘古第一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两个主要的搭档——常宝堃和马三立实在太有名,而他逗哏的搭档又太一般,以至于赵佩茹捧逗双绝的能耐都被忽略了。

实际上赵佩茹对于逗哏捧哏两个位置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怹对于舞台尺寸的掌握,以及观众情绪的把握都是独一档的。赵佩茹的捧哏功底可见于常宝堃和马三立,尤其是马三立在离开赵佩茹以后,跟张张庆森王凤山的合作,综合表现就差了不少,所以马老才会对赵佩茹如此痛惜。

而赵佩茹逗哏的水准,可以从他的徒弟高英培李伯祥身上看到端倪,佩茹老可不是那种收了钱给个名分的商人师父,怹对徒弟都是亲自教学,而且严格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正因为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所以高英培和李伯祥等才有这种艺术成就,两人都是津门相声的风云人物,足以印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

总而言之,正如德云社总教习高峰所说,赵佩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神,这并非人云亦云,实出于赵先生艺术的精道。

这句评论对赵佩茹而言丝毫不会过誉。

至于侯耀文这个带拉的徒弟,赵佩茹一个字都没教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至于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他是连侯耀文都没教一个字的人,就更加和佩茹老拉不上关系了。

这种师承关系和艺术无关,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应该另当别论才是。




赵佩茹的声望如何,如果你不太关注相声过去的老艺人,可以把现在相声界里于谦的声望差不多可以给当时赵佩茹的声望做一个参考。

王自健曾经把郭德纲比作小蘑菇再世,小蘑菇是相声行业里百年不遇的天才,就是赵佩茹的搭档,天才的搭档当然也是天才。

只不过相声行业里捧哏的声望往往都不如逗哏高。

赵佩茹的声望在当时也不如小蘑菇常宝堃,就像现在于谦的声望不如郭德纲一样。

但是在捧哏这个角色身份里,赵佩茹被称为是相声界捧哏第一人。

其实赵佩茹捧逗俱佳,在师承上面确实是郭德纲的亲师爷。

马三立会和他搭档说相声不是因为马三立多看得起赵佩茹,在过去最火的五档相声里,常宝堃赵佩茹这一档是最火的,马三立当时的声望未必比得上赵佩茹。

辈分上马三立比赵佩茹高一辈,其实也是同龄人。

众所周知的原因,抗美援朝的时候,常宝堃赵佩茹进朝鲜慰问演出,常宝堃烈士在这个时期不幸遇到了美军的轰炸,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之后赵佩茹没了搭档才和其他人搭档说相声。

马三立作为同龄人中比较出色的角儿才有了和赵佩茹合作的机会。




都知道早几十年前赵佩茹和马三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的师父是老前辈张寿臣的纸媒为师,再往前缕空间更大,范围更广由于赵佩茹先生跟张寿臣学的是单口相声,又没留下来什么具体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师爷   声望   搭档   少海   逗哏   单口相声   朝鲜   天津   曲艺   师父   徒弟   相声   艺人   演员   艺术   马三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