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地球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还不到四十岁,就说说三十年前吧。这地球有点太大,还是挑个局部说吧。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三十年前我六七岁,那时候生活在农村,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拿个罐头瓶放点饭粒就能钓到很多小鱼,草丛里都是蛤蟆,满天飞的蜻蜓和蝴蝶,夜晚坐在院子里数星星,听着姥姥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那时候东北的冬天是出奇的冷,真能冻掉下巴,一场大雪就能把门封住,平平常常都能没过膝盖,大雪过后就跑去山上抓野兔 野鸡,真的很有趣。

现在长大了,以前的那条小河已经干涸,新修了铁路和公路,盖起了楼房,生活环境貌似好了,却再也听不见呱呱的青蛙叫,蜻蜓也是很少见了,因为雾霾,很多人不得不带着口罩出门,夜晚的天空,昏暗的星光已不足以照亮大地。冬天也不那么冷了,雪变得异常宝贵,每次下雪的场景都会爆满整个朋友圈。再也没看过野兔,偶尔飞来的野鸡也不知道晚上会摆在谁家的餐桌。

晚上,搂着儿子坐在窗前,看着昏昏沉沉的月光,给他讲着姥姥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保护环境,爱惜生命,从我做起!

其实天还可以更蓝,水也可以更清!




相对于地球上百亿年的年龄来说,40年只是弹指一瞬,短的不能够再短了。短短的四十年,地球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自地球诞生到现在46亿年的时间段里面,地球环境层发生过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早起地球,那种环境根本就不是人类可以生存的。而之后,地球虽然环境缓慢改变,变得适合生命生存,但是每隔几亿年都会出现一次大冰期。那个时候地球大降温,很多动物族群都会灭亡。而且,地球还经历了板块运动、地磁反转等地址聚变事件,据说现在地球最高山珠穆朗玛峰以前就是海底呢。所以,如果给地球拍一张四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做对比,基本上可以认为地球没有什么变化。



当然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相对的。就像是我们随便泼一杯水对于蚂蚁来说都好像是洪水一样。虽然对于地球来说几十年来变化不大,仅仅可能有些微小的改变,但是对于生活在地上的人,这些“微小”的改变也可能是巨大的。比如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出现空洞、气候反常、沙尘暴等等。这些对于地球来说变化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确是影响生命安全的改变了。



四十年来,人们肆意污染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制造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以前的蓝天白云、满天繁星,变成了现在灰云满天,漆黑夜晚。人们再不知道保护环环境,迟早会像恐龙一样被灭族。




NASA曾公布过1972年和2017年拍摄的以下两张照片,这个题目的很多答案就以这两张照片开始解释,无非是讲40来年,地球环境变得多么恶劣,2017的地球照片上灰蒙蒙一片,大海看着也不蓝了。

随着地球上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确实对地球的生态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从这两张地球照片还真看不出来。两张照片的色彩对比,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说图上看着2017年的大气灰蒙蒙,那我还看着2017年的大陆上比1972年的陆地上更加绿意盎然呢。不信,看以下多年的图片,靠这些图片根本无法对比得出地球环境变化的趋势。

不可否认,对于地球上的很多局部环境来讲,这40年来,有剧烈的变化,比如我国就很明显,以前乡村的清澈小河,现在很多早就变成了污水沟。以前的夜晚可以抬头数星星,现在偶尔看到一两颗都不错的。

但是对于整个地球来讲,仅仅通过肉眼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两张照片,就得出地球环境恶化,这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四十年前我不知道,但是25年前我知道。

我家在苏州,我记得那时在乡下,河里的水可以直接淘米做饭,喝的也是井水。前面有一排树林跟森林一样,那时还去那里掏过鸟窝,抓过黄鼠狼,野鸡还有蛇。

那时水稻田里有泥鳅黄鳝小鲫鱼,夏天河里更是很多很多的龙虾,那时龙虾基本上没人爱吃因为太多太多了吃腻了,杀个蛤蟆钓一上午能钓一桶。

夏天的夜晚更是美丽天上有数不清的星星,我记得后来大了十几岁了有一天晚上我抬头看星空发现只有寥寥无几的几颗星星了,我以为是我度数加深了,换了一副眼镜依然只有几颗星星,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真是环境变差了

那时一到夏天青蛙晚上呱呱的叫个不停,现在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听到青蛙叫了

以前夏天直接跳河里游泳抓河蚌摸鱼,现在都不行了




我是广东的,1972年我刚出生,那年代很冷,记得上小学时9月份很凉,十月份已经要盖被子,秋收时冷的不得了,读初中时早上去野外跑步晨运还能闻到新鲜的空气。而现在,十一月还有时候热的要开空调,早上起来再闻不到清新空气,这就是四十年前与现在的差别。




别的地方不知道,我的家乡在冀南平原,就说说我小时候,50多年之前的地理与气候与现在有哪些不同吧。

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只是有些变化我们感觉不到,若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一些景象,与现在比较,觉得有些地方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记得我小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冬天很冷,跟着爷爷去地里搂棉花叶,戴着麻糊帽,只露着两只眼睛,还觉得那么冷。大道和地里,冬天都会冻出一条条挺宽的地缝来。现在的冬天可没有那么冷,根本见不到了地里有冻裂缝的痕迹了。那时每年到春天还爱刮大风,满目黄沙,天昏地暗,都睁不开眼睛。还有刮旋风,旋风就是平地里旋转着就卷起一股风来。裹挟着一些黄沙和树叶子高速旋转着,越旋越高。快速向前滚动,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有时这条尾巴有好几里地长。现在这种天气没了,根本就看不到了。那时村村的大土坑里都有水,常年不干,坑里长满芦苇和一些杂草什么的。水里还有鱼,有虾,有蛤蟆。记得那时候蜻蜓还特别多,有时遮云蔽日的。现在不但坑里没水了,井里也没水了,有水的井至少也得有一百米深。那时伏天里下的雨也大,每当下完雨,农户都要扛着铁锹上地里去垫狼窝(就是被水冲出来的沟和坑)现在哪还有那么大雨啊?要下场透雨就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候我们这个地方盐碱地多,就是好地里也有片片不长庄稼的地方,低洼地根本就不用提了。上面有一层白白的盐碱嘎巴,别说长庄稼了,草都不长,就长一些盐蓬菜。到现在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盐碱地不见了,就是原先寸草不生的地方,也与好地没有什么区别了。若问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也没见有文献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都是一些自然生态的变化,人文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更大。这些都不在今天所要讨论之内,就不说了,有机会与大家再交流那些向题。




45年前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相比,感觉没有以前那么蓝了!

如上图所示,45年前(1972年)的地球显然更加蓝,配得上地球蓝色星球的称号。而2017年的地球显然更红了,另外也不那么清晰了。显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地球的变化:

首先,就是地球变暖了,因此造成干旱现象更加严重了。如上图所示,全球从1972年到2017年其温度陡然上升了。尤其是1972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从而旱灾频发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又造成很多国家,对土地等资源的过多开发。从而使得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和普遍,所以我们发现地球陆地变黄、变红的部分也越来越多!

其次,就是地球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了。如上图所示,实际上上面我们讨论的地球温度升高,并不是太阳辐射给地球的能量增加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地球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可见人类自从1890年开始进入工业化以后,对地球的环境污染就越来越厉害。特别是到了1970年以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温升高陡然上升了。可见,随着新兴国家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汽车普及到千家万户以后。人类温室气体排放也越来越严重。因而使得地球上空的雾霾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地球变得不清晰了!




我记得小时候早上起来空气很新鲜,雾环绕在上空中,脚地下露珠晶莹剔透。吸上一口气好似香甜的。我坐在屋顶上看着太阳慢慢的升起好似仙境。我喜欢四十年前的天空,我喜欢这现代化的城市。那是很叫人矛盾的。




还没到四十,反正小时候河里有水爬那就能喝现在已经找不到那条河了。地里有菜摘下就能吃,现在邻居去卖豆角之前三两天都要打一遍1605要不根本抢不过虫子,小时候也有蚊子但那种咬一口痒好几天的花蚊子不知啥时候来但我们村,小时候谁家拿葱花炝锅大老远就能闻到香味,现在自己家都闻不到,小时候在房顶睡觉真能看到很多星星,现在不敢在房顶睡了偶尔也能看见几颗。小时候家里的狗夏天基本不用喂,现在它都懒得出去连我都好久没听见蛤蟆叫了




我才20岁~就说说15年前的,那个时候我才5岁在广东的农村生活,记忆尤其清晰,就从春天开始,那年的春天还是挺冷的,门口种了一个桃树,每到早晨,清新的空气滿地的桃花,田间一大群小鸟在觅食,就是找掉在田里的稻谷,还有燕子在啄春泥,晚上能听到青蛙蝈蝈蛐蛐的叫声。夏天比较炎热,还记得那时收割完农作物,我们一群小孩到小溪里玩水摸鱼,最好玩的是晚上,到处飞滿了萤火虫,我们就出去找萤火虫,晚上奶奶拿着扇子在桃树下给我讲故事,天上的星星尤其明亮。到了秋天是丰收的时候,天气开始慢慢转凉,最记得爷爷说过一句话:秋风起食腊味,家家户户都晒了腊味,走在小巷了都能问到腊味的味道。冬天是很冷的,小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去田里拿哪些稻草去竹林里搭一间草屋,在里面玩耍,能玩一天,还有在田里烤番薯。。。到了现在一切都变了,春天没什么青蛙叫了,夏天也没有萤火虫了,秋天也那么多人晒腊味了,冬天来的很迟又很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1

标签:地球   腊味   都会   田里   河里   蛤蟆   青蛙   小时候   夜晚   冬天   年前   夏天   星星   晚上   环境   照片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