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小说《芳华》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往俗了讲,《芳华》讲了个三角恋的故事。文工团里,被人嫌弃没人爱的何小曼爱着“雷锋”刘峰,刘却爱着娇滴滴的独唱演员林丁丁,然而林并不爱他...

我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用了好几个转折词,“却”、“然而”。我们都希望一生顺遂如愿,等到芳华逝去,蓦然回首,却总会发现命运早把我们抛到了曾经未曾想过的地方。当垂垂老矣,我们一定常会说,如果当年怎样,也许现在就会怎样。


如果当年刘峰不去“触摸”林丁丁,他是不是还会在战争中失去右臂?日后的老婆还会不会跟别人跑了?等大家都赚钱的时候他会不会只是在海南贩卖盗版读书还被没收了三轮车?还会不会遇到再一次遇到何小曼?

当年,刘峰可是“学雷锋标兵”,他可能会被提干,可能会和爱人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

如果林丁丁当初接受了刘峰,她是不是就不会被第一任丈夫的家人嫌弃?就不会跟第二任丈夫在异国辛劳最后又离婚?

当年,林丁丁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也精于算计日后的婚姻。可谁能想到到头来竟是这样。

命运真是太诡异,太不可琢磨。

早早就看透命运的是何小曼,因为她早早就被命运抛弃。四岁时,她的生父因为某场政治运动自杀,母亲带她嫁入高官家里,自此她开始了被嫌弃的一生。

她被邻居嫌弃、被继父嫌弃、被保姆嫌弃、后来被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嫌弃,被父母嫌弃。到了文工团,又被战友嫌弃。

只有刘峰不嫌弃她。

当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全体战友抛弃,只有何小曼没有。刘峰离开了文工团,何小曼也对周遭的一切死心。偶尔心里也会冒出一些火花,她装病求表扬,很快被发现、被抛弃、被嫌弃。

刘峰和何小曼都经历了70年代末的那场战争。刘峰失去右臂。何小曼因为一个被夸大的英雄事迹,成了英模,也难得的集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来精神分裂。

等老年后,林丁丁成了被抛弃、被嫌弃的那个人,却也已看淡,大大咧咧地说起了四川粗口,嘻嘻哈哈,这有什么苦的。

刘峰和何小曼“在一起了”。刘峰生了重病,何小曼照顾他,为他送终。送终时,何小曼没有落泪。

这个故事的两个主要旁观者萧穗子和郝淑雯也看淡了。当年,郝淑雯可是抢过萧穗子的男朋友,还鼓动此人举报了萧穗子。这是多大的仇恨。郝淑雯瞒了许多年,等年老时一起喝酒,她坦白了此事,然后继续喝酒......

年老时,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不管是被命运嫌弃的还是垂青的,归途都一样。再回首,除了感叹几声,其实也没什么。




主要是讲的部队大裁军转移到经济建设当中,经过几十年社会变迁,回憶当年青春年华单纯理想,与现在历史进程鲜明对比,忘不了一段美好青春与奉献!




人生与人性




《芳花》讲述的是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物不同命运的故事。雷锋式标兵刘峰光环罩身,却因为爱上林丁丁跌入谷底被调往川滇边境的某部队上了前线,失去了右臂;何小萍看到刘峰的遭遇,想到他助人的场景,对当时漠不关心刘峰的集体和林丁丁个人产生了冷意,装病不演出被调往战地医院。若干年来,刘峰的老婆跟人跑了,何小萍独身,他们相遇后,应何小萍的要求,刘峰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刘峰大病了一场,何小萍将他接过去精心照料捡回一命。两个人没结婚却牵手一辈子,活得很充实很温馨。其实,作家严歌苓的《芳花》里本身就有她自己的影子。片中的萧穗子就是她。严歌苓也做过记者,上过前线,在文工团里呆了很多年,因为爱上一个军官写情书却被军官上交,可以说这部电影中,有她很多的影子。关于刘峰和何小萍,真实生活中也有这两人。




说起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就想起冯小刚的《芳华》,虽然不如小说带来的感觉好,还是被这部电影带入了那个纯真、扭曲的年代。通过萧穗子对失去岁月的回忆和忏悔,讲述了七十年发生在一个部队文工团里的故事。故事围绕刘峰、林丁丁、何小萍等一群年轻人的追求和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活雷锋刘峰,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平凡到了最不起眼的地步。被人误解,甚至是踩在脚下,都不会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和不幸。善良的何小萍,只因为比别人爱出汗,就遭受众人的讨厌和排斥,只能得到刘峰的尊重。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刘峰喜欢林丁丁,却为了这种喜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改变了可以出人头地的人生轨迹。总之,小说围绕着对刘峰和何小萍的迫害,和何小萍对刘峰的不离不弃,描述出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和生活境遇。




一个不懂得爱自己更不会爱别人的故事。




如果问冯小刚的《芳华》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那么可以相对容易地说是50后一代在部队文工团的青春故事。但若问严歌苓的《芳华》,就不能这么简单地说了。

电影《芳华》将故事4/5的篇幅都留给了文工团,而且从镜头的处理以及像文工团散伙这种小说中根本没有情节上,都可以明显看出冯小刚怀念青春、自我感动的意图。在电影里,何小萍和刘峰的悲剧、文工团里各种争斗和倾轧都被处理成了青春岁月里的小风波,就像郭敬明笔下的撕逼与疼痛一样,最终消解在一首煽情的《驼铃》中,并通过结尾一句”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实现和解。很多评论表扬电影里对集体主义的反思、自卫反击战和老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放大和拔高——集体主义的反思不能说没有,但对文工团极度迷恋地怀念本质上是对集体主义发出骨子里的缅怀;小说中轻描淡写的战争在电影中的放大,其实是一种市场策略,同时完成对那代人青春的又一次神化。在《芳华》面前,冯小刚流露出的是不忍,不忍表现真正的人生和过往,而是书写童话般的处理往事——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说得不能再明白了:“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而严歌苓的《芳华》则完全没有这般味道。同样是回忆,严歌苓采取了一种更为旁观的姿态,往事的欢乐与痛苦、明媚与黑暗以几乎同样平静的方式讲述着。甚至你从她那里看到的青春,不堪多过美好,是记忆而不是怀念。在严歌苓笔下,那些旧时光里的伤痕不是什么青春之痛,而是人性之劣、时代之恶。与此同时,文工团以后的日子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书写:刘峰孤苦落寞的晚年、荒诞悲凉的葬礼,何小曼坚毅至爱的守候,郝淑雯的空虚,林丁丁人到中年的庸俗,萧穗子的冷漠与同情……同样平静而琐碎的叙述,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流过了芳华也流过了芳华已逝,不过都是正常的人生历程,没有什么抑此扬彼,也没有什么眷恋与惋惜。

严歌苓在《芳华》中使用的语言也是粗糙的,极度口语化,甚至显得有些絮叨,叙述更是零碎的、流水账般的。不过这恰恰是一种回忆往事的真实状态,记忆总是片段的,日子总是庸常的。只有经过修正、剪裁甚至虚构过的才是完整而精美的,但那已不是记忆,而是想象或者意淫罢了。

所以严歌苓的《芳华》讲了什么呢?不是青春,不是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时代,而是一代人平常的人生。她愿意让大家看到他们年轻时的样子,也愿意大家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因为一切都是独特的,一切又都没什么特殊。

鉴于此,我可能无法非常简短地写出一个故事简介来。非要问而且只关心故事梗概的话,我倒觉得不妨就看看电影好了,那就是一个梗概。




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缩影。芳华,芳:美好的年龄,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香气。华:美丽而又有光彩的年华。

讲述了一个文工团的青年男女在最美好的年华发生的事情,以及后来他们各自的发展。没有那些狗血的情节,都是最真实的,最令人感动的篇章。

《芳华》我在影院看了两遍,我第一遍感触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却在第二遍,深深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遍看到小萍的父亲写给小萍那封信,我的眼泪止不住了。因为,我感受到了父爱如山,平时我的父亲也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话不多,经常是我问一句,他对应回答一句。前几天自己的生日,因为自己疏忽的原因,没有接起他的电话。在第二天的时候,他说到,祝我最亲爱的宝贝生日快乐。当时的心真的很暖。觉得我的父亲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在信的最后,小萍的父亲写到,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对你我很愧疚,如有来生,如果你不嫌弃,我还做你的父亲。把今生的愧疚,来生好好对你,来弥补。当时我的眼泪真的是收不住了。想到,我们和身边的亲人只有这一辈子的缘分,下一辈子,可能彼此在也不相见了。

抓紧机会和身边的亲人好好相聚,因为时间真的不会给你很多的机会的。另一个对我感触很大是,刘峰和战友们作战,护送弹药和药品。

影片战斗只有短短的六分钟,但是我确满心感恩。如果没有先烈们的付出,我们又如何能在这和平的年代好好生活。对此我充满了感恩。

这个是芳华给我带来的最深的思考。和内心的反问,因为自己出生在90年代,俗称的90后,对于文革,改革开放,没有经历过,所以没有很深的共鸣。但是从影片中知道了爷辈,父辈他们的那个年代大致的背景,就知道我是多么的幸运了。很感恩,很幸运自己生在了这个和平有物质丰富的年代。

《芳华》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影片中收获的很多东西的好电影。





我前段时间在家看了严歌苓原著的小说《芳华》,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看完小说心情是沉重的,从电影院出来更多的却是一种释怀。

就像是从一个巨大的牢笼里挣脱出来,摆脱掉压抑。

芳华讲的是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西南某军区文工团的故事,有一个叫雷又峰的男人和一个叫何小曼的女人被时代所慢慢抛弃被世人渐渐所遗忘的故事。故事性不错,严歌苓的文字和冯小刚的画面也都很精致,但我更想谈谈我的感触。

影片定格在火车站站台上的长凳,长凳上坐着两个头发花白的人,一男一女,女人偏着头靠在男人的肩上,仿佛万物都与他们无关,曾经一心想融入想奉献自己的世界,都已不再重要。

芳华易逝,芳华终逝。



我从头哭到尾,残酷的战争,人性的丑恶,朋友的利用,群体的蔑视,甚至夕阳下咬一口红彤彤的西红柿,泳池里男女的试探、嬉戏和打闹,高原上灵动的舞姿或是散场时的一醉方休,这都是逝去的芳华。

有一个瞬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海南,三个人重逢,刘峰在某管理所被人欺负,小郝艰难的直起身子来,甚至说不出话来,任何语言都不能代表她心底的难受和痛心,曾经那么的风光的男人却在这里被无良小人殴打,小郝终于说了话,cnm,残废军人你也打。

小说里难受的瞬间更多,何小曼凄苦的身世让我心疼,何小曼以为逃出上海那个冷漠的家就能够得到救赎,殊不知自己只是进了另一个更大的熔炉。

说熔炉也可以,说大染缸也可以。总之在这里没有善良,只有利益,没有理性,只有偏激。刘峰和何小曼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两个小人物,还有千千万万个刘峰、何小曼。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所以刘峰离开文工团的那一天,只有何小曼一人相送。甚至在葬礼上,也因为各种原因草率的结束了,是啊,都有各自的生活,时间不会等我们,只会催着我们不断前行。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天堂的刘峰也不会介意吧,何小曼,萧穗子,还有自己的女儿都来送自己了,再见他曾牵挂的世界,去了天堂他一定会过得很好的,那里的善良是会被珍惜的吧。

说得很多,说得很乱,是因为自己受的触动太大吗。是因为自己没时间好好整理好好思考吧,期末考试结束,我一定好好写我的想法,关于善良的想法。

推荐这本书,感谢严歌苓,感谢冯小刚,让我们在快节奏时代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好好思考,来珍惜正在经历的或是已经逝去的芳华。

人生还得继续,而我还得继续复习。

乌合之众。也是一本不错的书。芳华里的很多疑问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致敬芳华。

无论怎样,我还是会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想我能做到。



也许小曼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能够识别刘峰善良的人。

那就一起向小曼学习吧,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是时候放慢脚步来感谢那些善良默默付出的人了。

不像再被时代所抛弃,那就一起跟上时代步伐吧,在这段过程中还能够保持初心继续善良,那我们便对得起千万个刘峰和小曼,更是不枉此生。

芳华从未逝去,因为善良不朽!




故事重点讲述了军分区文工团一群年轻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个人在集体主义语境下的坚守与妥协,无论是谁,都逃不出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安排,最终在岁月的长河中完成了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自我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芳华   穗子   故事   文工团   集体主义   小说   善良   当年   父亲   命运   年代   青春   人生   时代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