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殿旁的一个房间。

瞎子阿炳是风流的产物,是这里当家道士华清和同 道观做杂务女工、寡妇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标准的丑闻,在清末江苏乡下,阿炳的母亲是要被家族浸猪笼处死的。

即便没有遭遇生命危险,阿炳母亲也饱受家族成员迫害、谩骂、讥笑,在阿炳4岁时候就羞愤而死。

父亲无法承认这个私生子,只得将阿炳交给乡下的亲戚抚养,到8岁才接回道观,谎称是自己的徒弟。

父亲为了面子严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亲叫做“师傅”。

因为是父子关系,父亲对阿炳相当钟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也交给各种本事。

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他的教导下,阿炳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教导有方,很快就成为著名演奏大师。

在17岁师,阿炳开始在道场表演音乐。由于演奏技术极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

父亲死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的职务。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遗传,阿炳也好色,经常穿便装下山嫖妓,还迷上了鸦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说他还喜欢赌博退二八杠。

由于阿炳自己很多恶习,道观逐步萧条,最终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

因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见,嫖妓不敢去中高档场所,往往去最低档的窑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当时的绝症梅毒,到34岁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双目失明,成为了瞎子阿炳。

由于体力极为衰弱,阿炳已经无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头拉二胡卖艺,成为最低等的街头艺人。

但由于二胡演奏水平极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头艺人。

到了46岁,阿炳还俗后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主要是他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

建国后,国家开始系统保护传统民乐。

资料这么写: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欲为其录音,因当时阿炳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当时阿炳已很长时间没有演奏了,乐器是借来的;阿炳坚持练习了三天才录的音,录的六首乐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决定的;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

然而,还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艺人,自己还有很多毛病。他也没有反抗过日本占领军,试问一个瞎子怎么反抗。他只是在街头卖艺,如果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不会也不可能拒绝。在进入无锡城时,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么高雅艺术,为了混口饭吃,他也当街演奏黄色小曲,人总要活下去吧,何况一个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黄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半大小子听的。如果知道孩子听了阿炳唱的这些黄色小曲,孩子回家就会狠狠挨一顿揍。


话说回来,谁规定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应该把瞎子阿炳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这么伟大的音乐家。

听过《二泉映月》,为琴声所憾动,潸然而泪下。

我想只有经过大苦难,大悲伤的人,才能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伟大的音乐家!

真实的瞎子阿炳谁也不知道,解放后就病逝了!我也不能网上说什么?我就说什么?没意思!

关于阿炳的母亲就有多个版本。有的说阿炳是干杂活的女佣人所生;还有的说是无锡城里首富大户家小姐的私生子;更有甚的说就是道观里的女道人所生。

即然身世都是个迷,其它关于阿炳的私生活也可想而知了,里面有太多的戏说的成份。

阿炳孤苦伶仃,凄惨而死。没有留下后人。如果他要有后人子女,凭借着阿炳音乐界的名望,也是个知名的大家吧。

谁敢胡说八道呢?以事实不符可要吃官司的。几千年封建陋习吃绝户的事在当今社会还在重演。

他在世间凄苦而死,留下生命的绝响。我们还要在他死后说三道四,我想哪个伟大的音乐大师都没有如此待遇吧?人性的悲哀。





答:瞎子阿炳是个极其不幸的天才。

首先,他的出生就是一个不幸。

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的身份很神秘——神秘得犹如《天龙八部》中著名私生子虚竹的父亲:少林方丈玄慈。

在《天龙八部》中,叶二娘和玄慈生下虚竹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她都咬死不肯说出虚竹父亲是谁。

阿炳的母亲也一样,不肯对任何人吐露阿炳父亲的身份。

但阿炳的母亲不会武功,没有叶二娘坚强,受不了别人指指点点,在阿炳三岁那年自尽了。

收养阿炳的,是一个华姓大族里的妇女,阿炳管她叫婶娘。

阿炳八岁那年,婶娘家境贫寒,供不起他读书,把他送到了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交给当家大道士带。

在这年,阿炳当上了小道士,并有幸到私塾读了3年书。

当家大道士自号雪梅,不但长得英俊潇洒,而且道骨仙风。

最让无数人艳羡的是,他精熟鼓、笛、二胡、三弦、琵琶等诸般乐器。

阿炳有悟性,跟在他身边,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21岁时,雪梅道长因病去世。

雪梅道长临终前,告诉了阿炳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他的俗家名字叫华清和,就是阿炳的生身之父,他帮阿炳起有名字:华彦钧。

阿炳的内心世界在那一刻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忽忽如狂。

雪梅道长其实还有一件事没告诉阿炳——即阿炳这个名字,也是他起的。因为阿炳命中五运缺火,所以取名阿炳。

雪梅道长死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雷尊殿的香火极盛,单凭那些香火钱,阿炳可以像他父亲那样,走完养尊处优的人生路。

但是,他受不了母亲弃他而逝、父亲隐藏自己身世多年的打击,性情大变,破罐子乱摔,酗酒、吸食鸦片、逛窑子,最终在28岁那年,感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

按照旧中国无锡老记者华钰麟的说法,即阿炳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花子似的流浪艺人!

双目失明后的阿炳无法参加法事劳动,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

36岁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不过,也在沦落在社会最底层的时间里,阿炳的天才得到了喷薄式的发挥,据说,他创作地270多首乐曲,可惜的是,仅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其中的《二泉映月》堪称天籁之音。

据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他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逝于1950年12月4日,终年57岁。

华钰麟说,新中国成立前,阿炳靠一把叫花胡琴,马马虎虎还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厉风行,严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鸦片,难以戒绝,烟瘾发作,只得自行了断……

阿炳死后第二年,即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瞎子阿炳,是个不幸的天才,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阿炳在电影中是一个无锡被道观捡来养大的孩子,跟师傅学到一手拉二胡的技艺,后来在街头卖艺,与一位姑娘相爱,但是财主看上他女友就多次来抢,因此打瞎了阿炳的眼睛,女友也跳河自尽了,悲愤而无处申冤的阿炳创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
仅存的阿炳照片

不能不说编剧的脑洞非常强大,真实的阿炳是由道观主持和保姆生下的孩子,6岁时接回道观,但是告诉孩子是捡来的,教会了阿炳各种乐器,二十多岁时阿炳已经是非常帅气的小伙了,父亲临终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并且他因此继承了道观,但是阿炳交友不慎,家产败光并且身染重病,被堂弟赶出道观在无锡弄堂里的一个破屋租住。
阿炳雕塑

阿炳先是街头卖艺,患眼疾失明后在家修乐器为生,闲来无事就教教邻居的孩子们拉二胡,后来有个孩子考上音乐学院,正逢吴教授在收集民间音乐,教授从这个学生嘴里知道了阿炳的民间艺术后前往录音,由于录音设备不好只有一部分作品流传下来,二胡曲《听松》等三首二胡曲和两首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1951年此曲在广播台播放,阿炳也因此名声大噪,正当大家准备对他的其它作品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却得悉他已病逝。

阿炳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有些劣迹,但是他创作的乐曲却是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目前已经在世界广泛流传,很多人认为它就是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演奏家小泽征尔认为这是一首应该跪着听的名曲,还有位国外著名音乐家认为它就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中国的“贝多芬”/瞎子阿炳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们便会想到《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瞎子阿炳来。

当那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那命运多舛、悲惨不堪的一生。


据说,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掩面而泣,不能自己、当即双膝跪地,虔诚地说,听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坐着和站着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谁又能想得到,这首具有如此深刻感染力的名曲,正是其创作者瞎子阿炳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下面,咱们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近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瞎子阿炳的传奇人生。

01.道士下山,缔结孽缘,注定了就是个悲剧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乡古镇无锡,波澜不惊。

一个名为华清的年轻道士,精通乐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常常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聆听,堪为一道仙风道骨的别样风景。


一个唤作阿芬的小寡妇,新婚丧夫,心中百般愁怅却道无处倾诉,封建礼教的枷锁犹如牢笼困鸟,哪个知她夜难眠泪儿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月老昏了头儿,无意间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来,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却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来到了这个不该来的人间。

02.幼年丧母,寄养人家,不称父亲却是师傅

一个道士,一个寡妇,竟然有了一个私生子,霎时间,在小城无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阿炳的母亲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责,丢下幼小的阿炳,寻了短见儿。

当父亲的华清身为道士,无力抚养自己的骨肉,只好寄养在乡下一户人家,到了小阿炳8岁那年,才接回道观雷尊殿,并以师徒相称。


同时,华清为了向阿炳的母亲阿芬赎罪,以减轻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负疚感,将平生音律所学传授给阿炳,希望将来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岁,阿炳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了。

03.明了身世,内心挣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为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谁知道阿炳悲惨的人生才开了个头儿。21岁那年,华清病重,临死前告诉了阿炳身世。

这对于他不啻于是晴天霹雳。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视,他人的非议,阿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弃儿,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的尽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来、阿炳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

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愤世痴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绝望。他流连烟花柳巷,且染上了鸦片瘾,全然不顾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诞不经的行为举止,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渣男”。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成了一个瞎子。

也是因为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后竟然将父亲华清传给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夺去了,彻底沦为一贫如洗的街头流浪艺人,靠拉二胡为生。

04.一生是非,传世绝响,贫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得知了阿炳的事,对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一行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而此时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没有拉二胡了。

经过短暂的练习,难能可贵的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当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然而此时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应聘。又过了三个月,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享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来就饱受世人非议,一辈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运的,在弥留之际,却留下了传于后世的天籁之音。

可以说,瞎子阿炳的悲剧人生,是那个封建愚昧的旧时代造成的;而新社会的进步和关怀,却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




二胡在我国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流传最广的一种弓弦类民族乐器,在民间很早就受到人民的欢迎,但它自己单独表演又比较受局限,以至于二胡在我们身边出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少,但是要说到二胡,必须要提的一个人,那就是瞎子阿炳,可能大家对于他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二泉映月》,那是二胡中必学的曲目之一,那创作这首经典曲子的阿炳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出生和成长都是问题

阿炳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是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而他的母亲则是一名守寡的妇人,他二人私通,才有了阿炳,也正是因为阿炳的出生,才使得阿炳的母亲受到族人的指点,在家族的逼迫之下选择了自杀,但阿炳的母亲致死也没有将阿炳的父亲是谁透露出来,年仅四岁的阿炳被自己的族婶抚养。

阿炳的父亲名叫华清和,在阿炳跟随族婶生活几年之后,华清和最终选择将阿炳带到自己的身边,让他成为了一名小道士,但他隐瞒了自己是阿炳亲生父亲的事,选择跟阿炳以师徒相称,年少的阿炳跟着自己的“师傅”一起生活。

阿炳一出生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小小年纪就受尽身边人的白眼,而母亲的去世也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即便跟随自己的族婶生活,他依旧受到身边人的指指点点,这给年少的阿炳心中烙下了很大的伤疤。

天赋极高却年轻气盛

说起阿炳的天赋,可能跟他的父亲有关,在跟随他的父亲之后,父亲先是供他上了三年的私塾,后来发现阿炳非常的喜欢乐器,于是决定教阿炳学习乐器。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对于乐器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作为“师傅”的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本事教给儿子,阿炳摸到乐器之后,也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不久就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再加上阿炳的勤学苦练,更是能够熟练演奏各种乐器,再加之阿炳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当时所熟知他的人称之为“小天师”。

阿炳在学习这个乐器的同时,十分感谢自己的“师傅”,因为他认为自己遇到了世上最好的好心人,“师傅”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自己,但在阿炳21岁的时候,华清和病重,临死之前,将阿炳的身世告诉了他,并说道阿炳的原名为华彦钧,此事过去不久,华清和便去世了。

阿炳发现自己被欺瞒许久,心中也是无比伤心,但还未尽到孝心的自己,就失去了刚刚相认的父亲,心中更是万分悲痛。

阿炳身份得到公布,于是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雷尊殿本身香火旺盛,瞬间衣食无忧和无人管束的阿炳放任了自己,由于交友不慎,阿炳开始堕落,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甚至还染上了鸦片,荒唐的生活持续没有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放纵自己,阿炳染上了梅毒,梅毒侵蚀了他的眼睛,使得他无法在进行法事活动,最终被迫流浪街头卖艺,开始走上自己的贫穷的“辉煌”人生。

贫穷让他变得更强大

双眼失明的阿炳开始在街头卖艺,几年的生活让阿炳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但他变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活,不再破罐子破摔,反而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阿炳流浪街头之后,族人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阿炳,意识到他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的欣赏他,于是在族人的帮忙下,安排了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失明的阿炳,时间一长,二人之间产生了感情,于1929年结婚,二人成家之后也让阿炳变得要更加努力挣钱。

阿炳与自己的妻子一起在街头卖艺,阿炳负责表演,妻子负责收钱,二人共患难,在日军侵入无锡城后,阿炳编出唱词,在街上正气凛然的骂起大汉奸吴正荣,身为无锡县伪政府警长的吴正荣为此想要逮捕阿炳,但不想还未得逞就被人击毙了,董彩娣将这个消息告诉阿炳之后,阿炳在妻子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唱出了《吴正荣恶有恶报》的段子,百姓听到无不叫好。

阿炳在民间生活,知道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苦,阿炳也逐渐转变为了创作型民间艺人,所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具有自己的特点,让人容易与其产生共鸣。

旷世神作却凄惨离世

阿炳一生创作和演出高达270多首民间乐曲,但现存于世的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可以说这一点上是非常遗憾的。但他遗留下的神作《二泉映月》成为了二胡中必学的曲目,并多次在世界的舞台上出现,要说阿炳地位有多高,很多人甚至将阿炳跟钢琴家贝多芬相媲美。

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阿炳的作品没有形成录音带,好不容易熬到解放,阿炳的作品又没能够来得及及时收录,在约定第二次收录时间到来之前,阿炳就因病去世了,至于阿炳怎么去世的,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多的就是这两种:

第一种:根据《无锡市地方志》记载,阿炳是患病死亡,只不过当时阿炳的妻子回到家乡进行土改,没能陪在阿炳身边,阿炳最终病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他是被别人发现的,最后通知阿炳的家人,得知消息的董彩娣才带着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回到家中为阿炳料理后事。

第二种:根据冬苗所写的《陆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缘”》文章中,原文中说陆文夫先生拜访阿炳时,从董彩娣口中得知阿炳是上吊自杀的,一天阿炳在家刚刚起床,想要取出自己家中唯一一把三弦弹弹,不想蒙着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个大洞,阿炳寻思寒冬腊月怎么还有老鼠,心想一定是老天爷是跟他过不去了,不准他再弹曲了,心中嘀咕的阿炳再加上日子过得不好,心中越想越气,最终抽出道袍的腰带,在梁上一挂,上吊自杀了。

第一种情况最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二种情况遭到很多人质疑,认为其中的疑点很多。

总结来看,阿炳先生一生起起伏伏,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能让他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是成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阿炳有着三不穷,值得大家去学习:

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一提起阿炳,耳边就回响那首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从报告文学里,从广播剧电视剧里,我们得知,阿炳原名叫华彦钧,是个孤儿,是个吃过许多苦的劳动人民,是个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艺人,是个为人民默默奉献的艺术家,还是个爱国的抗日模范。

阿炳生在晚清,他19岁的时候,大清灭亡了,可是大清的灭亡并没有给自己个人的命运带来什么转机。

阿炳好像生下来就为了体验人世间的痛苦的,阿炳的母亲,一个不幸的寡妇刘嫂,在庙里打工的时候被道长强占,母亲不堪受辱,后来忧郁而死,阿炳三岁就成为孤儿。

而那个道士华清和在阿炳母亲死后,良心发现,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但人言可畏,因为惧怕流言蜚语,华清和只能把阿炳安排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花钱雇人照料。

由于爱子心切,在8岁的时候,华清和不顾一切把阿炳接到了道观。不过华清和还是没有勇气向儿子说出他的身世。直到阿炳20岁那年,华清和害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要不久于人世,这才向阿炳讲了他的身世。

阿炳听了,心静如水,并没有责怪父亲,一言不发,只是紧紧地抱着父亲。其实在他心里,师父对他恩重如山,早已就是慈父一般。生父还是师父已经不重要了,自己能做的,就是让师父兼生父晚年更开心一点。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痛不欲生。为生离死别,或许也为命运的不公。如果没有吃人的礼教,他也不会跟孤儿一样在乡下待了八年,也不会当别的孩子喊爸爸的时候,自己会纳闷,我的爸爸在哪里?当小伙伴们不跟他玩,赶他、打他,骂他野孩子的时候,他一脸的茫然。没有人撑腰,没有人关爱,就像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像路边的小草自生自灭。

虽然阿炳不会喊父亲,但父爱如山,父亲教自己学会了认字,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各种谋生的手艺,也学会了演奏各种乐器。

阿炳不幸,生在一个礼教吃人的社会;阿炳又幸运,遇到了一个师傅,一个跟父亲一样慈爱的师傅,一个多才多艺的师傅。他从师傅兼父亲身上学会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继承了老爸的艺术基因。

16岁的阿炳已经显露出艺术天才。在道场做法事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各种曲子,每次听他演奏的人都前呼后拥,好评如潮。

阿炳是老天送给人间的一个艺术家,阿炳的乐感是天赐的,不管是什么曲子,阿炳都能把它把它演奏得出神入化、不同凡响。

26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接替父亲开始处理道观的业务。

中国的出家的人必须要戒酒、戒肉、劫色,其实这等于让一个会说话的人永远禁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制定一个根本做不到的律条,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纷纷犯禁,律条失去权威,形同虚设。

食色性也,一个虚伪的人,会在前谈精神文明,人后却抵抗不了诱惑去搞精神污染。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演戏,撒谎。这个社会就没有了诚信,这个国家的道德长城也会崩塌。

据考证,日本的寺里规定,寺院里的和尚如果抵御不了金钱诱惑,就去做生意;如果抵挡不了荷尔蒙的发作,就去娶媳妇。有钱不是罪恶,有媳妇跟信佛不是水火不容。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都是善哉。

阿炳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样,有着正常的人伦需求,抵挡不了这种本能,但却不能名正言顺娶妻生子,只能偷偷去勾连。阿炳不幸最后染上了花柳病。祸不单行,34岁那年,阿炳又双目失明。

失明之后,阿炳把道观盘了出去,到江湖四处漂泊。为了排解苦闷,阿炳又迷上了赌博和染上了毒瘾。

为了维持生计,阿炳被迫上街卖唱,阿炳在卖唱的时候,把艺术才华发挥到极致,每次演唱都叫人百听不厌、流连忘返,阿炳的美名开始江湖上开始传扬。

44岁那年,阿炳人生开始大放异彩,因为他还俗后遇到了一个最爱他的女人董彩娣,这个柔情似水的女人给了他无尽的灵感。

阿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尤其是建国后,阿炳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迎来了自己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终年57岁。

阿炳是个艺术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白居易、苏轼、柳永都喜欢这个调调,人家也都是放荡不羁的“文学家,凭什么阿炳就该是"正人君子"?

其实阿炳本人并不虚伪,并没有自己包装成正人君子。

那些任意美化阿炳的人跟贬低阿炳的人,脑子还是该放到洗衣机里清洗一下比较好。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挂在肩上,右肋夹着竹竿。呜咽的琴声在飞雪中由远及近,犹如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是陆墟描写的瞎子阿炳,在街头卖艺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凄切哀怨、动人心魄的乐曲,就是后来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瑰宝的《二泉映月》。

但凡听到过《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更是在聆听过后,发自肺腑地掩面而泣:“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瞎子阿炳)

那么,瞎子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街上卖唱的,怎能写出这种曲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东亭。父亲是无锡洞官观道观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长,名叫华清和,号雪梅。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弦、鼓,顺手拈来都能演奏。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在教内享有“铁手琵琶”的美称。

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后与华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当阿炳呱呱坠地时,吴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后郁郁而死,此时的阿炳还不到4岁。

道士父亲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将他送到老家亲戚处,交给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许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遗传,也许是在老家被乡土音乐所感染,阿炳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导下,他先从最简单的敲击乐器学起,然后学习笛、笙、唢呐等,最后过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学得异常刻苦。在学习笛子时,为了增强腕力,他在笛子上挂了一块秤砣;练习二胡和琵琶时,指尖经常血肉模糊;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过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岁左右,就悉数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艺,能娴熟驾驭各种常见道教乐器。经常在道教重大活动和民间集会中担任首席演奏,统领乐队。

22岁时,父亲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接各种法事,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卖艺的阿炳)

这时的阿炳,可以说名利双收,滋润快活。

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阿炳的内心开始膨胀,年轻气盛的他逐渐放纵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窑子的习气。以至于被传染了梅毒,并引发了眼疾。

1927年,眼疾严重恶化,终至双眼失明。本来不错的家产,也让他挥霍殆尽,只留下心爱的琵琶和一间破屋。1928年,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靠卖唱为生。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经常就能看到一位双目失明,带着墨镜,背上背着各种乐器的人,靠说唱新闻和弹奏乐曲维持生计。

40岁时,阿炳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妇也就从此成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维系着两人贫困潦倒的卖唱生活。从此,人们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就时常看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景象。

不过,阿炳并非乞丐,他的骨子里还有着“大师”的清高,只靠卖唱赚取生活,从不对人摇尾乞怜。别人要求他演奏,他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人随意给取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多少。即便别人一文不舍,他也照样不愠不怒,泰然处之。

更为难得的是,阿炳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经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抨击邪恶,揭露丑陋。一个颇有权势的乡绅强暴婢女,婢女状告无门以至于流落街头,阿炳便将此事创编成说唱故事,沿街演唱,吓得那位恶绅不敢露头。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变后,阿炳编唱《抗日名将马占山》,宣扬马占山的抗日壮举。为歌颂十九陆军抵御日寇而浴血奋战,他编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编唱《汉奸没有好下场》等等,以鼓舞人们的抗战士气。

当然了,代表阿炳终生成就的还是《二泉映月》。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乐曲。当年的无锡,每当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时,这首凄婉动人的乐曲,就会飘荡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找到了阿炳,希望录制《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当深沉而激越的琴声戛然而止时,杨教授问道:“先生,此曲叫什么名字?”

阿炳回到:“没有名字,我自己摸索着拉的。”

教授接着问:“那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此曲呢?”

“我时常在街头和惠山泉边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脱口而出。

同行的人随即补充道:“《二泉》不像是乐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来到了国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此曲被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国乐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1950年12月4日,饱经沧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终年57岁。

(参考资料:《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虽然是我国知名的民族艺术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实并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一个寡妇,俩人私下通奸生下了阿炳。

阿炳3岁时,母亲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亲送回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被带回雷尊殿,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直到21岁时,华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于出身不算好,再加上华清和的放纵,阿炳在年轻时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鸦片和嫖妓,导致入不敷出。

34岁时,由于罹患梅毒,阿炳的双目失明了。瞎子阿炳,那双眼睛就来自于此。

阿炳流落街头后,无力参与道观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就是这段经历,使得阿炳的技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为民族艺术家,其实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那是1950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曲目,这些乐曲获得了大奖,阿炳也一战成名。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真实的阿炳打死都是中国人,血液里充满道家文化的精华。暗算里安在天的领导说有个人拉的曲子像哭一样,说的就是在间谍片里阴森森的阿炳,曲子就是二泉映月。

道德经里描写的二泉映月之道德之魂:美之与恶,相去几何。众人兮兮,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凤凰台主持人说道家轻浮,阿炳就是轻浮的人,阿炳得梅毒而变瞎眼。

二泉映月充满哲学思想,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得了神经病,贝多芬得了耳聋。阿炳却是瞎了眼。

道家文化的大音希声相当厉害,阿炳在二泉映月拉曲中道隐无名。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浊以动之徐清,唯有道者。阿炳困苦折磨中像婴儿不会笑,胸怀非常宽广,阿炳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听力方面大音希声,悟道的阿炳宁静致柔如婴儿。

世界有名日本艺术家跪着听阿炳二泉映月。

源头的活水,艺术家跪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瞎子   法事   大浪淘沙   道观   无锡   日本   寡妇   道士   琵琶   身世   乐曲   乐器   父亲   街头   母亲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