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很火的“稻田养鱼”,现在没有农民愿意干了?

我大母舅在稻田中养鱼,结果到收成时,鱼只剩下30%,顺带折进去了50000多元的管理成本。

鱼儿吃着稻花、虫子或杂草,消化后排出的粪便,又成为了稻田的天然肥料,这种生态互补循环模式,不光稻谷香气满溢,连鱼儿也是天然无公害。过去很火,现在不愿意干,这其中有很多隐情。

大母舅前年看到了这一点,也经人煽风点火,在去年,他一头扎进了养殖稻花鱼的行业中,历经千辛万苦,眼看要收成时,却毁于一旦。这是怎么回事?“稻田养鱼”养的是什么鱼?为什么在以前很火?现在却没有农民愿意干了?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稻田养鱼”养的是什么鱼?

传言道,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鱼,中国地大物博,江河众多,鱼类资源自然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珍稀鱼类,一度成为了待客的上等佳品和地域珍品,有时哪怕只吃了一口,就能让你魂牵梦绕,稻田养的鱼就是其中之一。

稻田养鱼泛指稻花鱼、禾花鱼,其实它并不是单指一种鱼,而是稻田中的鱼类统称,常见于鲤鱼、鲫鱼和草鱼。它们从小在稻田里吃稻花、水草、虫子以及浮游生物等等,故称之为稻花鱼。

早在千年前,汉武帝就用稻花鱼供奉过武夷君,到了宋代,大多数为农民自己享用,少数优质的成为了历年进献宫廷的贡品,得到了广泛好评。

二、为什么在以前很火?

流传了上千年的稻田养鱼,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信息闭塞,北方很多人都不知道。结合那时狠抓工业发展,大家对农业发展关注度不够。

随着工业兴起,四通八达,信息活络开来,存在于南方农村的稻田养鱼,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那时农民养鱼,很多都是自家食用,多余的才拿到市场,换一些油盐酱醋。

不过,随着关注度提高,大量学者发现,稻田养鱼,让农民享受双收入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也能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这项绿色环保技术一举多得,于是开始大力推广。

甚至有传言说,有位农村小伙,靠养殖稻花鱼年赚600万,这话传到了朴素的农民耳朵里,大家都心痒痒。心想着,反正稻谷成熟前,稻田也空着,何不跟着一起养鱼?不出两年,准能过上小康生活。不料,很多人血本无归。

在最风靡时,也有人煽风点火,到处宣扬稻田养鱼的好处,到底有哪些优点让农民跟风后,导致血本无归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①说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国土资源的再利用,收割农产品的同时也收成了水产品,也有相关研究,稻田养鱼不但不会影响水稻质量,还能增产,据统计,养有鱼的稻田,每亩可增产5%~24%不等。

我的观点:毕竟农民伯伯不是专业的,无法验证。

②说能实现水稻和鱼共生,资源互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对水稻有害,可大多数却是鱼儿的天然饵料,鱼儿食用后,排除的粪便又成了稻谷的肥料,实现共生。既能节约水、土地、肥料,又能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变废为宝。

我的观点:共生有道理,不过大多数能给鱼儿吃,少部分还是会危害稻谷的。

③说能改善水稻生态环境。稻田中的杂草影响水稻生长,靠化学除草,影响土壤、环境和谷粒,使不得。这时养鱼,鱼吃草吃虫,就能免去大量人工和化学药剂,变害为利,这种无公害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保护生态环境,多好。

我的观点:这条说得对,任何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农产品,都能保护生态环境。

④说能减弱农村面源污染。在农村待过的可能知道,畜禽粪便、秸秆等都是天然肥料,有些流入田中,有机物质利于水稻生长,无机物、微生物等供鱼类使用,相互利用,就能提升稻田质量。

我的观点:稻田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把鱼儿不能吃的生物的质量提升了,还是不行。

⑤说稻田养鱼能增加水产品供应。可以丰富人们的味蕾,改善膳食结构,可以稳定市场价格,可以多元化选择。

我的观点:感情人们一年之中都选择在8~9月份吃鱼呢?平抑价格?怎么可能,不是讲究物以稀为贵吗?

⑥说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稻谷多产,乐呵卖鱼,少施肥,少打药,这都是肉眼可见的收入和开支!大家赶紧的,快跟我一起养稻花鱼。

我的观点:养得好,确实能增加收入,若养不好,血本无归。

⑦说可以优化生态环境。稻田想要长期蓄水,就需要加固田埂,拓宽沟渠,不但增强了稻田的蓄水能力,还可以抵御自然灾害,防洪抗旱,多好。

我的观点:环境优化了,遇上天灾,比如大暴雨,鱼儿也随波逐流了。

综上所述,这七个原因,是让稻田养鱼当初很火的原因。往大层面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利于农业发展;往小层面看,能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连我看了都心情澎湃,更何况朴实无华的农民伯伯呢?于是,蝴蝶效应,套进去后,无法抽身,太多人落得一地鸡毛。

三、现在却没有农民愿意干了?

不是不愿意干,而是养殖的量变少了,在四川、云南等地,还是有很多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养稻花鱼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养殖稻花鱼最高峰时,市面上能卖到70元一斤,可谓是双丰收,早些年,还是让不少的农民伯伯乐开了花,但这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结合我大母舅的辛酸历程来看,现在养殖少,无外乎这四点原因。

1. 稻田的选择难倒了很多人

当初我跟着收割稻谷时,除了少量稻田有水外,大多数都是干涸状态,稻田的水都引自于沟渠、池塘等处,主要靠加固田埂来保水,确保秧苗不干死。

养鱼就一样了,首先水源必须充足,稻田里的水位必须要足够,保证鱼儿能来回游动的同时,还不能淹了秧苗。其次水质还必须良好,太差的话,鱼儿死亡率高。然后水位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还要保证进排水方便,这样才能确保旱涝保收。最后还要在低处建大水坑,以便稻田缺水时鱼儿能到水坑躲避,待稻田水位正常后,再洄游。

去年我大母舅为了养稻花鱼,在原本不适合的稻田里,请人帮忙加宽加固加高田埂,挖沟渠,建水坑,做进水和排水装置,光这项费用就花费了3000元。

2、清理稻田、鱼苗投放、施肥除虫等很棘手

放置鱼苗前,一般都会将稻田的水放干,采取阳光暴晒的方式消毒,不过春天的紫外线不强,很多人还会选择简要的化学消毒,以清理杂草和敌害生物。

投放鱼苗时,一亩田最多可以放四百尾鱼苗,多了,影响水稻生长和日后打理,少了,除去死的跑的,没收益。

投放鱼苗后,鱼儿可以吃稻田中的天然饵料,一般情况下,前期都不够吃,这时,还需要人工投喂一些饵料,比如大小麦等杂粮、禽畜粪便等。

除了保证鱼儿生长,还要兼顾水稻,光靠自然生长,水稻不仅稻穗少不饱满,还生长缓慢易枯竭,除了施粪便等人工肥外,基肥、追肥是不能少的,有时还要少量多次的施化肥。

当然,除草杀虫的农药是不能打了,不然鱼就白养了。

以上的这些事,投放饵料、施肥,我大母舅不光全做了,他还和邻居打招呼,叫他们也不要给稻田打农药,当初为这事,没少闹矛盾,最后许诺等稻花鱼收成后,一家给1000元才息事宁人。

3、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甚至有可能亏本

让稻花鱼火起来的原因有一条,说可以降低成本,实践后才知道,理论永远是理论,不可信。

毕竟南方的水稻均为一年一产,插秧时,购买鱼苗,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田里大量养鱼了,就多了很多担心和忧虑,比如水少了要引水,多了要排水,田埂垮了要去补,水质差了要换。去年把我大母舅一家整得够呛,原来杂草丛生的田埂,都被他们踏的寸草不生。

有一次,大母舅看着鱼儿死了几条,他又着急了,连忙又去买了很多杂粮饵料投进去。看见有鸭子、鸟儿在四周晃悠,他又做了许多驱赶装置,树立在田埂边上。那时,正值大热天,把他晒成了包黑炭。

这些也就算了,稻花鱼并不是随时都能出售的,每年的最佳销售月份在8~9月,也就是稻谷收割的季节,这时的稻花鱼才是又大又肥的,才能把利益最大化。

殊不知,物以稀为贵,价格定得高,销路不好的话,一年就白忙活了。加上养鱼方面的竞争对手多,专业化的养殖场也比较多,市场需求是不好把控的。就算薄利多销,估计连管理成本都收不回来,这才是欲哭无泪。

我大母舅把价格定在50元一斤,因他管理的好,又找到了销路,看着稻田里畅游的鱼,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不料,意外来了。

4、千算万算,算漏了天时,算漏了无法防御的自然灾害

既然要养鱼,稻田干枯、开裂的可能性比较低,再怎么困难,也能引水来解决。

不缺少,就怕水多了。去年7月底,乐山地区持续降雨,此时大母舅隐隐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发生,他还经常打着雨伞去田里放水。到了8月中旬,这雨还没有停的意思,大母舅想着田里的鱼,恨不得他直接住进田里守着。

就在8月17日晚上,一场特大暴雨浇灭了他的发财梦。

那天的暴雨十分罕见,到了第二天,连乐山大佛都被洪水淹没了脚趾头。大佛洗脚,1949年来首次。要知道大母舅的稻田处于大渡河、青衣江上游的金口河地区,这里汇聚了大量洪水。当然,他稻田引过来的沟渠,也水满为患,凶猛的洪水泡了稻谷,冲垮了很多田埂,顺带也冲跑了鱼。

当大母舅18日到现场,一眼望去,除了能看见冒出水面的稻穗,其它全是水。他当场就瘫坐在了泥地里。要不是赶来的婆婆拉住了他,说不定他都随着鱼去了。

幸好,退水后,下游汇聚的那个大水坑里还有鱼幸存,经估算,这里的鱼已不足三成。最后,大母舅心灰意冷,把这些鱼低价处理了,他还是信守承诺,给了两户邻居一人1000元。他养了一年鱼,白忙活不说,还亏进去了50000多元的管理成本。

综上四点原因,稻花鱼的水太深太浑,一向恪守本分的农民不敢轻易去趟,还不如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要么管理好水稻,要么养好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看来,鱼和稻谷也不可兼得。

不过,现在还是有稻花鱼的,如果你想购买稻花鱼吃,除了亲自去农村现场买外,这里教你认稻花鱼的方法:一看鱼种,大多数为鲤鱼和鲫鱼。二看个头,鲤鱼一斤上下,鲫鱼只有2~3两。三看外型:身形纤细,线条流畅,鱼鳍发达。四看光泽:泛金属光,胸前、尾鳍略显红色。五品味道:肉嫩味鲜,没有泥土味。

总的来说

中秋前后,稻谷黄、鱼儿肥,收割稻谷累了,抓上几条鱼,不管是煲汤,还是油炸烧烤,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定能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稻田养鱼之所以不火了,是因为通过大量的人们实践后,发现这并不简单,它存在的7个优点确实存在,不过4个缺点已经完全招架不住这7个优点,自然就养殖的少了。

不过,不能靠稻花鱼发家致富,靠它满足舌尖上的味蕾还是可以的。在乐山一带,除了大母舅的金口河外,峨边、沙湾、峨眉、沐川等地,还是有少量稻花鱼养殖的。

你们觉得稻花鱼靠谱吗?欢迎留言探讨!




“稻田养鱼”现在看来就是个骗局。传闻有个农村小伙回家创业,通过稻田养鱼年赚600万,无数农民跟风,但最后都血本无归。

我家大伯2015年投资了5万块买鱼苗,满怀信心大赚一笔,但越养发现越心累,本来产量就不算理想,一场突如其来大暴雨,把他最后的希望浇灭了,差点让他一病不起。

今天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来揭秘为何现今“稻田养鱼”再也没有农民原意干了?

01:稻田养鱼——新兴农业模式

可能北方的朋友没有听过“稻田养鱼”的模式,这是在南方,农民为了资源最大化利用而想出来的种植+养殖结合的方案

由于南方的水稻田长期都需要水,有人突发奇想:为何不利用积水养鱼?不仅能吃掉水稻害虫,水稻成熟时还能把鱼高价卖出,何乐而不为?

加上当时一阵“稻田养鱼”风刮来,有个小伙自称一年赚了600万,让很多农民误认为伯伯看到了致富的机会。但稻田养鱼模式背后,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经历过稻田养鱼的农民都知道其中的艰辛,以至于现在他们听到稻田养鱼,就“谈虎色变”。

02:为何稻田养鱼不可行了,农民为何大多抵触?

1、水源问题难以解决

稻田养鱼的设想很美好,但是实操时却会碰到无数困难。首先是水源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农民伯伯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南方虽然水系发达,但不意味着水是可以任意调配,随想随要的。大多数水稻田的水,都是从周边的沟渠、池塘引过来,然后围堵在稻田里,供水稻一段时间的成长使用。

但如果养了鱼那就不一样了,鱼儿对水质的要求会比较高,对水量的大小也是。如果稻田里水太浑浊,鱼的死亡率就会飙升;如果水太少,鱼也会缺氧而死,水太多可能水稻会泡烂。因而,这需要农民们定期、频繁的换水,也要精准掌控好水的深浅,满足鱼儿的生长需求,否则产量不会理想。

有的农民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渠引水,而有的则铺胶管千方百计从别的地方饮水,这操作技术难度很高,对于农民来说不仅辛苦,而且不太友好。

2、棘手的虫害难题

稻田养鱼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虫害防治。水稻大范围种植,很容易引来害虫,这一点种过水稻的人都知道。鱼可以吃掉部分的害虫,但远远不够,如果不打农药,水稻基本不会有收成,大大减产。

但鱼对于水质、化学物质都很敏感,这些剧毒的农药如果用量太少,那么害虫仍旧难以去除;如果用量过度,那么鱼儿就会中毒而翻肚皮,鱼的产量就会极大减少。是农药三分毒,对农民伯伯开始,几乎没有两者兼得的解决对策。

03:令人心寒的投产比,劝退了无数农民

如果说上面都是让农民伯伯遇到的难题,那下面的投产比问题,则是直接劝退想“稻田养鱼”的人了。稻田养鱼投产比不高,这和农民最初的赚钱目标有所背离。

首先是:人工成本高。

如果不养鱼,那么水稻只需定期换水、打农药即可,不需要过多料理;但是如果把鱼放进去,那就要时刻密切关注鱼的动向。例如,水质是否清晰问题、水源是否充足、鱼是否有缺氧情况等。

我大伯稻田养鱼那段时间,田埂都被他磨滑了,因为养了鱼后不能再“放养稻田”了,所以就要频繁的去调节稻田的环境,这样到收获时鱼才不会减产,也才会长得肥肥胖胖,才能卖个好价钱。一来一回的折腾,人工成本就高了,有时候还会动用全家去料理,累到苦不堪言。

其次,是鱼苗存活率低。

稻田养鱼放的并非是“成鱼”,而是鱼苗。鱼苗的成本也很贵,如果食物不足还要提供饵料等。而鱼儿的存活率决定了鱼的产量,有很多农民操作不当,导致鱼苗存活率不超过50%,再加上自然死亡,一年到头可能真的白忙活了。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水稻产量不理想,鱼也没有活下来,投产比肉眼可见的差,这样亏本的生意,对于积蓄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所以,农民才不愿意再去稻田养鱼了,对最后是盈是亏,心里早有预期。

04:市场需求和卖价无法维持,销路没有很好打通,补贴逐渐减少

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不仅如此人意的市场需求和销路。当初稻田养鱼时,有一个很大的盈利点,那就是“禾花鱼”的卖价很昂贵,可以卖到70~80一斤。但没过过久,这种价格就降下来了。

而且,禾花鱼的卖点还不够突出。稻田养出来的鱼,与市面上的普通鱼外形没有差别,在肉质、口感上也无法做出明显区分,市场的替代品较多,所以价格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价。所以农民养出来的稻田鱼,会面临无人收购的尴尬处境,最后也只能低价卖出。

换句话说:禾花鱼、稻田鱼只是一瞬间的噱头,难以支撑高价,并且市场需求不多,以至于农民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禾花鱼无人买账,销售通路不顺畅,补贴也没有多少了,最后农民只能亏本散去。

05: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

稻田养鱼也看天吃饭,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会让大规模养殖的民众损失惨重

例如,长期的干旱下稻田缺水,稻田水里大多数是淤泥,水浅了浑浊,鱼的死亡率自然会提高。

如果发大水,那么鱼就会在一片又一片的稻田里流窜,最后你的鱼都到了别人的田里去了,或者是随着大水游走了。而大水也会让水稻根系腐烂,最后鱼和水稻都没有收成。

05:稻田养鱼的竞争者很多,养鱼专业户性价比更高

稻田养鱼竞争很大,很多想尝试的农民不得不打退堂鼓。稻田养鱼的重心其实更偏向于鱼,但市场上有很多养鱼专业户,他们大坝、池塘大规模养殖,鱼的产量高,体型庞大、肉质鲜美,市场价格还客观,投产比跟高,比稻田“顺带”养鱼的模式,性价比更高。

想水稻收成客观,专心培育水稻即可,否则害虫会泛滥;想要养鱼,水坝、池塘规模养殖就行,两全其美的方案,往往都不兼得。因而,越来越多的农民才会抵触稻田养鱼,把它看做是一场不现实的闹剧,或是骗局。

总而言之

稻田养鱼之所以不火了,就是因为里边的”水“很深。农民要解决很多实操难题,并且投产比不乐观,市场上的销售通路不算完善,而且竞争者还很多,最后得到的效果并不符合预期。农民不仅身体累,心更累,一年忙到头却是亏本的,这换谁都不乐意。

不过,和梯田一样,稻田养鱼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智慧的体现,只是实际的效果却有待商榷罢了。养的好的,的确可以拿到两份收成,脸上乐开花,但是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很亏本了。

(稻田养鱼收成好,农民伯伯乐开花)

虽然没有辉煌过,但也算是一种新的探索。那么,你对于“稻田养鱼”是否有更好的优化建议?欢迎留言探讨。




稻田养鱼是个很好的项目,主要是以鲤鱼和鲫鱼为主,人们也称之为稻花鱼,现在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依然还有人在稻田中养殖,虽然产量不高,但是收入还是可以的。

在很多地方兴起稻花鱼养殖时,不少人对长期水源的供应没有意识,结果造成干旱枯水而导致死鱼。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虾有相同的意思,要有优质的水源和长期保水的稻田,方可能取得成功。

稻田养鱼能坚持下来的人之所以少,主要原因是鱼获的产量不高,稻田养鱼鱼苗的投入是有限的,通长的是以鲤鱼和鲫鱼为主,而且鱼苗也不能过于短小,太小了当年见不到效益。一般情况下,稻田鱼苗单个鱼苗休重以4O一5O克为宜,每亩投苗12一15公斤比较适合。

稻田养鱼主要是产量不高,饲喂一亩稻田产鱼不到2OO斤,它是由季节控制的,每年4月春秧插下以后的25天左右,秧苗返青水质稳定后放苗饲喂,一直长到可以出售的时候,是阶段性的生长也就决定了产量不高。

稻花鱼最大的弱点就是低产量,鱼的销售价格也不是太好,特别是鲤鱼的销售价格不是太高,很少有人食用。而鲫鱼也很难长到达标的质量,如果不用饲料喂养,也就更难达标,只能当作低价销售了。稻田养鱼并不是没人干了,条件好的地方还有人在干,现在稻田养鱼更多的是被龙虾代替了。




说不来不怕被你们笑话,稻田养鱼这样的傻事,我还亲身经历过,这压根就是一个骗局,真正赚钱的好项目,不会有人那么高调点宣传,只会低调的自己赚大钱,那些高调宣传有多赚钱,大多是为了割韭菜,前几年稻田养鱼这个说法刚兴起的时候,我们盲目跟风,眼里放着光,以为抓住了发财的机会,谁想到,血本无归,欠了一堆债。

为什么说是骗局呢?所谓的稻田养鱼,无非就是原本种有水稻的田地里面额外的养上鱼,让鱼和稻谷同时存在,鱼会去吃杂草和稻田里面的害虫,而鱼粪可以给水稻提供营养,让水稻长的更好,鱼和水稻互利共生,然后在稻谷收成后,鱼也长大了,把鱼卖掉,不仅收获了稻谷,还能卖鱼额外再挣一比钱,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没错,我当时也觉得非常好的一个项目,可是结果我却没想到,这竟是我血本无归的开始。

我们家在农村,平常吃的米都是自己种的,有自己的稻田,那时候稻田养鱼这个说法刚流传到我们那,我感觉我发财的机会到了,只需要在原来的稻田里,投入买鱼苗的钱,就可以额外收获一批卖鱼的利润,于是我找到我堂哥,我把我想法告诉他,说咱们今年就搞稻田养鱼,没想到我堂哥比我还肯定这个项目,堂哥说,要做就做大的,我们在原来稻田地基础上,再去承包50亩稻田,把这项目做大他,搞不好今年可以赚个几百万。我想着承包50亩稻田这个钱我们俩还是可以出的起,于是说干就干。

很快我们把田地给谈好了,鱼苗我们也去跑了好几家鱼苗厂,最终花了十多万买了鱼苗。这时鱼苗也投放进去了,这时,我和我堂哥,以为坐等鱼儿长大,卖鱼就行了,没想到,还没过去一个星期,就出问题了,稻田里出现大面积的死鱼苗,我当时还觉得会不会被人下药了,于是我又仔细查看,不同稻田地死鱼苗数量还差异好多,后来又请教我们村里专门养鱼的老哥,原来竟是水质的问题,鱼儿不是有水就能存活,它们对水质也是有要求,特别是鱼苗,适应能力更差,对水质要求就更高,而稻田里都水都较为浑浊,而且不流动。但是发现问题了,总要解决,虽然损失了不少鱼苗,于是,我们又花了好几万块对稻田排水系统做了改造,让水尽可能的流动起来,不断引入干净的水。

好不容易鱼苗长大了点,水稻也长高了点,可这时候正是水稻杂草生长的旺季,再加上大面积的稻田,会滋生出很多的害虫,虽然说鱼儿可以吃掉一部分害虫,可是这远远不够,而且鱼儿也不能飞起来吃叶子上面的害虫,这就面临一大难题,如果不打农药,那这些杂草和害虫将来会大大影响水稻的产量,但是如果打农药,这鱼儿在水里肯定又不行,这样鱼儿会直接死掉。没办法,只能人工除草,但是这样效率太低了,人工工钱又是一大笔支出,而且就算除掉杂草,那害虫也会影响水稻产量,所以,我们已经做好水稻产量减少的心里准备了。

紧接着,鱼儿再长大了些,食量也上涨,开始发现有鱼儿啃水稻的情况,不得已,我们又买了一些鱼饲料,这几十亩稻田,又花费了好大一比费用在鱼饲料上。

忙前忙后,我们发现,之前种水稻,那只需要灌几下水,打几次药就完事了,现在养上鱼,那跟养个孩子没什么两样,整体忙这忙那的,搞水质啦,喂鱼饲料啦,除草啦等等,这样一对比,人工成本直接上升了好几倍。

终于好不容易,水稻也到了收成的季节,鱼儿也长大了,最后我们把稻谷和鱼儿都卖了,算了下总账,看都不敢看,原本以为只是辛苦点,没挣到钱而已,没想到最后还亏了不少,当初买鱼苗就花了十多万,后来为了提高水质,又改了排水系统,后面请人工除杂草又花了一笔,更要命的是,鱼儿吃饲料就像小孩子吃奶粉一样,真是又快又贵,鱼饲料那里和人家老板赊账,欠了很多钱。鱼儿一开始水质不行,死了好多,后来加上一些天气因素还有自然的死亡率,最终卖掉的鱼,竟然连饲料的钱都不够还,得了,养鱼儿算是全亏了,但是还不止,一开始虽然做好了水稻减产的准备,可是没想到,由于鱼儿的存在,人工对水稻除草和除害虫有阻碍,水稻的产量连平常都一半都不到,这样水稻卖的钱除去租金,还有人工,也是没钱挣到。

总而言之,我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是希望帮助到大家,避免一不小心做了和我相似的事情,血本无归,悔不当初啊。再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稻田养鱼,现在没人敢干了,说到底它就是一个骗局,也许是卖鱼苗的人编出来的,因为传统的稻田养不了鱼,你要养鱼就得解决以下问题:

1、对排水供水系统做改造,让水质达到鱼苗存活的标准,这要花费一比不少费用。

2、鱼儿在水里,稻田没法打药进行除草除害虫,如果人工除草要很大一比人工费,而且人工没法除害虫,这样势必会带来水稻减产的发生。

3、随着鱼儿长大,食量也大,需要投入鱼饲料,这鱼饲料的投入也需要一大笔费用。

4、鱼儿自然死亡和环境因素死亡会可能很大,到时候能卖的鱼并不多。

5、鱼儿存在,对水稻的除草和除害虫工作有阻碍,水稻产量减半,不划算。

6、养上鱼,人工成本要翻三倍,这也是一比不少的费用。

稻田养鱼,其实水很深,但是也有人说这挣了不少钱,不知是我哪里做大不好,才导致的亏本,如果你稻田养鱼有什么想法建议,可以评论和我说说。




谢谢邀请!

很抱歉!我们老家不种稻子,对稻田养鱼的情况不熟悉。只是从电视节目里看到过这方面的事情。稻田养鱼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各方面的问题很多,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所谓的“生物链”,并非人们设想的那么和谐完美?!

这些也许就是农民对稻田养鱼的兴趣逐渐变冷的原因吧?




在一些美食类短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从稻田中抓来一箩筐鱼,只去苦胆而不除内脏,鱼鳞也不刮,清洗干净后直接和酸笋等食材直接闷煮。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只有亲自尝试过的人才知道,这是人间美味!

没错,我说的就是稻田里养的禾花鱼,有些地方也叫稻田鱼或者稻花鱼,其实说的都是一种鱼。稻花鱼主要在南方水稻种植地区养殖,毕竟要有水稻为前提,北方干旱的大平原是无法养殖稻花鱼的。

稻田里养鱼主要选择鲤鱼、鲤鱼或者鲶鱼,其中鲤鱼最为常见。这些鱼以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水生虫类为食,当然还有稻花。

稻田鱼因为采食水稻的落花,鱼肉具有稻花香味,禾花鱼或者稻花鱼因此得名。稻花鱼食性杂、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刺少肉多,而且肉质滑嫩、骨软无腥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食用稻花鱼时,只去苦胆而不除内脏的原因,要尽可能保持稻花鱼的香味和鲜味。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户都会在自家稻田里养殖稻花鱼,一方面可以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另一方面可以拿到市场上售卖补贴家用。

养殖稻田鱼对水稻生长本身也有好处,鱼儿将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吃掉,排出的粪便又为稻谷生长提供了养分,稻田鱼翻动泥土还可以促进肥料的分解。养殖稻田鱼是一件鱼、稻双收的事情。

有一些农业大户,专门养殖稻花鱼来卖,这比市场上一般的饲养鱼价格要贵的多,一季下来可以挣不少钱。

但是不得不说,现在很少见到有养殖稻花鱼的农户,大部分人也只能通过一些美食类短视频,观看精心制作的“食用稻花鱼”过程。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视频博主会说这些稻花鱼只够吃一顿的,叫上街坊邻居一起来尝尝。也就是说养稻花鱼的农户,更多的是用来自家食用,而不是拿去市场销售。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少有农民愿意在稻田里养鱼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稻田都大量减少,养殖稻田鱼的自然也不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得不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越来越少,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过去农民朋友只能在老家种几分田地,做一些零活来养家糊口。现在则不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种田的非常少。不仅如此,很多农村地区都在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业经济,稻田被一些农业公司租用,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就比如我岳母家,是贵州省的一个偏远农村,七八年前的田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但是现在已经被征来种植小葱、韭菜等作物,岳母她们像上班一样为农业公司打工。相信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

所以说,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变少了,可以用来种植水稻的田地也少了,那么养殖稻田鱼的自然也慢慢消失了。

2、养殖稻田鱼并不容易,现代很多人没有养殖稻田鱼的技术

养殖稻田鱼可不是放一些鱼苗到繁稻田里,然后自己就可以长大那么简单。稻田鱼的养殖技术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任意放养。

首先,稻田鱼鱼苗的放养时间有严格要求,放早了会伤害稻谷秧苗,放完了鱼的生长时间又不够,所以一般选择插秧一周后,放入一两左右的鱼苗到稻田里。

其次,稻田里的水也要严格把控,很多人都不知道水位对养殖稻田鱼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水田里的水位太深,虽然有利于鱼的生长,但不利于秧苗成长;如果水位太浅,鱼苗过分暴露,很容易被鸟类啄食或者直接被太阳晒死。

再者,稻田农药的使用也要掌握好。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养了稻田鱼还要喷农药啊?你要明白,农民朋友种水稻是为了收稻谷,养鱼是次要的,所以水稻的病虫防害还是要做的。农药喷洒太少无法消灭害虫,喷洒过多就将稻田里的鱼一起毒死了,所以喷农药也是个技术活。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户都养殖稻田鱼,互相之间分享养殖技术,不懂得向邻居请教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懂得养殖稻田鱼技术的农民非常少,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就很难养殖成功,所以干脆就不养了。

3、农民朋的友收入已经多元化,养殖稻田鱼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过去农民朋友的收入比较单一,主要靠种植粮食来养家糊口,农闲时在附近做些零工,收入比较单一,养些稻田鱼不仅可以改善伙食,还可以拿去售卖增加收入。

但是现在农民朋友的收入已经多元化,大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每天吃一顿肉也不是什么难事。想吃鱼的话可以去市场上买,不用像过去那样费劲巴拉的养殖稻田鱼。

而且现在养鱼的很多,虽然不是稻花鱼,但是成本低,产量高,这样的话市场上鱼的售价都比较低,而稻田鱼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但很难卖出好的价格。

所以在现在农村以老人巨多的现状下,没人再愿意养殖稻田鱼来获取收入,偶尔有几户养殖稻田鱼的,也是养来自己家里吃。

总而言之

现在想要吃上稻田鱼,恐怕只能去一些提供民宿,而且专门养殖了稻田鱼的地方才能吃到,不过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这种只去苦胆不除内脏的吃法。

稻田鱼越来越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很多过去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事物都在消失,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上一代人记忆的消失!

关于这个话题就介绍到这里,你吃过稻田鱼吗?味道怎么样?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出来!




“稻田养鱼”其实就是个骗局。传说有个农村小伙回乡创业养殖稻花鱼三年赚了600万,无数人跟风 最后血本无归还欠下一身债!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2013年在深圳打工的我无意间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美食中国”,首推就是“稻花鱼”里面的“稻花鱼”被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我也咽了咽口水。因为单看颜色就让人很有食欲,还伴随着主持人的“甜言蜜语”什么纯天然,无公害,养生,绿色健康啦等等~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但是这都不算什么,最吸引我的还是里面说南方有个农村小伙原本也是在外面打工,用自己打工赚来的两万块钱作本在家乡跟家乡的亲戚承包农田养殖“稻花鱼”三年赚了600万。


这不禁让我双眼都放了光,因为从小在我老家广西这边也都有人熙熙攘攘三三两两的养有一点稻花鱼,价格也确实不便宜,我何不学人家小伙回乡创业,那一两万块钱我也有啊,说干就干,立马辞职,一个月后,我顺利的回到老家,把自己家的那几亩田给“要了回来,原本是送给隔壁堂哥家耕种的”。

开始着手我的宏图伟业

我回到家第二天就开始整田埂,不让任何地方漏水,加高加固,因为养鱼需要水,但是又得防着下雨天发大水,所以必须要把水也保证充足先,排泄口也要做好,就这一整一个月时间我的那几亩田总算被我折腾好了,就等着堂哥把上半季的稻谷收了,下半季就开始由我全面接管。

从此以后我的一切都是围着我的那几亩田转了,除了晚上睡觉其余时间都是在田地里头,先把地耙好,然后插秧,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禾苗长得有三十公分高就开始了我的原计划,投放鱼苗,稻花鱼基本上都是鲤鱼,因为鲤鱼的生命力比较顽强,没那么容易死亡

以前家乡人养来自己吃的那些稻花鱼半年,几十条也才那么十几斤,每条平均也就二两到六两之间,再也大不了了的,因为确确实实是靠吃稻花和害虫杂草长大的,投放鱼苗的时候鱼比较小,刚开始也只能是撒一些小鱼饵料,那时候的鱼长势还可以,最少没有见到有死亡的情况,我心里暗喜。

谁知道过了十多天禾苗长的越来越浓密了,竟长了害虫,怎么办,我一阵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就去问了以前村里养过稻花鱼的人,他说“他以前养的稻花鱼都是不施肥不喷洒农药的”。我说“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告诉我,“如果你要保住鱼,还有禾苗,你就必须在田里面水源开头的地方,留一块空地,把禾苗移开,留一块空地水塘,把鱼儿全赶到水塘里,再进行喷洒农药,如若不然,等禾苗虫害越来越严重,禾苗没收成不说,还会污染水质,鱼儿就活不成了”!一听事情既然如此严重,回家马上开干,把每块田里的禾苗移开一个十多米的空水塘,隔开,花了我两天时间,“因为养鱼的稻田插秧都是很稀的,留有足够多的空间保证鱼儿的供养问题,所以禾苗移开也并不是很拥挤”,现在关键是问题是怎么把鱼儿给赶到水塘里面去,这又成了我的一大难题,实在想不出来好办法,只能用最土的方法请人和叫堂亲帮忙“赶鱼”,又折腾了三天,鱼儿是赶到水塘里了,赶紧的喷洒农药,再不喷洒禾苗就都废了,一旦禾苗作废,我的稻花鱼就相当于“夭折”了,就这么没日没夜的折腾我当初的冲劲已经被磨没了,有没有得收还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已经让我承受不起了。

所幸鱼儿没事,都还活蹦乱跳的,在水塘里面养了十几天,田里连续喷洒了两次农药,等害虫全部彻底死完,掉在了水面上,把水换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才小心翼翼的把水塘放开,把鱼儿放归田里。

又过了一短时间禾苗开始“怀胎”准备开花了,又得喷洒农药,虽然有了上次的经验,虽然比上次稍微好一点,但是也还是差不多,大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时候我打工多年的十几万积蓄早已没了影,还跟亲戚借了几万块,基本也都贴了进去,稻花的时间很短,为了保证稻花鱼的质量都不怎么敢当鱼料,鱼儿多数时间都是吃我悄悄投放的饵料《我怕鱼饿死》和杂草更多时候没得吃,所以那鱼根本长不起来。

收获的季节,销路也不顺!

等到冬至前后开始收割稻谷,由于我的主打产品的稻花鱼,稻谷的收成并不理想,只是勉强收回成本也还算不亏。收完稻谷再养十天左右就开始了我的终极目标打捞“稻花鱼”这次没有请人,都是叫亲戚朋友,忙完了之后再送几条鱼给他们带回去,鱼是有了,就该去找销路了。


我带了几十条稻花鱼到市里各处大酒店去推销,每个大酒店旅游点农庄,都免费送鱼让他们的经理,老板亲自尝试过,也都是说鱼口感味道好极了,但是一说道价格,个个也都是摇头不止,其中一个旅游酒店最多的一个老板,我好话说尽他才勉强答应要了“二十块钱一斤”,要了十斤尝试一下,其他的多数是给他几条鱼吃是很高兴,但是说要合作,就不说话了,我只是赔钱赚吆喝。

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实在是没辙了,只能把鱼拿到市场里去卖,市场里面卖的大鲤鱼才六块钱一斤,我的稻花鱼,开价三十一斤,吓都把人家吓跑了,守了一天到晚就卖了三斤鱼,半买半送,还是亲戚去买鱼拉不下面子帮忙要是两斤,我还送多一斤给他。连续卖了十几天,一百斤鱼都没卖有出去,相反我送出去的鱼都不止上百斤,我的心彻底凉透了。

一气之下把鱼全部捞出来,全部送给了曾经帮过忙或者是借过钱给我的亲戚朋友们,从此血本无归。


首先像我这种愣头青,就凭着一股子冲劲去创业的,十有九都是以失败告终。根本没有去调查过市场或者是全套规律,去接触一个未知行业,首先得熟悉全套养殖流程,再到最后销路,这都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让我“万劫不复”。而我就属于这种只凭心里想的半生不熟的技术,和听信了广告里的谗言,什么供不应求,什么市场缺陷,统统都是广告语而已,也只是而已。

最后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的稻花鱼,其实就真的是个骗局而已,奉劝所有想要创业的朋友们,在你做任何事之前都得熟悉各个流程环节,在确认能行了再付诸行动,这样也不要至于像我这样头脑一热,马上开干,不管不顾的投入,到最后血本无归,以失败落幕。

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欢迎留言探讨。




稻田养鱼是不可能取得大成就的。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第一:水位浅。水位浅,泥底腐殖质和鱼直接接触,容易造成氰化物中毒,水鸟也是大问题。


第二:容易缺氧。水稻茂密,底部空



气不流通,闷热天气氧含量严重不足,鱼类容易缺氧死亡。



第三:干旱时全部缺水死亡。没有外源水的稻田,一旦遇到大旱天气,直接成鱼干。



第四:暴雨天气易逃跑。发大水时,稻田没有防逃设施,鱼类顺水逃入江河,全军覆没。


第五:养殖密度低,放苗迟,产量上不去,只适宜在家养几条吃。





北方有稻田蟹。




“稻田养鱼”自己吃还行,如果想靠这个赚钱那可谓“凤毛麟角”。我叔叔曾经就投资3万元搞“稻田养鱼”,最终血本无归。

“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能创造鱼生活的水环境,鱼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可以减少影响水稻生长的草害和虫害,此外,鱼排泄的粪便还能肥沃土壤。因此稻田养鱼是将水稻栽培和鱼的养殖相结合,同一块土地不仅收获了水稻,还收获了鱼,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与传统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相比,“稻田养鱼”实现了鱼类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双赢。因此很多农民在水稻田里养鱼,想着在收获稻谷时顺便收获鱼,搞不好还能卖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

“稻田养鱼”和“包山头养殖”类似,曾经确实红极一时,但是目前很少农民愿意干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一、稻田养鱼主要是收获水稻,化肥和农药对鱼危害大

在以前的年代,种地用化肥的人很少,稻田基本上只用发酵好的农家肥,这些农家肥不足以危及鱼的生命。再加上那个时代稻秧的虫害和病害相对少,也基本不喷施农药。清澈的溪流灌溉水田,鱼能在稻田里自由自在的生长。

而如今很少有人“稻田养鱼”,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很难有好的收成,鱼对化学物质很敏感,鱼想要在稻田里生存很困难。可以说生态环境破坏了,水稻田里的很多动物都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要水稻还是要鱼?肯定会选择要水稻,水稻是口粮,而鱼仅仅能丰富人们的“菜篮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保鱼还是保稻子不用多说。

二、稻田养鱼,鱼的产量有限

稻田养鱼,鱼的生活状态和野生的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鱼个体都会比较小,最大也就一个巴掌大。其次,鱼的密度也有严格控制,一般每平方米最多放2尾鱼苗,每亩田最多养殖1000尾左右,鱼苗放到稻田后多数会死亡。

在稻花鱼生长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没有受药害),任其自由生长,一般每亩稻田可以收获30公斤左右的鱼,产量极低,想赚钱很难,价值就200~300元。

搞“稻田养鱼”,不用人工除草和投喂任何饲料,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不仅鱼的产量低,水稻的产量也不会太高,养殖效益和栽培效益都非常低下,最终得不偿失。

三、不可控的风险很多

稻田养鱼要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比如常见的蛇、鼠、鸟(白鹭)都会进入稻田捕捉鱼,当然这不算是严重的。

“稻田养鱼”最怕的就是遇到暴雨,暴雨很容易涨水或者把田埂冲垮,这样鱼就会被冲走。其次稻田里水的深度也很讲究,水过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会影响鱼的呼吸,如果遇到高温天气鱼会被蒸熟,而田里水满鱼会跑。

因此,稻田里的水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在旱季田里绝对不能缺水,水源必须要充足。收稻谷之前一般会把水放干几天再收,这就需要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田里的鱼处理完。

就比如我们这边农村的沟渠里水很少,上游都是建有水库的,一般都是耕种季节才会泄点水下来,因此水的稳定性很差,你很难保证沟渠里随时都有水。就算沟渠里有水,你能保证上游的人不喷农药吗?

四、稻田鱼和普通的鱼差别不大

稻田鱼和普通的鱼在外表和口感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你去集市上买“稻田鱼”,别人并不能分辨你的是什么鱼?可能还会嫌弃你的鱼个头小。其次稻田鱼在口感上和普通的河鱼没有明显的区别,相反有的人会觉得这种鱼泥腥味很重,往往会出现“有市无价”的局面。

总结,“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但是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且还费时费力,利润点低,尝试过的自然不会再次尝试。

稻田养鱼不仅要看天吃饭,而且还要精心呵护,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正比。一块地收获几十条吃起来虽然很鲜香,但是效益很低,要搞养殖就搞现代养殖。

真正“稻田养鱼”绝对不会在乎利益,都是随便养点自己够吃就好,到农忙时节能多一个菜,鱼最终收获的多少根本不在乎,如果想高密度养肯定不行,鱼比稻多,行得通?

要记住,“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仅仅是生态养殖模式,并不是经济养殖模式!如果稻田养鱼变成产业化,一亩稻子还没有一亩稻花鱼收入多,那这种稻花鱼绝对不是纯自然生长的鱼,饲养者会为了利益往稻田定时喂鱼食,准确说是饲料。稻田鱼的初衷是自给自足,你如果想实现大规模养殖稻田鱼,那就是本末倒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稻田   农民   禾苗   鱼苗   血本无归   稻谷   害虫   收成   田里   水稻   水质   鱼儿   农药   产量   生长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