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说“食在广州”的?广州真的可承担得起这个名号吗?

[抠鼻]在你们的认知中,是不是只有放了辣椒的才会觉得有味道?

打个比方,广东海鲜一般以白灼(白灼就是沸水煮熟,啥也不放),白灼后蘸酱来吃,这是因为广东人追求新鲜!一般广东人买到很新鲜的食材都是以白灼或者清蒸,以追求食物的本味。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白灼,清蒸,那么广东还有很多做法,以撒尿虾(皮皮虾)为例。除了白灼外。广东人还会做成椒盐味(一般会放点辣椒粉和鲜辣椒粒),椒盐是非常浓烈的做法。

又比如,广东的醉鹅,那可以用浓油酱赤形容。

还有比如鱼香茄子煲,姜葱炒蟹等,啫啫煲等,他们只是看上去没怎么放辣椒,但并不代表味道不浓郁!

再举个例子,广东的炒河粉、炒米粉是很香和重味的,只是传统来说并不放辣椒来炒。

又换个说法!油条,这个全国人都吃的食物,当然广东人也经常吃油条。全国的做法和味道也是差不多,那为嘛在广东的油条就视为清淡?而在其他省就变成重口味?

广东早茶有各种食物,你硬要盯着里边的白粥和虾饺说整个早茶都清淡,是不是有点一叶障目,或者自我催眠?

广东著名的盐焗鸡全部用海盐,注意了,是海盐,整大包覆盖包裹煮熟,是不是你也觉得清淡?这是不是对广东本身就有先入为主的无知和偏见?

就如同BBC给外国网民一个镜头,中国人都是穿着蓝色或者绿色的人民服,都骑着自行车,然后就认为中国人就是这样?

回到你的话题,为嘛说食在广州,为嘛会说广东是大吃省。早在清朝的宫廷,粤菜是四大名菜系之一,新中国建立后,粤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

难不成粤菜没两把刷子能荣登数百年的殊荣?

只有来广东生活过一段时间,出去吃一下,你才会发现广东的食物琳琅满目,而且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火候,不同的步骤。就说广东的糯米鸡,就凭这些繁琐的步骤,是不是对粤菜有点敬佩之心!

我不敢说粤菜有多么强悍,但绝对敢说也许是中国最多品种,最丰富的菜系!

如果一些别有用心,自卑之人能用嘴巴抹黑到粤菜或者广东的经济,那么也太自欺欺人,井底之蛙矣?






首先食在广东,味在四川,在江湖社会流传很久了。广东是属于一个沿海的省,又是一个开放的省,所以广东是集游客商人于全国和全世界,所以全世界和全国各地能吃的东西,都被游客和商人输入到了广东这个开方的地方,所以广东人能吃的食物品种,是独步天下第一多的一个省。


味在四川,四川是集天下美味小吃的一个大省,为什么呢?因为从上至三国吋代开始,下至湖广填四川开始,四川人其本也就融入了全国各地方的人,所以各地方的名特小吃,都被入川后的人,与四川本地的名特小吃相融合,取其精华,就开发形成了各类的四川新名特菜品,所以四川的菜品是集天下的精华,四川的菜品才以独特的美味独步天下。




“食在广州”的说法确实流传非常广,可以这么说,从我还不知道广州在哪的时候,我就听过这句话了。

不过根据我这些年在广东各地生活的经验,其实遇到的广州人几乎不怎么说这句话,甚至他们好像也不怎么在意这件事情,只要自己吃的开心、吃的舒服就好了,从某个程度来说这好像才是美食稍高一层的境界。

但是难免网友中就有喜欢刨根问底的嘛,所以这次咱们就来说说这个“食在广州”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有些人说粤菜寡淡。

到底是谁说“食在广州”的?广州真的承担得起“食在广州”这个名号吗?

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原意就是说岭南之地的美食聚集在广州地区,优秀的岭南厨师来自于顺德地区(凤城是顺德的别称)。

现如今这种说法的详尽出处已经难以考据了,毕竟此类民谚俗语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有迹可循的结果表明,“食在广州”的说法大概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时期。

从明清时期开始,广州的经济贸易就非常的繁荣了,这种经济上的发达是必然会带动当地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的。不仅广东当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会带来多种多样的食材,更重要的是繁荣的贸易会让人流动、汇聚,随着大量人口的来来往往,各种食材和美食文化必然随之而来。

而且在清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州都是唯一的外贸口岸,这无疑也使得广州的美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眼界和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走在国内、甚至国际前列的。

广州的富庶不仅让本地的饮食文化繁荣发展,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饮食随人的迁徙汇聚而来。所以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粤菜,几乎哪里的美食也都能吃到,现如今虽然有一些城市也是如此,可广州做到这一点是在距今少说两三百年之前了啊。

所以从明清时期开始,广州地区就已经十分富庶了,食材和美食文化都十分丰富,这种丰富已经超越了天然环境带来的优势。所以在当时如果论起引领美食潮流,那么作为广东首府的广州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也真正担得起“食在广州”这个名号。

为什么很多人说“粤菜寡淡”?

首先一个人会觉得什么东西好吃,这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高低对错可言。美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没有什么公正性的,因为每个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追求普通意义上的“公正”的。

但是如果只用简单的“寡淡”二字来概括粤菜,那真的只能说实在是太肤浅、太片面了。

对于“粤菜寡淡”的这个说法,其实就跟“川菜只有麻辣”、“湘菜只有香辣”是差不多的误解,只不过由于粤菜相对来说走出去的都是偏高端、小众的餐厅,所以对粤菜的误解就更深罢了。

在客观事实上来看,说粤菜寡淡基本上都是不了解粤菜,对于粤菜的印象可能就只停留在“白切鸡”而已。不可否认的是粤菜中确实有大量以白灼、清蒸、汆烫为主的菜肴,毕竟当获得最新鲜最优质食材的时候,可能品尝其最极致的原味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了。

但事实上粤菜的内容非常丰富,不然也不会一直位列“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粤菜”其实是由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这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虽然有白切鸡、清蒸石斑、白灼虾、老火靓汤等并不以浓郁厚重为主的菜肴,但是这并不妨碍粤菜中也有一些口味浓厚的美食,例如:烧味、腊味、卤味、啫啫煲、生腌、虾酱、扣肉、盐焗鸡等等,这些菜肴同样都是粤菜,但它们可跟“寡淡”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基本上会说“粤菜寡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怎么吃过粤菜,对于粤菜没有多少了解就直接下了结论。




首先,到底谁说“食在广州”这样的话题本来就有挑衅嘅意味。其次,这根本就不用谁说而是当来到广州就能找到全国各地的美食,也能品尝到丰富多变的粤菜而得名的。千年商都的广州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不少的人在广州停留过,而粤菜本身也是全国和全世界饮食的大集会,今天的粤菜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有些菜品基本都从其他菜系根据广州的气候和广府人的口味演变改良出来的,成了粤菜的特点。也有一些是根据广府人的生活习惯创造出来的,也就成就了“食在广州”的美称。而“食在广州”并不是只在全国,而是全世界。有人说在国外很难吃到粤菜,第一,是你找不到而已,第二,粤菜师傅从古至今就很懂得如何因应任何地区和国家的气候变化而改良粤菜。在澳纽美加等国家,每家粤菜馆都是长年没开门就有很多人在等候,特别是一些大的饭馆,在新西兰因为所有的鸡都是冰鲜不会有现宰现杀的肉质相对没有那么爽口,但粤菜师傅可以用他们的方式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广府人的牛腩粉里面的牛腩,牛杂都是用黄牛的,所以口感上会好吃一点,但在澳洲、美国,以及加拿大他们是没有黄牛的都是那些奶牛,所以口感相对有点差但粤菜师傅就是能做到八成广州牛腩的味道,也因为这样粤菜餐馆在国外很受欢迎,其中被那个东北胖子吐槽广州的炒牛河,是老外的至爱。广东人一直很注重健康,所以广东有很凉茶铺,在家也会自己煲汤,煲凉茶,在外吃饭也来一壶绿茶,吃饭的时候边吃饭边喝茶,让自己吃得不那么油腻。这种饮食习惯在国外可以很受欢迎的,老外叫中国茶绿茶,对于老外们来说绿茶是一种健康饮品,广东人从自身就一直在为中国茶叶做了很多的广告。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广东人这种荤素搭配很健康,希望我们广东人能一直坚持不要去改变。对于那些川菜,湖南菜,上海菜,人家老外觉得要不就太油太辣,要不就太甜,而其他菜系在外面根本没有什么市场,记得有一次有个中国留学炒辣椒给人家邻居投诉呛到人家气管炎发,结果那留学生就给罚了不少钱,之后也不敢在家炒辣椒了。反正广东人就不会有这样烦恼,粤菜符合很多老外的口味,所以在国外有大的需求,这是因为这样粤菜师傅在国外是紧缺职业。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和差异,善意的评价是可以让我们改善食物的出品,食品更好更多元化,我们也会经常看大众点评找那些好吃店去吃饭的,就算川菜、湘菜很辣我们广东人也会偶尔吃一下的,但如果借贬低某一菜系制造地域矛盾,地域黑、地域歧视。我们就不应该让他们为了蹭流量而存在,这样的人就像间谍一样在中国内部搞矛盾从而得到自己的好处,相关部门要严查这样的什么主博。




食在广州这一说法巳流传了100多年,这并不是广州自己吹的,你最好去问问你的太爷爷,是不是他在世时已有生在苏州、食在广州和死在柳州之说。你怎么不问问为什么有死在柳州之说,因为柳州的木非常好,是做棺材的上好材料,才有这个美名,现在柳州的很多商场还可以买到棺材,不过不是你想要的棺材,而是一种工艺品而已,因为棺材和官财同音,官财官财,升官发财,有些人做梦都在想呢。




食在广州,并不是说粤菜所有人都喜欢,是天下极品。而是广州的包容性很强,祖国天南地北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大部分能在广州吃到。而且广州人“为食”,咩都愿意尝试。广州人本身喜欢清淡饮食,这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从来不拒绝辣的湘菜,麻辣的川菜,甜甜的浙菜,在广州甚至能吃到阿三的原装印度菜,东南亚的泰国菜等。而粤菜也不断吸收这些菜系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




食在广州,住在杭州,玩在苏州,死在柳州是我们小时候听爷爷辈的人讲,但爷爷辈也讲是他们爷爷辈的人流传落下的。广州粤菜名满天下早已流传。住在人间天堂美境西湖的杭州也应该流传千年了。玩在苏州是说得苏州美女名满天下而流传。死在柳州是柳州大杉是做棺材的好料而流传。




食在广州不是单单指南粤本土菜式超群美味,而是指在广州可以品尝到中西各民族的美食。

早在清代,广州成为天朝唯一的通商口岸,汇集了世界上许多来通商贸易的商人,也汇集了世界上许多各国特色的食物…




大家话题主咩料?系唔系乳毛未脱来搞事?中国14亿人口,都知道广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流传甚广。佢知道几多饮食历史文化?识得几样菜式呢?咁就想跳出来推翻广东千年的历史文化?大家话好唔好笑?就佢㖒一两个地域喷子,红尘跳蚤就想地域文化黑,能推翻历史?咁有能耐,哎佢飞天超越时空去,揾翻当年曾经评论广州美食的前辈先人吧,他们会给你很多想不到的答案!今天,你想推翻历史,诬陷广州,打压地方饮食文化思想?简直痴人说梦!



老实说都不怕,广州美食文化“煎、炒、炆、炖、蒸、卤、烧、烤、炸、灼、烩、焗、上汤等”全部都是地方特色做法,传统工艺,追求色香味鲜,又求爽脆润滑为正本,历史从南越春时期开始,转入到西汉时期,广州地方特色美食盛传至今,你以为真是人们鼓吹得来的么?你广州西关看看那些千年遗留下的美食古迹,那里记截着广州人的一代代饮食文化历史,直至明未清初,食在广州才真正的响誉国内外。



广州美食的传在,靠的不是你们那些千花百色的调味酱料,也不是五花八门的大杂烩,而是四季应有尽有的常青菜式。广州美食的传统特点与色香鲜淡为主打基础,根据各种不同菜式做出各种不同的风味,其主要目的是适合大众口味,让大众有种新鲜的口感。而不象你们的菜式那样,要带着浓浓重重地方口味,并且千般一律的离不酱辣色素,吃来吃去就那种一成不变的口味。



广州承不承受得起自己传统美誉,有传统历史在,也有世界知名的美食专家在,他们怎么评价历史那才是关键。而不是某些文化黑,地域喷子,就能推翻历史,改变事实。






以前说到“食在广州”,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也没有不服的。毕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产相对还是比较丰富的(现在很多餐桌上早已经少见的美食如金边跶沙鱼、禾花雀等是我小时候的家常菜),特别在号称“南风窗”的广州,拥有一大批传统美食的烹饪大师和老字号,因此和内地相比,当然地位非常突出。

但是到而今,广州和内地在物质供应上差别已经不明显了,加上人口流动,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美食的精工细作除了在早茶上还有一定保持外,其他传统美食已经式微,不要说外来人口,连广州本地年轻一代都不知道了,快餐和外卖已经使整个城市人口的口味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找到经典的广州传统美食的话,没有人带路是不容易吃到的。

所以,对于“食在广州”的名号被质疑,我并不觉得奇怪。质疑者应该是不了解广州传统的外地人甚至广州本地人。如果有本地的老饕带着的话,还是能领略到当年“食在广州”的风采的。

至于说广州菜口味清淡,因此就怀疑“食在广州”的名号,那是外行的标准——川菜也有很多不辣的名菜,广州菜也有很重口味的美食,不懂就不要轻下判断,以免贻笑大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广州   柳州   寡淡   美食   粤菜   菜系   广东   名号   棺材   川菜   辣椒   口味   广东人   说法   食物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