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裁员最高30%,你怎么看?

两个马子放个鞭炮,合并一个,他不在然他要干么都干啥呀?我看不进去想法了

肯定是两个三个店铺,我编一个

加我无尽打彩




说明移动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光环在逐步退色,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




每次互联网企业的人员波动,都会引发很大的讨论,虽然互联网从业者占比在整个就业人口里面不多,但是却非常的有「音量」。

原因很简单,有些从业者本身就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拥有了发声的渠道,而且很多互联网媒体自己作为从业者也会更加关注行业的变化,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好,说是「公器私用」也罢,这些都导致了互联网企业的就业形势总是处在聚光灯下。

日子好的时候,有几十个月的薪水做年终奖的新闻,有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富自由的神话,有以几家公司之力推高当地房价的传说。

日子不好的时候,因为某企业上市被拦下来房地产面临集体退房的新闻咱们也看到过,还有就是就如同这样的这次的题目一样。

关注的,都是员工,那么生活中真的践行了知乎口号「年薪百万」的人,他们的职场坎坷,引发了那么多讨论甚至共鸣,产生了一丝骑共享单车的操心开宝马奔驰的质感。

咱们就事论事的说,腾讯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个大环境的问题,不是一家企业能轻易翻天的。

前些年,随着互联网大潮以及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腾讯和很多其他厂牌一样,都开始扩招。

2017年的时候,还是44796人,到2018年就是54309人,2019年62885人,2020年85858人。

到现在,没有公开数据,但是2021年第三季度,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破了十万。

这增长,是构建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处在快速增长上的。

不论是ToC业务的深挖,还是ToB业务的扩展,这些都需要有员工来支撑。

要说扩张迅速,国内几大巨头面前,腾讯还不是最激进的,光是2020年一年,字节的员工就从6万增加到10万;而阿里更夸张,根据时代周报的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阿里员工总数为25.2万人,而2020年9月底这个数字是12.2万人。


而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一个保守的年份

虽说每年「过冬」这个概念都要被提出来,但是今年从年初甚至去年年底,互联网企业的各种行动让咱们看到了,高速发展已经从大势所趋变成了风险管控。

去年年底爱奇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爆出来,比例20%到40%,在这之前,字节跳动旗下瓜瓜龙8000人辅导老师团队一半被裁撤,本地生活服务方面基本完全放弃,而快手甚至把北上广深的商业化团队都完成了「转型」。

咱们就不列口水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根据百度指数现实,去年十二月「裁员」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比2021年全年平均搜索情况增加了五倍。

我觉得最鬼魅的地方在于,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互联网结构优化的来临,是去年底坐飞机的时候闲得无聊,买了一本看天下杂志,上面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出路。

这杂志看完没多久,我在看天下杂志工作的朋友就说,自己也遇到了结构优化,要么离开要么换组,就是这么神奇。

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为了「降本增效」。

有人说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也有人说这是从非常态回归到常态,我觉得都有道理,核心在于,大环境的变化让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意识到,增长的美好日子快结束了。

国际上疫情还在肆虐,可能是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战争正在进行,曾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被瞬间撕裂。

虽然咱们普通老百姓被国家保护的很好,但是从国际资本收缩到进出口贸易的下降,让企业都知道,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要到了,大势之下,逆行几乎是不可能。

腾讯虽然财报要3月23日才会发布,但是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净利润可能不会如同前些年那么漂亮。

这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面临的问题,营收减少,成本居高不下,带来了净利润的缩水。

腾讯当然可以继续顺着舆情保持现在的员工,现在的业务体量,但这不是商业上理智的做法。

对一家企业来说,不论体量有多大,变化才是永远的恒定,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要做的更好,甚至以此为机遇超过同行实现突破,布局和结构就必须作出调整。

腾讯现在看起来已经开始布局的方向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加强研发投入。

根据腾讯已经公布的财报,去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就超过378亿,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总和。

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研发是基石,商业化是研发的后续,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必然放在商业化上的投入和人力会增多,而市场进入新常态以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回归到核心竞争力上。

所以腾讯会削减商业化团队,保持研发团队的规模,是为了后续的长久发展。

甚至腾讯扩大自己的研发团队,我都不觉得惊讶。

人员优化,对求职者来说是个披着外衣的说辞,但是放在企业层面确是非常精准的描述组织优化的目标

另外一个布局就是加大对ToB端业务的投入。

基本所有互联网大厂在增量市场见顶的时候,都开始了向ToB业务的转型。

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多年沉淀,提供互联网基建服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云技术、算力、网络、AI,这些领域有一部分是专精企业来做,但是更多的还是行业大厂牌覆盖的范畴。

不论是哪一个布局,都会面临人员的调整,这听上去冰冷,但是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这问题下面很多大佬已经提供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我有个略带偏题的小观察。

我从很多回答里面感受到了一丝愤怒,对这波互联网行业大范围出现的人员优化有怨气。

我很能理解这种怨气的由来,但是说句实话,咱们不能双标。

父母那一辈人追求的就是稳定,拿铁饭碗的感念深入人心,所以他们很多的职业选择在年轻人看来显得很僵化,毕业就在一个公司,辛辛苦苦的付出几十年,拿着并不太高的收入,然后退休。

我读书的时候还有同学吐槽自己父母「不敢闯」,没让自己成为一个富二代。

当然我同学的观点显得很极端,但是大家在讨论互联网时代的美好的时候,往往都会有种藏在内心底层的潜台词:我们不会像父母那样端铁饭碗了。

于是,互联网行业也是流动率最高的行业,跳槽、比Offer经常发生,就为了追求事业上的发展和更好的物质报酬。

的确,互联网从业者也实现了目标,拿到了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收入,年薪百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不可企及的神话,而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有些时候是已经达成的凡尔赛。

既然已经拿到了高回报,那这时候来追求稳定,甚至对由于大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人员优化上升到企业或者资本的冰冷,本质上就冲突了




嗯,我还是坐着看比较好。

现在经济不景气,裁员不是很正常吗?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控制成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互联网企业的泡沫过于严重了,前些年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及股价的攀升使得各大互联网公司错估了自身的实力。

导致在拿到大量资金流的时候,各种鲁莽的投资以及大量的扩招是形成其过度冗员的主要因素。

它们本身作为互联网企业,根本不需要招纳如此多的员工来维系其日常运转。

以阿里为例,淘宝各大店家客服包括旗舰店都是外包的,收购的物流系统和饿了么基本也不在阿里的体系中,长期处于外包状态。

少量的前后端程序员维系平台的日常运转,

少量的客服来处理日常的用户投诉以及金融方面答疑(基本是摆设)

少量客服来协调物流问题(基本也不常有)

少量的审核来处理日常的店家入驻,

hr,财务,文职人员,宣发部占据更少量的名额。

一整套系统就是这么运作的,然而…

阿里有25w的员工……

抛去因收购而获得阿里户口的部分高级人员,阿里的冗员依然是过于过于过于严重了……

纵使它是世界上少有的暴利企业,单一的利润口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行业门类齐全,掌控韩国经济命脉的三星也只有26万人…其中近一半是海外员工。

纵使阿里的冗员有别的原因:比如官员的亲戚们需要一份体面的文职工作等等…

这么一个单调利润口的企业,养活25万人依然是太过分了,庞大的员工基数,使得它追求更庞大的利润…

实体行业的生存空间,就这么被挤压掉了..




说明,最好是去创业,顶多会破产,不会被裁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三星   腾讯   阿里   冗员   都会   客服   前些年   常态   业者   团队   员工   人员   业务   行业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