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食物是以人物名字命名的?

有一些美食,因为与其发明者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因而人名就被冠之以食物的名字流传至今,那么接下来我就来介绍几个以人物名字而命名的美食吧。

首先先说吃的,我们大家十分喜爱的川菜中,有两道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美味菜肴,分别是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不错,这两道菜,就是以发明人的名字而命名的。

麻婆豆腐据说是一个老婆婆所发明的,因为老婆婆的脸上有些许的麻子,因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麻婆,麻婆发明的这道豆腐,也就被人们叫做麻婆豆腐了。

宫保鸡丁则是据说是由清朝时候的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发扬光大的,由于丁宝桢在去世之后被清政府追谥为太子太保,因而这道被丁宝桢发扬光大至全国的美味佳肴就被称之为宫保鸡丁,以此来表达丁宝桢对于川菜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另外,题目中所讲到的东坡肉是和苏轼有关之外,在我国的湖北地区,还有一种饼,叫做东坡饼,是专门用来纪念苏轼的。

再说喝的,在河南洛阳,有一种名誉全国的美酒,叫做杜康酒,就是以我国古代有名的酿酒始祖杜康而命名的。在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曾经作诗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在当时,杜康酒就已经作为美酒被人们所认可了。

说罢这些,菜以人名而命名,其实就是对其所做出的饮食文化贡献的一种肯定和一种纪念。

(GSJ)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

一、东坡肉

简介: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宋神宗熙宁十年(1078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7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两年后,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没过几年,苏东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做法制作食材

材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流程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花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制作提示

1、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

二、东坡饼


简介:

苏公一向喜欢油酥食品。在黄州闲居时,他就住在赤壁睡仙亭。亭北有安国寺,寺里的老和尚参寥常与苏东坡对弈和诗,两人可谓至交。苏公在寺里玩得兴起,就不愿回家,参寥总是做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时间长了,出于对苏公的尊敬,参寥就把这种油酥饼称作“东坡饼”。

与黄州隔江相望的鄂城,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西山,也是苏东坡喜欢的登高之地。每次登临山上灵泉寺中的僧人们都以最好的素食奉送,灵泉水烹茶,油煎全麦饼,苏公无不尽兴而归,甚至向僧人们讨了全麦饼的做法,家里宴客时露一小手。八百多年后,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览西山时,也吃了油煎全麦饼。问及饼的名字,时任灵泉寺长老的宏儒念及当年东坡雅事,便不问苏公意愿,以“东坡饼”回应。

做法

1、将鸡蛋取蛋清,加清水500克及精盐、苏打溶化后,倒人面粉,反复摅揉,至面团不沾手,搓成条,揪成重150克的面剂10个,搓成圆坨,摆放到盛有芝麻油(100克)的瓷盘里,饧10分钟

2、案板上抹匀芝麻油,取出饧好的面坨,在案板上按成长方形薄面皮,从两端向中间卷成双筒状,拉成约一半长条,再侧着从两端向中间卷成一个大、一个小的圆饼,将大圆饼放底层,小圆饼迭在上面,复放在盛芝麻油的瓷盘里浸没,约饧5分钟成饼坯。

3、锅置中火上,放人芝麻油烧到七成热时,将饼坯平放锅里,边炸边用筷子一夹一松地使饼坯松散,待饼坯炸至浮起时,翻面再炸,边炸边用筷子点动饼坯心,使饼炸至松泡但不能散开,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去油,装盘每饼撒上白糖(45克)即成。

三、王致和臭豆腐


简介:

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 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制作方法:

1.选料考究:过去所用黄豆均精选自北京效区所产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较少的豆腐切成长、宽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块。

3.将豆腐块分层排列,入屉发酵,温度在20℃时,需经5天左右时间,即可全部长白而带绿的菌毛。

4.取出将菌毛去掉,装在罐内,一层豆腐撒一层盐。过7天倒罐,改为放一层豆腐,撒一层五香料,最后灌入豆腐浆,将罐封好。2个月后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贮存:应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汤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为一种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调味品,味道更佳。

四、爆肚冯


简介: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 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

制法:

爆肚儿的做法有三种:油爆、芫爆和汤爆。在过去老北京,油爆和芫爆只有在饭馆里才吃得着,街头小摊儿也就是用白水爆一下。爆肚儿之所以称为“爆”,就是因其速度快。

具体做法就是把牛羊肚子切成横丝,放入滚烫的水中焯一下。而功夫就在这一焯再一捞上,因为肚儿分肚仁儿、肚领儿、散丹、蘑菇头等各个部位,火候要求也各不相同。

火候合适,肚儿吃起来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儿;尤其是牛肚仁,水分多,极嫩,微脆,;还有蘑菇头,要六七只羊才得这幺一盘,鲜美滑润;食信是羊的食管,怎幺嚼也嚼不烂,最后只能整吞整咽。

“爆肚冯”的调料有芝麻酱、酱油、醋、香菜末、少许葱花、几样香料,看似简单,却好吃,其实人家是放了十三种密制调料在里面呢。

水爆各色羊肚为老店一绝。“水爆”为烹饪中的爆法之一,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

五、杜康酒


简介:

杜康酒是我国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华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藉“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辞官而去。

做法:

民间传说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六、曹家从食


简介:

这是位于开封府的三间大型冷饮店之一,从食就是副食品,位于朱雀门外。卖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诸如此类的冷饮品种。

做法:

冰雪是宋朝版的冰糕,凉浆是冰镇的发酵米汤,甘草汤是冰镇甘草水,药木瓜是用蜂蜜和好几种中药材把木瓜腌制一番,搁滚水里煮到发白,再捣成泥,然后跟冰水混合均匀的清凉饮料。水木瓜比较简单,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就成了。凉水荔枝膏跟荔枝基本上没关系,主要是用乌梅熬成果胶,然后再把果胶融入冰水。

这些冷饮都离不开冰,可是宋朝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大热天的从哪儿弄冰呢?答案是:赶在冬天有冰的时候提前把冰存起来。存在哪儿?地下的冰窖和冰井。宋朝冰窖很多,宫廷有大型冰窖,到了夏天把冰分赐给后妃和大臣;民间有小型冰窖,冷天雇人去河里砸冰,背到冰窖里放好,等天热了运出来卖钱。

宋朝也没有冰箱,冰块一出冰窖,很快会化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冷饮店里备有一种双层大木桶,底下有基座,上面有圆盖,接口处包白铜,把冰块往夹层里一放,两三天都不会化。冷饮做好,就用这种大木桶冷藏。不冷藏的时候,该木桶还能当空调使——屋里四个角各放一个,打开盖儿,冷气丝丝地冒出来,可以降温。

宋朝冷饮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剂,凭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做不出来假果汁和假果粒,照理说应该很安全。但是前面说过,宋朝做冷饮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江河,含有很多杂质,用来降温毫无问题,直接饮用是有可能闹肚子的。

南宋皇帝宋孝宗就曾经因为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礼部侍郎施师点跟他说:“您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万不能再凭自己喜好乱吃冷饮了。”宋孝宗“深然之”。

七、麻婆豆腐


简介:

麻婆豆腐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碎(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此菜大约在清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做法:

食材准备:

豆腐1块.葱花、红油豆瓣酱、豆豉、盐、生粉、花椒、生抽、料酒、鸡精;

1、豆腐成小块备用/肉末撒少许食盐,倒适量的料酒腌制备用;

锅中倒入水,撒少少许盐煮沸,下入豆腐块,焯水,可以使豆腐的口感细嫩、爽口,而且在炒的过程中还不容易碎;

2、锅中倒入适量的炒菜油,油温约6成热的时候放入肉馅,中火炒散;

3、肉馅翻炒变色后放入2大勺郫县红油豆瓣酱;(此步如果不怕麻烦可以把肉末盛出后重新倒油炒红油豆瓣酱哈);

4、炒出红油后放入葱花和豆豉,爆香锅;

5、倒入热水;(也可以用高汤);

6、下入之前氽烫好的豆腐块,盖上锅盖中小火略煮3.4分钟,水多的话可以大火收汁,勾芡撒上鸡精出锅后装盘撒上适量的花椒粉即可。

八、宫保鸡丁


简介:

由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丁宝桢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他小时不慎落水,巧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后来他为官后记起此事,遂前去感谢,那户人家就做了这道菜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这就是这道菜的真实来历。

此菜选用净仔公鸡肉为主料,糍粑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此菜为黔味传统名菜,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

做法:

原料:赤小豆500克、白砂糖200克、油菜叶末10克、水发冬菇1个、料酒10克、精盐1.5克、味精1.5克、细干淀粉15克,水淀粉10克,白芝麻25克(焙好),葱姜水15克。

辅料:大蒜5瓣,淀粉适量,干辣椒10个。注:可酌情配料,

调料:食用油500克(实耗50克),香油1小匙,酱油1/2大匙,料酒1大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白糖1小匙,味精1/2小匙,

基本步骤

1、西红柿切去1/3的盖,用勺子淘空成一个盅;掏出的西红柿肉也不要浪费,切成小丁备用。

2、西红柿盅填入一些米饭,我是用大米小米和玉米碴子一起煮的饭, 所以是金银掺杂的颜色。营养学家说每天吃的食品种类越多越有益健康。当然,如果你用纯大米饭也可以。

3、油烧热,蒜泥、姜末爆香。加西红柿丁和香菇炒,直到出汁。加入酱油、胡椒、盐、糖等调味。可以加少许水,让汤汁多一些。

4、把炒好的西红柿铺在西红柿盅的米饭上。要浇一些汤汁进去,让汤汁渗到米饭中去,会很好吃。

5、用锡纸把西红柿包好,入烤箱,170度,8分钟,即可取出来。

九、小肠陈

简介:

小肠陈起源于清朝干隆年间,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而著名。卤煮小肠源自清干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汤浓香醇厚”,堪称一绝。解放前,小肠陈在天桥、虎坊桥、前门和西单牌楼等一带都设有摊位。当时一些梨园名角,梅兰芳大师、张君秋、新凤霞等都在唱罢大戏后叫碗卤煮当宵夜。陈玉田制作的卤煮小肠不但味道独特,且经济实惠,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人送雅号——“小肠陈

做法:

卤煮火烧的主料是小肠、肝、肺、肚等下水,还有五花肉、油炸豆腐块和火烧。

小肠要用盐、碱揉搓,反复清洗,去掉异味。

然后将五花肉、小肠及各种下水切成段、块放入锅内,用武火煮,随煮随用勺撇去浮沫,再将油豆腐、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葱、姜、蒜、醋、豆腐乳卤等调料放入锅内同煮。

用这些料煮成的五花肉和小肠的汤汁,每次都要留下一些,待下次卤煮小肠时对入,使肉肠更加香味浓郁,待肠、肉煮烂后,将火烧放在锅的四周一起煮。

出售时,捞出小肠、肝、肺等切成小块按顾客要的火烧数量切成小块放入碗内,盛上汤卤即可。

上桌时浇上辣椒油、醋蒜汁放上香菜叶。




王致和臭豆腐




麻婆豆腐,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拼音:má pó dòu fǔ;英文:saute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主料为:豆腐,辅料为:蒜苗、牛肉沫(其他肉也可以),调料为:豆瓣、辣椒面和花椒面、酱油、生抽、老抽、糖、淀粉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面,此菜成菜麻、辣、鲜、香、烫、翠、嫩、酥,将川菜麻辣味型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麻婆豆腐远渡重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安家落户,从一味家常小菜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国际名菜。

关于麻婆豆腐由来,民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

同治元年(1862年),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和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

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囫、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不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吃一种食物可能是为了味蕾上的享受,也可能是为了体会一种饮食文化。

由此可见,许多食物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

有哪些食物是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抢先知:

东坡肉得名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麻婆豆腐得名于清代陈麻婆地创造性烹饪,三明治得名于懒惰的桑威奇。

【苏东坡与东坡肉】

东坡肉是一道杭州名菜,其烹饪方式是将五花肉切块,然后加以姜、葱、酒、糖、酱油等焖制而成。而东坡肉的来历要追溯到北宋的文学家——苏东坡。

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为百姓奔波劳累,百姓为表感谢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给苏东坡。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回赠肉”由此得名[1]。

而后,苏东坡任杭州太守,将此肉带到了杭州,并流传成现在的杭州名菜“东坡肉”。

【陈麻婆与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主要用豆腐、肉末、辣椒和花椒等原料制成,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麻婆豆腐的由来要从清代同治年间,一家名为陈兴盛的小饭馆说起,在当时一些运粮送油的挑夫,通过麻布从运送的菜油中捞取一斤半斤菜油,然后他们趁此再花点钱买点豆腐和牛肉,请店主加工,就能饱食一顿。

但是在成都烧豆腐十分平常,而店主麻婆创造性的烹制使其成为一道美味的佳肴。而麻婆豆腐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店主脸上有几颗麻子,而且豆腐特有的麻辣味,所以人们就亲热地称之为“麻婆豆腐”[2]。

【约翰·蒙塔西·桑威奇与三明治】

三明治,英文名又称Sandwich,这种食物是以18世纪一名叫约翰·蒙塔西·桑威奇伯爵四世(John Montage ,4th Earl of Sandwich)的名字命名的。

据说蒙塔西嗜赌成性,连吃饭时都不肯离开赌台。所以叫仆人给他拿夹着肉片和奶酪的面包片充饥。久而久之,这种吃法被人们接受,并被称为“三明治”(桑威奇)[3]。

在现代由于其方便性便也逐渐成为大家所喜爱的食物。

【总结】

食物也有其自身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有许多食物名称都源于人物。

东坡肉得名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麻婆豆腐得名于清代陈麻婆地创造性烹饪,三明治得名于懒惰的桑威奇。

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对食物命名有更多的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哦!

欲知更多营养知识,绝不能错过“超哥话食”噢!

参考文献

[1]俞兆良,方丽萍.苏东坡的酒肉人生与他的豁达情怀——以东坡酒和东坡肉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1):8-12.

[2]刘学治.麻婆豆腐[N].中国食品报,2008/01/25(007).

[3]曹毅.你了解吗?[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2(Z1):98.

作者:徐碧茹 赵力超




我想起来的有,李连贵熏肉大饼,沈老头包子,张久礼烧鸡,马家烧麦。老边饺子,




大家十分喜爱的川菜中,有两道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美味菜肴,分别是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不错,这两道菜,就是以发明人的名字而命名的。

麻婆豆腐据说是一个老婆婆所发明的,因为老婆婆的脸上有些许的麻子,因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麻婆,麻婆发明的这道豆腐,也就被人们叫做麻婆豆腐了。

宫保鸡丁则是据说是由清朝时候的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发扬光大的,由于丁宝桢在去世之后被清政府追谥为太子太保,因而这道被丁宝桢发扬光大至全国的美味佳肴就被称之为宫保鸡丁,以此来表达丁宝桢对于川菜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杨肥肠,赖汤圆,东坡肘子,王守义十三香




王致和臭豆腐

东坡肉 东坡饼 东坡肘子

左宗棠鸡

武大郎烧饼

馄饨候

爆肚冯(山东人冯立山创立)

肯德基(美国)桑德基上校创立

小肠陈(北京的陈玉田师傅创立)

陈麻婆(麻婆豆腐)

赖汤圆(老板赖源鑫原创)

李连贵酱肉(东北人李连贵创立)

蹦豆张(北京人张德才创立)

果仁张(张明纯和张维顺创立)

桂发祥麻花(范桂才和范桂林创立)

马烧麦“也叫马家烧麦”(马春创立)

羊头马(北京人马玉昆创立)

年糕杨

奶酪魏(北京人魏鸿臣创立)

爆肚宛(山东人宛升源创立)

李记白水羊头(李自成的后代李庆芝创立)




一、柯西金鸭

1969年,周恩来总理宴请前苏联总理柯西金,名厨徐筱波点化著名的北京烤鸭,另成一道以烤鸭片为主的菜肴:主料是全聚德烤鸭,经去骨细切,加工成鸭肉片,伴以甜面酱、芹菜、芦笋、洋葱爆炒,这道莱汇集全聚德烤鸭和南京盐水鸭的优点,色香味俱佳。这道菜吃得柯西金连连称赞,表示还要吃。周总理让厨师再次做了同一菜式,让食欲大开的柯西金饱食后才走;这道菜,后来被人戏称“柯西金鸭"。

二、贵妃鸡

贵妃鸡也被称为是京葱贵妃鸡,烩飞鸡等,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陶乐春川菜馆,由厨师借京剧《贵妃醉酒》而创制。也有传说称是唐明皇在娶到杨玉环之后因为其一句“我要飞上天”!而命令御厨赶紧献上此菜,御厨听后便急中生智地创作了这道贵妃鸡。

三、昭君鸭

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合在一起,用鸭汤煮,如此一来,甚合昭君之意。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咸菜,称之为"昭君鸭",—直流传至今。

四、貂蝉豆腐

貂蝉豆腐,又名“汉宫藏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泥鲋钻豆腐,是一道民间传统风味名菜。传说在东汉末年时期,民众以泥鳅比喻奸猾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被烹煮的命运。恰如王允献貂蝉,使出美人计一般。但这只是民间传说,出处还无从考证。

五、西施舌

西施舌是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传说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六、文山肉丁

文山肉丁也称为熘炒肉丁,是江西省吉安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在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兵抵抗元军入侵,打到了江西老家,受到父老乡亲的夹道欢迎。为表达谢意,文天祥举行家宴,亲自下厨为众乡亲做饭。其中一道肉丁菜肴最受大家喜爱,只因文天祥号“文山”,所以后来江西人便把这道美味佳肴称做“文山肉丁”了。自此,“文山肉丁”便流传于世。后来文天祥不屈绝食而死,人们用“文山肉丁”来纪念坚韧不屈的文天祥。

七、太白鸭

太白鸭是一道川菜。菜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供职翰林,文武百官都敬重他。当时李白虽然想为朝廷出力,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相反由于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在唐皇面前对其进行谗言攻陷,而逐渐被疏远。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设法接近唐玄宗,他竟然想起了年轻时在囚川曾经常吃过的美味鸭子,就用肥鸭,加上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调味料等蒸制后,献给玄宗。之后太白鸭广为流传,成为众人与诗仙李白神交的桥梁。

八、胡适一品锅

又名胡氏一品锅,安徽绩溪传统名菜。在绩溪岭北一带乡村,每逢四时八节、婚丧喜庆,都时兴“吃锅”,说的就是绩溪胡氏一品锅。据说一代文豪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得到“一品锅,三五七层花色多,品其味,离桌不离锅”的赞许。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时经常以家乡的“一品锅”招待外国友人。也曾以“一品锅”宴请美国恩师杜威,赢得举座赞誉,成为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绩溪   文山   明治   东坡   西施   切成   肉丁   徐州   鸡丁   小肠   名菜   臭豆腐   川菜   酱油   豆腐   食物   名字   人物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