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代人开始尊曹贬刘了?

这种感觉从何说起?是不是有几个极少数的人是这样想的?反正,我没有这样的发现。不过,即使是极少数人这样想的,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问题的提法可以看得出来,古代人,大多数都是尊刘贬曹的。所以,我们就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方法来侧面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的人要尊刘贬曹?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曹操只顾自己,他推广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而刘备却要讲仁义,推广的是先人后己的奉献主义的价值观。老百姓能尊重谁,那不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

在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烽火连天,老百姓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带领大家过上安生的日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手里的军队强大;他控制的土地辽阔;他掌握的资源丰富。似乎曹操最有能力可以成为带领大家过好日子的人。可惜,这是老百姓一厢情愿的看法。可以这样说:

曹操最有能力拯救世界不假,但是曹操不想拯救世界也不假。曹操考虑的是自己而不是天下苍生。

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大家看看这些事实:

第一、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路过中牟县老朋友的吕伯奢家。吕伯奢准备杀猪热情款待,他却认为吕伯奢磨刀霍霍是为了杀他,就先下手为强地杀了吕伯奢。看到了吕伯奢要杀的猪,知道了对吕伯奢的误会,曹操丝毫没有反悔之心,反而变本加厉地杀害了吕伯奢全家。其理由振振有词:

“只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可以说曹操的不要脸已经到了理论化、系统化的程度了。这样的人,还值得尊重吗?

第二、曹操的残暴不仁比他的老前辈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

1、曹操在徐州搞屠城,杀的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徐州太守陶谦出于好心派军官张闿带领500士兵护送曹操的父亲进京享福。路上,张闿等人见财起意,杀害了曹父全家,夺取了曹父的财产。曹操就起兵报复徐州。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是张闿和那500士兵,与百姓何干?曹操如果捕杀张闿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可是他下令屠杀全城百姓,就实在是惨无人道了。

2、曹操在赤壁的大船上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只因为提出他的诗词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几句不太吉利。曹操就当场把刘馥一槊刺死。刘馥乃一州刺史,又多次立功,只不过是跟他探讨诗词,何罪之有?曹操就将他刺死,即使是商纣王也不见得如此厚颜无耻。

3、曹操为了立威就假借在梦中,杀死了给他盖被的贴身侍卫。杨修说得好:“丞相不是在梦中,是侍卫你在梦中啊!”

4、曹操以小斗缺斤短两给士兵分配粮食,然后在杀死管理仓库的粮管,以平息士兵的愤怒。

以上种种恶劣行径其实都是他自私自利的具体表现。

第三、曹操破坏人伦纲常,无所不用其极。

1、曹操为了解决军饷,就派人盗墓。摸金校尉一职就是曹操发明的。

2、曹操作风败坏,总是习惯掠夺别人的老婆,占为己有。为此,大将典韦战死。

3、曹操为了控制汉献帝就杀害了汉献帝的皇后,把自己三个女儿一次性强行批发给汉献帝做后妃。而他杀害的皇后已经怀孕几个月。

4、曹操为了打击政敌马超,竟然杀害了没有任何过错的马腾全家100多口,男女老幼一个也不放过。

再看刘备的表现。有人说:刘备是“伪君子”,不值得尊重。我想起一句老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所以,针对刘备的“伪君子“一说,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做一天伪君子容易;如果他能做一辈子伪君子就难上加难!”刘备一生倡导仁义,并且身体力行,具体表现主要有这些:

第一、曹操攻打北海孔融,他立即派兵营救。当时的刘备不过是县令级别,位低势小,但是他还是凑了三千兵马去支援孔融。

第二、曹操攻打徐州,大搞屠城,刘备接受陶谦的请求,立即出兵救援徐州。

刘备当时与曹操为敌,完全是以卵击石。但是,义之所在,刘备做到了临患忘利,当理不避其难。的君子之风。最后,陶谦也被刘备感化,提出以徐州相让。刘备坚辞不受,直到陶谦三次相让,他才在众人的劝说中接受了徐州的牌印。这在那个军阀之间相互倾扎、唯利是图的战乱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三、刘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所到之处,万民拥戴。刘备所到之处经常与民同乐,他每一次离任,老百姓都恋恋不舍。

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有人派刺客刺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礼遇善待刺客。最后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对刘备下手,坦露实情而去。

刘备担任安喜县尉,宁肯被都邮遣散,也不肯剥削百姓给都邮行贿。

第四、刘备待人宽厚。张飞丢了徐州,刘备丝毫没有责怪。

黄权无奈投魏,刘备没有追究。当时有人传播谣言,说刘备把黄权老小都抄斩了,黄权一点不受影响。他对刘备的仁义深信不疑。

刘备和曹操截然相反的事迹还有不少,这里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刘玄德的肺腑之言。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曹操曹孟德的无耻谰言。

应该承认,曹操的谋略在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对于他的才干和谋略我们可以进行深入地研究,绝对不可偏废。但是,对于他的功德而言,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在有能力、有机会为人类做贡献的时候,他却在涂炭生灵方面不遗余力,这也是历来人们把他叫做“汉贼”的主要原因吧。

那么,你是愿意尊刘贬曹还是愿意尊曹贬刘,自己看着办吧!




现代很多人“尊曹贬刘”,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尊”或“贬”,而是人们渴望回归历史真相。社会进步的表现,就是能够理性地思考,还原事实的真相,让历史真正起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作用,而不是一味信任带有感情色彩或政治色彩的一家之言。

曹操剧照

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演义》,如果不遵从“尊刘贬曹”的角度,那么这本小说就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一定会被封杀或禁止,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少了一部名著。特定的时代背景,谁也不能跨越,为了文化艺术,罗贯中也要服从于当时的政治背景。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根据陈寿《三国志》、裴松的注解、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运用了乾坤大挪移的功夫,让很多人物和事件源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让喜欢想弄清真相的现代人不断地追根问底。

刘备剧照

刘备没有说的那么好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最后成功在益州称帝,这一点就说明刘备有足够称道的能力。刘备作为刘姓的汉室后裔,有权利也有责任夺回刘家天下,这一点道理在封建时代合情合理,他的政治目标和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刘备在实现政治目标中的方法就存在一些问题了,并不能因为要取回本属于自家的天下就可以不择手段了。举个小例子吧。

取益州,夺自家兄弟的基业,这一点就有违道义。刘备应刘璋邀请帮助抵抗张鲁,刘备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只是到了益州后吃的用的全靠刘璋供应,却不提打张鲁的事,用刘璋的钱粮不断拉拢民心,为自己落下了仁义爱民的好名声。这还不是刘备不厚道的地方,当得知曹操要攻打荆州时,刘备要回援,但又舍不得益州,于是与孙权用部分地盘作了交易换取了荆州的安全。胜过亲兄弟的刘璋,在刘备撤军要人要粮时,仍然是努力供应,但已满足不了刘备的胃口了,于是刘备借机对刘璋下了杀手,最终夺取了刘璋的基业。刘备用小恩小慧换取仁义之名,用翻脸不认人的决绝办法实现自己的大志。

曹操剧照

刘备称帝后,为了自己仁义的名声,把钱财几乎都赏赐了出去。刘备当然不愿意当个穷皇帝,在刘巴的建议下,精于算计的刘备就制造出了价值百钱的铜钱,用十几铢的铜钱当作五百铢的铜钱,有效地掠夺了民间的资财,数月之间就搞得府库里面装满了物资。 铸行虚币大钱的方式,榨干了百姓们的血汗钱。用小利惠民,却榨取百姓之骨髓,手段不可谓不狠。你看,刘备真的有说的那么仁义吗?

曹操没有说得那么坏

曹操自小的思维方式就不同于常人,为人既正直又狡诈,也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枭雄。但曹操说话做事,似乎没有藏着掖着,如:杀了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明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观;为报父仇,打着讨伐陶谦的旗号,大肆屠城、滥杀无辜;军队打仗缺乏军饷,又在军中设立了发丘挖墓的“摸金校尉”。这些坏事,都是曹操做出来的,确实坏!

曹操剧照

但是,曹操也有好的一面,甚至历史贡献还很大。政治上,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招揽庶族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在依法治国方面体现了突出的政治才能,自己也落下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号。军事上,曹操一生平定了吕布、袁绍、袁术、张绣、刘表、马超、张鲁等多个军阀,经常是以少胜多,创造军事奇迹;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给予痛击,为北中国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在军事理论上,曹操不仅精通兵法,更是结合战争实践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注释完成了《孙子》十三篇,让后世很多名将推崇有加。经济上,曹操大兴屯田制度,有效解决了军队给养和减轻百姓负担的问题,对于东汉末年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恢复与促进作用。在文化上,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刘备剧照

结语

刘备和曹操,都是时代的枭雄,各有其优长,各有其缺点,但功是功、过是过,留给我们的是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人们之所以认真地议论“尊刘贬曹”或“尊曹贬刘”,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礼义仁智信”的再认识,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明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刘备是枭雄,曹操同样是枭雄。现代人从未尊曹贬刘,只是看待曹操更加客观和理性了。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当了一辈子伪君子,装了一辈子君子,那么他的行为就接近于真君子。毫无疑问,刘备绝对配的上这句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伪装一时容易,伪装一辈子却难。

刘备在世人眼里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哭”字概括。哭汉献帝、哭伏皇后、哭关羽和张飞、哭赵云……这个哭的形象,全拜罗贯中所赐。同正史中的刘备,出入比较大。在正史中,刘备哭的次数比较少。印象中,只有一次比较深刻。正是因为这次,让我对刘备刮目相看。

投靠刘表时,在一次宴会上,刘备竟然稀里哗啦地哭了起来。周围的众人,一下惊呆了,刘表慌忙问其原因。刘备说:想起来当年还年少,现在转眼间到了中年,仍然一事无成。身体也开始发胖了,看来以后骑马(征战天下)也困难了。想到这里,心里难免发悲……

这句话,让刘表一行人闻之骇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内心的英雄之志,他并不是甘于平凡的人。

除了英雄之志,刘备的人品也不错。

黄权因为被吴军断了归路,被迫投降了曹丕。众人劝说刘备将黄权的家人问罪,刘备却将黄权投降的罪责,全部揽到了自己头上。非但没有为难黄权的家人,而且让人按时给俸禄。

当时,魏国境内流传着黄权家人已经被害的消息。曹丕对黄权说:刘备已经囚禁了你的家人。黄权说:不可能,因为我懂故主,他不会这样做。后来,真如黄权说得那样。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由此可见,刘备和黄权君臣之交,配得上这句话。

从未随意滥杀,也没有品德上的重大过错。刘备这个人没有多少可以贬低的地方。

至于曹操。要不是罗贯中的小说影响,应该属于一个中性人物。历史上像曹操这样的人物很多,但是同曹操一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很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如曹操说得那样:天底下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多少人称孤,不知道多少人道寡……历史人物本来就是相当复杂的存在,不能以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古人。古代的君臣关系,同样是种十分微妙的关系。曹操可以放过汉献帝,汉献帝不一定会放过曹操。曹操可以不图名利,他的手下不可能不要。

可以说:在曹操那个位置,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比他做得更好。至于曹操是身不由己,还是处心积虑。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可是有一点,曹操至少没有对刘氏家族赶尽杀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证兴衰。曹刘二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绝对没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尊崇一个,贬低一个的地方。

历史应该实事求是。




尊刘贬曹的原因其主要是刘备为皇室正统之刘姓血脉,而曹是判臣。就如现时农民一样,进城务工是不务正业,功劳再大,吃苦再多也不是正式工人,只能叫作农民工!

历史的记载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当时的实况,关键是历史是由谁写的。劳苦大众写不出来历史记录巨著,历史也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已,离真相肯定有距离。

与现时一样草民难为权官,成王败寇,皇室为王是正统,草民为王是草寇,如此而已不必究竟。争论与否也只是专家学者之吹捧献媚之获宠工具。与本人及草民无关乎!




两个记者对话,年轻的记者问年老的记者:“什么叫新闻?”,老记者说“如果说一个狗咬了人,就不叫新闻,但一个人咬了狗,那就叫新闻”。按中国的正统观念,刘备是刘皇叔,“網复汉室”,才是正经。几千年都这么说,你也这么说,不稀奇,没有人注意你,如果抑刘扬曹,别出新彩,提法新颖,就吸引眼球,引人注意了。




1.曹魏本来就是正统;

2.南宋因为偏安一隅,所以尊刘贬曹;

3.盛世特有的反思;唐朝尊曹,但也率先对曹操的黑历史进行反思!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现在思想开放,加上各种了解信息的途径多了,由于在长期“尊刘贬曹”的熏陶之下,突然出现了“尊曹贬刘”的说法,就容易随风倒出现了这种逆反心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开始流传甚广,让人们了解了三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它比起枯燥无味的正史来讲,具有更多的趣味性,也就增加了可读性,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但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写史书,所以严谨性不够,因为是一部小说,肯定会代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倾向,也就繁衍了“尊刘贬曹”的概念。

由于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需要,其实“尊刘贬曹”在很多时期都能发现踪迹。

比如: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虽然形式上还是以魏为正统,但他在描述刘备改元登基之后,加入了一段很长的议论,这种议论其实也是司马光自己的感情倾向。司马光之所以继续采用魏的年号,只是为了记叙的方便而已,而且很多时候,字里行间还有一些“蜀汉”才是正统的意味。

同时,还有儒学大师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甚至将司马光所用的魏年号统统改为蜀汉年号,这也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倾向。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尊刘贬曹”很早就出现了的,在苏轼《志林》中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了元朝,《三国志平话》把“帝蜀寇魏”推向高潮,到明清时期,毛宗岗父子修改《三国演义》终于使“尊刘贬曹”达到顶峰。

于是,忠与奸,仁与狠的鲜明对比成功地塑造了先主与曹公的艺术形象,很多关于三国的艺术表演,其实都是“尊刘贬曹”。

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思想被禁锢得很严重,因此普通百姓需要英雄人物来作为精神粮食,而封建统治为了更好的统治百姓,也需要有忠君爱国的典型人物形象作为楷模。“尊刘贬曹”思想自然是主流。

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确实有一定的倾向,但从当时来讲,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现代,由于网络的畅通无阻,“尊刘贬曹”的观念也开始悄悄地变成主流。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历史的角度,同时对待历史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满足自己的逆反心理而歪解历史,这也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尊曹贬刘”还是“尊刘贬曹”,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不能为来反对而去反对。




过去之所以尊刘贬曹,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催化, 还有当时儒家治国的社会环境,导致人人都崇拜一个满嘴仁义道德的“贤人”。

过去受教育率极低,达官贵人们这么说,是因为符合政治话术。

民间老百姓跟着喊,是因为他们被灌输了尊刘贬曹的思想,以至于一代传一代。


现在就就不同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很多人的思想都变得开放起来。

人们开始放弃崇拜英雄,转而崇拜成功者,务实主义告诉我们,当英雄不一定能够“幸福”,但是当成功者一定会很幸福。

于是成功学开始疯狂畅销。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曹操,你是不是发现曹操跟所谓的厚黑学啊这些看起来貌似高端的成功人士很匹配呢?

曹操独自创业,有勇有谋,位极人臣却死不称帝,看起来是非常有逼格的。


况且现代人多是利己主义者,刘备的人设是不符合利己这一说的。

人们喜欢闷声发大财,喜欢各扫门前雪。

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就是社会人情淡漠。


难道刘备就不符合成功学吗?

否。


一个卖草鞋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骗到了皇叔称号,骗得孔明出山,骗得荆州,成了汉中王,乃至称帝,这个故事就不励志了吗?

这个故事当然励志,但社会的风向却在鼓吹那些“幸存者概率事件”。

无数成功学都在鼓吹所谓腹黑,所谓偏门才能成功的极小概率事件,导致人们愿意将曹操推上神坛,而将刘备重重的摔下来。


他们看不到刘备卖草鞋的凄然,只知道他一出现就是大汉皇叔。

他们也从来就不知道,这个皇叔其实是刘备自己争取的。

客居曹操、袁绍、刘表、孙权。

年过半百才开始创业,这难道真的不厉害吗?


说了这些不是我在尊刘贬曹,而是劝大家不要人云亦云。

你可以为了合群而人云亦云,但千万不要相信,因为一旦如此,你就成了芸芸众生,再难超脱。




尊曹贬刘只是少数人哗众取宠而已,他们要吸引眼球就必须哗众取宠、惊世骇俗!民间还是更多的人尊刘贬曹,不信可以去大街上做个调查!




因为现代人毫无独立思想又没有判断能力,新三国一忽悠人就傻了,在加上所谓公知再抹黑一下蜀汉集团,那么就水到渠成了,他们都认为想曹操一样才能成功,可惜就因为像曹操一样的人多了,魏晋五代十国,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黑暗几百年。呵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益州   蜀汉   荆州   皇叔   徐州   伪君子   仁义   正统   演义   剧照   现代人   封建   百姓   感觉   政治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